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张小飞之四圣心源卷三寸口人迎脉法
中医张小飞之四圣心源卷三寸口脉法
寸口脉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
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
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
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
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
候脾,两关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
部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
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
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藏主也。
气口即寸口。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
与心肺同候于两寸。
越人十难,实为定法。
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诊脉方法之一,包含理论依据、临床指导等。
该脉法可通过寸口脉与人迎脉的脉象相互对比,指导经脉辨证及针灸临床治疗。
但由于历代医家对于人迎脉所在的诊脉位置见解不一,使得对该脉法的应用造成障碍。
故笔者着眼于古典文献,从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以验于临床。
1诊脉位置在应用人迎寸口脉诊法前应首先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梳理。
后世医家对人迎寸口脉法的诊脉位置有2种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人迎脉诊脉位置位于颈部喉结旁的动脉处,气口即寸口;另一种观点源自《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脉诊脉位置,右手关前一分为寸口脉诊脉位置,由于该脉法诊脉位置的不确定,导致了历代医家对人迎脉诊脉位置各抒己见,使该脉法应用混乱。
1人迎脉诊脉于颈部《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1]。
《内经》已经指出人迎为颈部动脉,位于足阳明胃经。
故后世医家多认为此脉法中的人迎脉位于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而寸口脉位于双手的肺经寸口脉。
但是,人迎脉诊脉位置若位于颈旁动脉则会给临床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人迎脉位于颈部动脉,则左右皆有人迎脉、寸口脉。
虽然《灵枢·动输》中记载:“阴阳上下,其动一也。
”但在实际临床中,由于病情的多变复杂,很可能会出现左右人迎寸口大小相反,甚至出现左右寸口脉相差非常大的情况,这时该如何诊脉,则无法确定。
历史上认同人迎位于颈旁动脉的学者也未能对此做出较为合理的解答。
2诊脉位置位于左右手首次将人迎寸口脉法赋予新的含义的是《脉经》,王叔和于《脉经·卷第一·两手六部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2]分析其内容可知,其中关于人迎、气口的定位应为关前一分。
后世医家孙思邈、陈无择等也认同“左人迎,右寸口”的观点,临床上很多医生以此作为依据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说明也有其理论以及临床意义。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脉学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人迎气口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况,进而判断病情和辅助诊断疾病。
人迎气口位于颈部的两侧,距离颈椎横突约3寸,即颈椎下缘处。
触摸人迎气口时,应用中指贴近颈椎后,由上往下滑动,当感觉到颈动脉搏动的地方即为人迎气口。
在诊断中,医生会观察人迎气口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滑动感等特征,进一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沉、浮、紧、弦、细、数、缓、急等。
人迎气口脉法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可以辅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指出的是,人迎气口脉法仅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不能替代其他现代医疗技术和方法,如影像学检查等。
《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术
口
心源
核心
理论
变化
五行生克
原文
黄元御
中医 根源
精神
白话
气血 杂病 气
七五官
生成
九阳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四圣心源》是清代中医一代宗师黄元御的精华之作,是黄师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的体现。黄元御所尊四圣: 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所尊四部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圣 心源》阐发四圣要旨,其学术以脾胃中气为核心,兼顾四旁(心、肺、肝、肾),提出了脾升胃降的脏腑整体循 环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极具指导价值。本书补充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基础内容,并画龙点睛的讲出了黄元御脏腑循 环和三焦循环的核心理论,比原著内容多出两卷,更浅显易懂,更易于读者学习,特别是易于初学者入门。
4
九伤风根源
5
十齁喘根源
二鼻口根源
一耳目根源
三咽喉
四声音
五须发
一痈疽根源 二瘰疬根源
三癞风根源 四痔漏根源
一经脉根源 二杂病根源
三胎妊解 四产后根源
附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01
一六气名目
02
二六气从化
03
三六气偏见
04
四圣心源脉法解
四圣心源脉法解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
顾此恨恨,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寸口脉法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大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营运十二经中,周而复始。
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己也。
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
气口即寸口。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腑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
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寸口人迎脉法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
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黄帝内经》关于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汤泼雪的讲义第七章是色脉,前面说的是看气色诊病,后边介绍了三种《黄帝内经》的诊脉方法。
脉搏因为藏在身体皮肤以内,和浮于表面的气色相比属阴,今天就先说说人迎寸口脉法。
所谓人迎寸口就是两个脉搏的名字。
人迎脉在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属于足阳明胃经而在头,是地的阳气迎合于天的交界处,又有迎接贵人的含义。
寸口脉在手寸关尺三部脉中,最大者,属于手太阴肺经,是天的阴气下降于地的交界处,也是天地气交,阴阳界交之处。
人迎寸口脉的诊脉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比较两个脉搏的大小来指导临床:1、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
2、人迎大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阳。
3、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阳。
4、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病在足阳明,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阳明。
5、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的,说明厥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厥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厥阴。
6、寸口大于人迎两倍的,说明少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阴。
7、寸口大于人迎三倍的,说明太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阴。
8、如果人迎和寸口脉的差距达到了四倍,离死亡就很接近了。
人迎脉位于喉结两旁一寸五分处,为阳明胃脉,主要以诊察在外的六腑病变,所谓“人迎主外”。
人迎寸口脉法对比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
《灵枢·五色》中解释了诊脉的原理: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学习了这一个诊脉方法后,还是有所疑问,《黄帝内经》也说过,天不满西北。
地不足东南。
人体的左右不一致非常正常。
人迎寸口脉左右都有,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会出现左侧人迎大于寸口,同时右侧人迎小于寸口,或两侧人迎同时大于寸口,反之亦然,各种各样的情况,那么在上面几种情况下,以哪一边为准呢?我又从网上找到了一些论述,其中有一篇《脉法赞》说的是,所传以分左右寸口为人迎气口者,实乃分左右阴阳之意。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导言:在码这篇文章的时候,脑袋里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假的传千里,真的没人理”,号称是80后注明作家韩寒的格言,不知读完此文,各位是不是也这么想。
今天本想接着讲讲上次那篇黄帝内经剩余四分之三的答案的,没看过此文的朋友请看如下链接:经典“黄帝内经”并不完整,只透露了最多四分之一的人体机密但是这个答案确实比较烧脑,估计也会编辑的比较痛苦,最近事情也比较多,一直拖着没下笔,而且也有不少朋友留言,其实是知道答案的,这里就先公布一下,答案在一本书里:祝华英道长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此书讲述的是祝道长在进入道家内丹、胎息功态时内观到人体经络运行的奥秘,并根据祝道长行医几十年经验,结合内经所着的一本经验之书,其中道理笔者深以为然,并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实践中。
非常建议各位都花点时间来读一读此书,笔者非常可惜此书在中医界似乎并没有引起轰动,这大概也足以说明本文开头的部分了吧,笔者能力有限,以后也会把自己的实践和领悟,逐渐融汇在今后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也就是在这本书中,对人迎、寸口的古脉法做了了解,其实此脉法在内经中早有描述,配合灵枢的大篇幅针刺讲解,实在应该是针刺之前的必备程序。
以下是人迎脉位置:以下是常见的寸口脉位置:笔者以前介绍过如何切脉的,其实就是切的寸口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此文,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仰望岐黄”在关键索引里查阅此文:全文 - 10分钟教会你把脉 - 贫号是如何自学脉诊的笔者不禁惊诧,为何如此简单明了之古脉法没有流传下来,别说人迎脉了,现在很多面诊的中医甚至连寸口脉都不把了,同样的病症有不同的病机,这是必须要依靠比如舌诊、脉诊来辅佐诊断的,笔者甚至认为,上工可以仅凭脉法、刺法,就可初步调定阴阳平衡,小病自去也。
废话少说,下面来介绍下人迎、寸口脉法。
该诊法最早出自《灵枢·终始》:“持其脉口(即寸口脉)人迎(即人迎脉),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脉法针灸之人迎寸口针法
脉法针灸之人迎寸口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开篇即将脉法针刺放在了重要地位。
观今人之针刺,非但未做到仲景所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更是将脉法抛之尽净。
有感于此,临床针刺发奋研究脉法,为古脉法针灸重新绽放出光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针刺的脉法很多,(以后我也会对主要的一些脉法进行阐述),但《灵枢》中反复提及到,记载较详实的还当属人迎寸口脉。
《灵枢.终始》篇记载有“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此处脉口即是寸口)寸口人迎分别代表人体阴阳之气,若是阴阳失衡,即代表某些经络出现了问题,所以《终始》篇就有“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迎脉博力度或者说宽度大一倍于寸口脉,那么病变在足少阳经上,脉博一倍而躁动,那么病变在手少阳经。
当然一倍,二倍,三倍,需要临床上医师自己去体会。
二倍大就在足太阳,三倍大则在足阳明。
若脉加躁动即在相应的手经。
同样寸口若大于人迎,说明病位较深,已入阴经。
寸口一倍于人迎,在足厥阴,二倍在足少阴,三倍在足太阴,若脉加躁动,即病在相应的手经。
所以人迎寸口脉法可以准确定位到经络病变。
对于治法,《终始》篇中同样有相关的论述“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足厥阴,二泻一补”。
即是说如果人迎大一倍寸口,那么可以泻胆经,补肝经,泻用两个穴位,补用一个穴位。
”补泻穴位运用还是五输穴运用的较多。
当然也可以用五输穴以外的穴位。
临床上遇病人主诉臀部牵涉腿外侧疼痛一周,持其寸口人迎,寸口一倍人迎,补胆经风市,阳陵泉,泻太冲,次日疼痛即明显好转。
临床此类病例较多。
脉诊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够判断出疾病治疗是否有效。
治疗后”必切而验之,竦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
”扎完再号脉,人迎寸口平衡了,虚脉变有力了,实脉变无力了。
疾病即能好转。
然而我们在临床上很多疾病号脉人迎寸口没有太大差异又该怎么办呢,内经中同样讲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王叔和的《脉经》不仅具有版本文献学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更具有指导临证诊脉的巨大价值。
比如《脉经·卷一》中《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顺逆第七》记载:《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
察按阴阳,谁与先后。
阴病治官,阳病治府。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这是王叔和收录早已亡佚的古籍《脉法赞》中的一段。
对于我辈今天临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于掌握“人迎”“气口”的定位,都非常实用。
04限于篇幅,这里不逐字逐句解释,仅据这段文字扼要归纳六点临床切脉的技术和秘诀。
(1)脉的寸关尺五脏定位是,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左关属肝,肝藏魂;右寸属肺,肺藏魄;右关属脾,脾消谷;左寸属心,心藏神。
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当根据五脏切脉的定位来诊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与后天之本的关系,注意这几个字,即魂、魄、谷、神的病理表现皆可辨脉而知。
(2)“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即左脉主管火(寸)、木(关)、水(尺),是官(我克);右脉主管金(寸)、土(关)、相火(尺),是府(被克)。
此即强调脉诊的五行思维。
两手左右脉存在着五行制约关系,即左寸脉火克金(右),左关脉木克土右),左尺脉水克火(右)。
(3)讲切脉分男左女右,男者左脉大为顺为阳,女者右脉大为顺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阳气行于左,阴气行于右。
(4)切脉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强调切脉“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这句话很重要,即注意关前一分位置的脉动,明确告诫这是人的性命所主。
左寸(含关前一分)为人迎,右寸(含关前一分)为气口。
《素问经脉别论》日:“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关于人迎寸口脉人迎脉取穴位置与同道商榷
关于人迎寸口脉人迎脉取穴位置与同道商榷《灵枢》终始第九篇里详细的记录了人迎寸口脉,但在临床运用时,人迎脉在哪里取出现了2个版本,一个是人迎穴,一个是关前一分,由于目前临床上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资料,来说明人迎寸口脉如果取穴,如何针灸补泻,都是各说各的理,只能考临床去体会,去实践,疗效才是硬道理。
个人认为人迎脉自然在人迎穴上取,有些民间的医生也是这样取。
前不久经网友介绍买了一本王伟老师写的《拨开迷雾学中医》,里面详细的阐述了人迎脉的取法和依据,依据就是王叔和的《脉经》,以前也有老师提到过。
《灵枢》说脉平即止,如果按着王叔和的说法要2个手的脉平才行,但实际上左手为阳右手为阴,想要2个手脉平很难做到。
我在临床上用的是人迎穴,把脉调平还是很容易的,治疗的效果很好,一般无从下手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失眠、高血压等效果都不错,所以我认为人迎穴取脉还是对的。
还有一个困惑,就是为啥人迎寸口脉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能看到的针灸书几乎没有提到人迎寸口脉,如果真有效为啥没有记载下来,当我们看了针灸大成就会明白,里面有很多的针灸歌赋,比如《百证赋》等,里面都是写一二个穴位治疗一种病。
再看今天有很多一针疗法方面的书籍(高树中、王文远、杨伟杰、刘丕祥、刘群霞、梁立斌等),究其原因是人们都在追求一针一法,或者是绝招,没有把重点放在辩证上,这就是今天针灸被当做是治疗痛症的代名词。
以上个人观点拿出来与各位同道一起商榷,如果不对地方欢迎提出批评,希望在针灸上能有更大的进步。
《灵枢针灸》学习:人迎寸口脈诊
本帖最后由成哥于2013-7-30 22:19 编辑阴阳脉-人迎寸口脉《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
终始者﹐经脉为纪。
持其脉口人迎(1)﹐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相司守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为平人”。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2)﹐知阴者知阳。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3)﹐所谓一也”。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寸口主中﹐人迎主外(4)﹐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5)”。
【注释】﹕(1)脉口人迎﹕脉口﹐指寸口脉。
又称气口。
人迎﹐指人迎脉。
(2)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指了解经脉阴阳表里关系。
头﹕指人迎脉。
(3)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三阳﹐指阳明太阳少阳﹔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
头指人迎脉﹐手指寸口脉。
全句指阴阳经象反映在人迎寸口二脉。
(4)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中﹐内也﹐指阴经﹔外﹐阳也﹐指阳经。
(5)平﹕指常人。
【按语】﹕本篇论述了人迎寸口脉的候诊部位以及正常人迎寸口脉的状况。
寸口脉反映阴经﹐人迎脉反映阳经﹐此即“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临床上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脉的强弱﹐了解经脉阴阳平衡与否。
这即是《灵枢终始》中“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以﹐人迎寸口脉亦可称为阴阳脉。
有关人迎寸口脉的具体检查方法﹐参考本篇附篇。
关于正常的人迎寸口脉﹐本篇论及了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是“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即寸口人迎脉随四时而有相应的变化﹐具体就是“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第二﹐必须是“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
即人迎寸口两处指下的感觉如同按在同一条拉紧的绳索上。
这里指出检查人迎寸口脉时﹐不是注意其脉的大小快慢浮沉﹐而是需要揣摩两脉指下应指力度﹐以确定两脉的强弱。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内经》经文①《素问·六节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②《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③《灵枢·终始篇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⑷《灵枢·经脉篇第十》:“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黄帝内经》之藏象学说----人迎与寸口对比脉法(四)
《黄帝内经》之藏象学说----人迎与寸口对比脉法(四)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诠释:人迎一盛:人迎,指结喉两旁一寸五分处之动脉,属足阳明经。
盛,大也。
人迎一盛,是说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
下文二盛,三盛,四盛俱仿此。
又《素问集注,卷二》以左手气口为人迎,注云:“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盖阳气从左而行于右,阴气从右而行于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阳之气”。
此说本于王叔有《脉经》,然考诸《内经》人迎当指颈侧之动脉为是。
、少阳、太阳、阳明:三阳主六腑,六腑以胃为本,故人迎之脉以候三阳。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少阳胆与三焦也。
二盛病在太阳,太阳膀胱小肠也。
三盛病在阳明,阳明胃与大肠也。
四盛已上为格阳:已,通以。
格阳,又叫溢阳,谓气血盛溢于三阳,与三阴格拒不相交通。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四盛以上者,以阳脉盛极,而阴无以通,故曰格阳。
寸口一盛:又称脉口、气口、即两手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属手太肺经。
三阴主五脏,五脏以肺为先,故寸口之脉以候三阴。
寸口候阴,故一盛一在厥阴,肝与心主也。
二盛在少阴,心与肾也。
三盛在太阴,脾与肺与。
关阴:关,隔绝之意。
关阴,指气血盛于三阴,与三阳隔绝,阴阳不相交通。
四盛已上者,以阴脉盛极而阳无以交,故曰关阴。
”关阴也叫溢阴,《灵枢、终始》篇云:“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于言表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本节讨论了寸口与人迎对比诊脉法的问题,这种诊法目前临床虽然不常应用,但对某此疾病仍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关格:《类经、脉色类二十二》所说:关格者,阴阳否绝,不相荣运,乖羸离败之候也,故人迎独盛者,病在三阳之腑也,寸口独盛者,病在三阴之脏也。
盖太阴行气于三阴,而气口之脉,亦太阴也。
阳明行气于三阳,而人迎之脉,在结喉之旁也。
深度解析人迎寸口脉三
深度解析人迎寸口脉三一、适应症: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二、禁忌症: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三、如何定病变及补泻经脉: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实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寸口三盛,足太阴实证,泻足太阴补足阳明。
四、补泻**位:五输**。
五、每侧**位数:阴经一个,阳经二个。
六、补泻的先后顺序:先补后泻。
七、何时起针:脉平起针。
八、针刺的频率:人迎或寸口一盛(少阳或厥阴):每日一次;人迎或寸口二盛(太阳或少阴):二日一次;人迎或寸口三盛(阳明或太阴):一日二次。
九、单纯一经症状的简便定经法:收集临床症状→参考各经脉病变“是动病”“是主”部分→确定病变经脉→检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确定病变经脉的虚实。
十、“人迎”、“寸口”位置及诊脉技巧:位置:“人迎”即喉结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博动处(平环状软骨的颈动脉搏动处为人迎脉)。
如果喉结不明显,在上边那条较深较粗的横纹婴筋前搏动处。
“寸口”即桡骨茎突尺侧的桡动脉博动处(平桡骨茎突的桡动脉搏动处为寸口脉)。
诊脉技巧:以人迎及寸口处应指力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切忌比较两处脉管大小(宽度)!鉴别几盛的技巧:一盛:能感觉到人迎与寸口博动力度有区别;三盛:人迎与寸口力度相差极大,以至于搭上强的一边后弱的一边似有似无,几乎感觉不到弱的一边;二盛:介于一盛与二盛之间。
下面开始今晚的课程。
“盛”、“倍”与三大回环设计讲解这一节,是为了加深大家对判断几盛(或几倍)的直观理解,如果你有心还会从本节中意外收获大量的宝贝!十二经脉循环分为(阴阳)表里两经之间的小循环和十二经脉流注(实为包括任脉督脉在内的十四经脉)的大循环。
小循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
中医《禁服》人迎寸口脉法
中医《禁服》人迎寸口脉法如前所述,《禁服》文字古朴,成篇较早,是考察人迎气口脉法应该首先着眼的一篇,其明确提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关于人迎脉的位置,《内经》十分明确:“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灵枢经・寒热》)“一次任脉例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经・本输》);“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灵枢经・动输》),也就是说《内经》中对于人迎脉的认识较为一致,都是指阳明胃经颈部人迎穴脉动处。
然而对于脉口或寸口,在《内经》之前,古人认为体表所能摸到的动脉搏动都是脉口,或称之为气口、寸口。
因为中医的地域性,《内经》对于脉动处的称谓或者所指多有出入。
古人认为经脉气血所发之处即为该条经脉的气口,《灵枢经・五阅五使》概括为“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
因此经脉的脉诊部位又称为气口。
气口是一段脉诊部位,自然有其大致的长度。
这个长度《素问·经脉别论》认为“权衡以平,气口成寸”;《难经》则认为“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又称其为寸口。
据笔者考察,四大经典中的脉诊处长短差不多都在一寸左右,因此可以推断,古人之所以称脉诊处为寸口,应该是据它的长度而命名的。
事实上,脉口、气口、寸口称谓的混乱,也肇端于《内经》时代,例如:“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
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
”(《灵枢经・五色》)可以看出,脉口在这篇文献中又称作寸口。
《禁服》篇在表达与《五色》“脉口主中”相同的思想时写作“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同样的内容在《四时气》却写作“气口候阴,人迎候阳”,而在《终始》篇中又表达为“脉口主中”。
这种同是对脉诊处的不同称谓在《内经》中屡见不鲜。
这说明古人对于气口脉口、寸口的称谓,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出现了较为混乱的情况。
虽然现在所说的脉口也好、气口也好,也包括寸ロ在内,都特指手腕桡侧脉动处,但是在汉以前,脉口、气口及寸口,并非都特指手太阴寸口处。
人迎气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
人迎气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摘要:人迎气口脉法首见于《灵枢》,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同时这套脉法能明确具体病变的部位,为临床带来了极大便利。
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后出,以左右手关前一分初步判断定病性,即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同手关前一分与关脉比照来定病位,即先定病性,再定病位,这样为临床诊病提供了简捷、实用,又易于掌握的一个技巧。
同时将人迎气口脉法应用于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显著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关键词:人迎气口脉法;脉法应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在《素问》、《灵枢》中多篇均有记载。
以《灵枢》中《禁服》、《始终》、《经脉》三篇记载最详细。
古人著述言简意赅,大量的论述足可见其重要性。
但是由于诊脉位置的不统一,使历代医家对于该诊脉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源自《内经》,另一种源自《脉经》。
1.1.《内经》中的人迎气口脉法《内经》中已经明确给出人迎、气口脉的候诊部位。
人迎脉在颈动脉搏动处,气口脉的位置在挠骨茎突内侧的挠动脉搏动处。
《灵枢·寒热病》[1]曰:“颈侧之动脉,人迎。
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
《灵枢·经筋》曰:“手太阴之筋,结于后,行寸口外侧。
”《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
《灵枢·本输》日:“肺出于少商,……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也,动而不居。
”1.2.《脉经》中的人迎气口脉法《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3]篇中:“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篇中:“心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
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
刺三里。
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
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
人迎、气口脉介绍
人迎、气口脉介绍《太素·人迎脉日诊》:“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此者名日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太阳;人迎三倍,病在阳明。
《太素·人迎脉日诊》:“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此者名日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太阳;人迎三倍,病在阳明。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微,名日外格,死不治。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厥阴;寸口二倍,病在少阴;寸口三倍,病在太阴……寸口四倍,名日内关。
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素问·六节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大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日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
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灵枢·禁服篇》:“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寸口大于人迎—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灵枢·四时气篇》:“……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
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灵枢·五色篇》:“……切其脉日,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
人迎气大紧“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
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
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
行者老师讲四圣心源 脉法解
行者老师讲《四圣心源》脉法解一、脉法解一 (3)问:毛折乃死,是什么意思? (8)问:男女左右,大小不同,道理在哪里? (9)问:讲讲六阴脉。
(9)问:脉细代表什么含义? (9)问:牙痛有何妙方? (10)问:吐酸水的病机? (10)问:有个朋友找医生号脉时告诉他是心肌肥大,请问这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11)二、脉法解二 (12)问:“右关尺浮,右寸沉;左三部皆沉弱。
”可以讲一下这脉象,这脉象是什么意思呢? (14)问:左三部脉几乎切不到? (15)问:右尺脉浮不是相火不能安藏吗?用沙半理中应该不加附子吧。
(15)问: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15)问:脉阴阳是指什么 (16)问:脉细向来说是营分不足或是精气不足的,总体上说是阴分不足这个结论对吗? (16)问:现在把的脉象大多是弦而细。
(16)问:开始是两关脉紧,吃了附子理中汤,现在是浮数 (16)问:晚上 1—3 点要吐完痰才能睡觉 (17)问:左三脉细而弦,右寸细、关、尺摸不到 (17)问:左脉细,右脉大 (18)问:如何学脉法 (18)问:日本汉医书如何 (19)问:如何学习脉法,从那里入手 (19)问:四时脉象,那个是生理脉,病理脉? (19)问:脉原于足阳明胃,起于足少阴肾,止于手少阴心是怎么回事? (20)问:学脉从何处入手最为有利? (21)三、脉法解三 (21)问:为什么弦数脉主热也主寒呢? (23)问:那迟数脉只能根据一个人的前后情况来对比,横向对比意义不大。
(23)问:作为客热,不能消谷,这里面这个客热这个热是指脉数还是指阳虚发热? (31)问:我想问一下,那个伤寒论122条说的,有条文说得这个,数为客热,客在这代表假的意思,不是外来之热的意思,是不是假热的意思是吗? (31)问:那这种火是吧它除了比方脉数之外呢,还有没有像其它的比如像口干啊什么的,这些其它的一些热象,体温高啊,或者病人自我感觉发热,有没有其它的说这些脉数,还有其它的热象吗?就这个阳气不能潜降的这种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阴为五
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
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
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死不治。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
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
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
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