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治疗需走出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代谢率都降低,血压比白天下降了20%左右,如睡前服降压药,血压会进一步下降,使血流缓慢,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易致缺血性脑卒中。
1.6 频繁更换降压药有的病人在药店自购降压药,用后效果不理想,再换一种,不停的更换,有的曾用过多种降压药。得了高血压病以后,要到医院检查,医生需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了解有无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心肌肥厚、肾脏损害等危险因素,作针对性治疗。对一种药物疗效的评价,需要有一个观察的过程,例如ACEI类和β-受体阻滞剂,不仅要看它降血压的直接作用,还要看它保护靶器官的良好的远期疗效。
1.7 担心药物副作用,不敢用药有些病人看到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不敢用药。这个药有副作用,那个药有副作用,哪个药也不敢用。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害怕,常言说“是药三分毒”,一般药物都有或多或少的毒副作用,作为生产厂家,必须详细的一一写进说明书中,但大部分药物副作用轻微,不影响临床使用,医生在使用药物时是要权衡利弊掌握分寸的,有些药物在使用时要联合其他药物来减轻其副作用,或在应用中注意哪些事项可以减轻或避免毒副作用,医生是要详细安排病人的。
1.8 认为血压降得越低越好经循证医学大样本实验调查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血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都有大幅度下降,但这并非血压降得越低越好,按照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一般高血压病人降至<140/90mmHg,老年高血压病人<
150mmHg,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130/80mmHg[3]。有实验显示血压降得过低,心衰事件会增加,在脑血管意外的病人治疗中,急性期一般不宜降压,以免影响脑血流灌注,除非当脑出血病人血压>180~200mmHg、脑梗死病人>200~220mmHg时,需要适当降压。
1.9 只注意降压,不注意保护靶器官高血压的并发症是对靶器官的不良重塑,这种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势必造成靶器官结构与功能的改变,高血压患者若不经治疗,约50%死于冠心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33%死于脑卒中;10%~15%死于肾功能衰竭。所以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的一开始,就应该注意保护心、脑、肾这些重要脏器(即高血压的靶器官)。而ACEI类以及β-受体阻滞剂,正是既降血压,又有保护心脏和对肾脏起有益作用的药物。
2 如何走出误区
2.1 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可利用讲座、上课、广播、板报等形式,以及医生看病时广泛宣传,使高血压患者和广大群众,充分了解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掌握一些有关高血压的基础知识,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配合治疗。
2.2 医生的知识需更新近几年来高血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大量临床实验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高血压与冠心病、糖尿病的相互影响。高血压对靶器官心、脑、肾的损害机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已经过5次大的修改[2],对高血压的治疗提出了延缓和逆转靶器官损害的概念,使我们每年都必须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情况。但有些基层医生没有及时学习和掌握新的诊断标准[2],仍按
1978年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来诊治病人,即正常血压DBP<90mmHg,SBP:<39岁<140mmHg,40~49岁<150mmHg,50~59岁<160mmHg,>60岁<170mmHg,造成对一部分病人的漏治误治[2]。1998年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无论高血压的防治观念,还是高血压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方面的知识极其陈旧、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均有巨大差异,不具备应有的防治能力,我国人群极低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以及不断上升的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之不无关系。医疗卫生人员亟须更新观念,补充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我国心血管防治任务的巨大需求,以卫生人员为目标,以最新高血压防治观念和知识更新为内容的健康教育迫在眉睫[4]。
2.3 药物的选择经过临床应用观察,有些药物副作用大,逐渐被新的药物所取代。2004年英国高血压学会新提出一个关于降压药联合使用的ABCD治疗原则,A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B为β-受体阻滞剂;C为钙离子拮抗剂;D为利尿剂(噻嗪类)。A或B因能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即抗交感神经作用,更适合用于年龄较轻的患者,C或D因为不抑制RAS,在年龄较大的患者可作为首选药物[5]。笔者认为A或B类药物既能有效降压,又能通过抗交感神经,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脏,又有抗心衰和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使我们增加了对靶器官的保护手段。如果患者以收缩压显著升高为主适宜给予利尿剂,以减少血容量,协助降压,如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焦虑、心率增快。可加大β-受体阻滞剂的用量。近年来生产许多长效或缓释制剂,如ACEI类、钙离子拮抗剂(CCB),尤其CCB类品种较多,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平稳持续降压,更适合血压不稳定的病人。但农村基层卫生院或诊所仍以应用复方降压片、稳压静之类药物为主,此类药物最大特点是价格低廉,有较好的效果,但它主要成分是利血平,该药用后嗜睡欣快,使人成为愉快的懒人,如长期使用,脑子较少考虑问题,身子又懒得动,就会趋于肥胖,又有使血脂增高的副作用,对高血压病人反而不利[2]。
2.4 关于服药时间问题血压在一天内波动范围很大,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但一般在一天内血压出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早晨的6~9点,第二个高峰在下午的4~6点或7点,第一个高峰最高,第二个高峰次之,建议每天服药2次,一次在早晨5~6点服,第二次在下午的4点服,两次均在血压高峰到来之前服药,使血压保持稳定[2],夜间入睡后血压降低,一般应避免在睡前服用降压药,但个别高血压病人晚上血压很高,属特殊情况例外。
2.5 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需综合控制积极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控制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直接危害,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降低其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重视及尽早地控制高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关注胆固醇,联合他汀降脂是高血压干预的新策略[6]。血脂升高与血压升高对心脑血管发病危险可产生协同作用[4],很多研究证实,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对血脂紊乱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如果有糖尿病,必须首先把血糖控制好,血脂才能很好的控制,肥胖者需减肥。总之,高血压、高血脂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是基础[4],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