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的音乐美
解读古诗词中的音乐美与艺术感受
解读古诗词中的音乐美与艺术感受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含着丰富多样的音乐美与艺术感受。
这些诗词既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传承和发挥,也可以通过词句的描绘带给人们独特的艺术感受。
本文将解读古诗词中的音乐美与艺术感受,并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音乐美的表现古诗词中的音乐美主要通过韵律、押韵和读诗口感等方面得以呈现。
首先,韵律是古诗词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四句均是五言绝句,五个字的平仄抑扬使得整篇诗意味丰富,读起来如歌如唱。
另外,押韵也是古诗词音乐美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苏轼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这首词中“水”、“英雄”以及“败”、“空”等字眼都呈现了押韵的形式,使得整首词更加优美动听。
其次,古诗词的音乐美还体现在读诗口感上。
一些古诗词以字音、字义的联想或对比为基础,刻画出音乐之美。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的“依山尽”与第二句的“入海流”通过平仄的变换带给人们声音的起伏感,使得全诗的音乐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第四句的“更上一层楼”通过双关的意味给人以另一种层次的艺术感受,增添了整首诗的韵味。
二、艺术感受的体验古诗词中的艺术感受主要源自于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首先,在情感表达方面,古诗词往往能够以凝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其中,带给读者精神上的享受。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文字刻画了思乡之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舍弟远在他乡的孤寂和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此外,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也是艺术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独到描绘,古诗词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论述诗歌中的音韵美感
论述诗歌中的音韵美感诗歌中的音韵美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音韵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诗歌中的音韵结构和韵律变化。
音韵美感是诗歌的灵魂,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首先,诗歌中的音韵美感体现在韵律的节奏感上。
诗歌通过押韵和韵律的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押韵的方式,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鲜明,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缓的韵律,产生一种愉悦的美感。
其次,诗歌中的音韵美感还体现在声音的韵律变化上。
诗歌通过使用不同的音节和音调,使诗句的声音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诗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通过使用重复的“滚滚”和“浪花淘尽”等词语,使诗句的声音更加有力有劲,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澎湃的音韵美感,产生一种激动人心的情感。
此外,诗歌中的音韵美感还体现在词语的音韵搭配上。
诗歌通过选择具有相似音韵的词语进行搭配,使诗句的音韵更加和谐统一,增强了诗歌的整体美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通过使用“秋光”、“冷”、“轻”、“小”等音韵相似的词语进行搭配,使诗句的音韵更加和谐,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优美的音韵美感,产生一种宁静的情感。
最后,诗歌中的音韵美感还体现在诗句的平仄和声调上。
诗歌通过使用平仄和声调的变化,使诗句的音韵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感。
例如,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通过使用平仄的变化和声调的变化,使诗句的音韵更加抑扬顿挫,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动人的音韵美感,产生一种深深的情感。
综上所述,诗歌中的音韵美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体现在韵律的节奏感、声音的韵律变化、词语的音韵搭配以及诗句的平仄和声调上。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其独特的音乐美和韵律感。
古代诗人通过巧妙运用语言的节奏和音韵来塑造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一、音律之美古代诗歌中的音律之美是指其音节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在朗朗诵读中产生一种韵味悠远的美感。
在古代,诗歌的朗诵多以吟唱的形式呈现,音律之美对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音律之美体现在句子的起伏有致上。
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特点是“叠韵”和“平仄”的运用。
叠韵即同一句子或同一篇诗中出现相同的韵母,使诗歌听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而平仄则指古代诗歌中的音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缓的韵脚,仄声则指声调高亢的韵脚。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使诗歌的音乐感更加鲜明,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起伏变化和平仄的运用,使诗句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次,音律之美还体现在诗句的长短节奏上。
古代诗歌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格律,这种规定的字数限制使得诗句的节奏更加平衡。
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0个字,七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8个字,因此诗句中的字数分配更加紧凑,通过字数的有机组合,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突出,呈现出一种韵律美。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每句都严格控制在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内,使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仿佛一段音乐乐章,引人入胜。
二、韵律感的表现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是指运用韵脚和押韵手法,使诗歌具有一种节奏鲜明的美感。
韵律感既体现在诗句层面上,也体现在整篇诗歌的结构上。
首先,在诗歌句子层面上,韵律感通过韵脚的运用达到。
韵脚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在古代诗歌中通常采用押韵的手法,使同一韵脚出现在不同诗句中,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味。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犹如音乐的旋律,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呈现,让人触动心灵深处的共鸣。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诗词的格律、韵脚、音乐演绎等方面探讨诗词与音乐的奇妙结合。
一、格律的音乐之美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格律规则。
格律的优美与音乐的和谐息息相关。
比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静夜思》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五言绝句的格律规律严谨,字数适中,能够充分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这种规律的格律使诗词具备了一种节奏感,如同音乐中的节拍,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思想的跃动和情感的洗礼,带来一种奇妙的听觉享受。
二、韵脚的音乐之美诗词的韵脚是诗句中出现的相同音韵结尾,也是诗词中的一种重要的韵律元素。
这种音韵的重复和呼应给诗词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性。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好了”两个词都有“了”字,这种音韵的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给人一种旋律般的美感。
这种韵脚的音乐之美不仅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将情感与意境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诗词与音乐之美的结合并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格律和韵脚上,还可以通过音乐的演绎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中的意境。
比如,古筝演奏家可以通过演奏技巧与表情细腻地演绎出诗词中的意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内涵。
这种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让人们在欣赏诗词时,既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情感的传递,又能够通过音乐的表达体验到更为丰富的美感。
总之,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的美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诗词通过独特的格律和韵脚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性;音乐演绎则可以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的意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一同欣赏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浅谈古诗词的音乐美
浅谈古诗词的音乐美【摘要】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
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
在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是合一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作为有意识的艺术创作,达到正式的所谓诗,便是舞的取消,这样就变成了纯粹的歌。
在歌中,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
在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
本文选取了诗歌音乐性的这个特点,从诗歌音乐性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剖析了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最后总结出有了音乐美的诗歌才能继续受到人们的喜欢,更加繁荣地传唱下去。
【关键词】诗歌音乐音乐美【正文】从古至今,诗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就被人们看做是它的两种基本属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词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人提出了诗词的音乐性是否能够与文学性并驾齐驱,音乐性是不是成为文学发挥的羁绊这个问题。
不管如何争论,我们很肯定的说,诗词是具备音乐性的,因此,词才可以通音律、被歌唱,且绵延不绝。
查阅了词典里面对古代诗词的定义,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歌的美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一般人来说,哪些美是他们的鉴赏能力能够达到的层次?哪些美他们不是“被告知”而是能够“被唤起”“感受到”的呢?这里我来谈谈诗词最为明显最易被感知的美感——音乐美。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古诗词朗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诗歌朗诵中,音乐美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探究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可以进一步提高古诗词的朗诵技巧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音律、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四个方面探讨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
一、音律音律是指诗歌中的音调、音高和音量等音乐要素。
在古诗词的朗诵中,采用合理的音律可以突出其意境和气质。
首先,古诗词中的韵母是需要注意的音律要素。
韵母的清凉、柔美、悲壮等音色可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来。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中的“江”、“平”、“川”等韵母应该发出清脆响亮的音色,突出英雄的豪迈和严谨。
另外,音律还表现在古诗词的节拍感上。
节拍感是由音符之间的重复和分布关系产生的。
在古诗词的朗诵中,有时要表现出节奏感,如用快慢不同的节奏来表现诗句中的时间性或场景的变化等。
例如,王沂孙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应该用较慢的节拍,慢慢地表达出寒蝉凄切的情感。
二、韵律韵律是指文言文中的平仄、声调和字音等要素。
平仄是对文言文诗句的声音高低制约所造成的美学规律,是诗歌韵律的基础。
在古诗词的朗诵中,掌握平仄变化和发音准确性是关键。
在平仄的掌握上,古诗词要发挥平仄的作用,将相同的韵脚都发出相同的平仄,用平仄的高低造成和谐的感觉。
如杜甫的《登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应该将“尺”、“天”等韵脚发成平声,让平仄自然流畅。
另外,在音调上,每一个音节都有其独特的声调。
在古诗词的朗诵中,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声调,这样才能表达出古诗词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落日照溪山,红霞满四野。
欲知村里事,问向来花与酒。
”应先理解它的字音,明确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上声和去声,再根据音律规律进行朗诵。
三、节奏节奏是指音乐由时间单位分割而成的部分的结构安排。
在古诗词的朗诵中,更好体现节奏会让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在节奏的处理上,需要注意句子的整体意思和音韵规律的处理。
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转:黉门先生的博客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1)黑格尔说过:“音乐用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一种心情的艺术,他直接针对着心情。
”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欢乐,也可以造成伤感、忧虑的气氛。
美妙和谐的音乐,还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误会,增进理解,从而成为知音间的物质媒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音乐,它不仅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甚至可以移情移性。
《孝敬》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记》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而音乐这种入人化人的艺术力量,主要来自于旋律。
旋律是感情的速写。
只有渗透着纯朴真挚的感情的旋律,才能成为音乐表达时的情语;情韵的渗透,声情并茂,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在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中,与音乐联系最紧密的是诗。
西方文论认为,诗歌艺术同属于时间艺术。
音乐要借助于声音,诗歌也要借助于声音来吟诵和歌唱。
而声音的延续就是时间的流动。
同时,诗歌与音乐同属于情感艺术、旋律艺术,它们都要求表达真情、善情、美情,也要求寄予情感的载体——节奏、音韵及旋律的完美。
中国古代诗歌从产生之日起,就是音乐文学形式。
比如,《诗经》是民歌的总汇,每篇都能演奏演唱。
汉乐府是一种标题音乐。
词和曲先有曲和曲谱,才有字句的。
所以,中国古代诗歌又叫声诗。
“声诗”就是指具有音乐美的诗歌。
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表现在诗的旋律美、乐感美之外,更多的还表现在语言的节奏、音调和声情上。
一、节奏节奏是指符合规律的重复。
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盈虚,潮汐的涨满,水波的荡漾,心率的跳动,走路时脚与手的配合等都可以形成节奏。
节奏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要求。
每当一次新的回环往复,就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受,好像他乡遇故知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节奏可以个体得到统一,差别得到协调,散漫趣向集中。
同时,节奏还可以使人的生活充满快感和美。
诗词中的音乐之美
诗词中的音乐之美音乐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
而诗词,则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律与意象,赋予了音乐以更深层次的美感。
诗词中的音乐之美,有着令人陶醉的力量。
回首过去,我们走进先秦时期,那时的诗词还未分家于散文。
《诗经》中的《国风》、《周南》等篇章,以诗歌的形式抒发对自然、爱情和生活的感悟。
其中的音韵以及内在的韵律,与音乐真可谓如影随行。
歌唱出的旋律,将文字与音符的结合演绎得淋漓尽致,如同一把催人泪下的琴弦,触动人们心灵的深处。
而进入唐宋时期,又出现了许多以音乐为主题的诗作。
李白在《秋风辞》中描绘了塞上边烽火连天的壮丽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音律,告诉读者塞上的秋风,不仅在呼啸中吹拂着人们的衣襟,更是用深情的低音吹奏着一曲曲悲壮的乐章。
而宋代的辛弃疾则以豪放的个性和豪情的诗作闻名于世。
他在《破幽梦》中,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将战乱年代所带来的悲壮与坚强谱写成了一曲曲醇厚的音乐。
这首诗的音乐性极强,读来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美感。
近现代的诗人,更是对音乐与诗意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陈述了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他认为音乐正是催化剂,使文字和情感相辅相成,相互增强。
由此可见,诗词中的音乐之美在不同的时代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诗词中的音乐之美并不仅仅体现在其整体的韵律上,它还体现在每一个字词之间的音韵默契。
中文诗词中的古体字,让读者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字与字之间的韵律相似,使得整篇诗作读起来如同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方式,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好似在音符的环绕中漫步,身心愉悦。
不仅韵律和音韵赋予诗词以音乐之美,诗词中的意象与音乐的融合也令人叹为观止。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用音乐与梦境的联想,将一种悠游虚幻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到这首词时,仿佛听到了琴弦的轻拨声和深思熟虑的呢喃,让人陶醉其中。
诗词中的音乐之美,是一种独特的内涵和形式融合的艺术。
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感对我们的启发作文
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感对我们的启发作文诗歌音乐美韵律感我启发自古来,诗歌便文墨客传承文明、抒发情感重载体。
漫长历史长河中,诗歌其独特音乐美韵律感,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诗歌美,仅仅体现其深刻思想内涵,更它优美音韵节奏。
诗歌音乐美韵律感,我生活、学习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给我带来许多启示。
诗歌音乐美,指诗歌音节、韵律、声调等方面谐统一。
种音乐美,使得诗歌具优美旋律节奏,给愉悦听觉享受。
我国古代诗歌中,严格平水韵、词牌、律诗等格律求,从而使得诗歌具鲜明音乐特点。
如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等名篇,都具鲜明音乐美。
种音乐美,仅使得诗歌具较高艺术价值,还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诗歌音乐美教我欣赏生活中美好。
诗歌中音节、韵律、声调等方面谐统一,使得诗歌具优美旋律节奏。
种美,生活中点滴事物中同样存。
当我学欣赏诗歌音乐美时,我也能够发现生活中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热爱生活。
诗歌音乐美锻炼我审美能力。
欣赏诗歌过程中,我需理解诗情感表达,感受诗歌音乐美。
种审美过程,助提高我审美能力。
诗歌音乐美还我语言表达能力产生积极作。
通过学习欣赏诗歌,我能够更好把握语言韵律节奏,使自己表达更加生动趣。
诗歌音乐美还我国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深远影响。
音乐戏剧创作中,诗、作曲家借鉴诗歌音韵特点,创作出许多优美作品。
如古典戏曲《西厢记》、《长生殿》等,都一定程度受诗歌音乐美影响。
种影响,使得我国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具独特魅力。
诗歌韵律感,指诗歌中押韵、仗、排比等方面规律性。
种韵律感,使得诗歌具鲜明节奏韵律特点,给强烈视觉听觉冲击。
诗歌韵律感,我学习生活中也着重启示。
诗歌韵律感培养我节奏感。
学习生活中,我需具备良好节奏感。
诗歌韵律感,使得我阅读诗歌时能够感受强烈节奏韵律。
种节奏感,助我更好把握生活工作中节奏,提高效率。
诗歌韵律感助我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
诗歌中,诗通过韵律感来强化语言表现力。
我学习生活中,也可借鉴诗歌韵律感,使自己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力。
诗歌的音乐性与美感
诗歌的音乐性与美感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形式,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它独具的音乐性与美感是其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诗歌中的音乐性和美感,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交织,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一、音乐性的表现诗歌有着独特的音韵结构,通过押韵、节奏和韵律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悦耳的声音感受。
押韵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音乐性表现方式,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音韵,使整篇诗歌呈现出有序而和谐的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行”与“声”、“白”与“明”形成了押韵,给人一种流畅的音乐感。
除了押韵外,诗歌还通过节奏、韵律以及句子的长度和变化等因素,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音乐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节奏明快而流畅,读起来就像是一首优美的乐曲。
二、美感的体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追求美感是其核心目标之一。
在诗歌中,美感体现在诗人对于情感、自然、人生等主题的独特表达方式上。
诗歌通过具象化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形容得具体而深刻,激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使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壮丽景色,引发了对自然美的向往。
此外,诗歌还通过修辞手法、意象的呈现以及语言的韵律等因素创造美感。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充满了想象力和表现力。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一香添雨味,满院红葩重。
”这里的“满院红葩重”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秋夜的美丽景色。
三、音乐性与美感的融合音乐性和美感在诗歌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音乐性的节奏和美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正是这种融合,使诗歌从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转化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形式,使人们能够通过阅读诗歌来感受到美的愉悦。
在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中,音乐性和美感的融合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徐志摩的诗歌运用语言特征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愫,不仅有独特的情怀,而且有自己特有的音乐美。
他的诗歌以韵脚写就,像把字组出音乐般地流淌在诗句间,古风现实、写意抒情以及内容范围极具象性,皆有音乐美的存在。
徐志摩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他选用的古典诗词韵脚;二是他特有的口吻;三是他运用双关,引出更多关联;四是他对自然环境进行比喻象征;五是他运用押韵抒情,向外拓展情怀。
比如《忆江南》,此诗歌以四言绝句、传统韵脚写就,表达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悲淡,使诗句声情并茂,宛如一曲抒情歌唱;此外,《归去来兮辞》中引用春天的特征,抒发对乡里人的思乡之情,也可以看到徐志摩的音乐美的运用。
徐志摩的诗歌以音乐般的美,表现了他的情怀和心情,为后人演绎出传奇般的诗歌音乐,使人受益无穷。
论中国诗歌的音乐美-精选文档
论中国诗歌的音乐美-精选文档论中国诗歌的音乐美诗歌与音乐是相和而生、相伴而随的两种艺术形式,从思无邪的《诗三百》、汉乐府民歌到浩瀚繁渊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清人龚自珍深沉忧郁的《己亥杂诗》,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乐性和谐。
作为艺术的诗歌和音乐,它的起源是人与自然之间认识与改造过程的产物。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音乐是情感的渲泄,诗歌和音乐象一对孪生姊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之于人的视觉,还作为咏诵或歌唱的材料诉之于人的听觉。
作为诗的姊妹艺术,音乐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韵味反映着诗歌的独特灵性和迷人气质。
诗歌与音乐同源,而维系二者生命纽带的是节奏。
节奏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主要因素。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四季的代序,昼夜的交替,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都可以形成节奏。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
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语言的自然节奏。
此外。
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鲜明。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得到协调,散慢趋向集中。
众人一起劳动喊的号子,队伍行进时喊的口令,都有这种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首先是音节与音节的组合。
汉语一个字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
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叫音顿。
诗歌中的节奏是音组或音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古诗的节奏是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押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重要因素。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串起来。
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同韵的字,就可以收到回环之美,增强诗歌的节奏。
浅析徐志摩诗歌之音乐美
徐 志摩 是新 格律 诗 的代 表 作家 ,其诗 歌 的音乐 之美 无 处 不在 。他 曾经 说过 “ 一 首诗 是有机 整体 ,整 体与 部分 相 关 联 ,一首 诗 的关键 就是 它 内含的 音乐 的匀称 流动 ,明 白 了诗 的生命 在于 它 内在生命 的道理 ,我们 才 能够领 悟到 诗 歌 韵律 的波 动 性 。 ”美是 内容和 形式 的辩 证统 一 ,诗歌 之 美 亦然 , 因此徐 志摩 诗歌 的音 乐之美 可 以从形 式美 和 内容 美 两个 方面两 个方 面进 行赏析 :
体 是 文 字 里 内含 的质 素 ,这 个 质 素 发于 诗 歌 艺 术 则 为 节
奏 ,平 仄 ,韵 ,双 声 ,叠韵 等表 象 。寻常 的言 语差 不多 没
有 表现 这种 潜伏 的可 能性 的力量 ,厚 载情 感 的语言 才有 这 种 力量 ,诗 是被 热烈 的情感 蒸 发了 的水汽 的凝 结 ,所 以能 将 这种 潜 伏 的美 十 足地 表 现 出来 。 ” 由此 ,音 乐美 之 形 式 美 可 以分为两 个部 分: ( 一) 韵 律 美 我 国的 古 典 诗 歌 , 民歌 以及 新 诗 都注 意 押 韵 , 押 韵 可 以使 诗歌 产生 一种 回环往 复 的韵律 美 ,形成 一种 行云 流 水 的气 势 。押韵 ,就是 在一 首诗 或词 的一 段或 一段 的几 句 中,在 一些句 的末 尾使 用韵 母 的声音 相近 或相 同 的字 ,使 诗 或词 读来 顺 口,听起 来和 谐 。韵母相 同或相 近 的音节在 首 或 一 段 诗词 中有 规 律 地 、反 复 地 出 现 ,前 后 呼 应 配
汉语诗歌音乐美
浅谈汉语诗歌的音乐美一些汉语诗歌之所以被传诵多年,经久不衰,除了隽永的意蕴之外,还在于诗歌中的美学元素。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曾经指出:“夫音律所使,本于人声也。
”诗乐共生,这是对于诗歌和音乐起源的描述。
本文中,笔者着重对诗歌中的音乐美进行分析,探究诗歌中音乐美的构成因素和表现形式。
一、节奏美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它的节奏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和句内节拍上。
(一)押韵诗歌历来是讲究押韵的,我们常见的绝句一般第一、二、四句押同一个韵,而律诗则二、四、六、八句押同一个韵最为常见,这些音韵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就构成了韵脚。
韵脚把诗歌完美地贯穿起来,组织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让人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情感共鸣。
(二)句内节拍诗歌中的平仄结构是有规律的,这些不同平仄关系的字词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定的抑扬顿挫,也自然形成了诗句内的停顿,这些停顿也使诗歌具有节奏美。
众所周知,诗歌融多种感情于一体,如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音乐性等,而语言是否凝练或具有音乐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内节奏是否鲜明。
林庚先生揭示了句内节奏的一个重要规律——半逗律,他指出,“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我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
这样的规律和节拍形成了诗歌的节奏美。
二、音调美乐曲由不同声音组成,这些声音组成了音调的变化。
诗歌由不同字词组成,这些字词的声音共同构成了诗歌的音调。
音调美的基本规律就是多样的统一。
就多样而言,汉语有多个生母和韵母,加上四声、轻声、儿化等语调变化,这样形成的音节组合就非常壮观了。
在押韵和句内节拍之外,音调美同样是诗歌音乐美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
而就整首诗歌的音调而言,它是由一首诗歌音节的整体关系体现出来的,或劲急,或轻缓,或低沉,或明快,不一而足。
浅探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音乐美
浅探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音乐美语文教学中,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许多老师虽然都意识到诗歌诵读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设计教学法时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了诵读法,但课堂上却很少着力。
或昙花一现,或浅尝辄止。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或醉翁之意已忘酒。
课堂上有读书声,但声非琅琅,是扯天扯地的喊读。
是梗着脖子的硬读,是不得不读,是“应景”读,没有创造性,与诗歌的本相失之交臂,渐行渐远。
面对中学生日见式微的读诗热情和日趋单薄的传统文化底蕴,我们不禁反思:如何让学生爱上诵读?如何让诵读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打开诗歌发展史,我们发现音乐和诗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原始歌谣是人类口头流传的文学,《诗经》是民歌的源头,《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乐府》是汉代可配乐的歌词,唐诗遵循一定的声律格式,“宋词元曲”,可以谱曲传唱。
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是有传统的,这就启发我们,在进行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妨返璞归真,还诗歌以本来面目,在诵读方式上融入音乐的成分,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让“诗”可以“歌”起来,让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
1、利用击节诵读。
诗歌有很强的节奏感,节奏是语言的音乐性。
朗读可以靠节奏的变化来传达感情、烘托气氛。
用较快的节奏表现热烈、紧张或恐怖,用较慢的节奏表现宁静、沉闷或凄凉等。
为了突出节奏,可以采用打击乐器伴奏的方法。
课堂上可以击掌。
可以踏地,可以轻叩课桌。
例如教学《诗经?氓》,在击节诵读前可以先让学生试读,”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言诗句,可用“二二”拍断句,也可以三一拍或“二三”拍。
可以让学生自由读,经过实践,学生会发现“二二”拍更优美,更稳健,更能体现《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特点,而其他的节奏或滑稽可笑,或粗糙轻浮。
于是用“二二”拍击节诵读。
时而低缓,时而欢快。
时而叹息,时而决绝。
击节诵读。
凸显节奏,辅以灵活的语调,学生击掌轻叩,调动身心与乐相和。
诗歌中的韵律与音乐美
诗歌中的韵律与音乐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和表达思想来打动读者。
韵律和音乐美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诗歌中的韵律与音乐美,以及它们对诗歌作品带来的影响。
一、韵律的重要性在诗歌中,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排列与重复,以及诗句之间音节的对应关系。
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强诗句的美感,使文字更加流畅和富有节奏感。
正如音乐中的旋律,韵律在诗歌中创造出一种醉人的心灵共鸣。
韵律的运用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记忆性。
读者通过韵律的重复和变化,可以更加深刻地记住诗句,进而体验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两句诗通过重复的“行”和“声”创造了明显的韵律,使整首诗既富有节奏感又容易被人们记忆。
其次,韵律的运用有助于突出诗人情感的表达。
通过适当的押韵和排比,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凝练和深刻。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动人的景色与内心的忧愁相融合,通过韵律的呼应,增强了诗句所表达的悲凉之情。
韵律的运用还能够提升诗歌的音乐美。
正如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创造出美妙动人的音乐作品,诗歌中的韵律也能使诗词具备一种和谐、优美和感人的音乐性。
通过对音节的排列和声调的把握,诗人在诗歌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使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二、音乐美的表现形式音乐美是通过声音的表现形式而产生的美感,在诗歌中,音乐美主要通过韵律、音调和声音的连贯性等方面来实现。
首先,韵律的运用是诗歌中体现音乐美的重要手法。
通过押韵和韵脚的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一种旋律感,使诗句更加流畅和优美。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押韵和韵脚的运用,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悠扬的音乐美。
其次,音调的运用对于创造音乐美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音调能够打破诗句之间的平板,使诗句更加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音调的变化,使整首诗词如同行军的鼓点和凄凉的雁声,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
浅析李白笛诗中的音乐美
《春夜洛城闻笛》中笛声的音乐美《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歌的音乐美分为外在的形式美(包括节奏,旋律等)与内在的内容、情感之美。
此诗则抛弃二者,另起炉灶,直言诗中悠远绵长“笛声”之美。
音乐必有自己的演奏环境,诗在题目中“春夜洛城闻笛”已将这些告知清楚。
时间是在某个春日的夜晚,地点则是在当时繁华的洛城。
此时人将歇,灯已灭,,从而为笛声的演奏准备了阔大的舞台,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气氛。
随后笛声传来,吹笛者正式登场。
“谁”字暗示吹笛者已开始演奏,同时含有对其身份的追问之意。
“暗”则表明声音来的飘渺无极,不知何人奏起,从而与“谁”相互照应。
玉笛声已奏起,此乃听觉,而后又用一“散”字,似又化无形为有形。
随风而散的,除了具体的种子,花絮,又有何物?此处笛声随风而散,并伴春风进入千家万户,因风而吹散笛声,因笛声而扬起风声。
则是从视觉的角度再现“笛声的精彩”。
笛声之“暗”,亦表明它的悠远绵长,细微如丝,就算细听,也难寻奏笛之人。
笛声之“满”,则说明其声所及甚广,遍撒洛城。
声由心发,一首《折柳曲》,几多别离意。
夜曲之中,仔细凝听,折柳之音孕于其中。
柳,留也。
折柳相送,本应为己离别时友人所赠,然而诗人此时却只能空闻其音,立刻使整首诗的格调由乐转哀,因而,承之而来的便必是故园之情。
言至此处,本应完结,但是“何人”凌空出现,使得此诗仿在感叹哀笛之音必起思乡之意,似不言“我”,实则更显我思乡之切。
诗人以笛声寄心声,以笛乐之哀情抒心中思乡之深切,形象的写出笛乐的哀婉美。
从环境来看,奏笛是在夜晚,此时天地最为寂静,人世的喧嚣暂时得以停歇,能给人留下广博的空间与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体悟。
除此之外,笛声具有一种穿透性,它能横渡时间与空间,无论是于洛城之一隅暗自飞声,还是在“玉关肠断声”,其声都飘满八方之地,幽怨于四野之中,同时也将诗人心胸的辽阔与博大凸显,给人宁静之美。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朗诵作为传承古籍的一种方式,在展现古诗词的音乐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从诗歌的音乐美角度进行剖析,旨在提升读者对古诗词朗诵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把握韵律和节奏。
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节奏是决定其音乐美的重要因素。
在朗诵时,朗诵者应通过合理使用停顿和变调来表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例如,在平仄相间的古诗词中,朗诵者可以通过改变声调的高低来展现平仄的节奏,增强古诗词的音乐感。
此外,掌握好古诗词的押韵规律,将每一个音节都朗诵得清晰有力,既能表现出古诗词的音乐美,又能使诗歌的含义更加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其次,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情感的表达和转化。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感悟和诠释。
朗诵者在诵读时,应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来准确地表达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表达忧伤之情的古诗词中,朗诵者可以加强音调的低沉和缓慢,以突出诗歌中的忧伤情绪,触动听众的心灵。
另外,在表达欢快之情的古诗词中,朗诵者则应加强音调的明快和生动,以展现诗歌中的欢乐情感,带给听众愉悦和享受。
再次,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声音的变化和渲染。
朗诵者应通过对声音音量的控制和变化,来渲染诗词的意境和氛围。
比如,在朗诵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时,可以用低沉柔和的声音,让听众感受到秋天的宁静和凉爽;而在朗诵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时,可以用明亮欢快的声音,让听众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此外,朗诵者还可以通过变换声音的语调和音色来表现古诗词中的不同场景和人物形象,为听众呈现多重层次的音乐美。
最后,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声音与意境的协调。
古诗词作为文学创作的精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想象力。
朗诵者在朗诵时,应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相呼应,从而展现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
例如,在朗诵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词时,朗诵者可以用清澈高亢的声音,将诗歌的美景和壮丽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仿佛置身其中。
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
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常常通过吟唱诗词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感受诗词中蕴含的音乐之美。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感、吟诵形式、吟唱的艺术价值等角度,探讨古代诗词吟唱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
一、诗词的音韵美感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而闻名,这正是诗词的音韵美感所在。
在古代人们的吟诵中,音韵美成为诗词跃然纸上的灵魂,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音韵来强化诗词的表达效果。
如《离骚》中的“云蒸霞彩凤鸣社前”,通过音韵的和谐变化,将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传递给听者。
古代诗人以巧妙的字音编排,使得诗词产生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吟唱形式的多样性古代诗词的吟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形式,也有合唱形式。
根据不同的诗词内容和情感表达需求,人们选择不同的吟唱方式,以更好地传达出诗词的音乐之美。
一种常见的吟唱方式是独唱。
古代吟唱者常常以清雅的声音,将诗词娓娓道来,让人陶醉其中。
例如《诗经》中的《秦风·无衣》:“薄言罢讴,回日其临;我马则骄,我车则漏。
我行既集,以驰以踣。
”这种独唱形式,将诗句的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完美结合,使得吟诵者和聆听者都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诗词带来的美好。
另外一种吟唱方式是合唱。
古代人们常常组成合唱团体来进行诗词的演唱。
合唱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诗词的音乐性,还能够通过不同声部的对唱,更好地传达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例如《长恨歌》的吟唱,既需要领唱者的高亢激昂,也需要合唱团的齐声合拍,使得诗词的音韵美感得以充分展现,使人心生共鸣。
三、古代诗词吟唱的艺术价值古代诗词的吟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沟通的方式。
通过吟唱诗词,人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首先,古代诗词吟唱使得诗词得以传承与发展。
浅谈李清照词的音乐美
用叠韵, “青青”“郁郁…盈盈皎皎”
出形象,在
音乐上没有什么成就啼”和“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 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有声有 色。李清照迭字用的恰到好处。如“争 渡,争渡”“知否,知否?”“萧萧” “绵绵”尤其《声声慢》中的叠字运用, 节奏有致,声韵具佳。“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凄凄”选用十四个迭字, 再加上叠韵(“冷”与“清”.“暖”与 “还寒”)双声(“凄凄惨惨”“切切”
续发出,就像水流过沙滩时发出的幽咽, 将不尽的悲哀之情,赋予齿外.把无边 的难言之苦。借难发的齿音。得以畅发。 这正是艺术上的辩证法.由“间关莺语 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到“银瓶乍 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 《琵琶行》)。
四、从逻辑上来理解李词的音乐美 李词用韵富有逻辑性。《声声慢》 开头七组迭字,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惨戚戚”, 恰好构成了均等的音步.仿佛词人正迈 着迟缓而沉重的脚步,作者的情感在这 里得到了逐步的展开:“寻寻觅觅”正 是她后期孤寂自守,精神恍惚的情态。 她遭受了国难家灾,颠沛流离,所以东 寻西觅,寻找已失去的东西,她找的也 许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也许是心爱的文 物书画。“冷冷清清”,作者要找回点 什么慰藉,但环顾四周,却是“冷冷清 清”的景象,似乎什么也未找到,由外 而内倍觉冷冷清清。因情及景、触景又 生情,情景交融,委婉曲折。“凄凄惨 惨戚戚”是写“寻觅”之后内心的感 受。尽管东寻西觅,也还是冷冷清清, 所以不免要发出“凄凄惨惨戚戚”的慨 叹。字字血,声声泪。七组重迭.一气 呵成,细腻婉曲而浑然一体,具有时间 过程的逻辑联系,构成了心理描写的绝 唱。词的结尾处又用了迭字“点点滴 滴”,与开头十四字相照应,使气势贯 穿始终。 李词用音乐美表达思想感情.好像 走水路弹琵琶,既优美又动听.又如细 雨打竹.节奏有序。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诗歌的音乐美
作者:陈玉瑶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
【摘要】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
在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是合一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作为有意识的艺术创作,达到正式的所谓诗,便是舞的取消,这样就变成了纯粹的歌。
在歌中,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
在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
本文选取了诗歌音乐性的这个特点,从诗歌音乐性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剖析了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最后总结出有了音乐美的诗歌才能继续受到人们的喜欢,更加繁荣地传唱下去。
【关键词】诗歌;音乐;音乐美
从古至今,诗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就被人们看做是它的两种基本属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词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人提出了诗词的音乐性是否能够与文学性并驾齐驱,音乐性是不是成为文学发挥的羁绊这个问题。
不管如何争论,我们很肯定的说,诗词是具备音乐性的,因此,词才可以通音律、被歌唱,且绵延不绝。
一、诗词的音乐性回顾
(一)诗词的定义
查阅了词典里面对古代诗词的定义,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二)诗词与音乐相依相伴
其实中国古代诗歌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有不解之缘。
在中国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
发展到了后来,歌还是诗,诗不必是歌。
诗歌与音乐相依相伴,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比如,《诗经》三百篇,“《风》”、“《雅》”、“《颂》”以音别,他们之中几乎是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再比如《楚辞》里面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民间祭神的巫歌。
在后来,我们可以看到汉乐府诗都是以“横吹”、“鼓吹”、“清商”等乐调为诗歌名字;宋朝以后更盛,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胜。
”这里所谓的“曲子”就
是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宴乐),而曲子词就是啭之歌喉,被之管弦的音乐文学。
(三)诗词与现代音乐创作
我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对现代音乐有比较大的影响,甚至很多音乐作品就直接取材于古代诗词,有些也是对古代诗词的改编。
一般来说,我们队古代诗词的艺术再加工可以分成三大类:古词古曲、古词今曲、仿古体诗词曲。
我们谈谈古词今曲,指代的是我们的作曲家们根据古诗词所谱曲而创作的艺术歌曲。
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江东去》改编自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住长江头》改编自李之仪的词《卜算子》;黄自先生的的歌曲《花非花》取材自白居易的诗歌,他的《春思曲》《思乡》取自于近代诗词;再比如《送友人》取材自杜牧的词;《长相知》取自于古代的乐府民歌。
现代的很多知名作曲家都曾选择了用大量的古代诗词谱曲,被人们广泛吟唱传唱。
二、诗词的音乐美
龙榆生先生在《唐宋词格律》里面谈到:“由于词和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严格的声律和种种形式上的特点。
”我们的汉语发音在世界各语系中具备特殊性,在汉语诗歌中,通过平仄和句读来表达,从而获得一种自然而言的音乐效果。
汉语之中的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单音词、双音节词交替出现表达完整语义的时候,形成了“音的曲折”,发生了音乐的效果。
比如早些时候的《候人歌》:“候人兮猗”,李纯一先生说:这首歌曲只有四个字,而其“兮猗”(兮在古代如现在的啊,猗在古代如现在的兮),两个字都是感叹词,这正表现出了原始歌曲的特点。
诗词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回环美
所谓的回环美,就是押韵,有一叹三咏之妙感觉,这是我国诗歌最为基本的艺术特征。
举个例子《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这首诗歌中,“方”和“央”、“坻”和“沚”,都是同属一个韵的,有规律的重复,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形成同声相应,也有利于入曲。
所以《诗经·蒹葭》后来就被改编成了《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疑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二)抑扬美
古代汉语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在诗歌里面常常是长而上扬的“平”声和短而下抑的“仄”声有规律的交替,从而构成了古代诗歌的抑扬顿挫之美丽。
比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平平仄仄平),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贱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因为平仄的交替变化,声调的上高下扬,使得诗歌呈现出来抑扬顿挫的美丽,富有音乐的美感。
(三)和谐美
赫拉克利特说美在和谐。
罗丹也说美是和谐的,和谐产生美。
诗歌之所以能够谱写成曲让人们吟唱,还是因为诗歌所具有的和谐特质,因为诗歌的双声叠韵,让诗歌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诗歌的字音重叠,让诗歌有着悠长不尽的抒发之情,描写悠长不尽的抒写之景色,也可以表达那些悠长难写的情状。
诗歌,是诗也是歌,正是它的音乐美,让它的生命力能够如此旺盛,受到人们世代的喜欢,绵延不绝,还将更加繁荣地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