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字子孝,号忠介,湖南湘潭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一、早年经历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对于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

曾国藩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家乡读书,后来考入了湖南的府学。

在府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绩优异,被誉为“府学之冠”。

二、官场生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官职,以及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曾铁军”。

他的军事战略和组织能力使得太平天国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为清朝政府稳定了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在官场上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

他坚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受贪污腐败的诱惑。

他注重民生,积极推行改革,为人民谋福利。

他还注重教育,提倡儒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三、晚年生活曾国藩在晚年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他退休后回到家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读书,写作,思考人生。

他的著作《曾文正公全集》成为了后人学习的经典之作。

他还致力于家族的兴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代。

曾国藩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他的勤奋和才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他的清廉和正直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底线,不能被金钱和权力所腐蚀。

最后,他的奉献和忠诚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公仆,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总之,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让我们向曾国藩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外交家和理学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以下是七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1. 曾国藩与小偷: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因此经常背诵诗词文章。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房子,在他的书房里来回徘徊。

曾国藩背一篇短文,重复了几十遍也没能背下来。

小偷不耐烦了,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2. 曾国藩与猎户:曾国藩年轻时喜欢打猎。

一次,他与一个猎户争辩起来,说自己的父亲也是猎户,而这个猎户只是普通百姓。

猎户告诉他,虽然他的父亲穿着打猎的衣服,但从未真正打过猎。

曾国藩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关注实用主义和民本思想。

3. 曾国藩与算命先生: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找算命先生算命。

算命先生告诉他:“你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会成为宰相。

”曾国藩听了非常高兴。

但是算命先生接着说:“不过,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于相信命运。

”曾国藩听后非常沮丧,但后来他意识到算命先生是在点醒他不要过于依赖命运,要更加努力奋斗。

4.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两人曾经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互相不说话。

后来曾国藩主动去找左宗棠和谈,但是左宗棠避而不见。

曾国藩不放弃,继续敲门。

左宗棠听到后非常感动,开门迎接曾国藩。

从此两人重新建立了友谊。

5. 曾国藩与李鸿章: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和引路人。

一天,李鸿章带着两个问题来找曾国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兵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做官之道。

曾国藩告诉李鸿章:“兵法易学,做官之道难学。

”然后指着自己的头说:“这里面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意思是说,做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

6. 曾国藩与湘军士兵: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非常注重士兵的纪律和教育,经常亲自教导士兵。

一次,一个士兵因为赌博被抓,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告诉士兵:“你赌博不仅会输掉自己的钱,还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

”然后给了士兵一些钱,让他好好休息并严格遵守纪律。

曾国藩

曾国藩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 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 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 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 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曾文正家书及书札......, 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 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
唐浩明,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衡阳人, 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华中师范学院, 后入岳麓书社工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唐浩明以8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 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 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 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 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 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 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 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 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 奇偶并用,舒展雄厚。
清代姚鼐所编 各类文章总集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 家杂钞》,补充了姚 鼐《古文辞类纂》摒 弃经史的缺陷
曾国荃 左宗棠 胡林翼 彭玉麟 李鸿章 刘坤一 罗泽南 李续宾
两江总督,一等伯爵,湘军重要将领 闽浙总督,楚军首领,二等恪靖侯 湖北巡抚,湘军重要将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侯,淮军首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湘军将领 湘军将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 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运动就此失败。曾国藩、 曾国荃以及湘军的声望此 时达到顶点。
左宗棠: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梁启超: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 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 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 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 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 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 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曾国藩铜像练,称为湘军。

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

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曾国藩讲解

曾国藩讲解
1曾国藩谈论洋务的地方很多,而最集中、最典型者则 莫过于同治元年五月初七日同幕僚宾友的一段谈话 《手书日记》载:“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夷]务。 手书日记》载:“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 余以为欲制[ 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 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 ,艳[ 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 [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 处着眼。 2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 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 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由此可见,所谓洋务, 是由夷务一词转换来的,实际上不仅指外交事务而言, 也不仅指造船制炮等西方科学技术,而是包含着如何 对待和处理外国侵略问题的全部政策与策略。 3曾国藩所谈的上述各点,亦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思想, 而是整个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纲领。
南 北 征 战 时 期 的 特 点 : 一 是 危 急
教 公 慰 文 , 事 亲 之 则 , , 道 大 而 宦 , 为 对 情 也 减 家 蓬 不 少 中 勃 免 了 琐 。 好 。 事 升 为 之 官 人 问 以 师 讯 后 之 , 家 讥 进 书 。 德 , 第 修 多 三 业 谈 是 之 部 报 说 中 喜
三河战役是早期湘军主力与太平军主力的一次大对决,
曾国藩让湘军名震天下,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同时,湘军也使曾国藩从儒到戎的完美过度。曾国藩用 他的理学思想给湘军注入了灵魂。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认为兵不贵多而贵在精 湘军最初只是由湖南人组成的地方武装,在外作战多年 后,绝大多数仍为湘人。曾国藩这样做把湘军内部矛盾 降到最低。使军队团结在一起 曾国藩不是统兵的人才,但是他是统帅之才。善于处理 将领之间的关系,使得湘军战斗力剧增 湘军愿意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一方面是出于爱国情怀, 但一重要因素还是他们认为跟随曾国藩能摆脱贫苦生活。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逐化成了对曾国藩的忠诚。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曾国藩大清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赠太傅爵位一等毅勇侯籍贯湖南省湘乡县族裔汉族原名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号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出生大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湖南省湘乡县逝世大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南京墓葬曾国藩墓亲属(父)曾麟书(子)曾纪泽、曾纪鸿(女)曾纪芬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目录[隐藏]• 1 生平o 1.1 早年o 1.2 初入仕途o 1.3 围剿太平军o 1.4 直隶总督o 1.5 回任两江• 2 儒学• 3 文学• 4 军事• 5 修身• 6 评价•7 纪念建筑•8 逸事•9 曾氏家族o9.1 父祖o9.2 同辈o9.3 子侄辈o9.4 孙辈以下•10 注释•11 参考•12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早年[编辑]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乳名宽一。

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屡试不第,年近五十方才进学,成为生员(秀才)。

[1]麟书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曾国藩五岁啓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应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燕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天津教案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介绍
• 1840年(道光二十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七月,钦命为乡试
(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升侍讲学士。不久,同榜进士李文安之子
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 •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
•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 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 湘乡会馆。
步入仕途
• 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 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 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 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回任两江
• 1870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 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 审理该案。
• 1871年(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 《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 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 曾国藩蜡像 •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
大战太平军
•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

曾国藩立像[6]

曾国藩 历史人物介绍

曾国藩 历史人物介绍

主要思想,文学成就及后人评价
•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 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 卫之道。 •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 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曾国藩
•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 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晚清重臣,湘军的 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 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 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 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
•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 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二十年)5岁 在家识字读 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 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 三人遂成好友。 •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 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 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 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 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 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 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 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 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 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 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 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介绍

1853年(咸丰3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 1861年(咸丰11年)51岁 。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 12月,在安关创办 内军械所。
1864年(同治3年)54岁。7月11日,湘军攻恰陷天京, 太平军宣告 失败。 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 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 • • • • • • • • •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 世难逢天下才。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 来所未见也。 薛福成:曾国藩识人之鉴越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行 迹之表,确然许为导才。 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 也。 王闿运: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容闳: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称 旧教之特产人物。 蔡锷:曾、胡俩公,中兴名臣之铮佼者,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 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 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 胡左诸集,悉心讨究……实不愧为当世之名将。
1870年(同治9年)60岁 6月,天津教案 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 1872年(同治11年)62岁 3月12日,在两江总督府逝世。 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 追赠太傅《治学论道之经》 2、《持家教子之术》 3、《疆场竞斗之计》 4、《处世交友之道》 5、《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简历

曾国藩简历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

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曾国藩生平简介: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道光十六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

试后改名国藩。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

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

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

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

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

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曾国藩生平

曾国藩生平

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1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

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革命风暴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反革命武装不堪一击,完全丧失了抗拒革命大军的能力。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1月,清廷命曾国藩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团练。

曾国藩顾不得守制三年的大礼,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他一生反对太平天国的事业。

他知道,如果按照历来办团练的老办法,是对付不了大规模有坚强组织的农民力量的,因此他建议重新建立一支在绿营以外的正规军-湘军。

湘军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团结军队内部的纽带。

湘军的官兵,大抵都是通过同乡、同族、亲友、师生等关系挑选募集。

各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二是湘军的将领,大多选自受过孔孟之道熏陶,在科举道路上失意,一心想借军功猎取功名富贵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

这些人平日以程朱理学相标榜,把保卫封建统治秩序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

三是湘军以“卫道”为名,实际上却是一伙杀人放火的强盗。

在长沙团练的时候,曾国藩因杀人很多,就已经得到了“曾剃头”的绰号。

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

1854年初,湘军组成陆军十三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多人,同年正式出师与太平军作战。

曾国藩以自己的名义,发出了一道檄文,诬称太平天国为“粤匪”,说他出来镇压革命,不仅是为了保卫清王朝,而且是为了保卫整个的旧传统。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文学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

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书法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字子孝,号忠介,湖南湘潭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一、早年经历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对于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

曾国藩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家乡读书,后来考入了湖南的府学。

在府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绩优异,被誉为“府学之冠”。

二、官场生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官职,以及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曾铁军”。

他的军事战略和组织能力使得太平天国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为清朝政府稳定了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在官场上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

他坚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受贿赂,不徇私情。

他对待下属也非常宽容和关爱,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

三、教育事业曾国藩在官场上的成就之外,他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

他在任职地区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兴办学校。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曾国藩还创办了“曾氏书院”,为后来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曾氏教育”。

四、晚年生活曾国藩在晚年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他退休后回到家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读书、写作,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智慧和思考,他的著作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于1872年逝世,享年63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他的忠诚、正直和勤奋的品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总结曾国藩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传奇和辉煌的故事。

他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走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成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精心整理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个人概况姓名: 个动,之一。

8岁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兼署吏部左侍郎。

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
精心整理
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曾国藩简介资料

曾国藩简介资料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某某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生平简介

曾国藩生平简介

书法造诣
从人物关系看处世之道
• 与左宗棠的爱恨情仇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与李中堂师徒情深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影响一代伟人
•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 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的剿匪之路
• 咸丰三年(1853年),组建湘军,自行购置武器装备,摸索训练 方法和战术,同时筹建水师。 •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在道义上 取得了多数人的支持,湘军全军出击,共计大小船舰240艘,水 陆大军17000人,挥师东下 • 3月,岳州首战不利,4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 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 • 在失利后不断地自我反思,曾国藩改善了湘军的管理体系,军队 战斗力逐渐上升,自此,作战不在是只有失败。
家庭背景
• 祖辈世代在湖南乡下务农
• 祖父曾玉平——见多识广的农民 • 父亲曾麟书——家中长子,四十三岁举秀才, 乡间塾师
• 兄妹共九人,四个弟弟,其中曾国华、曾国荃、 曾国葆后均加入湘军,四个妹妹,幺妹不幸痘 殇
• 家境较为富裕,家风严整
鲤鱼跃龙门——从农民到进士
•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 道光十年(1830年),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 入湘乡涟滨书院。 •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 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 试。 •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 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 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曾国藩生平

曾国藩生平

中国文化的完整代表者————
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一个以儒家学术为主体,以法家道家为辅的文化体系。 这一点在曾国藩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曾国藩的思想,处事,他的主 体和文化基础,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的文化最高的要求,是一个要像曾 国藩这样做大事业,是内圣外王,是要“立徳、立功、立言”,他与别人的 区别在于圣和徳这方面,他自己要以圣人作为标准,以道德来感化他人, 这是曾国藩一生追求的东西。在曾国藩身上,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完整,非 常典型的融合到了一起。他的思想资源完全是中国自己本土的资源。
勇侯,谥曰文正。
② 政 ① 治 思 理 想 念 学 术
③ 文 学 成 就
了 解 曾 国 藩
①思想学术
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机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 人,要倡廉廉政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 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严惩。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 中的,基础性的战略位置上,他认为,“民生以农事为先,国计以丰 年为瑞。”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 ,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 对借师助缴,以借助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他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等......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席卷了半个中国。可清 政府军队腐朽,不堪一击,这就为湘军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机会。 咸丰三年,接借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 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 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起一支地方团练, 成为湘勇。
曾国藩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 ,他 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几代中国人,以至于他虽 然去世了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依然津津乐道。有 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 史上,近代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个角度,概括了 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 的人。 曾国藩的评价在他死后,随时间推移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 对照。有人认为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即有人责 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曾屠夫“。处理天津 教案不力。崇洋媚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 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人物大加斥责,但自从文化大革命后 学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他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 之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

从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之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表示推崇师法,受过其人的种种影响。

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前一年(1917年8月28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

”蒋介石则这样评价曾国藩:大满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

彼洪杨石陈韦之定略,岂不比拟于曾左胡李之清臣,然而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其结果竟给移风易俗,挽回颓靡。

吾估不问其时应变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何如,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矣(《曾胡治兵语录注释》——蔡锷著)。

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孔学的圣哲:建功树业,转移世运的伟大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平定太平天国,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同时他善于识拔人才,引用之能,更时时以转移社会风气建立廉能政治为己任。

所以经由他一手拯救得生的满清王朝才会在同治光绪之间,一度出现振苏衰起救的中兴之象。

同时他注意个人道德文章的修养,在立德,立言,立功上成就了不朽事业。

自曾氏去世之后,先有满清朝廷褒扬其功,赐以美溢,既有其弟子,同僚,家属,一力为其歌功颂德。

除推崇其诗文外,陆续刊行其遗著,对其涵养之功,治病之法,办事之能,经世之才等等优点广事宣扬。

清政府称他是“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一般的官宦和士人则称他“盛烈伟绩冠一代,深造道德”“仁爱明知,智勇兼全”“气度忧闳,望而知其伟人”“可称完全之君子,而为清代一流人物”等善颂善寿之词,不一而足,不可胜数。

然则,誉之而来,谤亦随之。

勃兴于清末的革命运动,首先提出排满反清的民族主义革命思想。

基于此革命主张,为满族所建立的清王朝自然是必须的革命对象。

至于那些在,满清王朝中做官的汉人,尤其他们曾经出力镇压过汉人的革命运动,必被视作为异族效力的犬马,抵之为汉奸,斥之为反贼。

曾国藩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出力最多的人,于是也就成为了首要的推倒对象,詈为镇压革命的刽子手,与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同被画为人首兽身的畜类,口诛笔伐,无所不用其极。

章炳麟(章太炎)当时是最激烈的代表之一。

他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厌之则为元凶。

死三十年,其家人犹曰:吾祖民贼,悲夫,虽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也。

孙中山先生则说:曾国藩者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孝。

更有甚者认为曾国藩根本是伪儒家的代表,其所谓的种种美好品德,皆不过其所利用的工具。

利用道德,善行,才能等工具,以济其奸,是大盗亦有道的大奸人。

可无论人们如何贬斥,曾国藩的“行事正惬人心,共治已伸民权,却是一个可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先生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曾国藩:曾文正公,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

而吾则越更事越崇拜其人。

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日犹壮年,而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

彼惟以天性之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严谨也,故虽用权变焉可也。

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在美者在也,彼其能拿厉群贤,以共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学于人且善写人者也。

吾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更也。

——《饮冰室文集·论私德》又曰: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其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当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指逆之中。

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宗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

“而文正以朴拙之资,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丁人心陷弱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持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挽一时之浩劫。

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辈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况相去仅一世,遗泽未斩,模模在望者耶?则兹编也,其真全国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

虽有阿谀奉承之嫌疑,然则其大体体现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其取得功绩的原因。

民国以后,人们对其替满族出力,讨伐汉人虽加以指责,但认为应从“历史的时代性以及他的家世教育所造成的必然性上”加以理解,用大历史观对其进行评价。

同时亦称赞其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保卫儒家传统文化。

从整体上,人们开始更多的从道德角度评价曾国藩。

总之,曾国藩的一生是很难给以一个确定的评价的,其一生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他非常重视理学。

他虽然主张兼取各家之长,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认为只有先学好理学才能学好其他学问。

因而,其世界观和道德观上一直秉承着理学的传统。

其次,曾国藩非常重视人的品德修养。

自追随唐鉴,倭仁讲习理学以来,他虽然有按照理学家的形式每日做功课,但从未放松过对自己道德的修养,每天都对自己进行反省,时时见诸其日记和书牍中。

最后,曾国藩非常相信主观意志的作用,甚至把自己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归结于“坚忍”两字。

他的一生前半期是功业的,是标榜诚信的,但后半期随着事业的如日中天,其座右铭成了“打掉牙,和血吞”。

这正是其可贵而又可恨之处。

基于此,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吾窃以清代王闿运之挽联作结: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攻功,戡定仅传方面略;经术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致身何其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

一、多切磋。

首先曾国藩提倡“多切磋”,这是他在家书中写得最多的方面。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只有在不断地竞争中才能发现缺点,弥补不足。

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竞争能激发出内部的活力。

不过,竞争必须是有序的竞争。

尤其是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力戒教师无序混乱的竞争。

竞争不仅能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还能转变教师的工作态度,激发教师的上进心和工作热情。

第二,多实践。

对于子侄,他认为:“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还说过:“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这与苏联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劳动教育是不谋而合的。

与曾氏家教相比,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

我们现今的教育由于高考的压力,学校之间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就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成为了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负担。

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增加音、体、美课程以及减少课业负担,而应该适当增加些实践课和兴趣课,最好能像国外一些学校那样,有野外实践或者给孩子布置个分析报告之类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孩子真正的长知识,开眼界。

第三,多思考。

他要求子侄要多思考,像这样的道理,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实行起来就是困难重重,为什么哪?像我们教师大家只知埋头苦干,不知现今的素质教育考验的是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教学思维方式、教学风格、教育观念等综合素质。

可是,现在的教师又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中靠自己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中所有的问题,知识面狭窄,扩展度不深。

面对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一定要教师一改过去的工作方式转向靠智慧取胜,靠科学取胜的新工作方式。

现在最应该提倡的是:指导性的教师合作学习(如邀请同事进行课堂观摩与诊断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评估小组活动等);观摩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观摩教学、教学展示等);研究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小组合作教学、课堂事件调研、反思性教例研究、反思性说课活动、教学创新论坛、课题引领的行动研究);网络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博客、论坛上的讨论研究性活动或者与专家的在线交流活动等)……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阅读全文(4036)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