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完美版
9 《日知录》三则
多:见《古汉语》(414)D:\工具书
很大,迫使一些学者研究佛、道思想。 4.宋明理学:引申、发展儒学观念,由此形成理学
思潮。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 道、心性等问题,或者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奉 为天理(程朱理学),或者认为人心即理,良知 即理(陆王学派),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
顾炎武 (1613- 1682)
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 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 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一.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 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 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 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 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 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 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 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 的祸害啊。
<<日知录>>三则
——经世致用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 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侧重“形而上”;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 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 重“形而下”。
文化渊源
1.秦汉儒家哲学:入世哲学 2.秦汉魏道家哲学:出世哲学 3.汉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冲击
3.语言风格不同
这三则札记,主旨相同,内容相关,但在语言风 格上却不尽相同,表现出作者行文风格的多样性。
《文须有益于天下》堂堂正正,立论鲜明,锋芒 毕露,言辞掷地有声,足以惊世骇俗;
《日知录》三则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称亭 林先生,字宁人,亦自 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 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参加抗清斗争,后 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 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 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 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 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 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 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 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小结
《著书之难》析古剖今, 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就,后 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 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 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 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 用。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 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 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 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 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 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 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 是扬雄所说的
评价“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
1、“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特别是湖湘 文化中有何发展?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
2021/10/10
40
内容小结
古人 力而能传
难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今人 速而不传
2021/10/10
41
研读《文人之多》
思考: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 2.作者是如何批判那些“自命为文人者
”的?作者心中的文人应该有什么标准? 3.引用刘挚、扬子云、黄鲁直的话是为
了说明什么? 4.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表明了
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
2021/10/10
21
(3)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 故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 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
(4)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 矣。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 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 方了。
《精卫》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2021/10/10
15
2021/10/10
(1613—1682),昆山 (今属江苏)人。初名绛, 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 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 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 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有《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音学五书》 等。
的?
2021/10/10
24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 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 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日知录》三则完美版
议论过后,作者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复申 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书城南》 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 韩昶的。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小孩稚幼之时, 嬉戏玩耍,看不出差别。长大以后,或龙或猪,高下 不一,取决于“学与不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 诗书”。本文引用的几句,意义相对独立,强调“经 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不 但学问做不成,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 文章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 引诗借以传达的主要意思。
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 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 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 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 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 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 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 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 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 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 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 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 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 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 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 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 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 第9课《日知录》三则 (共89张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伤痕,时间才是最好的疗剂。 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 现代的婚姻并不是情感的产物,更多的是竞争的结晶,选配偶其实就是变相的竞争上岗,而小三就是原配最大的竞争对手。 学习是一次独立的行动,需要探索、琢磨、积极应战、顽强应战,艰辛由你独自承担,胜利由你独立争取。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用愉悦的表情面对命运。 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成功就是你被击落到失望的深渊之后反弹得有多高。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希望的象征。 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只在一念之间。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痛不痛只有自己知道,变没变只有自己才懂。不要问我过得好不好,死不了就还好。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男人怕父母是孝顺,怕老婆是真爱。所以,好男人都是能耐大,脾气小,渣男则相反! 今天不为学习买单,未来就为贫穷买单。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9.《日知录》三则
•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 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 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 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 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 没有什么可观之处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 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 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 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 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 南怀瑾先生曾言:“心思不定,看相算命。”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哲
学家懂得了真理,才能泯除怪力乱神,而归于真实的平淡。怪力乱神四者, 是愚蠢人的作品,是聪明人的玩具。
【第二则】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 《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 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 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 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 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chuǎn漏, 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 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 《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
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9+《日知录》三则+版含答案,推荐文档
9 《日知录》三则[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无稽(jī)谀佞(yú)舛漏(chuǎn) 潢潦 (huáng lǎo)摭拾(zhí)菑畲(zī shē)襟裾(jīn jū)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通 Error!(2)易 Error!(3)识 Error!(4)故 Error!(5)间 Error!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2)人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3) 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4)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汲取)(5)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6) 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推重)(8) 一号为文人(数词作副词,一旦)(9)无足观矣(动词作名词,可观之处)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一号为文人,”号”为“称,称为。
”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
(2)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古义:不以为然。
今义: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
(3)欧阳永叔与学者言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第5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子书之一变也。
(判断句)译文:这书虽名仍为《子》但已经历了变化。
(2)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状语后置句)译文:对国家有益处,对将来有益处。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
(状语后置句)译文:对自己有害处,对别人无好处。
[常识·速览][识作者]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昆f t(今江苏昆ft)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
《日知录》三则课件2
01 02
人生哲理
通过《日知录》的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珍 惜当下、追求真理、保持善良等,这些哲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困难。
人生智慧
阅读《日知录》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 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和选择。
03
人生价值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强调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包括职 业规划、家庭规划、财务规划等方面,以实现个人和家 庭的幸福和成功。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分享了一些人生经验,包括如何与 人相处、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等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
03
《日知录》的启示与 感悟
人生哲理的启示
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价值观的传承
《日知录》作为一部经典之作, 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这些 价值观对于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中的运用
实践指导
《日知录》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例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提高 个人修养等,这些指导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探讨了设立生活目标的重要性,强 调了明确目标、制定计划、付诸行动的必要性,以实现 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故事三:关于人生的智慧
总结词:人生哲学 总结词:人生规划 总结词:人生经验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分享了一些人生哲学,包括如何看 待生死、如何处理得失、如何面对挫折等,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二:关于生活的启示
总结词:生活态度 总结词:生活智慧 总结词:生活目标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讲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生的 影响,包括乐观、自信、坚韧不拔等品质,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日知录三则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 宋史》 欧阳修与学人晤谈, 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 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 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小结
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 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 以当时社会风气, 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 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要经世致用。 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 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顾炎武
(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 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 ),昆山 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 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 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 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 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曾游 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 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 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 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亭林诗文集》 《亭林诗文集》等。
文学主张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 察民意也, 乐道人之善也。 日知录· 察民意也 , 乐道人之善也 。 ” ( 《 日知录 · 文须有 益于天下》 益于天下》) 诗主性情, 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反对明代以来文人拟古风气(“近代文章之病,全在 反对明代以来文人拟古风气( 近代文章之病, 摹仿” 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 摹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
《日知录三则》教学ppt课件
提要钩玄析观点 壹
《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 处?无益之文有哪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论证方法)?
有益之文: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道善行。
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小、 民: 从、
行,
:怪力乱神之事、
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
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
。 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 。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同学都应有心忧 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格局;避免“两耳不闻 窗外事”,时时处处把课本学习和社会实践联 系起来;选择专业时应考虑其实际功用。
16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 ,无益于 人 ,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重点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困而学之明文意
黄鲁直言: “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 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 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重点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各抒己见谈感受
联系必修课本所学, 说一说对于文章的 济世作用,哪些人 和顾炎武的《文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明确: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4、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 明确:正反论证。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 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 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 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 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 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 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 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 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 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3、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 创作的可贵。作者首肯《孟》《荀》,后及 《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 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 》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 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 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 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所以 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毒 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
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 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实际上,作者在《 日知录》题辞中为自己写作确立的原则,也是这 个意思。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时人能达 到吗?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对此,顾炎武 避而不谈,又转而援引古事,继续申说。他祭出 的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们 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 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意。
第二则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 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 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 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 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 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 《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 下来吧?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 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 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 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 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 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 不可或缺的书。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 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 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 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 故啊。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 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 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 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第二则
著书之难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 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 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 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 》《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 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 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 名故也。
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 书原则是什么?
明确: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
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 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 通考》为例?
明确: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 述贵创新”的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 鲜明对比。
滑稽(jī)
围剿(jiǎo)
奸佞(nìng)
庶(shù)民
命途多舛(chuǎn) 菑(zī)
畲(shē)族
装潢(huáng)
潦(lǎo)水
衣裾(jū)
摭(zhí)谈
剿(chāo)袭
第一则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 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 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 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 篇,多一篇之损矣。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 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 明末清初三大儒。字宁人,号 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 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 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 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 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 渊博,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 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 经世为一。
《日知录》是明末 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也是十七世纪中叶我国 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 代风貌的学术巨著。《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 古有得,随时札记,久 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 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 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 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 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 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 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 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