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薛宝钗的一生也是悲剧,她的悲剧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她的性格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性格又是在一
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她的生活环境是她人生悲剧的原始基础。
关键词:悲剧;命运;性格;原因
The Reasons For Xue Baochai’s Tragedy
Abstract: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is a large tragedy. Xue Bao chai’s life also is a tragedy.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tragedy.Her character is an important
one,and character is formed in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base of her tragedy. Keys:tragedy; destiny; character; reason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命运之路各不相同,但终归是悲剧,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她们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让历来喜欢红楼的人值得深思的一点。《红楼梦》给我们塑造那么多的丰碑式人物,他们的悲剧也是各有原因的。关于造成薛宝钗悲剧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她的性格,即我觉得她的悲剧是她的顺从的性格所造成的,从这一点上说,她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性格悲剧是悲剧的一种类型。即悲剧是由主人公自身的性格或由这种性格导致的过失造成的。传统的性格悲剧是把悲剧造成的直接原因仅仅归诸于人物性格,比如莎士比亚悲剧中奥赛罗的忌妒,我国作家巴金对此有所突破。在巴金的性格悲剧中,人物性格只是一个内在因素,他更注意于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即便写人物悲剧性格,他也非常注意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在婀娜秀美的金陵十二钗就如同那各具形体、棱角分明的奇珍异石,幻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秉性。而惟独宝钗是一块晶莹剔透、温润圆滑的宝石。这样一位贤淑敦厚、善解人意的宝钗,大概是众多红楼女儿中最受世俗小儿女欢迎的了。如果用花来形容她,宝钗则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花中精品———牡丹。她不仅有朱唇翠眉、体态丰盈的外在之美,还有文雅高贵、成熟练达的内在气质与能力。宝钗可谓是多才多艺、知书达理、成熟练达、治家有方。海棠诗社,她谈诗论道,见解独特,不落窠臼。对待姐妹和下人,她关怀体贴,热心相助。春寒料
峭之时,为换了单服的邢岫岩悄悄地赎出冬衣,体谅针黹活做到深夜的湘云,对穷酸猥琐的赵姨娘母子也一视同仁。不学无术的哥哥打架滋事,受到母亲娇惯纵容,是她在长辈面前一番温柔劝谏化解了矛盾。协理大观园,又是懂得“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的宝钗提出了独创性的改革措,即便是铁腕凤姐比她也要逊色几分。“静慎安详,望之如春。以凤姐之黠,湘云之豪迈,袭人之柔奸,皆在所容,其所蓄未可量也!”然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雪芹将宝钗的妄图青云之志、功名利禄之心、冷漠鄙俗都蕴藏在其中庸的外表之下,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她的主要的性格。我在讨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时,主要从她的性格入手,这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的原因,同时,也不会忽略了造成她的这种性格的客观的外在的因素,以便能更全面的认识造成她的悲剧的相关因素。
在第五回开始,在我们还对宝钗一无所知的时候,作者就通过贾府人的眼光对宝钗的品行进行了总体的概括:“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1]这是对她的品行方面的总括,我们从后面还知道宝钗和黛玉的才华不分上下,有了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就有在咏海棠时以“含蓄浑厚”而胜的蘅芜君,并且她们在生活情趣上也是都不缺少小儿女的乐趣的,有“杨妃戏彩蝶”,便有“飞燕泣残红”,而宝钗又最是会做人的,连赵姨娘也说:“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来看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1](第六十七回)她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完美者的形象,做女儿时她是一个标准的淑女,做妻子时她便又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宝钗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她也做到了,可是她的结局最终却还是逃不过悲剧一场。
(一)“随分从时”的薛宝钗
随分从时的性格既让她易得人心,又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
对于宝钗来说,随分从时既是识时务,也是一种表面上的安分守己。为什
么说是表面上的安分守己呢?在第二十八回中,“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我们在读这样的一段文字时,可能会觉的宝钗真的是一直在躲着宝玉,可是,当我们可能会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曹雪芹却又来让我们怀疑了,第二十六回,晴雯抱怨宝钗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第三十六回,“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她只是心里想着要远着宝玉,而在行动上却并没有如此,不仅不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有反常的情况出现,例如这样的一幅香艳的画面,别说是深通人情事故的宝钗了,就连黛玉和湘云都觉得可笑,那宝钗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有此行为的呢?我们当然不能绝对的说宝钗不安分守己,但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宝钗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安分守己。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妇女都要受到“三从四德”的约束,而“随分从时”正是宣扬“三从四德”的正统封建礼教对妇女言行的具体要求。薛宝钗的“随分从时”是符合当时的正统礼教对女子的要求的。贾府求婚,薛姨妈问宝钗“愿意不愿意”,书中这样写宝钗的反应与回答:
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1](第九十五回)
她的这话说的是句句在理,正统礼教是已经渗透到她的骨子里去了,她并不是不知道宝玉心中只有一个黛玉,她大概也知道要宝玉忘掉黛玉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她的母亲或许不知,但她心里却是一清二楚的,但是她却仅凭母亲做主,真的“竟像不与自己相干的”,及至她母亲告诉她:“我已经应承了”时,她却“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她是不愿意,或者是感到委屈?很有可能是二者都有。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只知道遵母命和兄命,把自己的幸福完全的付于他人,这一点可以看出宝钗确实又是随分从时的,她并没有越过女儿的本分,即使是关系到她自己的幸福的时候,也是这样,她是完全的按照封建时代对女子“三从”的要求的。而二人新婚之后,宝钗便发现宝玉不正常了,“宝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