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完美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 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 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 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第二则
著书之难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 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 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 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 》《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 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 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 名故也。
《日知录》是明末 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也是十七世纪中叶我国 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 代风貌的学术巨著。《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 古有得,随时札记,久 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 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 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 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 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 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 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 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 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实际上,作者在《 日知录》题辞中为自己写作确立的原则,也是这 个意思。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时人能达 到吗?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对此,顾炎武 避而不谈,又转而援引古事,继续申说。他祭出 的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们 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 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意。
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Baidu Nhomakorabea作者推崇的著 书原则是什么?
明确: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
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 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 通考》为例?
明确: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 述贵创新”的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 鲜明对比。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 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 明末清初三大儒。字宁人,号 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 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 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 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 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 渊博,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 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 经世为一。
滑稽(jī)
围剿(jiǎo)
奸佞(nìng)
庶(shù )民
命途多舛(chuǎn) 菑(zī)
畲(shē)族
装潢(huáng)
潦(lǎo)水
衣裾(jū)
摭(zhí)谈
剿(chāo)袭
第一则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 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 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 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 篇,多一篇之损矣。
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 不可或缺的书。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 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 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 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 故啊。
3、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 创作的可贵。作者首肯《孟》《荀》,后及 《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 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 》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 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 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 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所以 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毒 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
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明确: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4、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 明确:正反论证。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 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 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 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 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 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 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 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
第二则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 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 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 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 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 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 《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 下来吧?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 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 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 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 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 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 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 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