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逻辑学
逻辑学(第二讲)

词项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 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 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表 达的是概念量的方面。在上面所述 的人的概念中,一切符合人这个概 念的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了它的 外延,如张三、李四;男人、女人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
词项的内含和外延存在着一 种反变关系,即外延越大内含 就越贫乏,反之,外延越小内 含就越丰富。
不同的语词也可能表达同一个词项。例如,“马 铃薯”和“土豆”是不同的语词,但它们表达同一 个词项。
(1)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个词项 •这些不同的语词就是所谓的同义词,如,“医 生”、“大夫”、“郎中”都表达同一个概念 。 •再如,“我的妻子”这个概念,可以分别用“ 我的爱人”,“我的老婆”、“我的堂客”, “我屋里的”,“我那媳妇”,“我孩子他妈 ”等等来表示,而且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 称呼,往往还有助于成功塑造人物的个性。
以下哪一项指出了上项推理中的一处缺陷?
A.体重只是正常婴儿成长的一项指标。
B.一些3个月大的小孩体重有17磅。 C.一个正常的小孩出生时体重达到了10磅是有可 能的。
D.平均体重增长同平均体重并不相同。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 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 其难。”
内涵
有语言、能思维、能制作和使用生产工具
小刘根据爸妈要求进行修改,把⑷、⑸删去,把⑴改为“大公司、大 企业”,把⑶改为“月收入5500元左右”。把修改后的“求职信”重新 发了出去。一个月以后,小刘终于收到一家单位的来函,经过面试,没 有达成协议。这时,同班同学大都已经找到了单位,小刘心慌了。
他来到系主任办公室进行咨询。王主任看了连连摇头说:“条件还是 太多,要求还是太高。来,我替你修改一下!”王主任拿起笔,把⑴删 去了,把⑵改为“提供培训机会”,把⑶改为“月收入4000元左右”。 小刘把王主任修改过的“求职信”又发了出去。不到两个星期,就有六 家单位回了函。经过面试,小刘很快就被某公司录用。 Q:求职信的修改过程,反映概念发生了变化?
逻辑学 第二讲:词项

• 人们还可以对属性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如区分为本 质的和非本质的、固有的和非固有的,等等。但这 些区分对了解词项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用词项 来指称和表达对象就是要把握对象的特有属性,以 至于使我们能够将该对象与其它的对象区分开来。 我们强调区别性,只要有区别性的属性就是特有属 性,而无论它是否反映对象的本质。 • 现在我们可以给词项一个明确的定义了: 词项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有属性来指称和表达对象 的思想。
• 理解词项,把握以下两点:
• 任何词项都必须有外延和内涵。没有外延即不指称 表达什么对象,那么无所谓词项;没有内涵则不可 能指称表达对象,因为无法确定所指称的是什么。
• 词项的外延是唯一的并且是确定。词项的内涵则是 多层次、多方面的。
• 3,词项与语词、概念
• (1),词项与语词
• 任何词项都是用语词来表达的,词项以语词为载体,没有语 词也就没有词项。然而不能因此说语词就是词项,因为二者 有着明显的区别: • 首先,词项是一种思想,是指称和表达对象的思想。而语词 能不同,语词只有表达了词项才有意义,就是说,词项是 语词的含义。 •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词项。既然词项是指称表达 对象的,因此只有那些其涵义是确有所指的语词才表达词 项。如虚词“啊、呜、呢”等是不表达词项的。一般来说, 只有实词才表达词项。 • 再次,即使表达词项的语词和词项之间也不存在一一对应 关系。
违反这些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同语反复定义含糊不清以比喻代定义等逻辑错误语词定义是明确词项含义的逻辑方法可以分为说明的语词定义和规定的语词定义两1说明的语词定义对已有确定意义的语词加以说明
第二讲:词项
• 序:词项在逻辑学中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在传 统逻辑中,词项是构成直言命题的要素,它主要是 指直言命题中的主项和谓项。而在现代谓词逻辑中 ,词项被分解为个体词和谓词、量词和联词等等。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对词项的理解有很大差别。 • 目标:本章讨论基于传统意义上的词项。我们要明 确什么是词项以及词项的逻辑特征,分析词项的种 类以及词项之间的关系,讨论明确词项的逻辑方法 。通过本章讨论我们要对传统逻辑所谓的词项有较 准确的把握。
逻辑学全部PPT

山东财政学院 — 山财人文艺术学院
?
四、交叉关系 A
B
A学生 B团员
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交叉关系——相容关系
五、全异关系 A (不相容关系)
B A电脑 B月亮 A金属 B非金属
A黑色 B红色
两种特殊的全异关系:
C
矛盾关系: A B
A金属 B非金属
A、B 全异 A+B=C 对立无中
基于以上事实,下列那个判断为真?
A、w是甲队球迷。 B、w不是甲队球迷。
C、 w是乙队球迷。 D、 w不是乙队球迷。
税务局发现这个公司有些职工偷漏税。
如果上述判断为真,则以下三个判断中:
1、该公司没有职工不偷漏税。
2、该公司有些职工没有偷漏税。
3、该公司所有的职工都没有偷漏税。
不能确定真假的是:A、仅1。
所有 M是P
所有S 是M
所有S是P
思维的逻辑形式有两部分构成:
逻辑常项:
表示逻辑关系,起联结作用的语词。 它具有固定的意义,是逻辑形式中固定不 变的部分,它决定思维逻辑形式构的类型。
逻辑变项: 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可
以带入不同的内容。
只有p ,才q 所有S是P
所有 M是P 所有S 是M 所有S是P
李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所以,李某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5)如果物体摩擦,那么物体发热;物体没 有发热,所以,物体没有摩擦。
第二章 概 念
第一节 概念概述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第四节 定义 第五节 划分 第六节 限制与概括
第一节 概念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 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逻辑学第二章 第4-5节

根据种差的方面,可以将真实定义分为 四种情况: a 性质定义:种差揭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 象的性质. b 发生定义:种差揭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 象产生或形成的情况. 例 " 圆是由一定线段的一端动点在一平面 上绕另一端不动点运动而形成的封闭曲线."
c 关系定义:种差揭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 对象与另一对象之间的关系. "偶数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 d 功用定义:种差揭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 象的功能作用. "笔是用来书写和画画的文具", "气压计就是用以测量大气压力的物理仪器" 注意:属加种差的方法不适于:单独概念和 范畴概念
2 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 项.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否则 "同语反复" 或"循环定义"
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生理现象" 例1 "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生理现象" 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生理现象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例2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太阳就是白昼发光的星球" 例 3"太阳就是白昼发光的星球"因为"白昼 太阳就是白昼发光的星球 因为" 就是太阳照射地球上的那段时间" 就是太阳照射地球上的那段时间". 原因就是引起结果的事件, 例4 "原因就是引起结果的事件,结果就是原 原因就是引起结果的事件 因引起的事件. 因引起的事件."
B 规定的词语定义 对某一语词(或符号) 对某一语词(或符号)规定某种意义
例 E=mc2 "五讲四美" 五讲四美" 五讲四美 原则" 原则" 职场"白骨精" 职场"白骨精" 纪晓岚巧解"老头子" 例:纪晓岚巧解"老头子" "四项基本
逻辑学讲稿2

PPT文档演模板
逻辑学讲稿2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其前后件之间 是否存在充分条件关系。例6:
如果明天不下雨,那么我们就去公园玩。
对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而言,只有在其前件真而 后件假的情况下,它才是假的;其他情况均为真。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表。
⑵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假设有两个对象A和B, 只要A不出现,B就一 定不出现,则A构成B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在A和B 之间存在着必要条件关系。
不好,也许是因为家里有什么急事儿。
根据选言命题所断定的若干情况能否同时为真, 选言命题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种形式。
⑴相容选言命题,即断定对象的若干情况中至 少有一个为真也可能同时为真的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由肢命题和联结项两部分组成。 其联结项用符号∨(读作“析取”)表示。
PPT文档演模板
逻辑学讲稿2
选言命题的逻辑公式: p或者q,或: p∨q
由此得到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⑵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就是以必要条件假言命
题为前提进行的推理。例10: 一个人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他不满18岁; 所以,他没有选举权。
PPT文档演模板
逻辑学讲稿2
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之间逻辑关系的 特点,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正确形式,即“否
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
要么p,要么q。
PPT文档演模板
逻辑学讲稿2
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其肢命题的真假。
一个由两个肢命题组成的不相容选言命题,在 其肢命题同真同假时为假,真假值不一时则为真。
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 2.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即以选言命题为前提、并根据选言命 题的逻辑特性进行的推理。选言推理也有两种形式。
逻辑学第二、三讲:词项教材

逻辑问题在那里?
例二: 女人=吃饭+睡觉+花钱 猪=吃饭+睡觉 所以:女人=猪+花钱。 移项为:女人-花钱=猪 小结: 不会花钱的女人和猪一样。 男人=吃饭+睡觉+挣钱 猪=吃饭+睡觉, 所以:男人=猪+挣钱, 移项为: 男人-挣钱=猪。 小 结: 不挣钱的男人和猪没区别。
一、
概念、语词和词项
对象(客观)---概念(思想)---语词(语言)
2、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如虚词“吗、呢”等并不能表达对象的特有属性
3、一个概念可以对应多个语词
如父亲:“爸爸”、“大”、“爹”、“father”
4、一个语词可以表达多个概念
如”逻辑“:客观规律 、逻辑学 等
词项:逻辑学的术语,指能够在一个陈述句(命题) 中充当主项和谓项,表达确定概念和逻辑性质的 语词。 词项是概念和语词的统一:概念是词项的思想内容, 语词是词项的语言形式
“大学生”相对“女大学生”是属概念
“女大学生”相对“大学生”是种概念
找错误,下列表达正确吗? (1)小叶抓紧课余时间阅读英国和欧洲文学。 (2)自从开展法制教育以后,我校再没有发生行凶、 盗窃和用刀子捅人的事情。 (3)有个人对排队过多的现象很有意见,发牢骚说: “一早起来,取奶要排队、吃早点要排队、乘公 共汽车要排队、买东西要排队、买报要排队,有 时甚至上公共厕所也要排队。” (1)英国文学真包含于欧洲文学,是种属关系 (2)行凶真包含用刀子捅人,是属种关系 (3)买东西真包含买报,是属种关系
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1、单独概念 2、单独概念 2.《鲁迅全集》 3.比尔· 盖茨 3、单独概念 4.《普通形式逻辑》课本 4、普遍概念 5.电脑 5、普遍概念 6.那张纸 6、单独概念 7、普遍概念 7.共产党 8、单独概念 8.中国共产党 9、普遍概念 9.国庆节
逻 辑 学(第二讲)

学生 大学生
女大学生
内涵 在学校或其它教育、 研究机构学习的人
外延 小学生、中学生、 大学生、研究生
内涵
在高等学校或其它 教育、研究机构接 受高等教育的人 内涵 在高等学校或其它 教育、研究机构学 习的接受高等教育 的女性(人)
外延
男大学生、女大 学生
外延 女大学生
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 共性:纺织品
• 特性:遮盖;擦拭;保洁;防污、增加美观;
“类”
• 事物由于属性相同或相异而分为不同的“类”。
• 属性相同的事物构成同类,属性相异的事物构成异类。
• 组成类的个别事物叫做类的分子。
• 如果一个大类由若干个小类组成,大类就叫做母类,小类
叫做子类。
• 例如:生物;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2.概念与语词的根本区别
概念属思维范畴,具有全人类性; 语词属语言领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汉语 英语 女孩 哈尼语 傣语 苗语 姑娘 girl 爱尼 仆少 咪彩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语词是一种语言形式。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语词只是表达概念、标志事物的一组符号。
概念必须借助词语来表达;
课堂练习:
• • • • • • • • • • 老赵是个大老粗,很不会说话,经常一开口就得罪人。 有一天他请四个朋友:张三、李四、王五、小刘吃饭。 结果,张三、李四、王五都如约来了,唯独小刘没到。 老赵随口就说了句:“唉,该来的怎么没来?” 张三一听,“该来的没来,那我就是不该来的咯,”于是转身就走了。 老赵一看,赶紧说,“怎么不该走的走了?” 李四一听,“嗬,不该走的走了,那我才是该走的呗。”扭头也走了。 老赵这下急了,追出去说:“我又不是说你。” 王五一听,“不是在说他,这不摆明了在说我呢,还是赶紧走吧。” 好好的一顿饭结果不欢而散。
第二讲 逻辑学家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 结论。 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 小前提是一个特殊陈述。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普遍的一般性原理) 苏格拉底是人。(个别性的特殊陈述) 苏格拉底是必死的。[把特殊(小)代换入一般(大)]
大前提:旗下财富超过1000亿的富豪,每年都能赚钱50亿以上 小前提:王健林旗下财富约2000亿 结 论:王健林要赚1个亿是一个小目标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出生于英 国伦敦的一个官宦世家,其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 母亲也是贵族出身,当时颇有名气的一位才女,精通希腊文和 拉丁文。
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读书,但当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 统治,不重视自然科学,而注重研究神学,用繁琐的方法去证 明宗教教条的正确性。培根对此非常反感,呆了3年便离开了, 未得到任何学位。
柏拉图去世后不久,亚氏应雅典学园的同学赫米亚斯(Hermias) 的邀请,到其所统辖的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建立了一个学园,在他 周围聚集了一些柏拉图学派的哲学家。 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国王菲力普之邀,担任时年14岁的亚历 山大(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为时7年。 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由于得到来自亚历山大大 帝及其他行政官员的丰厚资助,占有了阿波罗吕克昂(Lyceum) 神庙附近的广大地区及其园林,创办了一所学校——吕克昂学园。 由于采取师生同桌吃饭、在花园里边散步边教学的方式,他的学 园被称为“逍遥学派”(源于希腊语“peripatio”,意为“漫 步”)。开展范围广泛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使吕克昂学园成为 一个创造性学术活动的中心,园里修建了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 园。
逻辑学 第二节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真值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个思维对象情况是另一个思维对象情况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
什么是必要条件呢?如果没有思维对象情况p,就必然没有思维对象情况q;而有思维对象情况p,则是否有思维对象情况q并不确定,这样,p就是q的必要条件。
例如:只有熟悉法律,才能当好律师。
熟悉法律是当好律师的一组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唯一条件。
反映对象情况之间这种必要条件联系的判断就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关系可简单记为:有后件必有前件,无前件必无后件;反之则不定。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只有p,才q。
其中,”p“和”q“分别表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是变项;”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是逻辑常项。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前、后件的真假和前、后件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条件的联系。
可以简单记为:前件与后件同真或同假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不同真假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的真假。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
见教材第132页。
二、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是一个前提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为其它类型的判断,并且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的性质推出结论的假言三段论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关系可简单记为:有后件必有前件,无前件必无后件;反之则不定。
因而,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有两条规则:第一,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第二,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有两种有效形式:1。
肯定后件式。
即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前提的后件,而结论肯定它的前件。
其逻辑形式是:只有p,才q, q;所以,p。
例如:只有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才能是犯罪行为,甲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甲某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
否定前件式。
即在前提中,非假言前提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前提的前件,而结论否定它的后件。
第二讲:逻辑学基础·概念

指称一定的对象
社会事物 精神存在
概念
特有属性 属性
本质属性
对象的属性——指事物自身的性质或与其
它事物之间的关系特点。
如,事物的形状、颜色等。还有与其它事物发 生一定的关系,如大小、对称、互助等等。这些统
称为事物的属性。
演示 分类
目 的
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 红(花)或绿(叶)。 分角度 从各角
去拆解 度思考
衣服、食品、房产等(外延,即S包括哪些范围)。
分角度
从各角
演示 分类
目 的
分角度 去拆解
从各角 度思考
3.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性和灵活性
演示 分类 (1)确定性:任一概念都是特定时代的认识成果,
就这一时代来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确定的。
目 的
分角度 去拆解
粘 贴 自 网 络
变化的,不同时代的认识不断地揭示着事物的新的
性与非特有属性。
目 的
分角度 去拆解
从各角 度思考
演示 特有属性:是一个或该类事物所独有,而 分类
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
分角度 如人,有丰富的语言、能理性思维、能制造工具 目 从各角
的
。
去拆解
度思考
演示 分类 他事物也可能具有的属性。
非特有属性:是该类事物具有,而其
如人,具有眼睛、有四肢、能跳跃等,这些属
如果有的 a是b,但是,有的a又不是b,
而且,有的b又不是a,那么,a与b就有交叉 关系,或者说,a与b是交叉的.
演示 分类
例如:
优秀党员 大学生
目 工人 的
美女 科学家
分角度 去拆解
从各角 度思考
医生
5.全异关系
大学逻辑学 第二讲 概念的种类

● 三角形 ● 商品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共产党
9
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三边封闭的图形”
● “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等
●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概念的内涵有1.“是科学的世 界观
层、小商人等都属于这一类)。 4.素数也叫质数。(它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而没 有
其它约数)。例如:(2、3、5、7、11、……。)
12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三、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 四、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
13
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
所谓单独概念,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对象的概 念,概念的外延只有一个分子。
15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是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 所作的分类。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集合体与非集合体的区别在于: 一个集合体具有的属性,必定不为组成这个集合体的每一个具体事物-
---组成部分----所具有; 一个非集合体实际上是由许多个别事物----分子----所形成的类,这
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 一般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来进行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抽象和概括。
概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们对本质属性的认识是一个 由浅到深的过程。(人?)
对于同一对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反映其不同的本质属 性。
“水”——物理学角度/化学角度
个 类的属性必定为组成该类的个别事物----分子----所具有。
概念具有真假性。概念是对象在大脑意识里的反映,这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性内涵
■认识性内涵是通过对象间的比较而确立的 内涵,它是人们认识的成果。
■认识性内涵的构成性质,是对象本身客观 地区别于其他对象的性质。
■例如:
■①前述关于“笔”的内涵 ■②鸟(A)=具有角质的喙、无牙齿(T1)、
体外被覆羽毛( T2)、前肢为两翼,能飞翔 的( T3)+脊椎动物(B)
■其实质在于:客观对象中存在有难以 界定的是否属于某个概念外延的两可 情形的对象。
⊙所谓概念,就是通过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 本质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方式。
⊙概念就是以符号(语词)表达出来的观念。 ⊙观念属于感性认识,而概念则属于理性认识。
■(1)对象与属性
⊙对象(object):各种有形物和无形物,即 各种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
⊙属性(attribute):对象所具有的各种性 质和关系
不同而语义相同)
2.概念的内涵及其类型
■2.1.概念的内涵及其表达式
■(1)概念的内涵(Connotation; intension):
亦称概念的“所谓”,即凝聚于概念中的它 所指称的那类对象的特有属性。
■(2)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组):概念所反 映的那些对象的特有属性。
(3)概念内涵的表达式 A=(T+B)
■对象、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图示为:
思维对象 感知·反映 观念
符号·表达
概念
■[英]洛克认为:观念是思维的对象。
■[美]普特南认为:观念是指由一定对象或某种思想 所引起的意识图像(“知识意象”)。
■[德]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过载是移入人的头 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12.概念(concept)
第二讲
关于概念分析的逻辑知识
一、概念及其特征
■1.概念 ■1.1.观念与概念 ■1.1.1.观念(conception; ideas) ⊙通常认为观念有三种含义: ◆①思想意识; ◆②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 ◆③对象(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
■人们由感知对象而对信息加以提取、整合而形成观 念。观念以符号(语词)表达出来并为公众所理解 就成为概念。形成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命名或重命 名的过程。
A=( T1 ∧ T2 ∧ T3)+B
(2)析取式内涵,亦称或者型内涵 (或并集型内涵)
T=( T1 ∨ T2 ∨……∨Tn) (“∨”读作“析取”,相当于“或”、“∪”)
■如前述“笔”的内涵。
■再如:“重婚罪就是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
婚( T1 ),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 结婚的( T2)犯罪行为(B)。”(《刑
■(1)合取式内涵:亦称并且型内涵(或交 集型内涵)
T=(T1∧ T2 ∧…… ∧ Tn ) ■(“∧ ”,读作“合取”,相当于“且”、
“∩”)
■如前述“鸟”、“商业秘密”的内涵。
■再如: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T1),并且希望或得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T2),因而构成犯罪的(T3),是故意 犯罪。”(《刑法》第14条)
(2)规定性内涵
■规定性内涵就是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 规定方式所确立的内涵。
■规定性内涵的构成性质带有一定的“主观 性”。
■例如:
■①前述关于“商业秘密”的内涵。
■②私法(民商法2.2.2.合取式内涵与析取式内涵
(根据内涵表达式的逻辑结构分)
(2)共有属性与特有属性
★共有属性(common attribute):一对象与他对 象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亦称“非本质属性”。
★特有属性(distinctive attribute):一对象独 有而他对象不具有的某种属性,亦称“本质属 性”。
■例如:黑、白、红、蓝等颜色,只有“笔”的共 有属性;而“用来书写或画画的工具”,则是 “笔”的特有属性。
★(1)联系: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式。
★(2)区别:
⊙第一,凡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 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概念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①同一语词在不同语境(context)中可表达不同
概念(语形相同而语义不同) ■②不同语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表达相同概念(语形
■A:任一概念 ■T:A 的“特有属性”,即其内涵方面的构成
性质(或构成性质组) ■B:A的“共有属性”,即A所隶属的那类对象
(比A范围更大的属概念)
■例如:
■①笔(A)=用来书写或画画的(T)+工具(B)
■例如:
■②商业秘密(A)=不为公众知悉(T1),能为权 利人带来经济利益)(T2),具有实用性(T3) 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T4)+技术信息和经 营信息(B)(1997年《刑法》第219条第3款)。
严格的说,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
1.2.概念的表达式(expression)
——语词与词项
■1.2.1.语词与词项 ⊙(1)语词(words):语言的基本单位之
一,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 ⊙(2)词项(term):在判断中出现的、作
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
1.2.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法》第258条)
3.概念的外延与归类活动
■3.1.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extension):亦称概念的“所 指”(designation),也就是具有内涵所指 称的各个对象。
■例如: ■“笔”的外延,就是各式各样的笔,如毛
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画 笔……
3.2.归类活动与概念外延边缘
■③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A),是指医疗机构及 其医务人员(T1)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 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 常规(T2),过失(T3)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 (T4)事故(B)(《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
2.2.概念内涵的分类
■2.2.1.认识性内涵与规定性内涵 ■根据内涵的确立方式不同(即形成内涵的
的模糊性
■3.2.1.归类
■(1)归类(subsumption):确定某一具体对象是 否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思维活动。
■例如:
■将“电笔”排除然“笔”的外延之外,而将“眉 笔”归属于“笔”的外延之中,这就是归类。
3.2.2.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
■所谓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就是一 概念外延与另一概念外延之间的“灰 色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