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 语法
第二章语法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在众多主要方面将其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
词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谈到汉语词组成,分析汉字与组成词语的和谐关系;二是谈到汉语词形变化,详述变化规律以及变化本质。
句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谈及语序,比如汉语的种类,如把一个句子变换成另一个句子,例如倒装句;二是谈及句子的结构,比如逻辑关系,例如转折关系;三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比如汉语词与词之间的层次关系,例如标记词、解释词、修饰词等。
总之,古汉语语法,从汉字构成、词形变化及变换、句子的结构、转折关系等多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语言研究工具,也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发。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语言理论之一。
汉语是一种更复杂、更完整的语言,在古代,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用汉语写成,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用汉语书写的,所以古代汉语语法对语言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词法、句法和文法三种,其中词法主要研究古代汉语的词汇问题,句法主要研究句子的构成和句子之间关系,而文法则主要研究文章的构成及文章之间关系。
首先,词法主要研究古汉语的词汇问题,词法有实词、虚词、介词、副词和词组等多种形式,而且古汉语的词汇应用比今天更丰富多彩,它的词汇分类更加细致化,例如元音词、辅音词、繁音词、简音词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一般古汉语的词汇都比现代汉语的词汇多。
其次是句法,句法主要研究句子的构成和句子之间关系,古汉语的句法相比今天要复杂得多,不但有简单句,还有复合句、复杂句以及句子结构比今天复杂的极度复句。
此外,古汉语还有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句法构成,如疑问句、表语句等,它们的句子构成更加复杂,使用起来也比今天的句法更为复杂。
最后是文法,文法主要研究文章的构成和文章之间关系,古汉语的文章构成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古汉语文章分为四部分: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文章之间的关系通过引语、总结和抒情等展开,也有不同的文章框架,这些文章框架都是古汉语特有的,其文章构成也有比今天复杂的地方,如古汉语一般以整篇文章为一个整体,而今天更多的是以每段为一个整体。
古代汉语语法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高了汉语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也为今天的汉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汉语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块砖石。
今天的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汉语的发展,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二、动词、形容词
1.动词
跟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及物动词
A组: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B组: 硕鼠硕鼠,无食我泰。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第
三
语法
章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
一、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左右欲兵之。
尔欲吴王我乎?
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名词作状语
状态 态度 方位、处所 方式 凭借 时间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 宰予昼寝。
他,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可对译为“别的”“其他的”。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及燕、梁佗国皆然。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柔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可理解为“于+是(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4.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A.泛指假设的对象,译为“有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B.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或隐含着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指称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译为 “和”、“跟”。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⑵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
诘、期望、婉商等语气,译为“大概”、 “难道”、“希望”、“还有”。如:其皆 出于此乎?(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⑶作连词,表示假设、选择等关系,译为 “如果”、“还是”。如: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⑷作语气助词,起舒缓作用,不译。如: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⑶词义转移 ① “币”古指礼物,现转指“钱”;
②“涕”古指眼泪,现转指“鼻涕”;
③“走”古指跑、逃跑,现转指“步行”; ④ “去”古指离开某地,现指到某地去。
⑷色彩变化
①“爪牙”古指勇士、武将,为褒义,现指
帮凶、走狗之类坏人,为贬义; ②“锻炼”古指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 为贬义,现为褒义。
⑹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
主语对宾语的认识和估计。格式为“主语认 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以+宾语+为+怎 么”。只有形、名有意动用法: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吾从而师之。
古汉语(语法部分)
·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语法的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
德·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他的讲学内容被 整理为《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他被称为“西方现代语 言学之父”。
·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是乔姆斯基(1923—Chomsky),
它不像结构主义语法那样着重语言的描写,而着重于对人 类语言能力的解释。
二 使动用法
•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 所谓“使动用法”
语怎么样的意思,即以动宾结构表达递系 的结构的内容。 •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见教材
•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 意动用法
•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描写语法学:对某一语言或方言的某一断面作静态的
描写说明(历史语法学是作动态的分析),目的在于 建立语法体系。
(二)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传统语法学:传统语法学源于拉丁语法,它根据词的形态
变化归纳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规定出词类和句法成分 之间的关系,从而告知人们应该怎么写、怎么说。
者说具有形式上的标记。古代汉语中就有概念上 的被动句。第一种是“ 的被动句。第一种是“可”字句及其类似的结构。 例如: 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 也。(墨子尚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 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实词和虚词●词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它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概括的对象;●语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它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二、偏正结构:(1)定语+体词性中心语eg.(定语)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2)状语+谓词性中心语eg.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定语)。
(论语·述而)(3)谓词性中心语+补语eg.君(定语)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eg.(定语)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体词: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判断句)⏹谓词:主要作谓语,也可以作主、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词类--实词●体词:名词(普通、专有、时间、方位名词) 数词(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量词(物量词、动量词) 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谓词:代词(指示、疑问代词) 动词(及物、不及物、能愿动词)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2)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民族、国家名、朝代名●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秋水)●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3)时间名词:●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李斯《谏逐客书》)●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昭四)(4)方位名词:●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左传·成公二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二)、动词1、及物动词――能够带受事宾语●季氏将伐颛臾。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第三章古代汉语语法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及其研究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由来已久。
古人对汉语语法的各种有意识的解释和研究,一般散见于哲学、经典、文献学、训诂学和词汇学的著作中,有的甚至著有专著。
战国时期,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和《古梁传》已经涉及到汉语的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型。
例子:a.《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b.《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描述: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
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例2:承德年:“秋天,国王的师被贸易军打败”。
《公羊传》说:“谁败了,包庇金败。
”但为什么不说打败了金?国王是不可战胜的,不敢当国王。
"说明当时运用被动句是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为了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的事实,改用一个简化被动式代替主动式。
西汉初年: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文王》“思皇多士”。
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
”传:“思,辞也”。
《苤q》:“薄言采之。
”传:“薄,辞也。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
传:“且,辞也”。
《载驰》:“载驰载驱”。
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
”传:“忌,辞也”。
即语辞,语助。
唐朝:左昭二十年孔英达提出“语法”的概念:“唐骏还打电话给他的弟弟说:‘如果你适合吴,我就死。
你应该鼓励它,并遵循它来治疗。
’(汉)傅千柱:“相互服从总比共同死亡好。
”孔英达说:“遵守意思,让成员跟随他的话。
在语法上,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被称为‘阶段’。
仅仅让成员跟随自己的语言不能被称为‘阶段跟随’。
”1这种语法是古代书面语的习语。
按:“相自”——相垂直,各不强;“为了更好,为了更好。
”(宋代)洪迈提出了“句法”一词。
《容斋四书》:“其作文主旨的句法与前人有内在的相似性,音节响亮,这是不一样的。
”―指作文的“语法”。
古汉语语法
周王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
(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 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 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 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 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 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 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 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 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小练
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她为了妈妈的生日亲手做了一个可口的蛋糕。 他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得流泪了。
她以蓝天白云为背景跳了一支惊鸿舞。
状语后置句
俟我于城隅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古汉语语法扫盲ຫໍສະໝຸດ 考点布局: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 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宾定状补
我买书。
勤奋的我买一本漂亮的书。 勤奋的我在永正书店买一本漂亮的书。 勤奋的我在永正书店高兴地买一本漂亮的书。 我高兴。 我在听到这消息后高兴地跳了起来。
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古之人不余欺也 而良人未之知也
何陋之有?
唯你是问。
主谓倒装
壮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
,汝之不惠。 渺渺兮予怀。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使用的语言形式,其语法体系有以下特点:
- 文字表现形式:古代汉语以篆书和隶书为主要书写形式,篆书含有多个繁琐的句读符号,语言格式较为严谨,而隶书用笔划较为简洁,语法稍有宽松。
- 词序:古代汉语词序较为灵活,不像现代汉语那样依赖于固定的词序。
语言发展早期,以时间-地点-主语-谓语-宾语-方式为基本的语序,但在进一步演变中出现了各种排列方式,追求韵律和平衡的语言表达。
- 现象动词:古代汉语常采用现象动词来表达情境或场景。
比如,“矧(shěn)”、“则(zé)”、“夫(fú)”、“又(yòu)”等词语起到了引导作用,帮助表达语言的流畅性。
- 主谓宾: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常有兼语或者附加语成分作为补充。
主谓宾的语法结构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固定,容易出现换位。
另外,在宾语与谓语之间常有修饰语作为限定。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语法特点主要为词序灵活、现象动词、主谓宾结构不固定等。
这些语言特点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语法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
4 、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3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课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结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古汉语语法
语
法
语法简介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 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 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 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 规则。
动
• • • • • •
词
二、意动用法(动词对他的宾语含有“以为”的意思)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子小寡人之国,……”(《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史记· 商君列传》) 不贵难得之货。(《老子》) 渔人甚异之。(《桃花园记》)
动词的活用为名词
数词
在古汉语里,数词用法非常灵活。我们主要讲零数,序数,分数, 约数,虚数,问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词的活用。
• • • • • • • • •
一、零数表示方法: 古代表示零数往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家一个“有”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朕临天下三十有八年。 二:序数(表示事物次序)的表示方法: 1、数字上加“第”字: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2、记年月不加“第”字: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 • • • •
物量词的表示方法
• • • • • • • • • • • • • 1、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物量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献十金。 2、数词放在名词后面,不用物量词: 牛一,羊一,豕一。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 3、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的后面: 子产以帷幕九张行。 4、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的前面: 一箪食,一瓢饮。 这种用法先秦只限于容量单位,到了汉代,则容量单位和天然单位都 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 一尺布,尚可缝。 安邑千树枣。
古代汉语语法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
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孰:指事,指人
何:何事。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
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
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
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
例:之: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
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和“五十步”组成介
秦为知之(如果,连词)
与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
子厚与设方计(介词,给)
与人耕佣(介词,被)
连词(两者间并列):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地位平等,所以“与”是连词)
于:介词,引出时间、地点、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历试于天下(在);伤于矢(被)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高考第一轮复习——古汉语语法二、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古汉语语法专题达到四个教学目标1、复习新教材古文中词类的变化2、复习新教材古文中句式的变化。
3、复习新教材古文中语序的变化4、复习新教材古文中的固定结构三、专题知识点(一)回顾新教材中必修、选修学过的古文篇目1、《国语·勾践灭吴》2、《殽之战》3、《烛之武退秦师》4、《邹忌讽齐王纳谏》5、《冯谖客孟尝君》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7、《齐桓、晋文之事》8、《逍遥游》9、《庖丁解牛》《秋水》《安知鱼乐》《庄周梦蝶》10、《劝学》11、《五蠹》12、《非攻》13、《察传》14、《鸿门宴》15、《信陵君窃符救赵》16、《游侠列传》17、《苏武牧羊》18、《谏伐匈奴书》19、《陈情表》20、《归去来兮辞并序》21、《兰亭集序》22、《滕王阁序》23、《与韩荆州书》24、《师说》25、《原毁》26、《种树郭橐驼传》27、《阿房宫赋》28、《洛阳牡丹记》29、《游褒禅山记》30、《前赤壁赋》31、《活水源记》32、《聂小倩》33、《游栖霞紫云洞记》34、译《天演论》例言(二)古汉语中的词类变化(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1)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谏伐匈奴书》▲反欲斗两主《苏武牧羊》▲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谏伐匈奴书》▲靡敝中国《谏伐匈奴书》▲谨拜表以闻《陈情表》(2)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甘心匈奴《谏伐匈奴书》▲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谏伐匈奴书》▲高帝悔之《谏伐匈奴书》▲臣窃危之《谏伐匈奴书》▲宁大奇之《聂小倩》▲心德之《聂小倩》▲意甚乐其幽杳。
《聂小倩》▲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3)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禽兽畜之《谏伐匈奴书》▲迁徙鸟举《谏伐匈奴书》▲蚕食天下《谏伐匈奴书》▲兽聚而鸟散《谏伐匈奴书》▲洞壁穹窿斜上《游栖霞紫云洞记》▲使白得颖脱而出《与韩荆州书》(4)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倘肯囊妾朽骨《聂小倩》▲羝乳乃得归《苏武牧羊》▲又一媪衣黑曷绯《聂小倩》▲乌巢其颠《聂小倩》▲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动词▲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察臣孝廉《陈情表》▲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6)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燕赵之收藏《阿房宫赋》▲委积之守《谏伐匈奴书》▲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三)古汉语中的句式变化(1)判断句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的特点。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牧羊》▲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欧冶子之所铸剑也《活水源记》(2)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表示法;有形式标志的被动表示法。
▲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与韩荆州书》▲庶不见凌于雄鬼。
《聂小倩》▲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洛阳牡丹记》(3)省略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次日又命移悬户上。
夜对烛坐,约宁勿寝。
《聂小倩》▲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滕王阁序》(四)古汉语中语序的变化(1)宾语前置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特点和条件: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安”等)作宾语(包括动词和介词的宾语)一定要前置;否定句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名词宾语、代词宾语在用指示代词“是”、“之”等表示复指的情况下要前置(常见格式有:何+名词+之+动词;惟+宾语;“是”或“之”+动词;宾语+之+动词)。
▲忽问:“革囊何在?”《聂小倩》▲“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逍遥游》▲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郭橐驼传》▲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师说》(2)定语后置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赤壁之战》▲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游侠列传》(3)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与韩荆州书》▲敛以衣衾《聂小倩》▲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4)谓语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四、帮你总结怎样识别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㈠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㈡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来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半步与“小”对应)㈢记住一些有名的成语与例句,加深对特殊句式的认识。
如“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提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五、高考链接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答案:A、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B、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C、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D、名词活用为动词:穿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B、巨是凡人C、籍何以至此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答案:C3、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倚南窗以寄傲。
答案:B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 C为状语后置。
D无特殊句式4、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引以为流觞曲水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答案:B5、下列句中框内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爽心悦目。
A、①②⑤/③④/⑥⑦B、①③④/②⑤/⑥⑦C、②⑥⑦/③④⑤/①D、③⑥/⑤⑦/①②④答案:B6、指出特殊句式:(1)此剑仙将盛人头者也。
(2)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3)请以兄事(4)为天人所钦瞩(5)洛阳人有相仇者(6)忽问:“革囊何在?(7)辞使归寝答案:(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状语后置)(4)被动句(5)倒装句(定语后置)(6)倒装句(宾语前置)(7)省略句六、课外拓展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
古文中的固定结构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
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12种。
1、表示疑问①奈何……?(……怎么办?为什么……?)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②孰与……?(与……比哪个……?)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安……乎?(怎么……呢?)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独……耶?(难道……吗?)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⑤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⑥若何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殽之战》2、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游褒禅山记》②何……为?(……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夫晋何厌之有?《殽之战》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④岂……乎?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⑤其……乎?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殽之战》⑥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⑦奚以……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⑧何……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3、表示感叹①……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②焉哉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4、表揣度①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②无乃……乎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③其……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5、表示选择与……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表否定①未……有项王未有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