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山居秋暝》教案
教案《山居秋暝》

教案《山居秋暝》教案概述:《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居秋日黄昏图景。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语言,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培养他们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山居秋暝》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山居秋暝》的全文,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维能创作出如此美丽的诗歌?他的创作风格有哪些特点?第二章:诗歌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描绘。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形象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象描绘。
2.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变化和意境营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关注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3. 让学生通过描绘意象,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第三章:诗歌意境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读诗歌中的意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组合,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分析意境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如“山空无人,水落石出”所表达的孤独和寂静。
第四章:诗歌语言特色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意境深远等。
2.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空山新雨后”的简洁之美。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歌。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3.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中深层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诗文的打印稿或电子稿。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山居秋暝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
(2)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练习与巩固:(1)学生自主背诵诗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与延伸:(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山居秋暝》主题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练习,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完整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
《山居秋暝》属于《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
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
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
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来,使他们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的语言,领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了解欣赏山水诗的一般方法三、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准备,查找资料,做成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好的课件将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质疑。
(二)上课过程1、由一小组成员展示其课件,导入课题同学们,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唐代刘禹锡想到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唱响了秋天的赞歌。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体会王维诗中的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感受王维隐逸生活的思想,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理解王维的隐逸思想。
1. 教师准备:(1)熟悉《山居秋暝》的教学内容。
(2)准备相关的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准备诗中的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山居秋暝》。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王维的诗作。
(2)介绍《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反复朗读《山居秋暝》。
(2)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3. 诗意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自然美。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想和体会。
3. 调查其他同学对王维诗作的了解,进行分享。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的情况。
3. 理解与表达: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居秋暝》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山居秋日景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通过诗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文情感的深入体会。
二、教学准备教材:《山居秋暝》诗文教学辅助材料:1. 《山居秋暝》译文。
2. 相关山居秋日景象的图片或视频。
3. 生僻字词解释卡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居秋日的景象,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秋日的宁静与美丽。
2. 新课导入(5分钟)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入《山居秋暝》这首诗。
3. 诗文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b.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c.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对山居秋日景象的描绘。
4. 诗文鉴赏(5分钟)a. 学生讨论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b.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准备下一节课的默写。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山居秋暝》。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3. 收集其他描写秋日的诗词,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名称:山居秋暝情景体验活动目的:通过情景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活动步骤:1.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寻找秋日的景象。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秋日景象,用语言、绘画或表演的方式表达出《山居秋暝》中的意境。
3. 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3)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
(3)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作者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山居秋暝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2)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文:(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 疏通字词:(1)学生自行查找诗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
(2)教师讲解,确保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分析意境:(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评价:(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欣赏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山居秋暝》,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以“秋日景色”为主题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1. 对比拓展:(1)教师选取其他表现秋天景色的古诗,如杜牧的《秋夕》、白居易的《钱塘湖秋行》等,供学生对比阅读。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宁静。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3. 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领悟和表达。
2.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王维的《山居秋暝》全文及其注释。
2. 王维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相关的其他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的其他诗歌,如《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新课内容展示:(1)展示《山居秋暝》全文,引导学生朗读。
(2)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
3. 欣赏与讨论:(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山水田园之美,体会王维的诗意境界。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介绍王维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如王维在山居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
5. 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要求熟练掌握。
(2)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2)强调诗歌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
(2)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7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word部编版)

《山居秋暝》教学方案教材解析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理解诗句中“暝”“歇”“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简介王维)2.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解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朗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9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9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
《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
《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一)品读诗题感秋意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
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
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写景名句,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空”字的深层含义。
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之间,你们能想象古人是怎样生活和感受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看看他在山中的秋夜里有着怎样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暝”“竹喧”“春芳歇”等字词的含义。
(四)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莲、渔舟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山居秋夜图。
2、赏析写景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提问:这两句诗好在哪里?(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从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外学习板书: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生回答)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
,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
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__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
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1)理解文意(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5)语言特点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篇一教学目的]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二、走近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较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特别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山居秋暝》教案篇一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写什么〕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黄昏。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黄昏喧:xuan;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黄昏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初中课文《山居秋暝》教案

初中课文《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教材:使用规定的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向学生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和背景。
4.2 朗读与理解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3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
5.2 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仔细的批改,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 向学生推荐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比较。
2023最新-《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
《山居秋暝》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
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
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五、诗中有画1.题解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
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2.后人评价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
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3.诗中有画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A.两联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B.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明确】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C.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⑤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⑥总结画面内容【明确】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⑦山中景色令人陶醉。
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明确】山居秋暝。
(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明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还缺什么?【明确】作者。
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六、画外之意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
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
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
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1.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
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
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
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
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七、板书山居秋暝王维—诗人、画家、隐士诗中画画外意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语言风格:清新淡雅鉴赏方法:知人论世八、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
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
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九、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