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说课稿
《论教养》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论教养》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颜之推所写。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教养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有教养和无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分析了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益处。
教材将这篇文章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目的是让学生在升入中学的最后阶段,对教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这个阶段,他们对抽象的概念和道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还需要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他们消化和理解。
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些学生可能过于关注成绩和物质,而忽视了道德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环节,激发他们对教养的兴趣和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学会分析有教养和无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有教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有教养和无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
2.原因:文章中的观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道德素养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中有教养和无教养的行为表现,引发学生对教养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作者的观点,分析有教养和无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来理解教养的重要性。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1.2概率说课稿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合作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随机现象和必然现象的概念;
(2)掌握概率的定义,能运用概率公式进行计算;
(3)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评互改:让学生相互评价作业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个与概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彩票中奖概率、比赛胜负概率等,让学生感受到概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
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
1.对随机现象和必然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运用时容易出错;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难以将问题转化为概率问题,缺乏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2)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理解随机现象的本质特征;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料的燃烧说课稿
2.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燃烧需要具备可燃物、氧气和点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三个条件。
3.燃烧的类型:介绍燃烧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类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
4.燃烧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学会书写燃烧反应方程式,掌握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具备的前置知识有:化学基础知识、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能量转化等。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对燃烧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够熟练;对燃烧放出的热量计算方法理解不透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较弱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燃烧现象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燃烧实验所需的酒精灯、火柴、蜡烛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燃烧现象。
2.多媒体资源:展示燃烧过程的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燃烧的原理和过程。
3.投影仪:展示实验步骤、反应方程式等,方便学生观看和记录。
4.互动白板:用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时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课堂参与度。
3.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意见建议。
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训练。
2.结合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标题:居中放置,突出本节课的主题“燃料的燃烧”。
九年级上(人教版)物理说课稿:17.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等前置知识。但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的障碍有以下几点:
1.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义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理解困难,难以运用到实际电路中;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评价掌握程度;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借鉴;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等实验器材,用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直观地观察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多媒体资源:通过PPT、教学视频等展示电路图、实验现象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3.技术工具:利用互动式白板、教学软件等工具,实现师生实时互动,提高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互动方式
2.讲授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通过精讲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目标。
3.讨论法: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氛围。
4.小组合作法:依据合作学习理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的《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化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后续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原子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电子的排布规律。
(3)学会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并能解释一些基本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以及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为: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
教学重点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是因为它们是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则是因为电子排布规律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理解和掌握。此外,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基础,因此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疑问、反馈评价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实验合作、互相评价等,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国的化学课程体系中,本节内容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它在上册的前两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并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打下基础。
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此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未知。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通过探究和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视频资料展示:播放关于原子结构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原子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4圆周角第1课时圆周角定理及推论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圆形喷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喷泉的水流会呈现出圆形?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直观展示几何图形,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处于几何模块的圆部分,是圆的基本性质和定理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对称性以及圆的弦、弧等相关知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圆周角的定义、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学生在理解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时可能存在困难。
2.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影响解题效果。
3.课堂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后,我将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和学生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
4.数学游戏:设计一些与圆周角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1水资源及其利用(第二课时)说课稿
2.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3.在讲解过程中适时书写板书,避免一次性书写过多信息。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水资源分布特点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可能不高;
3.课堂时间安排可能紧张。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在线调查问卷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展示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疑问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3.数据分析:提供一些关于水资源分布、利用与保护的统计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强调他们的优点,同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1)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措施;
(3)了解水体污染的途径和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水资源分布数据,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水的性质、用途等基本知识,但对于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说课稿】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说课稿
【说课稿】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
这篇文章通过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人们应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生活。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散文的理解,提高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散文的阅读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尤其是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对于鲁迅这位作家的作品,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克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主旨思想的把握,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比喻意义的理解。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加深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3.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氛围。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互相借鉴学习。
4.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如“精神的三间小屋”,深入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3课隆中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3课隆中对一. 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故事。
课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慧以及他们共同追求的国家理想。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隆中对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品质和智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决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
2.针对措施: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翻译课文,加强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僻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刘备、诸葛亮的品质和智慧,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3.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的基础上,引入图形的旋转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变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旋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对其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旋转,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图形的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风车的旋转,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图形的旋转,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图形的旋转性质。
3.深化理解: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旋转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应用拓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如大象牙膏、火山爆发等,激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好奇心。
3.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新知讲授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1.学生Leabharlann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深;
2.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弱;
3.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应对策略:
1.通过实例对比和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理解;
2.加强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类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1.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混淆,难以区分两者的本质区别;2.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理解不深,容易与物理性质混淆;3.对能量变化的认知有限,难以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三)学习动机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课堂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化学变化现象,分析其性质和能量变化。
3.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行设计并完成一个化学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撰写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简洁的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分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一. 教材分析《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点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情况。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够判断一个点在圆内、圆上还是圆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2.难点:理解和掌握点和圆位置关系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象,如硬币、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动手画图、讨论等方式,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点和圆位置关系的规律,总结出点和圆的判断方法。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6.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列表等形式,展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练习成绩等方面进行。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1碳单质的多样性说课稿
1.教学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碳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形式碳的优缺点。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和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习惯仍有待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
1.采用PPT展示碳单质的性质、存在形式等基本概念。
2.结合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碳单质的性质,如燃烧、还原等,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3.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碳单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3.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对碳单质的认识,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地展示碳单质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设计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碳单质进行实验,观察其性质,并撰写实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2.1节《中心对称》是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后面学习对称变换、坐标与图形的变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变换、对称性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可能会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能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软件,展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对称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3.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
4.应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2节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
在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总结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的推导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探究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4.讲解与演示:教师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进行讲解,并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
5.练习与解答: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24.3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此外,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兴趣,喜欢通过探究和合作来学习新知识。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尚需引导,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多边形的性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等前置知识。但在学习正多边形和圆时,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正多边形和圆的性质理解不深入,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正多边形和圆的性质际问题,如计算正多边形的周长、面积等。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正多边形和圆的模型,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难以理解正多边形和圆之间的关系;
3.计算能力不足,导致在解决周长、面积等问题时出现错误。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打算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正多边形和圆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疑导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多边形和圆的性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正多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如内角、外角、对角线的特点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3物质组成的表示说课稿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知识点:
1.化学式的表示方法:首先介绍化学式的定义,然后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2.化学式的化简:在学生掌握化学式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化学式的化简,讲解化简的原理和步骤,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物质组成的计算: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计算,讲解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实验器材:用于开展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2.多媒体课件:展示化学式的书写、化简和计算等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3.互动白板:方便在课堂上展示教学内容,实时记录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
4.互联网资源:提供丰富的化学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形象展示和拓展知识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课堂提问: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回答。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3.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实验心得。
4.课堂小结:教师邀请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化学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物质组成的表示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定期进行学习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 西欧庄园》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以庄园制度为主题,通过讲述庄园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让学生了解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社会关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庄园的产生、庄园制度的特点、庄园生活中的封建等级关系以及庄园制度的衰落。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庄园制度作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和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澄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庄园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掌握庄园制度的特点和封建等级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庄园制度在中世纪欧洲社会中的重要性,理解封建等级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庄园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庄园制度的特点。
2.难点:封建等级关系的理解,庄园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世纪欧洲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讲解:分别讲解庄园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重点阐述庄园制度的特点和封建等级关系。
3.讨论:学生就庄园制度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4.总结:对庄园制度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世纪欧洲社会中的重要性。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庄园制度的衰落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产生:背景、原因2.发展:特点、封建等级关系3.衰落:原因、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参与、作业完成等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2《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2《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2.2节《中心对称图形》是整个初中数学阶段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中心对称图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如轴对称的门、旋转的水龙头等,引导学生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让学生观察、操作,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正式定义。
3.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称中心、对称轴等。
4.应用中心对称图形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诠释教材的心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您;走进语文,触摸人类心灵的欢乐与哀伤,独特的视角期待着您;走进语文,丝丝书卷气与忱忱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您。
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方知教材魅力无限。
精彩如你,如细雨过后的梧桐,洗去了浮华,透出青绿。
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用眼睛读你,用心灵读你,诠释不尽的精彩语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历城三中的李丛丛,今天我研说的题目是“诠释教材的心语”,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研说。
一、高屋建瓴说课标<1>总目标只有正确的认识课标、理解课标,才能准确的把握教材,实现高效课堂。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知识目标: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4.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5.文明交际,综合学习。
新版课标:增加了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力目标:1.发展语言能力。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5.学会使用语文工具书。
新版课标:更加强调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2.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版课标:更改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味。
目标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想象力”。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240篇(段)。
<2>学段目标初中阶段属于课标中的第四个学段,各年级的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课程标准从五大板块上确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识字与写字方面: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新版课标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方面1.正确、流利的朗读2.默读,有一定速度3.理清思路,品味语言4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写作方面:1.善于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2.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
3.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7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新版课标取消了“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
2.与人交流学会把握对方传递的主要信息。
3.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习:根据课本分单元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合作探究,搜集资料,自我展示.<3>本册教学目标九年级上册在本学段中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在此基础上我总结细化为以下要求:在识字与写字方面:继续积累字词,掌握书下重点词语的意思。
在阅读方面:培养欣赏文学作品、阅读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能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要有情感体验、领悟内涵、获得启示,给予评价、品味语言。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诵读和背诵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写作方面:1、学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2、在写作中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夸张、反问、拟人等修辞方法运用其中,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3、学写演讲稿。
能够对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写简短的文学评价。
4、注重培养学生互相评改的习惯。
本学期不少于7次习作。
在口语交际方面: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做到语言流畅、表述清楚,表情自然大方。
2、培养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
在综合性学习方面: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筹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通过活动,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理清思路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编写意图编写意图:1、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体现在课文的选材编排上,例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唤;《孤独之旅》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政的反抗。
每一篇课文,都吸取了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都是精心挑选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富有深刻感染力的文章。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议论文阅读方面,文学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议论文的阅读重点在于提出讨论性的问题,例如《短文两篇》读书方法的讨论,《致女儿的信》重要语句理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和阅读教学两个方面。
综合性学习明确了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例如《好读书、读好书》《青春随想》。
阅读教学的课后练习中有合作交流的要求,例如《雨说》交流心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借鉴他人的探索经验。
4、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对口语交际、写作和专题活动的整合,整合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例如《好读书,读好书》中搜集名人读书经验(阅读),说说自己读书的体会(口语表达),写评论、报告(写作),办沙龙、做书探(实践),全面整合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对听说读写,交流实践各种知识技能整合。
例如在雨说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是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品评交流心得是对交流能力的要求,改写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内容结构:对本册的教材我按照如下的标准进行梳理:从专题内容上分为六个专题单元;从板块结构上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综合性学习;从文体结构上分为诗歌、小说、议论文和文言文;从年代区域上分为本国作品和外国作品,其中本国作品又涵盖了古代作品、现代作品和当代作品。
<2>教材的编写特点(1)主题单元,精心组合教材。
本册教材共设有六个主题单元。
一至五单元每单元四篇课文,其中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自读课文。
第六单元有五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两篇自读课文。
每单元课文前设有“单元导读”,点出本组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主题单元后安排了与本组课文主题联系密切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联系课内外知识,并巩固、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每篇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课文后安排了三至四道“研讨与练习”。
精读课文课后还有“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练习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教材围绕主题组织单元,精心组合教材,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都有围绕本单元主题而展开的四到五项学习活动,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教材选文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六个主题单元分别是:以歌颂大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的演讲辞和书信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单元、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的议论文单元、选自古典名著的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主的史传文学单元。
六个单元、六个专题、六种体裁,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中,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教材的编排体例本册教材由25篇课文编排成六个主题单元,各单元内部自成系统。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10首。
名著导读分别是《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
附录中有《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4>教材的立体式整合(1)、横向整合本册教材共有六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歌颂大自然为主题的五首抒情诗,分别是:《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蝈蝈和蛐蛐》和《夜》。
五位诗人选择的都是大自然中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富有生活气息。
本单元的单元学习活动“雨的诉说”是从《雨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试图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雨”这种常见的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第二单元是以“思想风采”为主题的演讲辞和书信,分别是:《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
学习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的同时,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品位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写演讲稿。
第三单元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分别是《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本单元的单元活动是“青春随想”,和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紧密相连,都是围绕青少年的生活而设计的,比较适合初三的学生,让学生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和煦的阳光,又有风霜雨雪。
第四单元是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的议论文单元,分别是《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本单元的单元活动是“好读书读好书”,也与课文内容相照应。
通过各项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名人读书的故事,交流读书经验,探讨当今时代有关读书的新概念、新方法,学习网上阅读,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第五单元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单元,分别是选自《水浒》的《智取生辰纲》、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选自《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选自《红楼梦》的《香菱学诗》。
在学习第三单元现代文小说单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本单元的单元活动是“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它将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地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
第六单元是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主题的史传文学单元,分别是《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诗词曲五首》,前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