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的音乐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诗歌的音乐美

作者:陈玉瑶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

【摘要】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在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是合一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作为有意识的艺术创作,达到正式的所谓诗,便是舞的取消,这样就变成了纯粹的歌。在歌中,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在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本文选取了诗歌音乐性的这个特点,从诗歌音乐性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剖析了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最后总结出有了音乐美的诗歌才能继续受到人们的喜欢,更加繁荣地传唱下去。

【关键词】诗歌;音乐;音乐美

从古至今,诗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就被人们看做是它的两种基本属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诗词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人提出了诗词的音乐性是否能够与文学性并驾齐驱,音乐性是不是成为文学发挥的羁绊这个问题。不管如何争论,我们很肯定的说,诗词是具备音乐性的,因此,词才可以通音律、被歌唱,且绵延不绝。

一、诗词的音乐性回顾

(一)诗词的定义

查阅了词典里面对古代诗词的定义,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二)诗词与音乐相依相伴

其实中国古代诗歌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有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发展到了后来,歌还是诗,诗不必是歌。诗歌与音乐相依相伴,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比如,《诗经》三百篇,“《风》”、“《雅》”、“《颂》”以音别,他们之中几乎是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再比如《楚辞》里面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民间祭神的巫歌。在后来,我们可以看到汉乐府诗都是以“横吹”、“鼓吹”、“清商”等乐调为诗歌名字;宋朝以后更盛,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胜。”这里所谓的“曲子”就

是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宴乐),而曲子词就是啭之歌喉,被之管弦的音乐文学。

(三)诗词与现代音乐创作

我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对现代音乐有比较大的影响,甚至很多音乐作品就直接取材于古代诗词,有些也是对古代诗词的改编。一般来说,我们队古代诗词的艺术再加工可以分成三大类:古词古曲、古词今曲、仿古体诗词曲。

我们谈谈古词今曲,指代的是我们的作曲家们根据古诗词所谱曲而创作的艺术歌曲。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江东去》改编自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住长江头》改编自李之仪的词《卜算子》;黄自先生的的歌曲《花非花》取材自白居易的诗歌,他的《春思曲》《思乡》取自于近代诗词;再比如《送友人》取材自杜牧的词;《长相知》取自于古代的乐府民歌。现代的很多知名作曲家都曾选择了用大量的古代诗词谱曲,被人们广泛吟唱传唱。

二、诗词的音乐美

龙榆生先生在《唐宋词格律》里面谈到:“由于词和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严格的声律和种种形式上的特点。”我们的汉语发音在世界各语系中具备特殊性,在汉语诗歌中,通过平仄和句读来表达,从而获得一种自然而言的音乐效果。汉语之中的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单音词、双音节词交替出现表达完整语义的时候,形成了“音的曲折”,发生了音乐的效果。比如早些时候的《候人歌》:“候人兮猗”,李纯一先生说:这首歌曲只有四个字,而其“兮猗”(兮在古代如现在的啊,猗在古代如现在的兮),两个字都是感叹词,这正表现出了原始歌曲的特点。

诗词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回环美

所谓的回环美,就是押韵,有一叹三咏之妙感觉,这是我国诗歌最为基本的艺术特征。举个例子《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这首诗歌中,“方”和“央”、“坻”和“沚”,都是同属一个韵的,有规律的重复,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形成同声相应,也有利于入曲。所以《诗经·蒹葭》后来就被改编成了《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疑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二)抑扬美

古代汉语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在诗歌里面常常是长而上扬的“平”声和短而下抑的“仄”声有规律的交替,从而构成了古代诗歌的抑扬顿挫之美丽。比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平平仄仄平),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感时花贱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因为平仄的交替变化,声调的上高下扬,使得诗歌呈现出来抑扬顿挫的美丽,富有音乐的美感。

(三)和谐美

赫拉克利特说美在和谐。罗丹也说美是和谐的,和谐产生美。诗歌之所以能够谱写成曲让人们吟唱,还是因为诗歌所具有的和谐特质,因为诗歌的双声叠韵,让诗歌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诗歌的字音重叠,让诗歌有着悠长不尽的抒发之情,描写悠长不尽的抒写之景色,也可以表达那些悠长难写的情状。

诗歌,是诗也是歌,正是它的音乐美,让它的生命力能够如此旺盛,受到人们世代的喜欢,绵延不绝,还将更加繁荣地传唱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