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思想
试析康德关于美与艺术的基本观点
学术交流 2000年 第2期试析康德关于美与艺术的基本观点张鸿雁(黑龙江省商业职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10)一、康德关于美的四个规定康德是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的。
在这四个方面中,其核心命题是美即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即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就对象与审美主题的关系而言的。
所谓无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就其外在的讲,就是审美不涉及客观存在,无利害;就其内在目的看,就是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意义,即美不在于完善。
所谓合目的性,是指合主观的目的。
在康德看来,就是客观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体的想像力和知解力,引起它们自由和谐的活动,从而产生美感。
从这一命题出发,康德引出了关于美的其他三个规定。
从质的方面看,美的特点在于没有利害性,这是因为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存在。
康德还把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严格区分开来,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而非理智判断,所以不涉及概念。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必然伴有快感,但是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每个人必须承认,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1∀因此美感不同于快感,美不同于善。
就质而言,美的特点是不涉及利害而令人愉快,这是美的无目的性决定的。
从量的方面看,因为审美的对象都是个别事物,所以审美判断都是单称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虽然是单称判断,却具有普遍有效性。
审美判断既然在主体意识中不涉及任何利害计较,就必然要求对一切人有效。
这种普遍性并不靠对象,就是说,审美判断所要求的普遍性是主观的!2∀。
康德认为,这种主观的普遍性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可传达的心意状态,是想像力和知解力自由和谐的活动,它由对象的形式引起,又是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
这样,康德就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解决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而又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问题。
他的结论是: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这是美的合目的性决定的。
[转载]康德与庄子审美思想的无功利性和自由观比较
[转载]康德与庄子审美思想的无功利性和自由观比较摘要:康德与庄子作为中西界思想文化的巨人,分别对中西哲学与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庄子与康德的审美思想在审美主体的确立、审美的无功利性、审美的普遍性。
审美的非概念性、来自“共通感”的必然性以及自由观方面都有其异同。
由于知识储备有限,所以本文仅从康德与庄子审美思想中的无功利性和他们的自由观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康德庄子无功利性自由观康德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判断力批判》这本书是沟通《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即知性,判断力,理性,其中知性与理性分别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考察,判断力作为人的一种独立的认识能力将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得到考查,康德的美学思想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表述。
康德从质、量、关系、情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力的特征。
在这四个方面中,核心是“质” (鉴赏是仅凭完全无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表象它的方法,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的方面的特征。
同时,康德指出审美鉴赏主体处于一种非强制的游戏状态之中,而这正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性。
庄子名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以汪洋恣肆的文字为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
他从人生的在世的生存方式入手,注重当下的生命体验,并将这份生命体验融入了对“道”的沉思之中,以逍遥的人生境域为指向,注重人的精神的解放与超越,他的思想中有一种深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
庄子从其特有的哲学观出发,阐明了审美无功利的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的“虚静”说中,认为审美主客体是相融的、“物我同一”。
同时“逍遥游”的自由境界是庄子的最高人生理想。
审美的无功利性康德在美的分析中认为审美判断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愉悦,他说:“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而不是鉴赏判断了”。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康德遵循18世纪的美学传统,把鉴赏判断等同于关于美或丑的审美判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康德对美的认识的,欢迎阅读参考。
从形式上看,康德指出美的判断包含一个双重的逻辑特性(logischeEigentümlichkeit):一方面,“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alsobesobjektivw re)。
”[1]123另一方面,“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alsobesbloβsubjektivw re)。
”[1]125就传统而言,近代唯理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经验论则认为是主观的,康德认为美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美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美的“好像主观性”(一)美不是客观和概念性的一方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开篇就认为美的判断是“感性的”(sthetisch)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联系。
”[1]37美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对sthetisch一词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不是客观的以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sthetisch的看法经历许多变化。
在1781年第一批判中认为只是指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感性论,反对鲍姆加通认为有美的先天原则和科学[2]26.在1787年修订版中则开始发生变化,sthetisch可以“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2]26.这种所谓的双重含义后在“第一导论”中得到了集中阐发,在那里康德认为sthetisch既可以理解为“表象与一个作为现象的对象在对该对象的认识上的关系”,即指隶属于认识能力的感性论,也可以指鲍姆加通意义上的“一个表象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即与情感相关[3]152.因而sthetisch既可以指与认识相关,又可以与情感相关。
审美无功利(1)
审美无利害的积极意义
审美无利害是纯洁欢快悦适的,是摆脱了一切 利害束缚,自由解放的无利害。艺术家们有了 这种审美的无利害,才能更好的发挥和把握感 性的自然‘人文世界,并使之与自己的情意相 融合,创再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来。 对于今天因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人与自然关系紧 张’人性的迷失、异化等问题,必然有一定的 缓解作用和指导意义。
审美无利害的主要特征
1、审美不是感官的快适 快适:单纯的感官满足或者享受。 康德说:“快适是在感觉中使诸感官满足的东西。”
主观的感觉:由客体的性质所引起的纯粹主观情绪 一片云让我们舒适 客观的感觉:与对象存在有关的感觉。 喝下冰凉饮料给我们的感觉
结论:这种快适是对象满足了感官的需要,或者引起了 他的欲望,主体对它不仅是赞许,还产生爱好,人们 常称之为快乐。
康德“审美无利害”
第七组 李娜
*
康德“审美无利害”
一、审美无利害的思想渊源和基
本概念 二、审美无利害的主要特征 三、审美无利害的积极意义 四、问题
审美无利害的思想渊源
古代、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哲 学家美学家相信美和美感与利害、善恶密 不可分,美的事物必然对人有用。 启蒙时代:把审美与认识、伦理和功利分 离出来的愿望日渐加强,出现审美无利害 的理论。
2、概念
审美无利害: “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 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对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能 力。” 康德的确切提法是: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 害关系的。 利害、利害关系:就是对象的实际存在(内容、材 质)使人满不满意,从而引起人的愉快或者不愉快 例子
总之,审美无利害:审美的根据 在于主体,审美与对象实际存在 无关,只与对象的单纯表象有关
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_审美无利害性_概念的确立与_为艺术而艺术_命题的提出
收稿日期:2001-03-19作者简介:汪涛(1974- ),女,江西南昌人,广州中天科技有限公司翻译,硕士,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2001年8月第22卷第4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ZH AN J I ANG NORMA L C O LLEGEAug 1,2001V ol 122 NO 14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审美无利害性”概念的确立与“为艺术而艺术”命题的提出汪 涛(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5)摘 要: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
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批判》;“无利害性”;想象力;唯美主义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1)04-0042-04 唯美主义一词的英文为aestheticism ,由aesthetic(美学)一词演变而来,近年来又有人将其译作“审美主义”或“美学主义”。
唯美主义是从审美论出发看待文学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之一,它的基本信念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是审美性,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文学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美。
西方任何文艺思潮的背后必定有其哲学美学理论来源,唯美主义也不例外。
它的产生除了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外,更主要的是来自康德美学的直接影响。
康德在他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不涉利害”的命题,是美学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审美无利害性”这一命题直接引发了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并且作为新的美学理论基石影响了现代美学的诸多流派。
在一些当代美学家看来,“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就象美国著名美学家杰罗姆・斯托本尼兹所说的那样: “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
从_无利害_到_似无用_非无用_试论蔡元培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收稿日期:2009-05-15作者简介:郭 勇(1978-),男,湖北麻城人,三峡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2009年5月第31卷 第5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Sep 12009Vol 131 No .5从“无利害”到“似无用,非无用” ———试论蔡元培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吸收与改造郭 勇(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 要: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时期的重要人物,蔡元培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道德成为蔡元培接受康德的两个基本前提,二是蔡元培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美感,三是蔡元培对康德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中国现实需要对康德思想加以吸收改造,把无功利的美学变成了“无用之用”的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蔡元培; 康德; 美学; 启蒙中图分类号:B 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9)05-0053-04 晚清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谋求救国自强之路,积极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这其中就包括康德的思想。
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不少人已经注意到康德的思想学说并进行介绍推广,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梁启超和王国维对康德思想的理解与接受都还是有限的,蔡元培就不同,正如聂振斌先生指出的,“对于蔡元培来说,康德的影响则构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的整体”。
[1](P21)借助康德的美学思想,蔡元培构建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与实践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知识与道德———接受康德的两个前提蔡元培之所以注意到康德的思想并予以积极的吸收,可以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作解释。
1924年,蔡元培代表北京大学参加德国学术界举行的康德诞生二百周年纪念会,他在大会上致词,提到康德哲学受到中国的重视,“这不仅仅由于在欧洲思想界的发展中康德处于领导地位,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哲学和中国哲学有着共同之处”。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浅析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一)审美判断第一契机:审美无利害审美无利害或称审美无功利,是指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也就是对所关照对象的实存失去兴趣。
我们欣赏一个人.一件事物的美,当目光与事物蜻蜓点水一触碰,美的信号被接收,随即审美主体在大脑中给对象贴上美的标签,审美主体需要保持心灵的纯净,美的就是美的,审美鉴赏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的,人具有这种独特的评判能力,假设我和某人是仇敌,我对其进行美的评判是无功利的,无利害性的,我会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评判,保持内心的纯客观,带有杂质的审美是违心的。
(二)审美判断第二契机: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审美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性是将个人独特的单一判断量化为众人普遍的审美判断,但这种普遍的审美判断不是客观的,是一种假定的普遍赞同。
人往往在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时发出感叹,希望同行的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想达到普遍的审美判断。
美无处不在,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人在接触到它而满足感官,心理享受时,人以一种主观看法去定义一事物是美的,这才达到美的实质。
建筑物,人体,色彩,线条等等往往得到人的喜爱,它们都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人们在评判什么是美时是无完整的,无具体的概念与定义的,美的东西能引起人普遍的心理契合。
换句话,虽说人对美的东西的判断无概念性,但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主观普遍性,使人们对美的东西有认同感,以此达成对美看法的一致。
(三)审美判断第三契机: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的无目的”即不涉及其他逻辑性概念,也不以外在的有用性或道德的完善性为目的。
美与主体的实用性目的也无关,主体不应因对象的属性、质料而认为对象是美的。
人的大脑在对一件东西进行美的认识时,肯定不是以那东西的原材料,使用价值等为美的依据,这一切与美无直接的,无间接的关系,从前面分析知,美与人的主观意向很亲密。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
评价和影响: 评价和影响:
1、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 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 2、彻底的主体化(伽达默尔)。审美最终成 为主体对自身知解力和想象力的欣赏。乘物以 游心(庄子)。 3、形式主义弊病。
审美无利害的内涵
1、在审美活动中,人通过直观而与对象的表象相关联,而不是与对象 的实存相关联。
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 就会是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我们必须对事物的 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包无所谓的态度,以便 在鉴赏的事情中担任评判员。 2、审美活动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属性,而仅仅关涉它的表象形 式。存在。 3、审美活动具有直观性。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4、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的实现。
审美无利害” 康德的 “审美无利害”的命题
审美无利害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 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 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 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 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
命题在康德体系中的位置
《判断力批判》 第一部分 审美判断力批判 美的分析论 质-量-目美感是一种快感,一种愉悦。这是美感经验 的惟一标志,也是审美活动的惟一标志。审美 活动的根据在主体。 2、美感与感官的快适不同:快适就是那在感觉 中感到喜欢的东西。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3、美与善的不同。间接的善与直接的善。一个 好的事物也能给人一种快意,但是这其中包含 着一番对照、比较。现象与目的的对照、当下 与应当的比较。 4、审美活动是一种形式直观的精神活动,它悬 搁了对象的实存、内容和属性。
总结
快适对某个人来说就是使他快乐的东西;美则只是使他喜欢的东 美则只是使他喜欢的东 西;善是被尊敬的、被赞成的东西,也就是在里面被他认可了一 种客观价值的东西。快适对于无理性的动物也适用;美只适用于 美只适用于 人类,即适用于动物性的但却有理性的存在物,但这存在物又不 人类 但是作为有理性的(例如精灵),而是同时又作为动物性的存在 物;但善则是一般地对任何一个有理性的存在物都是适用的…在 在 所有三种愉悦方式中惟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才是一种无利害的和 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 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既没有感官的利害也没有理性 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 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说:它在上述三种 情况下分别与爱好、惠爱、敬重相关联。而惠爱则是惟一自由的 而惠爱则是惟一自由的 愉悦。 愉悦。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 浅析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一)审美判断第一契机:审美无利害审美无利害或称审美无功利,是指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也就是对所关照对象的实存失去兴趣。
我们欣赏一个人.一件事物的美,当目光与事物蜻蜓点水一触碰,美的信号被接收,随即审美主体在大脑中给对象贴上美的标签,审美主体需要保持心灵的纯净,美的就是美的,审美鉴赏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的,人具有这种独特的评判能力,假设我和某人是仇敌,我对其进行美的评判是无功利的,无利害性的,我会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评判,保持内心的纯客观,带有杂质的审美是违心的。
(二)审美判断第二契机: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审美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性是将个人独特的单一判断量化为众人普遍的审美判断,但这种普遍的审美判断不是客观的,是一种假定的普遍赞同。
人往往在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时发出感叹,希望同行的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想达到普遍的审美判断。
美无处不在,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人在接触到它而满足感官,心理享受时,人以一种主观看法去定义一事物是美的,这才达到美的实质。
建筑物,人体,色彩,线条等等往往得到人的喜爱,它们都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人们在评判什么是美时是无完整的,无具体的概念与定义的,美的东西能引起人普遍的心理契合。
换句话,虽说人对美的东西的判断无概念性,但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主观普遍性,使人们对美的东西有认同感,以此达成对美看法的一致。
(三)审美判断第三契机: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的无目的”即不涉及其他逻辑性概念,也不以外在的有用性或道德的完善性为目的。
美与主体的实用性目的也无关,主体不应因对象的属性、质料而认为对象是美的。
人的大脑在对一件东西进行美的认识时,肯定不是以那东西的原材料,使用价值等为美的依据,这一切与美无直接的,无间接的关系,从前面分析知,美与人的主观意向很亲密。
论康德人学中的审美无利害思想
前辈不 同 , 康德强调主体当下的审美无利害 , 即审美是不凭借任何利 害关 系 , 仅凭愉 快与不 愉快的情感对对象
第3 O卷第 5期
21 00年 l 0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O No 5 13 .
0c . 01 t2 O
J u a o a g a g Noma i est o r l fHu n g n r lUn v ri n y
论康德人学 中的审 美无利害思想
林 国兵 , 玉 娥 江
… …
想基础上 , 自己哲学体系出发 , 出鉴赏判断是 从 提
不 涉及利 害观 念 而 仅 凭快 感 、 快 感 而对 对 象 所 不 作 的判断 , 这样 一种 令人 愉 陕的对 象就是 美 的 , 这 就是 著名 的 “ 审美 无 利 害关 系 ” 论 断 。康 德 把 的 它作 为鉴 赏判 断 的第 一 契 机 , 调 了主体 当下 审 强 美活 动 的经 验 性 及 纯 粹 性 、 超越 性 。伴 随不 同 人
作者简介 : 国兵(90一)男 , 林 17 , 湖北枣阳人 ,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江玉娥 (92 , , 17 一)女 湖北老河 口人 , 研究生 。
基金项 目: 黄冈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 目, 目编号 :6 B 5 项 0C 2 。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O卷
兹伯里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内在感官” 是源 自 , 人的道德感、 神性的一种情感 , 夏氏强调它“ 同视 觉一定 的舒适性 ” 相关 联 H( , 】 跚 就是 强调在 主体
浅析康德眼中的美
康德的三部主要哲学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 、 《 判》 《判断力批判》 和 分别阐述了他的认识论、 伦理学和美学观 点, 构成了所谓真、 美的哲学体系。作为沟通纯粹理性世 善、 界和实践理性世界的桥梁的 《审美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 是 判》 的上卷, 它集中体现了康德的美学思想。 下面本文就其中 重要的一章—— 《美的分析》 来谈谈自己对康德眼中的美的理 解及反思。 在美的分析中, 康德从四个契机入手对美进行了分析。 第一, 从质的方面看, 首先康德认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 “ 判断某物是否美” ① , “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 认识, 而是通过想象力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 联系” ②所以鉴赏判断不是逻辑的, 。 而是审美的。 接着, 康德进一步指出,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 任何利害的” 他断言,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 。 “
想像力的自由活动, 使人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从而产生美感。 学体系。正是这种不严密性、 矛盾性给后来的美学家留下了
2009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81
是快感先于判断。康德认为, 人类具有一种所谓 在感觉中使感官感到喜欢的东西” ⑥动物和人都有这种体验; 作为基础, , 心同此理” “共同感觉力” 当某物使我们产生美 的 , “善是借助于理性由单纯概念而使人喜欢的” ⑦ 。 “要觉得某物是 “人同此心, 善的, 我任何时候都必须知道对象应当是怎样一个东西, 也就 是必须拥有关于这个对象的概念, 要觉得它是美的, 我并不需 这样做” 康德指出,在所有这三种愉悦方式中惟有对美的鉴 。 “
80
2009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艺 术 殿 堂
德说:这种普遍性也不能从概念中产生出来。 “ 因为没有从概 念到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任何过渡。 第三, ” 逻辑判断揭示 是人人具有的共同的美感, 它是主观的。从第二个契机康德 推出美的说明—— “美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 西” 。 康德对美的量的分析, 不无道理。 首先, 他反复阐述美的 普遍性, 强调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审美的共同感受力, 避免了审 美判断中个人的偏私性、 狭隘性。这的确是可取的。片面之 处是, 康德忽视了审美的主观差异性, 因而未涉及个人审美时 完全忽视了审美客体这方面的因素, 使得其观点在某种程度 上带有真空的味道, 并透露出一厢情愿的色彩。 其次, 他对审 美判断与逻辑判断进行严格区分, 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开掘 审美世界。 但他绝对排斥概念, 未免有点形而上学。 诚然, 审 美思维过程大多是形象、 具体、 情感性的, 但并非完全与理性 概念无关。 最明显的例子, 中国有些哲理诗名句如 “不识庐山 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问渠哪得清如许, 惟有源头活水 来” 等等, 之所以千百年来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不正是由 于它们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吗? 第三, 从关系上看, 康德认为, 审美判断一方面是无目的 的, 另一方面又是合目的的。 审美判断是无目的的, 在康德看 例如, 某人赞叹一个自然风景区美, 并不是因为他想占有它或 开发它以达到营利的目的。 “风景区美” 对他而言纯粹是一种 超功利性的静观。其次是因为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的完满 性。我们说一匹马美, 是因为马符合了它自身的概念的完满 性, 如矫健的躯体, 飞驰的速度等。 康德坚决认为美同概念的 完满性无关。 但是, 康德又指出, 美又是合目的的。 所谓合目 的性是指审美对象以其存在的形式而不是以其存在的内容符 合了人们主观上的审美功能, 从而引起审美愉悦, 以达到审美 的目的。 比如, 我们欣赏一座建筑时, 仅仅是因为建筑的形式 适合于自己的审美功能, 或者说, 恰好符合了自己的知解力和 所以说, 从另一方面讲, 美又是合目的的。 在 “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 这一二律背反论中, 康德强调 了 “鉴赏判断是以一个对象合目的性形式为根据, 即它与对 ” 象的概念无关。根据鉴赏判断中有无概念的参与, 康德把美 分为自由美和依存美。前者指单纯的形式美, 不涉及审美对 象的内容, 如单纯的颜色、 素描等; 后者与审美对象概念的完 满性有关, 如人体美、 建筑美等, 这些物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 愉快, 是由于它附庸了一个概念。 由此, 康德从第三个契机推 出美的说明—— “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 如果这形式 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
审美无利害名词解释艺术概论
审美无利害与艺术创作
审美无利害是康德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个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审美知觉或经验,与审美对象的实用功利价值无关,和主体的任何欲望和功利观念无关。
只有当人自觉地以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才能产生审美知觉,获得审美愉快。
康德认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只有当人以无利害关系的态度去看一个对象时,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审美享受。
审美无利害对于解释艺术创作的本质和原因具有重要的影响。
艺术创作不是一种单纯地表达主体意愿和观念的行为,也不是简单地满足主体审美需求的过程。
而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和欲望约束的行为,是个体对于世界的一种情感表达和审美认知。
艺术作品的产生需要主体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面对对象,去感知和理解对象的本质,从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因此,艺术创作需要主体具备一种无利害的观念,一种超越现实功利和欲望约束的态度。
这种态度能够帮助主体更好地理解对象的本质,更好地表达个体的情感和观念。
我们也能够看到,那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是出于主体的功利需求和欲望驱使,而是主体以一种无利害的态度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结果。
总结起来,审美无利害学说对于解释艺术创作的本质和原因具有重要的影响。
艺术创作不是一种简单地表达主体意愿和观念的行为,而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和欲望约束的行为,是个体对于世界的一种情感表达和审美认知。
艺术作品的产生需要主体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
面对对象,去理解和认知对象的本质,从而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的审美观念。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摘要]康德的美学思想,对整个人类的美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康德的审美理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美学中的无功利性审美思想、崇高论和艺术天才论等等,对当代的中国美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康德美学审美崇高天才影响一、对康德美学的评价康德美学从其问世开始,就招致多种攻击,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就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康德独辟蹊径,在理性派的“真”与与感性派的“善”之间为美学独辟了情感领域,从此美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当然也为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康德美学是辩证的研究方法的萌芽。
康德以先天的形式为依据,以二律背反的方法为手段,将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内容与形式综合了起来。
尽管这种综合凭借的是主观先验的形式,但总是迈出了二者统一的一步。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
”(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4)因此综合三人的观点,康德美学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二、康德审美思想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康德美学中将美的对象探讨转向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崇高、天才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当代美学家产生了影响:1.审美无功利、无目的的思想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内涵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内涵康德于《判断力批判》一书对审美判断进行批判。
将康德对审美判断四个契机重新进行整理,从审美判断的无利害关系,主观性以及共通感三个方面来分析康德对审美判断内涵的理解,发掘审美判断力的内在属性。
标签: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唯理论美学和经验论美学基础之上。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连接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桥梁,将知性与理性两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哲学。
康德没有对美的对象是什么进行批判,而是对主体的审美能力进行批判。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这四个契机是按照知性的四个先验范畴质、量、关系、模态来划分。
这种划分方式是康德依照自己的先验哲学体系进行的,并不符合美的本质,甚至有牵强附会之嫌。
而且这四个契机之中存在内在联系,如第一、二、四契机之间有共通性,可以进行二次归类。
因此本文放弃按照四个契机的方式论证,将从审美判断的无利害关系、主观性、共通感三方面来论述审美判断。
一在康德看来,美只是纯粹的愉快,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
对于“美”的判断,其标准只是主体是否愉快,不具有目的性。
康德说:“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感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1]42康德区分了审美、快适、善这三种不同特性的愉快。
快适是纯感性的,也是有目的的,此外快适的“愉快”是感觉上的满足,其目的是满足感觉上的需要。
而审美则是纯粹的、无利害关系的,这种无利害关系体现在主体不因客体对主体是否有利,而产生愉快感,只是因为对象是美的而产生愉快感。
康德认为快适是一切动物都具有的,善是一切有理性灵魂的生物(假设除人之外还存在其他具有理性灵魂的生物)都具有的,只有审美才是人类独有的。
快适在与美在诸多地方有其相似性,二者都是直观的、无概念的。
在日常生活中易将快适与美混淆,纯粹的美与生理上的快适在目的性上有区别,但其根本区别在于“快乐的情感”与“判断”出现的先后。
康德的“美的分析”诸问题(续)
就康德与理性派和经验派的关系,从
“美的分析”延伸出来的扩展议题1
康德提出来的“非利害”、“非概念”、“共通感” 其实是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感性)的调和—— 某种意义上说,康德是有限地肯定理性派和经验派 的同时,又有限地否定了它们 a、无利害的快感:否定理性派的“完善”,肯定 经验派的“快感” b、无概念的普遍性:否定理性派的“认识”的同 时又肯定理性派的“普遍” c、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性形式:否定理性派的客 观目的,肯定经验派的“主观” d、共通感:隐含了对经验派相对主义的否定,肯 定理性派的“共通性”
要注意到康德演绎“美感”的方法
给契机(调节)设置了严格的限定: 1、美感虽是快感,但作为美感的快感应该 是无利害的、不涉目的的; 2、美感的生发和判断力有关,判断力虽然 是认识能力的一种,但此处的判断力却是反 思性判断力,它的生发不导向一种认识(无 概念)
Hale Waihona Puke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的一个小结
如何理解“四个契机”,可以概括为如下 要点(续)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摘要]康德的美学思想,对整个人类的美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康德的审美理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美学中的无功利性审美思想、崇高论和艺术天才论等等,对当代的中国美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康德美学审美崇高天才影响一、对康德美学的评价康德美学从其问世开始,就招致多种攻击,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就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康德独辟蹊径,在理性派的“真”与与感性派的“善”之间为美学独辟了情感领域,从此美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当然也为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康德美学是辩证的研究方法的萌芽。
康德以先天的形式为依据,以二律背反的方法为手段,将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内容与形式综合了起来。
尽管这种综合凭借的是主观先验的形式,但总是迈出了二者统一的一步。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
”(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4)因此综合三人的观点,康德美学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二、康德审美思想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康德美学中将美的对象探讨转向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崇高、天才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当代美学家产生了影响:1.审美无功利、无目的的思想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康德美学——美的分析
浅析康德审美四契机之“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摘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利害的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其中,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四个契机对美进行了分析:第一契机,无利害的愉悦,认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而“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第二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认为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第四契机,无概念的必然性,认为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感。
在这四个契机当中,从康德美学思想的整体来看,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象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康德把“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定义为:“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的话”。
他认为,美的对象是无目的的,然而又是合目的性的。
所谓无目的性。
指审美既与伦理、功用、欲望无关,又没有明确的逻辑认识活动,因而与任何特定的目的无关。
所谓目的性,是指对象的形式恰恰合于主体的审美功能,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因而似乎有一种合目的性,即是说,对象的形式完全符合人的诸心里功能的自由活动,这就构成了美的合目的性。
在康德看来,二者的对立是假象,它们都是真实的,可以并行不悖的。
所谓“无目的”,是指既无伦理、功用、欲望等主观意志方面的目的,又无概念、逻辑等客观认识方面的目的;既与实践理性不同,又与纯粹理性不同,凡“目的”总是与需要、厉害相联系的,所以“无目的”也就没有利害感,也就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强迫我们去判断,因而这种“无目的”的判断就是一种超脱的自由的意识。
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想法是什么.doc
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什么哲学家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什么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在对美的分析方面,二是在对崇高的解析方面,三是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
在对美的分析上,康德认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万物都有其美的地方,而人的美在于心灵。
美是人心的影射,而道德是人生存的工具。
美是艺术瑰宝,能让人拥有细致入微的性格,越是细致,他的世界观就越开阔,对世界的贡献越大。
美本身没有魔力,美的创造来自其内心高尚的道德动机,而这种动机被人道主义化了。
这种人道主义化了的高尚的道德动机充满了对人个体的尊重,所以美才能够体现道德的纯洁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对崇高的解析上,康德认为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
崇高是主体与客体出现相互冲击力的一种形态,譬如雷鸣闪电,波涛汹涌。
在人的面前,这些东西很强大,但是人在这些东西面前没有退缩,这就出现了崇高的感觉。
这种感觉夹杂着恐惧与害怕,但也充满了胜利的愉悦感。
康德认为,这就是崇高。
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康德认为,艺术依附于美,依赖于道德。
艺术的在于它的独特性,因此艺术无法传授,即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
自古以来,艺术的表现只能来自于天才,这种天才不会遵循特定的法规,而是去破坏所谓的规则。
这种环境创造的才是独特的艺术品。
康德认为,科学需要勤奋,而艺术需要的是天才,灵感是无法模仿的。
哲学家康德著作康德著作主要分为9卷,不同时期内容各不相同。
第一卷康德写于1747-1956年间,这一时期的著作主要的方向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其中涉及了活力测定、地球的自转、地震、火等内容。
第二卷主要是康德1957-1977年间的著作,这个时期的著作属于前批判时期,研究的方向比较杂,其中共收录了康德的17篇著作。
第三卷名为《纯粹理性批判》,在其刚出版时,康德因其内容而被人们误解,称他的思想为贝克莱主义,使得他非常烦恼。
6年后,康德进行了修改,补增了对唯心论的偏斥,减缩了再生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章节。
第四卷主要内容来自于第三卷第一版和其他的一些著作,主要包含了4篇著作。
浅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思想
浅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摘要:康德,是18世纪后期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
其哲学核心著作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上卷论及了美学,其中无利害感问题被康德列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
在康德以前,对此虽然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但只有到了康德才在直接继承英国经验主义的看法的基础上,将内在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心态诸问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用先验的方法对无利害感进行阐发,并且辩证地看待美感与感官快适、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
这不仅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并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将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浅谈。
关键词:康德审美无利害感正文:康德,是18世纪后期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
康德哲学的核心著作是“三大批判”。
与心灵的三种机能——知、情、意——相对应:《纯粹理性批判》属于哲学,研究“认识机能”,即“知”;《实践理性批判》属于伦理学,研究“欲求机能”,即“意”;《判断力批判》属于美学,研究“情感机能”,即“情”。
而《判断力批判》论及美学的是上卷,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是他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而其中,无利害感问题被康德列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不仅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并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审美无利害感的来源美的无利害感问题,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只言片语。
柏拉图曾经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认为美不是有用、有益或善,也不是视听所产生的快感。
他将美本身不是有效用与文艺除美以外应该还有效用这两个问题明确地区分了开来。
但是这种思想的传承并不顺利。
亚里士多德就曾将美与善混为一谈:“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
”真正系统地倡导美的无利害感问题的是英国经验主义者,而开风气之先的当属夏夫兹别里。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康德的艺术概念中包括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
所谓的广义艺术,就是康德所说的一般的艺术,即指包括美的艺术本身在内的一切人们生活中对艺术的称呼,如有自然的、科技的、手工艺的、娱乐的、还有机械的和美的艺术等等,而狭义的艺术就是指美的艺术。
康德的美学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美是一种趣味判断,而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趣味判断不是以快感为基础的,快感产生于欲望的满足,欲望具有“趋利避害”的利害特征,而趣味判断不是以利害的趋避为基础的,所以产生美的趣味判断不是产生在利害欲望快感基础之上的逻辑判断。
这是康德的美学观核心。
所以,康德美学论中美的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情感判断。
美,是逻辑与情感的区分点。
在康德看来,美完全是主观的。
康德在论述美的艺术中十分强调地指出,艺术首先必须和自然的、科技的和手工艺的区别开来。
自然中的作品是自然生成的,有时候有人称它们为艺术,那也是因人设想出来的,是人想象力的结果。
科技是根据科学原理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而美的艺术则是没有理性指导下的实践行为。
手工艺劳动是强制性的劳动,而美的艺术则是一种自由的行为,所以都是有区别的。
关于机械的艺术,因它和一定的知识有关,艺术的目的又是为了形成某种产品,为此而进行操作,就难免具有因果和机械的因素。
但是,康德又说,如果这些所谓的机械艺术,其目的是为了娱乐享受,这些艺术又可变成为审美的艺术。
在审美艺术中,康德又将它们分为快适的艺术与美的艺术两类。
在这两类艺术中又有区别,快适的诸艺术,用我们今日的话来说,又叫休闲的艺术,它是以单纯享受为目的的,其中包括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人娱乐享受的艺术环境。
康德认为,人们在这样的环境内,并不会太去关心这些艺术是什么,怎样欣赏它们,如音乐如何,唱得怎样?环境造型如何,设计怎样?这些问题都不会去太关心,更多的是自在地休闲,打发时间。
而美的艺术不同,只有它才是真正的艺术,是一种富于美感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摘要:康德,是18世纪后期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
其哲学核心著作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上卷论及了美学,其中无利害感问题被康德列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
在康德以前,对此虽然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但只有到了康德才在直接继承英国经验主义的看法的基础上,将内在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心态诸问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用先验的方法对无利害感进行阐发,并且辩证地看待美感与感官快适、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
这不仅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并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将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浅谈。
关键词:康德审美无利害感正文:康德,是18世纪后期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
康德哲学的核心著作是“三大批判”。
与心灵的三种机能——知、情、意——相对应:《纯粹理性批判》属于哲学,研究“认识机能”,即“知”;《实践理性批判》属于伦理学,研究“欲求机能”,即“意”;《判断力批判》属于美学,研究“情感机能”,即“情”。
而《判断力批判》论及美学的是上卷,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是他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而其中,无利害感问题被康德列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不仅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并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审美无利害感的来源美的无利害感问题,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只言片语。
柏拉图曾经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认为美不是有用、有益或善,也不是视听所产生的快感。
他将美本身不是有效用与文艺除美以外应该还有效用这两个问题明确地区分了开来。
但是这种思想的传承并不顺利。
亚里士多德就曾将美与善混为一谈:“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
”真正系统地倡导美的无利害感问题的是英国经验主义者,而开风气之先的当属夏夫兹别里。
夏夫兹别里是接近剑桥学派的新柏拉图主义者。
在天赋观念等问题上,他同意莱布尼茨学说,并且强烈地抨击了洛克的白板说。
但由于夏夫兹别里在哲学研究上倡导自由研究发现问题和产生思想的方法,而这与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又是基本合拍的。
因此,他的美学试图将审美的直接感受能力与理性统一起来,对经验主义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康德的无利害感思想在具体内容上明显继承了夏夫兹别里到伯克的审美心理研究。
他们的总体特点是从内在心灵能力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来考察审美的无利害感问题。
夏夫兹别里曾强调美在对象上没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它存在于各类事物中。
他将审美归为静观,而不同于现实的征服或占有。
联系他的内在感官说,这种静观便不只是外在的五官感觉在起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内在心灵和理想,即内在感官感觉在起作用。
另一学者则伯克认为美感是对象的某些特征引起主体由感官进入到心灵的感动,而这种感动与主体的生理欲望是迥然不同的。
这也正是一种无利害感的思想,它对康德是有影响的。
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的内涵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作了分析,他认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进而他又认为审美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但是一切表象间的关系,甚至于感觉间的关系,却能够是客观的。
”“凡是我们把它和一个对象的存在之表象结合起来的快感,谓之利害关系。
因此,这种利害感是常常同时和欲望能力有关的,或是作为和它的规定根据必然地联结着的因素。
”可见,康德的所谓审美无利害感,主要是将美感与实际的欲望,审美关系与实际利害关系区别开来,而这种利害感常常与欲望能力相关。
审美则是不掺杂丝毫利害感的,“若果说一个对象是美的,以此来证明我有鉴赏力,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事物的存在。
每个人必须承认,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人必须完全不对这事物的存在存有偏爱,而是在这方面纯然淡漠,以便在欣赏中,能够做个评判者。
”此外,康德在分析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的过程中,也将审美愉快与生理快感和欲望能力这两种利害感的快感进行了比较。
在经验的层面上,他明显地继承了英国学者的看法,认为审美愉快是一种静观的愉快,与实际的征服、感官的欲望是根本不同的。
同时,他又超越了英国学者,明确地阐述了审美快感与道德快感的区别,将审美愉快看成感官愉快与善的愉快的矛盾统一,并追溯其无利害感的普遍有效性的先验根源。
康德认为,善的愉悦与感官快适虽然均与利害关系联系着,但感官快适是直接使人满意,而善的愉悦则通过目的概念而置于理性的原则之下。
例如,抽鸦片有一种感官快适,但是当它被放在理性的原则之下,涉及对人体的利害关系时,它本身对人体和人的生存坏境又是有害的。
因此,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评价都直接涉及利害关系,都不是审美的判断。
而审美的愉快则不直接涉及对象本身或联想到对象本身。
康德曾举菜肴的佐料为例,认为它能给人以感官的快适,至于追究其对身体有利或有害时,则涉及善,让人们“通过一个目的的概念而放在理性的原则之下”。
总的来说,在康德看来,美的本质特征在于:美是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它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它是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形式;它不依赖概念而必然令人愉快。
感官快适的主观性很强,不以固定的鉴赏能力为标准。
善的愉悦存在于主体的理性追求中,与现实本身密不可分。
而审美的愉快则存在于主体运用想象力的自由感受之中,是活生生的心之悦乐。
三、康德审美的无利害感的影响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的思想不仅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掀起了波澜,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突出的要数唯美主义。
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国作家、文艺理论家斯塔尔夫人。
她出版的《论德国》一书,就着重介绍了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思想。
随后,法国的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在巴黎大学发表关于康德哲学和美学的讲演,康德的“审美不涉及利害”、“美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等美学观点便在法国文艺界迅速传播开来,这些观点后来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哲学家库辛和作家戈蒂埃,并被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所宣传。
库辛在1818年创造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后来被唯美主义者奉为信条的著名成语;戈蒂埃于1836年出版了唯美主义小说《莫班小姐》,该书的序言后来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宣言书。
唯美主义是在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其思想艺术特点是:第一,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
它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只注重形式美,着力探索文学形式,文学与音乐、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第二,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
认为艺术高于生命,高于帝王,高于神祗,高于一切,艺术是至高无上的。
第三,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现实社会充满市侩气,没有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依赖生活,相反,生活应该追随和模仿艺术。
由于唯美主义否定现实社会,于是它向远古时代、未来、梦幻求美。
此外,它认为艺术家对待题材的态度应是客观、冷漠的。
然而,唯美主义在借鉴康德美学思想时采取了断章取义的态度,吸收了矛盾的一个方面,形成了“艺术就是形式,艺术就在于形式的创造”的观点。
唯美主义反对文艺的功利性,而它对待康德美学的这种唯我所用的做法本身就是功利主义的。
此外,康德讲审美不涉及利害是就纯粹美而言的,而在康德那里艺术与美并不属于同一概念,审美不涉及功利,并不等于艺术不涉及功利。
唯美主义吸收了康德审美不涉及功利的主张,排斥了康德崇高涉及内容的观点,拿来了康德美的判断只以单纯形式为根据的观点,抛弃了康德崇高涉及内容的思想,把艺术与美等同起来,建立了关于艺术是纯粹美、艺术在于形式的唯美主义理论。
因此,虽然唯美主义受康德美学的影响,在艺术上开拓了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形式美和美感的独特性的强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它以偏概全,只吸收了康德审美不涉及利害的主张,却排斥了康德涉及内容的观点,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片面强调美的超功利性,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将艺术与生活割裂开来,则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总结总的来说,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是进步的,是值得被肯定的。
它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
而且,还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在其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唯美主义存在着与现实不符的形式主义弊病,但是对当时的文学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又功不可没的——唯美主义的创作把矛头尖锐地指向了当时文艺界盛行的拜金主义和艺术作品附庸化、商业化现象,而且也抨击了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在当时来说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的。
参考书目:[1]章安祺编,《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朱志荣著,《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3]薛家宝著,《唯美主义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
[4]劳承万等著,《康德美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5]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6]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7]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