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三维设计》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配套课件3

《三维设计》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配套课件3
(2)当a为何值时,直线l1:(a+2)x+(1-a)y-1 =0与直线l2:(a-1)x+(2a+3)y+2=0互相垂直?
[思路点拨] (1)(2)两问题均可利用斜率间关系 或利用直线方程中系数关系求待定系数.
返回
[精解详析] (1)法一:由 l1:2x+(m+1)y+4=0.
l2:mx+3y-2=0.
返回
4.直线方程的其他形式都可以转化为一般式, 因此在解题时若没有特殊的说明,应把最后的结果化 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返回
返回
返回
[例1] 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4,0),B(0,-3), C(-2,1),求:
(1)BC边所在的直线方程; (2)BC边上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思路点拨] 已知直线上的两点,可利用两点式求 方程,也可利用两点先求斜率,再利用点斜式写直线方 程.中线方程就是利用A点及BC中点两点写直线方程.
返回
2.直线l过点(-1,2)和点(2,5),则直线l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直线过两点,由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可 得:5y--22=x2- -- -11,整理 x-y+3=0. 答案:x-y+3=0
返回
3.已知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且线段 AB的中点为P(4,1),求直线l的方程.
返回
1.要注意方程yy2--yy11=xx2--xx11和方程(y-y1)(x2-x1)= (x-x1)(y2-y1)形式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前者为分式形 式方程,形式对称,但不能表示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后 者为整式形式方程,适用于过任何两点的直线方程.
返回
2.直线方程的截距式为xa+by=1,x 项对应的分母是直 线在 x 轴上的截距,y 项对应的分母是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中间以“+”相连,等式的另一端是 1,由方程可以直接读 出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如:x3-4y=1,x3+4y=-1 就不是 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高中数学同步讲义必修二——第三章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高中数学同步讲义必修二——第三章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学习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两点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3.会用中点坐标公式求两点的中点坐标.知识点一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思考 过点(1,3)和(1,5)的直线能用两点式表示吗?为什么?过点(2,3),(5,3)的直线呢? 答案 不能,因为1-1=0,而0不能做分母.过点(2,3),(5,3)的直线也不能用两点式表示. 梳理名称已知条件 示意图方程使用范围 两点式P 1(x 1,y 1),P 2(x 2,y 2),其中x 1≠x 2,y 1≠y 2y -y 1y 2-y 1=x -x 1x 2-x 1 斜率存在且不为0知识点二 直线方程的截距式思考 已知两点P 1(a,0),P 2(0,b ),其中a ≠0,b ≠0,求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 答案 由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得y -0b -0=x -a 0-a ,即x a +yb =1. 梳理名称已知条件 示意图方程使用范围截距式 在x ,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且a ≠0,b ≠0x a +y b=1 斜率存在且不为0,不过原点知识点三 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若点P 1,P 2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设P (x ,y )是线段P 1P 2的中点,则⎩⎨⎧x =x 1+x 22,y =y 1+y22.1.不经过原点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x a +yb=1表示.( × )2.经过任意两个不同的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y -y 1)(x 2-x 1)=(x -x 1)(y 2-y 1)表示.( √ )3.能用两点式方程表示的直线也可用点斜式方程表示.( √ )类型一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例1 已知A (-3,2),B (5,-4),C (0,-2),在△ABC 中, (1)求BC 边的方程;(2)求BC 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解 (1)BC 边过两点B (5,-4),C (0,-2), 由两点式,得y -(-4)-2-(-4)=x -50-5,即2x +5y +10=0,故BC 边的方程是2x +5y +10=0(0≤x ≤5). (2)设BC 的中点为M (a ,b ),则a =5+02=52,b =-4+(-2)2=-3,所以M ⎝⎛⎭⎫52,-3, 又BC 边的中线过点A (-3,2),所以y -2-3-2=x -(-3)52-(-3),即10x +11y +8=0,所以BC 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10x +11y +8=0. 引申探究若本例条件不变,试求BC 边的垂直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方程.解 k BC =-4-(-2)5-0=-25,则BC 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为52,又BC 的中点坐标为⎝⎛⎭⎫52,-3, 由点斜式方程可得y +3=52⎝⎛⎭⎫x -52, 即10x -4y -37=0.反思与感悟 (1)当已知两点坐标,求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时,首先要判断是否满足两点式方程的适用条件:两点的连线不平行于坐标轴.若满足,则考虑用两点式求方程.(2)由于减法的顺序性,一般用两点式求直线方程时常会将字母或数字的顺序错位而导致错误,在记忆和使用两点式方程时,必须注意坐标的对应关系,即x 2与y 2是同一点坐标,而x 1与y 1是另一点坐标.跟踪训练1 若点P (3,m )在过点A (2,-1),B (-3,4)的直线上,则m =________. 答案 -2解析 由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得y -(-1)4-(-1)=x -2-3-2,即y +15=x -2-5. ∴直线AB 的方程为y +1=-x +2, ∵点P (3,m )在直线AB 上, ∴m +1=-3+2,得m =-2. 类型二 直线的截距式方程例2 求过点A (5,2),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l 的方程.解 方法一 (1)当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均为0时,方程为y =25x ,即2x -5y =0;(2)当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不为0时,可设方程为x a +y-a =1,即x -y =a ,又∵l 过点A (5,2),∴5-2=a ,解得a =3, ∴l 的方程为x -y -3=0.综上所述,直线l 的方程是2x -5y =0或x -y -3=0. 方法二 由题意知直线的斜率一定存在. 设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y -2=k (x -5), 当x =0时,y =2-5k ,当y =0时,x =5-2k .根据题意得2-5k =-⎝⎛⎭⎫5-2k ,解方程得k =25或1. 当k =25时,直线方程为y -2=25(x -5),即2x -5y =0;当k =1时,直线方程为y -2=1×(x -5),即x -y -3=0. 综上,直线l 的方程是2x -5y =0或x -y -3=0.反思与感悟 (1)如果问题中涉及直线与两坐标轴相交,则可考虑选用直线截距式的方程,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其系数即可.(2)选用直线截距式的方程时,必须首先考虑直线能否过原点以及能否与两坐标轴垂直. 跟踪训练2 过点P (2,3)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相等的直线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无数多条答案 C解析 当过原点时,有一条符合题意;当与坐标轴截距为正数时,有一条;当与坐标轴截距互为相反数且不为0时,有一条,共3条.1.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是-3,4的直线方程是( ) A.x -3+y4=1 B.x 3+y-4=1 C.x -3-y4=1 D.x 4+y-3=1 答案 A2.经过M (3,2)与N (6,2)两点的直线方程为( ) A .x =2 B .y =2 C .x =3 D .x =6 答案 B解析 由M ,N 两点的坐标可知,直线MN 与x 轴平行,所以直线方程为y =2,故选B. 3.过点P (1,2)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的和为0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2x -y =0或x -y +1=0解析 当直线过原点时,得直线方程为2x -y =0; 当在坐标上的截距不为零时, 可设直线方程为x a -ya=1,将x =1,y =2代入方程可得a =-1, 得直线方程为x -y +1=0.∴直线方程为2x -y =0或x -y +1=0.4.已知点A (3,2),B (-1,4),则经过点C (2,5)且经过线段AB 的中点的直线方程为______. 答案 2x -y +1=0解析 AB 的中点坐标为(1,3), 由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可得y -35-3=x -12-1,即2x -y +1=0.5.直线l 过点(1,2)和第一、二、四象限,若直线l 的横截距与纵截距之和为6,求直线l 的方程. 解 设直线l 的横截距为a ,由题意可得纵截距为6-a ,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x a +y 6-a =1,因为点(1,2)在直线l 上,所以1a +26-a =1,解得a 1=2,a 2=3.当a =2时,直线的方程为2x +y -4=0, 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当a =3时,直线的方程为x +y -3=0, 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综上所述,所求直线方程为2x +y -4=0或x +y -3=0.1.当直线没有斜率(x 1=x 2)或斜率为0(y 1=y 2)时,不能用两点式y -y 1y 2-y 1=x -x 1x 2-x 1求它的方程,此时直线的方程分别是x =x 1和y =y 1,而它们都适合(x 2-x 1)·(y -y 1)=(y 2-y 1)(x -x 1),即两点式的整式形式,因此过任意两点的直线的方程都可以写成(x 2-x 1)(y -y 1)=(y 2-y 1)(x -x 1)的形式.2.直线的截距式是两点式的一个特殊情形,用它来画直线以及判断直线经过的象限或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比较方便.注意直线过原点或与坐标轴平行时,没有截距式方程,但直线过原点时两截距存在且同时等于零.一、选择题1.一条直线不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则它的方程( ) A .可以写成两点式或截距式 B .可以写成两点式或斜截式或点斜式 C .可以写成点斜式或截距式D .可以写成两点式或截距式或斜截式或点斜式 答案 B解析 由于直线不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所以直线的斜率存在,且直线上任意两点的横坐标及纵坐标都不相同,所以直线能写成两点式或斜截式或点斜式.由于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有可能为0,所以直线不一定能写成截距式.故选B. 2.直线x a 2-yb 2=1在y 轴上的截距是( )A .|b |B .-b 2C .b 2D .±b 答案 B解析 令x =0,得y =-b 2.3.若直线l 的横截距与纵截距都是负数,则( ) A .l 的倾斜角为锐角且不过第二象限 B .l 的倾斜角为钝角且不过第一象限 C .l 的倾斜角为锐角且不过第四象限 D .l 的倾斜角为钝角且不过第三象限答案 B解析 依题意知,直线l 的截距式方程为x -a +y-b =1(a >0,b >0),显然直线l 只能过第二、三、四象限,而不会过第一象限,且倾斜角为钝角,故选B. 4.以A (1,3),B (-5,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程是( ) A .3x -y -8=0 B .3x +y +4=0 C .3x -y +6=0 D .3x +y +2=0答案 B解析 因为k AB =1-3-5-1=13,AB 的中点坐标为(-2,2),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y -2=-3(x +2),化简为3x +y +4=0.5.若直线l 过点(-1,-1)和(2,5),且点(1 009,b )在直线l 上,则b 的值为( ) A .2 019 B .2 018 C .2 017 D .2 016 答案 A解析 由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得直线l 的方程为y -(-1)5-(-1)=x -(-1)2-(-1),即y =2x +1,令x =1 009, 则有b =2×1 009+1,即b =2 019.6.(2017·菏泽二中检测)一条光线从点A ⎝⎛⎭⎫-12,0处射到点B (0,1)后被y 轴反射,则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 A .y =2x +1 B .y =-2x +1 C .y =12x -12D .y =-12x -12答案 B解析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得,点A ⎝⎛⎭⎫-12,0关于y 轴的对称点M ⎝⎛⎭⎫12,0在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上.再由点B (0,1)也在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上,用两点式可求得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 -01-0=x -120-12,即y =-2x +1. 7.两条直线l 1:x a -y b =1和l 2:x b -ya=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以是( )答案 A解析 两条直线化为截距式分别为x a +y -b =1,x b +y-a =1.假定l 1,判断a ,b ,确定l 2的位置,知A 符合.8.直线l 经过点A (1,2),在x 轴上的截距的取值范围是(-3,3),则其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 A.⎝⎛⎭⎫-1,15 B.⎝⎛⎭⎫-∞,12∪(1,+∞) C.()-∞,1∪⎝⎛⎭⎫15,+∞ D.()-∞,-1∪⎝⎛⎭⎫12,+∞ 答案 D解析 设直线的斜率为k ,如图,过定点A 的直线经过点B 时,直线l 在x 轴上的截距为3,此时k =-1;过定点A 的直线经过点C 时,直线l 在x 轴上的截距为-3,此时k =12,满足条件的直线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1)∪⎝⎛⎭⎫12,+∞.二、填空题9.过点P (1,3)的直线l 分别与两坐标轴交于A ,B 两点,若P 为AB 的中点,则直线l 的截距式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x 2+y6=1解析 设A (m,0),B (0,n ),由P (1,3)是AB 的中点可得m =2,n =6, 即A ,B 的坐标分别为(2,0),(0,6), 则l 的截距式方程是x 2+y6=1.10.过点(1,3)且在x 轴上的截距为2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3x +y -6=0解析 由题意知直线过点(2,0), 又直线过点(1,3), 由两点式可得, y -03-0=x -21-2, 整理得3x +y -6=0.11.已知A (3,0),B (0,4),直线AB 上一动点P (x ,y ),则xy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答案 3解析 直线AB 的方程为x 3+y4=1,设P (x ,y ),则x =3-34y ,∴xy =3y -34y 2=34(-y 2+4y )=34[-(y -2)2+4]≤3.即当P 点坐标为⎝⎛⎭⎫32,2时,xy 取得最大值3. 三、解答题12.在△ABC 中,已知A (5,-2),B (7,3),且AC 边的中点M 在y 轴上,BC 边的中点N 在x 轴上,求: (1)顶点C 的坐标; (2)直线MN 的截距式方程. 解 (1)设C (x 0,y 0), 则AC 边的中点为M ⎝ ⎛⎭⎪⎫x 0+52,y 0-22, BC 边的中点为N ⎝⎛⎭⎪⎫x 0+72,y 0+32,因为M 在y 轴上,所以x 0+52=0,解得x 0=-5.又因为N 在x 轴上,所以y 0+32=0,解得y 0=-3.即C (-5,-3).(2)由(1)可得M ⎝⎛⎭⎫0,-52,N (1,0), 所以直线MN 的截距式方程为x 1+y-52=1.13.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 (0,4),B (-2,6),C (-8,0). (1)求边AC 和AB 所在直线的方程; (2)求AC 边上的中线BD 所在直线的方程; (3)求AC 边上的中垂线的方程.解 (1)由截距式,得边AC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x -8+y4=1,即x -2y +8=0.由两点式,得边AB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46-4=x -0-2-0,即x +y -4=0.(2)由题意,得点D 的坐标为(-4,2), 由两点式,得边BD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26-2=x -(-4)-2-(-4), 即2x -y +10=0.(3)由k AC =12,得AC 边上的中垂线的斜率为-2.又AC 的中点坐标为(-4,2),由点斜式,得AC 边上的中垂线方程为 y -2=-2(x +4),即2x +y +6=0. 四、探究与拓展14.若直线l 与两坐标轴围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且此三角形的面积为18,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答案 x +y ±6=0或x -y ±6=0解析 ∵直线l 与两坐标轴围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或互为相反数且不为0,若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且设为a ,则直线方程为x a +y a=1,即x +y -a =0. ∵12|a |·|a |=18,即a 2=36, ∴a =±6,∴直线方程为x +y ±6=0.若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不妨设横截距为a ,则纵截距为-a ,故直线方程为x a+y -a=1,即x -y -a =0. ∵12|-a |·|a |=18,即a 2=36, ∴a =±6,∴直线方程为x -y ±6=0.综上所述,直线l 的方程为x +y ±6=0或x -y ±6=0.15.已知直线l :x -y +3=0,一束光线从点A (1,2)处射向x 轴上一点B ,又从B 点反射到l 上的一点C ,最后从C 点反射回A 点,求直线BC 的方程.解 作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2,则A 2(1,-2).设点A 关于l :x -y +3=0的对称点为A 1(x 0,y 0),则⎩⎪⎨⎪⎧ x 0+12-y 0+22+3=0,y 0-2x 0-1×1=-1,解得⎩⎪⎨⎪⎧x 0=-1,y 0=4, 即A 1点坐标为(-1,4).由已知条件知点A 1,A 2均在直线BC 上,∴由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得y -4-2-4=x +11+1, 即3x +y -1=0.故直线BC 的方程为3x +y -1=0.。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汇总及解题规律方法提炼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汇总及解题规律方法提炼

人教A 版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1)6.1 平面向量的概念 ...................................................................................................... 1 6.2 平面向量的运算 ........................................................................................................ 5 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 22 6.4.平面向量的应用 ....................................................................................................... 37 第七章 复数 (51)7.1 复数的概念 .............................................................................................................. 51 7.2复数的四则运算 ....................................................................................................... 58 7.3* 复数的三角表示 .................................................................................................. 64 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 .. (69)8.1 基本立体图形 ........................................................................................................ 69 8.2 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 80 8.3 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 83 8.4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93 8.5 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 ........................................................................................ 104 8.6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 ........................................................................................ 114 第九章 统计 . (132)9.1 随机抽样 .............................................................................................................. 132 9.2 用样本估计总体 .................................................................................................. 138 9.3 统计案例 公司员工的肥胖情况调查分析 ...................................................... 145 第十章 概率 . (150)10.1 随机事件与概率 .................................................................................................. 150 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 161 10.3 频率与概率 .. (165)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1 平面向量的概念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1)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有向线段①定义:具有方向的线段. ②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③表示:在有向线段的终点处画上箭头表示它的方向.以A 为起点、B 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AB→.④长度:线段AB 的长度也叫做有向线段AB →的长度,记作|AB →|. (3)向量的表示■名师点拨(1)判断一个量是否为向量,就要看它是否具备大小和方向两个因素. (2)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要注意AB →的方向是由点A 指向点B ,点A 是向量的起点,点B 是向量的终点.2.向量的有关概念(1)向量的模(长度):向量AB →的大小,称为向量AB →的长度(或称模),记作|AB →|.(2)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记作0.(3)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 3.两个向量间的关系(1)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若a ,b 是平行向量,记作a ∥b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即对任意向量a ,都有0∥a .(2)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若a ,b 是相等向量,记作a =b .■名师点拨(1)平行向量也称为共线向量,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2)共线向量所在直线可以平行,与平面几何中的共线不同. (3)平行向量可以共线,与平面几何中的直线平行不同.典型应用1 向量的相关概念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 →=DC →,则A ,B ,C ,D 四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②在▱ABCD 中,一定有AB →=DC →;③若a =b ,b =c ,则a =c .其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解析】 AB→=DC →,A ,B ,C ,D 四点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故①不正确;在▱ABCD 中,|AB→|=|DC →|,AB →与DC →平行且方向相同,故AB →=DC →,故②正确;a=b ,则|a |=|b |,且a 与b 的方向相同;b =c ,则|b |=|c |,且b 与c 的方向相同,则a 与c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故a =c ,故③正确.【答案】 ②③(1)判断一个量是否为向量的两个关键条件 ①有大小;②有方向.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理解零向量和单位向量应注意的问题①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所有的零向量都相等; ②单位向量不一定相等,易忽略向量的方向. 典型应用2 向量的表示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纸上(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下列向量:(1)OA→,使|OA →|=42,点A 在点O 北偏东45°方向上; (2)AB→,使|AB →|=4,点B 在点A 正东方向上; (3)BC→,使|BC →|=6,点C 在点B 北偏东30°方向上. 【解】 (1)由于点A 在点O 北偏东45°方向上,所以在坐标纸上点A 距点O 的横向小方格数与纵向小方格数相等.又|OA →|=42,小方格的边长为1,所以点A 距点O 的横向小方格数与纵向小方格数都为4,于是点A 的位置可以确定,画出向量OA→,如图所示.(2)由于点B 在点A 正东方向上,且|AB→|=4,所以在坐标纸上点B 距点A 的横向小方格数为4,纵向小方格数为0,于是点B 的位置可以确定,画出向量AB →,如图所示.(3)由于点C 在点B 北偏东30°方向上,且|BC→|=6,依据勾股定理可得,在坐标纸上点C 距点B 的横向小方格数为3,纵向小方格数为33≈5.2,于是点C 的位置可以确定,画出向量BC→,如图所示.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的步骤典型应用3共线向量与相等向量如图所示,O 是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且OA→=a ,OB →=b ,在每两点所确定的向量中.(1)与a 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有哪些?(2)与a 共线的向量有哪些?【解】 (1)与a 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有OD→,BC →,AO →,FE →.(2)与a 共线的向量有EF→,BC →,OD →,FE →,CB →,DO →,AO →,DA →,AD →.1.[变条件、变问法]本例中若OC →=c ,其他条件不变,试分别写出与a ,b ,c 相等的向量.解:与a 相等的向量有EF →,DO →,CB →;与b 相等的向量有DC →,EO →,F A →;与c 相等的向量有FO→,ED →,AB →. 2.[变问法]本例条件不变,与AD→共线的向量有哪些?解:与AD →共线的向量有EF →,BC →,OD →,FE →,CB →,DO →,AO →,DA →,OA →.共线向量与相等向量的判断(1)如果两个向量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两个向量是共线向量. (2)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3)非零向量的共线具有传递性,即向量a ,b ,c 为非零向量,若a ∥b ,b ∥c ,则可推出a ∥c .[注意] 对于共线向量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要注意直线平行或重合两种情况.6.2 平面向量的运算6.2.1 向量的加法运算1.向量加法的定义及运算法则(1)两个法则的使用条件不同.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两个非零向量求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求和.(2)在使用三角形法则时,应注意“首尾连接”;在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时应注意范围的限制及和向量与两向量起点相同.(3)位移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的物理模型.力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模型.2.|a+b|,|a|,|b|之间的关系一般地,|a+b|≤|a|+|b|,当且仅当a,b方向相同时等号成立.3.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典型应用1平面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如图,已知向量a ,b ,c ,求作和向量a +b +c .【解】 法一:可先作a +c ,再作(a +c )+b ,即a +b +c .如图,首先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向量OA →=a ,接着作向量AB →=c ,则得向量OB→=a +c ,然后作向量BC →=b ,则向量OC→=a +b +c 为所求.法二:三个向量不共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作.如图,(1)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a ,OB →=b ;(2)作平行四边形AOBC ,则OC →=a +b ;(3)再作向量OD→=c ;(4)作平行四边形CODE ,则OE→=OC →+c =a +b +c .OE →即为所求.(1)应用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基本步骤①平移向量使之“首尾相接”,即第一个向量的终点与第二个向量的起点重合;②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为起点,并以第二个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即为两个向量的和.(2)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和的基本步骤 ①平移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使之共起点;②以这两个已知向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③平行四边形中,与两向量共起点的对角线表示的向量为两个向量的和. 典型应用2平面向量的加法运算化简: (1)BC→+AB →; (2)DB→+CD →+BC →; (3)AB →+DF →+CD →+BC →+F A →.【解】 (1)BC →+AB →=AB →+BC →=AC →. (2)DB→+CD →+BC → =BC→+CD →+DB → =(BC→+CD →)+DB → =BD→+DB →=0. (3)AB →+DF →+CD →+BC →+F A → =AB →+BC →+CD →+DF →+F A → =AC →+CD →+DF →+F A → =AD →+DF →+F A →=AF →+F A →=0.向量加法运算中化简的两种方法(1)代数法:借助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向量转化为“首尾相接”,向量的和即为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最后一个向量终点的向量.(2)几何法:通过作图,根据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化简. 典型应用3向量加法的实际应用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43千米/小时,他在水流速度为4千米/小时的河中游泳.若他垂直游向河对岸,则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解】 如图,设此人游泳的速度为OB →,水流的速度为OA →,以OA→,OB →为邻边作▱OACB ,则此人的实际速度为OA →+OB →=OC →. 由勾股定理知|OC→|=8,且在Rt △ACO 中,∠COA =60°,故此人沿与河岸成60°的夹角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8千米/小时.应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和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步骤(1)表示:用向量表示有关量,将所要解答的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2)运算:应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将相关向量进行运算,解答向量问题.(3)还原:根据向量的运算结果,结合向量共线、相等等概念回答原问题.6.2.2 向量的减法运算1.相反向量(1)定义:与a 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 的相反向差,记作-a ,并且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2)结论①-(-a )=a ,a +(-a )=(-a )+a =0;②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向量,那么a =-b ,b =-a ,a +b =0. ■名师点拨相反向量与相等向量一样,从“长度”和“方向”两方面进行定义,相反向量必为平行向量.2.向量的减法(1)向量a 加上b 的相反向量,叫做a 与b 的差,即a -b =a +(-b ).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2)作法: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则向量BA →=a -b ,如图所示.(3)几何意义:a -b 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 ■名师点拨(1)减去一个向量相当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2)在用三角形法则作向量减法时,只要记住“连接向量终点,箭头指向被减向量”即可.(3)对于任意两个向量a ,b ,都有||a |-|b ||≤|a +b |≤|a |+|b |. 典型应用1 向量的减法运算化简下列各式: (1)(AB→+MB →)+(-OB →-MO →); (2)AB→-AD →-DC →. 【解】 (1)法一:原式=AB →+MB →+BO →+OM →=(AB →+BO →)+(OM →+MB →)=AO →+OB→=AB →. 法二:原式=AB→+MB →+BO →+OM →=AB →+(MB →+BO →)+OM →=AB →+MO →+OM →=AB →+0 =AB→. (2)法一:原式=DB→-DC →=CB →.法二:原式=AB→-(AD →+DC →)=AB →-AC →=CB →.向量减法运算的常用方法典型应用2向量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如图,已知向量a ,b ,c 不共线,求作向量a +b -c . 【解】 法一:如图①,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OC→=c ,连接BC , 则CB→=b -c . 过点A 作AD 綊BC ,连接OD , 则AD→=b -c , 所以OD→=OA →+AD →=a +b -c . 法二:如图②,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AB →=b ,连接OB ,则OB →=a +b ,再作OC →=c ,连接CB ,则CB→=a +b -c . 法三:如图③,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 作OA→=a ,AB →=b ,连接OB , 则OB→=a +b ,再作CB →=c ,连接OC , 则OC→=a +b -c .求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的两种思路(1)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法来进行,如a -b ,可以先作-b ,然后作a +(-b )即可.(2)可以直接用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即把两向量的起点重合,则差向量为连接两个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典型应用3用已知向量表示其他向量如图所示,四边形ACDE 是平行四边形,点B 是该平行四边形外一点,且AB→=a ,AC →=b ,AE →=c ,试用向量a ,b ,c 表示向量CD →,BC →,BD →.【解】 因为四边形ACDE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CD→=AE →=c ,BC →=AC →-AB →=b -a , 故BD→=BC →+CD →=b -a +c .用已知向量表示其他向量的三个关注点(1)搞清楚图形中的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以及构成三角形的三个向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已知向量与被表示向量的转化渠道.(2)注意综合应用向量加法、减法的几何意义以及向量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来分析解决问题.(3)注意在封闭图形中利用向量加法的多边形法则. 例如,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CD →+DA →=0.6.2.3 向量的数乘运算1.向量的数乘的定义一般地,规定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λa ,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1)|λa |=|λ||a |.(2)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反;当λ=0时,λa =0.■名师点拨λ是实数,a 是向量,它们的积λa 仍然是向量.实数与向量可以相乘,但是不能相加减,如λ+a ,λ-a 均没有意义.2.向量数乘的运算律 设λ,μ为实数,那么: (1)λ(μa )=(λμ)a . (2)(λ+μ)a =λa +μa . (3)λ(a +b )=λa +λb .3.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共线定理(1)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对于任意向量a ,b ,以及任意实数λ,μ1,μ2,恒有λ(μ1a ±μ2b )=λμ1a ±λμ2b .(2)向量a (a ≠0)与b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一个实数λ,使b =λa . ■名师点拨若将定理中的条件a ≠0去掉,即当a =0时,显然a 与b 共线. (1)若b ≠0,则不存在实数λ,使b =λa . (2)若b =0,则对任意实数λ,都有b =λa . 典型应用1 向量的线性运算(1)计算:①4(a +b )-3(a -b )-8a ; ②(5a -4b +c )-2(3a -2b +c ); ③23⎣⎢⎡⎦⎥⎤(4a -3b )+13b -14(6a -7b ).(2)设向量a =3i +2j ,b =2i -j ,求⎝ ⎛⎭⎪⎫13a -b -⎝ ⎛⎭⎪⎫a -23b +(2b -a ). 【解】 (1)①原式=4a +4b -3a +3b -8a =-7a +7b .②原式=5a -4b +c -6a +4b -2c =-a -c .③原式=23⎝ ⎛⎭⎪⎫4a -3b +13b -32a +74b=23⎝ ⎛⎭⎪⎫52a -1112b=53a -1118b .(2)原式=13a -b -a +23b +2b -a =⎝ ⎛⎭⎪⎫13-1-1a +⎝ ⎛⎭⎪⎫-1+23+2b =-53a +53b =-53(3i +2j )+53(2i -j ) =⎝ ⎛⎭⎪⎫-5+103i +⎝ ⎛⎭⎪⎫-103-53j =-53i -5j .向量线性运算的基本方法(1)类比方法:向量的数乘运算可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例如,实数运算中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变形手段在数与向量的乘积中同样适用,但是在这里的“同类项”“公因式”指向量,实数看作是向量的系数.(2)方程方法:向量也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把所求向量当作未知数,利用代数方程的方法求解,同时在运算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恰当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典型应用2向量共线定理及其应用已知非零向量e 1,e 2不共线.(1)如果AB →=e 1+e 2,BC →=2e 1+8e 2,CD →=3(e 1-e 2),求证:A 、B 、D 三点共线;(2)欲使k e 1+e 2和e 1+k e 2共线,试确定实数k 的值.【解】 (1)证明:因为AB →=e 1+e 2,BD →=BC →+CD →=2e 1+8e 2+3e 1-3e 2=5(e 1+e 2)=5AB→. 所以AB→,BD →共线,且有公共点B , 所以A 、B 、D 三点共线.(2)因为k e 1+e 2与e 1+k e 2共线,所以存在实数λ,使k e 1+e 2=λ(e 1+k e 2), 则(k -λ)e 1=(λk -1)e 2,由于e 1与e 2不共线,只能有⎩⎨⎧k -λ=0,λk -1=0,所以k =±1.向量共线定理的应用(1)若b =λa (a ≠0),且b 与a 所在的直线无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2)若b =λa (a ≠0),且b 与a 所在的直线有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重合.例如,若AB→=λAC →,则AB →与AC →共线,又AB →与AC →有公共点A ,从而A ,B ,C 三点共线,这是证明三点共线的重要方法.典型应用3用已知向量表示其他向量如图,ABCD 是一个梯形,AB→∥CD →且|AB →|=2|CD →|,M ,N 分别是DC ,AB 的中点,已知AB →=e 1,AD →=e 2,试用e 1,e 2表示下列向量.(1)AC→=________; (2)MN→=________. 【解析】 因为AB →∥CD →,|AB →|=2|CD →|,所以AB→=2DC →,DC →=12AB →. (1)AC →=AD →+DC →=e 2+12e 1. (2)MN→=MD →+DA →+AN → =-12DC →-AD →+12AB → =-14e 1-e 2+12e 1=14e 1-e 2.【答案】 (1)e 2+12e 1 (2)14e 1-e 2[变条件]在本例中,若条件改为BC →=e 1,AD →=e 2,试用e 1,e 2表示向量MN →.解:因为MN→=MD →+DA →+AN →, MN→=MC →+CB →+BN →, 所以2MN→=(MD →+MC →)+DA →+CB →+(AN →+BN →).又因为M ,N 分别是DC ,AB 的中点, 所以MD→+MC →=0,AN →+BN →=0. 所以2MN→=DA →+CB →,所以MN→=12(-AD →-BC →)=-12e 2-12e 1.用已知向量表示其他向量的两种方法(1)直接法(2)方程法当直接表示比较困难时,可以首先利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建立关于所求向量和已知向量的等量关系,然后解关于所求向量的方程.6.2.4 向量的数量积1.两向量的夹角(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O 是平面上的任意一点,作OA →=a ,OB →=b ,则∠AOB =θ(0≤θ≤π)叫做向量a 与b 的夹角.(2)特例:①当θ=0时,向量a 与b 同向;②当θ=π2时,向量a 与b 垂直,记作a ⊥b ; ③当θ=π时,向量a 与b 反向. ■名师点拨按照向量夹角的定义,只有两个向量的起点重合时所对应的角才是两向量的夹角,如图所示,∠BAC 不是向量CA →与AB →的夹角.作AD→=CA →,则∠BAD 才是向量CA →与AB →的夹角.2.向量的数量积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它们的夹角为θ,把数量|a ||b |cos__θ叫做向量a 与b 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a ·b ,即a ·b =|a ||b |cos__θ.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名师点拨(1)两向量的数量积,其结果是数量,而不是向量,它的值等于两向量的模与两向量夹角余弦值的乘积,其符号由夹角的余弦值来决定.(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记作a ·b ,千万不能写成a ×b 的形式. 3.投影向量如图(1),设a ,b 是两个非零向量,AB→=a ,CD →=b ,我们考虑如下变换:过AB →的起点A 和终点B ,分别作CD →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 1,B 1,得到A 1B 1→,我们称上述变换为向量a 向向量b 投影(project),A 1B 1→叫做向量a 在向量b 上的投影向量.如图(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M→=a ,ON →=b ,过点M作直线ON 的垂线,垂足为M 1,则OM 1→就是向量a 在向量b 上的投影向量.(2)若与b 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为e ,a 与b 的夹角为θ,则OM 1→=|a |cos θ e .■名师点拨当θ=0时,OM 1→=|a |e ;当θ=π2时,OM 1→=0;当θ∈⎣⎢⎡⎭⎪⎫0,π2时,OM 1→与b方向相同;当θ∈⎝ ⎛⎦⎥⎤π2,π时,OM 1→与b 方向相反;当θ=π时,OM 1→=-|a |e .4.向量数量积的性质设a ,b 是非零向量,它们的夹角是θ,e 是与b 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则 (1)a ·e =e ·a =|a |cos θ. (2)a ⊥b ⇔a·b =0.(3)当a 与b 同向时,a·b =|a ||b |;当a 与b 反向时,a·b =-|a ||b |.特别地,a·a =|a |2或|a |=a·a . (4)|a·b |≤|a ||b |. ■名师点拨对于性质(2),可以用来解决有关垂直的问题,即若要证明某两个非零向量垂直,只需判定它们的数量积为0即可;若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为0,则它们互相垂直.5.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1)a·b =b·a (交换律).(2)(λa )·b =λ(a·b )=a ·(λb )(结合律). (3)(a +b )·c =a·c +b·c (分配律). ■名师点拨(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若a ,b ,c 均为非零向量,且a·c =b·c ,但得不到a =b .(2)(a·b )·c ≠a·(b·c ),因为a·b ,b·c 是数量积,是实数,不是向量,所以(a·b )·c 与向量c 共线,a·(b·c )与向量a 共线,因此,(a·b )·c =a·(b·c )在一般情况下不成立.(3)(a ±b )2=a 2±2a ·b +b 2. 典型应用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1)已知|a |=6,|b |=4,a 与b 的夹角为60°,求(a +2b )·(a +3b ).(2)如图,在▱ABCD 中,|AB →|=4,|AD →|=3,∠DAB =60°,求:①AD→·BC →;②AB →·DA →.【解】 (1)(a +2b )·(a +3b ) =a·a +5a·b +6b·b =|a |2+5a·b +6|b |2=|a |2+5|a ||b |cos 60°+6|b |2=62+5×6×4×cos 60°+6×42=192. (2)①因为AD→∥BC →,且方向相同,所以AD→与BC →的夹角是0°, 所以AD→·BC →=|AD →||BC →|·cos 0°=3×3×1=9. ②因为AB→与AD →的夹角为60°,所以AB→与DA →的夹角为120°, 所以AB→·DA →=|AB →||DA →|·cos 120° =4×3×⎝ ⎛⎭⎪⎫-12=-6.[变问法]若本例(2)的条件不变,求AC →·BD →.解:因为AC→=AB →+AD →,BD →=AD →-AB →,所以AC→·BD →=(AB →+AD →)·(AD →-AB →) =AD→2-AB →2=9-16=-7.向量数量积的求法(1)求两个向量的数量积,首先确定两个向量的模及向量的夹角,其中准确求出两向量的夹角是求数量积的关键.(2)根据数量积的运算律,向量的加、减与数量积的混合运算类似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典型应用2 向量模的有关计算(1)已知平面向量a 与b 的夹角为60°,|a |=2,|b |=1,则|a +2b |=( )A.3B.23 C.4 D.12(2)向量a,b满足|a|=1,|a-b|=32,a与b的夹角为60°,则|b|=()A.13 B.12C.15 D.14【解析】(1)|a+2b|=(a+2b)2=a2+4a·b+4b2=|a|2+4|a||b|cos 60°+4|b|2=4+4×2×1×12+4=2 3.(2)由题意得|a-b|2=|a|2+|b|2-2|a||b|·cos 60°=34,即1+|b|2-|b|=34,解得|b|=12.【答案】(1)B(2)B求向量的模的常见思路及方法(1)求模问题一般转化为求模的平方,与向量数量积联系,并灵活应用a2=|a|2,勿忘记开方.(2)a·a=a2=|a|2或|a|=a2,可以实现实数运算与向量运算的相互转化.典型应用3向量的夹角与垂直命题角度一:求两向量的夹角(1)已知|a|=6,|b|=4,(a+2b)·(a-3b)=-72,则a与b的夹角为________;(2)(2019·高考全国卷Ⅰ改编)已知非零向量a,b满足|a|=2|b|,且(a-b)⊥b,则a与b的夹角为______.【解析】(1)设a与b的夹角为θ,(a+2b)·(a-3b)=a·a-3a·b+2b·a-6b·b =|a|2-a·b-6|b|2=|a|2-|a||b|cos θ-6|b|2=62-6×4×cos θ-6×42=-72, 所以24cos θ=36+72-96=12, 所以cos θ=12.又因为θ∈[]0,π,所以θ=π3.(2)设a 与b 的夹角为θ,由(a -b )⊥b ,得(a -b )·b =0,所以a ·b =b 2,所以cos θ=b 2|a ||b |.又因为|a |=2|b |,所以cos θ=|b |22|b |2=12.又因为θ∈[0,π],所以θ=π3. 【答案】 (1)π3 (2)π3 命题角度二:证明两向量垂直已知a ,b 是非零向量,当a +t b (t ∈R )的模取最小值时,求证:b ⊥(a+t b ).【证明】 因为|a +t b |=(a +t b )2=a 2+t 2b 2+2t a ·b =|b |2t 2+2a ·b t +|a |2,所以当t =-2a ·b 2|b |2=-a·b|b |2时,|a +t b |有最小值. 此时b ·(a +t b )=b·a +t b 2=a·b +⎝ ⎛⎭⎪⎫-a·b |b |2·|b |2=a·b -a·b =0.所以b ⊥(a +t b ). 命题角度三:利用夹角和垂直求参数(1)已知a ⊥b ,|a |=2,|b |=3且向量3a +2b 与k a -b 互相垂直,则k的值为( )A .-32 B .32 C .±32D .1(2)已知a ,b ,c 为单位向量,且满足3a +λb +7c =0,a 与b 的夹角为π3,则实数λ=________.【解析】(1)因为3a+2b与k a-b互相垂直,所以(3a+2b)·(k a-b)=0,所以3k a2+(2k-3)a·b-2b2=0.因为a⊥b,所以a·b=0,又|a|=2,|b|=3,所以12k-18=0,k=3 2.(2)由3a+λb+7c=0,可得7c=-(3a+λb),即49c2=9a2+λ2b2+6λa·b,而a,b,c为单位向量,则a2=b2=c2=1,则49=9+λ2+6λcos π3,即λ2+3λ-40=0,解得λ=-8或λ=5.【答案】(1)B(2)-8或5求向量a与b夹角的思路(1)求向量a与b夹角的关键是计算a·b及|a||b|,在此基础上结合数量积的定义或性质计算cos θ=a·b|a||b|,最后借助θ∈[0,π],求出θ的值.(2)在个别含有|a|,|b|与a·b的等量关系中,常利用消元思想计算cos θ的值.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6.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1)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e 1,e 2}的选取不唯一,即一个平面可以有多个基底.(2)基底{e 1,e 2}确定后,实数λ1,λ2是唯一确定的. 典型应用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设e 1,e 2是不共线的两个向量,给出下列四组向量:①e 1与e 1+e 2;②e 1-2e 2与e 2-2e 1;③e 1-2e 2与4e 2-2e 1;④e 1+e 2与e 1-e 2.其中,不能作为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的是________(写出满足条件的序号).【解析】 ①设e 1+e 2=λe 1,则⎩⎨⎧λ=1,1=0,无解,所以e 1+e 2与e 1不共线,即e 1与e 1+e 2能作为一组基底. ②设e 1-2e 2=λ(e 2-2e 1),则(1+2λ)e 1-(2+λ)e 2=0,则⎩⎨⎧1+2λ=0,2+λ=0,无解,所以e 1-2e 2与e 2-2e 1不共线,即e 1-2e 2与e 2-2e 1能作为一组基底.③因为e 1-2e 2=-12(4e 2-2e 1), 所以e 1-2e 2与4e 2-2e 1共线,即e 1-2e 2与4e 2-2e 1不能作为一组基底.④设e 1+e 2=λ(e 1-e 2),则(1-λ)e 1+(1+λ)e 2=0,则⎩⎨⎧1-λ=0,1+λ=0,无解,所以e 1+e 2与e 1-e 2不共线,即e 1+e 2与e 1-e 2能作为一组基底.【答案】 ③对基底的理解(1)两个向量能否作为一个基底,关键是看这两个向量是否共线.若共线,则不能作基底,反之,则可作基底.(2)一个平面的基底一旦确定,那么平面上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用这个基底唯一线性表示出来.设向量a 与b 是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若x 1a +y 1b =x 2a +y 2b ,则⎩⎨⎧x 1=x 2,y 1=y 2.[提醒] 一个平面的基底不是唯一的,同一个向量用不同的基底表示,表达式不一样.典型应用2用基底表示平面向量如图所示,在▱ABCD 中,点E ,F 分别为BC ,DC 边上的中点,DE与BF 交于点G ,若AB→=a ,AD →=b ,试用基底{a ,b }表示向量DE →,BF →.【解】 DE →=DA →+AB →+BE →=-AD→+AB →+12BC → =-AD→+AB →+12AD →=a -12b . BF→=BA →+AD →+DF →=-AB→+AD →+12AB →=b -12a .1.[变问法]本例条件不变,试用基底{a ,b }表示AG →.解:由平面几何知识知BG =23BF , 故AG→=AB →+BG →=AB →+23BF → =a +23⎝ ⎛⎭⎪⎫b -12a=a +23b -13a =23a +23b .2.[变条件]若将本例中的向量“AB →,AD →”换为“CE →,CF →”,即若CE →=a ,CF →=b ,试用基底{a ,b }表示向量DE→,BF →. 解:DE→=DC →+CE →=2FC →+CE →=-2CF →+CE →=-2b +a . BF→=BC →+CF →=2EC →+CF → =-2CE→+CF →=-2a +b .用基底表示向量的两种方法(1)运用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对待求向量不断进行转化,直至用基底表示为止.(2)通过列向量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利用基底表示向量的唯一性求解. 典型应用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如图,在△ABC 中,点M 是BC 的中点,点N 在AC 上,且AN =2NC ,AM 与BN 相交于点P ,求AP ∶PM 与BP ∶PN .【解】 设BM →=e 1,CN →=e 2, 则AM →=AC →+CM →=-3e 2-e 1,BN →=BC →+CN →=2e 1+e 2. 因为A ,P ,M 和B ,P ,N 分别共线,所以存在实数λ,μ使得AP →=λAM →=-λe 1-3λe 2, BP →=μBN →=2μe 1+μe 2. 故BA →=BP →+P A →=BP →-AP →=(λ+2μ)e 1+(3λ+μ)e 2. 而BA →=BC →+CA →=2e 1+3e 2,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得⎩⎨⎧λ+2μ=2,3λ+μ=3,解得⎩⎪⎨μ=35.所以AP →=45AM →,BP →=35BN →,所以AP ∶PM =4∶1,BP ∶PN =3∶2.1.[变问法]在本例条件下,若CM→=a ,CN →=b ,试用a ,b 表示CP →.解:由本例解析知BP ∶PN =3∶2,则NP →=25NB →, CP→=CN →+NP →=CN →+25NB →=b +25(CB →-CN →) =b +45a -25b =35b +45a .2.[变条件]若本例中的点N 为AC 的中点,其他条件不变,求AP ∶PM 与BP ∶PN .解:如图,设BM →=e 1,CN →=e 2,则AM →=AC →+CM →=-2e 2-e 1,BN →=BC →+CN →=2e 1+e 2. 因为A ,P ,M 和B ,P ,N 分别共线,所以存在实数λ,μ使得AP →=λAM →=-λe 1-2λe 2, BP →=μBN →=2μe 1+μe 2. 故BA →=BP →+P A →=BP →-AP →=(λ+2μ)e 1+(2λ+μ)e 2. 而BA →=BC →+CA →=2e 1+2e 2,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得⎩⎨⎧λ+2μ=2,2λ+μ=2,解得⎩⎪⎨μ=23.所以AP →=23AM →,BP →=23BN →, 所以AP ∶PM =2,BP ∶PN =2.若直接利用基底表示向量比较困难,可设出目标向量并建立其与基底之间满足的二元关系式,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及相关结论,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表示出目标向量(一般需建立两个不同的向量表达式),再根据待定系数法确定系数,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解方程或方程组即得.6.3.2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6.3.3 平面向量加、减运算的坐标表示 6.3.4 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第1课时 平面向量的分解及加、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1.平面向量坐标的相关概念■名师点拨(1)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实质上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一种应用形式,只是两个基向量e 1和e 2互相垂直.(2)由向量坐标的定义知,两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横、纵坐标对应相等,即a =b ⇔x 1=x 2且y 1=y 2,其中a =(x 1,y 1),b =(x 2,y 2).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若a =(x 1,y 1),b =(x 2,y 2),λ∈R ,则 ①a +b =(x 1+x 2,y 1+y 2); ②a -b =(x 1-x 2,y 1-y 2); ③λa =(λx 1,λy 1).(2)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 ■名师点拨(1)向量的坐标只与起点、终点的相对位置有关,而与它们的具体位置无关. (2)已知向量AB →的起点A (x 1,y 1),终点B (x 2,y 2),则AB →=(x 2-x 1,y 2-y 1). 典型应用1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已知O 是坐标原点,点A 在第一象限,|OA →|=43,∠xOA =60°,(1)求向量OA→的坐标;(2)若B (3,-1),求BA→的坐标.【解】 (1)设点A (x ,y ),则x =|OA →|cos 60°=43cos 60°=23,y =|OA →|sin60°=43sin 60°=6,即A (23,6),所以OA→=(23,6). (2)BA→=(23,6)-(3,-1)=(3,7).求点和向量坐标的常用方法(1)求一个点的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该点相对于坐标原点的位置的坐标. (2)求一个向量的坐标时,可以首先求出这个向量的始点坐标和终点坐标,再运用终点坐标减去始点坐标得到该向量的坐标.典型应用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已知向量a =(5,2),b =(-4,-3),若c 满足3a -2b +c =0,则c =( )A .(-23,-12)B .(23,12)C .(7,0)D .(-7,0)(2)已知A (-2,4),B (3,-1),C (-3,-4),且CM →=3 CA →,CN →=2 CB →,求点M ,N 的坐标.【解】 (1)选A.因为a =(5,2),b =(-4,-3),且c 满足3a -2b +c =0,所以c =2b -3a =2(-4,-3)-3(5,2)=(-8-15,-6-6)=(-23,-12).(2)法一:因为A (-2,4),B (3,-1),C (-3,-4), 所以CA→=(-2,4)-(-3,-4)=(1,8), CB→=(3,-1)-(-3,-4)=(6,3). 因为CM→=3 CA →,CN →=2 CB →, 所以CM→=3(1,8)=(3,24),CN →=2(6,3)=(12,6). 设M (x 1,y 1),N (x 2,y 2),所以CM →=(x 1+3,y 1+4)=(3,24), CN →=(x 2+3,y 2+4)=(12,6), 所以⎩⎨⎧x 1+3=3,y 1+4=24,⎩⎨⎧x 2+3=12,y 2+4=6.解得⎩⎨⎧x 1=0,y 1=20,⎩⎨⎧x 2=9,y 2=2. 所以M (0,20),N (9,2).法二:设O 为坐标原点,则由CM→=3 CA →,CN →=2 CB →, 可得OM→-OC →=3(OA →-OC →),ON →-OC →=2(OB →-OC →), 所以OM→=3 OA →-2 OC →,ON →=2 OB →-OC →. 所以OM→=3(-2,4)-2(-3,-4)=(0,20), ON→=2(3,-1)-(-3,-4)=(9,2). 所以M (0,20),N (9,2).平面向量坐标(线性)运算的方法(1)若已知向量的坐标,则直接应用两个向量和、差及向量数乘的运算法则进行.(2)若已知有向线段两端点的坐标,则必须先求出向量的坐标,然后再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3)向量的线性坐标运算可类比数的运算进行. 典型应用3向量坐标运算的综合应用已知点O (0,0),A (1,2),B (4,5),及OP→=OA →+tAB →.(1)t 为何值时,点P 在x 轴上?点P 在y 轴上?点P 在第二象限? (2)四边形OABP 能为平行四边形吗?若能,求出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 (1)OP →=OA →+tAB →=(1,2)+t (3,3)=(1+3t ,2+3t ).若点P 在x 轴上,则2+3t =0,所以t =-23. 若点P 在y 轴上,则1+3t =0,所以t =-13. 若点P 在第二象限,则⎩⎨⎧1+3t <0,2+3t >0,所以-23<t <-13.(2)OA→=(1,2),PB →=(3-3t ,3-3t ).若四边形OABP 为平行四边形, 则OA →=PB →,所以⎩⎨⎧3-3t =1,3-3t =2,该方程组无解.故四边形OABP 不能为平行四边形.[变问法]若保持本例条件不变,问t 为何值时,B 为线段AP 的中点? 解:由OP→=OA →+tAB →,得AP →=tAB →.所以当t =2时,AP→=2AB →,B 为线段AP 的中点.向量中含参数问题的求解策略(1)向量的坐标含有两个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如果纵坐标或横坐标是一个变量,则表示向量的点的坐标的位置会随之改变.(2)解答这类由参数决定点的位置的题目,关键是列出满足条件的含参数的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就能达到解题的目的.第2课时 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及应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设a =(x 1,y 1),b =(x 2,y 2),其中b ≠0.则a ,b (b ≠0)共线的充要条件是x 1y 2-x 2y 1=0.■名师点拨(1)两个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还可以写成x 1x 2=y 1y 2(x 2≠0,y 2≠0),即两个不平行于坐标轴的共线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2)当a ≠0,b =0时,a ∥b ,此时x 1y 2-x 2y 1=0也成立,即对任意向量a ,b 都有x 1y 2-x 2y 1=0⇔a ∥b .典型应用1 向量共线的判定(1)已知向量a =(1,-2),b =(3,4).若(3a -b )∥(a +k b ),则k =________.(2)已知A (-1,-1),B (1,3),C (2,5),判断AB →与AC →是否共线?如果共线,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解】 (1)3a -b =(0,-10),a +k b =(1+3k ,-2+4k ), 因为(3a -b )∥(a +k b ),所以0-(-10-30k )=0, 所以k =-13.故填-13.(2)因为AB→=(1-(-1),3-(-1))=(2,4),AC→=(2-(-1),5-(-1))=(3,6), 因为2×6-3×4=0,所以AB→∥AC →,所以AB →与AC →共线. 又AB→=23AC →,所以AB →与AC →的方向相同.[变问法]若本例(1)条件不变,判断向量(3a -b )与(a +k b )是反向还是同向? 解:由向量(3a -b )与(a +k b )共线,得k =-13, 所以3a -b =(3,-6)-(3,4)=(0,-10), a +k b =a -13b =(1,-2)-13(3,4)=⎝ ⎛⎭⎪⎫0,-103=13(0,-10), 所以向量(3a -b )与(a +k b )同向.向量共线的判定方法典型应用2 三点共线问题(1)已知OA→=(3,4),OB →=(7,12),OC →=(9,16),求证:点A ,B ,C 共线;(2)设向量OA →=(k ,12),OB →=(4,5),OC →=(10,k ),求当k 为何值时,A ,B ,C 三点共线.【解】 (1)证明:由题意知AB→=OB →-OA →=(4,8),AC →=OC →-OA →=(6,12),所以AC →=32AB →, 即AB→与AC →共线. 又因为AB→与AC →有公共点A ,所以点A ,B ,C 共线.(2)法一:因为A ,B ,C 三点共线,即AB →与AC →共线,所以存在实数λ(λ∈R ),使得AB→=λAC →.因为AB→=OB →-OA →=(4-k ,-7),AC →=OC →-OA →=(10-k ,k -12), 所以(4-k ,-7)=λ(10-k ,k -12), 即⎩⎨⎧4-k =λ(10-k ),-7=λ(k -12),解得k =-2或k =11. 所以当k =-2或k =11时,A ,B ,C 三点共线. 法二:由已知得AB→与AC →共线,因为AB→=OB →-OA →=(4-k ,-7),AC →=OC →-OA →=(10-k ,k -12),。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总复习学案 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一、知识点 倾斜角与斜率1. 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把x 轴正方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则直线l 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0απ≤<.2.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即tan k θ=. 如果知道直线上两点1122(,),(,)P x y P x y ,则有斜率公式2121y y k x x -=-. 特别地是,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x 轴垂直,斜率k 不存在;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y 轴垂直,斜率k =0.注意:直线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不存在,即直线与y 轴平行或者重合. 当α=90°时,斜率k =0;当090α︒<<︒时,斜率0k >,随着α的增大,斜率k 也增大;当90180α︒<<︒时,斜率0k <,随着α的增大,斜率k 也增大. 这样,可以求解倾斜角α的范围与斜率k 取值范围的一些对应问题.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1. 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1l 、2l ,其斜率分别为1k 、2k ,有:(1)12//l l ⇔12k k =;(2)12l l ⊥⇔121k k ⋅=-.2. 特例:两条直线中一条斜率不存在时,另一条斜率也不存在时,则它们平行,都垂直于x 轴;….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1. 点斜式:直线l 过点000(,)P x y ,且斜率为k ,其方程为00()y y k x x -=-.2. 斜截式:直线l 的斜率为k ,在y 轴上截距为b ,其方程为y kx b =+.3. 点斜式和斜截式不能表示垂直x 轴直线. 若直线l 过点000(,)P x y 且与x 轴垂直,此时它的倾斜角为90°,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这时的直线方程为00x x -=,或0x x =.4. 注意:00y y k x x -=-与00()y y k x x -=-是不同的方程,前者表示的直线上缺少一点000(,)P x y ,后者才是整条直线.直线的两点式方程1. 两点式:直线l 经过两点111222(,),(,)P x y P x y ,其方程为112121y y x x y y x x --=--, 2. 截距式:直线l 在x 、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其方程为1x ya b+=.3. 两点式不能表示垂直x 、y 轴直线;截距式不能表示垂直x 、y 轴及过原点的直线.4. 线段12P P 中点坐标公式1212(,)22x x y y ++.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1. 一般式:0Ax By C ++=,注意A 、B 不同时为0. 直线一般式方程0(0)Ax By C B ++=≠化为斜截式方程A Cy x B B=--,表示斜率为A B -,y 轴上截距为C B -的直线.2. 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可设所求方程为10Ax By C ++=;与直线0Ax By C ++=垂直的直线,可设所求方程为10Bx Ay C -+=.3. 已知直线12,l l 的方程分别是:1111:0l A x B y C ++=(11,A B 不同时为0),2222:0l A x B y C ++=(22,A B 不同时为0),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如下判别:(1)1212120l l A A B B ⊥⇔+=; (2)1212211221//0,0l l A B A B AC A B ⇔-=-≠;(3)1l 与2l 重合122112210,0A B A B AC A B ⇔-=-=; (4)1l 与2l 相交12210A B A B ⇔-≠.如果2220A B C ≠时,则11112222//A B C l l A B C ⇔=≠;1l 与2l 重合111222A B CA B C ⇔==;1l 与2l 相交1122A B A B ⇔≠.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1. 一般地,将两条直线的方程联立,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11122200A x B y C A x B y C ++=⎧⎨++=⎩. 若方程组有惟一解,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就是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若方程组有无数解,则两条直线有无数个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重合.2. 方程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λ+++++=为直线系,所有的直线恒过一个定点,其定点就是1110A x B y C ++=与2220A x B y C ++=的交点.两点间的距离1. 平面内两点111(,)P x y ,222(,)P x y,则两点间的距离为:12||PP .特别地,当12,P P 所在直线与x 轴平行时,1212||||PP x x =-;当12,P P 所在直线与y 轴平行时,1212||||PP y y =-;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平行线距离1. 点00(,)P x y 到直线:0l Ax By C ++=的距离公式为d =.2.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推导出两条平行直线11:0l Ax By C ++=,22:0l Ax By C ++=之间的距离公式d ,推导过程为:在直线2l 上任取一点00(,)P x y ,则0020Ax By C ++=,即002Ax By C +=-. 这时点00(,)P x y 到直线11:0l Ax By C ++=的距离为d =二、直线方程对应练习 一.选择题1.(安徽高考) 过点(1,0)且与直线x-2y=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A.x-2y-1=0 B. x-2y+1=0 C. 2x+y-2=0 D. x+2y-1=02. 过点(1,3)P -且垂直于直线032=+-y x 的直线方程为( )A. 012=-+y x B.052=-+y x C. 052=-+y x D. 072=+-y x 3. 已知过点(2,)A m -和(,4)B m 的直线与直线012=-+y x 平行,则m 的值为( ) A. 0 B. 8- C. 2 D. 104.(安徽高考)直线过点(-1,2),且与直线2x-3y+4=0垂直,则直线的方程是( )A . 3x+2y-1=0 B. 3x+2y+7=0 C. 2x-3y+5=0 D. 2x-3y+8=05.设直线ax+by+c=0的倾斜角为θ,切sin cos 0θθ+=则a,b 满足 ( ) A. a+b=1 B. a-b=1 C. a+b=0 D. a-b=06. 如果直线ax+2y+2=0与直线3x-y-2=0平行,则系数a= A 、 -3 B 、-6 C 、23- D 、327.点P (-1,2)到直线8x-6y+15=0的距离为( ) A 2 B 21 C 1 D 278. 直线mx-y+2m+1=0经过一定点,则该点的坐标是 A (-2,1) B (2,1) C (1,-2) D (1,2)9. (上海文,15)已知直线12:(3)(4)10,:2(3)230,l k x k y l k x y -+-+=--+=与平行,则k 值是( )A. 1或3B.1或5C.3或5D.1或210、若图中的直线L 1、L 2、L 3的斜率分别为K 1A 、K 1﹤K 2﹤K 3B 、K 2﹤K 1﹤K 3C 、K 3﹤K 2﹤K 1D 、K 1﹤K 3﹤K 211、与直线2x+3y-6=0关于点(1,-1)对称的直线是( )A.3x-2y-6=0B.2x+3y+7=0C. 3x-2y-12=0D. 2x+3y+8=0 12. 若直线ax + by + c = 0在第一、二、三象限,则( )A. ab >0,bc >0B. ab >0,bc <0C. ab <0,bc >0D. ab <0,bc <013. 如果直线 l 经过两直线2x - 3y + 1 = 0和3x - y - 2 = 0的交点,且与直线y = x 垂直,则原点到直线 l 的距离是( )A. 2B. 1C.2D. 22 14. 原点关于x - 2y + 1 = 0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A. ⎪⎭⎫ ⎝⎛52 ,54- B. ⎪⎭⎫ ⎝⎛54 ,52- C. ⎪⎭⎫ ⎝⎛52 ,54 D. ⎪⎭⎫ ⎝⎛54 ,52- 二、填空题1. 点(1,1)P -到直线10x y -+=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材梳理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材梳理

疱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直线的点斜式方程1.已知直线过点P 0(x 0,y 0),斜率为k ,则其方程为y-y 0=k(x-x 0).2.注意公式的应用前提是直线的斜率存在,若斜率不存在,则不能应用此式.3.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直线的倾斜角为0°,斜率k=0,仍可用上述公式.此时可简写为y-y 0=0或y=y 0.特别地,x 轴的方程是y=0.当直线与y 轴平行或重合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斜率不存在,不能应用点斜式方程.此时根据直线上每个点的横坐标都相等,可将方程写成x-x 0=0或x=x 0.特别地,y 轴的方程是x=0.点斜式方程中的点只要是直线上的点,哪一个都可以.辨析比较 过点P(x 0,y 0)的所有直线是x=x 0或y-y 0=k(x-x 0).k x x y y =--00与y-y 0=k(x-x 0)的区别:前者不包含点P(x 0,y 0),后者包含点P(x 0,y 0). 二、直线的斜截式方程1.已知直线过点P 0(0,b),斜率为k ,则其方程为y=kx+b ,其中b 叫做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也叫纵截距.2.“截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距离”,截距是一个点的(纵)坐标,是一个实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零;而距离是一个非负数.3.斜截式方程的应用前提也是直线的斜率存在,并且给出的已知点是直线与y 轴的交点.当b=0时,y=kx 表示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y=b 表示与x 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当k=0且b=0时,y=0即表示x 轴.辨析比较 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相同,都是y=kx+b,但有区别:当斜率不为0时,y=kx+b 即为一次函数,当k=0时,y=b 不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y=kx+b(k≠0)必是一条直线的斜截式方程.问题·探究问题1 若直线l经过点P 0(x 0,y 0),且与x 轴垂直,其直线方程怎样表示?若直线l经过点P 0(x 0,y 0),且与y 轴垂直,其直线方程怎样表示?探究:与x 轴垂直的直线上的所有点的横坐标都相等且等于x 0,纵坐标任意,方程可表示为x=x 0;与y 轴垂直的直线上的所有点的纵坐标都为y 0,而横坐标任意,所以方程可表示为y=y 0. 问题2 是否任何直线都存在y 轴上的截距?探究:不是任何直线都存在y 轴上的截距,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与y 轴没有交点,所以不存在纵截距,其他的直线都有y 轴上的截距,即纵截距.问题3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的截距指纵截距,是否也可以导出横截距的直线方程?探究: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是由点斜式自然推出y=kx+b.若k≠0,可化为x=k 1(y-b)=k b y k -1,这时对k 的要求更多,而当k 不存在时,也存在在x 轴上有截距的直线;k=0时,这样的直线与x 轴或者平行或者重合,此时在x 轴上的截距不存在.典题·热题例1 分别求出经过点P(3,4)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并画出图形.(1)斜率k=2;(2)与x 轴平行;(3)与x 轴垂直.思路解析:经过一个点求直线的方程,若所求直线与x 轴或y 轴垂直,则可直接写出所求直线的方程,其他情形可直接用公式求出.过一点求直线的方程,若斜率不存在或斜率为零时,可直接写出直线的方程,将此作为一种特殊情况熟练掌握.解:(1)这条直线经过点P(3,4),斜率k=2,点斜式方程为y-4=2(x-3),可化为2x-y-2=0.如图3-2-1(1)所示.(2)由于直线经过点P(3,4)且与x 轴平行,所以直线方程为y=4.如图3-2-1(2)所示.(3)由于直线经过点P(3,4)且与x 轴垂直,所以直线方程为x=3.如图3-2-1(3)所示.图3-2-1深化升华 本题是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公式的直接应用,在倾斜角不为90°,即斜率存在时,直接代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即可.若直线倾斜角为90°时方程可直接写出.例2 已知直线l 1:(m 2-m-2)x+2y+m-2=0,l 2:2x+(m-2)y+2=0,求m取何值时,l 1∥l 2?l 1⊥l 2? 思路解析:可以通过两直线斜率的关系来判断,但要注意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解:当m=2时,直线l 2的斜率不存在,可验证l 1的斜率为0,此时两直线垂直.当m≠2时,可把直线方程化为斜截式求出直线斜率和在y 轴上的截距,k 1=222---m m ,k 2=m -22.所以当k 1=k 2时解得m=3或m=0.但m=0时可得两直线方程相同,即直线重合.所以当m=3时l 1∥l 2.当k 1k 2=-1时两直线垂直,解得m=-2.综上可知,当m=3时l 1∥l 2;当m=±2时两直线垂直.拓展延伸 在前面我们已研究了两直线的平行与判定,如果给出两条直线的斜截式方程l 1:y=k 1x+b 1,l 2:y=k 2x+b 2,来判断两直线位置关系,则l 1∥l 2⇔k 1=k 2且b 1≠b 2,l 1⊥l 2⇒k 2k 1=-1.当一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若两直线平行,则另一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若两直线垂直,则另一直线的斜率等于0.如果给出的方程不是斜截式,可先化为斜截式,在化时要注意等价性(不要丢解).利用此性质,也可求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变式:直线2x-y+k=0和4x-2y+1=0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垂直C.平行或重合D.既不平行也不重合解析:把两直线的方程化为斜截式为y=2x+k 和y=212+x ,其斜率相等.当k=21时,两直线重合,当k≠21时,两直线平行. 答案:C例3 直线经过点A(2,1),B(0,-3),求此直线的斜截式方程.若将A(2,1)换成A(2+a 2,1+a 2),要使k AB 最大,其直线方程又怎样?思路解析:已知两点,可先求出斜率,再写出斜截式方程.要使k AB 最大,需对参数进行取值研究.解:先求出此直线的斜率k AB =2231=+,再由斜截式写出方程y=2x-3.当A(2,1)变成A(2+a 2,1+a 2)时,k AB =221231222++=+++a a a ,当a 2=0时,k AB 取最大值2.此时直线的方程仍为y=2x-3.误区警示 由于斜截式方程和点斜式方程都是用斜率k 表示的,故这两类直线方程不能用来表示垂直于x 轴的直线,这在解题中应注意,否则会产生漏解.。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3.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1.掌握两条平行直线间距离的定义.2.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1)定义:夹在两条平行直线间__________的长叫做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2)求法:转化为求__________的距离,即在其中任意一条直线上任取一点,这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就是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做一做】 两条平行直线x +y +2=0与x +y -3=0的距离等于( ) A.52 2 B.22 C .5 2 D. 2答案:(1)公垂线段 (2)点到直线【做一做】 A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剖析:对于直线l 1:A 1x +B 1y +C 1=0,直线l 2:A 2x +B 2y +C 2=0.当直线l 1∥l 2时,它们的方程可以化为以下形式:直线l 1:A x +B y +D 1=0,直线l 2:A x +B y +D 2=0. 在直线l 1上任取一点P(x 0,y 0),则有l 1:A x 0+B y 0+D 1=0,即A x 0+B y 0=-D 1.所以点P 到直线l 2的距离d =|Ax 0+By 0+D 2|A 2+B 2=|-D 1+D 2|A 2+B 2=|D 1-D 2|A 2+B 2, 即直线l 1,l 2的距离d =|D 1-D 2|A 2+B 2.(1)使用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的前提条件:①把直线方程化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②两条直线方程中x ,y 系数必须分别相等.(2)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通常转化为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且两条平行线间距离与其中一条直线上点的选取无关.(3)当两条直线都与x 轴(或y 轴)垂直时,可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来解决.①两条直线都与x 轴垂直时,l 1:x =x 1,l 2:x =x 2,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d =|x 2-x 1|;②两条直线都与y 轴垂直时,l 1:y =y 1,l 2:y =y 2,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d =|y 2-y 1|.题型一: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例1】 求两条平行线l 1:3x +4y -5=0和l 2:6x +8y -9=0间的距离.反思:求两条平行直线间距离有两种思路:①利用“化归”思想将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转化为求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由于这种求法与点的选择无关,因此,选点时,常选取一个特殊点,如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等,以便于运算,如本题解法一.②利用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d =|C 1-C 2|A 2+B 2,如本题解法二. 题型二:两条平行直线间距离公式的应用【例2】 平行于直线x -3y =0,且与其距离为3的直线l 的方程是__________. 反思:求平行于直线A x +B y +C =0的直线方程时,常设为A x +B y +m =0(m ≠C),利用待定系数法来解决.有关平行直线间距离问题,常利用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来解决.题型三:易错辨析易错点 利用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求距离时,常忽略方程的系数【例3】 求两条平行直线l 1:3x +4y +2=0,l 2:12x +16y -8=0之间的距离.错解:d =|2-(-8)|32+42=105=2. 错因分析:错解中,没有把l 2的方程化为3x +4y +m =0的形式,导致出错.反思:使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求距离时,应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同时要使两个直线方程中x ,y 的系数对应相等.答案:【例1】 解:解法一:在直线l 1:3x +4y -5=0上任取一点,不妨取点P (0,54), 则点P 到直线l 2:6x +8y -9=0的距离即为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因此d =|0×6+8×54-9|62+82=110. 解法二:把l 2:6x +8y -9=0化为3x +4y -92=0, 由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得d =|-5-(-92)|32+42=110. 【例2】 x -3y +6=0或x -3y -6=0【例3】 正解:l 2:12x +16y -8=0可化为3x +4y -2=0,根据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可得d =|2-(-2)|32+42=45.1.直线46x y -=1与y =32x +1之间的距离为( )A.13B.13C.2D.242.平行直线x-y=0与x-y+m=0,则实数m=__________.3.直线l与两条平行直线l1:x-3y+1=0,直线l2:x-3y+5=0的距离相等,则直线l的方程是__________.4.两条平行线3x+4y+5=0与6x+a y+30=0间的距离为d,则a+d=__________.5.求与直线l:5x-12y+6=0平行且到l的距离为2的直线方程.答案:1.B 2.±2 3.x-3y+3=0 4.105.解: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12y+m=0(m≠6),由两条直线的距离为2=2.则m=32或m=-20,故所求直线方程为5x-12y+32=0或5x-12y-20=0.。

高一数学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

【导语】如果把⾼中三年去挑战⾼考看作⼀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中⼆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

与起点相⽐,它少了许多的⿎励、期待,与终点相⽐,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

它是孤⾝奋⽃的阶段,是⼀个耐⼒、意志、⾃控⼒⽐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

⾼⼆频道为你整理了《⾼⼀数学必修⼆各章知识点总结》,学习路上,为你加油! 【第⼀章空间⼏何体】 1.1空间⼏何体的结构 1.2空间⼏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阅读与思考画法⼏何与蒙⽇ 1.3空间⼏何体的表⾯积与体积 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 实习作业 ⼩结 复习参考题 【第⼆章点、直线、平⾯之间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之间的位置关系 2.2直线、平⾯平⾏的判定及其性质 2.3直线、平⾯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阅读与思考欧⼏⾥得《原本》与公理化⽅法 ⼩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直线与⽅程】 3.1直线的倾斜⾓与斜率 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 3.2直线的⽅程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阅读与思考笛卡⼉与解析⼏何 ⼩结 复习参考题 【第四章圆与⽅程】 4.1圆的⽅程 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 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空间直⾓坐标系 信息技术应⽤⽤《⼏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 ⼩结 复习参考题 【函数知识点】 ⼀、定义与定义式: ⾃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例,⽐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次函数的图像——⼀条直线。

因此,作⼀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三章_直线与方程2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三章_直线与方程2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三章_直线与方程2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3.1 倾斜角和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2、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3、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 k = tanα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4、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斜率公式: k = y2-y1/x2-x1 3.1.2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1、两条直线的平行① 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则:k1 = k2 = L1∥L2或者..L1与L2重合② 两条不重合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⑴ 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⑵ 两条直线的斜率存在,且k1 = k2...(若已知两条直线的斜率存在且平行,则应k1 = k2 且纵截距不相等;若已知两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且平行,则应横截距不相等)2、两条直线垂直①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则:k1 k2 = - 1 = L1 ⊥ L2 .....②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条件:⑴ 两条直线:一条斜率不存在,另外一条k =0 ;⑵ 两条直线的斜率存在:k1 k2 = - 1 3、利用系数来判断平行与垂直★ 已知L1: A1x+B1y+C1=0 , L2 : A2x+B2y+C2=0 那么:① A1B2-A2B1=0两条直线平行或重合....两条直线相交③ A1A2 + B1B2 = 0..② A1B2-A2B1 ≠0两条直线垂直..★ 如果已知两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则可以通过系数关系求解相应的参数的值。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知识回顾
直线 方程 名称 点 斜 式 斜 截 式
直线的方程
已知 条件 直线方程 使用范围
点P 0 ( x0 , y0 ) 和斜率k
y y0 k ( x x0 )
直线斜率存在
斜率k和直 线在y轴上率存在
巩固练习
1.已知直线l的方程是 x 3 y 2 0,
l

y
B(0,b)
A(a, 0)
O

x
二、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x y 我们把方程: 1(a 0, b 0) a b 叫做直线的“截距式方程”.简称“截距式” .
说明: (1)a , b 表示截距; (2)适用范围:
不能表示过原点以及与坐标轴平 行或重合的直线.
知识理解
下列四个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方程为x y 3 0; x y 1 0
(2)当a b 0时, 直线过原点,所以直线方程为y 2 x 所以,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有三条.
课堂小结
形式
点斜式 斜截式 两点式
条件
过点( x0,y0), 斜率为k 在y轴上的截距为b, 斜率为k 过P1(x1, y1), P2(x2, y2)
B
)
A.经过定点P ( x0 , y0 )的直线, 都可用方程y y0 k ( x x0 )来表示; B.经过任意两个不同点P 1 ( x1 , y1 ),P 2 ( x2 , y2 )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 ( y y1 )( x2 x1 ) ( x x1 )( y2 y1 )来表示; x y C.不经过原点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 1来表示; a b D.经过定点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y kx b来表示.
第三章

(完整word版)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数学必修 + 选修知识点概括必修 1 数学知识点第一章:会合与函数观点1、会合三因素:确立性、互异性、无序性。

2、常有会合:正整数会合:N*或N,整数会合:Z ,有理数会合: Q,实数会合: R.3、并集 . 记作:A B.交集.记作: A B.全集、补集C U A { x | x U ,且 x A}(C U A)∩( C U B) = C U(A∪B) (C U A)∪( C U B) = C U(A∩B);A B B B A;简略逻辑:或:有真为真,全假为假。

且:有假为假,全真为真。

非:真假相反原命题互逆逆命题若 p则 q互若 q 则 p否为互逆互否为逆否否互否命题逆否命题若┐q则┐p若┐p则┐q互逆原命题:若 P则 q;抗命题:若q 则 p;否命题:若┑ P 则┑q;逆否命题:若┑ q 则┑ p。

常用变换:① f ( x y) f ( x) f ( y) f ( x y) f ( x).f ( y)证f ( x y)f ( y)f( )[()]() ( )f ( x)x f x y y f x y f y② f (x) f ( x) f (y) f (x y) f ( x) f ( y)y证:x xf()f()f() f (y)yy4、设 A、B 是非空的数集,假如依据某种确立的对应关系 f ,使对于会合A中的随意一个数 x ,在会合B中都有唯一确立的数 f 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f : A B 为会合A到会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 f x , x A .分母不等于零5、定义域被开方大于等于零对数的幂大于零,底大于零不等于1值域:利用函数单一性求出所给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6、函数单一性:(1)定义法:设x1、x2[ a, b], x1 x2那么f (x1 ) f ( x2 )0 f ( x)在[ a, b] 上是增函数;f (x1 ) f ( x2 )0 f ( x)在[ a, b] 上是减函数.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2)导数法:设函数 y f ( 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f (x) 0 ,则f ( x)为增函数;若f ( x)0 ,则 f ( x)为减函数 .7、奇偶性f x 为偶函数:f x f x 图象对于y 轴对称.函数 f x 为奇函数f x f x 图象对于原点对称 .若奇函数y f x 在区间0,上是递加函数,则y f x 在区间,0 上也是递加函数.若偶函数 yf x 在区间 0,上是递加函数,则yf x 在区间 ,0 上是递减函数.函数的几个重要性质:① 如 果 函 数 yf x 对 于 一 切 x R , 都 有f ax f ax 或 f ( 2a-x ) =f ( x ),那函数 y f x 的图象对于直线 x a 对称 .②函数 yf x 与函数 y fx 的图象对于直线x 0对称;函数 yf x 与函数 y f x 的图象对于直线y 0 对称;函数 yf x 与函数 yf x的图象对于坐标原点对称 .二、函数与导数1、几种常有函数的导数① C '0 ;② ( x n )' nx n 1 ;③ (sin x) ' cos x ; ④ (cos x) ' sin x ; ⑤ ( a x ) 'a xln a ; ⑥ ( e x) 'e x; ⑦ (log a x)'1 ;⑧ (ln x) ' 1x ln ax2、导数的运算法例( 1) (u v)'u ' v '.( 2) (uv)' u 'v uv ' .( 3) ( u)'u 'v uv ' (v 0) .vv 23、复合函数求导法例复合函数 yf (g (x)) 的导数和函数y f (u), u g ( x) 的导数间的关系为 y x y u u x , 即 y 对 x 的导数等于 y 对 u 的导数与 u 对 x 的导数的乘积 .解题步骤 :分层—层层求导—作积复原导数的应用:1、 yf ( 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 yf (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是曲线yf ( x) 在P(x 0 , f (x 0 )) 处的切线的斜率 f (x 0 )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yy 0 f (x 0 )(xx 0 ) .切线方程 : 过点 P x 0 , y 0 的切线方程,设切点为x 1, y 1 ,则切线方程为 y y 1 f ' x 1 x x 1 ,再将 P 点带入求出 x 1 即可 2、函数的极值 (---- 列表法 )(1) 极值定义:极值是在 x 0 邻近全部的点,都有f ( x) < f ( x 0 ) ,则 f ( x 0 ) 是函数 f (x) 的极大值;极值是在 x 0 邻近全部的点,都有 f ( x) > f (x 0 ) ,则 f ( x 0 ) 是函数 f (x) 的极小值 .(2) 鉴别方法:①假如在 x 0 邻近的左边 f ' (x) > 0,右边 f ' (x) < 0,那么 f ( x 0 ) 是极大值;②假如在 x 0 邻近的左边 f ' (x) < 0,右边 f ' (x) > 0,那么 f ( x 0 ) 是极小值 .3、求函数的最值(1) 求 y f (x) 在 (a, b) 内的极值(极大或许极小值)(2) 将 y f (x) 的各极值点与 f (a), f (b) 比较,此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极小值。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数学: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配套讲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数学: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配套讲

课堂讲义
跟踪演练2 求过点A(5,2)且在x轴上的截距是在y轴上截 距的2倍的直线l的方程. 解 由题意知,当直线 l 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均为零时, 直线 l 的方程为 y=25x; 当直线 l 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不为零时, 设 l 的方程为2xa+ay=1,
课堂讲义
将点(5,2)代入方程得25a+a2=1, 解得 a=92,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x+2y-9=0. 综上知,所求直线 l 的方程为 y=25x,或 x+2y-9=0.
课堂讲义
要点一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例1 已知A(-3,2),B(5,-4),C(0,-2),在△ABC中,
(1)求BC边的方程; (2)求BC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解 (1)∵BC 边过两点 B(5,-4),C(0,-2), ∴由两点式得-y-2---44=0x--55, 即 2x+5y+10=0. 故 BC 边的方程为 2x+5y+10=0(0≤x≤5).
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_一__条__直__线___.方程_A_x_+__B_y_+__C_=__0_(_其_ ___中__A_、__B_不__同__时__为__0_)________叫做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预习导学
(2)对于直线 Ax+By+C=0,当 B≠0 时,其斜率为__-__AB___, 在 y 轴上的截距为__-__CB____;当 B=0 时,在 x 轴上的截距 为_____-__CA________;当 AB≠0 时,在两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__-__CA___,__-__CB____.
课堂讲义
②当 a=b=0 时,直线过原点,且过点(4,-3), ∴直线的方程为 3x+4y=0. 综上知,所求直线 l 的方程为 x+y-1=0 或 x-y-7=0 或 3x+4y=0. 法二 显然直线 l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 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y+3=k(x-4),k≠0. 令 x=0,得 y=-4k-3;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E D C B A ABCDE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四棱台ABCD —A'B'C'D'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高中数学必修二 选修2-1 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二 选修2-1 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1. 棱柱 直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

(正棱柱: 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斜棱柱:侧棱不垂直于底面的棱柱。

(平行六面体: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斜棱柱。

) 棱锥 正棱锥:底面为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投影为底面的中心的棱锥。

斜棱锥:以上条件之一不满足的棱锥。

棱台 正棱台:由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正棱锥得到的棱台。

斜棱台:由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斜棱锥得到的棱台。

四面体:三棱锥正四面体:六条棱均相等的三棱锥。

空间四边形ABCD :三棱锥,其中有四条边:AB 、BC 、CD 、DA ;两条对角线:AC 、BD 。

2. 三视图(会识别,会画图)3. 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见《名师面对面》P10:3题;P12:6、7题4. S 圆柱侧=2πrl S 圆柱表=2πrl+2πr 2S 圆锥侧=πrl S 圆锥表=πrl+πr 2S 圆台侧=π(r +r ′)l S 圆台表=π(r +r ′)l +πr 2+πr′2 其中r 为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5. V 柱体=Sh V 锥体=13Sh V 台体=13(S+√SS′+S’)h 其中S ,S’为底面积,h 为高 6. S 球表=4πR 2 V 球=43πR 37. 球内接正方体棱长a 与球半径R 关系:2R=√3a 注意:将《名师面对面》P12-21重做一遍。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平面的概念,画法,与点的属于关系,与直线的包含关系。

2.三个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①一条直线与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②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③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3)如果两个不重合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仅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注意:将《名师面对面》P22-24重做一遍。

3.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必修一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这一章的易错点,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会丢分。

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掌握了这些,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

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

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

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问题。

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

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点。

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等问题,需要着重回看课本例题。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这一章主要考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

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

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些难点对应的证明方法都要记住,多练习。

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需要你看懂定义,多画多做题。

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间感弱的学生多看书上的例图,把实物图和平面图结合起来看,先熟练地正推,再慢慢的逆推(建议用纸做一个立方体来找感觉)。

在做题时结合草图是有必要的,不能单凭想象。

后面的锥体、柱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公式记牢问题就不大。

(完整版)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复和总结。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导数
-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 函数的图像与奇偶性
-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第二章三角函数
-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三角恒等式的运用
第三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 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通项求和-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章二次函数与其应用-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 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章平面向量
- 向量的定义和运算
- 向量共线与共面的判定
- 向量的数量积和性质
- 向量的应用
第六章概率
-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随机事件与概率
- 条件概率和乘法定理
- 排列与组合的应用和概率计算
第七章统计与回归分析
-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
- 回归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以上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生的复有所帮助。

详细内容以教材为准。

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与方程必考 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与方程必考 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因此,(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 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当[) 90,0∈α时,0≥k ; 当() 180,90∈α时,0<k ; 当 90=α时,k 不存在。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11212x x x x y y k ≠--= ( P1(x1,y1),P2(x2,y2),x1≠x2)注意下面四点:(1)当21x x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 与P 1、P 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 =y 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 1,所以它的方程是x =x 1。

注意:○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相交交点坐标即方程组⎩⎨⎧=++=++0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21//l l ⇔ ; 方程组有无数解⇔1l 与2l 重合(8设1122(,),A x y B x y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9一点()00,y x P 到直线0:1=++C By Ax l 的距离(10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1l 和2l 的一般式方程为1l :01=++C By Ax ,2l :02=++C By Ax ,则1l 与2l 第四章 圆与方程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7)已知集合 有 个元素,则它有 个子集,它有 个真子集,它有 个非空子集,它有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交集

(1)
(2)
(3)
并集

(1)
(2)
(3)
补集
1 2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③根式的性质: ;当 为奇数时, ;当 为偶数时, .
(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且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
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且 .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
(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① ②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同步学习讲义: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习题课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同步学习讲义: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习题课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同步学习讲义: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习题课知识点一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已知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点A(a,b).(1)若点A在直线l:Ax+By+C=0上,则有:Aa+Bb+C=0.(2)若点A是直线l1与l2的交点,则有:知识点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知识点三(1)条件:点P1(x1,y1),P2(x2,y2).(2)结论:|P1P2|=x1-x22+y1-y22).(3)特例:点P(x,y)到原点O(0,0)的距离|OP|=.类型一直线恒过定点问题例1 求证:不论m取什么实数,直线(2m-1)x+(m+3)y-(m-11)=0都经过一定点,并求出这个定点坐标.证明方法一对于方程(2m-1)x+(m+3)y-(m-11)=0,令m=0,得x-3y-11=0;令m=1,得x+4y+10=0.解方程组⎩⎪⎨⎪⎧x -3y -11=0,x +4y +10=0,得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为(2,-3).将点(2,-3)代入方程组左边,得(2m -1)×2+(m +3)×(-3)-(m -11)=0. 这表明不论m 取什么实数,所给直线均经过定点(2,-3).方法二 将已知方程(2m -1)x +(m +3)y -(m -11)=0整理为(2x +y -1)m +(-x +3y +11)=0.由于m 取值的任意性,有⎩⎪⎨⎪⎧2x +y -1=0,-x +3y +11=0,解得⎩⎪⎨⎪⎧x =2,y =-3.所以不论m 取什么实数,所给直线均经过定点(2,-3). 反思与感悟 解含有参数的直线恒过定点的问题(1)方法一:任给直线中的参数赋两个不同的值,得到两条不同的直线,然后验证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题目中含参数直线所过的定点,从而问题得解.(2)方法二:含有一个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若能整理为A1x +B1y +C1+λ(A2x +B2y +C2)=0,其中λ是参数,这就说明了它表示的直线必过定点,其定点可由方程组解得.若整理成y -y0=k(x -x0)的形式,则表示所有直线必过定点(x0,y0).跟踪训练1 不论m 为何实数,直线(m -1)x +(2m -1)y =m -5恒过的定点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9,-4)解析 方法一 取m =1,得直线y =-4.取m =,得直线x =9.故两直线的交点为(9,-4),下面验证直线(m -1)x +(2m -1)y =m -5恒过点(9,-4).将x =9,y =-4代入方程,左边=(m -1)·9-4·(2m-1)=m -5=右边, 故直线恒过点(9,-4).方法二 直线方程可变形为(x +2y -1)m -(x +y -5)=0,∵对任意m 该方程恒成立,∴解得⎩⎪⎨⎪⎧x =9,y =-4,故直线恒过定点(9,-4). 类型二 对称问题例2 (1)求点P(x0,y0)关于点A(a ,b)的对称点P′的坐标; (2)求直线3x -y -4=0关于点(2,-1)的对称直线l 的方程. 解 (1)根据题意可知点A(a ,b)为PP ′的中点, 设P′点的坐标为(x ,y),则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a =x +x02,b =y +y02,所以⎩⎪⎨⎪⎧x =2a -x0,y =2b -y0.所以点P′的坐标为(2a -x0,2b -y0).(2)方法一 设直线l 上任意一点M 的坐标为(x ,y), 则此点关于点(2,-1)的对称点为M1(4-x ,-2-y), 且M1在直线3x -y -4=0上, 所以3(4-x)-(-2-y)-4=0, 即3x -y -10=0.所以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y -10=0.方法二 在直线3x -y -4=0上取两点A(0,-4),B(1,-1), 则点A(0,-4)关于点(2,-1)的对称点为A1(4,2), 点B(1,-1)关于点(2,-1)的对称点为B1(3,-1). 可得直线A1B1的方程为3x -y -10=0, 即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y -10=0.反思与感悟 (1)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若两点A(x1,y1),B(x2,y2)关于点P(x0,y0)对称,则P 是线段AB 的中点,并且⎩⎪⎨⎪⎧x0=x1+x22,y0=y1+y22.(2)直线关于点的对称问题:若两条直线l1,l2关于点P 对称,则:①l1上任意一点关于点P 的对称点必在l2上,反过来,l2上任意一点关于点P 的对称点必在l1上;②若l1∥l2,则点P 到直线l1,l2的距离相等;③过点P 作一直线与l1,l2分别交于A ,B 两点,则点P 是线段AB 的中点.跟踪训练2 与直线2x +3y -6=0关于点(1,-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 A .3x -2y +2=0 B .2x +3y +7=0 C .3x -2y -12=0 D .2x +3y +8=0 答案 D解析 由平面几何知识易知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2x +3y -6=0平行,则可设所求直线方程为2x +3y +C =0.在直线2x +3y -6=0上任取一点(3,0), 关于点(1,-1)的对称点为(-1,-2), 则点(-1,-2)必在所求直线上, ∴2×(-1)+3×(-2)+C =0,C =8. ∴所求直线方程为2x +3y +8=0.例3 点P(-3,4)关于直线x +y -2=0的对称点Q 的坐标是( ) A .(-2,1) B .(-2,5) C .(2,-5) D .(4,-3)答案 B解析 设对称点坐标为(a ,b),由题意,得⎩⎨⎧a -32+b +42-2=0,b -4a +3=1,解得即Q(-2,5).反思与感悟 (1)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求P(x0,y0)关于Ax +By +C =0的对称点P′(x,y)时,利用-\f(A,B)=-1,,A·\f(x0+x,2)+B·\f(y0+y,2)+C =0))可以求P′点的坐标.(2)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若两条直线l1,l2关于直线l 对称,①l1上任意一点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必在l2上,反过来,l2上任意一点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必在l1上;②过直线l 上的一点P 且垂直于直线l 作一直线与l1,l2分别交于点A ,B ,则点P 是线段AB 的中点.跟踪训练3 一束光线从原点O(0,0)出发,经过直线l :8x +6y =25反射后通过点P(-4,3),求反射光线的方程.解 设原点关于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为(a ,b), 由直线OA 与l 垂直和线段AO 的中点在l 上得 ∴点A 的坐标为(4,3).∵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A(4,3),又∵反射光线过P(-4,3),两点纵坐标相等, 故反射光线所在直线方程为y =3. 由方程组⎩⎪⎨⎪⎧y =3,8x +6y =25,解得⎩⎪⎨⎪⎧x =78,y =3,由于反射光线为射线,故反射光线的方程为y =3(x≤). 类型三 运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例4 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求证:|AB|2+|AC|2=2(|AD|2+|DC|2).证明设BC所在边为x轴,以D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设A(b,c),C(a,0),则B(-a,0).∵|AB|2=(a+b)2+c2,|AC|2=(a-b)2+c2,|AD|2=b2+c2,|DC|2=a2,∴|AB|2+|AC|2=2(a2+b2+c2),|AD|2+|DC|2=a2+b2+c2,∴|AB|2+|AC|2=2(|AD|2+|DC|2).反思与感悟利用坐标法解平面几何问题常见的步骤(1)建立坐标系,尽可能将有关元素放在坐标轴上.(2)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3)将几何关系转化为坐标运算.(4)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跟踪训练4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B∥DC,对角线为AC和BD.求证:|AC|=|BD|.证明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0,0),B(a,0),C(b,c),则点D的坐标是(a-b,c),∴|AC|=b-02+c-02)=,|BD|=a-b-a2+c-02)=.故|AC|=|BD|.1.已知点A(x,5)关于点(1,y)的对称点为(-2,-3),则点P(x,y)到原点的距离是( )A.2 B.4C .5 D.17答案 D解析 由题意知解得⎩⎪⎨⎪⎧x =4,y =1.∴P(4,1),则|OP|==.2.直线3x +my -1=0与4x +3y -n =0的交点为(2,-1),则m +n 的值为( )A .12B .10C .-8D .-6 答案 B解析 将点(2,-1)代入3x +my -1=0可求得m =5,将点(2,-1)代入4x +3y -n =0,得n =5,所以m +n =10,故选B.3.当a 取不同实数时,直线(2+a)x +(a -1)y +3a =0恒过一个定点,这个定点的坐标为________.答案 (-1,-2)解析 直线方程可写成a(x +y +3)+2x -y =0,则该直线系必过直线x +y +3=0与直线2x -y =0的交点,即(-1,-2).4.已知点P(3,2)与点Q(1,4)关于直线l 对称,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x -y +1=0解析 线段PQ 的垂直平分线就是直线l , 则kl·kPQ=kl·=-1,得kl =1,PQ 的中点坐标为(2,3), ∴直线l 的方程为y -3=x -2, 即x -y +1=0.5.已知直线λ:5ax -5y -a +3=0.(1)求证:不论a 为何值,直线l 总经过第一象限; (2)若使直线l 不经过第二象限,求a 的取值范围. (1)证明 直线l 的方程可化为y -=a(x -),所以不论a 取何值,直线l 恒过定点A(,), 又点A 在第一象限,所以不论a 取何值,直线l 恒过第一象限. (2)解 令x =0,y =, 由题意,≤0,解得a≥3.所以a 的取值范围为[3,+∞).1.解含有参数的直线过定点问题将含有一个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常整理为A1x +B1y +C1+λ(A2x +B2y +C2)=0(其中λ为常数)形式,可通过求解定点.2.有关对称问题的两种主要类型 (1)中心对称:①点P(x ,y)关于O(a ,b)的对称点P′(x′,y′)满足⎩⎪⎨⎪⎧x ′=2a -x ,y ′=2b -y.②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来解决. (2)轴对称:①点A(a ,b)关于直线Ax +By +C =0(B≠0)的对称点为A′(m,n),则有-\f(A,B)=-1,,A·\f(a +m,2)+B·\f(b +n,2)+C =0.))②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来解决.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直线ax +2y +8=0,4x +3y =10和2x -y =10相交于一点,则a 的值为( )A .1B .-1C .2D .-2 答案 B解析 联立解得⎩⎪⎨⎪⎧x =4,y =-2,∴交点坐标为(4,-2),代入方程ax +2y +8=0,解得a =-1.2.直线l1:x+my-6=0与l2:(m-2)x+3y+2m=0只有一个公共点,则( )A.m≠-1且m≠3B.m≠-1且m≠-3C.m≠1且m≠3D.m≠1且m≠-1答案A解析两线相交,其系数关系为1×3-m(m-2)≠0,解得m≠3且m≠-1.3.光线从点A(-3,5)射到x轴上,经反射后经过点B(2,10),则光线从A到B的距离是( )A.5 B.25C.5 D.105答案C解析点A(-3,5)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3,-5).光线从A到B的距离是|A′B|=-3]2+[10--5]2)=5.4.已知M(0,-1),点N在直线x-y+1=0上,且直线MN与直线x+2y-3=0垂直,则点N的坐标是( )A.(-2,-3) B.(2,1)C.(2,3) B.(-2,-1)答案C解析设点N的坐标为(x,x+1),∵直线MN与直线x+2y-3=0垂直,∴kMN·(-)=-1,∴kMN=2,即x+1--1,x-0)=2,解得x=2,故点N的坐标为(2,3).5.两直线3ax -y -2=0和(2a -1)x +5ay -1=0分别过定点A ,B ,则|AB|的值为( )A. B.175 C. D.115答案 C解析 直线3ax -y -2=0过定点A(0,-2),直线(2a -1)x +5ay -1=0,过定点B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AB|=.6.设A ,B 是x 轴上的两点,点P 的横坐标为2,且|PA|=|PB|,若直线PA 的方程为x -y +1=0,则直线PB 的方程为( )A .x +y -5=0B .2x -y -1=0C .2y -x -4=0D .2x +y -7=0答案 A解析 由已知得A(-1,0),P(2,3), 由|PA|=|PB|,得B(5,0),由两点式得直线PB 的方程为x +y -5=0.7.点P(a ,b)关于l :x +y +1=0对称的点仍在l 上,则a +b 等于( ) A .-1 B .1 C .2 D .0 答案 A解析 ∵点P(a ,b)关于l :x +y +1=0对称的点仍在l 上,∴点P(a ,b)在直线l 上,∴a+b +1=0,即a +b =-1.二、填空题8.点P(2,5)关于直线x +y =1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 答案 (-4,-1)解析 设对称点坐标为(x0,y0),则-1=-1,,\f(x0+2,2)+\f(y0+5,2)=1,))解得⎩⎪⎨⎪⎧x0=-4,y0=-1.9.直线ax +by -2=0,若满足3a -4b =1,则必过定点________.答案 (6,-8)解析 ∵3a-4b =1,∴b=a -,则直线ax +by -2=0,可化为ax +(a -)y -2=0,即为y +8=a(4x +3y),由得∴直线过定点(6,-8).10.设a +b =k(k≠0,k 为常数),则直线ax +by =1恒过定点________. 答案 (,)解析 由题知ax +by =1可变为ax +(k -a)y =1,即a(x -y)+ky -1=0,若其对于任何a∈R 都成立,则⎩⎪⎨⎪⎧ x -y =0,ky -1=0,解得⎩⎪⎨⎪⎧ x =1k ,y =1k .11.在直线x -y +4=0上求一点P ,使它到点M(-2,-4),N(4,6)的距离相等,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答案 (-,)解析 设P 点的坐标是(a ,a +4),由题意可知|PM|=|PN|,即a +22+a +4+42)=a -42+a +4-62),解得a =-,故P 点的坐标是(-,).三、解答题12.已知两条直线l1:mx +8y +n =0和l2:2x +my -1=0,试分别确定m ,n 的值,满足下列条件:(1)l1与l2相交于一点P(m,1);(2)l1∥l2且l1过点(3,-1);(3)l1⊥l2且l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解 (1)把P(m,1)的坐标分别代入l1,l2的方程得m2+8+n =0,2m +m -1=0,解得m =,n =-.(2)显然m≠0.∵l1∥l2且l1过点(3,-1),∴解得或⎩⎪⎨⎪⎧ m =-4,n =20.(3)由l1⊥l2且l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当m =0时,l1的方程为8y +n =0,l2的方程为2x -1=0,∴-8+n =0,解得n =8,∴m=0,n =8.而m≠0时,直线l1与l2不垂直.综上可知,m =0,n =8.13.过点M(0,1)作直线,使它被两已知直线l1:x -3y +10=0和l2:2x +y -8=0所截得的线段恰好被M 所平分,求此直线的方程.解 方法一 过点M 与x 轴垂直的直线显然不符合要求,故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 =kx +1,若与两已知直线分别交于A 、B 两点,则解方程组和⎩⎪⎨⎪⎧ y =kx +1,2x +y -8=0,可得xA =,xB =.由题意得+=0,∴k=-,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 +4y -4=0.方法二 设所求直线与两已知直线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B 在直线2x +y -8=0上,故可设B(t,8-2t),由中点坐标公式得A(-t,2t -6).又因为点A 在直线x -3y +10=0上,所以(-t)-3(2t -6)+10=0,得t =4,即A(-4,2),B(4,0).由两点式可得所求直线方程为x+4y-4=0.四、探究与拓展14.使三条直线4x+y=4,mx+y=0,2x-3my=4不能围成三角形的m值的个数是( )A.1 B.2 C.3 D.4答案D解析当直线4x+y=4与直线mx+y=0平行时,m=4;当直线4x+y=4与直线2x-3my=4平行时,-4=,即m=-;当直线mx+y=0与直线2x-3my=4平行时,-m=,无解;当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时,联立解得代入2x-3my=4,解得m=或m=-1.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m值有4个.15.已知平面内两点A(8,-6),B(2,2).(1)求AB的中垂线方程;(2)求过点P(2,-3)且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l的方程;(3)一束光线从B点射向(2)中的直线l,若反射光线过点A,求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解(1)因为=5,=-2,所以AB的中点坐标为(5,-2),因为kAB==-,所以AB的中垂线的斜率为,故AB的中垂线的方程为y+2=(x-5)即3x-4y-23=0.(2)由(1)知kAB=-,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y+3=-(x-2),即4x+3y+1=0.(3)设B(2,2)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m,n),由⎩⎨⎧ n -2m -2=34,4×m +22+3×n +22+1=0,解得⎩⎪⎨⎪⎧ m =-145,n =-85,所以B′(-,-),kB′A==-,所以反射光线所在直线方程为y +6=-(x -8). 即11x +27y +74=0.。

(人教A版)必修2课件: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人教A版)必修2课件: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BC:x-4y-1=0,AC:x-y+2=0.
第三章 章末归纳总结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2
专题三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已知直线的斜截式方程:l1:y=k1x+b1,l2:y=k2x+ b2,则l1∥l2⇔k1=k2,且b1≠b2; l1⊥l2⇔k1k2=-1; l1与l2相交⇔k1≠k2.
第三章 章末归纳总结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2
有|2x0-y0+3|= 5
52·|x0+y20-1|,
即|2x0-y0+3|=|x0+y0-1|, ∴x0-2y0+4=0或3x0+2=0;
由于P在第一象限,∴3x0+2=0不可能.
联立方程2x0-y0+123=0和x0-2y0+4=0,
第三章 章末归纳总结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2
由题意,得|AB|=5,
∴(
3k-2 k+1

3k-7 k+1
)2+(-
4k-1 k+1

9k-1 k+1
)2=52,解得k=0.
∴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1.
第三章 章末归纳总结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2
第三章 章末归纳总结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2
[解析] 设AB、AC边的中线分别为CD、BE,其中D、E 为中点,
∵点B在中线y-1=0上, ∴设点B的坐标为(xB,1). ∵点D为AB的中点,又点A的坐标为(1,3), ∴点D的坐标为(xB+2 1,2). ∵点D在中线CD:x-2y+1=0上, ∴xB+2 1-2×2+1=0,∴xB=5.
[剖析]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以直线斜率存在为前提的, 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建立和使用直线的点斜式方 程.在错解中,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3)+1,已经默认了 直线l的斜率存在,从而漏去了直线l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而本 题中过P点且斜率不存在的直线恰好符合题意,所以错解丢掉 了一个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当[) 90,0∈α时,0≥k ; 当() 180
,90∈α时,0<k ; 当
90=α时,k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11
212x x x x y y k ≠--= 注意下面四点:(1)当21x x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 与P 1、P 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11x x k y y -=-直线斜率k ,且过点()11,y x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 =y 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 1,所以它的方程是x =x 1。

②斜截式:b kx y +=,直线斜率为k ,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112121
y y x x y y x x --=--(1212,x x y y ≠≠)直线两点()11,y x ,()22,y x ④截矩式:1x y a b
+= 其中直线l 与x 轴交于点(,0)a ,与y 轴交于点(0,)b ,即l 与x 轴、y 轴的截距分别为,a b 。

⑤一般式:0=++C By Ax (A ,B 不全为0)
注意:○
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 轴的直线:b y =(b 为常数); 平行于y 轴的直线:a x =(a 为常数); 4.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1)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0000=++C y B x A (00,B A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000=++C y B x A (C 为常数)
(2)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0000=++C y B x A (00,B A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00-+=0B x A y m (m为常数)
(3)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 的直线系:
()00x x k y y -=-,直线过定点()00,y x ; (ⅱ)过两条直线0:
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
为 ()()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λ为参数)
,其中直线2l 不在直线系中。

5.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1)当111:b x k y l +=,222:b x k y l +=时,
212121,//b b k k l l ≠=⇔;12121-=⇔⊥k k l l
(2)当11112222:+y+0,:++0l A x B C l A x B y C ==
1212121212-0-0l l A B B A AC C A ⇔=≠且
121212+0l l A A B B ⊥⇔=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6.两条直线的交点
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00222
111C y B x A C y B x A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21//l l ⇔ ; 方程组有无数解⇔1l 与2l 重合
7.两点间距离公式:设1122(,),A x y B x y ,()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222121||()()AB x x y y =-+-
8.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00,y x P 到直线0:1=++C By Ax l 的距离2200B
A C By Ax d +++=
9.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1)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2)两条平行直线Ax+By+m=0,Ax+By+n=0的距离
22-=+m n
d A B
二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点P (-1,2)到直线8x-6y+15=0的距离为( )
(A )2 (B )21 (C )1 (D )2
7 2.以A(1,3),B(-5,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程是( )
A 3x-y-8=0 B 3x+y+4=0 C 3x-y+6=0 D 3x+y+2=0
3.图中的直线l 1,l 2,l 3的斜率分别为k 1,k 2,k 3,则( ).
A .k 1<k 2<k 3
B .k 3<k 1<k 2
C .k 3<k 2<k 1
D .k 1<k 3<k 2
4.如果AC <0,且BC <0,那么直线Ax +By +C =0不通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5.直线mx-y+2m+1=0经过一定点,则该点的坐标是 ( )
A (-2,1)
B (2,1)
C (1,-2)
D (1,2)
6.已知A (1,2)、B (-1,4)、C (5,2),则ΔABC 的边AB 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
(A )x+5y-15=0 (B)x=3 (C) x-y+1=0 (D)y-3=0
(第2题)
7..将直线l 沿y 轴的负方向平移a (a >0)个单位,再沿x 轴正方向平移a +1个单位得直线l',此时直线l' 与l 重合,则直线l' 的斜率为( ).
A .1+a a
B .1+-a a
C .a a 1+
D .a
a 1+- 8.点(4,0)关于直线x +y +2=0的对称点是( ).
A .(-6,8)
B .(-8,-6)
C .(6,8)
D .(-2,-6) 9.直线0202=++=++n y x m y x 和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 (B )垂直 (C )相交但不垂直 (D )不能确定
10.若动点P 到点(1,1)F 和直线340x y +-=的距离相等,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A .360x y +-=
B .320x y -+=
C .320x y +-=
D .320x y -+=
(二)填空题
11.过点P(1,2)且在X轴,Y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是 . 12.直线10x y -+=上一点P 的横坐标是3,若该直线绕点P 逆时针旋转090得直线l ,则直线l 的方程是 .
13.直线5x+12y+3=0与直线10x+24y+5=0的距离是 . 14.若方程02222=++-y x my x 表示两条直线,则m 的取值是
(三)解答题
15.∆ABC 中,A (0,1),AB 边上的高线方程是x+2y-4=0,AC 边上的中线方程是2x+y-3=0,求直线AB,BC,AC 所在的中线方程
16..已知点(1,1)A ,(2,2)B ,点P 在直线x y 2
1=上,求22PB PA +取得 最小值时P 点的坐标。

17.求经过点(2,2)A 并且和两个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1的直线方程。

18.直线l 过点(1,2)和第一、二、四象限,若直线l 的横截距与纵截距之和为6,求直线l 的方程.
19.过点(2,3)的直线l被两条直线1l :2x-5y+9=0,2l :2x-5y-7=0所截得的线段AB 的中
点恰好在直线x-4y-1=0上,求直线l的方程
20.已知直线l:2x-y+1=0和点A(-1,2),B(0,3),在l上找一点P ,使得|PA |+|PB |
的值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