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神 话)【圣才】
第3章神话3.1 复习笔记一、神话的界定与分类(一)含义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二)神话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1.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神话作为各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创作和讲述过程中往往结合着宗教祭祀、巫术操作、文学叙事、音乐和舞蹈表演等多种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2.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1)“活态神话”:学术界把现代依然在口头流传的神话称为“活态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三)神话的分类1.神话内容庞杂,如果将世界各民族神话资料汇集起来,数量十分巨大。
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来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进而作出科学分类。
3.三种分类方式各有长短:(1)按民族划分神话的方式简便但笼统,不能深入内容;(2)按题材划分神话可以归纳各族神话的共同主题,但不能进入细节;(3)按母题划分能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但比较繁琐。
二、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六大类。
(一)宇宙起源神话宇宙起源神话是原始人解释宇宙来源和宇宙基本面貌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
(二)人类起源神话1.所有民族的神话都会讲述人类如何起源及其最初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类起源神话。
2.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分为三类:(1)自然变化;(2)神灵生育;(3)神灵创造。
(三)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1.这类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在遭遇洪水几乎灭绝之后重新繁衍的故事。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一、名词解释1.《民俗》周刊(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刊物之一。
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
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
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
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
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3.俗文学(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称呼。
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
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
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二、简答题1.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顺口溜、笑话、流行语、鬼故事、智力游戏和怪谈等。
(1)校园顺口溜校园顺口溜一般远离政治,只是学生拿自己开涮。
由于大学生活中恋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女生成为被关注和调侃的主要对象。
围绕她们产生了“大一至大四女生不同风貌”“某大学女生几回头”“从后从旁从前看”等重要题材。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的定义(1)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的分类(1)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2)从体裁上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3)从国别上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4)从民族上可以分为汉族和苗族、壮族、白族、满族等许多民族的文学;(5)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
3.民间文学的特点(1)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在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了大量美丽动人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人们统称为“民间文学”。
(2)民间文学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固然包含了该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但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还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4)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主要体裁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2.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常混淆不清,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第4章民间传说4.1 复习笔记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一)民间传说的界定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
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
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民间文学概论(代码803)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金枝》2.顾颉刚3.《民俗》周刊4.历史地理学派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特征?2.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3.民间谚语有哪些特色?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举例论述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2.试举例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四、阅读分析题(共5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答题:1.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10分)2.你是如何理解“神于天,圣于地”这句话的?(10分)3.对这篇神话作一分析。
(30分)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民间文学概论(代码803)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金枝》答:《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
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
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2.顾颉刚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圣才】
第15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15.1 复习笔记一、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一)民间文艺美学的悠久历史积淀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负载着民间审美文化的历史积淀。
各民族自成一体的远古文化根脉,历经沧桑,经久不变,生生不息,流注于各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二)民间文艺美学的广阔衍生空间中国的民间文艺美学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构成的统一体,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是有族群聚居的地方,就有民间文艺的流传。
(三)审美范畴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体现1.民间文艺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全民参与传承的特点,意味着形形色色的审美范畴都广泛存在于民间文艺作品中,其间既有震撼人心的雄奇壮丽的崇高之美,也有到处充溢着的秀丽温婉的阴柔之美。
2.民间文艺是各民族人民对人生、社会、宇宙的一种感知,一种体认,一种审美创造外化的产物,其中蕴涵着千姿百态的审美思维模式、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也包含着各民族广大民众的美学观念以及潜在的美学思想。
3.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繁复,奠定了美学风格多样化的坚实基础。
二、民间文艺的审美特征(一)缘事而发的原生性民间文艺美学的原生性主要是指民间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孕育、萌芽、诞生和流传,始终缘于特定的生活情境,具有自我发源和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特点。
(二)天籁之音的率真性民间文艺美学的精髓,在于率性而作,人的感情真实流露,不假掩饰,艺术风格淳厚朴实,真切清新,有如“天籁之音”,洋溢着朴拙而动人的艺术魅力。
民间文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三)多元交融的复合性1.民间文艺美学具有多样性的存在载体民间文艺美学具有多样性的存在载体,或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水乳交融,是宗教人士念唱的文本;或与人生礼仪习俗相互依存,或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创作主体共同介入审美创造的过程,在现代传媒多样化的时代,民间文艺审美形态多元交融的复合性特征更加突出了。
2.民间文艺审美特征的多元复合性的表现(1)创作主体的多元性;(2)审美载体的多元性;(3)文本形态的多元性;(4)还有表演场域和审美效应的多元性。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圣才出品】
第16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一、填空题1.《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在芬兰学者________的主持下起草的。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劳里·航柯【解析】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委员国提交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由芬兰学者劳里·航柯主持下起草的。
2.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________”,用以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________”,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得越多。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重出立证法;文化周圈论【解析】“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又称“蒙太奇式照相法”。
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族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
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
柳田国男认为“方言的地方差异大体标明古语退化的过程”,这就是说,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发生于文化中心的新词语像圆形波纹一样不断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为“文化周圈论”。
3.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
【答案】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解析】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二、名词解释1.神话学派(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
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
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
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圣才】
第16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16.1 复习笔记一、民间文学的鉴赏(一)幻想故事《张打鹌鹑李钓鱼》鉴赏1.故事来源1954年,孙剑冰在内蒙乌拉特前旗傅家圪堵村采风,从一位具有出色口头文学才能的汉族故事家秦地女口中,忠实地记录下她讲述的一篇穷小伙子娶龙女为妻的故事《张打鹌鹑李钓鱼》。
2.思想生活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征及其价值(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2)幻想与实际巧妙融合;(3)粗细结合,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4)塑造了一位富有光彩的“女强人”形象。
(二)怎样鉴赏民间文学1.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殊性质民间文学是一种以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为主要特征的特殊的文学,这是我们鉴赏和研究民间文学时必须牢牢记住的。
即使面对书面文本,我们也须联系它本来的传承和表演情况来领会它的特征与魅力。
2.鉴赏与研究的不同要求民间文学鉴赏就是研究的起点,独具慧眼的鉴赏性评论也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鉴赏和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我们这里所讲的民间文学鉴赏,主要就广大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理解和接受民间文学文本,从文学角度欣赏和吸取其思想与艺术成果而言。
至于从多学科角度来研究民间文学,深入发掘其多重学术价值,则是另一课题。
(1)鉴赏的要求:民间文学的本体毕竟是文学,因而鉴赏着重在理解和吸取其文学价值。
但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作为口头传承之作的特殊性质。
(2)研究的要求:至于研究工作,则在于深入发掘其多重学术文化价值。
鉴赏和研究不宜截然分开,而应由浅入深地展开。
研究须以鉴赏为基础,研究成果的普及又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民间文学的鉴赏水平。
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一)比较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1.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里使用比较方法的要求(1)必须服从于先进的观点和基本方法(辩证法)。
(2)还须精细地检查所比较作品相同点或差异点的大小、轻重,并考虑作品流传地域的社会、文化、民俗等有关情况,特别要严格考察那些作品中的相同点或差异点,跟流传地人民的思想及民间文艺的特点是否有亲密的关系。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语境)【圣才】
第13章民间文学的语境13.1 复习笔记一、语境民间文学的传承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与不确定性。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民间文学的这种传承特点与传承人进行表演的语境息息相关。
(一)语境的类别1.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分类(1)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2)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2.美国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鲍曼的分类(1)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①文化语境,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指意义系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②社会语境,主要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
(2)在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上的进一步划分①意义语境,理解“这意味着什么”需要了解的信息;②风俗制度语境,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相互关联、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③交流系统语境,主要回答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的问题;④社会基础,回答“该民俗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点”,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地域、民族、职业和年龄集团、家庭和社区等;⑤个人语境,包括个人生活史、个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和发展等;⑥情境性语境,事件的结构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表演的文化背景原则、互动和阐释原则、行动发生的顺序等。
这些因素将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新生文本的形态,及特定情境的自身结构;⑦历史语境。
(二)语境的两层含义1.首先是指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2.其次是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二、语境的构成(一)时间1.含义即传承人表演过程中共时态的自然时间。
2.具体内涵(1)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时间是自然时间。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传说)【圣才出品】
第4章民间传说一、填空题1.民间传说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可信性的内容;传奇性的情节;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解析】民间传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可信性的内容;②传奇性的情节;③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箭垛式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
④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民间传说的传播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因此民间传说的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
2.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分别是________。
【答案】《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解析】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
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大民间传说有《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3.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________。
【答案】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解析】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广义,指的是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狭义,是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
二、名词解释1.《金枝》(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
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圣才】
第14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14.1 复习笔记一、田野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一)田野作业的含义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它作为一种可操作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
(二)田野作业的必要性1.田野作业是民间文学的基础,如果没有田野作业,民间文学研究者既不能获得可供研究的文本,也无法感受到民间文学在现实生活中传承时的那种环境、和气氛,以及它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决定的。
2.“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因此也必定是现场表演的文学。
作为现场表演的“民间文学”决定因素不是文本,而是表演。
(三)田野调查的意义对于学习民间文学课程的学生以及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实践的意义。
1.通过到实地观察、了解和采录各种民间文学作品,甚至是深入到最下层的民众之中,从而发现、记录和整理现存的民间文学作品,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民间文学资料,使民间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在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2.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可以使参与者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激发起对民族历史、民众文化历史,以及民众日常生活更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认识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变迁、民众伦理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民众思维方式的因袭和变化,进一步提高对民间文学的审美鉴赏力。
3.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可以使参与者采录到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抢救某些濒临失传的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可以保护优良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还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新的素材和艺术借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4.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民间文学知识,增强对民间文学的实际感受力,掌握采录和写定民间文学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汇总
第一章绪论1、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不同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3、民间文学的发展阶段:(1)发轫阶段:①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思潮,并成为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兴起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学术思想相撞击的结果。
②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有意识将其看做科学研究对象,以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人为中坚,)发行《歌谣周刊》,并宣称搜集民间歌谣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学术,即将民歌作为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另一个是为文艺的,从民歌中引出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道路。
③歌谣研究会中断后,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发行《民俗周刊》,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④20世纪40年代,“俗文学派”与社会-民族学派等的成立,均对民间文学的发展造成影响,而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界树立起重视民间文艺、尊重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新风尚,(许多解放区的文艺家,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骨干力量,)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
(2)发展阶段: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大革命以前,即“17年”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历程,民间文学各类机构成立,如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使民间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圣才】
第12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12.1 复习笔记一、发生学意义上的多源共生(一)民间文学传统的共享1.极不相同的生态环境,使生存于其中的不同族群发明了不同的适应策略,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道路上经历的风风雨雨,给他们的集体意识打下了不同的文化印记。
2.各具特色的民俗生活中世代传承、添加和累积的一些集体共创、共有、共享的民间文学传统,成为他们的历史记录和生活写照,同时也化为他们集体意识与民族灵魂的寓所和文化身份的鲜明标志。
(二)中国民间文学的多源共生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在新石器晚期的7000多处文化遗址中得到了充分证明。
2.中国民间文学发生的多源性,从古代文献资料到当代田野调查都有许多证据:(1)当代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传承的田野调查,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民间文学源头众多,而且表明这些不同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有着旺盛的原创力与顽强的生命力。
(2)中国大地上各民族以自己的集体智慧与艺术天才,用自己的语言、体裁、风格来进行创作和传承的民间文学,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宝库,表现出一种多源共生、异彩纷呈的整体文学景观。
二、历史交流中的互渗互补1.中国民间文学的格局出自多源文化传统的中国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交流中互渗互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影响我、我影响你的互动格局。
2.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流和渗透的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许多地方,聚族而居的一个民族往往与同样聚居的他民族毗邻,这就使各族民间文学在保持特定传承环境的同时,也不断与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相互交流和渗透。
3.渗透结果的表现在许多相邻民族之间,流传着相同的神话母题、故事类型和民歌形式。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之间不仅互渗,而且互补。
三、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交融整合(一)费孝通描述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其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圣才】
第9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9.1 复习笔记一、民间谚语(一)民间谚语的界定1.谚语的几层含义(1)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2)是一种简洁凝练并且定型化的语句;(3)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2.谚语的定义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二)民间谚语的分类1.传统的三分法(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农业谚语是其中最主要的,另外还有风土谚语﹚;(2)反映阶级斗争情况和经验的谚语﹙时政谚语﹚;(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生活谚语﹚。
2.《中国谚语集成编辑细则》中的八分法改法使用了八“纲”(类)若干“目”的分法。
(1)时政类:祖国,家乡,阶级,敌我,抗争,政策。
(2)事理类:思维,真理,实践,知识,是非,爱憎。
(3)修养类:理想,德行,胆识,学习,智慧,谨慎。
(4)社交类:集体,个人,团结,工作,谈吐,教训。
(5)生活类:幸福,勤俭,婚恋,卫生,医药,保健。
(6)自然类:时令,天文,气象,物候,山水。
(7)生产类:农,林,牧,副,渔,园艺,管理。
(8)其他:不能列入以上各类的。
3.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将民间谚语分为四大类(1)时政谚语①定义:反映阶级对立和社会斗争的现实状况,表现人民大众的觉醒意识和褒贬时政的谚语,都属于时政谚语。
②特点:这类谚语大都直接描绘特定的社会现实状况,表明人民大众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态度,反映出强烈的爱憎情感,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讽刺色彩。
③时政谚语和时政歌谣的区别:a.时政谚语一般为对称的两句子形式,而时政歌谣多为四句子形式的短谣。
仅仅一句的就不能算时政歌谣而只能算时政谚语。
b.从功利目的上看,时政歌谣既鞭挞假丑恶,也赞颂真美善,表达了民众希望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的愿望。
而时政谚语多是针砭、揭露和讽刺政治生活的黑暗和阶级斗争的对立状况,表达出民众的批判意识和斗争精神,可以说它又是人民大众斗争的武器。
(2)生活谚语①定义:生活谚语是总结民众日常生活知识与经验的谚语。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故事)【圣才】
第5章民间故事5.1 复习笔记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一)民间故事的界定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1.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
2.狭义的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在民间文艺学中,对这一定义的理解与使用主要是狭义的。
(二)民间故事的“AT分类法”方法1.提出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2.含义“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3.分类“AT分类法”将故事划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具体分类如下:(1)动物故事(1号~299号);(2)普通民间故事(300号~1199号);(3)笑话(1200号~1999号);(4)程式故事(2000号~2399号);(5)未分类的故事(2400号~2499号)。
4.不足之处(1)尽管多次增补,但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的故事仍未列入或列入较少,中国便是其一;(2)关于故事范围的界定、故事类别的划分以及类型编排的顺序等,“AT分类法”也有许多不够合理之处。
尽管如此,《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内容全面的国际通用的检索工具书。
5.三部体现中国民间故事分类构想的类型索引(1)《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德国学者沃·爱德哈德于1937年在曹松叶的协助下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
该书的特点:①把中国民间故事作为相对独立的对象,并按照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加以概括写成。
②归纳出300多个类型,涵盖了中国常见故事的大多数。
③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类型,还发表了许多对中国民间故事各方面事项的见解。
(2)《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1978年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台湾学者金荣华于2000年在台北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一书。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长诗)【圣才】
第7章民间长诗7.1 复习笔记一、民间长诗界说1.民间长诗分类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
2.民间叙事长诗(1)定义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2)与民间歌谣的区别民间歌谣篇幅短小,以抒发感情为主,某些歌谣虽然包含一定的叙事成分,但也只是为抒发感情而设置的场景或情节片段;民间叙事长诗篇幅较长,少则数百行,多则数千行,叙述首尾完整的故事,刻画生动具体的典型人物形象。
(3)与史诗的异同①同:都有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采用韵文体式。
②异:史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国家形成的初期,是在神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型口头创作;民间叙事长诗则多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没有史诗庄严的特点、宏大的规模、总汇民族知识的功能。
3.民间抒情长诗(1)定义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2)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①故事完整度不同民间叙事长诗要叙述完整的故事,其故事有头有尾,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一波三折。
而民间抒情长诗重在抒情,没有故事情节,多由一组组短歌连缀而成;一部分首尾连贯的抒情长诗虽然有一定的叙事性,但也只是事件的梗概或情节的片段与若干过去生活的画面,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抒情。
②叙述视角不同民间叙事长诗多以第三人称叙事,被视为全知全能的视角,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叙述不同事件的发展和各种人物的言行,甚至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各种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民间抒情长诗则多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倾诉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愿望。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圣才】
第2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2.1 复习笔记一、集体性(一)集体性的含义及表现1.含义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2.对照作家文学阐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作家文学是作家个体精神劳动的重要体现。
民间文学则不然,它的创作活动(包括传承中的再创作)是在一些群体中进行的。
(2)作家文学一旦定型,即不再受流传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而民间文学作品则随着流传的时间变化而演变,流传越长,作品受到加工、修改的机会就越多,附着于作品中的集体意识(代表某个民族、地域或时代)的文化积淀也就越厚重。
(3)与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决定了它必然表达历史的集体意识。
3.集体性表现在创作与流传方式上,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主要有三种形态:(1)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在现代社会民族节日的广大民众即兴对歌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这种情境下,集体创作是在歌唱群体之间的互相激发、歌者与听众的双向交流和配合中完成的。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民间文学在不断地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映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这类创作就其创作前期看,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但这里的“个人”是作为集体的代言人或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的身份参与创作的,吸收了广大民众的创作思路与审美理解,所以这类创作具有集体性这一特性,而且表达的是集体观念与生活情趣,很容易在集体中流传,并在流传中得到集体的认可。
同时,人们在传承中也对其进行加工、修改,从而不断地丰富个人创作,成为集体意义鲜明的民间文学。
(二)集体性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形成于人类必须结成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的原始社会。
2.发展由于文字的产生和阶级分化引起社会的大分化,出现了作家书面创作与民间口头创作的分野。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圣才】
第11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11.1 复习笔记同样作为文学形式,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形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这两种文学形式从来没有绝对地隔绝过,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借鉴和融合,并日益走向深入和多样化。
一、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1.就诗歌形式而言,《诗经》三百篇孕育了后来四言、五言、七言诗的萌芽;词的兴起也与民间俗曲的发现和传播密不可分;散曲同样是源于民间的一种诗歌体裁。
2.韵文文学如此,散文体叙事文学小说的源头同样在民间,肇始于民间文学形式。
3.戏剧文学的最初形式也在民间。
宋元时期,中国戏曲的产生有两个源头,一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元杂剧,一是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戏。
4.中国现代文学中某些体裁的形成、发展也有相似的经历。
1918年~1937年的歌谣运动吸引了众多文学家的参与,他们自觉地搜集歌谣,研究歌谣,希望从中发现中国文学特别是新诗的出路。
(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作家文学常常有意或无意地融入民间文学作品或其艺术手法,这大致有三种情形:1.直接嵌入即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之中。
民间文学作品本身保持了自己整个作品或某一作品片段的相对完整性,在叙事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特征或形成文体的某种特色(活跃叙事),作家往往会有意识地插入民间文学的整个作品或某个片段。
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是如此。
2.题材利用主要形式有解构与结构。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题材运用,或者说两种文类有机融合的典型事件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开启了这一先河。
“故事新编”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新型文体,由鲁迅先生开创并推向成熟。
3.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人物与叙事模式对此的运用较多。
(1)直接的运用,即顺承民间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人物特征和思想倾向,进行重新加工;(2)民间文学作为一种“隐形结构”对文学叙事起着结构作用。
(三)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实践上,还表现在作家文学理论的建设上,而且这种传统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圣才】
第10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10.1 复习笔记一、民间说唱(一)民间说唱的界定和分类1.定义民间说唱是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
有些论著称为“曲艺”和“民间曲艺”。
2.民间说唱与民间曲艺的区别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属于艺术的范畴,它是以文学为基础,配以音乐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包含着文学、声乐、器乐、表演等因素;而民间说唱侧重于文学方面,主要是从文学角度探讨作为曲艺表演底本的构成与特点,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
3.民间说唱的分类(1)段宝林等编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分为快板、快书、评话评书、弹词、鼓词大鼓、琴书、牌子曲、杂曲、走唱、相声等十类。
(2)倪仲之《中国曲艺史》从历代说唱形式出发分为演唱类、说书类、滑稽类、模仿类、问答类、背诵类六类。
(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类包括了弹词、评话、大鼓、鼓词、词调、说书、坠子、琴书、善书、宣卷等诸多门类,也有地域特色明显的山东落子、四川金钱板、内蒙古好来宝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的铁尔麦、黑龙江省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等。
(4)习惯上归纳为鼓曲类、说书类、相声类、韵诵类。
(5)从民间说唱的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虑,同时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分为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三个类别。
①唱故事类a.定义:所谓唱故事,是指这一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采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并有鼓板丝弦伴奏的称为演唱体;无乐器伴奏,只击节吟诵并具有一定音乐性的则称为韵诵体。
b.内容:演唱体或韵诵体的民间说唱大都是从民歌、小调、民间曲牌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内容上以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主,有的表现历史题材,讴歌农民起义,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有的抨击封建礼教,表达人们追求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有的则表现民众的诙谐情趣,洋溢着喜剧色彩。
c.特点:形式上篇幅不长,妙趣横生,唱词有的以精炼明快取胜,有的以细腻刻画见长。
②说故事类a.定义: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17.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民间文学
(一)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
1.在先秦古籍的《尚书》《禹贡》《国语》《左传》《庄子》《韩非子》《穆天子传》《楚辞》《逸周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中,都记载有古代神话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和《楚辞》。
2.我国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口头流传着许多古神话故事和表现创世内容的神话史诗。
3.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
4.除古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
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二)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
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1.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
2.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戒的“劝戒寓言”。
3.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
乐府是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当时配合俗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其采录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赵、代、秦、楚。
4.现存汉乐府民歌虽不过40首左右,但内容广泛,农民、城市贫民、游民、士兵、病妇、孤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5.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言小说粗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2.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中,记述了不少民族族源传说和英雄传说,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3.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
4.民间歌谣在魏晋南北朝时仍有很大的发展:
(1)这一时期的民歌有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别。
(2)因南朝乐府机关只是在城市搜集民歌,所以这些作品较多是商家女子的歌唱,较少泥土气味,《西洲曲》可以看做是南朝民歌的代表。
北朝乐府民歌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却比南朝民歌广泛而深刻,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双璧”的《木兰辞》以及《敕勒歌》《折杨柳歌》等都是北朝乐府民歌的力作。
(四)唐宋时期的民间文学
1.唐宋时期我国文化高度发展,民间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显得丰富多彩。
2.民谣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爱憎情感。
3.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即民间词。
4.唐宋时期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说唱文学。
5.宋代是中国民间故事集大成的时期。
6.除话本外,宋代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
(1)宋代以前我国戏剧还是处于萌芽状态,宋时才开始形成和发展,宋时的戏剧以民间杂剧和南戏为主。
(2)南戏即南曲戏文,产生于12世纪,是以南方语言和曲调构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源于浙江温州,没有严密的宫调,用韵造曲都比较自由。
7.民间杂剧是在唐代盛行的参军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北方戏曲。
(五)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
1.元代民间文学,除了一些现实性、斗争性较强的歌谣外,以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民间杂剧为主。
2.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上采录民间文艺卓有成效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搜集整理民间笑话和故事的文人,使当时的山歌、笑话、谣谚等被大量记录下来。
明清时期不仅涌现出一系列载有丰富民间故事的笔记小说,如《耳谈》(王同轨)、《子不语》(袁枚)、《咫闻录》(慵讷居士)等,在《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优秀长短篇
小说中,我们还看到了民间叙事传统和作家创作的融合。
(六)古代有关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
我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民间文学理论,散见的有关民间文学的一些见解,多数是民间歌谣方面的。
此外,也有少数涉及神话、故事传说和笑话寓言的论述。
二、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轫
(一)晚清学者的民间文艺活动
1.研究动向
晚清时期,一批具有一定新思想的学者,为了一定的需要较为广泛地涉及了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
黄遵宪是前“五四”时期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一位重要先驱,1877年他出使日本任参赞,其间在当地作民俗学调查并于1887年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可看作是前“五四”时期民俗学的重要遗产。
黄遵宪对于民俗学的关注和论述,显示了他对民俗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真知。
这些晚清学者对神话和民歌给予较多注意。
2.意义
(1)这些晚清学者民间文学理论的萌芽,特别是神话理论的萌芽,尽管很快因时代的限制未能引起大反响,且有着相当的缺陷和不足,但从传统的神话学看,它无疑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2)使人们原来闭关自守的神话学,向世界性的学术坛坫迈进了一大步。
就学术史本身的继承和发展来说,它们为其后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民间文艺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
1.歌谣学运动概念
“五四”前后,我国文化界兴起了一个采集、整理、研究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故事、谚语等的新科学运动,即歌谣学运动。
2.过程
(1)1918年2月,北京大学在《北大日刊》上发表征集歌谣的简章,开始了歌谣征集活动。
1920年冬,北京大学文科教师们进一步组成了歌谣研究会。
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歌谣研究会归入国学门。
(2)1922年12月17日,由蔡元培发起,刘半农、沈尹默编辑,开始印行《歌谣周刊》。
在《歌谣周刊》的发刊词里,明确提出了搜集歌谣的两种目的: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
3.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学者的三种类型
(1)受西方人类学派影响较多的学者,如周作人等;
(2)重视和提倡搜集歌谣但就其立场而言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歌谣的学者,如刘半农、胡适等;
(3)乡土研究的学者,如顾颉刚、董作宾、常惠等。
这一时期,除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之外,茅盾的神话研究和赵景深的童话故事研究等,在中国现代神话学发轫之后,创建了中国的歌谣学和传说故事学的雏形。
(三)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学运动
1.过程
1927年冬,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
民俗学会的主要活动,仍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但其搜集、研究活动一开始
就比较偏向于民俗学,特别是理论上,后来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相汇合。
1927年11月,学会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1928年3月将该刊改为《民俗周刊》。
2.影响
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下,厦门、福州、杭州等地也成立了相应的学会。
3.意义
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四)20世纪40年代的民间文学运动
1.这一时期,尽管战乱不已,仍然有一大批热爱中华本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家、作家、文化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调查、研究、出版及推广事业,并且作出了足以彪炳青史的可喜成就。
2.1938年,以郑振铎所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一个以他和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形成了。
3.“七七事变”后,客观形势使大西南成为战时中国的学术中心,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力量,许多社会-民族学派的学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投向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活态民间口头文学。
4.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
《讲话》从深入生活,改变立足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角度,提出要重视和学习民间“萌芽状态的文艺”。
5.这一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