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什么时候发展成为八股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股文形成时间小考
摘要: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用以选士取材的一种专用文体,为朱元璋创立科举制度是所创立。其文有三个特征:“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其文体结构严格,共有两大部分,正文部分又分八股。洪武十七年,八股文已初具模式;洪武十四年,大体定型;永乐年间,基本定型。
关键词:八股文格式发展
八股文是一种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又叫制义、制艺、经义、时文等。它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名臣官吏,同时又摧残扼杀了许多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它有效提高了读书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总之,在八股文身上存在优点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弊端。明清两朝的许多士人对八股文的态度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有“薛夫子”之称的明代大儒薛暄就说:“虽曰科目以文章取士,然必根于义理,能发明性之体用者始预选列,类非词章无本者之可拟也。”①李贽也曾把八股文称为“古今至文”,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②与此相反,顾炎武在总结明朝灭亡时指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③龚自珍早期也曾久困科场,对八股文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科场之文毫无用处,到后期便一火烧毁平生所作八股时文。正确把握八股文,对弄清明清两代的历史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明代八股文开始着手,因为这是八股文的源头。那么八股文到底形成于明代的那个时间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此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八股文的初创
八股文为朱元璋建立科举制度时所创制。洪武十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的诏令。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同年八月“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初场试《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所采用的仍是元代的格式。由于朱元璋对以此标准选拔出来的官吏不满意,在洪武六年(1373年)下令暂停科举,经过几年的思考和比较,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令重开科举。据《明史·选举志》记载,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
各省,后遂以为永制”。那么这一年定下的科举考试的文体格式是什么样的呢?用《明史·选举志》的说法就是: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可见其格式有三个特征:
1、“略仿宋经义”。据倪士毅《作义要诀》所述,宋代经义“至宋季则其篇甚长,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接题,第一接,或二三句,或四句下反接,亦有正说而不反说者),有小讲(小讲後有引入题语,有小讲上叚,上叚毕有,过叚语,然後有下叚),有缴结。以上谓之冒子,然後入官题,官题之下有原题(原题有起语、应语、结语,然後有正叚,或又有反叚,次有结缴),有大讲(有上叚,有过叚,有下叚),有馀意(亦曰从讲),有原经,有结尾。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於捉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可见,在南宋的时候,经义的格式已初具八股格式。
2、“代古人语气为之”。这是明代八股与宋、元经义的不同之处。宋代经义中虽然有“顺口气”的做法,但并不普遍。要做到“代古人语气为之”,也就是通常说的代圣贤立言,就必须根据题目取揣摩古人在当时的语境下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代圣贤立言。到做到这点,对儒家经典必须吃得很透,悟得很深,并且能融会贯通才行。
3、“体用排偶”。这是八股文格式的最大特点,在南宋制义中已经出现,但明代经义更加
大量使用对偶句,尤其在文章的八股部分。这种骈偶性质的写作,对写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洪武十七年重开科举,在考场中使用这种“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的文体,标志着一种新的考试文体,即八股文的诞生。
二、八股文的文体基本结构
明代八股文的文体基本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题前部分和正文部分。题前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几个部分。题前部分主要目的是用来破解题目的意义,并且确定全文的主旨,还没有正式论述,只是在题目上作文章,为正文部分作铺垫。破题就是说破题目的大意,要求必须用高度概括的几句话破
开题意。承题,就是将破出的题意承接下来,再加以发挥阐述。起讲的主要内容是将破题与承题所阐明的题意作进一步发挥,补充,要讲明题义,并说明题目内容的背景等。起讲部分要确定文章的主题。入题,其实就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部分,把题义介入下面八股正文之中。
正文部分分为起二股、出题、中二股、过接、后二股、束二股、收题几个部分。这部分要根据题前部分所破解出来的题义,围绕文章的主题,对儒家的微言大义进行具体阐发。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计八股,八股之中相对的两股必须各有意义,而且意义不能相同,否则便是违式。八股文十分讲究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从文章的整体而言,起讲为起,起二股,总论性质,点出题意,同时又不把题意说尽,精炼紧凑,为中二股、后二股留下发挥余地,是为承;中二股,是全文的中坚部分,要正面发挥阐释题意,但必须为后二股留有余地,题意不可说尽,是为转;后二股,是阐发题旨的最后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里要抓住题旨立意点,充分发挥,将题目中未尽之意讲透,是为合;这四部分之间内在联系十分严密;从局部而言,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之内又各有起、承、转、合。起二股之后的出题,也可以称为点题,要做到清楚不含糊。在篇末的收结部分阐发圣贤言论结束后可以自述己见。
明代八股文要求从破题开始一直到收结,全篇语意要一脉相承,中间的出题、过接都不用排偶,而使用散句,目的是为点题,是全文不至于呆板迟钝。全文不能重复,也不能隔绝,层次要分明,不可含混不清。
三、八股文的发展定型
一种文体,哪怕是官方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文体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修正、补充、完善才能形成一种成熟的模式。八股文从初创期到发展阶段,以及最后基本定型肯定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不防根据上述的八股文的三个特征,以及八股文的基本结构去判定八股文的形成时间。
洪武十七年,八股体式刚刚创制,大体沿袭宋代经义,除破题、承题、起讲为体式中的固定部分外,八股之式也有人使用,但也并不完全具备,未成定式。分析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会试贡士黄子澄取得会元的应试墨卷《天子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难发现这点。该文有破题、承题、起讲,从起讲开始就已“代
古人语气为之”。正文部分,多用排偶,虽然未分八股,与标准体式不同,但已初具八股基本格式。
明代八股文的文体格式是何时定型呢?据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一八《科举志》记载:“二十一年戊辰,试贡士??刻程文自是年始。”
“二十四年辛未,试贡士,??是年始有试录定式,以后遵行。”
可以得知,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刻程文”,洪武二十四年“有试录定式”,而“程文”和“试录定式”是用来公示文章格式的,这足以证明此时八股文已经大体成型。
到永乐年间,发生了一件对八股文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事情,那就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