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汉语语法
二、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古汉语语法专题达到四个教学目标
1、复习新教材古文中词类的变化
2、复习新教材古文中句式的变化。
3、复习新教材古文中语序的变化
4、复习新教材古文中的固定结构
三、专题知识点
(一)回顾新教材中必修、选修学过的古文篇目
1、《国语·勾践灭吴》
2、《殽之战》
3、《烛之武退秦师》
4、《邹忌讽齐王纳谏》
5、《冯谖客孟尝君》
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7、《齐桓、晋文之事》
8、《逍遥游》
9、《庖丁解牛》《秋水》《安知鱼乐》《庄周梦蝶》10、《劝学》11、《五蠹》12、《非攻》13、《察传》14、《鸿门宴》15、《信陵君窃符救赵》16、《游侠列传》17、《苏武牧羊》18、《谏伐匈奴书》19、《陈情表》20、《归去来兮辞并序》21、《兰亭集序》22、《滕王阁序》23、《与韩荆州书》24、《师说》25、《原毁》26、《种树郭橐驼传》27、《阿房宫赋》28、《洛阳牡丹记》29、《游褒禅山记》30、《前赤壁赋》31、《活水源记》32、《聂小倩》33、《游栖霞紫云洞记》34、译《天演论》例言
(二)古汉语中的词类变化(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1)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谏伐匈奴书》
▲反欲斗两主《苏武牧羊》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谏伐匈奴书》
▲靡敝中国《谏伐匈奴书》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2)意动用法
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甘心匈奴《谏伐匈奴书》▲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谏伐匈奴书》
▲高帝悔之《谏伐匈奴书》▲臣窃危之《谏伐匈奴书》
▲宁大奇之《聂小倩》▲心德之《聂小倩》
▲意甚乐其幽杳。《聂小倩》▲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3)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
词之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
▲禽兽畜之《谏伐匈奴书》▲迁徙鸟举《谏伐匈奴书》▲蚕食天下《谏伐匈奴书》▲兽聚而鸟散《谏伐匈奴书》▲洞壁穹窿斜上《游栖霞紫云洞记》
▲使白得颖脱而出《与韩荆州书》
(4)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倘肯囊妾朽骨《聂小倩》▲羝乳乃得归《苏武牧羊》
▲又一媪衣黑曷绯《聂小倩》▲乌巢其颠《聂小倩》
▲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动词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察臣孝廉《陈情表》
▲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6)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燕赵之收藏《阿房宫赋》
▲委积之守《谏伐匈奴书》
▲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
(三)古汉语中的句式变化
(1)判断句
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的特点。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牧羊》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欧冶子之所铸剑也《活水源记》
(2)被动句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表示法;有形式标志的被动表示法。
▲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与韩荆州书》
▲庶不见凌于雄鬼。《聂小倩》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洛阳牡丹记》
(3)省略句
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次日又命移悬户上。夜对烛坐,约宁勿寝。《聂小倩》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滕王阁序》
(四)古汉语中语序的变化
(1)宾语前置
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特点和条件: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安”等)作宾
语(包括动词和介词的宾语)一定要前置;否定句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名词宾语、代词宾语在用指示代词“是”、“之”等表示复指的情况下要前置(常见格式有:何+名词+之+动词;惟+宾语;“是”或“之”+动词;宾语+之+动词)。
▲忽问:“革囊何在?”《聂小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郭橐驼传》
▲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2)定语后置
用“者”又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赤壁之战》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游侠列传》
(3)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
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与韩荆州书》
▲敛以衣衾《聂小倩》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4)谓语前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四、帮你总结
怎样识别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㈠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
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㈡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来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
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半步与“小”对应)㈢记住一些有名的成语与例句,加深对特殊句式的认识。如“唯命是听。唯命是从”(提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