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第一框懂得犯罪后果教案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教学设计教科版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刑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认识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本书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通过阅读本书,学生可以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特点,提高防范犯罪的意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后阅读材料,深入研究刑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作用,思考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学生可以查找有关刑法的历史案例,分析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刑法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经验。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本课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过程,以增强学生对刑法作用的认识;同时,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本课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和网络资源等教学媒体,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借助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讨论和资源共享,拓宽学习渠道。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刑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案例分析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深入理解刑法的作用;小组合作法用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过程:
讲解刑法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新)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青春拒绝犯罪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片”
思考: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是什么?主观原因有哪些?
如何才能做到“青春拒绝犯罪”?
分析犯罪的自身原因
阅读教材P111~113 的内容,结合观看 过的视频,思考、分析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 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分析原因:一
刑罚的定义、特点和种类
刑罚: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 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是对付犯 罪的主要工具。
1.刑罚是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2.刑罚只能适用于犯罪分子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适用 4.刑罚只能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确立 5.刑罚是特定机构执行的制裁措施
刑罚的种类(p108)
分析原因:三
个别未成年人有着不健 全的法治观念。许多未成年 罪犯或者不知法律为何物, 是彻头彻尾的“法盲”;或 者虽然知道法律,但视法律 如无物,将遵守法律当成 “胆小怕事”,将违法犯罪 视为“有胆有识”,直到被 绳之以法、真正认识到法律 的威严时,才追悔莫及。
善同犯罪斗争:见义勇为
阅读教材P115区志见义勇为的事迹,然后各抒己见,谈 谈自己遇到这样事的做法。
课小结
懂得犯罪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触犯了刑律、应当受到 刑罚 刑罚处罚的行为
思考:
就“伟海父母的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法院 的判决正确吗?为什么?”
“大义灭亲”行为虽然从表面上不具有严重 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具有亲社会性,但刑法 仍然认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将它作为犯罪 ,原因在于我国法律不承认“家法”,不允 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私自处死他人;行为人 对违法犯罪的亲属,私自处死同样构成故意 杀人罪,但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10课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教案 人民版
第一环节
“案情发布”
2、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以牙还牙,错了吗?”案情发布。
2、在阅读中思考“受害者为什么会成害人者?”
依据材料,引导学生质疑
第二环节
“案例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看课件并由自由发言:①是否同意书中观点?②如果王宜用法律手段会怎么样?
3、在讨论中认识王宜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
2、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思考,得到结论:他是有志向的学生,但盲目模仿,不懂法导致他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独立思考,培养能力,解决疑难点
第二环节
“警方忠告”
3、展示“警方忠告”课件。
3、在讨论中分析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及盲目模仿的危害。
承上启下
第三环节
“漫画图”
4、展示课件提问:①漫画中人物的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②你从中得到什么意识?
3、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诺言在法律面前不起作用,一旦违法犯罪,必自食其果。
增强学生法制观念,依法自律
三、巩固
迁移
4、布置作业:
你认为应该如何“慎交”?写一份建议书。
4、在完成建议书活动中加强对慎交朋友的认识,依法规范自己行为。
实现价值观
情感的升华
板书设计
青少年团伙作案率高
→“一起干不会有事吗?”→
4、在自学中解决老师的提问,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明白不能一味模仿掉进犯罪的深渊。
开拓思维启迪学生
三、迁移扩展
5、布置作业。“盲目模仿,可取吗?”写一段体会。
5、在体会中加深理解,盲目模仿是十分有害的,要学法、懂法、守法。
总结巩固,增强法制观念。
板书设计
模仿——盲目模仿,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警方忠告
《懂得犯罪后果》课堂实录
第十课第一框《懂得犯罪后果》课堂实录教学目标:认知: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分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情感态度观念: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罚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运用: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犯罪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运用的教学方法小组展示、以案说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
课时安排:教学资源:人教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P105—P111;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P128—P140;人教社《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指导;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和材料;布置学生预习。
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专家”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指导学生角色扮演。
1.“专家团”一:介绍罪与非罪的区别;以案说法,讲述犯罪的三个特征。
2.“专家团”二:介绍我国的刑罚种类。
3.“专家团”三:介绍我国刑法的作用。
4.“专家团”四:准备案例,考察听者掌握情况。
学生:预习课文,熟悉有关法律条文,完成任务。
授课过程:教师(主持人):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法律访谈》节目。
上一期节目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知识,懂得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处处有法,时时有法,违法行为不但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往往会付出很重的代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懂得犯罪应该承担的后果。
(板书:懂得犯罪后果)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个相声,再回顾一下有关的知识。
(相声展示《学好法律力量大》,文本见附件1)主持人:大家笑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啊?学生1:这就是法律意识淡薄惹的祸啊!学生3:他这个行为已经不是轻微的违法行为了,已经是犯罪了!学生4:对,他就是犯了“故意杀人罪”!主持人:同学们讲得都很好,看来,大家的法制观念还是很强的。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犯罪”这个词,这个表哥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有关犯罪的问题。
最新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卫校教案 NO:※—重点Δ—难点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考试答案(综合版)填空1. 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 (填空)2.医务人员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高尚的情感3. 美国学者罗伯特M维奇提出了医患关系的工程模式、教士模式、契约模式的三种医患关系模型. (填空)4仪容,通常是指人的外观、外貌5. 临床诊疗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最优化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保密守信原则和协同一致原则. (填空)6. 礼仪的基本内容包括自我形象设计和交往应酬的技巧(填空)7. 印度医德最早表现在公园前5世纪名医、印度外科鼻祖妙闻的《妙闻集》8.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 (填空)9.现代医德的特殊性表现为与物质联系更加紧密和趋向于法规化10.所谓道德,是指以一种特定形式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的行为规范总和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11.所谓功利,就是功效和利益_. (填空)12.道德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填空)13. 医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映了基本的职业素养. (填空)14. 正确的站姿是一种静态的造型,是优雅举止的基础. (填空)15.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 (填空)16. 政治素质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填空)17. 护士是白衣天使,是心灵美和仪表美的象征,为此,护士应加强"自爱、自尊、自重、自强"修养. (填空)18. 护理工作的本质是: 尊重人的生命, 尊重人的权利, 尊重人的尊严,提高生存质量. (填空19. 关于从业者对职业的要求,可概括为职业三要素: 维持生活、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 (填空)20. 职业责任包括职业团体责任和从业者个体责任两个方面. (填空)21. 医疗卫生事业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 (填空)22. 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是职业特性的基本要求. (填空)23. 脑死亡是的心肺标准补充和完善. (填空)24. 所谓功利,就是功效和利益 (填空)25.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医护人员应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病人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填空)26. 职业道德反映着职业行为的道德发展方向. (填空)27. 根据靶细胞的不同,基因治疗可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和生殖细胞系基因治疗两种类型. (填空)28. 古希腊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 (填空)29.美国医生萨斯和荷伦德两人将医患关系分为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和共同参与模式. (填空)30.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填空)31. 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 (填空)32。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2、了解导致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3、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的防范意识。
2、情感态度观念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运用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 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
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4. 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法律后果,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犯罪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2.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犯罪的法律后果。
教学难点:1. 犯罪构成要件的掌握。
2. 犯罪法律后果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定义- 犯罪是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2.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
- 犯罪客体: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 犯罪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3.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罪刑法定原则。
- 法律适用从轻原则。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犯罪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 简答题:简述犯罪构成要件。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法律后果- 刑罚的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 刑罚的适用原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2. 犯罪的自我保护- 学法、守法、用法。
- 遇到违法犯罪行为,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课堂练习1. 选择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法律后果?()2. 案例分析:小明在学校里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
020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课时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
(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
(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
情感态度观念: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运用: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板书设计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1犯罪1犯罪的含义2犯罪的基本特征3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2我国刑法的任务1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2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5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用书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指导用书教学准备1
难点: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板书设计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1、犯罪
(1)犯罪的含义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
2、我国刑法的任务
(1)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
(2)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
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5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用书》
收集分析一两个实例,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及我国刑法惩治犯罪的作用。
课堂小结
与
作业布置
一、课堂总结
出示PPT,学生总结,教师归纳:理解犯罪的严重危害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我们将懂得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自觉预防犯罪,是与犯罪作斗争的不二法门。
二、布置作业(1分钟)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见义勇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探究活动二:犯罪特征
区别一种人旳行为是 否是犯罪,必须同步 具有三个特征。
严重旳社会危害性 最本质旳特征
刑罚当罚性 必然成果
犯罪
刑事违法性 法律分界线
阅读教材P106旳正文、链接、点评,思索、讨论: 犯罪旳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最本质旳特征是什么?
小组辩论
阅读教材P107活动框旳内容,就“伟海父母 旳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法院旳判决正确吗? 为何?”问题展开辩论 ——
课堂小结
懂犯罪得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二、处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
作用
犯罪:具有严重旳社会危害性、
触犯了刑律、应该受到
刑罚处分旳行为
刑罚
处罚犯罪,保护人民—保护国家各人民利益 震慑潜在旳犯罪人,使其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分
子作斗争
社刑 刑
维护社会旳公平正义
会 事 罚 含义、特点、种类
危违 当
陷阱七:模仿追风
❖ 凶杀、暴力等作品腐蚀着青少年,尤其是某些未成年人, 是非善恶不分,以追风模仿、寻找所谓旳刺激作为潮流, 往往一失足成千古恨。2023年,一中院审理了一起4名少 年实施绑架后将人质残忍杀害旳案件,当初,年仅14岁旳 小成在法庭上认可,其绑架旳措施是从某些警匪片中学来 旳。
陷阱八:娇纵溺爱
陷阱五:沾染恶习
❖ 许多青少年犯罪是从沾染赌博、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开 始旳。父母离异旳小王与从事收购废旧钢铁生意旳爸爸住 在一起。爸爸常把朋友叫到家里喝酒打将。他在麻将桌边 耳濡目染,不久练就了一手“盲摸”本事,其父经常炫耀儿 子旳“聪明智慧”。不但如此,十几岁旳小王沾染了喝酒、 吸烟、打麻将等不良嗜好,后来,小王发展到结伙盗窃抢 劫,最终被法院判处4年有期徒刑。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归纳总结:
归纳:
一、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潜移默 化的影响 二、是家庭的关爱和学校的教育不够,导致青少年 过早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 三、最关键的原因是个人原因:青少年法律意识淡 漠,自控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自我 保护能力差,冷漠无情、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感,缺 乏正确的交友观等。
想一想 议一议:
(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 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 出片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 刀是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他母 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 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 :“不知道”。一张纸条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 ,挽救了三个孩子。
刑事责任年龄(重点掌握,P115)
《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 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 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 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 政府收容教养。
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 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 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 运用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
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
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
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篇: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十课(二)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教学目标 1.认知(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运用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
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
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
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首先从加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法第十课熟悉刑法犯法与刑罚教学设计教科版
第1站犯法与刑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熟悉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增强法律学习,树立法律意识,远离犯法。
能力目标:把握刑罚的分类,明白得刑罚的作用。
知识目标:了解犯法的含义、特点,了解刑罚的含义、分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刑罚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挤在两个座位上,起哄、打闹、吹哨子,并仿照影片中的音乐和对话高声哼唱、喊叫。
周围观众和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确实是不听。
为了保护公开场合秩序,影院工作人员给派出所打了电话,民警赶来后将这三个人带走。
公安机关依据治安治理惩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惩罚。
公安机关什么缘故给予李某等三人以警告的惩罚?提示:因为他们做了法律所禁止的,是一种违法行为。
这节课咱们就一路来探讨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活动:看教材第66页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问题试探:(1)你明白“法治”这一大体内容的内涵是什么吗?(2)咱们国家什么缘故要提出“法治”这一大体内容呢?(3)什么是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2.提示:我国还存在一些违法行为;我国有些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亟待推动法治建设等。
3.教师讲解: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依照所违背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目标导学二:犯法的含义和犯法的大体特点活动:看教材第66--67页材料1.问题试探(1)什么是犯法?(2)犯法的大体特点有哪些?(3)如何熟悉这些特点?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3.教师讲解:(1)所谓犯法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犯法行为是一种严峻的违法行为。
(2)犯法具有三个大体特点:第一,犯法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第二,犯法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第三,犯法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设计教科版
1. 拓展资源:
1.1 法律案例集:提供一系列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相关的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原则。
1.2 学术论文:推荐一些关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学术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情况。
1.3 在线课程:推荐一些关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在线课程,让学生通过视频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的基本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规定了国家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对公民进行处罚。无罪推定原则则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它规定了被告人在没有被证实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1 讲授法:在讲解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同时,在讲解法律制裁的种类和作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将受到的惩罚。
1.2 讨论法:在讲解犯罪的原因和危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景模拟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师、被告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过程,提高学生提交的作业,我将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点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将指出并引导学生改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法第十课熟悉刑法合法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教科版
A. 前提相同 B. 危害来源相同
C. 行为的对象相同 D. 目的相同
A.小偷正在进行盗窃,室主发觉后与之搏斗,打伤了小偷
B.两小偷因分赃不均而打架,小偷甲打伤小偷乙
C.某人与同事发生纠纷,被打伤,很气愤,抓住同事6岁的儿子打了一顿
D.刘某在路上遇见前一天打伤他弟弟的吴某,一气之下,把吴某打伤
二、碰到非法侵害实施合法防卫,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 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
目标导学二:正确实施合法防卫
活动一:看教材第72页材料。
1.讨论试探:(1)小赵的行为什么缘故属于合法防卫?(2)刑法的这一规定给咱们什么警示?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提示:(1)结合合法防卫的含义分析。(2)防卫不能过当。
教师讲解:(1)合法防卫的实质是公民在特定条件下的合法防卫权。国家不仅许诺公民行使合法防卫权,而且希望和要求公民能踊跃行使这种防卫权,以捍卫国家、人民、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2)所谓紧急避险,确实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免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形,这时假设两种合法权益发生了冲突,而且无法保全两边合法权益,不得已只能捐躯较小的利益,以爱惜较大的利益。
目标导学四:紧急避险的条件意义
事后,死者黄某家眷以为田华的行为属于“过失杀人”,于是向法院起诉。
1.试探:(1)若是你是法官,你会认定田华有罪么?什么缘故?
(2)结合田华的例子和刑法的规定谈谈对合法防卫的熟悉。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3.提示:关于未成年人来讲,面对案例中这种侵害,仍是要审时度势,平复理智,第一确保生命平安。
犯罪的后果懂得犯罪后果
犯罪的后果懂得犯罪后果懂得犯罪后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书是人教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般违法行为的涵义及种类,本课将进一步学习其中之一的“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法律知识,为自觉遵守法律打好知识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上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14级4班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犯罪的危害与主要特征,,②知道刑罚的种类③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2) 技能目标①培养明辨罪与非罪的能力②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3) 情感目标①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②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上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14级4班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难点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
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
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
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抢劫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第十课第一框_懂得犯罪后果_教案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课时懂得犯罪后果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与主要特征,知道刑罚的种类,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
3、运用目标:培养明辨罪与非罪的能力,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犯罪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情景表演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3~109;《教师教学用书》P128~140相关内容;《学习指导》P46~60相关内容;PPT课件。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印发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选);指导学生根据主要剧情排练情景剧“拦劫”。
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有关的案例与材料;排练情景剧“拦劫”。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学内容(1)复习违法的含义与种类。
(2)案例导入。
2.教师活动(1)复习提问: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几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凡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包括违宪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用PPT出示)(2)请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拦截抢钱”,用PPT出示主要剧情:“这是我的地盘,赶紧把钱拿出来,不然有你的好看。
”边说边举起手中的刀和仿真枪。
不到18岁的王欢和自己的三个伙伴,组成了一个小团体,除去上网外,他们就是在距学校门前一百多米处拦截学生要钱,不给就打,甚至动手搜身、抢夺。
一旦上网将抢来的钱花尽,他们便又开始针对学生下手。
提出问题:王欢与伙伴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在学生表演、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王欢与伙伴的行为是抢劫,是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
(用PPT出示)板书:懂得犯罪的后果。
[k12精品]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教科版
第3站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意识,懂得作为一个公民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积极有效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保护国家、人民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能力目标:学会辨别什么是正当防卫行为,并能正确行使正当防卫,培养勇于以正当防卫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能力,能够分析判断进行紧急避险的时机。
知识目标:掌握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条件以及了解二者的异同;掌握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以及防卫过当的的区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教学难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学生小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男青年陈某持刀劫持并绑架,危急关头,小胡沉着应对,趁陈某去洗手间的空档偷偷解开绑在身上的绳索,捡起路边的砖头向陈某的头部砸去,趁陈某晕倒在地,他得以逃脱。
小胡的行为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什么?提示:小胡的行为告诉我们,当不法侵害不可避免时,我们要运用正当防卫,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尽量不要与侵害人发生暴力冲突,而是要善于观察情况,以智取胜,并设法尽快向家长、老师或公安机关求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正当防卫的含义活动:看教材第72页内容和案件回放一天晚上,田华从同学家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口处跳出一个持刀青年黄某。
黄某把刀逼向田华并让他交出钱和手表。
田华扭头就跑,结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华拿起墙角的一根木棒。
向黄某挥去,黄某应声倒下。
此时有路过群众报警,当警察赶来时,黄某已死亡。
事后,死者黄某家属认为田华的行为属于“过失杀人”,于是向法院起诉。
1.思考:(1)如果你是法官,你会认定田华有罪么?为什么?(2)结合田华的例子和刑法的规定谈谈对正当防卫的认识。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3.提醒: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面对案例中这类侵害,还是要审时度势,冷静理智,首先确保生命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一课时懂得犯罪后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与主要特征,知道刑罚的种类,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
3、运用目标:培养明辨罪与非罪的能力,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犯罪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情景表演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3~109;《教师教学用书》P128~140相关内容;《学习指导》P46~60相关内容;PPT课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印发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选);指导学生根据主要剧情排练情景剧“拦劫”。
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有关的案例与材料;排练情景剧“拦劫”。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学内容
(1)复习违法的含义与种类。
(2)案例导入。
2.教师活动
(1)复习提问: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几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凡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包括违宪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用PPT出示)
(2)请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拦截抢钱”,用PPT出示主要剧情:“这是我的地盘,赶紧把钱拿出来,不然有你的好看。
”边说边举起手中的刀和仿真枪。
不到18岁的王欢和自己的三个伙伴,组成了一个小团体,除去上网外,他们就是在距学校门前一百多米处拦截学生要钱,不给就打,甚至动手搜身、抢夺。
一旦上网将抢来的钱花尽,他们便又开始针对学生下手。
提出问题:王欢与伙伴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在学生表演、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王欢与伙伴的行为是抢劫,是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
(用PPT出示)
板书:懂得犯罪的后果。
3.学生活动
(1)用第九课所学习的知识回答问题,温故而知新。
(2)表演与观看情景剧“拦截抢钱”,讨论、回答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研习新课(29分钟)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
(19分钟)
1.教学内容
(1)犯罪的概念、特征。
(2)刑罚的概念、种类。
2.教师活动
(1) 探究活动一:小凡盗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小凡的盗窃金额并不大,却被判了刑,原因何在?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犯罪的危害性有哪些?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如果仅凭盗窃数额,小凡不应该构成犯罪,但是,小凡盗窃了残疾人的财产,造成了导致残疾人双腿截肢的严重后果,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符合犯罪的特征。
由此可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用PPT出示),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
用PPT出示下图:
(2)探究活动二:犯罪的特征。
指导学生逐一阅读教材P104~105的正文、链接、点评、活动框的内容,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图表归纳犯罪的特征。
接着请学生阅读教材P105活动框的内容,就“伟海父母的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法院的判决正确吗?为什么?”展开辩论,并进行引导,最后总结指出,“大义灭亲”行为虽然从表面上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具有“亲社会性”,但刑法仍然认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将它作为犯罪处理,原因在于我国法律不承认“家法”,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私自处死他人;行为人对违法犯罪的亲属,私自处死同样构成故意杀人罪,但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
(用PPT出示)
(3)探究活动三:刑罚的定义、特点和种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6刑罚体系图、正文和链接,展开讨论,了解刑罚的定义、我国刑罚的特点和种类,并认识到刑罚较之其他处罚法具有最大的严厉性,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它不仅可以剥夺罪犯的财产和资格,还能限制或剥夺罪犯的自由甚至生命。
(用PPT出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刑罚中的主刑。
用PPT出示下图:
(4)板书:罪(同时板书犯罪的定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罚;含义、特点、种类。
3.学生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凡盗窃。
阅读教材P103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问题,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懂得犯罪是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会留下终身难以洗刷的污点;了解犯罪的含义及其危害性。
(2)探究活动二:犯罪的特征。
逐一阅读教材P104~105的正文、链接、点评、活动框的内容,思考、讨论问题,并对大义灭亲案展开讨论,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社会危害性这一最本质特征。
(3)探究活动三:刑罚的定义、特点和种类。
阅读教材P106刑罚体系图、正文和链接,在讨论的基础上听老师讲解,了解刑罚的定义、我国刑罚的特点和种类,并认识到刑罚较之其他处罚法具有最大的严厉性。
第二目: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10分钟)
1.教学内容
刑法的作用。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刑法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7活动框中的四个案例,讨论回答PPT出示的问题:这些犯罪行为都危害了什么利益?在打击这些犯罪的过程中,刑法除了惩罚犯罪以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教材P108的正文、链接来回答。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案例一危害的是公共安全和他人的健康权、生命权;案例二危害的是他人的健康权;案例三危害的是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案例四则是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
刑法的作用,其一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其二是震慑潜在的犯罪人,使他们不敢轻易以身试法;其三是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作斗争;其四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接着,重点讲解惩罚与保护的关系。
板书:目的;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2)知识运用:分析李亮砍人案。
用PPT呈现案例:
李亮的一个“哥们儿”王辉,最近交了一个女朋友晓雯,晓雯告诉王辉,自己以前曾经有个男朋友,后来散了,在交往过程中,总是给前男友花钱觉得很亏。
王辉一听,立即表示可以帮忙要回这些钱。
于是,晓雯便和王辉给前男友打电话索要钱物,但遭到对方的拒绝,于是王辉召集自己的“哥们儿”,李亮首当其冲,五个人当即聚集到一起,又是准备砍刀,又是准备棍子。
1月18日,双方定好来到了河北区某小区内。
话不投机,李亮等人挥舞着砍刀和棍棒冲上前,将对方两人砍成重伤后逃离现场。
回答:李亮等相关肇事者犯了什么罪?有什么危害?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第一,李亮等相关肇事者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犯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第二,危害有:两人重伤;李亮等要被判刑坐牢;家庭破裂;亲人痛苦;社会秩序被破坏;社会稳定受影响等。
于自己、于他人、于家庭、于社会都非常有害。
第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他们将承担刑事责任。
3.学生活动
(1)探究活动四:刑法的作用。
阅读教材P107活动框的四个案例,结合阅读教材P108的正文、链接内容,讨论问题,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
弄清四个案例的犯罪行为所危害的利益,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
分组朗读教材P108~109四段正文,加深理解刑法的作用。
(2)知识运用:分析李亮砍人案。
观看PPT呈现的案例,讨论问题,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
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了解犯罪的危害与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杜绝违法犯罪行为。
(三)课堂小结(3分钟)
1.教学内容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
在学生根据板书归纳的基础上,强调要求学生懂得犯罪的后果,理解刑罚的作用,自觉守法,远离犯罪。
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
3.学生活动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2分钟)
针对PPT出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八、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3、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忽视了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因此在对知识点的概括中出现了冷场,在提示或问题的引导上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造成对知识点的误解。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不足,提高教学和教育水平。
九、教学点评
由于本课知识点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设计此教案时,注重了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落实,在活动上的设计相对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