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反应时)【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第8章记忆与学习⼀、单项选择题1.内隐学习最早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1研]A.⼈⼯语法范式B.序列学习范式C.复杂系统范式D.样例学习范式【答案】A【解析】国际上第⼀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的论⽂,是美国⼼理学家雷伯于1967年发表的⽂章,《⼈⼯语法的内隐学习》。

其中,他向被试呈现根本不同规则(⼈⼯语法)产⽣的字母串,并分别以外显和内隐指导语引导被试对其学习。

2.学习⼀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

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法是()。

[统考2010研] A.系列回忆法B.再认法C.⾃由回忆法D.对偶联合法【答案】B【解析】系列回忆法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学习和回忆;再认法是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由回忆要求被试对先前呈现的⼀系列项⽬尽可能多地记住;对偶联合法是先向被试呈现⼀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

3.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

[统考2010研] A.复述的作⽤B.成熟的作⽤C.疲劳的作⽤D.期待的作⽤【答案】A【解析】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复述的作⽤。

也可以让被试在这段时间做⼀些简单的算术运算,以此来对抗被试的复述。

4.验证⼯作记忆是否存在中央执⾏系统,通常使⽤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0研]A.双任务范式B.点探测范式C.线索提⽰范式D.注意瞬脱范式【答案】A【解析】探索中央执⾏系统功能的实验研究有:Alzheimer病⼈的实验研究,双任务操作实验以及随机⽣成任务实验。

双任务范式关⼼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的。

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法是:让被试执⾏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精品文档]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精品文档]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是没有仪器讲解以及实验设计部分。
郭秀艳考试的书让我看着很舒服,朱滢老师的很有深度也很不错。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及
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强化习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强化习题详

9.1复习笔记
9.2强化习题详

10.1复习笔记
10.2强化习题
详解
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
师讲授《实验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编写
强化习题。本书参考了《实验心理学》的中英文教学资源及大量实验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根据每章重点内容编
写习题和详细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同时,本书也精选了近年的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
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进行分析。本书的笔
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
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杨治良审订,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实
验心理学经典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若该设计的交互作用显著,则应进一步做的统计分析为()。

[统考2009年研] A.主效应检验B.相关分析C.简单主效应检验D.回归分析【答案】C【解析】在多因素的方差分析统计中,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2.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

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统考2009年研]A.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答案】B【解析】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消除法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随机法是指采取随机抽取样本或者分配样本的方式,使无关变量得到控制;匹配法是指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匹配从而来控制额外变量。

3.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统考2009年研]A.对偶比较法B.差别阈限法C.数量估计法D.等级排列法【答案】C【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顺序量表的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等距量表的方法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4.由于实验本身刺激呈现的规律性,使得被试对刺激是否达到阈限值提前做出反应而产生的误差是()。

[统考2009年研]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练习误差D.疲劳误差【答案】B【解析】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①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②期望误差则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

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数量一致。

③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④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8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8章【圣才出品】

第6章注意6.1 复习笔记一、注意的理论和实验心理学中有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1.过滤器理论:将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它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外界大量信息中的部分信息通过,同时将其余部分过滤在瓶颈之外。

2.双耳分听技术: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所发明的技术,其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

(二)过滤器理论在过滤器理论及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实验研究,试图对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即:注意对信息选择的位置究竟在感觉、分析以及反应中的哪个阶段。

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对注意的各种理论解释都建立在研究者各自的系列实验研究基础上,说明他们通过各自的实验,从各自的角度阐述注意理论的同时也对注意给出了不同的操作定义。

1.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如图6-1)(1)模型含义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它调节进入的信息,选择其中的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的信息将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

(2)模型特点①单通道:按“全或无”方式工作,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②选择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以及为人所期待的信息。

③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

图6-1 布罗德本特的单通道过滤器模型(3)验证实验由该模型提出假设:若人们必须接收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注意过滤器就只能快速地在各个通道间切换,而这些切换动作必定带来信息输入的不完全。

布罗德本特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假设,从而验证了他提出的单通道过滤器模型。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如图6-2)(1)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

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 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 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 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 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第7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单个声源方向进行判断需要利用双耳线索。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双耳线索的是()。

[统考2010研]A.强度差B.时间差C.速度差D.周相差【答案】C【解析】听觉的双耳线索包括: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

2.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统考2009研]A.对偶比较法B.差别阈限法C.数量估计法D.等级排列法【答案】C【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顺序量表的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等距量表的方法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3.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统考2009研]A.知觉恒常性实验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C.透视错觉实验D.“视崖”知觉实验【答案】D【解析】知觉的直接性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吉布森,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吉布森的“视崖”知觉实验是研究儿童知觉发展的实验,就是其实验支持之一。

其他三个知觉实验都支持间接知觉的观点。

4.人们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后,会感觉到灰色的纸片呈蓝色。

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08研]A.颜色适应B.颜色恒常C.颜色对比D.颜色混合【答案】C【解析】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两种颜色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颜色对比。

适应是一种刺激长时间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对该种刺激的感受变化的现象。

颜色恒常是指在一个范围内,个体对一种颜色的知觉不随着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

颜色混合是几种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同一区域或不同色彩的颜料混合作用引起的颜色视觉变化的现象。

5.在知觉实验中,常用动景盘来研究()。

[统考2007研]A.真动知觉B.诱导运动C.自主运动D.似动现象【答案】D【解析】动景盘是研究似动现象的常用工具。

实验中,将设计好的卡通片放入景盘,使之紧贴内壁,随着景盘的旋转,观察者从窗口向内能看到卡通片上的静止图形随之活动起来。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6.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与解析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A.笛卡儿B.冯特C.铁钦纳D.赫尔姆霍茨【答案】B~~~~【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A.历史因素B.成熟因素C.统计回归效应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答案】A~~~~【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

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

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统考2016年研]A.库珀(L.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B.汉密尔顿(W.Hamilton)的字母转换实验C.克拉克(H.Clark)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D.斯腾伯格(S.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答案】B~~~~【解析】Hamilton等(1977)、Hockey等人(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它被称为“开窗”实验。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04章 反应时解析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04章 反应时解析
➢ 价格高昂,但使用便利,精确度高。
电子毫秒计,其精确度可达到1毫秒。
▪ 计算机为核心的高精度计时装置
➢ 任何计算机内部都带有时间脉冲发生器,计算机 内部计时器与键盘硬中断技术相结合编制而成的 实验软件可以使机器在良好地完成呈现刺激、接 受反应和计时三方面的工作。
➢ 内隐联想测验(IAT)
➢ 序列反应时任务(SRT)
➢ 五阶段 ➢ 感官换能时间较长——视网膜的工作方式是累积
▪ 视觉简单反应时
➢ 除了要安排好呈现光刺激的屏幕、反应 键以及计时设备,还要控制刺激视角
➢ 弱光照明的实验室,要求被试端坐在屏 幕前,指示他一旦看到屏幕上出现红点 就立即按下反应键。
➢ 最初测得的反应时可能长达0.5秒,多 次测定后很快会降至0.2秒以下
➢ 生物墙:0.15秒
▪ 和听觉简单反应时相比,视觉简单反应时较 长。
➢ 人差方程式引起了人们对反应时研究经久不衰的兴趣。
▪ 人为何存在反应时?
➢ 在赫尔姆霍兹提出神经传导速度之前,人们无法 解答这一问题,因为人们一直认为神经传导以光 速进行,人类对刺激做出反应的哪些阶段需要时 间就无从解释。
▪ 在人差方程提出27年后,生理学家赫尔姆霍 兹在1850年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 度(约为26米/秒)。其后,他又测定了人 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米/秒。
▪ 据此,反应时至少可以分五个阶段
➢ 第一时段,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 觉神经元的时间;
➢ 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 枢和运动中枢的时间
➢ 第三时段,中枢加工刺激的时间
➢ 第四时段,神经冲动从中枢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 间;
➢ 第五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第6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即使一个刺激被有意忽视,注意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分配到该刺激并影响其此后的加工。

研究这种现象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11研]A.搜索范式B.双侧任务范式C.负启动范式D.整体一局部范式【答案】C【解析】搜索范式研究注意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及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

双侧任务范式主要研究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

整体-局部范式研究注意过程和感觉特征(如尺寸和空间频率)之间交互作用。

2.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08研]A.双耳分听B.语义启动C.双任务操作D.视觉搜索【答案】A【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中指向性。

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3.注视图6-12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图6-12A.注意起伏B.注意转移C.注意分配D.注意分散【答案】A【解析】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也即注意起伏。

B项,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

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

C项,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性。

D项,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过程。

4.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答案】A【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郭秀艳版 实验心理学笔记 (1)

郭秀艳版 实验心理学笔记 (1)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19世纪之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

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心理学建立的意义:1.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范围;2.使得心理学研究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在方法和研究上给予其他心理学分支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3.第一章绪论4.借助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当代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荣誉;实验心理学发展的途径:1.费希纳:物理心理学,开创性的提出量化研究;2.冯特:首先提出心理学必须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3.艾宾浩斯:实证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一、费希纳(一)生平1801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做了7年的生理学家;15年的物理学家;14年的心理学家;11年的实验美学家;在教物理的时候,开始从事感觉的研究,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19世纪受荷兰理性哲学影响,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K㏒R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 为常数;㏒取对数;(2)费希纳定律的含义: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刺激量越大,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nd】所需要的变化量就越大。

即是:物理量越大,为了感觉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3)费希纳定律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第一,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第二,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着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的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1)最小可觉差;(2)正误法;(3)均差法;(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且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2、另外一方面,从他的不足出发,后人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二、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在海德堡从事生理学研究是他的实验心理学概念的开始;(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且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使得心理学真正的走进科学的殿堂;3、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撒下了种子;(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他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最大;三、艾宾浩斯费希纳的量化思想让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成为可能;冯特的勤奋工作建立了实验心理学的体系;艾宾浩斯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一)生平1850年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波恩。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十章 情 绪【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十章 情 绪【圣才出品】

第十章 情 绪一、情绪的产生和获得(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1.实验背景(1)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2)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4)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5)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他们希望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2.实验过程第一步: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

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药物后产生心悸、手抖、脸发烧等反应,这些是注射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双脚麻木、发痒和头痛等现象,与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完全不同;告诉第三组被试,药物是温和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不告知这组被试肾上腺素的效果。

此步骤是为了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做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将每组被试各分为两个部分,并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

其中一个实验情境能看到一些滑稽表演,是一个愉快的情景;而另一个实验情境中,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是惹人发怒的情景。

此步骤是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3.实验结果第二、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

4.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第一组被试能正确地估计和解释后来的真实生理反应,并将环境对他的影响也进行了认知解释,因而能平静地对待环境作用。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7章知觉7.1 复习笔记一、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历史渊源1.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1)格式塔心理学: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2)吉布森(Gibson,1950,1966,1979):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2.间接知觉(indirect perception):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3.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up-bottom)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也称材料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也称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二)直接知觉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要点是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的研究是吉布森和沃尔克(Gibson和Walk,1960)的视崖实验。

1.实验背景视崖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深度知觉,这是知觉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研究领域。

2.实验方法(1)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2)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是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

(3)实验操作:将婴儿放在视崖的中间,并要求他们的母亲站在视崖深的一端和浅的一端召唤他们,观察他们是否会跟着母亲的召唤,向“视崖”或“浅滩”爬去。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1~3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1~3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19世纪以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还没有开始。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者是由哲学家、医生或生理学家兼任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辩。

1879年,以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一、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一个牧师家庭。

19岁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医学与哲学,后转入海德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广泛涉猎了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并对生理学产生兴趣浓厚。

在海德堡作生理学研究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出现。

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他阐述了关于新心理科学的思考和建议。

在这本书里,冯特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

这本著作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一起常被看作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

1863年,冯特出版了《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该书所探讨的许多问题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1873—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冯特晚年兴趣发生了转变,在其最后的20年间完成了10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1920年8月31日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病逝于莱比锡,享年88岁。

(二)研究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据统计,冯特的学生中有116人研究心理学课题,其中34人成为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如霍尔(Hall, G. S.)、卡特尔(Cattell, J. M)、铁钦纳(Tichener, E. B.)等等。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与解析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A.笛卡儿B.冯特C.铁钦纳D.赫尔姆霍茨【答案】B~~~~【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A.历史因素B.成熟因素C.统计回归效应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答案】A~~~~【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

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

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统考2016年研]A.库珀(L.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B.汉密尔顿(W.Hamilton)的字母转换实验C.克拉克(H.Clark)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D.斯腾伯格(S.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答案】B~~~~【解析】Hamilton等(1977)、Hockey等人(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它被称为“开窗”实验。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附标准答案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附标准答案
58.有意无意地、期望59.唐德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60.经验观察、自我校正6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记忆62.被试、无关变量、重复验证63.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64.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65.先前呈现的顺序、开始位置、中间位置66.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67.视觉对象、头部、眼睛68.立体物体、前后相对距离69.习惯、期望、练习、疲劳70.报告标准、似然比值71.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72.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73.特雷斯曼、特定值、结合74.概念、程序75.肌肉线索、适应、辐合76.自变量、因变量、处理水平、被试77.相同或相似、随机分配78.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79.被试内设计、人数较少、单个80.实验方法、实验目的、准确性、有效性、内部、外部8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82.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83.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84.从众实验,服从实验,责任扩散实验85.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86.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87.勒温88.身体缓冲区89.系统的安全需求、操作上的方便需求。90.工作、活动91.直线透视、大小透视、视野中高度、纹理梯度92.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93.构思效度94.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95.数量估计、数量生产、绝对数量估计96.外围提示、符号提示97.类型论、特质论98.相符行为99.逆向工作100.硬件匹配、软件匹配
8.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4~5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4~5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反应时第一节反应时的研究历史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经过望远镜目镜中的一条线,来记录天体事件的时间和位置。

他们当时的计时方法是“眼耳法”,即在天文望远镜的附近有一个闹钟每秒均发出滴答声,从而可使观察者以0.1秒的近似值记下天体通过目镜中那条铜线的时间。

1796年,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基林(Maskelyne)在观察星辰经过望远镜中的铜线时,多次发现其助手金尼布克(Kinnebrook)比他自己观察的时间慢约半秒钟,台长认为这是重大的错误,因而辞退了助手。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F.W.Bessel)得知此事后,猜想金尼布克及其老板所记录到的天体经过时间的差异或许不是因助手的无能所致,而可能是他们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

贝塞尔因此比较了自己和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星体的通过时间,也发现有明显的差别。

比如,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Argelander)共同观察七颗星时,两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B-A=1.233(秒)。

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

公式表示为:B-A=1.233(秒)著名的人差方程(或个人方程)(personal equation),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

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在人差方程提出27年后,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他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米/秒)。

其后,他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米/秒。

根据神经传导的大致速度,他认为神经传导所占据的时间是很短的,而整个反应时却比较长且变动很大。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C.Donders,1818—1889),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一、填空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_________,测量这些_______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4.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5.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

这种在_________下的感受性_________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6. ________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_______。

7. 语图仪是能将______或______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________________。

8.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

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_______就能适应,这是_______。

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_____,而是______,与_______正好相反。

10.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________的指标,最早是用____________进行测定的。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实验心理学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现在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生之初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

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费希纳、冯特与艾宾浩斯。

(一)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1.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即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法,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

他于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①费希纳定律的提出1860年,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

其公式为:S=K log R。

其中,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log为取对数。

费希纳定律表明: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②费希纳定律的意义a.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b.该定律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①种类: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method of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正误法(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和均差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反应时
4.1 复习笔记
一、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1.眼耳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经过望远镜目镜中的一条线,来记录天体事件的时间和位置的计时方法。

即在天文望远镜的附近有一个闹钟每秒均发出滴答声,从而可使观察者以0.1秒的近似值记下天体通过目镜中那条铜线的时间。

2.人差方程:B(贝塞尔的反应时)-A(阿格兰德的反应时)=1.223s。

它说明了不同观测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反应时的实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现代心理学家在总结反应时研究的这段历史时,把自1850年赫尔姆霍茨的研究至1969年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称之为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这是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方法学的核心是减数法(或减法法)。

(1)1850年,赫尔姆霍茨(Helmholtz)等关于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开始了反应时的研究。

他发现刺激离大脑近的皮肤,反应时要短,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应时变动很大。

(2)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1873年,厄克斯奈指出准备定势在反应时测量中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名词。

(3)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

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

(4)在冯特早期的学生中,卡特尔和屈尔佩后来都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实验室。

卡特尔做了许多关于反应时的实验。

屈尔佩则发展出一种内省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反应时与复杂反应时,还证明了准备定势对反应时的影响。

2.加因素法时期
(1)1969年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1969)提出了加因素法之后,反应时研究便进入第二阶段,开始了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

(在心理学界有两位斯腾伯格,这里提到的这位是宾西法尼亚大学的Saul Sternberg,他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他还进行了经典的短时记忆提取方式的实验,而另一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耶鲁大学的Robert J Sternberg,他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元理论、爱情三元理论以及成功智力理论。

)(2)加因素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影响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都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三)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反应时研究的前提是测量的高度准确性和精确性,一种有效测量反应时的仪器包括三个部分:刺激呈现装置、反应装置和计时装置。

这三部分装置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精度,反应时测量技术的发展,也总是对这三部分不断改良。

1.刺激呈现装置与反应装置
(1)刺激呈现装置
①心理学家希望,刺激呈现装置可以在发出信号的同时激活计时装置,且刺激呈现装置本身不得对被试的反应造成任何额外干扰。

②最初的刺激呈现装置是简单线路和电键,其存在一定的缺点和操作不方便的毛病。

目前,一些可编程的电子刺激呈现装置,在排除干扰和计时同步方面做得比较好,广泛运用于需要高精度反应时记录的实验研究中。

(2)反应装置
①对于反应装置,研究者希望它灵敏、快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停止计时装置的工作。

未经良好设计的反应装置往往成为反应时实验中误差的重要来源。

一般来说,反应装置的设计至少要考虑到键的机械阻力和被试操作的方便与习惯。

②不同类型反应时的测定对刺激和反应键都有特殊的要求。

如测试言语反应时,除要设计增益高、失真小的电路系统,还需要性能完善的言语反应键。

2.计时装置
最初的高精度计时器是利用物理学原理的简单装置,此后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机械装置、电子计时装置,一直到今天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精度计时装置。

(1)简单机械计时器
简单机械计时器利用巧妙的设计思想和物理学原理,可以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较高精度的时间测量。

其代表有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和单摆微差计时器。

(2)复杂机械计时器
复杂机械计时器在本质上仍然是一套机械设备,但是往往具有自己的动力机构,在复杂度和精确度上远高于简单机械计时器。

常见的有时间描记器(chronographic)和钟表式计时器。

(3)电子计时装置
现代心理学实验室常用精密的电子仪器作为测时工具,已摆脱了传统的机械发条及摆锤结构,其基本部件一般采用晶振元件、集成电路(积体电路)及荧光数码管(或液晶)时间显示器。

现代心理实验室常用精密的电子仪器作为测时工具,它很容易和计算机系统连接,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者快速建立一套灵活、精确、方便扩展的反应时实验及数据分析系统提供了可能。

而且计算机计时可以实现反应结果的同步采集与记录,这是传统反应时测量设备无法达到的。

二、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①反应时和所作反应种类数量的关系。

②反应时和反应准确性的关系。

③反应时的其他影响因素等。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任务。

目的是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心理加工过程。

1.简单反应时
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此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

其特征是: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反应与刺激的联系是后天习
得的。

(1)听觉简单反应时
①听觉简单反应时任务。

研究者通过耳机向被试呈现声音信号,并要求被试一听到信号,就尽快地按某一反应键。

②听觉简单反应时存在波动。

听觉简单反应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本身性质的变换和被试练习水平,使得被试在任何一个时刻对听觉刺激的简单反应时都不会完全相同。

③听觉简单反应时存在一定的极限。

被试反应时存在一个无法跨越的时间界限,无论进行多少次的训练,这种时间极限就像一堵无法逾越的“生物墙”。

听觉简单反应时的“生物墙”大约为100ms。

“生物墙”来源于人类感官、脑及肌肉工作特性的限制。

人们所获得的简单反应时是感官换能、神经传导、大脑加工和肌肉运动的时间总和。

(2)视觉简单反应时
①视觉简单反应时任务。

被试进入一个弱光照明的实验室,并要求端坐在屏幕前,一旦看到屏幕上出现红光便立即按下反应键。

②视觉简单反应时的“生物墙”,约为150ms。

视觉简单反应时比听觉简单反应时长的原因是:视网膜由于存在能量累积过程,导致视觉换能时间较长,而听觉刺激的换能过程不存在能量累积问题,因此换能时间较短。

这一现象说明不同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应时具有差异,总体而言,简单反应时较短,且具有通道差异性。

2.选择反应时
(1)选择反应时概述
①选择反应时是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如:一个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可能包括两个刺激,被试必须在一个
刺激出现时,按左边的按钮;而在另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右边的按钮。

不同于简单反应时任务,被试必须在反应之前先判断哪个按钮是对当前刺激的正确反应。

②选择反应时包括了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的时间。

被试必须在作出反应之前对不同刺激有所辨别,并作出不同反应的选择。

结果发现二择一的视觉选择反应时比视觉简单反应时长约0.07秒,这一时间便是辨别和选择所需要的时间。

(2)选择反应时的研究
①唐德斯反应时任务。

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对应一个反应;
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不同刺激分别对应于两个不同反应;
C反应(辨别反应):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那个事先规定的刺激进行反应。

三者关系为:C-A=辨别时间;B-C=选择时间。

此为反应时的相减法,通过反应时任务分解心理加工过程。

②相同感官通道的选择反应时和刺激数目的关系。

RT=lgN(RT为反应时,N为辨别刺激的数目),二择一的视觉(听觉)选择反应时比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长约0.07秒。

③不同感官通道的选择反应时和刺激数目的关系。

当感觉在不同刺激通道间进行转换时,反应时增量不再是一个确定的值,而是几个周期性增大的值,表明被试的选择反应存在周期性。

波佩尔将其归因于脑的周期性震荡,只有震荡电流达到某一点后,已辨别的刺激才能引起某一特定的反应,这种振荡过程对刺激的辨别选择至关重要。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
速度—准确性权衡是指被试在进行反应时,对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进行权衡的现象。

1.速度—准确性权衡的例证
(1)泰奥斯对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关系的研究,发现错误率的最高值(6%)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