传媒大学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试题(A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贴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艺术家应具备的审美创造能力是( D )
A.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入的理论研究能力
B.高超的鉴赏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批评能力
C.敏锐的感知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湛的艺术技巧
D.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精湛的艺术技巧
2.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理论的唐代著名画家是(D)
A.吴道子B.张择端C.周防D.张璪
3.艺术创作者群体有相同或相近的艺术主张,代表人物成就显著,其创作实践和艺术成果也被人们认可,这就形成了( B)
A.艺术风格B.艺术流派 C.艺术思潮 D.艺术趣味
4.主张艺术起源于游戏,并著有《美育书简》的德国美学家和作家是(C )A.康德B.叔本华 C.席勒 D.尼采
5.白居易在听琵琶女的演奏后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这体现了艺术鉴赏审美效应中的( A)
A.共鸣B.净化 C.领悟 D.期待
6. 明代画家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搜尽奇峰”属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 C )
A.艺术理解
B.艺术体验
C.艺术鉴赏
D.艺术表现
7.“寓教于乐”是指艺术的( B )
A.审美娱乐功能
B.审美教育功能
C.审美认识
D.审美意识作用
8.( D )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A.地理环境
B.经济状况
C.文化传统
D.民族精神
9.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是由( C)提出的著名论断A.毛泽东B.列宁 C.马克思 D.恩格斯
10. 从创作客体看,艺术创作离不开(D )
A.艺术家的主观努力 B.一定的时代
C.一定的阶级和民族 D.客观现实社会生活
二、简答:(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不少于500字)
(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以表现内容为目的,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艺术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熟练的掌握并应用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对一个艺术家最起码的要求。对艺术语言特色的了解也将对欣赏着的艺术艺术欣赏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艺术语言具有这种独特的双重重要性,艺术语言特色就成为我们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课题。没有艺术语言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
(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他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包括三方面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按照一般的说法,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也有的理论家把真实性典型性、情感性、审美性登看做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
(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2.什么是“隐含的读者”?(不少于500字)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某一作品的现实已经有存在读者而言的,是指作者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如果把作品当作商品,隐含的读者就是商品的目标消费者群体。
(1)隐含的读者是伊瑟尔用现象学方法对读者进行现象学透视的结果,表达的是一个现象学读者模型,一种理论构造,不可把它混同于实际读者;2)但是在建构这个读者模型的过程中实际读者是伊瑟尔的意向客体,该模型揭示的也是真实读者的现象学意义,所以它和真实读者关系密切;3) 隐含的读者说明的又不仅仅只是读者,因为伊瑟尔最终的意向客体是文学阅读本身,即读者-文本的互动过程,所以该“读者”必然要隐含文本的存在,这也是它的现象学特征,这个特征体现在隐含的读者独特的构成上。
(2)隐含的读者由两个部分组成:对应于“文本设置的情感”的是“作为文本结构的读者作用”,对应于“读者的存在”的是“作为结构化行为的读者作用”。前者是一个现象学文本结构,包括由各种文本视角交织而成的视角网6、这些视角相互作用后形成的视角汇合点(即通常所说的文本意义)、以及外在于文本、供读者透视文本视角的“立足点”。从现象学角度看,文本的视角汇合点与读者的立足点都是虚在的,要靠读者的“结构化行为”即阅读行为来加以实质化。由此可见通过隐含的读者伊瑟尔至少想说明两点:文本的存在对任何阅读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了文本,脱离文本-读者的相互作用,就不足以揭示读者的本质。
3.如何理解“熟悉的陌生人”?(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