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 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
“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 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实,依方拣 采,治削,极令净洁” ,证明早在秦汉时期 医家就很重视药用部位的择取。 另有“凡 咀药,欲如大豆,粗则药力不 尽”,说明当时已认识到切制对药效的影响。
重视毒剧药物的炮制和应用。
《金匮玉函经》中半夏“令水清滑尽,洗不 熟有毒”; 《伤寒论》中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巴 豆“去皮心,熬黑”等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劣性-----燥性、偏性 、毒性 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 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 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 陈壁土-----多年东 壁土 ,补中焦脾胃之气
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 渍曝----浸渍,晾晒 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有剜去瓤免胀, 有抽去心除烦……”。远志
到了秦汉时期 ,中药炮制技术已有 较大的发展。
理论方面,中药炮制的原则和炮制目的 已经初步建立
《神农本草经》序录: “凡此七情,合和视 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 勿合用也”。 是当时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制的解释。
《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学专著 炼-硝石 熬-露蜂房 烧-贝壳 酒煮-刺猬皮 蒸-桑螵蛸。
明代在炮制理论上有显著的建树。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将炮制方法分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 类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 资水火”中指出: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 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 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 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 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 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 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 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新修本草》
作蘖、作曲、大豆黄卷 芒硝净提
辅料:提出唯米酒入药
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 等都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
宋代《太平圣惠方》
《和剂局方》专章讨论炮制 《证类本草》辑录宋以前诸家本草及炮制方 法 《苏沈良方》炼制秋石,……..最早用皂苷法 提取性激素结晶
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说文解字》:“炮,毛炙肉也”, “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炮炙、修治、修制、修事、修合、依法炮制、 遵古炮炙 《本草纲目》有“修治”专项 《雷公炮炙论》 《修事指南》
从历代有关资料来看
多用“炮制”和“炮炙”两词。现代多用 “炮制”一词,保持炮制的原意,而又能较广 泛的包括药物的加工技术。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 其内容包括修治、切制、水制、火制、水火 共制等多个方面。 炮、炙、燔 、煅 、细切、熬、酒醋渍 “止血出者,燔发”
《黄帝内经》
治 半夏——洗 “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 炭。 “ 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书中的医药理论,如“酸入肝、辛入肺、苦 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为后世的醋制、姜 制、盐制、蜜制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合理的 饮片质量标准 (客观指标)
4.继承创新,促进学科发展 已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手 段及其研究成果的渗入,已为中药炮制学科 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
1.与中医药信息学的关系:中药炮制学科的 发展必须借助中医药信息学平台。 2.与中药资源学的关系:GAP 3.与中药化学的关系 。 4.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 5.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 主体的科学技术体系。
强调了药物生熟炮制,“并各有 法”,标志着炮制理论萌芽。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
南北朝刘宋时代
雷敩《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 部中药炮制专著。
全书载药300多种,系统论述了药物的实际炮 制操作方法
标志着中药炮制从实践形成理论。
炮制方法
净制操作: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 拭、刷、刮、削、剥等 切制操作:切、锉、擘、捶、捣、研、杵、磨、水 飞 干燥方法: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 蒸干 水、火制法:浸、煮、煎、拣、炒、熬、炙、焙、 炮、煅等 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 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
在炮制技术上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 “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实际上就是没食子 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氏制备没食子 酸的工作早二百多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 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 目。
全书记载炮制方法近20类,其中多数制法, 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 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 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其特点:
1.集前人炮制经验之大成,形成了炮制学学科; 2. 炮制方法多样,分类详细; 3. 大量应用辅料,并以药汁为辅料制药;强调“辅 料有量,炮制有时”的观点。 4. 炼丹术的发展促进了煅法
引录《雷公炮炙论》 民国,张骥189 王兴法 268 尚志均 300
失传后,大部分收集于《证类本草》以“雷公云”的标题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加以提 高”, 1988年卫生部组织编写了《全国中药炮制规 范》
国家药典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 制通则”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 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 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 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生黄连:泻火解毒 酒黄连:引药上行,清上焦热 姜黄连:治胃热呕吐
水蛭:质地柔韧,不易调剂,经滑石 粉炒后质脆易 碎,可入丸散剂,易于调剂。
川乌:有毒,生品不可内服。水煮或 甘草水煮后毒性成分双酯类生物碱 分解,毒性降低,可内服。
宋以前 贡献
1、零星炮制方法→炮制通则 2、增加大量新的炮制方法和技术
2、炮制工艺和理论的发展、完善时 期(元、明、清时期) 金元时期,张元素、李东垣、王好 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 前后的不同应用,明代又进一步系 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 理论。
李杲《用药心法》
黄芩、黄连、黄檗、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 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 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 在下生用; 大凡生升熟降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
刘若金著《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的药物 300多种
张仲岩《修事指南》是我国第三 部中药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 各种炮制方法 “炮制不明,药Fra Baidu bibliotek不确,则汤方无 准而病症无验也”。
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所发挥
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 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等炮制作用。
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
对药物提出“细切”的要求
咀→切制 黄连去须毛, 石韦刮去毛, 羚羊角镑刮作屑用, 阿胶炙使通体沸起。
唐宋时期的官修药典和方书
如唐代《新修本草》
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人编纂,在药物项下收载了炮制 工艺的内容。 记载了炼、烧、熬、煮、煨、炒、炙、煅、燔、蒸 等和玉石、丹砂、矾石等矿物药的炮制方法 还增加了作糵、作曲、作豉、芒硝提净等新方法。 对辅料也作了规定,如“唯米酒入药”等。
中药炮制学 Process of TCM
主讲:王延年
总
第一章 绪论
论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 任务; 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概况;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有关法规。
第一节 中药炮制学的学科内涵与任 务
一、中药炮制学的学科内涵 中医临床使用的药物都是炮制后的中药饮片 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 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药与一般天 然药物的显著区别之一。
二 、中药炮制的发展
三个历史时期 1、中药炮制工艺和炮制基本理论的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 1279年) 2、炮制工艺和理论的发展、完善时期(元、 明、清时期——1280年至1911年) 3、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现代——1911年 以后)
1、炮制工艺和炮制基本理论的形成 时期(春秋~宋)
酒制升提-----借酒力以上腾 , 如 :黄连 生品 :入心经 酒黄连:清上焦热
姜制发散----温散作用。 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 1、引药入肾经 2、咸能软坚 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1、引药入肝经 2、增强 止痛作用,如 延胡索
缪希雍《炮炙大法》
是我国第二部中药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 物的炮制方法, “自为阐发,以益前人所未 逮。”
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炮、火监、煿、 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 摋、日煞、曝、露十七种方法,即称雷公炮 炙十七法。
可以说,明代是中药炮制大总结 的时期。
总之,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 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 制理论形成时期。
中药炮制学: 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 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 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极具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应 用学科。
二、中药炮制学的任务
1. 探讨中药炮制机理 是中药炮制学科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药炮制的机理进行 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将中药炮制的理论提 升至现代科学的高度,使之更趋完善,这是 中药炮制学科的重要任务。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在张仲景“烧灰存性”的基础上,明 确提出“炒炭存性” 70种
3、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现代)
(1)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8年),由于内乱外 战,英、美、法、德、日等世界列强,相继来中国 倾销西药,攻击传统医药学遗产。 民国时期的中药饮片炮制专著很少,1935年,王一 仁撰写的《饮片新参》,是中药饮片专著。 杨熙龄撰写的《著园药物学》,涉及炮制及用药等 内容,而以炮制制剂最有价值。可见,中华民国时 期,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四、学科发展目标
继承 创新 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炮制传统工艺的 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探讨 炮制机理,不断改进炮制工艺及其设备,制 定科学、合理的中药炮制品质量标准,使中 药炮制的理论和工艺日臻完善,并以此推动 中药学科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 原始社会。
原始人用水洗、 咀和劈块的简单加工方法, 这是中药炮制的起源。
火的使用
用火处理加工药物,这对降低药物 的毒副作用和提高药物性能有着重 要的意义。
酒的使用
夏禹时期的仪狄造酒,为以后的酒 洗、酒炙、酒煮等炮制方法提供了 物质前提。
葛可久《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
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 凝……见黑则止。”
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该书的方剂之一。
张元素《珍珠囊》
白芍“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 “木香行肝气,火煨用,可实大肠” 。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认为地黄“生 则性大寒而凉血,熟则性寒而补肾”,“酒 蒸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以此来说明某 些中药炮制前后有生凉熟温之意。
2.改进和规范炮制工艺
不同地区对同一药物的炮制方法不尽相同, 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 对保证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也极为不利 研究并改进炮制工艺,使之科学化、规范化, 并提高其自动化水平 饮片生产由手工操作发展成为GMP规范的工 业化生产。
3.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片质量标准
外观或 一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