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合集下载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细节解读和分析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细节解读和分析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细节解读和分析(全文)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全

“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全

“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从上半年的政策调整趋势看,中国已经明显表露出向传统产业“动刀”的强大决心。

目前,各行各业都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为此,本文根据收集大量的最新资信,归纳整理形成一份对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一定价值的重要资料,供各位参考。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调整与增长特征(图1)一是改革开放调整后的高增长:波峰与软着陆,1989年通货膨胀引起的治理整顿,导致的硬着陆;二是1992年小平讲话带来新一轮增长高峰(投资热,开发区热),1994年宏观调控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三是新世纪的持续高增长,直到2007年底“双防”(防过热、防通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进入新的调整阶段。

(二)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需求特征背景:①短缺经济结束:轻工业商品基本上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温饱得到解决,衣着、食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住、行比重上升;②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③城镇化步伐加快。

(图2)☐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因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

需求特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推动力(表1)(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特征1、工业化过程:第二、三产业,主要是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速度分析 ◎第一产业:低速增长 ◎第二产业:高速增长◎第三产业:与GDP 同步◎高增长期:主要靠工业带动→二、三产业共同带动 ◎农业:与经济周期相关性不大(3)比例分析: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高比重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化的推进,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前比较特殊的工业化过程的基点上所进行的:片面推进工业化,工业比重很高,使得改革开放以后的结构变化与理论分析有一定的不一致性。

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业结构的“拨乱反正”时期:非常规变化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以轻工业增长为主导的阶段90年代以来的重化工化阶段表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GDP产业结构变动(%)2、工业部结构:重工业化过程重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能源、原材料工业(含采掘)和机械电子所占比重提高, 而轻加工业比重下降。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篇一: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全文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22-2022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安排对首都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首都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五年规划,是首都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期间首都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2年)》的批复。

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第一章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力推动了全市的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过去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首都经济实现重大跨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总量达到13777.9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整理版)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整理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规划解读

二、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核心竞争力
1、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和核心 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由此产生了技术进步支撑的“先 进装备制造业”成为战略重心。 2、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是最大的赢家:新能源汽车和电 池技术、太阳能、煤制油等等。 技术进步的模式正在被改变 产业发展的模式也在被改变 中国的机遇、人们的想象空间也在不断的扩展之中 3、现代能源产业:体制约束将成为最大瓶颈 4、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适度超前、高速铁路为代表的轨 道交通、通用航空产业全面发展。
三、和谐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的风险 2、过去三十年的社会失衡:收入差距、利益集团、 政府权力的扩张,“二代现象”等等。 3、从“独轮车”到“双轮驱动” 4、一次分配:教育、就业与劳动保障 5、二次分配:税收与转移支付 6、社会保障与医疗体系改革——全民医保不要忽 视中国的传统医学资源
谢 谢
《“十二五”规划建议》 解 读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发展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扩大内需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核心竞争力 3、和谐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改革攻坚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扩大内需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手段与目标的平衡 内需的构成:消费和投资 消费: 中国居民消费的现实构成:住、行主导。 未来消费及增长的基本格局不会变化,但过快释放的住 行消费将导致一系列问题:重化导向与大幅波动。 “长效机制”: ——公平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投资: 两类不同的派生投资:生产性投资和消费型投资 生产主导型投资:企业主导、市场波动与产能过剩 消费主导型投资:政府主导、波动可控与民生导向 ——民生、社会、农业、科技、生态、资源保护。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解读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解读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解读2012年03月09日发布一、《规划》编制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了《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

通过“十一五”规划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政府投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药品生产供应体系,建立了覆盖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公众用药需求基本满足,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加大对药品安全的支持,不仅在国家总体规划纲要中专节反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还将药品安全规划单独编制并列入国务院审批的国家专项规划预案。

2011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8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

2012年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

这是我国药品安全领域首个由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专项规划。

《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提高我国药品安全水平,提升我国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划》编制动员了各方力量凝聚了各方智慧规划编制主要经历了前期研究、调研起草、论证衔接和会签上报等四个阶段。

2009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着手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面向全系统征集药品安全领域“十二五”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并形成36项前期研究课题,由相关司局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进行研究论证,分别提出各环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为规划的顺利编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规划》编制得到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法制办、邮政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广泛吸纳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并征求了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五”以来,每五年都要编制出台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规划(计划),“十一五”期间,国务院首次以国发文件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印发各地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执行,环境保护规划的地位与执行力得到重大提升。

2008年11月,环保部就启动了“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听取了关于“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思路的汇报,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的方针、路线、目标和重点,将“十二五”环保规划列入了国务院2011年专项规划审批计划。

2011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各地政府执行(环发[2011]42号),成为首个在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就完成编制、报批的环保五年规划。

2011年,国务院以国发文件印发了6项规划,其中环境保护领域的规划就占了2项,分别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综合规划,这在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规划的编制出台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转方式、调结构、促协调、强支撑、惠民生、推改革作为核心任务。

从国际和历史发展的经验看,环境保护是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绿色发展是占领新的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编制一个助力绿色发展转型的环保规划是时代的使命与必然选择。

同时,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后,全国环保系统形成了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共识,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丰富了“十二五”环保规划指导思想与战略举措。

2、编制工作情况《规划》编制研究工作于2008年底启动,始终坚持“开门编规划”的原则,经过深入基础研究、充分咨询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规划》(报批稿),顺利通过国务院审议并印发实施,主要得益于:一是领导有力,组织高效。

十二五规划内容分析

十二五规划内容分析

新时期下的“十二五”规划随着2010年的即将结束,十一五也将要走入历史。

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的关键一年。

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我们取得了那些成就,遇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出现了哪些不足,这些答案随着十一五计划的结束也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十一五规划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一、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期间平均快速增长1.6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

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

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

这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壮阔的五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作为一个大国,就它的发展成就来说,老百姓能得到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那究竟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实惠?其实通过我国近几年关于民生问题相关政策地陆续出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党和国家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还有医疗卫生支出等,我国是连年加大预算安排。

据数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0年,社会保障支出从2010亿元增长到3185亿元、教育支出从536亿元增长到2159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38亿元增长到1389亿元。

大家知道,在这及年里,我们既要抵御外来的金融风暴,又要大力的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特别是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一度困难,但民生投入不减反增,我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增长了31.7%。

从这连年实现跳跃式增长的数据不难看出,我们的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拳拳爱民之心。

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规划解读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

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

《十二五规划建议》总体框架解读

《十二五规划建议》总体框架解读

《十二五规划建议》总体框架解读商学院公维才“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作出了明确指示。

为了更好地理解《建议》内容,本人对其总体框架及其逻辑、重点、亮点作简要说明。

《建议》共分十二章、五十六节。

其内容可简单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五项要求、五大目标、十大举措、七项保证。

其中,主题与主线是发展的指南和规划的灵魂,五个坚持与十大举措是实现主题和主线的根本途径,五大目标与七大保证是规划实现的目的和保障。

一个主题:科学发展。

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将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明确提出。

这说明党的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也更适应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全局。

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一代领导集体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明确其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而《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作为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既是对以往发展思想的继承,又是对新一代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新升华,其内容更加充实,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在相关评价体系、长效机制、具体政策等方面将发生重要调整和变化,会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约环保、民生改善、社会公正。

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1-3章)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1-3章)

2.主题
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
3.主线
中心任务 和核心
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章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本章概要
1.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2.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3.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科学发展 4.科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1.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仍是发展中国家
2. 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潮流
3.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科学发展
不可 持续
4.科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发展
第三章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本章概要
1.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2.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挑战 3.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挑战 4.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
1.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正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的关键时期,如何协调 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严峻挑战。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 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 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 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 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 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 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 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 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 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 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 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 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 的动力和希望。

十二五规划讲解

十二五规划讲解

十二五规划讲解十二五规划解读主题:科学发展;主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点战略任务:一、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储蓄率高);1.1、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民生之本(就业才有钱消费,消费经济才能发展);1.2、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四、储蓄率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后顾之忧解决――促进增强消费能力;1.3、有钱没地方花――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变单一消费模式,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文化、旅游事业建设.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学术创新和学术浮躁问题(917)―战略重点产业结构升级,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向依靠科技的低投入、高产出的新产业。

三、保障改善民生(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意义: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提出,要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做到内在统一。

经济发展好――也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所改善(有机结合)――这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表现。

推进非国有经济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使得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更加多层次。

四、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社会。

三生融合,生态文明的延伸。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两型社会关键词――统筹兼顾――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效益和速度,城乡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速度。

五、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1对内改革――积极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包括收入分配、市场经济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生态补偿体制、资源改革体制。

5.2 对外开放――积极寻找与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世贸组织;调整适应与国际接轨的时机。

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十二五视角一:更加注重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2010年10月28日 20:44:24 来源:东北网【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今晚发布。

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

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改造提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

这实质上符合中国的现状,也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设想不谋而合。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27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八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 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
28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23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 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 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 开展国际合作。
——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 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 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 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 保护和合理开发。
30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 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 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 福利和慈善事业。
31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 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 争能力。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推进农业结 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11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 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 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 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 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 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 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 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 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 米。

十二五规划解读汇总(整理打印)

十二五规划解读汇总(整理打印)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

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解读要点: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对此,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

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

‛杨红旭称。

应该协调劳动收入和增殖性财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记者:‚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现在收入分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在现有的分配体系之下如何提高劳动性收入?对此您有什么建议?苏剑: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收入在人群之间分配不平均,一个是收入的来源构成不合理。

第一个好理解,现在讨论的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关注的主要是人们的收入是怎么来的?大体来说,人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劳动收入,一是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又可分为服务性收入和增值性收入两种,前者指的是财产被用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收入,比如房屋租赁等等,后者指的是由于财产的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收入,比如房价、股价或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所产生的收入。

“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规划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历时两年半,是一个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编制的五年规划,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体现全国人民共识的五年规划,是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为基本依据,是“建议”的具体化和展开。

它的基本定位是: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按照上述定位,《纲要》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现在,如何评价“十二五”规划《纲要》呢?它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蓝图和行动路线呢?我们如何分析和认识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有哪些重大的发展趋势?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它有哪些继承之处,又有哪些创新之处?与“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相比,有哪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创举?如何体现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有哪些突出的亮点?从总体布局、主要特征、创新之处等角度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作一简要评价。

最后还将《纲要》与1月25日刚刚发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国情咨文作一比较,中国远比美国在决策机制上更加制度化,更加科学化,更加民主化,充分显示了中国独有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和国际竞争优势。

可以说,《纲要》是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划,因发展而支撑和强化了社会主义因素,因社会主义因素而获得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发展。

无论是从历史比较看,还是从国际比较看,它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旨在“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凸显,这正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

一、要点二、特点(一)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继承中创新,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主题,始终贯穿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2010年10月28日 20:44:24 来源:东北网【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今晚发布。

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

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改造提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

这实质上符合中国的现状,也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设想不谋而合。

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

此次中共中央特别提到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是题中之议,中共中央在建议中亦有力挺。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解读: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2011-01-14 10:35作者:本站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次数:204)●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中原经济区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区位优势,二是基础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人口优势,五是粮食优势,六是后发优势。

刚刚闭幕的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是一次在关键的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在这次全会上,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大家热议的主题:“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在恰当的时机,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中原兴,中部兴;中部兴,中国兴,建设中原经济区,大势所趋,时不我待”;……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贯彻落实中央对河南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班子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不懈探索的重要成果,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

”卢展工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准确概括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六大优势力助崛起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我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文化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同样一部电梯,从东南沿海运至贵州,仅运费就要1.5万元,中原地区则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仅运费这一项就节约8000元。

”许昌西继电梯公司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该公司今年完成电梯订货1万台,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企业负责人对未来发展势头充满信心。

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明晰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整合各种优势,凝聚全省一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内在活力来推动河南发展。

中原经济区所特有的“六大优势”:区位优势、基础优势、文化优势、人口优势、粮食优势和后发优势,必将成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强大动力。

持续延伸拓展深化在第三届郑州国际车展上,长安马自达市场部总监祝振宇说:“河南是人口大省,目前又正在建设中原经济区。

2008年和2009年,长安马自达在河南的销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河南市场对我们来说,意义很大。

”得中原者得天下,在很多商家眼中,河南的地位不容忽视,而建设中原经济区,将进一步凸显中原的“品牌效应”,使河南成为海内外企业布局运作、成长发展的必选之地,由此不难看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建设这样一个跨省区经济区,意义很多,比如,打破行政区的限制,可以使得空间布局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中原地区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

可以说,这是一项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战略。

凝聚合力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目标,可以极大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突出了河南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让省内外、海内外各界人士都看到了中原的美好前景,激发了人们齐心协力、共创未来的动力。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杨伟民认为,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经济总量在全国均衡分布,而是经济总量在一部分区域集聚,同时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这样一来,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才能大体均衡,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可能大体相当。

当前,我省的经济总量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还不能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匹配,建设中原经济区,无疑将使居住在这里的上亿人口,在不远的将来,撵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享受到协调发展的成果。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伟大的构想,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壮丽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中原经济区关乎你、我、他□李兵一项战略的穿透力、影响力有多大,有时候“局外人”看得更清楚。

笔者有一位在北京某金融公司总部工作的朋友,最近想回河南分公司工作,问其原因,说是京城居大不易,再有就是“河南正在建中原经济区”,现在不回来,担心会丢掉“不少机会”——显然,他已经有意识地把个人的未来与中原经济区放在一起考虑了。

这印证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确,个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其命运轨迹,自然也很难摆脱时代主题的左右。

发展是当代的两大主题之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这是河南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战略工程”,对于这样一件事关亿万人福祉的大事,全河南18个市的人关注它,中原经济区内其他地区的人关注它,国人乃至海外人士也关注它。

因为,这里蕴含着新机遇,这里孕育着新希望。

建设中原经济区,事很大但绝不空泛,它与我们普通民众息息相关。

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这些都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所关注的内容;再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带来的“政策红利”、“品牌红利”等效应,一定会惠及方方面面……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去创造,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是做,你、我、他,只要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幸福生活就一定能实现!名词解释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即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在以扩大内需推动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中,人们习惯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参数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包括储蓄率、劳动供给、技术进步等。

腹地经济:就是受中心经济地带所辐射、所吸纳的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

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也就无所谓经济中心。

腹地效应:指最大化地发挥腹地的资源优势,承接中心经济地带的经济资源,做大腹地经济。

专家声音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河南省和经济区的战略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周叔莲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处在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紧紧抓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网友观点网友“夜品斋”:1亿人的问题无论放在哪个地方、哪个国家都是一杆沉甸甸的秤,但有了中原经济区这面大旗,我们就能凝聚各方面、各阶层的力量朝着目标去努力,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网友“春色满园”:看,富士康来了,综合保税区我们也是中部六省第一个,这还不算中原经济区真正“发威”,如果中原经济区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哈哈,不用多费口舌,就会有更多“核弹级”的世界“大鳄”抢滩入驻河南,我们自己的“双汇”、“思念”等名牌企业也会越来越多!网友“麦田守望者”:我可能一下子弄不懂啥是中原经济区,但我就知道,中原经济区对咱河南老百姓有好处,对我自己也有好处。

中原经济区要是建成了,一定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等着我,日子也会越过越好,我期待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