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特殊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结论与展望01引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对医疗保健需求增加围手术期管理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合并症和生理功能减退,需要精细化、综合化的围手术期管理背景与意义规范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提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目的和任务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研讨,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协和医院实际情况,达成共识。

专家共识将共识转化为具体的临床实践指南,便于临床医生参考执行。

实践指南02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定义一般指年龄≥60岁的患者,但因地域和时代不同,老年患者的具体定义有所差别。

老年患者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多伴有慢性疾病,免疫力下降,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

老年患者定义与特点应激反应手术创伤可导致老年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强,易出现器官功能不全、感染等并发症。

术前评估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血糖、血压等指标,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

术后恢复术后恢复速度较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加强术后监护和治疗。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评估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估工具如ASA 评分、POSSUM评分等,以及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五维度评估法”。

评估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风险分层03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术前准备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胃肠道准备、呼吸道准备等,预防术后并发症。

术前评估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营养状况、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疾病,患者数量众多。

然而,围绕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

为了提供更准确、规范和安全的麻醉管理指导,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并形成了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

一、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特点对围绕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管理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类患者的特点。

高血压患者往往存在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左心室肥厚、心脏功能减退等。

此外,高血压还伴随着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因此,在麻醉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并加以适当处理。

二、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治疗的基本原则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进行围手术期麻醉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完整的病史记录、身体检查、血液检测以及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和并发症,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在给围术期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药物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注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血压波动。

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此外,还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 液体管理和血压控制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液体管理和血压控制是关键环节。

合理的液体管理既要满足术中和术后的需要,又要避免血容量过负荷或不足的情况出现。

在血压控制方面,应尽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过低或过高的血压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4. 多学科团队合作围绕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需要麻醉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全面且适合患者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术后的恢复。

三、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管理的个体化策略每个高血压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中,个体化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这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麻醉药物选择、剂量控制、血压控制以及液体管理等。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3/52
高血压概述
围术期高血压危害
➢增加手术出血 ➢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造成脑卒中 ➢造成肾衰竭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4/52
高血压概述
✓定义:未使用降压药品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分类:原发性高血压,占90-95%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35/52
围术期高血压麻醉管理
(二)麻醉选择 3. 联合麻醉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适合用于胸、腹及下肢手术 硬膜外阻滞优点:有效阻断伤害性刺激,减轻应激反应,术后镇痛
缺点:迷走反射、肌松不佳、高平面抑制呼吸循环 全麻优点:舒适、意识消失、肌肉松弛,控制呼吸确保
9/52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其它危险原因和病史

1~2个危险原因 ≥3个危险原因,或靶器官损害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病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1级 低危 中危 高危 极高危
高血压 2级 中危 中危 高危
极高危
3级 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
40/52
围术期高血压麻醉管理
(三)气管插管与拔管时高血压预防
较深麻醉下拔管术,关键点: 1.停吸入麻醉时机:异氟醚术终前30min,七氟醚10min,地氟醚术毕时 2.术毕前10min将FiO2开至5~10L/min加速洗出,丙泊酚维持至术毕 3.静注芬太尼1μg /kg 4.拮抗肌松时机: TOF出现2个反应或开始有自主呼吸时,新斯明0.04~ 0.07mg/kg,最大剂量5mg,阿托品剂量为新斯明半量或三分之一
围术期高血压麻醉管理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其他:大的创伤(烧伤和头部创伤)、膀胱过度充盈、 体温过低、寒战、恶心、呕吐等。
2022/1/9
4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危害
增加术中、术后出血量; 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诱发或加重肾功能不全; 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2022/1/92022/1/9
14
利尿剂:主要通过降低高血容量负荷发挥降压作用, 由于其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增加 术中血压控制的难度,且利尿剂可能会加重手术相关 的体液缺失,目前主张术前2-3天停用利尿药;
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 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可降 低术后房颤发生率、非心脏手术心血管并发症,适用 于术前血压控制,术前要避免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 防止术中、术后心率反跳;
5.如出现高血压急症,通常需静脉给予降压药物,即刻目标是30-60 min内使 DBP降至110mmHg左右,或降低10%-15%,但不超过25%。如果患者可以耐受, 应在随后的2-6小时将血压降至160/100mmHg左右;
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
2022/1/9
9
围手术期高血压术中处理
监测血压; 积极寻找并及时处理各种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
管预后的主要因素; 了解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综合评价患者手术耐受情况; 心血管医师、手术者、麻醉师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手
术与麻醉方案
2022/1/9
8
围手术期高血压术前处理
监测血压; 完善相关检查; 良好的血压控制:
1.如高血压由疼痛、紧张、焦虑引起,给与镇痛、解释安慰和镇静;
2.1级高血压且不伴代谢紊乱或心血管系统异常,可不必做特殊处理;
2022/1/9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以优化患者围术期的血压控制,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手术前后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这不仅可能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对于围术期高血压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二、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手术前后出现的高血压状态,其流行病学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其流行病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群体的普遍性:无论是何种手术,无论是年龄、性别、种族或地域,围术期高血压都有可能发生。

尽管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等,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但这一病症的普遍性不容忽视。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长、麻醉方式、患者的基础疾病状态、药物使用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得复杂多样。

并发症的严重性:围术期高血压不仅可能导致手术风险增加,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肾功能不全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增加了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的复杂性。

防控策略的必要性:鉴于围术期高血压的高发生率和严重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这包括术前高血压的筛查、术中血压的监测与控制、术后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等。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可以降低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复杂多样,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予以高度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防控策略,我们可以为手术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钙通道阻滞剂
总结词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包括α受体拮抗剂、直接血管舒张剂等,用于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在围术期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其对麻醉的影响。
详细描述
α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α受体,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在麻醉期间,α受体拮抗剂可能导致低血压和体液潴留。直接血管舒张剂主要通过扩张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钾通道或钙通道等机制,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在麻醉期间,直接血管舒张剂也可能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影响。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体液平衡。
进行体格检查
关注患者血压、心率、体重等指标,评估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了解患者一般生理状况及重要脏器功能。
特殊检查
针对高血压的病因及并发症,进行相关检查,如肾上腺超声、肾血管超声等。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心脏节律、传导情况等,为高血压病因诊断提供参考。
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降压药物,同时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优化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及调整治疗方案
调整用药时间
02
根据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调整用药时间,以达到最佳降压效果。
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03
定期评估降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用药方案。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心血管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患者预后。
常规心电图检查
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高血压及心律失常等情况。
动态心电图监测
心电图检查
1
术前高血压的治疗
2
3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确保手术前血压控制在稳定范围。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背景介绍通过推广专家共识,可以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整体管理水平。

此外,通过改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总结和规范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目的与意义01020304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术前诊断风险评估麻醉管理手术操作术中监测术中并发症预防术后康复术后并发症预防优化患者生理状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

评估与准备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器官功能、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术前准备计划。

心理支持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目的、风险和预期效果,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合理选择麻醉方法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术中并发症03020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疼痛管理早期康复训练高血压老年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性早搏等,需密切监测并治疗。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肺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尿失禁急性肾损伤03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综合征0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02低血糖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神经衰弱神经系统并发症1 2 3全面评估疾病诊断与治疗术前准备重视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方法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充分评估其风险和效果。

麻醉深度监测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稳定,并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用量。

疼痛管理术后给予患者充分的镇痛治疗,以减轻疼痛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患者康复。

优化术中麻醉管理加强术后监测与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营养支持功能锻炼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舒适性完善术前评估和准备加强术后监护和护理加强术后康复治疗与护理早期康复干预01优化术后护理模式02预防术后并发症03围手术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个性化精准医疗技术的应用探索新型围手术期管理技术。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成为临床医疗工作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意见。

在围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与平时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对于平时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围术期高血压可能与应激、疼痛、缺氧、高碳酸血症等因素有关。

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术前评估:对于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预测围术期高血压的风险。

心理干预:围术期高血压患者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因此心理干预尤为重要。

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安慰和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

饮食调整:术前应控制饮食,避免过饱、过咸,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和循环负荷。

充分术前准备:术前应停用影响血压的药物,如利尿剂、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等。

同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术中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手术室温度和湿度,避免缺氧、高碳酸血症等诱发因素。

术后随访:术后应定期随访患者,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制定管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降压目标、治疗措施、随访计划等。

选择降压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和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在围术期,一般选用速效降压药以迅速控制血压。

监测血压变化:围术期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特别是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早期。

对于血压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诱发因素:围术期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很多,如缺氧、高碳酸血症、疼痛、紧张等。

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的发生。

做好随访记录: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需要完善的病历记录。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6-07-18近期,临床麻醉学杂志发表《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围术期高血压明显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而良好的围术期高血压管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及总住院费用。

因此,制定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围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围术期高血压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或收缩压≥ 140mmHg 和/ 或舒张压≥ 90mmHg。

围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1. 原发性高血压,术前控制不理想或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2. 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3. 清醒状态下进行有创操作;4. 手术操作刺激;5. 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6. 气管导管、导尿管、引流管等不良刺激;7. 药物使用不当;8. 颅内高压;9. 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10. 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11. 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应激因素。

围术期高血压控制原则1. 保证重要脏器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维护心功能;2. 术前继续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断剂,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3. 血压控制目标:一般认为,患者年龄≥ 60 岁,血压控制目标<150/90mmHg;患者年龄<60 岁,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

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30%;4. 目前尚无延期手术的高血压阈值,原则上轻、中度高血压(<180/110mmHg)不影响手术进行;为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不论血压多高,都应急诊手术;对严重高血压合并威胁生命的靶器官损害,应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改善生命脏器功能,如高血压合并左心衰,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或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少尿型肾功能衰竭,合并严重低钾血症(<2.9mmol/L)。

围手术期高血压

围手术期高血压

围手术期高血压高血压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手术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围手术期高血压,作为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医疗状况,需要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努力来管理和预防。

本文将探讨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影响、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的高血压。

这种高血压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续的,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手术类型、患者年龄、病史等。

二、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影响围手术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多种术后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肾损伤、呼吸系统问题等。

高血压还可能影响手术部位的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并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识别和管理围手术期高血压对优化患者结果至关重要。

三、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原因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患者对手术的紧张和焦虑、疼痛管理问题、睡眠障碍、饮食问题以及药物副作用等。

一些特定类型的手术,如心血管手术或神经外科手术,也可能导致高血压。

四、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措施包括:1、术前评估:医生应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来识别可能的高血压风险因素,包括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

2、有效沟通: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管理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关键。

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可能的风险以及如何控制血压。

3、术前准备:术前应确保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并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或尼古丁。

4、术中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血压。

5、术后管理:术后,患者应继续监测血压,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调整。

6、疼痛管理:有效的疼痛管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压力,从而降低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风险。

7、营养支持: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手术压力。

8、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开具抗高血压药物来帮助控制围手术期高血压。

9、心理支持:对于因紧张和焦虑而出现的高血压,心理支持(如放松技巧、冥想等)可能有所帮助。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术中干预
根据术中情况,对老年患者进行 必要的干预,如输血、输液等。
术后评估
术后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 以及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功能评估
评估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如肢体运 动功能、语言表达能力等,以便更好 地进行康复治疗。
03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 略
术前管理策略
01
02
03
术前评估与准备
饮食管理策略
术前饮食
老年患者在术前应遵循低脂、低盐 、高纤维的饮食原则,以减轻胃肠
道负担,增强身体抵抗力。
术后饮食
老年患者在术后应根据手术部位和 恢复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和进食 方式,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口腔护理
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应注意口腔卫 生,保持口腔清洁,以预防口腔感 染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能量需求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能量需求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性别、 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以确定合适的能量摄入量。
蛋白质需求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蛋白质需求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肌肉质量 和手术创伤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合理的蛋白质摄入量。
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手术前后 身体的需要。
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部感染
01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易发生肺部感染,需加强呼吸道管理,鼓励
咳嗽咳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呼吸衰竭
02
围手术期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需进行机械通气支持,维持良好
的通气和氧合状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03
COPD的老年患者需进行长期戒烟、氧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
,预防围手术期急性加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约占5%~10%,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主要见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血管疾病、颅脑疾病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

(三)紧张焦虑主要由于患者对麻醉、手术强烈的恐惧感所致,这类患者仅在入手术室后测量血压时才出现高血压,回到病房或应用镇静剂后, 血压即可恢复正常。

(四)麻醉麻醉期间发生高血压的原因较多,主要与麻醉方式、麻醉期间的管理以及一些药物应用有关。

1. 麻醉过浅或镇痛不全;2. 浅麻醉下气管内插管或拔管;3. 缺氧或CO2蓄积。

(五)手术操作一些手术操作如颅脑手术牵拉、嗜铬细胞瘤手术肾上腺血流阻断前等,可引起短时的血压增高。

对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肾血管病变、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术中都有可能发生严重的高血压, 甚至心、脑血管意外。

(六)其他除上述外, 较为常见的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还有:①液体输入过量或体外循环流量较大;②颅内压升高;③升压药物使用不当;④肠胀气;⑤尿潴留;⑥寒冷与低温;⑦术毕应用纳络酮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⑧术后伤口疼痛、咳嗽、恶心呕吐等;⑨术后因麻醉对血管的舒张作用消失,血容量过多。

三、高血压患者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一)实施手术与麻醉耐受性的评价1.高血压病程与进展情况高血压病程越长,重要脏器越易受累,麻醉危险性越大;高血压病程虽短,但进展迅速者,即恶性高血压,早期就可出现心、脑、肾并发症,麻醉危险性很大。

2.高血压的程度1、2级高血压(BP< 180/110mmHg),麻醉危险性与一般病人相仿,手术并不增加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而3级高血压(BP≥180/110mmHg)时,围术期发生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3.靶器官受累情况高血压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者, 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对于高血压患者, 应注意了解有无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糖尿病, 以及脂类代谢紊乱等合并症。

4.拟行手术的危险程度①高危手术(心脏危险性>5%):急诊大手术,尤其是老年人;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手术;外周血管手术;长时间手术(>4h)、大量体液移位和(或)失血较多等。

②中危手术(心脏危险性<5%):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头颈部手术;腹腔内或胸腔内手术;矫形外科手术;前列腺手术等。

③低危手术(心脏危险性<1%):内镜检查;浅表手术;白内障手术;乳腺手术等。

对于高血压患者,术前首先应通过全面检查明确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特别要警惕是否为未诊断出的嗜铬细胞瘤。

伴有严重器官损害的患者,在实施外科手术前, 应予以详细的术前检查,衡量手术与麻醉的耐受性, 并给予积极的术前准备与处理。

(二)权衡是否需要延迟手术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2007年发表的指南中指出, 轻~中度高血压(<180/110mmHg)可以进行手术, 因为它不增加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但建议重度高血压(≥180/110mmHg )应延迟择期手术, 争取时间控制血压。

如原发疾病为危及生命的紧急状态,则血压高低不应成为立即麻醉手术的障碍。

由于严重高血压患者的研究数量少, 尚无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所以目前尚无明确推迟手术的高血压阈值。

当前推迟手术只有两点理由:①推迟手术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②高血压患者疑有靶器官损害需进一步评估治疗。

(三)麻醉前准备除紧急手术外, 择期手术一般应在血压得到控制之后进行,并调整受损器官功能的稳定。

择期手术降压的目标: 中青年患者血压控制<130/85mmHg,老年患者<140/90 mmHg为宜。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 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者,血压应控制<130/80mmHg甚至125/75mmHg以下。

但降压宜个体化,不可过度,以免因严重的低血压而导致脑缺血或心肌缺血。

对于急诊手术病人,可在做术前准备的同时适当的控制血压。

血压>180/110mmHg的患者,可在严密的监测下,行控制性降压,调整血压至140/90mmHg左右。

情况较为复杂的患者,建议请心血管内科医师共同商议解决办法。

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及对麻醉的影响1. 利尿药是抗高血压治疗的传统药物,由于其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增加术中血压控制的难度,同时利尿药可能会加重手术相关的体液缺失。

因此,目前主张术前2~3天停用利尿药。

长期服用利尿药患者易发生低钾血症。

围手术期要严密监测血钾,一旦发现有低钾趋向应及时补钾并进行必要的监护。

2. 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药,其可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非心脏手术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适用于术前血压控制。

术前要避免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防止术中心率的反跳。

围术期要维持此类药物使用的种类以及剂量,无法口服药物的高血压患者可经肠道外给药。

3.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治疗剂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同时,能增强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肌松药和镇痛药的作用,故不主张术前停药,可持续用到术晨。

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这两类是抗高血压治疗中最广泛应用的药物,它们在减少蛋白尿和改善慢性心衰转归方面具有独特效果。

高血压患者术中易发生低血压,ACEI和ARB类药物可能会加重手术相关的体液缺失,增加术中发生低血压的风险。

ACEI作用缓和,手术前不必停药,可适当调整。

ARB类药物氯沙坦和其代谢产物羟基酸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Ⅰ受体,且羟基酸比氯沙坦效力大10~40倍,目前推荐手术当天停用,待体液容量恢复后再服用。

5. 交感神经抑制剂可乐定是中枢性抗高血压药,若术前突然停用,可使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增加1倍,引起术中血压严重反跳,甚至诱发高血压危象。

同时,可乐定可强化镇静,降低术中麻醉药药量,因此,术前不必停用。

6. 其他利血平主要通过消耗外周交感神经末梢的儿茶酚胺而发挥作用。

服用该药的患者对麻醉药的心血管抑制作用非常敏感,术中很容易发生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故需特别警惕。

术中出现低血压,在选用药物治疗时应格外慎重。

直接作用的拟交感神经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发生增敏效应和引起血压骤升,而使用间接作用的拟交感神经药物如麻黄素和多巴胺则升压效应往往不明显。

建议使用甲氧胺小剂量分次给药,每次0.25mg以提升血压至满意水平。

对于长期服用利血平患者最好术前7天停服并改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以保证手术和麻醉安全。

五、围术期高血压的麻醉管理(一)麻醉前用药高血压患者易于激动,术前应充分镇静。

术前访视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手术前夜应保证有良好的睡眠。

术前口服地西泮5~10mg,或劳拉西泮2~4mg,可产生较好的镇静效果。

患者进入手术室并开放静脉、建立无创监测后,可根据血压、心率和麻醉需要给予咪达唑仑。

对于服用利血平或普萘洛尔的患者,麻醉诱导前可给予阿托品,避免心动过缓。

(二)麻醉选择高血压患者的麻醉选择,应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选择对循环影响最小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同时提供较完善的镇静、镇痛效果,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

1. 局部麻醉较小手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时应注意麻醉药中不宜加用肾上腺素,阻滞需完全,并予以适当的镇静。

重度高血压患者不宜选择颈丛阻滞,易引起血压升高。

除低位脊麻和鞍区麻醉外,蛛网膜下隙阻滞一般不宜用于重度高血压患者,因其可引起血压剧烈波动。

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循环的影响虽较缓和,但阻滞范围较广泛时仍可引起血压严重下降,故必须控制好麻醉平面,注意容量补充,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2. 全身麻醉除短小手术外,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手术,选择全身麻醉较为安全,目前大多采用静吸复合全麻。

吸入麻醉药常用于术中控制血压,尤其是异氟醚具有扩血管和心肌保护的双重作用,适合在高血压患者中使用。

静脉麻醉药中,氯.胺.酮可使血压显著升高,心率加快,不宜用于高血压患者。

丙泊酚的心肌抑制和血管扩张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使用时需注意。

咪达唑仑引起轻度全身血管扩张和心排血量下降。

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对心率影响均不明显。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轻,不抑制心肌收缩力,一般不影响血压。

由于其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小剂量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可有效地减弱气管插管的高血压反应。

肌松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心、肾功能。

因此,高血压患者麻醉以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肌松药复合低浓度吸入麻醉药的平衡麻醉较为适宜。

3. 联合麻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适用于胸、腹及下肢手术。

硬膜外阻滞可有效的阻断手术伤害性刺激,减轻应激反应,便于术后镇痛。

但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迷走反射存在,手术探查可致内脏牵拉痛、鼓肠、呃逆、恶心、呕吐等;阻滞平面过高可抑制呼吸循环功能;有时肌肉松弛不佳。

全身麻醉可使患者舒适、意识消失、肌肉松弛,控制呼吸保证有效通气,满足相应手术要求。

但浅麻醉时不能有效阻断伤害性刺激。

两者复合应用可显著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利用各自优点,使麻醉更平稳。

(三)气管插管与拔管时高血压的预防实施全身麻醉时,置入喉镜、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易引起高血压反应。

插管应在麻醉深度足够的情况下进行,尽可能缩短喉镜置入持续时间。

气管插管前可采用下述方法之一,以减轻高血压反应:1.使用强效吸入麻醉药5~10 min,加深麻醉。

2.单次使用阿片类药物(芬太尼2.5~5μg/kg;阿芬太尼15~25μg/kg;舒芬太尼0.25~0.5μg/kg;瑞芬太尼0.5~1μg/kg)。

3.静脉或气管内使用利多卡因1~1.5mg/kg。

4.予以0.2~0.4 μg /kg硝酸甘油静脉注射,同时有利于防止心肌缺血。

5.静脉注射尼卡地平10~20μg/kg,或乌拉地尔0.25~0.5 mg/kg,或艾司洛尔0.2~1 mg/kg。

6.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μg/kg,10~15 min泵注完。

拔除气管导管时,尤其浅麻醉下更易引起血压的严重反跳。

因此,在手术结束、尚未完全清醒前,就应开始实施术后镇痛,同时可实施一定深度麻醉下的拔管。

较深麻醉下拔管技术,是与以往所强调的咳嗽、吞咽反射恢复、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正常、患者基本清醒后再拔管的概念不同,它是微创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要点如下:1.评估停止吸入麻醉药的时机。

通常异氟醚在距手术结束前30min,安氟醚在45min,七氟醚在10min,地氟醚可在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

2.术毕前10min将气流量开大至5~10L/min以加速吸入麻醉药的洗出,同时丙泊酚继续维持至术毕。

3.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 /kg。

给予肌松药拮抗剂的时机包括:TOF出现2个反应或开始有自主呼吸时拮抗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拮抗药剂量:新斯的明0.04~0.07mg/kg,最大剂量5mg,阿托品剂量为新斯的明的半量或三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