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喻看《围城》语言艺术的精美
围城的比喻艺术
![围城的比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9a55fa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a.png)
(五) 比喻和其他修辞方式并用
产生妙语连珠、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同时扩大了比喻艺术的表现 力。
比喻与夸张并用:“李先生头一晃,所说的话仿佛有手一把从他嘴边 夺去向半空中扔了。”
比喻与比拟并用:“辛楣也累得很,只怕鸿渐鼾声打搅,正在担心,没 提防睡眠闷棍似的突然一下子打他入黑暗底,滤清了梦,纯碎、完整 的睡眠。”
用到的比喻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比喻实例丛书。 以下仅就比较典型的几类择例说明。
(一)明喻:
简单地用喻体来比喻本体。
“顾而谦的兴致像水里浮的软木倾盆大雨都打它不下。” 写苏小姐因为鸿渐没跟自己亲近,临出门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
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这个比喻同时也是用具 体喻抽象的例子,十分形象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苏小姐当时的心情。
(二)隐喻:
把喻体和本体说成是相同的东西。如:“大学是张休息的摇篮。” (李梅亭)“适才不过是立春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
用具体喻具体,把貌离神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把李梅亭那神似爬虫、 蠢蠢欲动的丑态准确而生动地刻划出来了。
(三)借喻:
不说出本体,也不用喻词,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 如:写欧亚大旅社的女胖店主,“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
直接用五根香肠来代替她的五只手指,使人立即想像得出这五根手 指的油渍红腻。 还有在描写三闾大学时,把它比作摇篮:“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 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等等。 用香肠喻手指,摇篮喻大学,都很形象贴切通俗而又鲜明。
论《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
![论《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7d6dda9ada38376baf1fae66.png)
论《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作者:寇章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10期“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引自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这是钱钟书在拒绝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如今,这句幽默、机智,而又语气委婉的比喻句,已成为钱先生一句名言而流传甚广。
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句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钱钟书先生在此书中比喻句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据统计全书用喻达325处之多,整个《围城》可以说是一座比喻之城。
那种铺张、细腻、机智、幽默的讽刺风格,那种将中西文化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智慧,皆呈现出他小说语言比喻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现了《围城》一书独特的审美效果。
钱钟书在《管锥编》《宋诗选注》中多次谈到他的比喻理论。
他认为比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它应该是一种主要的文学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眼光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天真(天然之物)的表述方式,一种富有个性的、多维的思维方式。
钱钟书提倡用比喻,他甚至认为比喻的运用是天才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也认为:“诗人发现事物间存在着相似性,每发现一个相似性,就发现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转引自何向《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与钱钟书的看法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围城》中的多达325处比喻并非滥用,而是作者用心安排的。
每处比喻都有他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方面,还是在形成作品艺术风格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比喻句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作品中闪闪发光。
在《围城》中,钱钟书喻人、喻事、喻物、喻心情,无所不喻,而又无喻不妙。
在艺术表达上,它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
下面具体分为四点来分析一下《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恰当中见新颖“比喻首先宜求恰当”(引自老舍《比喻》)。
《围城》艺术特色
![《围城》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27129659b6648d7c1c746a7.png)
• 钱鍾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曾对苏轼 诗歌善用“宋代讲究散文的人的所谓‘博 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 喻”表示赞赏。他本人也在《围城》中作 了成功的尝试。试举一例:“鸿渐没法推 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 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 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 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 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 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一口气连用 了三个比喻。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 它们构成了《围城》博喻的一大特色。
三、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讽刺是以蔑视与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 破人性的丑态和恶行的,是最尖锐的社会 批评,笑中带刺,是鞭挞与指责的升华。 幽默是轻松、诙谐、戏谑对待人生和世界 的态度,是深厚文化的沉淀和天性的延续, 是博大精深哲理的折射,是对生活的一种 理解和注释。事实上,小说令人吃惊的讽 刺与幽默的效果正是通过如落英缤纷般的 妙喻才表达出来的。那些极富魅力的比喻 形成了小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
• 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围 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幽默讽刺艺术 服务。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 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如把方鸿渐与爱尔 兰人尔虞我诈的交易当成一次“外交”,黑色讽 喻了外交的欺骗性,同时鸿渐的“唯一胜利”揭 露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喻示只有通过欺 骗的手段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用黑色的幽 默使外交上以及人与之间交往的阴险狡滑毒辣跃 然纸上。
《圍城》藝術特色
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特别是其寓庄于 谐的比喻新颖独到,令人过目不忘。归纳起 来,《围城》比喻的艺术特色有: 一是《围城》中的比喻与全书的风格特 征和谐一致,具有幽默诙谐、寓庄于谐的特 点,是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二是《围城》中的比喻不落窠臼,形象 巧妙,联想丰富巧妙,设喻新颖奇特; 三是《围城》中的比喻形式多姿多彩, 内容富于变化,达到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精品文档6页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精品文档6页](https://img.taocdn.com/s3/m/bee2a692581b6bd97f19eaa1.png)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
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的成功。
它的语言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特别是其中比喻辞格的运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因此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粲粲然若繁花。
”1 《围城》比喻的特点在《围城》中,我们看到的比喻层出不穷,美不胜收。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其中比喻的特点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1.1比喻的特点《围城》中的比喻有好几百处,运用十分贴切恰当。
纵观,可以发现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都有。
还有一些变通形式,如反喻、曲喻和博喻。
反喻:用否定的语气构成的比喻,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方面设喻,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什么”。
方鸿渐领鲍小姐去一家西菜馆,这莱馆的菜可真是别有风味: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不酸。
用一连串不相宜的事物写方、鲍二人一整天什么都别扭的倒霉相。
曲喻: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格式,比一般的比喻又暗含一层意思,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比较婉曲、隐蔽。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熟肉铺子”很俗,“局部真理”甚雅。
把雅俗合璧的比喻用在这样一位标新立异而又有点俗不可耐的鲍小姐身上,真是刻骨的贴切。
博喻:是以一连串各不相同的喻体来描绘同一事物或该事物的个方面、一种状态。
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0d34a3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6.png)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一)比喻体现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构造出典型的严肃背景,形象生动的比喻形式贯穿在整篇小说当中,此幽默诙谐的情节不是人们所谈及的油嘴滑舌,而是对当前形势下相关知识分子的幽默讽刺,以及相关心灵审视和道德批判。
有众人眼中的绅士,淑女,有学者,甚至是教授。
作者用自己幽默诙谐的文笔慢慢地揭露出他们在文明外衣下的愚蠢,虚伪和丑陋。
《围城》里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缠绵悱恻,超凡脱俗。
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种忧伤,世俗、可笑和滑稽。
钱钟书先生用幽默精巧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生活观作了生动的描写。
比如出身名门,骄傲自负的苏文执。
对爱情比较清高,一直等待着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人才肯付出自己的爱情。
于是作者写出了“宛如女士通常情况下将做好的新衣服封在衣柜当中,舍不得穿,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发现已经过时了”由此可以看出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
爱情需要志同道合,没有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世界价值观很磨合在一起。
所以“在他们之间没有心灵上的契合,就像两条平行的直线,即使使他们之间的距离再小,也不可能合二为一”作者能把比喻运用的如此自然也是基于本身的文学功底,视野广阔。
他的幽默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他的比喻自然贴切,让人回味无穷。
文中曾经写道高松年立刻就跳了起来,并伴随着非常惊奇的表情,但是相比之下,要比方鸿渐显得稍微自然一些,在此之前他没有参与过话剧表演,在某种意义上是话剧的不幸,但是却是众多演员的万幸。
在此过程中对它的政客手腕进行了相应的讽刺,整体的话风还是相对幽默诙谐的,《围城》小说当中的语言,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可以进行旁刺让对手措不及防。
作者在对方鸿渐如何通过10美金来获得相应文凭的同时,还对两个骗子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大事,“这也可能是中国外交以来取得唯一成功的一件事。
”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出人意料的恰当。
不仅对主人公的招摇撞骗做出了有效的讽刺,与此同时,还有效反映出了国家层面上的腐败无能,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却被作者有效的融合为一体,本来是很严肃的话题却被作者说的如此幽默,机智之极。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9a1f93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7.png)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于1944年---1946年。
小说描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围城》中作者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都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形神毕露。
这主要就在于钱仲书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独特巧妙而睿智的比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运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出神入化。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
他那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亦古亦今,超越古今中西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创举。
纵观《围城》全书,精彩的比喻层出不穷,钱先生以其广博的见识和渊博的知识,取材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眼前事物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而且都是独出心裁,别具特色的。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既多且活。
而且钱先生对比喻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他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好的比喻贵在创新。
有创造性的比喻,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祟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围城》中,作者将学者语言与文学语言联袂,创造了大量的比喻,我们阅读它如饮甘霖,芳香盈口,甘甜润心。
《围城》的比喻和讽刺艺术
![《围城》的比喻和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f4e3dbed15abe23492f4d30.png)
比喻手法分析
《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 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 比喻和讽刺,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知识 分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围城》中多处比喻与讽刺的例 子,与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围城》所描绘的那个 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原来是因为学问的充实,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被赋予文 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学问的空疏,研 究能力的缺乏,而要用文凭来“遮丑”。这恰恰是将文 凭的功能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一 个小小的比喻,却表达了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某种疑问和 讽刺。更告诫了我们对于文凭的看待,绝对不能那么地 肤浅与愚昧。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 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 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在“守节”这一点,方老先生与孀妇当然有相通之处, 但是,方老先生的“守节”是与庄严的爱国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与青年孀妇的“守节”,不是同一“级别”,方老先生的 “怨抑”是联系着某种慷慨激昂的爱国情绪,而青年孀妇的 “守节”,不管如何“怨抑”,总是更个人些,与个体的命 运联系得更紧。
3.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 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 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 上做了。
4.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 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 那 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5.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本乡土音, 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 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 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b4f6e85833687e21af45a9dd.png)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语言艺术的精品,它以一个个形式多样,新颖离奇,幽默风趣,意义深远的比喻构建了一个争奇斗艳的比喻王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修辞过程中的思维形式。
文章试着从比喻喻体的广泛性,比喻形式多样以及比喻的文学作用三个方面来浅要分析《围城》中的比喻句。
关键词:《围城》;艺术;意义;比喻;喻体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文学宝库的经典。
而《围城》中最重要也最突出的语言特色便是比喻艺术的运用。
据相关记载,全书25万字,共使用比喻约600多个,堪称比喻的宝典,其数量之多,效果之奇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一、喻体取材极为广泛(一)取喻于日常生活作者真诚的热爱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生和社会的载体,因此作者对日常生活有着更深刻和独特的体验。
如在描写苏小姐时“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P22日常生活中,油落到纸上会很自然的弥漫开来,这一比喻很形象的写出了苏小姐脸红的过程。
在收到方鸿渐订婚的家信时“方豚翁看完信,叫的像母鸡下了蛋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
”P290母鸡下蛋时总会伴随着叫声,这一比喻准确生动的展现了父亲得知儿子订婚后的喜悦心情。
(二)取喻于西方文化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文化,很多喻体作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如“方鸿渐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作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烦人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P9亚当夏娃的传说是西方文化的根源,把神圣的文凭比作亚当夏娃遮羞的树叶,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虚伪。
在描写方鸿渐没有收到聘书时“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年聘约已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有尾巴的狐狸。
”P261这里的狐狸也是取材于《伊索寓言》作者用失去尾巴的狐狸遭到同伴嘲笑来比喻方鸿渐被解聘时的尴尬处境,十分贴切。
试论《围城》中比喻修辞的语言艺术特色
![试论《围城》中比喻修辞的语言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7101a4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d.png)
试论《围城》中比喻修辞的语言艺术特色毕业论文题目:试论《围城》中比喻修辞的语言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1试论《围城》中比喻修辞的语言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在围城中,作者经学者语言与文学语言联袂,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人物形象丰富、生动,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纷至沓来,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情思与微妙的心理情绪。
可以说“围城”是一个大比喻,小说《围城》又是一个比喻的大世界。
在《围城》中,作者以比喻寓幽默,在联想中见新招,正反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强烈的对比式巧出新裁,还有气势非凡的博喻联珠,层层递进的手法非同一般,曲尽幽微,很好地体现了“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的花朵”,本文就是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比喻修辞的语言艺术略作一谈。
[关键词]:围城比喻修辞语言艺术小说的成功与的语言造诣是分不开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崇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语言的特色。
”本文就《围城》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比喻修辞的语言艺术略作一谈。
一、比喻式幽默,含蓄、睿智,联想、生动。
钱钟书有着独特的创作心态:“以游戏的态度,把任务和事态的丑恶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这种创作心态,与他的人生态度有关,他有超现实的人生,在嬉笑怒骂中应用比喻修辞手法,戏谑地将人物刻画出来,如方鸿渐在苏小姐家里第一次见赵辛媚时,被对方误认为是情敌出现,于是发生了一次口角大战,作家在唇枪舌剑中插话说:“只唐小姐云端里看厮杀似地,悠远淡漠地笑着。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唐小姐看作是钱钟书,便可以理解作家在表现自己艺术个性,描绘这些人物形象时的心理活动。
因为“云端里看厮杀”,所以超脱于表现在文中的矛盾,利害之上,在他眼中这些槐安国的臣民是那样渺小,荒唐,可笑。
作家“悠远淡漠地笑着”,我们读者也一起笑着。
将世人态度分成看戏的演戏的。
如果这种划分不无道理,我们不妨将钱钟书的人生态度视为看戏的。
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
![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d770a9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d.png)
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围城》是当代著名作家钱锺书的一部代表作,以其独特的比喻艺术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首先,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围城》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魅力。
例如,小说一开始就以一个城堡为比喻,将婚姻置于围城之中,既象征了城堡内安全稳定的幸福生活,又暗示了城堡外无法逃离的束缚,这种比喻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触。
同时,在小说中,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比喻的特点,突显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
比如,方鸿渐被比喻为“怕麻烦”,那么他的性格特点和对婚姻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
其次,比喻艺术在《围城》中不仅仅是表达手段,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行为用比喻的形式表现出来,钱锺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
例如,小说中描写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的婚姻生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的局限性。
通过婚姻这一比喻,作者对社会习俗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再次,比喻艺术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运用比喻,作者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象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将城堡内外的生活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对方鸿渐和唐晓芙的困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喻艺术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帮助读者创造出一个更具生动性和真实感的读者体验。
最后,比喻艺术在《围城》中还起到了独特的美学作用。
小说中的比喻用词精准、贴切,使作品充满了文学韵味。
钱锺书通过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情感氛围,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对物体的比拟和对人物的隐喻,作者给予作品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使读者欣赏作品时既能得到知识和思考,又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围城》的比喻艺术在小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对情节的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围城》的比喻修辞艺术
![《围城》的比喻修辞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82a77f7bcd126fff6050b7f.png)
《围城》的比喻修辞艺术《围城》是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
文中大量运用比喻修辞艺术,无论在比喻的类型、方式,还是比喻点的选择和比喻功能的运用上都非同一般。
由此,我们可以听到钱钟书先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心声,也可领悟出他自由的审美风度、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标签:《围城》比喻特色《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本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国内就再版了三次。
不仅如此,人们还将其译为英、法、德、日、捷、俄六种文字,并称其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之所以“引人入胜”,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在于成功运用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广泛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周锦先生认为:“它的可读性高,是由于成功的讽刺笔法,细致的事物描写,深入的人物刻画,能够引人入胜的就是这些……”比喻是一种历史悠久,运用普遍的修辞方式,钱先生也曾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它能使抽象化为形象,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平淡化为神奇,它给语言增添鲜明优美的语言艺术特色,对增添作品的感染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围城》中富有哲理的比喻层出不穷。
这些生动贴切的比喻,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将作者要表述的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刻领略到作者的才华与汉语本身的魅力,从中获得人生智慧与启迪。
比喻是《围城》的成功与特色之所在。
本文仅选取《围城》(北京三联书店,2007)中的部分比喻句,来探讨《围城》的语言修辞艺术。
一、比喻的类型《围城》全书共使用比喻六百多个,短的仅几字,长的达数行。
除了常见的明喻、暗喻外,还有借喻、较喻、博喻等特殊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自身的优点。
(一)明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像”“如”“好比”“似地”“一样”等比喻词连接。
《围城》中的大部分比喻都是这一类型。
本体、喻体、比喻词甚至相似点同时出现,有助于读者更迅速、准确地领会到比喻的含义。
如:(1)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
浅谈《围城》的语言风格
![浅谈《围城》的语言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a18b2bf7b8f67c1cfad6b87a.png)
浅谈《围城》的语言风格【摘要】《围城》的语言风格表现如下几个方面:一、精妙绝伦的比喻。
语言精练生动、善于做丰富、贴切而又形象精辟的比喻。
二、犀利、深邃、妙趣横生而又引人深思的讽刺。
三、高明的象征手法。
书名《围城》象征整个社会及其每个角落都是大大小小的“围城”,人生也不过是进入“围城”之间的挣扎。
“围城”充满哲学意蕴。
【关键词】《围城》语言《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杰作,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
>主要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一位徒有虚名的留学生,在爱情、事业、家庭等方面的经历,以机智的幽默、渊博的学识、辛辣的讽刺,对当时社会种种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同时也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书中描写方鸿渐等人从这“围城”到那一“围城”的不断追求和不断失败的过程中,蕴含了深沉的哲学思考。
在读它时,我不知不觉被书中的文字情节所吸引,爱不释手,越读越觉得有趣。
那幽默的语句叫人忍俊不禁;那精妙的比喻使人留连忘返;那高明的象征更令人深思。
《围城》在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成就:一、精妙绝伦的比喻。
不仅使小说故事生动形象,而且比喻的多义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围城》作品中运用比喻极多,几乎全是用比喻连缀起来一样,开头就写得引人注目“红海早过去了,船在印度洋海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晓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①又如:“这船,倚仗人的机巧,载落人的拢攮,寄满人的希望,热闹地行着,每分钟把玷污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②……我被作品中的一连串的比喻所吸引,也惊奇作品中那些随手拈来的比喻之多,打开这书就好像漫入比喻的森林。
有时候一页就有十几个比喻,就好像吃糖葫芦一样,刚吞第一颗,便有第二颗,接二连三钻进你的嘴,让人应接不暇,却又甜得不忍间断,一气看完。
如在描写船上一位中国女人的时候说:“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
《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
![《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8915e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6c.png)
《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曾经掀起千层巨浪。
以下是yjbys小编为您整理的《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围城》一书中的比喻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凝聚智慧,自从20世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这些像珍珠一般的比喻为《围城》增添了更为绚丽的色彩。
文章从《围城》比喻的新奇性、讽刺幽默性、知识性及博喻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围城》中的巧比妙喻,共同感受其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钱钟书;比喻;艺术;《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一经问世,便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掀起了千层巨浪。
据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
[1]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一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子,然若繁花。
”[2]由此可见,钱钟书对比喻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围城》这部小说成功的一大因素。
据此,本论文试从《围城》比喻的新奇性、讽刺幽默性、知识性及博喻这几个方面来论述《围城》的比喻艺术。
一、《围城》比喻的新奇性比喻的生命在于相似点,一般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往往处在相近的环境中,两者的相似点十分明显,在阅读时,读者极易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类型的比喻便是采用了“化陌生为熟悉”①的手法,然而钱钟书却不按常理出牌,他采用的是“化熟悉为陌生”的比喻路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围城》中很明显地感觉出来。
钱钟书所写的比喻句,在让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相吻合的同时,又将本体与喻体的距离拉开,起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在思维上产生一种跳跃性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新奇之美。
钱钟书在《七缀集读<拉奥孔>》中对比喻的真髓进行了这样的阐述:“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围城中精妙的比喻
![围城中精妙的比喻](https://img.taocdn.com/s3/m/c91b0ff8770bf78a65295447.png)
三.比喻的深度性,“围城”的比喻是文中最深刻的,它贯穿“围城”内外人物的始终,直至幻灭。比如说: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的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准确而又生动。又如:(方鸿渐想),今天握她(苏小姐)的手像握着冷血的鱼翅。
四.比喻的趣味性,譬如:一个人的缺点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分供大家瞻仰,可是这红臂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又如:因为一向不爱听人家发牢骚,料定人家也未必爱听自己发牢骚,留心管制,像狗戴了嘴罩,谈话都不痛快。
五.比喻的创新性,在钱先生的比喻里,尽显示作者驾驭语言高超的技巧和行文的大胆创新。这两方面的亮点,逐一被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的趣味性点燃,就可以构成创新的“围城”文本。比如说:忠厚老实人的恶毒,相反里的沙粒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热的功课,还是生的。”“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升仙,平地飞升。”“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讽刺辛辣,力透纸背。这些比喻都特别聪明,幽默,高深。《围城》中的比喻在恰当的同时力求有新颖的艺术效果。钱钟书的比喻不抄袭前人的意思,不搞陈词滥调,在设喻方面力求新颖、独到。他比喻的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上的比喻便体现了这些。
《围城》比喻句精彩绝伦的赏析
钱钟书老先生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因此,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比喻是信手拈来的,而他创作的被视为“现代经典”的长篇小说《围城》,可以说是一座可以争奇斗艳的“比喻之城”,书中的比喻生动奇异,变化多端,幽默风趣,含义深邃。同时钱先生提出比喻原则:“凡喻必以非类,凡比必于其伦。”用八个字概括“似是而非,是非而是。”指出比喻就是要寻找其相似性。但好的比喻并非仅满足相似性就可以。《围城》中的比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出人意料之外,而突破常规,运用逆反思维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2a50c1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d.png)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充满了丰富的比喻艺术。
本文将从比喻艺术在小说中的运用、比喻的种类和形式、比喻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比喻与寓言的区别以及比喻与主题的关联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比喻的运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立体和生动,深化了读者对角色的理解。
比喻艺术也为小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比喻与主题的关联则从侧面展现了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意蕴。
比喻艺术在《围城》中的运用为作品带来了更为细腻的描绘和更深层次的内涵,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并与小说整体风格呼应,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关键词:《围城》,比喻艺术,人物形象,寓言,主题,表现形式,艺术感染力,整体风格1. 引言1.1 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通过精湛的比喻艺术,展现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比喻艺术在《围城》中的运用,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富有哲理和内涵的画面。
《围城》中的比喻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比喻、隐喻、暗喻等形式,这些比喻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层的内涵。
通过比喻,钱钟书成功地塑造了各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更加立体。
比喻艺术与寓言的区别在于,比喻更注重对形象和语言的隐喻意义的体现,而寓言则更侧重于道德或社会的寓意。
在《围城》中,比喻既有着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又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比喻艺术,钱钟书将小说中的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刻、更加具体,使得作品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的张力。
比喻艺术不仅丰富了《围城》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与整体风格呼应,成为这部经典作品的独特之处。
2. 正文2.1 比喻艺术在《围城》中的运用《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小说以独特的比喻艺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d6fb8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4.png)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比喻艺术。
本文将从比喻的运用方式、比喻的功效展示、比喻在《围城》中的深刻体现、比喻对文学表达的重要性以及比喻艺术在小说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比喻的精妙运用,《围城》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比喻艺术不仅为《围城》注入了生动的意象,还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比喻的巧妙运用使小说更加生动与深刻,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也展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通过分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围城》, 钱钟书, 比喻艺术, 比喻, 文学表达, 独特魅力, 艺术价值, 启示1. 引言1.1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比喻艺术。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联系,来传达深层含义和情感。
在《围城》中,钱钟书大量运用了比喻,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戏剧性和想象力。
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方式非常多样化,既有明喻直接表达作者的主题和观点,也有隐喻通过暗示和象征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作者通过比喻将人物、事件、情感等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得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喻的功效展示在于通过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方式,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比喻艺术在小说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帮助作者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
《围城》的比喻艺术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2. 正文2.1 比喻的运用方式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围城》中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比喻的运用方式在《围城》中极为丰富多样,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也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谈《围城》的比喻语言艺术
![谈《围城》的比喻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f033e5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1.png)
浅谈《围城》的比喻语言艺术
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比喻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修辞方式,而且在各种文体中应用都非常的多,由于比喻有活泼生动,构思巧妙等特点,因而,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钱钟书先生对它更是情有独钟。
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中的比喻更是语言艺术中经典,使人叹为观止。
在实际文学作品当中,比喻的运用手法非常的灵活多变,比喻的喻体可以把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等很多方面的知识融合到一起,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非常享受的阅读体验,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
本文将从比喻手法的多样性与比喻的文学作用、比喻语言三个方面阐述《围城》的比喻艺术,从更多的角度去把握作品,以便更好的把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语言艺术理解到位,将小说的艺术魅力最大程度上展现出来。
小说围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我国现代文学小说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也是我国另一位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丈夫。
众所周知钱钟书先生以雄厚的知识储备而闻名,他的小说围城完美的将他的实力体现了出来,让读者看到钱钟书先生在这部小说当中展现出来的语言天赋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他可以把一部主题非常严肃的作品写成轻松幽默的风格,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钱钟书先生经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可以不按常规思路写作,效果经常出人意料。
很多语言表达的方式都让人惊叹不已,他的作品当中关于修辞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这就是钱钟书先生对于比喻的评价,他也把这个思想完整的贯彻落实到他的小说围城当中。
小说当中处处都有奇思妙想。
修辞多变,特色新颖,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
1。
《围城》中人物描写的比喻运用分析
![《围城》中人物描写的比喻运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63dd6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9.png)
《围城》中人物描写的比喻运用分析《围城》是我国讽刺小说史上继《儒林外史》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对《围城》修辞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归纳前人对《围城》的辞格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就单个辞格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另一种是对《围城》语言的总体分析。
从单个修辞格的角度看,《围城》中的比喻运用得生动形象,新颖独特,对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它们的修辞功效主要包括凸显人物肖像特征,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画面等方面。
一、凸显人物肖像特征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所使用的比喻绝大多数新颖独特,出人意料却又极其形象,尤其在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上。
1.“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的老大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这段话通过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张小姐身材特征,凸显了张小姐的肖像,身材较胖,穿衣紧俏,更显出其身材。
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些相似点来打比方。
这段比喻的本体是张小姐的身材,喻体是洋行的资本,性质完全不同。
我们常见的比喻很多时候只需出现本体、喻体,相似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张小姐的身材”和“洋行的资本”之间的相似性并不凸显,所以这句话中同时出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似性“雄厚”,在现实语境下这样的比喻更加巧妙且耐人寻味,还有恰到好处的讽刺。
2.“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这句话是对比和比喻的兼用,通过对比凸显出她的眼睛灵活传神,通过比喻将一些女人的大眼睛空洞,只有表象而没有内容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用政治家讲的大话来比喻,妥帖恰当,让人印象深刻。
二、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心理作为抗战初期知识分子众生相,《围城》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是隐性的,分散在人物的外貌、动作、对话等描写中,这里面作者所使用的比喻除了反映人物性格心理外,往往还能给人比较强烈的心理暗示,引发读者的共鸣。
论_围城_比喻艺术的特点
![论_围城_比喻艺术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0da9ccd5bbfd0a795673df.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9.02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曾经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在《礼记・学记》中,也有“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的说法。
博依,就是广泛地引类取譬之意。
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编》中曾不止一次地引用过这两句话,足证他对引类取譬能力的重视,用他自己的话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1]《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惯用比喻,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有人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
[2]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文中的比喻旁征博引、机智俏皮、随手拈来。
其字里行间透溢着作家的机智与隽思。
纵观整部作品中的巧妙比喻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
一、比喻不落窠臼,形象巧妙小说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中,一个最大的特色便是不落前人窠臼,形象而又巧妙,就是说本体与喻体的联系是新鲜的。
“(方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
”把撒谎比作玻璃,把牙根肉比作论《围城》比喻艺术的特点○杨增勋摘 要:《围城》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较多地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文中的比喻内容新奇巧妙,形式多种多样,达到了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
作者巧妙地安排语言,画龙点睛地暗喻其中,用冷峻幽默、睿智讽刺的艺术语言,刻画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懦弱。
关键词:《围城》 比喻 幽默 讽刺正鲜明地体现出这些信念。
能与萧红结为伉俪成为文坛佳话是因为当年洪水中把萧红从小旅馆中救出。
其性如烈火,嫉恶如仇,喜欢直言不讳,爱打抱不平。
萧军小时候,他的好朋友受了别人的欺辱,他便挺身而出。
在批判王实味时,同情王实味,认为对他的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说理态度,为王实味说了几句公道话,后被扣上“同情托派分子王实味”的罪名,给萧军后来的政治和文学生活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
萧军的这种侠义心给他带来各种灾难和挫折,但他仍旧扶助弱小,正像他在《谈创作》中说的:“现在老了,有了涵养一些了,表面上很温和,实际上秉性难移,没碰到不平事,要是碰上了还可能动武,不计后果,不久以前有个流氓欺侮我的老朋友骆宾墓,我还是堵门骂了他三通,那小子才老实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比喻看《围城》语言艺术的精美
《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自面世以来,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
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
《围城》也是一副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
作者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添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围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运用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比喻,以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一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喻见鲜明,显得格外跳脱。
几乎每写一人一事,瞬息之间与此相类的万种思想,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而来,充满着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意味。
《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其中的诡异新鲜,丰富多彩,妙语连珠的新鲜比喻的创作和运用。
《围城》一书中所用比喻之处,有数百之多。
且堪称妙喻的也可以说是多不胜数,美不胜收。
作者常常涉笔成趣,让那些机智的巧喻脱口而出。
正像钱钟书先生自己所讲的“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围城》的语言特色中最为成功的又当推此比喻艺术。
其比喻妙趣横生,连篇实至,耐人寻味。
《围城》中机智幽默,妙语横生的比喻就常常让读者会心的一笑。
小说写船到香港,方鸿渐和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酒无一不酸。
”
钱钟书还善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夸饰以不可能为可能,比喻以不同类为同类。
出奇制胜,精巧独特。
他形容外国买办“说话里嵌的英文字”,“不比嘴里嵌的金牙”,比作“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
”以“肉屑”相喻,不仅新鲜,而且含讽,趣味顿生。
又如把精心打扮出了汗的脸比作“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老头子恋爱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救的”,“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这些比喻妙喻连珠,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
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意外的戏剧效果。
如对沈太太的描写:“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园壳行车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液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读之令人忍俊不禁、厌恶之极。
钱钟书知识渊博,他常常用中西方文化打比喻,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围城》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如作者把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行的直线”;鲍小姐的“赤身露体”喻为哲学上的“真理”。
对主动的苏文纫与被动的方鸿渐的被吻,他不用我们说的蜻蜓点水那样抽象,他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这轻轻一吻,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说明范围很小,力量很轻,迫于无奈,不得不吻,表达“近而远之”的亲近,传达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微妙心态,非常形象。
典喻的大量使用是《围城》比喻知识性的突出体现。
作者使用了许多的中外典故,信手拈来,皆成文章,造成语言的活泼典雅而又意蕴深长。
因此典故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含义,因此,即使是简单的明喻,也给读者以两次投影,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同时领会更深一层的含义;至于作者精心设计的典故隐喻,则更使读者回味无穷。
前面的例子有“桌子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夫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灯光照得孙小姐惊奇得眼睛张得像吉沃吐画的‘O’一样圆”。
较明显得一例使《伊索寓言》中的“狗看水中的影子”的故事。
《围城》将此典故故化为典像在书中几次出现,延展这一古寓,人需一镜时常照看,以知己为何物,而不自知的那家伙照也无羞,反害他像寓言里的狗那样叫闹。
书中李梅亭,苏州寡妇一句“向尿缸照照影子”,反与阿福辈作猪猡相骂跳闹。
方鸿渐比较而论是能够照镜子的“狗”。
如他被唐小芙历责后,尚表示不再讨厌;遂从暴雨中“狗抖毛似抖擞身子,……开步走了”。
其后又与赵辛媚苦中作乐,以“狗追影子丢骨头”这一母体变喻相互调侃。
“狗为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恨惜这
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钱钟书先生的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思想使得他笔下的比喻高人一等。
总的来说,《围城》是一部读来如嚼美味,回味无穷的奇书,它时而让你笑,时而让你哭。
钱钟书先生的睿智、洒脱、冷峭、诙谐、犀利、快捷种种神韵尽住文中,越是对作品深入地鉴赏,越能深入地感受到它的无限的文学魅力。
《围城》集中展示了钱钟书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精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常以平易的笔触,在貌似嬉笔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描写,《围城》不愧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不愧是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是现代的《儒林外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