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什么时候发展成为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31a4e5c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d.png)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优秀的状元更是明朝文化的代表。
在明朝,科举制度发展成为一个严密而庞大的选拔机制,而状元则代表着最顶尖的才能和学问。
他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写作八股文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本文将介绍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一、背景介绍1. 科举制度在明朝,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士人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成为状元。
2. 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种文章形式。
它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按照固定模式编写。
每篇文章都由八个部分组成,包括题目、出处、原义、引证、赋义、正议、杂议和结语。
二、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特点1. 精通经典明朝优秀的状元必须对四书五经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能够熟练引用经典中的诗词、典故和名言警句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2. 文采飞扬明朝状元的八股文往往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他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3. 思想深刻明朝状元的八股文不仅形式上符合要求,而且内容上也富有思想性。
他们能够通过论述问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和道德等方面的见解。
三、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范例以下是一篇明朝优秀状元写作的八股文范例:题目:论孔子之治学思想出处:《论语》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义: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时常温习才能取得成效。
引证:如《论语·学而》中的“温故而知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赋义:孔子的治学思想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正议:在孔子的治学思想中,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行事。
杂议:然而,有人认为孔子过于强调传统道德,对个人创新和自由发展有所限制。
结语:总体来说,孔子的治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八股文创作
![八股文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f0f9ff3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7.png)
八股文创作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中国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其名称源自于其结构上的八个部分,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
八股文的创作遵循严格的格式和规范,旨在测试考生的文学功底、逻辑思维和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对八股文创作的详细说明,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八股文的起源与发展八股文起源于宋代的经义,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
在明朝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八股文逐渐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程式。
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长达五百余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八股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二、八股文的结构与特点八股文的结构严谨,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要求,共同构成了一篇完整的八股文。
1.破题: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或几句话,需要点破题目要义,揭示文章主旨。
破题要求简洁明了,一语中的。
2.承题:紧接破题,进一步阐释题目的意涵,为后文展开做铺垫。
承题需要与破题相呼应,保持逻辑连贯。
3.起讲:即开始进入正文部分,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
起讲要求条理清晰,论述有力。
4.入题:起讲结束后,通过过渡性的话语将文章引入正题。
入题要求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5.起股、中股、后股:这是八股文的主体部分,共包括六个股(即六段文字)。
每股需要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进行阐述,股与股之间要求内容相关、逻辑严密。
这三股需要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6.束股: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收束。
束股要求简洁有力,留下深刻印象。
三、八股文的写作技巧1.紧扣题目:八股文的写作必须紧扣题目要求,不能偏离题意。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确保文章内容与题目保持一致。
2.遵循格式:八股文的格式规范严格,考生需要遵循相应的结构和字数要求。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八股文发展历史简介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八股文发展历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28faf7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f.png)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八股文发展历史简介中国古代科举内容是八股文,那么八股文什么意思呢?八股文是哪八股?八股文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我们来一起看看。
八股文简介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那么八股文是哪八股呢?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是怎么形成的?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和发展形成的。
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是因语言和文字特征自然形成的。
就是说写工整的句子,都应当是自然成对。
而且,一切对仗,不单纯是声音、词组的对仗,而是思维逻辑的对仗。
《文心雕龙·丽辞》篇说:“事对为末,意对为先。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八股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作为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清朝八股文 儒学
![清朝八股文 儒学](https://img.taocdn.com/s3/m/d7899fa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2.png)
清朝八股文儒学
清朝八股文是中国古代儒学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考试文体,也被称为“八股文章”或“八股文”,它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八股文在清朝时期被广泛使用,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必备技能,影响了整个清朝教育体系。
清朝八股文起源于宋代的经义学,当时的儒家经典文献被解读为经义,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典的注疏和诠释。
到了明代,八股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包括开头、承题、起讲、引用、正文、分说、总结和结尾,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要求和规则。
清代进一步完善了八股文的格式和规范。
八股文的写作要求非常严格,包括选取题目后,要根据题意确定开头和结尾的套语,然后根据经典的内容,引用典故和诗词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文章的结构要求严谨,每个部分都要符合规定的格式,不得有任何的偏离。
八股文的内容大多围绕着经典的道德观念、礼仪规范以及政治思想展开。
八股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过于僵化,导致了大量的刻板化和机械化的文章出现。
这种考试文体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忽略了思想和创新。
因此,八股文在清朝后期开始受到批评,并逐渐被启蒙思想家们所否定。
尽管八股文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官方教育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对于考生来说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面临同样的要求和考察。
八股文的流行也导致了很多人掌握了一定的文学技巧和写作能力,提高了整体的文化素质。
总之,清朝八股文作为中国古代儒学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于经典文献的解读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是当时社会和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八股取士制度
![八股取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24a1f6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a.png)
八股取士制度八股取士制度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主要在明清两代(14世纪至19世纪)实施。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特定的八股文写作结构,以及具备一定的礼法、经史等基础知识。
下面将对八股取士制度的制作和实施进行详细描述。
1. 制作八股取士制度的目的八股取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具备一定政治、文化素质的官员。
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八股文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文人的文章风格和才气的形式,因此在科举考试中被作为主要考察对象。
制作八股取士制度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八股文的结构:八股文即由八个部分组成的文章结构,包括题目、承题、起讲、起释、起例、托物、回讲和结尾。
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内容和写作方式。
(2)制定考题:考题一般与经史、政治等内容相关,要求考生从题目出发,按照八股文的结构进行写作。
(3)撰写标准答案:为了让考官有一个标准来评判考生的文章,需要事先撰写标准答案,以供参考。
实施八股取士制度主要包括考试评卷和选拔官员两个方面:(1)科举考试:考生在科举考试中需要根据考题要求写出符合八股文结构的文章。
考官根据撰写的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评分。
(2)选拔官员:根据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选拔标准确定官员的资格。
一般来说,考分较高的考生有更大的机会被选中为官员。
八股取士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它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内容的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由于考试知识点的局限性,该制度导致许多官员关注考试成绩而忽略实际能力。
八股取士制度在古代中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朝廷选拔了一批才德兼备的官员。
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尤其是在思维僵化和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
在近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八股文已不再被重视,但其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却不可忽视。
科举制度与八股文有什么关系.doc
![科举制度与八股文有什么关系.doc](https://img.taocdn.com/s3/m/ff346dc0767f5acfa1c7cdb4.png)
科举制度与八股文有什么关系科举制与八股文的联系说起科举制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科举制是我国在早些年间发明的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查方式,通过这一种方式当时的中国得到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才,在科举考试中包括非常多的考试项目,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八股文。
所以说,八股文与科举制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在科举制度最开始发明的时候八股文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方式,这也是八股文与科举制之间的联系所在。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科举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就是在明朝和清朝之后,国家的政府官员决定将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统一改革成为八股文,也就是说以前要学得非常多东西现在只要把他们都忘记,仅仅只学习儒家的八股文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虽然有利于科举制度的考核过程却是非常不利于考生思想的发展的,所以的那个是有很多人都反对仅仅只将八股文作为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他认为八股文严重束缚了考取功名的学生的思想,所以有很多的言论都是关于抨击科举制度的,这是后来科举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不好的弊端,也就是仅仅只把八股文做为科举制考核的内容,虽然在科举制发展的早些年间八股文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项考核方式而存在,但是后来渐渐演变成了只有八股文的科举制,这也是后来很多人都不断的抨击额举止的原因,但是如果把八股文仅仅只当所科举制的一部分考查内容,科举制还是有利的。
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制度自从产生到它被废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举制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它的优点。
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科举制也必然存在弊端。
那么科举制服的利弊分别是什么呢?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根据前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利弊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这使得广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并且消除了魏晋时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胁,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促进国家安定统一。
八股科举制度是什么
![八股科举制度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d9e153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7.png)
八股科举制度是什么八股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它始于隋唐,终于清朝,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历史。
八股是指应试者在答题时必须沿袭特定的文体格式,其形式上的要求包括题目、节次、文段等,甚至连节后换行的位置都有严格规定。
这种考试机制在当时的中国占主导地位,给中国的文化和教育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化历史的一段重要篇章。
产生背景八股科举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在古代中国,读书成才是家族生存的重要途径,因此人们对教育非常重视。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到了宋代,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并渗透入民间富家之子。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为了提高选拔的标准,官方就制定了八股策试制度。
具体实行八股科举制度不同于普通的现代考试制度,它以应试者的文学才能为评判标准,而不是智力水平或体能。
考试方式则分为省试和殿试两种形式。
省试是地方官员主持的地方考试,考试的人数较多,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是由地方官员定的。
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每年只考取一百多人,名额较少。
在八股科举中,应试者要参加三次科举考试才能顺利毕业。
而且,只有九品以上官员才能参加殿试。
在考试中,应试者要回答多个命题,每个命题都要用八股作文来回答。
八股有固定的篇幅、格式和技巧,要求应试者能熟练地写出标准格式。
八股的特点在于题目、节次、文段都是固定的,不得更改,同时语言要求严格遵守经典规范,不能有半点偏差。
在八股策试的阶段,凡事都要严格遵守常规。
应试者要注意起承转合、左右递进等技巧,同时要循序渐进地写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离题,更不能有异议。
影响八股科举制度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主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八股考试的形式使得中国教育界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缺乏创造性思维。
其次,八股考试形式也为权贵子弟在考场上作弊提供了便利,甚至在某些时期八股策中就有设置套题的情况。
这也导致选拔出来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有才华的人物。
然而,八股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科举制考试内容
![科举制考试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232815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2.png)
科举制考试内容科举制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
到明朝时,随着在隋、唐、宋七百多年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并真正进入鼎盛辉煌时期。
一: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一提到明朝科举内容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八股文是由明朝独创。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几个部分。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多一字不行,很多考生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因为四书五经里面字数有限,各级各类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
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
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结果就是糊涂考官考糊涂考生,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试出来的是什么人才?八股文只是一个考试的解答形式,而真正对考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考试的思想。
明朝严格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是朱熹。
朱熹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
他曾给四书写过注,主要标注他个人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然而,人的意识本身就有很大差异性,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认知世界里,是千差万别的,这就给考生们增加了很多难度。
在固定思维、固定模式下,明的学子们还是很好地完成他们的文章,实在令人佩服不已。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地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之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2d45f8f71fe910ef12df8cf.png)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内容提要: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四书文在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会试演化成一种新的范式,即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用接连而八的对句完成对题目的论述,这种独特的四书文被称为八股文,并且逐渐取代四书文成为制义的通称。
最初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单句题中出现,之后逐渐涵盖其他类型的题目,成为成化、弘治以后最通行的制艺范式。
在这个过程中,会元王鏊之元墨及主考丘濬之程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书文之所以演变为八股文,既有历史的借鉴,亦有时代的创新;同时也是作为科举文体的两个主体——考官与举子双方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八股文/辨体/成化乙未科会试/元墨/程文一八股辨体关于八股文出现的年代,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王安石制作说。
梁章钜《制义丛话》“例言”云:“宋王半山始作制义,《宋史》本传中无此语,不知起自何时,近人所见,则俞桐川《百二十名家选》所录而已。
”①(二)太祖与刘基制定说。
《明史•选举志》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②(三)洪武说。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会元黄子澄元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文,即被视为“有明一代制义之祖”,梁章钜引徐存庵之言曰:“此为文章之始,自应首录,以存制义之河源也。
”(《制义丛话》卷四)(四)永乐说。
永乐七年己丑会试第二名杨慈墨卷《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节》文,有论者由此文认为:“早在永乐初年,标准的八股文格式即已出现,故可推想,八股格式当在永乐末期便已基本定格。
”③(五)成化说。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条云: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少。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科举制度与八股文有什么关系
![科举制度与八股文有什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aa1c152f60ddccdb38a037.png)
科举制度与八股文有什么关系科举制度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是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一种取士制度。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科举制度与八股文的联系,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说起科举制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科举制是我国在早些年间发明的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查方式,通过这一种方式当时的中国得到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才,在科举考试中包括非常多的考试项目,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八股文。
所以说,八股文与科举制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在科举制度最开始发明的时候八股文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方式,这也是八股文与科举制之间的联系所在。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科举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就是在明朝和清朝之后,国家的政府官员决定将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统一改革成为八股文,也就是说以前要学得非常多东西现在只要把他们都忘记,仅仅只学习儒家的八股文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虽然有利于科举制度的考核过程却是非常不利于考生思想的发展的,所以的那个是有很多人都反对仅仅只将八股文作为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他认为八股文严重束缚了考取功名的学生的思想,所以有很多的言论都是关于抨击科举制度的,这是后来科举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不好的弊端,也就是仅仅只把八股文做为科举制考核的内容,虽然在科举制发展的早些年间八股文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项考核方式而存在,但是后来渐渐演变成了只有八股文的科举制,这也是后来很多人都不断的抨击额举止的原因,但是如果把八股文仅仅只当所科举制的一部分考查内容,科举制还是有利的。
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制度自从产生到它被废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举制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它的优点。
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科举制也必然存在弊端。
那么科举制服的利弊分别是什么呢?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根据前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利弊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这使得广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并且消除了魏晋时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胁,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促进国家安定统一。
国学知识:历代科举之“八股选仕”
![国学知识:历代科举之“八股选仕”](https://img.taocdn.com/s3/m/13795b2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8.png)
【导语】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种⼈才选拔制度,从产⽣到废除历时⼀千三百多年。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兴于唐宋,⾄元代稍有停顿。
盛于明终于清。
隋朝统⼀中国以后,隋⽂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正式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
当时,科举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活⽅⾯的政治论⽂,叫试策,按照成绩的⾼低来录取。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步完善。
唐代科举考试科⽬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的考试称制科。
考试的内容常科有秀才、明经、进⼠、俊⼠、明法等50多种科⽬,最为重要的是明经和进⼠。
由于考试时间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称为“春闱”。
科考成绩开榜之后,进⼠及第称“登龙门”。
宋代确⽴了三年⼀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这时的科考开始实⾏糊名和誊录,把考⽣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防⽌徇私舞弊。
宋太宗时,开始对殿试实⾏糊名制;宋仁宗时期,省试、州试实⾏糊名制,后来⼜进⼀步将考⽣的试卷另⾏誊录。
明朝科举制进⼊了⿍盛时期,科举考试严密超过历代。
考试规定内容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学》、《中庸》、《论语》、《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五经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
明代⼠⼈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进⼊学校。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由南、北直⾪和各布政使司举⾏,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三年⼀次。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称礼闱,于乡试的第⼆年举⾏。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由皇帝亲⾃主持,只考时务策⼀科。
殿试完毕后,次⽇改卷,⼜次⽇放榜。
录取分三甲:⼀甲三名,赐进⼠及第,第⼀名状元,⼆名榜眼,三名探花。
⼆甲赐进⼠出⾝,三甲赐同进⼠出⾝。
进⼠榜⽤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榜,中进⼠称⾦榜题名。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称为散馆。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731d0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c.png)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总结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1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的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科举制的产生: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②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3、科举制的完善:①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
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科举制对隋唐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2科举制度的消极意义和影响前面说过科举制度的优点,优点基本上都是出现在唐宋时期,而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弊端显著,成为了统治集团宣传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机器。
科举制度也对文化造成了固化思想,禁锢当时人们的进步思想,加上清朝中期曾实行过文字狱导致科举制度严重禁锢文化发展。
在古代明清时期好的文学艺术作品相比隋唐时期是少了很多的,尤其是明朝的八股文考试更是扭曲了学子的思想。
清代统治阶级为了限制学子讨论政治,限制了考试内容,使得当时的科举制度僵化严重,从而阻碍了当时的社会进步发展。
因此到了晚清,很多人提出取消科举制度。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3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影响我隋唐以前,朝廷的很多官吏都是依靠后辈的功勋入朝为官,士族垄断了官职,因此统治阶级几乎是士族所掌控。
这样的后果就是容易造成皇权分散,士族门阀崛起,而真正有才学的人才却被挡在了大门外,无法入朝为官,这样容易造成两级分化。
所以在南北朝时期,封建官僚阶级是十分腐朽的,后到了隋唐,尽管朝廷大兴科举制度,但是在地方上选拔人才依然是士族门阀所掌控,从唐朝时期的牛李党派争斗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阶级矛盾是何等的尖锐。
八股文发展历程介绍 八股文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改革
![八股文发展历程介绍 八股文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5c97625de80d4d8d15a4fc4.png)
八股文发展历程介绍八股文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改革本文导读:宋朝八股文起源于宋元的经义,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帖经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
考试的文体并无规格,没要求对仗排偶。
当时有的考生主动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被某些历史学家视为八股文发展的开端。
元朝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
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
但把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经书中。
考试时的文章格式还没有限定对仗排偶。
王充耘以《书经》登第,“此乃所作经义程式”。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才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
例如邓之诚在《中华二千年史》卷四“制艺文”道:“宋熙宁中,王安石始废诗赋用经义,元祐后复罢,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举考试法。
于是王克耘始选八比一法,名《书义矜式》,遂为八股滥觞。
”明朝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
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始由“经义”变为开考八股文,规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清朝清顺治三年(1646年)宣布恢复科举取士,沿用明朝的八股文,做出一些小改变。
后来的康熙皇帝意识到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1663年废止八股文。
1665年,礼部侍郎黄机上疏:“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言微旨,以观心术。
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
”1668年,康熙恢复八股文考试。
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乾隆皇帝:“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
应将考试条款改弦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
中国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040f84da8956bec0975e3cc.png)
发展—唐朝科举制度
•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 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 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 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 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 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 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中国科举制度
——621宿舍
科举制度简介
•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 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明清时考试作八股文。 •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 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 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 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衰落—明清科举制度
• 从明代开始,明代科举仅进士一科。为强化专制 主义君主集权,控制思想文化,明据元代科举命 题取自朱熹《四书集注》之法,规定试卷应“代 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学观点指导作文。同时规 定试卷须用八股文体写作,即将全文分为八个部 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 股、束股,从起股以下,每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 限定字数,故称八股文,又名制义、时文。考试 程序也更繁琐,增加各级预考,同时将学校与科 举结合。
• 以经义八股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发展至清朝,弊端已暴 露无遗。清初即有大臣建议改革,但清统治者为推行文化 专制主义,将科举考试作为笼络汉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锢 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满人、汉人两榜录取以优待八 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旧。乾隆皇帝还指派学者方苞编定 明清两朝名家所写八股文,定名《钦定四书文》,刊行全 国,供赴考举子阅读。由于死记硬背经书及八股时文即可 应举入仕,故参加科举的考生日增。为限制录取人数,主 考者常乞灵于考试命题,致使毫无价值、近似文字游戏的 偏题、难题、怪题泛滥成灾,考生为迎合考试命题而寻章 摘句,死钻牛角尖,科举考试制更趋僵化,成为革新政治、 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障碍。
八股文内容
![八股文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cc7b05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c.png)
八股文内容摘要:1.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2.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3.八股文的评价和现状正文:八股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章形式,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主要用于科举考试。
它的名称来自于其固定的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文的内容主要涉及经史子集,以儒家经典为主,考生需要根据指定的题目,按照八股文的格式进行写作。
八股文的出现与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选拔有用之才,实行科举制度,但当时的考试内容较为自由,容易导致考生舞文弄墨,投机取巧。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明朝中期开始出现八股文,到了清朝,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唯一形式。
八股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八股文的结构非常严谨,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要求。
其次,八股文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求考生对经典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八股文要求考生运用骈文和韵文等修辞手法,以提高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
八股文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八股文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对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八股文的僵化和刻板也限制了考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导致许多考生沦为“书呆子”。
同时,八股文也成为了科举制度腐败和弊端的象征,备受诟病。
随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八股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八股文成为了一种历史遗迹,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一方面,八股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另一方面,八股文的僵化和刻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弊端,让人反思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总的来说,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它的出现、发展和消亡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演变和变革。
八股文取士名词解释
![八股文取士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917cc8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e.png)
八股文取士名词解释一、引言八股文取士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应试方式,是中国古代文人考取功名的一项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八股文取士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解释,包括八股文的定义、历史背景、结构特点、评价意义等。
二、定义八股文是指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中文学科目的一种应试文体。
它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分为明题、起讲、承-转、楼-议、才-缴、并-贡、结尾、背题等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要求和写作技巧。
八股文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和固定,注重论点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华丽。
三、历史背景八股文取士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成为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
它的产生与中国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观念和考试制度有关。
古代中国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崇尚,科举制度要求考生能熟悉并运用经典典籍中的知识和思想,于是八股文应运而生。
科举考试在宋代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形式,八股文也随之兴起。
科举考试成为唯一的官员选拔途径,使得大量学人纷纷投身其中,在命题和阅卷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规则,进而形成了固定格式和规范流程的八股文。
四、结构特点八股文的结构具有明显的特点,下面分别对每个部分进行解释:1.明题:文章开篇即明确阐明主题,要求简明扼要。
2.起讲:引经据典,引用经典典籍中的名言警句,阐述与主题相关的理论基础。
3.承-转:承接引文,对引文进行适当拓展,以说明自己的观点。
通过转折口吻引出自己的观点。
4.楼-议:论证段,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用事实、例子、论证等方式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5.才-缴:发挥才思,并展示写作的功力,可以通过对比、赞美等方式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并-贡:对前面的论证进行总结,概括核心观点,强调自己的见解。
7.结尾:总结全文,简明扼要地概括自己的观点,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
8.背题:写下文章的标题,以接受批阅。
八股文的结构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纪律性和规范性,方便考官阅卷以及考生应试。
然而,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制度
![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5e5d7f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d.png)
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制度中国的考试制度一直很有意思。
每一种考试方式都可以追溯到相关的制度,这就是“八股取士”。
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乾隆经常利用“大考”之时来考验官员们。
这“大考”其实就是考八股文,而主角纪晓岚因为他伶牙俐齿、聪明睿智,当然也没少被皇上考八股。
中国科举制度的出现是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实行的。
本来它与现代的高考并无多大区别,只是用于取官。
但到了唐朝,由于人才辈出,所以就废除了它。
从那以后,朝廷一共选拔了三次,最终成为了定制。
第一次在隋朝炀帝时期,第二次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最后一次在武则天时期。
据记载,大概在唐太宗时期,开始采用这种考试方式。
那时人们叫它“明经”,从唐玄宗开始,才正式改名为“进士”。
到了宋代,科举考试更加完善,形成了制度化。
据记载,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神宗和熙宗等七位皇帝都曾亲自面试过应考者。
而且考试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地问“四书五经”,还会“经义”,还要“策问”。
这样一来,考试内容范围大大增加,不仅考一般的儒家经典,还考各种史籍,甚至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内容。
比如宋神宗时期,考“经义”和“策问”的题目就有八百余道,而考“诗赋”的题目就有九百道左右。
当然,不管题目怎么变,还是那些“八股文”。
八股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义务,另一个是八股。
前面一个“义务”部分规定了写作格式;后面一个“八股”部分限制了答案的字数。
一篇好的八股文必须做到:首先语言通顺流畅,句子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能够让读者清楚地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接着论点鲜明突出,观点新颖独特,具有启发性或哲学深度;最后论证严密充分,条理层次清晰,简洁明快,富有说服力。
所以,我认为八股文虽然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却使得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因此,尽管八股文存在诸多弊端,但它仍旧对历史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过随着近几十年来教育体系的改革,科举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股文形成时间小考摘要: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用以选士取材的一种专用文体,为朱元璋创立科举制度是所创立。
其文有三个特征:“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其文体结构严格,共有两大部分,正文部分又分八股。
洪武十七年,八股文已初具模式;洪武十四年,大体定型;永乐年间,基本定型。
关键词:八股文格式发展八股文是一种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又叫制义、制艺、经义、时文等。
它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名臣官吏,同时又摧残扼杀了许多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它有效提高了读书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总之,在八股文身上存在优点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弊端。
明清两朝的许多士人对八股文的态度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有“薛夫子”之称的明代大儒薛暄就说:“虽曰科目以文章取士,然必根于义理,能发明性之体用者始预选列,类非词章无本者之可拟也。
”①李贽也曾把八股文称为“古今至文”,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
”②与此相反,顾炎武在总结明朝灭亡时指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③龚自珍早期也曾久困科场,对八股文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科场之文毫无用处,到后期便一火烧毁平生所作八股时文。
正确把握八股文,对弄清明清两代的历史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明代八股文开始着手,因为这是八股文的源头。
那么八股文到底形成于明代的那个时间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此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八股文的初创八股文为朱元璋建立科举制度时所创制。
洪武十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的诏令。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同年八月“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
初场试《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所采用的仍是元代的格式。
由于朱元璋对以此标准选拔出来的官吏不满意,在洪武六年(1373年)下令暂停科举,经过几年的思考和比较,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令重开科举。
据《明史·选举志》记载,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
那么这一年定下的科举考试的文体格式是什么样的呢?用《明史·选举志》的说法就是: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可见其格式有三个特征:1、“略仿宋经义”。
据倪士毅《作义要诀》所述,宋代经义“至宋季则其篇甚长,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接题,第一接,或二三句,或四句下反接,亦有正说而不反说者),有小讲(小讲後有引入题语,有小讲上叚,上叚毕有,过叚语,然後有下叚),有缴结。
以上谓之冒子,然後入官题,官题之下有原题(原题有起语、应语、结语,然後有正叚,或又有反叚,次有结缴),有大讲(有上叚,有过叚,有下叚),有馀意(亦曰从讲),有原经,有结尾。
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於捉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可见,在南宋的时候,经义的格式已初具八股格式。
2、“代古人语气为之”。
这是明代八股与宋、元经义的不同之处。
宋代经义中虽然有“顺口气”的做法,但并不普遍。
要做到“代古人语气为之”,也就是通常说的代圣贤立言,就必须根据题目取揣摩古人在当时的语境下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代圣贤立言。
到做到这点,对儒家经典必须吃得很透,悟得很深,并且能融会贯通才行。
3、“体用排偶”。
这是八股文格式的最大特点,在南宋制义中已经出现,但明代经义更加大量使用对偶句,尤其在文章的八股部分。
这种骈偶性质的写作,对写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洪武十七年重开科举,在考场中使用这种“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的文体,标志着一种新的考试文体,即八股文的诞生。
二、八股文的文体基本结构明代八股文的文体基本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题前部分和正文部分。
题前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几个部分。
题前部分主要目的是用来破解题目的意义,并且确定全文的主旨,还没有正式论述,只是在题目上作文章,为正文部分作铺垫。
破题就是说破题目的大意,要求必须用高度概括的几句话破开题意。
承题,就是将破出的题意承接下来,再加以发挥阐述。
起讲的主要内容是将破题与承题所阐明的题意作进一步发挥,补充,要讲明题义,并说明题目内容的背景等。
起讲部分要确定文章的主题。
入题,其实就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部分,把题义介入下面八股正文之中。
正文部分分为起二股、出题、中二股、过接、后二股、束二股、收题几个部分。
这部分要根据题前部分所破解出来的题义,围绕文章的主题,对儒家的微言大义进行具体阐发。
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计八股,八股之中相对的两股必须各有意义,而且意义不能相同,否则便是违式。
八股文十分讲究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
从文章的整体而言,起讲为起,起二股,总论性质,点出题意,同时又不把题意说尽,精炼紧凑,为中二股、后二股留下发挥余地,是为承;中二股,是全文的中坚部分,要正面发挥阐释题意,但必须为后二股留有余地,题意不可说尽,是为转;后二股,是阐发题旨的最后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里要抓住题旨立意点,充分发挥,将题目中未尽之意讲透,是为合;这四部分之间内在联系十分严密;从局部而言,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之内又各有起、承、转、合。
起二股之后的出题,也可以称为点题,要做到清楚不含糊。
在篇末的收结部分阐发圣贤言论结束后可以自述己见。
明代八股文要求从破题开始一直到收结,全篇语意要一脉相承,中间的出题、过接都不用排偶,而使用散句,目的是为点题,是全文不至于呆板迟钝。
全文不能重复,也不能隔绝,层次要分明,不可含混不清。
三、八股文的发展定型一种文体,哪怕是官方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文体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修正、补充、完善才能形成一种成熟的模式。
八股文从初创期到发展阶段,以及最后基本定型肯定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不防根据上述的八股文的三个特征,以及八股文的基本结构去判定八股文的形成时间。
洪武十七年,八股体式刚刚创制,大体沿袭宋代经义,除破题、承题、起讲为体式中的固定部分外,八股之式也有人使用,但也并不完全具备,未成定式。
分析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会试贡士黄子澄取得会元的应试墨卷《天子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难发现这点。
该文有破题、承题、起讲,从起讲开始就已“代古人语气为之”。
正文部分,多用排偶,虽然未分八股,与标准体式不同,但已初具八股基本格式。
明代八股文的文体格式是何时定型呢?据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一八《科举志》记载:“二十一年戊辰,试贡士??刻程文自是年始。
”“二十四年辛未,试贡士,??是年始有试录定式,以后遵行。
”可以得知,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刻程文”,洪武二十四年“有试录定式”,而“程文”和“试录定式”是用来公示文章格式的,这足以证明此时八股文已经大体成型。
到永乐年间,发生了一件对八股文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事情,那就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纂修《五经四书大全》,统一选定程朱理学诸家的注释,作为定本。
永乐十三年(1415年)该书修成,朱棣将之颁发到天下各个学校,规定士人们读书应考作文时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必须遵照该书的传注进行,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朱棣此举,实际上给八股文的写作制定了一个具体的律令,更加规范了八股文的格式。
足可见在永乐年间,八股文的格式便已经基本定型。
如被方苞誉为“明文始基”④之作的《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就是永乐七年(1409年)乙丑科会试第二名杨慈所作。
该文已经具备标准的八股格式,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都已经具备,对文题中的微言大义也能发人所不能言,在明清两代评价极高。
清代最有名的八股文学家王步青也说:“此制艺最初体,故已教人自为。
”⑤由此可知,早在永乐初年,标准的八股文格式就已经出现。
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的于谦,所作八股文篇篇恪守八股文的格式。
其中的《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从文体格式看,破题、承题、起讲、原题以及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大结这些明代八股文基本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已经包含其中。
入口气代圣贤立言酷似原题。
八股部分分层次阐发题旨,一股肃杀之气从字里行间透出,全文传递出作者立德立言,允文允武,欲平治天下的志气,令人击节称赏。
该文可以算的上是一篇格式标准的八股文了。
从明清士人中进士之后便没有必要再写八股文的惯例来看,此文最迟也应当在永乐十九年左右。
由此可以推断,八股格式在永乐末期便已经基本定格。
综上所述,以宋代经义为前身的明代八股文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经过统治者颁发的律令,以及一大批士子的共同努力,使得八股格式不断发展完善,到永乐年间就已基本形成。
后来历经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到天顺都沿用了这种基本格式,只是各有补充而已。
参考文献:①(《薛暄全集》卷十七《会试录序》)②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③《日知录》卷十六《科举》)④引自《明文钞》中方苞的评点:“此明文始基,一代作者正变源流之法,靡不包孕。
其文炳蔚,确有开国气象。
”⑤引自《明文钞》王步青的评点。
篇二:2015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二模文综历史试题保密★考试结束前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编辑:龙辉12.家相类似①王阳明②王夫之③普罗塔戈拉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13.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这一要求主要反映了以下哪种史观a.全球史观b.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14图一图二bc.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15.某同学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题的研究,下列有关该课题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5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b.黄海海战是中国近代清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代武器与侵略者交战的战斗c.台湾军民反削台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反抗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d.义和团运动是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举16.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
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加世纪初的中国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人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④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d17.某纪实文学写道:“7月9‘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口号声此起彼伏。
③近代中国a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年3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吕特邀请赴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安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总部进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