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传统爱情的超越和理想爱情的追求-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目录一、内容摘要…………………………………………………………………二、关键词…………………………………………………………………三、舒婷简介…………………………………………………………………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二)深刻性…………………………………………………………………(三)社会性…………………………………………………………………(四)进步性…………………………………………………………………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一)自然美…………………………………………………………………(二)抽象美…………………………………………………………………(三)高尚美…………………………………………………………………(四)意境美…………………………………………………………………【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文学大学论文

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文学大学论文

毕业论文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专业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学生姓名准考准号电话号码:2016年8 月20 日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摘要]:舒婷是21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诗人,她最有影响力的诗歌《致橡树》是一首女性的爱情宣言。

本文从诗歌本身入手,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女性的独立精神、平等观念、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并且讨论这样的独立意识对现代女性爱情观的树立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女性独立现实意义目录引言.........................................................4 原文一、《致橡树》的创作背景........................................5二、从《致橡树》浅谈舒婷的爱情观......................... 7——11 (一)舒婷的爱情观..............................................7 (二)我对《致橡树》的再认识....................................10参考文献........................................................11引言在新时期新诗潮跃升的态势中,一批女诗人悄然崛起,以各具特色的诗作,为诗坛带来鲜活的色彩和蓬勃的生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舒婷,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怀着对人性主义的诉求,对理想主义和自由人格的呼喊,写出了影响深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作品,便是她的这一篇代表作——《致橡树》。

《致橡树》①——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致橡树 爱情观

致橡树 爱情观

致橡树爱情观
摘要:
1.引言:介绍《致橡树》及作者舒婷
2.《致橡树》中的爱情观念:平等、尊重、独立
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
4.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5.结论:总结《致橡树》中的爱情观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致橡树》是我国著名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它传达了一种平等、尊重和独立的爱情观念。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两种植物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男性和女性,它们在自然界中各自独立,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成长。

在《致橡树》中,舒婷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橡树和木棉的爱情,他们不是传统的男尊女卑,而是彼此平等,互相尊重。

橡树和木棉在诗中被描绘成两个独立个体,各自有各自的生命力和价值,他们的结合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这种爱情观念,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尊重和独立的爱情观念。

此外,诗中的橡树和木棉也象征着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各自独立生长,但在风中,他们的枝叶却可以相互摩擦,发出声响。

这表达了一种既独立又相互依赖的爱情观,即在爱情中,男性和女性应该保持自我,但又能相互关爱和支持。

《致橡树》的爱情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
地位的提高,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们需要倡导平等、尊重和独立的爱情观念,这不仅对女性有利,对男性也是有利的。

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爱情才能真正成为两个人的事情,才能让双方都得到成长和发展。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舒婷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观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特定态度。

在这首诗中,她将爱情比喻为对橡树的爱,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爱情不是恋爱的轻浮,而是她对爱的一种坚定信仰。

她用“你若不来,我不嫁,人生残又何妨?”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

舒婷认为,爱情是互相追求,一旦找到了就要相守到永远。

二、身份意识《致橡树》中也有舒婷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认知。

首先,她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她是一个女性的身份。

诗中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追求和表达的权利,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同时,舒婷也表达了对爱情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反思。

她不再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舒婷表现出了对自身身份的巨大自信。

她不但要在爱情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女性全方位的追求,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因此,舒婷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也包含了对自己成功的自信和奋斗。

四、婚姻观总之,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歌,而是她对现代女性自我追求和实现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舒婷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表达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并呼吁女性应该追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并以此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舒婷的爱情观

舒婷的爱情观

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

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

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

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

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

舒婷创作对于中外诗歌传统的继承与超越(1)

舒婷创作对于中外诗歌传统的继承与超越(1)

目录摘要 (1)一、舒婷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主题 (1)(一)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与症候 (1)(二)觉醒者的痛苦: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 (1)二、与外国诗歌关系 (1)三、舒婷诗歌的超越性 (5)四、舒婷诗歌审美意义 (6)注释 (6)舒婷创作对于中外诗歌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摘要:舒婷的诗歌创作在1980曾经引起过巨大的反响,考察舒婷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是立足于舒婷创作对于中外诗歌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这个研究角度。

拟从1980的舒婷诗歌创作的背景出发,继而分析舒婷诗歌对中外诗歌传统的继承关系和舒婷诗歌创作的超越性,最后对舒婷诗歌的审美意义进行评价。

关键词:舒婷;诗歌;传统;继承与超越舒婷是1980享誉文坛的著名诗人之一,也是朦胧诗潮的重要引领者之一,对当时的生乃至各个阶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她的所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是不难发现她的诗歌创作至今仍然深有影响,许多她的诗篇仍然颇受读者的喜爱。

对于很多评论家来说,舒婷是一位独特的诗人,一方面顺应“时代”主潮,另一方面又能够结合自身的创体验,用一种非常本质的生存感触去透视生活,所以她的诗歌才有了超越时代的思想和魅力。

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舒婷的诗歌创作,就会发现舒婷创作对于中外诗歌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又是在不断的寻求超越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以1980早期舒婷的作品进行分析。

一、舒婷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主题(一)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与症候著名摇滚歌手崔健曾说:“艺术永远不可能与平行于自己的时代相脱离。

”⑴舒婷的艺术成就和八十年代中国的时代语境是分不开的。

在历经惨痛的十年“文革”,1980中国正式进入了与先前不同的生产组织、生活方式,开始了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建设中。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农村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收入增长,开始摆脱贫困,生活的富裕使得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绪。

以舒婷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待遇相对优越,这个时候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寻求对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行突破,不断地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既是不断满足的又是充满期待的。

论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传统爱情的超越和理想爱情的追求-毕业论文

论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传统爱情的超越和理想爱情的追求-毕业论文

【标题】论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传统爱情的超越和理想爱情的追求【作者】张欢【关键词】舒婷诗歌传统女性地位现代意识爱情观独立形象【指导老师】梁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文学创作中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情对女人之重要,犹如事业之于男人。

大多数女人在爱情里寻找自我,最后又在爱情里迷失自我,爱成为女人的终生困惑。

爱情不仅是女人出于天性本能的追求,更是作为女人肯定自我、完成自我的一种生命实现方式。

爱情,是一个闪光迷人的字眼,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渴望生命的光芒、生命的燃烧,每个人都渴望激动人心的爱情。

有无数的诗人为之深情地歌唱,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因此,每一个挖掘爱情题材的诗人,都要注意另辟蹊径。

寻找新的感受角度,对爱情做出自己独到的阐释。

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启人深思的诗篇。

做为“朦胧诗群”最有代表性的女诗人舒婷,以其新的诗美追求和优秀诗作影响和震撼了诗坛。

舒婷对新时期诗歌创作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她的爱情诗,她的爱情诗主要收入《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诗集,其中名篇有《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心愿》、《赠》、《往事二三》等。

一、中国传统爱情观(一)女性的传统地位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足以让人骄傲自豪,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传统在规范女性的同时,施加于女性的负荷也愈加沉重。

在中国几千年的男性中心社会中,在男性本位创造的神话中,女性形象一贯是或虚幻、或美化、或扭曲的,是被动的次等客体。

她们周身处处散发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反映着男性的偏见。

事实上,烈女、节妇、望夫崖、神女峰等形象,不过是男性中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一旦剥去由美、诗意和爱情纺织而成的面纱,女性被贬抑的性质就暴露出来了。

”[1](P4)在世人习以为常的目光中,女性成为了一种依附,女人成为一种天生应被怜悯的动物,莎翁也不禁说道:“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

”社会分工的不同,男女先天性的差异,父权社会的同化,男性从精神意识上的侵蚀,造成女性的异化,造成原处平等的男女地位失衡,造成女性自我意识的消解甚至丧失。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

试析《致橡树》中舒婷的爱情观作者:尹丽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尹丽[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摘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诗坛中,舒婷是最为杰出的一位女诗人。

《致橡树》是舒婷极具影响力的一首爱情宣言诗。

她传递出平等独立、互相尊重;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精神守望,互相交融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及爱情观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影响舒婷,别名龚佩瑜,是20 世纪70 年代末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致橡树》是舒婷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作,在中国新时期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舒婷借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站在女性视角,传递出新时代女性人格独立、两性平等、坚贞爱情的宣言。

即使是四十年后,时代变迁,这样的爱情观及女性独立意识依然对现当代女性爱情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致橡树》产生的背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期间,新时期文学迎来了思想大解放和艺术民主的思潮,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而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大胆追求男女平等。

一大批女性作家创作女性文学,凸显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成为新时期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中,舒婷的女性诗歌更是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重构对女性生活及命运的思考。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女性文学中更是如此。

舒婷的女性诗歌中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唱响新时期女性独立人格的宣言。

《致橡树》就是这样一篇在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产物。

舒婷曾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背景。

舒婷早期的诗歌创作曾受益于归侨老诗人蔡其矫的帮助。

在1975 年的一个晚上,与蔡老散步途中,蔡老向舒婷讲述了他一辈子遇到的女孩,总是不能十全十美,不是不漂亮就是没有才气,要么性格凶悍。

而在舒婷听来,觉得蔡老太过于大男子主义,没有男女的平等。

于是,舒婷在当天晚上就写下了一首诗《橡树》,后改为《致橡树》,用拟物化的手法,借木棉树对橡树的情感表白,热情歌唱平等独立、坚贞质朴的爱情。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目录一、内容摘要…………………………………………………………………二、关键词…………………………………………………………………三、舒婷简介…………………………………………………………………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二)深刻性…………………………………………………………………(三)社会性…………………………………………………………………(四)进步性…………………………………………………………………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一)自然美…………………………………………………………………(二)抽象美…………………………………………………………………(三)高尚美…………………………………………………………………(四)意境美…………………………………………………………………【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

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杨旭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摘 要:女作家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本诗用多个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深刻思考并探索了两性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山诗作。

爱情是这首诗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现代性诉求,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男女人格上相互平等,感情上互为依存,以及责任上的同甘共苦。

关键词:《致橡树》;意象;爱情观作者简介:杨旭(1993.5-),女,汉,黑龙江省绥化市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46-011.否定传统的爱情观一般经典爱情诗的主题通常表现对爱人的无私奉献和思念,但本诗开头,作者就个性鲜明的以“我如果爱你”领起全诗,用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明确清楚地传达了爱情信息的同时,又以现代女性不卑不亢的态度和气势否定了世俗的爱情观。

本诗的第一层: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富势的凌霄花”绝不学“重复吟唱歌曲的痴情鸟儿”一味地倾其所有,只为讨好你,两个“绝不”体现了这份心意之坚决,也让一个人格独立,敢于肯定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女子跃然纸上。

这样的女子没有传统女性那燃烧自己只为照亮爱人的奉献,奉献这一高尚的品质自然无可厚非,但对于舒婷而言:“奉献”这一被前人百般歌颂的价值观,却是以一方的牺牲为前提,是另一种角度下的人格不独立,不平等。

因此,这种只是陪衬和点缀的情感,这样充满奉献的情感仍非爱情的真谛。

诗的第二层:甚至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源泉,甚至能衬托威仪增加高度的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这些都仅仅是依附于男权世界的一种体现形式,但实际依旧是女性缺乏自我,人格丧失的表现。

作者保留地肯定了爱情中的奉献观,却没有以此为满足。

她认为:奉献意味着以一方牺牲为前提,舒婷用一种另辟蹊径的角度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批判了传统男性的大男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把女性视为附属品和陪衬物的观念。

舒婷《致橡树》中的爱情观

舒婷《致橡树》中的爱情观

今天看到一个关于爱情的帖子中间看到一个一首诗,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这才是最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想和你在一起,我不愿仅仅做你成功光环环绕下受人羡慕的女子,享受着仅依靠你而来的幸福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如果爱你并且愿意和你在一起,我不愿一直做一个你的崇拜者,像小女生那样仰慕你追求你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愿只在你身旁一直给你安慰而已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也不愿只以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去满足你的成就感也不愿一直像圣母般无私的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不,这些都还不够!这些不足以让我成为一个理想伴侣的模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站在一起。

我理想中作为你的伴侣是要成为有资格和你能并肩而立同沐风雨的女子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愿与你同进同退荣辱与共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我们有自己的默契,我们有自己爱的方式,不管别人怎么说,听任流言蜚语,只要我们彼此信任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你有你的事业,我相信你的能力,你的处理方式,我予以无条件的支持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也有我钟爱的事物,虽然工作和家庭总会有冲突引起我的疲惫与不快,但我相信能得到你的帮助并同担家务,让我能坚持我的事业我的天地,我也将一直坚持下去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要患难与共,宽容互助,共度难关、互相扶持、互相依靠,贫贱不离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们也共同分享家庭的温暖、成功的喜悦、财富带来的美好的改变,经得住诱惑和各种糖衣炮弹仿佛永远分离我们会有自己的空间,给亲密的彼此以独立适当的距离尊重合理的隐私却又终生相依但我们又是一个共同体,我们要相互扶持,白头偕老这才是最伟大的爱情这才是我认为的最理想的伴侣,而这样才称得上最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双方的彼此忠诚也是以此为依靠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我爱你,不仅是爱你的个人的外表性格和修养,也爱你的立场,灵魂,并且我也愿坚持你所坚持的信仰其实这首大家都会背的诗歌,已经将婚姻的真谛爱情的困惑诠释的非常清楚。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舒婷的《致橡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首标志女性意识觉醒的诗,是一首宣言伟大爱情的诗。

我认为,说它是一首伟大爱情的宣言诗还可以,但若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诗,未免太牵强附会。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女性意识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概念。

而《致橡树》只是诗人对爱情的个人看法,因而说它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就显得不太确切。

从诗的主题来看,它确实是一首爱情诗。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爱情需要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彼此情投意合。

但这只是诗人自己的爱情观,自己的爱情理想。

我们无需评价她的爱情观是好是坏,也没有必要去评价。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爱情标准,而每一个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谁的是正确的呢?我们无以回答,因为爱情没有固定的标准。

我想,只要是符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吧!我们的诗人舒婷想要平等、独立的爱情,希望与爱的人比肩而立、终身相依、同甘共苦,这是伟大的爱情,但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谁又能说它是渺小的爱情呢?鸟儿、泉涌、险峰、日光、春雨,它们的这种为爱奉献,谁又能说这不伟大,不令人感动呢?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总要有人为爱情而牺牲。

能够为自己爱的人送去歌声、清凉的慰藉,对于付出者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幸福。

无论是那种爱情观,我们都只能去借鉴,而不应该去评判孰是孰非。

从诗的内容来看,仅从新英美派文本“细读”的角度看。

诗中诗人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一个“必须”是多么的肯定,诗中的“你”是否愿意“我”作为木棉和“你”站在一起呢?是否愿意与“我”比肩而立呢?是否愿意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呢?这都是未知,一个“必须”忽视了“你”的存在,剥夺了“你”的发言权,让你成为了一个依附于“我”的一个形象。

读《舒婷诗集》读后感【精选资料】

读《舒婷诗集》读后感【精选资料】

读《舒婷诗集》有感很喜欢舒婷的诗集,因为她在诗歌里表达的那种对生活对爱的细腻感受,浪漫温馨又不乏对生活,爱情的深刻理解。

最近我拜读了她的诗集,其中的《致橡树》让我印象最深,她对传统女性的爱情观进行反思和批评,提出一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我觉得对我们90后的这一代,很有指导价值。

感觉在父母的那个年代,男尊女悲的观念还是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我的家乡里。

那个年代的女性没有自己的事业,她们的生活只能依靠丈夫生活,什么事都要听命于丈夫,家庭,丈夫,孩子就是她们的一切,她们无私地为这个家庭做出很大的牺牲,就如诗歌所说的,如同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甚至,丈夫和孩子也成为一些虚荣女人炫耀自己的本钱,她们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丈夫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觉得那个年代女性的爱情观一方面是很无私的,另一方面又是卑微的,这都是因为她们没有一个独立的人格,自我的意识在她们的身上似乎不太明显。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在爱情中女性也越来越强势,而且也变得现实物质起来。

很多女性都觉得爱情太奢侈,只有房子和跑车才是现实的。

社会上出现很多的拜金女,自己的物质享受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再也不懂得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雷劈,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变成独立的个体,女性不想为了男方放弃自己好的东西,而且希望男方能带给她们物质上或事业上的帮助,也就是只要求给予,而不愿意付出。

不过或许也不能一味地批评现代人的爱情观,一方面因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很大,女性希望男方提供给自己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女性也越来越独立起来,她们不是男人的附庸,她们有权利选择更好的丈夫。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让我想到一本书里面的两个女人,那就是路遥《人生》里面的刘巧珍和黄亚萍。

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的人,但是一个是代表农村的女性爱情观,一个是代表大城市的女性的爱情观。

农村姑娘是一心一意的,百依百顺,在爱人面前甚至是卑微的。

现代女性是平等独立的,她们不会为对方牺牲很多,因为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她们还有事业,朋友等等。

《致橡树》里舒婷的爱情观

《致橡树》里舒婷的爱情观

浅谈舒婷的爱情观《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行到36行正面书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象征了两个人相爱应该是看得到对方的价值,也能为对方提供价值。

彼此相互独立又终身相依。

爱情不是寄生,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吧,所谓的幸福也不是说你找了一个怎样的男朋友。

幸福不应该是他给予你的,而应该是自己定义并且书写的。

这首诗歌里表达的爱情观也是我见过最好的爱情观。

舒婷在诗中借着“不止像泉源”、“不止像险峰”、“甚至春雨”,做铺垫,顺理成章的引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在这种爱情观里,男女双方各自保持独立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持。

“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男女双方是相互依存,心心相依的。

但是,“你有你的铜枝铁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男女双方又是相互独立的,看重自身的价值,也尊重对方的存在。

同时,我们“分担”苦难,我们“共享”欢乐,表明了男女双方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真正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比肩而立,势均力敌,以独立的姿态深情对望,不论朝夕。

一个活成橡树,一个活成木棉,仿佛永远不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就是诗人所提倡的自立基础上,建立一份互敬互爱互助的爱情,能与爱人同患难共甘甜的爱情观。

婚姻也是一样,真正在亲密关系中觉醒的人,必然能够意识到:其实和谁过,都是·和自己过,能不能幸福,永远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对方。

婚姻更像是一场修行,你把自己运用好了,婚姻也不会差。

高中听我的语文老师提过这首诗歌后,诗歌中最爱的就是它了,它让我对未来的爱情充满了憧憬。

有人问以后你想谈一段什么样的恋爱呢?可能在看过这首诗之前我会回答说:“我想要谈一段能把我宠成小公主的恋爱,最好是能事事都顺着我的那种”,但现在我会告诉别人:“我想要谈一段可以在困难中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外界的诱惑和现实的风吹雨打的爱情。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篇一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篇二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

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

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通过橡树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独特而深邃的爱情观。

这首诗歌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永恒承诺和无悔付出,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诗中的橡树象征着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和无限的付出。

舒婷将橡树比喻为一位忠实的爱人,它们共同经历风吹雨打,伴随着孤寂而坚韧地生长。

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爱的力量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追求。

舒婷以橡树的形象告诉我们,真爱是经得起考验和岁月的。

爱情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更需要坚持、包容和牺牲。

其次,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给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

男主人翻山越岭寻找橡树,女主人则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橡树之中。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对于爱情的坚定信仰和无尽守候。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真正的爱情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努力,需要相互扶持和理解。

只有在对方的包容与关爱中,爱情才能够长久并且持续。

最后,诗中对于爱情的表白与告别,向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结束和痛苦。

男主人告诉橡树:“爱情是伟大的,但我不能负担”。

这句真挚的台词体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珍视和矛盾心里的挣扎。

爱情的终结并不是因为感觉的变化,而是因为生活的现实和现实的桎梏。

作者为了保护自己和对方,选择了告别。

舒婷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有时也需要放手。

要学会从痛苦中解脱,要学会放下,也要学会尊重对方的选择。

综上所述,《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男女主人公的描绘,生动地表达了舒婷独特而深刻的爱情观。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爱;教导我们奉献和包容;教导我们在应对爱情的坎坷和痛苦时,学会放手与尊重。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浅析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

浅析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

浅析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李花娥(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云南·曲靖655000)摘要《致橡树》是舒婷关于爱情的代表诗作,诗歌采用象征手法,表达树立女性平等观念、独立精神的重要性。

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女性应主宰爱情,切不可因为追求爱情失去了自我,只有独立、自重,才能够赢得真正的爱情。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独立意识女性独立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舒婷善于选取爱情题材进行诗歌写作,她是最早被评为“朦胧诗人”的女性诗人。

她的爱情诗歌彰显了女性诗人的多情、温顺、柔美的品格与独立精神,充分表达了个人内心情感,使得人性与情感得以回归。

此类诗歌在真诚的爱情中融入了理想追寻,突出了个性主义精神。

而《致橡树》就是此类题材诗歌作品中的代表作,今天读来,对女性爱情观和独立意识的树立影响较大。

1诗歌解析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在爱的海洋中的表现各不相同。

有的人会在爱情中习惯于依赖,有的人会被冲昏头脑。

在生活和感情中失去自我,放弃未来追求,逐渐成为他人的附属。

对于此番情感,舒婷采用象征手法,描述在爱情中失去自我的女性。

例如,“春雨”、“险峰”、“痴情的鸟儿”、“攀援的凌霄花”等。

诗人在诗中对于这些女性是鄙弃的。

虽然人们向往爱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爱情会逐渐消退,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到人们面前。

诗歌是利用象征的方式进行比喻,所以,在对女性独立意识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引申的象征含义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诗人在诗中呼唤女性树立独立意识,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在达到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沉浸于爱情。

与此同时,树立自我维护意识,无论遇到何种情况,永远保持自我追求,从而体现当代女性的现代意识。

诗中第一节否定了软弱,第二节中采用象征手法,以“木棉”树立了自己赞美的形象,该树木与橡树相似,拥有高大身躯,可以与男性坚毅伟岸的身躯和阳刚媲美。

不仅如此,木棉也象征着女人的坚强与热情,抒发了诗人独立情感,希望人们可以在人格上做到相互独立,为理想共同努力拼搏,在相互支持的同时,又不失独立。

简论舒婷爱情诗的思想内涵

简论舒婷爱情诗的思想内涵

简论舒婷爱情诗的思想内涵王兰指导老师:徐润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2班)摘要:作为朦胧诗的主将和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舒婷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敏感而鲜明地表现了新时期青年妇女的爱情观,传达了女性的觉醒意识以及女性对平等、独立的价值观的认知。

她的爱情诗不但在当代诗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80年代以后的爱情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舒婷无愧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先驱。

关键词:舒婷;爱情诗;思想内涵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在相互交往与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爱慕和依恋的情感。

”[1](P280)这种情感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具有相互吸引的魅力。

爱情产生后,男女之间就会相互依恋,产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焦灼地期待重逢。

二是具有依恋性。

感情相依是相爱双方的协奏曲,所以青年人一旦产生了爱情,就会有两性间深刻的依恋和无私的奉献。

三是具有纯洁性。

男女之间纯洁的性爱是缔结爱情的自然基础,没有这个自然基础,男女之间就不可能建立牢固的爱情。

爱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

从个体的角度看,爱情是人的生理、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身体发育以及对社会爱情观的接受与认可,反映了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命历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爱情作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之一,折射出了人类的情感世界、生存方式和文明程度。

正因为如此,爱情才成为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并被中外古今的无数作家反复描写过。

可是,在中国那场历时十年的政治动荡中,爱情一度被排斥在文学殿堂之外。

在“极左”路线统治文坛时期,文学中的爱情被认为是宣扬资产阶级情调,贩卖精神毒品而受到严厉的批判。

十年浩劫,把人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爱情也成为文学创作活动的禁区。

文革,使一代青年人的心灵经历了特殊的洗礼。

经过初期的狂热之后,他们开始冷静反思。

理想破碎之后的失落和不堪回首的生活,使他们情感低沉、痛苦、迷茫。

社会的动荡、人生的沉浮、生活中发生的悲喜剧、政治骗子的种种表演,让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

关于爱情——由《致橡树》谈起

关于爱情——由《致橡树》谈起

关于爱情——由《致橡树》谈起【摘要】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年青的话题,吸引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本文就试图从舒婷的《致橡树》来诠释一个独立女性的爱情观。

【关键词】致橡树;爱情观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有了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凄美的爱情故事,诗经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对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有人问,有什么样的爱情诗最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像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对,这就是舒婷的《致橡树》,在这首诗中,舒婷从女性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觉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

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30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

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

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

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毒草”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

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

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

诗人以橡树这一刚健美好的意象,表达了爱的热烈、诚挚和坚贞以及对爱情的眷恋、痴迷与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论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传统爱情的超越和理想爱情的追求【作者】张欢【关键词】舒婷诗歌传统女性地位现代意识爱情观独立形象【指导老师】梁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文学创作中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情对女人之重要,犹如事业之于男人。

大多数女人在爱情里寻找自我,最后又在爱情里迷失自我,爱成为女人的终生困惑。

爱情不仅是女人出于天性本能的追求,更是作为女人肯定自我、完成自我的一种生命实现方式。

爱情,是一个闪光迷人的字眼,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渴望生命的光芒、生命的燃烧,每个人都渴望激动人心的爱情。

有无数的诗人为之深情地歌唱,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因此,每一个挖掘爱情题材的诗人,都要注意另辟蹊径。

寻找新的感受角度,对爱情做出自己独到的阐释。

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启人深思的诗篇。

做为“朦胧诗群”最有代表性的女诗人舒婷,以其新的诗美追求和优秀诗作影响和震撼了诗坛。

舒婷对新时期诗歌创作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她的爱情诗,她的爱情诗主要收入《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诗集,其中名篇有《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心愿》、《赠》、《往事二三》等。

一、中国传统爱情观(一)女性的传统地位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足以让人骄傲自豪,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传统在规范女性的同时,施加于女性的负荷也愈加沉重。

在中国几千年的男性中心社会中,在男性本位创造的神话中,女性形象一贯是或虚幻、或美化、或扭曲的,是被动的次等客体。

她们周身处处散发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反映着男性的偏见。

事实上,烈女、节妇、望夫崖、神女峰等形象,不过是男性中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一旦剥去由美、诗意和爱情纺织而成的面纱,女性被贬抑的性质就暴露出来了。

”[1](P4)在世人习以为常的目光中,女性成为了一种依附,女人成为一种天生应被怜悯的动物,莎翁也不禁说道:“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

”社会分工的不同,男女先天性的差异,父权社会的同化,男性从精神意识上的侵蚀,造成女性的异化,造成原处平等的男女地位失衡,造成女性自我意识的消解甚至丧失。

一提起中国古代妇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从一而终”,“三从四德”这两个词。

以孔子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会伦理道德的逐渐完善,妇女们的地位进一步下滑。

西汉的刘向写了著名的《烈女传》开创了女子教育的先河,妇女贞洁开始成为当时的主旋律,这一下就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唐代这个伟大的朝代是我们屹今为止最令我们自豪的朝代,经济的发达,政治的开明造成了这个泱泱大国极其博大而自信的胸怀,这时的妇女地位,可能是历朝历代中最高的,当然这也和中国出了一个唯一的女皇帝有关。

到了宋朝,随着“程朱理学”体制的建立,妇女们的人格受到了真正彻底的摧毁,妇女的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迫害,而我们多数人了解的对妇女迫害的历史就始于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笔下的“业儒”就是指的他们,这时的道学家们,创造了一整套的对妇女们摧残的理论,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现在所有的人都熟悉的“从一而终”和“三从四德”了。

这套理论对妇女的迫害,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是烈女传,贞洁牌坊和小脚。

这套理论对妇女精神上的戕害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其它的烈女,不是自杀,就是自残,一部部烈女传,就是一部部妇女的血泪史。

贞节牌坊表彰的都是一些“贞洁烈妇”无非也就是一些“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的最高的典范。

对中国女人另一种残酷的迫害那就是缠小脚了,如果说烈女和贞洁牌坊是对中国女子精神上的压迫的话,这个东西可是实实在在的人身压迫。

妇女们的身心健康与人文自由就在那一部部烈女传,一座座贞洁牌坊,一双双小脚中被欺凌,被阉割殆尽。

纵观历史,妇女们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对妇女进行从心灵到身体全面的残害。

(二)中国古代传统爱情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所表现的爱情专一的这一主题一直是为我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家喻户晓、人人赞颂的。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教礼法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因此,即使在前所诉反映恋爱过程的情诗和反映恋爱结局的婚嫁诗中,固然唱出了少男少女们发自内心的爱情呼声,但是在婚后的生活中,如果夫妻间发生感情的破裂,受戕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

由此,产生了《诗经》描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诗和弃妇诗。

[2]P97《诗经》中有多首弃妇诗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卫风?氓》,其中有言:“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

可怜的女主人公婚后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对她的负心、虐待以至最后的抛弃。

[2] (P99)《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匪石匪席——匪,通“非”。

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

这一爱情誓言对后世影响极大,也许它就是“海枯石烂不变心”式的爱情誓言的缘起吧。

《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余不信,有如皎日”这是描写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的坚贞爱情的誓言。

中国传统爱情观中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女性总是依附于男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那些只知奉献而不为索取,牺牲自我幸福、放弃自身追求的传统爱情观,被历代诗人所礼赞所推崇。

以孔子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会伦理道德的逐渐完善,妇女们的地位进一步下滑。

“夫为妻纲”影响了中国很多年,而众多女子也把爱情、爱人视为生活的全部,以至于失去自身的生命价值。

二、舒婷的爱情宣言(一)舒婷诗歌概貌舒婷在文革时期就开始诗歌创作,将其在那个动乱年代的苦闷与恍惚都写进她的诗作之中。

粉碎“四人帮”以后,舒婷以充沛的激情从事诗歌创作,接连写出了《致橡树》、《这也是一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优秀诗篇,引起了诗坛的瞩目。

在爱情诗的创作还十分凋零的那个时代,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爱之歌。

她谱写的爱情诗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文化革命这个疯狂迷乱的年代,也许是因为见到过太多的虚伪与势利,从文化革命的迷茫苦闷中走出的舒婷,将思考什么是真挚的情感、独立的人格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其对于我们民族灾难的深刻思考,她将这种思考以对于爱情境界的表白与追求为题材,以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表达其独到的爱情观。

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

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诚挚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爱情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爱情理想而更加光辉。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唤。

(二)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念1、超越传统,呈现崭新的爱情观舒婷早期爱情诗作的典型风貌,可以在《赠》这首短诗体现出来,舒婷从日常生活的情景与思绪着笔,将女性的柔情表现得细腻、真切,极其动人在温婉中透露出情感的热烈,在娴静中蕴藏着心灵的激动,在默默无语中表现了对于爱情的执著。

这些特点使舒婷的爱情诗极富女性气质。

又如《无题》一诗中:“‘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

是的我怕。

但我不告诉你。

”“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

是的,快乐。

但我不告诉你。

‘你在爱着。

’我悄悄叹气,是的爱着。

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

”[3](P115-116)热恋中的少女沉浸在爱河,情绪十分激动又不免夹杂着一丝惊慌。

这一切,女孩是清楚的。

可是当小伙子亲昵地问她时,她却用了三个连续否定表明了女性自觉,而这种表情方式又完全是女性的。

同样,以新奇的形式表现出女性对爱的执著;“当宽阔的银河冲开我们/你还要耐心等我/扎一只忠诚的小木筏”这些诗从剖析女性心理入手。

把长期以来没有机会得以表述的女性经验、视角书写出来。

为女性赢得了真正的话语权利.构成了女性主体对爱情、人生的真切感悟。

如果说《赠》、《无题》等较好的体现了舒婷早期爱情诗作的典型风貌,那么,《致橡树》则对新时期女性诗歌产生了开拓性的影响。

这首诗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的骄傲宣言,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情理想。

诗中的“凌霄花”象征依附式的爱情观,“鸟儿”象征奉献性的爱情观,诗人通过对这两种爱情观的批判来确立自己的爱情理想。

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也就是说,爱情并不是一个人的进身之阶,更不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保持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

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她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

正如诗人所言:“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的关系是共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

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4](P60-61)诗篇开头,女诗人以“木棉树”的口吻,含蓄而果决的向自己爱人的化身——橡树开始个性鲜明的述说。

诗人以“我如果爱你”领起全诗,既明白无误的传递了爱的信息,又不失追求独立不羁的人格的现代女性的风度美。

在诗中,诗人毫不犹豫的否定了“凌霄花”攀援高枝和鸟儿依托绿荫的爱情方式。

这实质上是对传统女性的依附心理的否定,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

形成了对男性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另外,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也还是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同样是诗人所鄙弃的,那么,诗人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爱情理想呢?诗人坦诚的宣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