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PPT

沪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PPT
•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可 以加入国民党
创始人(总理)
孙中山
中 国 国 民 党 陆 军 军 官 学 校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校长 蒋介石
党代表 廖仲恺 时间:1924.5 政治部主任
地点:广东黄埔
周恩来
性质: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与旧式军校相比,黄埔军校 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
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进行了一 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但屡 战屡败 诞生不久的共产党在领导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后寻找新的救国道路
背景
国共 第一次 合作
认 识
联合一切革命力量,建立革 在俄帮助下 命武装,开展革命战争.
一 国 民 党 ” 一 大 ”
时间地点:
1924年1月
广州
.
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开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 始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从 解释了三民主义) 主要内容: 1924年——1927年,也称第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1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势力主要集中在东部 的一些大城市。
从左图中你可以获 取哪些历史信息?
20世纪20年代的中 国,外有列强侵略, 内有军阀横行, “打倒列强,除军 阀”是中国人民共 同愿望;
军阀割据混战,民众受苦
怕 死 勿 入 斯 门
------孙中山!
1926年2月中共召开特别会议,确定准备北伐。 7月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军在广 州誓师正式北伐。图为誓师大会,台上左一为 蒋介石。
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上的誓词 我不牺牲,国将沉沦。 我不流血,民无安宁。 国既沉沦,家孰与存。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前教育

二、总结问题,揭露弊端

(一)对搬用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思考
1928年张宗麟在编著的《幼稚教育概论》中, 就指出了福禄贝尔学说中的缺点,如对宗教的 迷信、恩物中无乐器、恩物偏于细小等。对福 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思想,经过一段在中国的 实际运用,发现存在不适合中国实际和不够科 学之处。
(二)、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不适合中国国情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前教育
历史背景:
1927年,蒋介石背离了孙中山的政策,叛变革命,成 立南京国民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共赴国 难。国民正度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里,也曾在教育上采取了一 些措施,使国统区的教育有了发展,但是很多都是在教育战 线上爱国的教育家们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实现的。就学前教 育而言,为了巩固和发展五四运动以后反对封建主义的儿童 教育、引进欧美学前教育的成果,他们进一步对引进外国经 验进行深刻反思、实验、探索中国化、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发 展之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模式逐步形成。
陶行知将之概括为: 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三)幼稚园办成了“幼稚监狱”,不适合儿童身心发 展 什么 是“幼稚监狱”? 就是把儿童几乎没有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 多把孩子关在游戏室里,不带他们出去玩儿,只是呆板 地叫孩子在小房间里生活。并且有的幼稚园游戏室很小, 儿童在游戏的时候,还会相互撞到。源自第一节对学前教育的反思

(一)批评旧式儿童教育的传统和一味崇拜外国的 洋化倾向。

(二)提出自己的革新主张
一、调查与反省

五四运动以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教育战 线思想活跃、改革勃发的时期。平民教育思潮、乡 村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幼教战线有相当 的影响,幼教战线一大批进步的教育家,一方面批 判传统封建的儿童教育;另一方面对已经实施了的 幼儿社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 有分量的文章,揭露了当时幼稚教育不适合国情、 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形成了幼教战线上一 个普遍的反思热潮。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作者:张耀玲来源:《神州》2012年第20期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的义务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取得了卓有成绩的效果,对我国以后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改革普及教育一、引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指1927年—1937年,这十年被称为光辉的十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得到了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也迎来了民国以来的最好的发展阶段,各个领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为抢眼。

在这个时期,我国仿造西方强国普及了义务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的长足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概况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国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在1928年颁布了《教育部组织法》,明确的规定了教育部是全国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并沿用至今。

并设置了一系列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法规,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为以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这也成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当时小学教师的地位远远超过县长的地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教师的待遇的重视与投入都相当的大,保证了教育活动的更好执行。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培养出许多的杰出人才,推动了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理念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虽然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社会仍然处于比较动荡的时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蓬勃发展,不可阻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理念是不同于封建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是整个教育体系最高的准则。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案2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案2华东师大版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南京政府的建立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南京政府的建立
和进
后人敬仰
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其基本情况
,所依靠的对象只、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人……
、展示幻灯片关于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主要战场
使学生认识到这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
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渲染有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关
以下几个方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
、教师讲述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和背叛革命的史实,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达到启悟的过程。

教师充分发
表格、网络等方式,使纷乱的历史知识简单化、明晰化,既帮助学生构建起了知识体系,
级的利益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么的相近,让我们很容易的就想去了解那段历史,从
对教材吃不透有关,也与我缺少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与办法有
预习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大胆置疑的训练。

生积极性,还。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三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四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五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八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

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 教学设计

《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 教学设计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过程和基本情况。

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特点。

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变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与国民革命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国民革命的结果以及后续的政治发展。

提问学生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步了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介绍国民革命的发展情况,包括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等。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和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讲解国共合作的破裂以及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过程讲述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描述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的经过。

(3)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指出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讲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独裁统治和政治手段。

(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影响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作用。

3、课堂小结回顾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背景、过程、性质、特点和影响。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政策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政策

1911年-1912年7月,任教育总长。1915年 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组织华法教育会。 1916年12月-1927年,任北大校长。 1927年在国民政府任职。1928年起专任中央研 究院院长。 1932年,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 量 、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二三十年 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 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 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方法为人们耳熟能详。 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 置。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解释:道德教育是培养适应民主共和制度的公民道 德意识和行为;实利教育是指学习适应近代生产的 知识技能;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和军事教育,目的在 于养成健康的身体和自卫的能力;美感教育是指音 乐、图画、手工等艺术教育。 意义:这一方针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彰显,它体现 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 想,对清朝政府的封建主义教育宗旨进行了彻底清 算,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三)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将原来的文、理、法、商、工等学科,改为文、理、法 三科,后又取消三科界限。 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课程量 按单位计算,即学分,学生可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毕 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 建立了旁听制度,课程向社会开放。 必须用本国语讲课,积极应用白话文教材。 将体育定为正式课程,同时大力提倡美育,设美育课和 美育室。
三、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实用主 义教育思潮演化而来的。 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 教育的议案,早期倡导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 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渐形成。 1917年,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人士40多 人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职业教育思潮大大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 展,在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中,职业教育 占有了重要地位。 3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思潮逐渐趋于消沉。

教育学考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教育体系述略

教育学考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教育体系述略

教育学考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教育体系述略来源:三人行教育学作者:三人行清末民初, 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 确立了其行政地位, 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 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 就意识清末民初, 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 确立了其行政地位, 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 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 就意识清末民初,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确立了其行政地位,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制定了有关社会教育行政、经费、法规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使得社会教育形成了1、确立社会教育的行政体制。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设立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教育行政及研究学术的最高机关。

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国立学术机关、教育行政处、专门委员会等部。

社会教育分属于教育行政处下的社会教育处及图书馆组。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又重新修订了大学院组织法,将其下设变更为秘书处、总务处、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社会教育处和文化教育处六个部门,主要由社会教育处来领导和管理全国社会教育事宜。

到1928年底,国民政府废止了大学院制度,重新恢复教育部,下设总务司、高等教育司、普通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蒙藏教育司和编审处。

经几次修订,1935年正式颁布《教育部组织法》,其中规定:社会教育统归社会教育司主管,其管理事项包括:①关于民众教育及识字运动各事项;②关于补习教育事项;③关于低能及残疾者之教育事项;④关于美化教育事项;⑤关于公共体育事项;⑥关于图书馆及保存文献事项;⑦关于其他社会教育事项等七项内容。

(蒋建白、吕海澜著:《中国社会教育行政》,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9页)1935年2月,在教育部规定的各司分科规程中,规定社会教育司下设置第一科和第二科,行政职责的分工更为详实。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含义,原因,特点) 2、家庭教育 (未考过,简单复习)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未考过,简单复习) 4、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5、补充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现代教育启示√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10河南,10江苏,13、15浙江、15山东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 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②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表现: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 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这就是“学在官府”。 ③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家庭教育(未考过,了解)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 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 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了解)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4、六艺(内容+特征=名词解释) 11天津,12华东,12南京,12中山简,13云南,15中央民族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5、补充超纲,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11南京简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文档资料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文档资料
22
•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7 月31 日,中国童子 军总部颁布《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对童子军 的组织和训练更为加强。同年 11 月,教育部公布 《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强 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23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 方针草案》提出了“各学校要增设军事训练”。
19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11
• 同时,通过了《大学区组织条例》,次年公布。 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 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 所,大学设校长1人, 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 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 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12
二、“戊辰学制”的颁布
• 1928 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 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 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21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受苏联的影响实施)“党化”教育就是指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提出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保证战争时期的教育维持正常状态。

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另一方面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②组织高校西迁和改私立学校、省立学校为国立学校。

③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④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

⑤蒋介石作《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提出国家的生命力由教育、经济、军事三要素组成,而教育是基本,是经济和军事总枢纽的观点。

(二)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终结①1927年,大学院制度正式实行实施,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大学院是全国最高教育学术和教育机关。

②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③在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形式下,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一年后不了了之。

④原因是:理想过高,期望学术领导行政,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而使学术机构官僚化;忽视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

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会议对1922年公布的学制略加修改整理,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主要内容如下:①“戊辰”学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整理学制的7项原则,即根据本国实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之可能。

〔岳麓版〕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学PPT课件

〔岳麓版〕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学PPT课件

黄埔军校校址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 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校 长 蒋 介 石
政 治 部 主 任 周 恩 来 教 官 恽 代 英
党 代 表 廖 仲 恺
总理孙中山
黄埔军校使用过的教材
军校学员在上政治课
从1924 年至1927年陶铸 7月,黄埔军校 周逸群 左权 刘志丹 共招收了7期学员,共1.5万人。其中不 少人后来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我 们过去的革命所以失败……原因是只有革命 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 你认为孙中山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 理由。
北伐的时候,流行着一首歌词 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 找找这首歌曲,并学会演唱。
1、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佚名 3、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4、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爱因斯坦 5、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佚名 6、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 罗兰 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8、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恰普曼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10、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11、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佚名 13、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5、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武者小路实笃 16、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但丁 17、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1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佚名 19、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雨果 2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王守仁 21、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22、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 23、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24、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乔· 贝利 2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26、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罗洛· 梅 27、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武者小路实笃 28、有志者事竟成。——佚名/JINGDIANTYPE.html 29、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金斯莱 30、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果戈理 31、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华兹华斯 3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3、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贝弗里奇 34、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 35、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佚名 36、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佚名 37、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奥斯特洛夫斯基 38、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萨迪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40、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歌德 41、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雨果 42、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43、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 44、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45、即使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佚名 46、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费尔巴哈 47、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高尔基 48、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奥斯特洛夫斯基 49、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莫洛亚 50、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歌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
-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 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 育工作办法纲领》。
• 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 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 介石为会长。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谢志斌
-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主义”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主义”教育
• 1924年,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 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增长较快。 • 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
三、高等教育
•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前十年可以说是稳 步发展,逐步定型。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 里开始下挫,但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 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
四、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 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基本 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一定发展。使抗战时期 中国的高等教育呈发展态势,学校和学生数比战 前有较大增长。
-
• 同时,通过了《大学区组织条例》,次年公布。 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 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 所,大学设校长1人, 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 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 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
二、“戊辰学制”的颁布
• 1928 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 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 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
一、初等教育
• 三个阶段: • 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
育建设实行法制化; • 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 • 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
-
二、中等教育
• 三个发展阶段: • 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
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 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
-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 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通过的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说明书》,解释三民主义教 育:“就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教育,就是 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设施,各种教育机关的设备 和各种教学科目,都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 教育”。
-
• 1929年 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 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之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 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 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 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 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既 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 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 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 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
第二节 教育制度改革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二、“戊辰学制”的颁布
-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国 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阐述了“党化教育”的 涵义。
-
• 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 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 “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 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 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 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 1927 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 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观全国 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 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任命 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组 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 隶属国民政府,管理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
-
• “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 • 第一部分提出了七项原则: • (1)根据本国国情;(2)适应民生需要;(3)
增高教育效率;(4)提高学科标准;(5)谋个 性之发展;(6)使教育易于普及;(7)留地方 伸缩之可能。 • 第二部分为学校系统。
-
第三节 学校教育发展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 四、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
•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7 月31 日,中国童子 军总部颁布《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对童子军 的组织和训练更为加强。同年 11 月,教育部公布 《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强 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 方针草案》提出了“各学校要增设军事训练”。
•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炮轰济南,制造了“ 五卅”惨案。激于民族义愤,大学院下令全国专 门学校一律增加军事教育课程。
-
• 1929年 1月,教育部颁发《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 事教育方案》,规定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科每学年 三学分,两年共六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