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

摘要:康德,是18世纪后期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其哲学核心著作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上卷论及了美学,其中无利害感问题被康德列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在康德以前,对此虽然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但只有到了康德才在直接继承英国经验主义的看法的基础上,将内在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心态诸问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用先验的方法对无利害感进行阐发,并且辩证地看待美感与感官快适、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这不仅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并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将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浅谈。

关键词:康德审美无利害感

正文:

康德,是18世纪后期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哲学的核心著作是“三大批判”。与心灵的三种机能——知、情、意——相对应:《纯粹理性批判》属于哲学,研究“认识机能”,即“知”;《实践理性批判》属于伦理学,研究“欲求机能”,即“意”;《判断力批判》属于美学,研究“情感机能”,即“情”。而《判断力批判》论及美学的是上卷,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是他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而其中,无利害感问题被康德列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不仅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并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审美无利害感的来源

美的无利害感问题,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只言片语。柏拉图曾经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认为美不是有用、有益或善,也不是视听所产生的快感。他将美本身不是有效用与文艺除美以外应该还有效用这两个问题明确地区分了开来。但是这种思想的传承并不顺利。亚里士多德就曾将美与善混为一谈:“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

真正系统地倡导美的无利害感问题的是英国经验主义者,而开风气之先的当

属夏夫兹别里。夏夫兹别里是接近剑桥学派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在天赋观念等问题上,他同意莱布尼茨学说,并且强烈地抨击了洛克的白板说。但由于夏夫兹别里在哲学研究上倡导自由研究发现问题和产生思想的方法,而这与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又是基本合拍的。因此,他的美学试图将审美的直接感受能力与理性统一起来,对经验主义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康德的无利害感思想在具体内容上明显继承了夏夫兹别里到伯克的审美心理研究。他们的总体特点是从内在心灵能力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来考察审美的无利害感问题。

夏夫兹别里曾强调美在对象上没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它存在于各类事物中。他将审美归为静观,而不同于现实的征服或占有。联系他的内在感官说,这种静观便不只是外在的五官感觉在起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内在心灵和理想,即内在感官感觉在起作用。另一学者则伯克认为美感是对象的某些特征引起主体由感官进入到心灵的感动,而这种感动与主体的生理欲望是迥然不同的。这也正是一种无利害感的思想,它对康德是有影响的。

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的内涵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作了分析,他认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进而他又认为审美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但是一切表象间的关系,甚至于感觉间的关系,却能够是客观的。”“凡是我们把它和一个对象的存在之表象结合起来的快感,谓之利害关系。因此,这种利害感是常常同时和欲望能力有关的,或是作为和它的规定根据必然地联结着的因素。”

可见,康德的所谓审美无利害感,主要是将美感与实际的欲望,审美关系与实际利害关系区别开来,而这种利害感常常与欲望能力相关。审美则是不掺杂丝毫利害感的,“若果说一个对象是美的,以此来证明我有鉴赏力,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事物的存在。每个人必须承认,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人必须完全不对这事物的存在存有偏爱,而是在这方面纯然淡漠,以便在欣赏中,能够做个评判者。”

此外,康德在分析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的过程中,也将审美愉快与生理快感和欲望能力这两种利害感的快感进行了比较。在经验的层面上,他明显地继承了英国学者的看法,认为审美愉快是一种静观的愉快,与实际的征服、感官的欲望是根本不同的。同时,他又超越了英国学者,明确地阐述了审美快感与道德快感的区别,将审美愉快看成感官愉快与善的愉快的矛盾统一,并追溯其无利害感的普遍有效性的先验根源。

康德认为,善的愉悦与感官快适虽然均与利害关系联系着,但感官快适是直接使人满意,而善的愉悦则通过目的概念而置于理性的原则之下。例如,抽鸦片有一种感官快适,但是当它被放在理性的原则之下,涉及对人体的利害关系时,它本身对人体和人的生存坏境又是有害的。因此,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评价都直接涉及利害关系,都不是审美的判断。而审美的愉快则不直接涉及对象本身或联想到对象本身。康德曾举菜肴的佐料为例,认为它能给人以感官的快适,至于追究其对身体有利或有害时,则涉及善,让人们“通过一个目的的概念而放在理性的原则之下”。

总的来说,在康德看来,美的本质特征在于:美是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它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它是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形式;它不依赖概念而必然令人愉快。感官快适的主观性很强,不以固定的鉴赏能力为标准。善的愉悦存在于主体的理性追求中,与现实本身密不可分。而审美的愉快则存在于主体运用想象力的自由感受之中,是活生生的心之悦乐。

三、康德审美的无利害感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的思想不仅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掀起了波澜,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突出的要数唯美主义。

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国作家、文艺理论家斯塔尔夫人。她出版的《论德国》一书,就着重介绍了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思想。随后,法国的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在巴黎大学发表关于康德哲学和美学的讲演,康德的“审美不涉及利害”、“美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等美学观点便在法国文艺界迅速传播开来,这些观点后来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哲学家库辛和作家戈蒂埃,并被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所宣传。库辛在1818年创造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后来被唯美主义者奉为信条的著名成语;戈蒂埃于1836年出版了唯美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