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既含有思想又涵
盖道德方面的宇宙法则。

老子所讲的“道”蕴含着一种伦理道德,即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无名之名”、“贵为大用”等思想。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
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

老子的“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生信仰。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从“道”的指引,而不是被世俗习俗所牵制。

他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不断去掉浮华、无用的东西,追求简朴、自由、安详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道”强调了自然、谦虚、
无欲和自由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一种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综合体系。

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真理、和谐和自我完善的可能路径。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的道论文

老子的道论文

浅析老子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

一,何为老子的道道是老子一切思想的核心,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的本意是道路为人所行走。

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运行的道路。

因此,道常常被理解为万物的本性和规律等,而道作用于人生则体现为生活准则。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 而是形而上的实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系辞上传》)。

无论是道家之“道”, 还是儒家之“道”, 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上讲的。

认为道是物质性实体的,主要是根据《老子》中有“有物混成”、“道之为物”以及“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等文句。

但是,“物”并不等于物质性的实体, “物”只是表明它的客观性或实有性, 而一切具有客观性实际内容的非物质性实体也是“物”。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

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个宇宙是唯一的、绝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但同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道本身是不断地变动着的,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由于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

因此道是生活准则。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层面就成为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处事的方法,这个作用于人生的道称之为德,从而作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徳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道是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而徳是参与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

正所谓“人法地, 地法天,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而老子道论哲学的根本内容则是无为。

如何理解《老子》书中“道”的含义?》

如何理解《老子》书中“道”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代表作。

相传为老子所作,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退,孔子曾向他问礼.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出的理论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

此书的成书年代,大概在春秋末期与战国初期之间,到战国中期的时候,已经流传开来。

全书分为上下卷,前 37 章为卷上,后 3844 章为卷下(有的版本卷上题名《道经》,卷下题名《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老子的哲学不仅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等深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诸方面的基本素材。

从整体上看,《老子》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它体现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指导都有普遍的意义。

一、老子之道的含义《老子》五千言,旨在明道。

道有着十分丰富的蕴涵,很难用一个定义来把它讲清楚。

学术界已经公认道的多意性,并对道的不同等次上的含义作了概括。

老子的道不仅抽象程度高,而且将其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他的道来自于天道,但比天道根本。

《老子》的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是老子接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它无声且无形,自在而永恒。

运行不止,循环往复,可以称为宇宙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

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道的变化永恒不息,这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叫做天地万物之根。

老子还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系冥系,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实体,恍惚而不明确,单是隐约间可以看到迹象……从今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能除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开端。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

老子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拟就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进行浅谈。

一、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包括道、德、无为、自然、治国等方面。

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即道是无法言语表达的,它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同时也是人类唯一归宿。

在老子看来,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只有悟道,才能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老子的德是与道相合的。

他认为,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是道的体现。

对于人类而言,德是一种内在的信仰,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道的体现和自己内在的信仰相一致,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我完善和掌控命运的目标。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路径之一。

他认为,人类应放弃过分的执着和努力,选择无为而治,把自己放到自然之中,听从自然的安排,以达到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自然观是独特的。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人类不能与之相抗衡,而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让自然发挥作用。

老子治国观则是以德治国。

在老子看来,国家应当依靠道德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法律或者武力。

他认为,只有德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老子思想的特点是深邃而独特,它对哲学、宗教、文学及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老子思想为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史带来了独特的道德思想和宇宙观。

老子思想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宇宙万物的根本。

他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宗教和世俗范畴,成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哲学思想。

其次,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融入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例如,《道德经》在中国的世界地位上非常重要,常常被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外各大文化场合推广。

再次,老子思想对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他强调了德治国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道论浅析老子之道先天地而生,具有至上性和先存性,包揽宇宙,是万物之母。

《老子》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

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

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

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三代的存亡之道,从而可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作出深刻反思,这就是道的意义。

文章对先秦典籍中的“道”进行梳理、揭示“道”的涵义和规律、进而探讨老子的理想社会从而提出“道”对于建立社会秩序的几点建议。

一、道的规律道是众多矛盾的集合,包含着正反、虚实、有无等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方面。

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转化的,没有一直守势的一方,也没有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

道的规律性就事物相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1. 物极必反《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

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

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转化,并据此提出了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方法,就是守虚、守柔、守辱、守雌。

2.虚实相资所有物体都是有虚有实,但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物体实的部分,只关注有型、有质的部位而忽略了空存在的意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孔洞、中空、缝隙这些空的部分,器具才发挥了它的作用。

万物都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这就是《老子》一书中所阐发的哲理。

二、道与社会秩序的建立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由道产生的,并且遵循道的规律而生成发展。

但是人在生存发展中不断地加入有为的因素,使其发展之道不断改变,最终偏离了自然之道,导致一个无欲、恬静、质朴、纯真的社会变成了欲望流行、阴谋盛行、战争不断的社会。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道论浅析摘要:“道”从原始的“道路”、“引导”意义开始,经历了从本源的“道”到形上学“道”的回归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认识和思考。

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道”既是最真实的存在,也是最普遍的规律。

它是超感性的本体存在,是万物之根本、宇宙之大全、世界之总原理。

老子“道”的思想对于我国历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影响作用。

本文对老子“道”的释义和内涵进行了解读,并试分析了老子“道”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关键词:道自然无为小国寡民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所著的《老子》即《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得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虽然全书只有五千言,但是对“道”进行了反复说明,提到了七十多次。

可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道”的内在涵义最初“道”的含义是具体的道路、途径,《说文》曰:“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到春秋后期,“道”有了方法、原则、规律的意思,人们借用道路之“道”来指天体运行的轨道和人事的法则。

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即指天体运行的轨道,“人道”,指人事遵循的法则。

这时的“道”已经有了哲学的意味,为“道”转化为最高的哲学范畴透露了一些先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开篇第一章就提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

那么何谓“道”呢?老子将“道”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和提升,除了部分保存“道”的原始直朴的含义外,还被赋予了一个更重要的独特新意,他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物之所以为物的“所以然者”。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知识分享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知识分享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

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

人们面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

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

老子思想总结归纳

老子思想总结归纳

老子思想总结归纳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政治、道德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这本书内容丰富,充满了智慧和深刻的思考。

下面我将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写1000字的文章。

老子的思想主要围绕着“道”展开,他认为“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无形无质的存在,超越了个体和个人意志,是一种绝对的存在。

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并且追求道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他认为在政治上,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要过多干预和干扰。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保持自然和谐的状态,不要专横和妄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提出了“至简至朴”的统治观念,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道德方面,老子强调道德的内在品质和自然本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的自然状态,不要过度追求物质欲望和功利利益。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准则,认为道德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不要违背人性的本真。

老子注重道德的内心修养和修身养性,他认为个人应该通过修炼来达到与道的合一。

在个人生活中,老子强调了简朴和谦虚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简单而真实的生活,不要被物质欲望所束缚。

他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认为弱者常常能够战胜强者,因为弱者更加灵活和隐忍。

他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能够保持心灵的平衡和宁静。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很多关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是无穷无尽的,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平等,提出了平等、公正和正义的观念。

他还对宇宙的生成和消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念和生活态度的综合体。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自然本性的重要性,主张无为而治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通过对道、德、社会和宇宙的思考,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见解和智慧的观点。

《老子》四章:道的本质

《老子》四章:道的本质

《老子》四章:道的本质
在《老子》四章中,阐述了道的本质及其在世界中的作用。


章的内容深入浅出,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宇宙法则的思考。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概念,它被视为一种无形且无处不在的
力量。

道的本质难以言喻,它既无始无终,又包容万物。

道是整个
宇宙的根源,存在于人和自然界之中。

它无所偏好,无欲望,却又
能支配万物的生成与衰亡。

道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它的无名状态,即道
本身的无形无相。

在这个阶段,道与万物共存,促使宇宙循环发展,并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其次是道被命名,具象化为各种形态。

而这
些形态的出现会带来相对的价值观念与观念之争,扰乱了原本的平衡。

道的运行规律在世界的万物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道的主导作
用体现在各种相对的概念中,如“有”与“无”、“善”与“恶”等。

它们
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互补构成了世界的秩序。

同时,道也包容了矛盾
和变化,使得世界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老子》四章中还强调了道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修行者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通过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人们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成长。

只有与道合一,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总之,经过对《老子》四章的阐述,我们了解到道的本质是无形而无处不在的,既超越个体又与万物共存。

道的存在为世界带来了秩序与平衡,对于个人修养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尊重道的原则,以它为指引,追求内心的平和与人生的真正价值。

对老子的解读

对老子的解读

对老子的解读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对于老子的解读,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读:
1. 道德经的哲学。

老子最著名的著作是《道德经》,其中的“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

道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力量,是宇宙的本质和源头,同时也是人类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

老子认为,只有顺应道,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2. 内功修炼的方式。

老子的思想也包括了一种内功修炼的方式。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控制。

这种修炼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和谐,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和平。

3. 自然主义的世界观。

老子的思想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自然主义的世界观。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而人类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并与自然和谐共处。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颠覆性的政治哲学。

老子的一些思想也被视为一种颠覆性的政治哲学。

他认为,最好的政府是那些最少干预人民生活的政府,而统治者应该学会放弃权力和掌控,以达到真正的治理效果。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总之,老子的思想涵盖了哲学、修炼、自然、政治等多个领域,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影响也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二、老子对道的认识1.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本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源头。

2. 道是无形无相的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说明了在宇宙中最柔软、最温和、最柔顺、最灵活、最能适应变化的东西就是“道”。

3. 道是不可名状的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

《道德经》第一章中写到:“道可道非常道。

”这说明了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感知。

三、老子对道的理解1. 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是自然之道。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说明了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道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道德经》第三七章中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说明了在治理社会时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

3. 道是返璞归真老子认为,道是返璞归真。

他认为人类应该回归本性、本源、本真。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写到:“绝圣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义,民复孝慈;绝巧棄利,盗賊無有。

”这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放弃虚荣、功利和欲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回归本真的自我。

四、老子道的现实意义1. 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老子所阐述的道是自然之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我们要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2. 建立和谐社会老子所阐述的道是无为而治,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浅谈老子之道.doc

浅谈老子之道.doc

浅谈老子之道“每一文化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谓最终的目标。

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哲学意义上的“道”指一种概念或范畴,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可以指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指事物发展的规律,还可以指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道”是可识的,识“道”是必要的。

这种可识性和必要性其实正是我们研究老子“道”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从词源上来分析“道”的本意道就是道路。

最早路在水边,因为原始人每天都要水边饮水或取水,那时人们都是光脚板踩在沙地上,脚上又常带着水,所以很容易就踩出一条光溜溜的像“刀”一样的东西,原始人把这种脚踩出来的“刀”叫做“刀”,也就是“道”了。

“道”是“刀”的谐音,在甲骨文里“道”原本写成“刀”。

原始人把“道”比喻成“刀”是很形象、很有意思的,从那以后,人们就一直行走在“刀”上。

道是路人。

路人才出了道路,我们一看见道路就知道这里有人。

对于开路者来说,道路即路人。

所谓“路人”并不只是“过客”,“过客”是引申出来的意思。

而愿意是“开路的人”与“正在行走的人”。

道就是走路的方法。

路教会了人走路,人使路成为了路。

地上路有通衢,有歧路,有大路,有小路,有暂时的路,有永远的路。

所有的路都有弯曲起伏,那么人就要用弯曲起伏的方法来走路,到也要尽可能走直线。

人不应该被路引向远方,人应该把路引到近处。

道就是“到达”。

任何道都有起始与终结,按道(方法)走道(道路)的人很快到达。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道(路人),就是通向自身。

二、从涵义上来分析“道”的性质(1)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指道路,中间一个道指行走,最后一个道指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常道指一般的方法,非常道指不一般的方法,即异常的方法、特殊的方法、独特的方法。

浅议老子的“道”

浅议老子的“道”

浅议老子的“道”
[关键]道家;老子;
一、历史背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大显学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唯一能和儒家伯仲相称学派,它的道理深藏在妙的语言之中,无为之中有作为。

先说道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这个人本身就很神秘莫测,他真实姓名、籍贯、享年,无一不问题,甚至有人怀疑是否真的在过这样一个人。

多数说法认为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做过周管理图书的史官,因不满当时动荡变革的会现实而悄然隐退,知所终,但他的《道德经》却后世奉为经典,世代传颂
二、“道”涵义
老子是一个绝对的隐士,他从寄希望于帝王,只遵从他所奉的“道”。

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呢?“道”最始的解释,就是“道路”,引一步就可以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轨”,也就是“事物的规律,本质。

从象形文字的角度去看“道”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有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写法的风格也很大不同:
有象形单纯的道路的,这完全是个人走在一个十字路处。

也有和我今天的“道”字相近的。

还有类介于象形和现代汉字之间的写,我可以从下半部分看道路的形状来,中间应该是一个整的人,上半部分近似于代汉字中的“首”,下半部分象征“足”的意象。

我们可以把上的部分看成一个人的头,连着通往天上的另一条道路,“道”字最广阔最宏大的度考虑,可以将这个
看作,一个人足下于大地相连,上与苍天相连,天、地人相统一,将人融入自然,成为自的一部分,这就是“道”。

三、“”的推理
《老子》二十五中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

大逝,逝曰远,远曰。

”老子说“道”是宇宙根本,是价值判断的标准,于一切物质而存在,是一种理想的态。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老子道?老子道,简称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其中对道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道在老子的哲学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本源和根源。

道是宇宙的原则、运行的规律和一切事物存在的本质。

它是一种无形无物却无所不在的存在,是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

老子认为,只有通过顺应道的运行规律,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老子道提倡“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物。

无为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事物,不要过度干预,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

老子认为,与其追求权力、名利和物质财富,不如追寻内在的平和与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通过无为的态度,人们才能真正融入宇宙的大道,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我个人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是,它是一种关于人生、世界和宇宙本质的哲学思考。

老子道强调了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和顺应,以及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实现。

首先,老子道提醒人们要认识和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权力、名利和物质财富,而忽视了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相处。

老子道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和尊重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节奏。

例如,在农耕社会,农民需要观察天象、掌握气候变化,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而当代社会人们忽视了自然的力量,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需要回归到老子道的思想,关注自然环境,寻找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其次,老子道强调了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实现。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竞争和物欲所困扰,忽视了与内心的沟通和平静。

老子强调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的重要性。

只有内心平和,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外部的困难和挑战。

对我个人而言,我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很容易沉迷于物质欲望和功利心态。

但是,在反思和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抛弃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我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大道玄妙老子的“道”,可以分成5个方面去理解

大道玄妙老子的“道”,可以分成5个方面去理解

大道玄妙老子的“道”,可以分成5个方面去理解太上道祖老子以道言教,其著述《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却微言大义、玄妙难穷。

想要理解老子所言之“道”,或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常无与常有”之道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妙是变化莫测的境界,谓之神道、仙道、佛道等一切宗教之门。

徼是竅门方法,是有迹可寻的端倪,谓之俗门之道。

如文武之道、艺术之道、科学之道、治国之道、经济之道、医道、技术百工之道等。

不管常无之道还是常有之道,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学几天就可以会的,要想达到得道的地步都非常难。

所以,同谓之玄,玄有高不可攀、秘不可言、深不可测而又可望不可及的意思。

仔细想想,耳目所触之事实不正是这样么!常无之道追求自我解脱,常有之道追求欲识满足。

两者并存,无优劣之分;两者对立,又殊途同归于大道之下。

伟大的道,神圣的道,无穷的道,宇宙与人类必由的道!(二)“无为与有为”之道老子所说的无为,指的是常无之道;无不为,是常有之道。

无为只能是与常有之道的无不为相对而言。

因为常无之道是圣道,不作俗门之道的事,所以是无为。

但是,常无之道也并非无事可作,只不过是不作别家事,专作自家事。

因而,对外是无为,内里还是无不为,因此说:无为,不是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无所追求,更不是享受清闲的偷懒……无为,是不为小,小不为,不小为;不作世俗凡常之为;不作私欲偏情之为;不作损人利己之为;不作争名夺利之为……无为,不是口头禅,而是实实在在地工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不是标签而是修养;不是仙境,而是通往彼岸的渡桥。

世俗的一切,对于常无之道可以说都是小作为,而常无之道追求的长生、登仙,才是大作为。

所以,无为是知其可为而不为,因其易为而不愿为。

持无为才能常清,清则高,清高而绝尘。

无为曰宁,心宁而思静,宁而静之,方可入宇空之境。

(三)“三才”之道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

我对老子 道 的理解

我对老子 道 的理解

我对老子“道”的理解老子以超迈的气度、高远的境界揭示了超越于万有之外,又处在宇宙万有之中的本体——道,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体系,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具有广度、深度与高度的思想根基。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涵义博大精深,下面谈谈我对老子“道”的浅薄理解。

1.实有无形实有是说道真实存在;无形是说道是一种恍恍惚惚、虚无飘渺、没有具体形体的存在。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一方面若有若无,难以测知,没有具体而确定的形体;另一方面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实有其物,而非虚无。

因而老子称它“湛兮,似或存”,说它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这也就是说,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的这一思想给人的启示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并不一定不存在。

从现代宇宙学的视角看,黑洞就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一种存在。

从普遍的意义上讲,事物的内在规律也是无形无象的存在。

2.超言绝象通常的事物是有形有象,有明确的规定性,可以被感知的,但道却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指出道超出了人感官的感知范围,人的感官无法捕捉道。

他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把握,是超验的、超感官的。

道不但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而且也不能用人的语言来表述。

具体的事物是可言说的,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但老子却强调:“道常无名”,“道隐无名”。

道在本质上不可言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与界定。

他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那就不是永恒的、本真的道。

这样他就把自己所讲的道与其他人讲的可言说的道区别开来。

老子认为道无法用言辞来表达,是与他认为道超越感官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

按他的理解,人们平常所使用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用来指称和描述感官经验领域中的事物;但道是超验的、超感官的存在,因而我们不能用感官经验领域所使用的语言来恰当地表述这种存在。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发展的脊梁。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并阐明了道的内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然而,自从“道”这个概念问世以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对它的理解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道”创造了万物,又引导万物运行;万物源于“道”,又依道而行。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是伟大的,它不仅道出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规律,也道出了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因此,学会了“道”,我们就学会了天地万物,学会了人生。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有;德;无为一、前言开篇之前理应介绍一下“老子”,“老子”不仅是人名,也是书名。

作为一个人,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生卒年不详,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一句话: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由此,我们知道,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叫李耳,或者叫李聃。

不过,他为什么又被人称为“老子”呢?史书上没有交代,可能是他享年较高,又很有学问,所以,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曾出任过“守藏室之吏”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在今天,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学术界的领袖或者名流来担任的。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礼的结果是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假的,不过,我觉得司马迁不会欺骗我们。

老子虽然很有学问,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这种专心于学问又甘于平淡的精神着实令我们钦佩。

对老子的道的理解

对老子的道的理解

对老子的道的理解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老子的道!这道啊,可真是玄之又玄的东西。

你看啊,就好像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道就是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比如说,你在人生路上遇到了困惑,不知道该咋选,这时候道就像个智慧的老友在旁边提醒你。

咱就说生活中的选择吧,有时候你纠结到底是选这个工作还是那个工作。

哎呀呀,这不就是在找寻道嘛!就像走迷宫,道就是找到出口的线索。

如果你违背了道,可能就会在迷宫里打转,晕头转向。

老子说的道啊,还像是大自然的规律。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这就是道的体现呀!再举个例子,你想想河流总是往低处流,这就是道在自然中的展现。

它不会违背这个规律,硬要往高处流吧。

道还很包容呢!它就像那广阔的天空,不管是白云还是乌云,都能容纳。

在人际关系中,咱要是能领悟到道的这种包容,那和别人相处得多愉快呀!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计较个没完没了。

咱再说回老子,他老人家可真是厉害,能悟出这么高深的道理。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去理解、去感悟道吗?我觉得呀,道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它。

道不是那种死板的东西,它是充满变化和生机的。

就好比一场精彩的比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总之,老子的道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究的,它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智慧和启发。

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去追寻道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大学毕业论文)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发展的脊梁。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并阐明了道的内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然而,自从“道”这个概念问世以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对它的理解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道”创造了万物,又引导万物运行;万物源于“道”,又依道而行。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是伟大的,它不仅道出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规律,也道出了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因此,学会了“道”,我们就学会了天地万物,学会了人生。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有;德;无为一、前言开篇之前理应介绍一下“老子”,“老子”不仅是人名,也是书名。

作为一个人,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生卒年不详,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一句话: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由此,我们知道,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叫李耳,或者叫李聃。

不过,他为什么又被人称为“老子”呢?史书上没有交代,可能是他享年较高,又很有学问,所以,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曾出任过“守藏室之吏”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在今天,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学术界的领袖或者名流来担任的。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礼的结果是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假的,不过,我觉得司马迁不会欺骗我们。

老子虽然很有学问,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这种专心于学问又甘于平淡的精神着实令我们钦佩。

后来,老子对统治者的荒淫和腐败产生了厌恶之情,于是就辞掉了“守藏室之吏”的职务。

据说他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域走去,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久闻他的大名,便盛宴款待了他,当然这一顿饭不能白吃,老子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的《老子》当作饭钱。

于是,便有了《老子》一书,也就是《道德经》。

老子出关以后的事情就更无从可考了,也许,活的比较逍遥自在吧。

流传至今的《老子》有众多版本,各种版本的篇章结构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致之处是都分为上下两篇,但是上下两篇的顺序却不同,一种是以王弼的通行本为代表的“道”上“德”下的结构,一种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为代表的“德”上“道”下的结构,另外,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楚简本《老子》却没有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并且章次和今本也大不相应。

所以,参之以《韩非子》注解的顺序。

我们可以推想:《老子》最早可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且不分章节,到了两汉之际人们习惯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于是《老子》上下篇的结构就变成了道篇在前,德篇在后了。

《老子》注解本有很多,历代都有,往往令人无法选择。

本文所引的老子原文以张松如先生的《老子校读》为准,同时参照了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和李先耕先生的《老子今析》。

二、道的外在特征开篇先简要地介绍了一下老子的生平,现在才开始步入正题,才开始说“道”。

《老子》全书81章几乎章章说“道”,“道”字前后共出现了74次,可见,“道”在《老子》一书中的地位。

为了参悟“道”本质和内涵,我们理应先了解一下“道”的外在特征。

王得有先生曾说过“老子之道,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具体属性,作为天地万物始基的恍惚不清的真实存在。

”[1]这句话说明了“道”的本质是天地万物的始基,而没有意义,没有具体属性,恍惚不清,真实存在,则是“道”的特征。

因此我们概括起来,“道”的外在特征有两点,即:(一)无名无形“道”存在于耳目见闻的现象世界外,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是“玄之又玄”(1章)对于它的外在特征,老子时而用“恍惚”、“窈冥”和“混成”来加以形容,时而用“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来加以描述,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14章)“道”视之不见其色,因而称为“夷”;听之不闻其声,因而称为“希”;触之不得其形,因而称为“微”。

“夷”、“希”、“微”三者浑然一体,无法对它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道”本身无“状”,而万状由之而成;它本身无“象”,而万象因之而显。

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

说无却有,似实而虚,这种存在的形态就叫做“恍恍惚惚”。

可是,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形象,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实体,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精质。

而“道”不仅仅是无形的,也是无名的。

《老子》中有这样的论述:“道常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32章)、“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41章)。

况且,《老子》第一章中也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所以说,“道”是无名的,只可感知,不可言说。

那么,“道”既然是无名的,为什么还要称为“道”呢?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25章)。

可见,老子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只好勉强把它称为“道”。

所以说,“道”实在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

(二)道是物质的之所以说“道”是物质的,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永远存在,二、永远运动。

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可见,“道”不仅是永远存在的,永远运动的,而且,它还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并且,它不依附于任何物质,独一无二,永不改变。

从流逝到遥远,从遥远再返回,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这样一个表现“大”的过程。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一个永远运动,永远存在的事物,一定是物质的。

在此,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物质及其运动的画面。

另外,在前面提到的二十一章里,老子对于“道”的物质性就说的很明确了。

他不仅指出了“道之为物”,而且,还告诉人们:“道”虽然“惟恍惟惚”却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的,这种“有象”、“有物”、“有精”的东西,分明是物质的,而不是观念性的。

老子的“道”,并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它看不见,摸不到,只能去感知,去领会,然而,它又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物质实体。

所以说,老子的“道”是一种恍惚不清的真实存在,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

三、道的本质与内涵关于老子的“道”,王力先生有这样的论述:“老子之道,以自然为来源;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以返始守柔为处世之方。

其言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与无有,有生与无”。

[2]这段论述是非常精辟的,不仅指出了“道”来源于自然,也指明了“道”的两种属性,即“无”和“有”。

而我们后面要分析的,就是“自然”、“无”和“有”这三个概念。

老子的“道”,来源于自然,并效法于自然。

不过,《老子》中的“自然”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通常指“大自然”或者“自然界”,而《老子》中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更多的时候,是指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境遇。

如“功成事燧,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希言自然”(23章)、“道法自然”(25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等。

所以,“道”的存在状态就是“自然”,而“自然”更是“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之道,就其潜在的无限可能性而言,它是“无”;就其生成天地化育万物而言,它又是“有”。

“无”和“有”是“道”的一体两面,老子说它们“同出而异名”(1章)。

“无”言“道”之体,“有”言“道”之用。

所以,老子之道,不仅是无名无形的,还是运动存在的;不仅生成天地化育万物,同时,也作为规律引导天地万物运行。

“无”和“有”还是辩证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2章)、“天下万物生天有,有生于无”(40章)。

真是“‘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表明了事物之间相互运动、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自然”为老子之“道”的本质特征,“无”和“有”是老子的“道”的基本属性,这三者支撑了“道”的基本框架。

那么,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有什么内涵呢?在分析这两个问题这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道”这个字的含义。

在甲骨文中,暂时还没有发现“道”这个字,但在西周的青铜铭文及《诗》《易》等典籍中,“道”字却常有运用。

《诗经》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小雅·采薇》)、“顾瞻周道,中心怛兮”(《桧风·匪风》)。

《易经》有“复自道,保其咎,吉”(《小畜·初九》)、“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

《诗经》和《易经》出现的许多“道”字,都是道路的意思。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所行道也,从首,一达谓之道”。

段玉裁注说:“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

首者,行所达也。

”所谓一达,就是指长而无旁出路。

许慎对“道”字的解说是从造字时的本意立论的,因此,“道”字的初始义就是人行的道路。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道”的意义也就变得丰富了,在这里,我们只引用先秦的典籍为例。

如《管子·形势解》云:“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也。

”这里的“道”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是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原动力。

《庄子·渔父》云“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这里的“道”是宇宙万物的基础是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依据。

《大戴记·五言》云:“道者,所以明德也”。

这里的“道”具备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和人生的正路。

可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道”就有不同的意义。

所以,作者认为,老子的“道”:天地万物的根本,这是“道”的本质。

同时,它又具有规律和准则的内涵。

作为规律,它指引万物“自然”的运行;作为准则,它引导人们“无为”的去生活。

(一)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认为,尽管“道”是一种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的特殊物质,但是,它却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天地万物都是它所生成的。

如《老子》第六章所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水注入山川而名为溪,水流入溪便称为谷。

谷是间空空如也,谷边围着山丘,谷底又有淙淙泉水,古人常用这种低洼湿润的地方来比喻女性生殖器。

人们便把山谷比喻为“牝”,即女阴,又把“谷神”称为深幽奇的“玄牝”,“玄牝”像谷神一样虚而无形,孕育万类却不见其踪影。

人的生命都是从女阴口出生,万物的生命也都是从神妙的“玄牝”产生,“玄牝”之门就是天地之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