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合集下载

18大关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制度

18大关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制度

18大关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制度18大关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制度1. 18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18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文明进步,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

”这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18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 18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我国”的目标,提出了需要全面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安排。

5.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18大报告强调了要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

6. 18大报告提出了增强资源节约意识、保护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强调了要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7. 18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

8. 18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9.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18大报告提出了要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的资源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

10. 18大报告提出了要强化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绿色审计制度改革,增加资源环境成本在经济活动中的反映。

11. 18大报告强调了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意识。

12.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18大报告提出了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落实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健全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总结来说,18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制度安排,强调了要加强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构建健全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为了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下面从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强监督执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制定法律法规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础。

国家需要通过立法来确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框架和规范,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加大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要推广可持续利用和节约资源的理念,加大对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工作的投入,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第三,推动绿色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

要加大对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

同时,要加强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社会各界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四,加强宣传教育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非常重要。

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要加强对行业和企业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企业改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最后,加强监督执法是确保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效进行的关键。

要强化环境监管,加强对环境行为的监督,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的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需要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强监督执法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是指建立健全的法律、政策、制度和管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自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建设: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法、水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建立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

2. 生态修复与保护机制的建设:建立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制度、规划和技术标准,推进生态保护工程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

3.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污染、废弃物和资源利用的监管,推动企业和个人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4.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机制建设:推行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和制度,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生态文明教育与宣传的开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理念。

6. 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建立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生态保护者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设定指标、 统计核算及分析方法 , 尤其要把资源消耗、 环境
偿法》 , 制定规范性文件或地方法规 , 细化各地的管理办法
和实施细则 , 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和补偿的法律法规。坚持 谁受益、 谁补偿原则 ,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根据各 领域、 不同类型地 区的特点 , 制定不 同的区域补偿标准, 提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指 出: “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 明制度
体系 ,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 损害赔偿制度 、 责任追 究制度 , 完善环境 治理和生态修 复制度 , 用制度保护生态 环境。 ” 源头保护制度、 损害赔偿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 环境 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共 同构成 了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的主 要组成部分。其中 , 源头保护制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 国土
强调 的要 点 , 做 一 番梳 理和 归 纳。
[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制度体 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 : F v 2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0 6 7 0 ( 2 0 1 4 ) 0 2— 0 1 0 8—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 建设生态文明 , 是关系人民福 祉、 关乎 民族未来 的长远大计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 出地位 , 融入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 、 社会建设各
为此, 本文拟就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所涵盖 的各项制度、 构
而未受益 的人群 , 赔偿制度则立足于保护那些 因遭受污染 而利益或身心受 损的人 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 复制度亦
即生态修复制度 , 注重 对过度 开发地 区、 生态受破 坏地区
的修复和可持续 发展。责任追究制度则包括生态文明考

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全文及解读

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全文及解读

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全文及解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

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护人民福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要加强立法、政策措施、监管体系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现代化建设、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福祉、高质量发展。

1. 引言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我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让人民享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我们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

我国必须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的未来之路。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恶化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还损害了城市形象、影响了旅游业发展,甚至影响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中心、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乐观成效。

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进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峻,生态系统退化,进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提高进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定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选择,是乐观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充分生疏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实树立敬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动全党、全社会乐观行动、深入长久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进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心、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根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动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动绿色进展、循环进展、低碳进展,弘扬生态文化,提倡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秀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进展。

(二)根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根本方针。

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进展;在环境保护与进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进展中保护、在保护中进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心得体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新)

心得体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新)

心得体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新)今年以来,X县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两山”实践,做足绿色文章,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坚决的态度、良好的作风和有力的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进一步推动全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环保政治责任有效落实。

X县深入学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支持和推动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1月至10月,全县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地表水、地下水达标率,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合格率均达100%,全县未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二是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加强。

X县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制定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24小时动态监控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水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升。

全力落实减畜任务,加强草原巡护力度,草原生态平衡得到有效维护。

始终坚守生态底线、红线,先后成立了由公安、国土、安监、环保等部门组成的6个检查组,开展百日攻坚专项检查12次,对辖区内所有采矿企业、无主矿井集中开展拉网式排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偷挖盗采矿产资源行为。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X县持续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积极争取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认真落实草原奖补政策,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长效机制。

全面展开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今年完成春季造林绿化及重点防护林工程6项,新增人造林780亩,完成义务植树21万株。

扎实开展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巩固党城湾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向马鬃山、石包城、盐池湾区域延伸。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21年,中国正式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阶段,而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则成为了五年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

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例如:环保部门需要采取行政手段加大对企业环保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也应该为环保行业增加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从事环保产业。

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层面规划和组织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生态保护、发展绿色经济等,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制度和法规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责任。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从自身做起,减少浪费、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此外,政府和各业主也应该严格落实环保责任,落实环保措施,保障群众身心健康。

第三,积极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发展。

绿色技术与环境保护产业紧密相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环保技术研发给予更大的支持和鼓励,为环保技术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可以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保企业的发展质量和规模同时与环境的保护与健康有关。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应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制度和方案来应对这个共同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学习,发布国际化的环保科技成果,为整个世界应对环境问题做出更高贡献。

总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任务必须继续推进,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环保意识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等措施,共同推进和谐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天蓝、水清、土绿的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继十七大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必将推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十八大报告同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重视法治,要善于运用法治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我国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建设的现状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首先我国现行宪法中明确写进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内容。

宪法第9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其次,我国的《民法通则》、《刑法》等基本法也有相关规定。

《民法通则》中关于国家、集体对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矿藏等自然资源享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规定,有关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定,有关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或他人损害的,应依法承担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的规定等都是涉及环境和自然资源法律保护的内容。

修改后的我国《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对重大污染罪,非法处置或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和狩猎罪,非法占有耕地罪,破坏矿产资源罪和非法采伐盗伐森林罪规定了定罪量刑的标准。

在专门立法方面,从1979年公布《环境保护法(试行)》起至今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28部环境资源类法律,制定了《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绿化条例》等30多件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作为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美丽我国”,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那么,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探讨。

在宏观层面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指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而在微观层面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则是指个体、家庭、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如何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法律法规,建立起更加严格和有力的环境保护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需要加强政策措施的实施和落实。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只有政策措施得到切实的落实,才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全面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严格监督和管理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行情况,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环境保护心得体会3篇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环境保护心得体会3篇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环境保护心得体会3篇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就是要立足安康实际。

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是西北、华中和西南三个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汉江即是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陕南安康人的母亲河,它孕育着安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上曾誉为"黄金水道"。

"九五"以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汉江水质免受污染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汉江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虽然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保护型之路。

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大大推动汉江经济走廊的开发安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主要调水区,优质水源涵养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在我省境内汉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积659万公顷,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4市的29个县区、298万人口。

汉江全长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0多公里;总流域面积9.52万平方公里,在我省达4万多平方公里。

安康不仅是调水区,而且是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担负着保护水源地水质的重大责任。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劣,泥沙下泄淤积河床、水库,使水利工程运行寿命和运用效率降低,丹江水质恶化,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给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留下了隐患。

随着安康经济的发展,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侯资源。

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引言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加强生态建设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实践。

1.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生态建设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度建设,可以确保生态建设的长期推进和有效执行。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涉及到法律、政策、规划等多个层面,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3. 加强生态建设的路径与措施为了加强生态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路径与措施。

首先,要加强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要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最后,要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4.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于加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制度建设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其次,制度建设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发展意识。

最后,制度建设可以确保生态建设的长期推进和有效执行。

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生态建设的法治化。

其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生态建设的规范化。

最后,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

6.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案例为了加强生态建设,我国已经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实践成果。

例如,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环境保护部门等相关机构,推动了我国环境治理的大力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先行辩论三辩提问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先行辩论三辩提问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先行辩论三辩提问问题
一、我方核心观点:
①人类具有能动性,人类是保护环境的主力军。

②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服务,为了人类长远利益。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社会的持续发展。


③保护环境计划是由人类提出的。

二、我方主要论点:
1.人类利用环境是从某个利益角度出发去行动的,而现在环境保护是从另一个利益角度出发去行动的。

不管怎样都是以人类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的。

所以环境保护和环境利用都是以人为本的。

2.只有人才能保护自然环境,只有人才能使世界欣欣向荣,只有人才能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而人类改造世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生存繁衍下去。

生态文明建设是观念先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制度和行动的综合,它通过科学理念指引制度设计,通过制度规范和引导行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最近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重点,凸显了建立长效机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我们应深化改革创新和模式探索,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城乡一体化与生态文明

城乡一体化与生态文明

3
一、大会简介
4
一、大会简介
5
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1、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原因 2、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内容 3、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错误认识
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1、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城乡二元结构:在制度上把城 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身份上分 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 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 等向城镇和城镇居民倾斜,农 村得到的公共资源和农民享有 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 镇和城镇居民,农民不能平等 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 代化成果。
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3、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以新农村建设替代化
有些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就是城市要给予农村更多 物质和资金上的支持,而没有从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角 度去认识,认为城乡一体化仅仅只是解决农民吃水难、解 决农村子女上学难等具体工作。有的完全用新农村建设的 基本内容与要求加以替代,出现只讲新农村建设,不谈城 乡一体化的状况。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形成过程
1953年10月16日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 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制度。规定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 不负责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基本上排除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取得口粮的 可能性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 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约束性规定:“公民由农村迁 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 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 出手续。”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 移制度的形成 1992年代初,国务院《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要求居住3 天以上的非本地户口公民办理暂住证,否则视为非法居留,须被收容遣 送。收容遣送制度在实践中脱离原来社会救助的立法原意,逐渐演变为 限制外来人口流动强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其他各项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制度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

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要全面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反思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详细研究建设的道路、目标及手段、方法的选择。

这是一个再反思、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

制度是各种法规、章程、规约等的总称,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

根据十八大报告,这些制度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

生态文明制度的好坏,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好的生态文明制度将能使建设事半功倍,而坏的制度则能使建设半途而废。

各种制度的完善以及各制度间的相互配合、整合是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正常运转和发挥预期作用的根本依据。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制度的有效监督和检查才能确保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切活动需要对制度负责,需要做到规范优先,需要确保制度的执行力,从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检查,了解制度落实的情况,
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纠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建设中的偏差,解决和处理建设中违反制度的各种情况。

科学、合理、正确的生态文明制度的贯彻落实和遵守执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缺少这样制度的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会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它的实施将带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因此,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矛盾和挑战。

这些矛盾与挑战既可能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可能来自既得利益的阻碍,还可能来自于技术条件的落后等方面的原因。

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们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章立制。

我国环境容量有限,且十分脆弱,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但是目前人们的观念相对滞后,一些领导干部还没从唯GDP的思想桎梏中跳出来,不少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其内涵和本质缺乏深入的思考。

公众的生态意识还很欠缺,过度消费、高碳出行、甚至破坏环境等行为还在一定范围内盛行,如捕食野生动物、偷排污水废物、市民生活垃圾不分类乱堆放等行为还时有发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不改变广大干部、公众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

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多数百姓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已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

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不足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长期重点关注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更是滞后,目前还无法满足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诉求。

人们期望吃得绿色、穿得绿色、行得绿色、住得绿色、用得绿色,只有体验到绿色,才能感悟到幸福、美好。

但目前状况是人均绿地不足、分布不均,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城市建筑密集、房价过高、土地短缺、交通拥
堵、空气不达标、水质令人担忧、垃圾占田围城,等等。

如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就会化为泡影。

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

目前,长期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环保投入、重经济发展轻生态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始终没有提到重要议程,使得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如土地开发的刚性需求与城市土地存量不足的矛盾、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垃圾围城处理技术和能力不足的矛盾、工业增长中废水废气的增长快于处理设施和能力增长的矛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私家车数量的巨增,道路资源供给与机动车保有量的矛盾,等等。

诸如土地瓶颈问题、垃圾问题、空气、水质问题等,如果没有制度保障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要把生态文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融入各级政府的决策、评价、考核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世纪工程、基础文明建设来实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现从现代化到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方式四大转变。

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

制定一个相应的发展规划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从国家层面上,要制定长远的国家级的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和制定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和计划。

各个地方的生态发展规划根据国家规划的精神,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发展规划。

国家级的规划应以原则性为主。

各个地方性的规划,应该在国家规划所设定的框架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具体的方案。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重新确立指导思想,按照防治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确立生态文明地位。

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完善
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加快环境法制建设。

首先要加快我国的环境立法,针对环境资源中的新问题,加快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新理念和新的立法手段。

其次要抓紧制定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逐渐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对于现有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修订,使环境标准与环境保护目标能够做到相互衔接。

再次要在法律法规上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坚持“受益者或破坏者支付,保护者或受害者被偿”的原则;严格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

最后要完善地方的环境立法,地方环境的生态立法要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

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超前立法,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

总之,我国的生态立法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加以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进而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立法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

要强化政府的能源及减排和任期绿化目标等工作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

各级政府需要把推进各级政府应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

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或规划的项目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要进行专家论证,重大污染环境项目要立即停止。

要自觉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开听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打造生态型政府,建立有关政策体系,推进生态民主建设。

提高生态行政能力,从根本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问题。

(执笔:赵建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