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练习题及答案
向沙漠进军题
向沙漠进军(一)学习重点1. 学会识别和把握中心句,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把握本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本文所采用的各种说明方法,积累一些与沙漠有关的材料。
(二)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采用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沙漠的危害和治理沙漠的方法。
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征服沙漠的意义和美好前景。
(三)相关常识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
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3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公里。
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
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碎乱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
目前约有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
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
(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四)学习过程1. 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
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
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
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2. 理清作者的思路:课文按“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3. 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向沙漠进军其原因是什么?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 同步练习2浙教版
向沙漠进军同步练习2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每题4分,共16分)1、干涸.()2、肆虐.()3、汲.水()4、葱茏.()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8分)5、选出下列加点的词没有结合语境解释的一项是()A、地中海沿海被称为两方文明地摇篮..。
(发源地)B、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袭击。
(地区范围)C、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
(保护土壤的植物)D、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炫耀能力,施展6、找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A、肆.虐(任意地干)干涸.(水干)B、不毛.之地(长草木)葱茏..(草木青翠茂盛)C、丘墟..(废墟)望尘莫及.(及时赶上)D、汲水..(从上往下打水)逞强施威.(炫耀能力,施展威势)三、理解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地表达作用(每题4分,共12分)7、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地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分析:8、沙漠是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分析:9、我国陕西榆村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分析:四、阅读理解(44分)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其次是培植草皮。
有的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小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我国沙荒沙荒地区,有一部分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
这种固定的沙丘,主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减可以固定下来。
10、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
(5分)11、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_____________,它的作用___________是;另一种____________是,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向沙漠进军四项练习和答案
六向沙漠进军【课内四基达标】一、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
( )2.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 )3.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 )4.沙漠是可以征服的……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
( )5.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 )二、语段分析(一)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
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尤其厉害。
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
有关部门在一九五六年成立了沙坡头治沙站,进行固沙造林的工作。
这一工作已经提前完成。
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1.在原文中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二层,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这段文字中心的贴切概括应是________。
A.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B.说明我们向沙漠进军取得了巨大成绩。
C.说明我们已经向沙漠进军。
D.说明向沙漠进军可以保护农田和铁路。
3.这段文字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沙漠进军》阅读及参考答案
《向沙漠进军》阅读及参考答案《向沙漠进军》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阅读测试题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向沙漠进军习题精选。
②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③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④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⑤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⑥其次是培植草皮。
⑦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语文试题《向沙漠进军习题精选》。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C、培植草皮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从原因到结果B、从主要到次要C、从现象到本质D、从概括到具体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A、并列关系B、解说关系C、递进关系D、因果关系(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3)第④句与第⑤句()(4)第⑥句与第⑦句()9、文中加点词“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参考答案1、A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3、D4、C5、B6、⑤7、①⑥8、(1)A(2)B(3)D(4)B9、不能去掉。
去掉后,就不能表明防护林的作用中主要的是什么,就变成只有这一种作用了。
这样表达不准确。
《向沙漠进军》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14.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3分)15.第3段文字可分为两个层次,请用“//”线在下面标出。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向沙漠进军》同步练习
《向沙漠进军》同步练习一、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浸润( ) 干燥( )废墟( ) 汲水( )二、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线的字。
1、肆虐:2、不毛之地:3、充沛:4、逞强施威: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填在横线上。
1、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入湿润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干枯干涸干旱)不见。
2、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入侵袭侵占)而发生事故。
四、指出下面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 )2.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
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 )五、写出下面句子的主干。
1、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地成为现实。
主干:2、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
主干:六、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海洋生物发光,有的是它们呼吸时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如细菌;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如小磷虾、糠虾等,个子小、体力弱,没有抵敌武器,只好突然发光把敌人照得“眼花缭乱”,自己抓住良机逃之夭夭。
有的生物发光,是为了给自己照明,寻找食物,同时也引诱喜欢光亮的生物游拢过来,捕而食之。
比如,生活在海底的鱼安鱼廉鱼,头大似钟 f ,口大如斗。
头顶上有一根由背鳍的鳍条演化而成的“钓竿”,伸到头部前面来。
“钓竿”前端是发光器,能发出诱惑力很强的光芒。
附近的鱼儿经不起这种引诱,满以为是“一盘美餐”,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前来,只见鱼安鱼廉鱼将“钓竿”往嘴边一抽,倒霉的鱼儿便身不由己地被卷吸进去。
还有一些生物把发光作为引诱异性的信号。
如发光多毛类动物中的裂虫等,在性成熟时,每逢风和日暖,月儿当空,雌的先破门而出,从海底缓缓上升至水面,一路施放火球。
向沙漠进军的阅读理解及解题技巧
向沙漠进军的阅读理解及解题技巧众多的河渠变成了干土沟,昔日的水稻田现在生长的是玉米、小麦,以泉水著称的达活泉公园也只能靠自来水维持它那浅浅的人工湖了。
⒈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话是什么关系?答案:第一句是中心句,后两句解说第一句,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⒉第一句中的最、自然、之一可否删去?答案:不可。
删去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
删去自然,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易与社会的敌人混淆。
删去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因为自然界还有一些敌人是最顽强的。
⒊第二、三自然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举例解说第一段。
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
⒋文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文化。
⒌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侵占能否换成侵入?答案:不能。
因为不但侵入了,而且占领了。
⒍雨量还充沛的还表示什么?可否删去?答案:表示勉强算得上,不可删去。
⒎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的侵入可否换成侵占?答案:不可,因为榆林城并没有被风沙占领,只是受到袭击。
⒏乾隆年间距今多少年?请从字词典附录的历代纪元表查出,以增进能力。
⒐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案: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⒑发散性思维测验:地中海沿岸和榆林地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不同?请尽量多找出几条。
答案:一个是外国,一个是中国。
一个在沿海,一个在内地。
一个是两三千年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一个是乾隆以来的近现代。
前者的沙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后者的沙漠化主要是人为原因。
总结:沙漠化的例子很多,但作者选这两个,是考虑到以上种种代表性,极具匠心。
由以上几题可看出,本文语言十分准确严密。
初二语文试题向沙漠进军习题精选
初二语文试题向沙漠进军习题精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向沙漠进军习题精选阅读测试题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②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③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④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⑤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⑥其次是培植草皮。
⑦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c.培植草皮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从原因到结果B.从主要到次要c.从现象到本质D.从概括到具体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A.并列关系B.解说关系c.递进关系D.因果关系(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3)第④句与第⑤句()(4)第⑥句与第⑦句()9.文中加点词“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参考答案1.A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3.D4.c5.B6.⑤7.①⑥8.(1)A(2)B(3)D(4)B 9.不能去掉。
去掉后,就不能表明防护林的作用中主要的是什么,就变成只有这一种作用了。
这样表达不准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表达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
〔试说说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答:【答案】"在当时〞在时间上进展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表达了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答题模式讲解:1不能。
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假设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展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假设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说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假设删去,就说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向沙漠进军课时练习
《向沙漠进军》课时练习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每题4分,共16分)1、充pèi()2、丘xū()3、侵xí()4、开kěn()二、解释下列词语(每题4分,共16分)5、汲水:6、不毛之地:7、干涸: 8、肆虐:三、选择题(8分)9、下列各句所指出的说明方法错误的是()A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作诠释)B、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列数字)C、风沙进攻沙漠主要由两种方式:一种是游击战。
一种是阵地战。
(举例子)D、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的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举例子)10、下列关于说明文特征的归纳正确的一项()A、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列数字要列确数,不可列概数。
B、《向沙漠进军》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常将诠释和举例结合起来说明。
C、《向沙漠进军》说明的中心意思是: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方被沙漠所吞。
D、《向沙漠进军》采用了生动说明的方法,按“为什么要进军,进军的美好前景,以及怎样进军”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四、填空(每线3分,共27分)11、沙漠进攻人类的武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沙漠进攻的方法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办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向沙漠进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理解(33分)①沙漠地区空气干zào______(躁、燥、噪),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②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③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
④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liú_________(溜、馏、镏)水和盐。
向沙漠进军课后作业
《向沙漠进军》学案预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语和文学常识。
2.能够准确的判断常见的说明方法。
3.领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文学常识填空。
《向沙漠进军》的体裁是,作者,他是浙江上虞人,是家家。
二.给下列画线的注音或写字肆虐()抵yù()逞()强干涸()俨()然j í()水三、解释画线的词语。
1.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2.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3.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4.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
5.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
四.选词填空1 .沙漠是人类最的自然敌人之一。
A.顽强B.残酷C.顽固2.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A.侵袭B.侵略C.侵占3.一次大风沙,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A.袭击B.进攻C.偷袭4.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不见。
A.干燥B.干涸C.干旱5 .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的水源。
A.充分B.充足.C.充实五、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2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別強烈。
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別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
3我国陜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沒有多少风沙。
4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其次是培植草皮。
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5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礼貌的摇篮。
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6 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而成为绿洲。
向沙漠进军问答题
向沙漠进军(介绍事理说明文)1、列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举例子: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榆林地区关外30多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俨然成为绿洲。
如新疆的…著名的风口。
分类别: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主要是培植防护林……其次是培植草皮。
列数字: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做诠释: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列数字、做比较:一年达到3000多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2、“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举例子的作用:说明风沙一次就能将幼苗连根拔起。
“如新疆的…著名的风口”说明地区平坦,风力强。
“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俨然成为绿洲”说明: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若干成绩。
3、“向沙漠进军”说明人类同沙漠斗争的艰难性、长期性。
4、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为什么进军:危害怎样进军:方式进军的前景:可征服)5、“进军”指改造、利用、征服6、危害(大)(1~3)地中海沿岸西方文明的摇篮国内我国林地区天然草原区国外举例子(说明沙漠的危害及改造沙漠的重要性)沙漠进攻的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分类别)抵御:培植防护林(抵御阵地战)、草皮(抵御游击战)。
进攻:水7、本文为什么先强调“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这一点?只有知道沙漠如何危害人类,才能找到治理的方式。
8、下列划线的词语是否能删掉?删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不能删掉,“之一”表示其中一个的意思,去掉“之一”句子就变成沙漠是人类唯一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与实际意义不符(2)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不能去掉,“还”在这里是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的意思,说明榆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去掉“还”句子就变成榆林地区降雨量充沛,与实际不符。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如果把“过河”比做说明目的,那么,恰当的说明方法就好比一座理想的桥,它能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把事物阐述明白。
当然,说明方法不是孤立的,它会在文章的说明中,与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说明方法有如下几种:1.“下定义”是用科学性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
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看来,解说描绘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也能成立。
下定义的作用是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特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中介绍风沙进攻的方式时说“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要注意的是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眉目清楚、避免产生交叉重复的现象,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分类别的作用是能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就是作诠释。
4.“列数字”是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文章中如果出现的数字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比如“万人大会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这句话中“76米”“60米”是用列数字来说明大会堂体积的,作用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
复句练习
复句练习一、写出下列复句的类型:(1)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______复句(2)从此,一到冬天,阿婆烫伤的手背就要生冻疮。
(王周生《这不是一颗流星》)______复句(3)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竺可桢《向沙漠进军》)______复句(4)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翁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王愿坚《七根火柴》)______复句(5)我的这个发言,与其说是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的心声,无宁说是对一部巨著的希望。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______复句(6)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魏巍《我的老师》)______复句(7)跟着尚二叔打猎,在我是欢乐的节日,帮着提提药葫芦,都感到是很美的差使。
(吴伯萧《猎户》)______复句(8)要让它呆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杨朔《荔枝蜜》)______复句(9)同志们,现在要全力处理这件急事,会议暂停!(《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______复句(10)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______复句二、修改下列句子1、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开辟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2、高速度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文教事业,既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可能的。
3、你或者参加课外书法学习小组呢,或者参加课外摄影兴趣小组。
4、我们只有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就能从胜利向胜利。
5、不管山路十分曲折艰险他也坚持向上攀登。
6、我们这次参加暑期野营活动,身体得到锻炼,但是思想上也有提高。
7、除非你亲自去解释,他就会相信。
8、只要坚持认真预习,才会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9、尽管工作多么忙,时间多么紧,他每天都坚持自学英语。
10、这部长篇小说虽然大致翻一下,也要花不少时间。
向沙漠进军阅读答案
向沙漠进军阅读答案【篇一:向沙漠进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txt>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拨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 就是风 ( 甲 )__ 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
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 __( 乙 ) 的。
当风速达到每秒 5 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民面的坡上落下。
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显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 5 米到 10 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0.若将“移动 ` 推动”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甲)、(乙)空缺处,应是:(甲) _ _ 乙) __ 11 .本文段的中心句出现在何处?()a 段首五段中 c .段尾 d .没有出现 12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在安排说明内容时采用了_顺序。
13 .文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 的说明方法。
14 .在“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句中:①“主要”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答:_②“主要”一词的使用,反映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下列回答正确的一项。
() a 生动五形象 c .准确 d .通俗答案 : 10 .(甲)推动(乙)移动11 . a a 12.逻辑 13 .分类别、打比喻 14 .①因为去掉后,就不能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
② c【篇二:向沙漠进军四项练习和答案】课内四基达标】一、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初中说明文,说明顺序考点+例题+答案
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方位说明事物。
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是按照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依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对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
2.时间顺序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说明顺序,一般以时间及事物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
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指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介绍高科技产品,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能等,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按由原因到结果、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特定到用途的顺序进行说明。
例如:(1)由一般到特殊如:《中国石拱桥》先说世界上石拱桥的特点,然后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说中国石拱桥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按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由浅入深,从总貌到具体。
(2)由抽象到具体如:《看云识天气》为了说明根据云的变化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风雨这一抽象道理,先描绘各种云的形态特点和云层的厚薄、位置变化,从而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3)由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用较多的笔墨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在四大方面的具体特征,接下来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苏州园林的细部特征,就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4)由现象到本质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表象入手,由表及里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
如《死海不死》先说“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又用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俘虏的传说,形象地说明死海浮力大,课文接着对浮力大做了科学说明,是因为死海的咸度高。
(5)由原因到结果《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再介绍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这一说明顺序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使文章有很强的逻辑性。
不要盲目“向沙漠进军”(2005山东东营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不要盲目“向沙漠进军”人与沙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否“和平共处”?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报告中,提出了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
报告指出,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
“人进沙退”的治理方式,只有在原先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从而造成土地沙化的局部地方,采取合理的恢复重建措施,才有可能。
而总结多年来相当多的地方防沙治沙的正反实践经验则是:“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防沙治沙应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报告强调,现在有一些关于通过植树造林而使“人进沙退”的典型,这需要加以分析,防止误导:如果是在本来可以长树的沙化土地上植树造林,恢复原来已退化的土地,当然值得宣传;如果在天然沙漠的边缘,利用外来水源植树造林,新建或扩大绿洲,但应注意到不挤占对邻近地区和下游的生态供水;如果在天然沙漠的生态系统条件下,抽取当地的地下水源,依靠灌溉,植树造林,其后果将造成大范围的地下水漏斗,使相邻地区的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导致相邻地区的天然植被衰亡,最终将威胁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利用沙漠边缘沙层中多年积存的少量土壤水,植树造林虽然可以成活并在一定期间成长,但在积存的水量耗竭后,不仅树木衰亡,而且将造成很深的干土层,使土壤沙化。
这些最终造成环境恶化的“人进沙退”的经验都不应当宣传推广。
15.从文中看,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理由是什么?(2分)16.从全文看,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向沙漠进军?(2分)17.盲目向沙漠进军有什么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后果?(4分)18.有一个成语叫“人定胜天”,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看法。
(4分)【参考答案】15.答案: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大生态系统,沙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2018年鲁教版初一语文向沙漠进军家庭作业题-文档资料
鲁教版初一语文向沙漠进军家庭作业题《向沙漠进军》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练习一下初一语文向沙漠进军家庭作业题。
鲁教版初一语文向沙漠进军家庭作业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1)充pèi( ) (2)肆nüè( ) (3)chěng( )强 (4)抵yù( ) (5)峰峦( ) (6)俨然( ) (7)轻盈( ) (8)棉絮( )3、选词填空(1)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 )而发生事故(A、侵入 B、侵袭 C、侵占)(2)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时,是大风雨的( )(A、预兆 B、先兆 C、征兆)(3)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 )(A、限制 B、限度 C、局限)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1)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2)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 )(3)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4)无论是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资源( )5、阅读,并完成下列各题三峡工程是个“四具美”的特大工程四美者:防洪、发电、通航、南水北调建设三峡工程最大的目的是防洪天有不测风云,如果1860、1870年洪水再现;江汉平原工农业生产基地损失之大,就可能比建设一个三峡工程的费用还要多得多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无法代替的其次,发电,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7680兆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等于火电用煤4亿吨)按预计,三峡每千瓦的建设费用,与全国16个大型水,火电站比较,它是第11位,淹地是第9位,移民数量是第5位,应该说是经济合理的第三,三峡工程建成,长江600公里水面被抬高,原来江中险滩绝大部分淹没在水下,急流成为平湖,利于航行;而下游因有水库调节,枯水期流量增加,也有利于般运所以上游航运和下游航运得其利据有关部门测算,届时可降低航运成本30%左右最后是南水北调把长江水调到历经干旱的华北平原,是这个地区人民的心愿目前西北各地干旱,均在引黄灌溉,因而黄河东流之水可能日渐减少三峡南水北调,效益不可估量(1)文中横线处应填“全”或“各”?为什么?(2)最能概括长江三峡工程特点的词;这是指、、、(3)为什么说三峡发电“经济合理”?文中用哪些说明方法加以说明?(4)“黄河东流之水可能日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5)三峡建成后“利于通航”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本语段的结构特点是( )A、并列式B、总分式C、递进式(7)文中加粗的两个“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参考答案一、1、(1)沛 (2)虐 (3)惩 (4)御(5)luán (6)yǎn (7)yíng (8)xù2、(1)三峡狭窄陕西 (2)弧形孤独狐狸(3)翻译解释铃铎 (4)绸缎调解稠密3、(1)B (2)C (3)B4、(1)打比方 (2)作比较列数据 (3)举例子 (4)作诠释5、(1)应填“各”“各得其利”是指三峡工程“对于上游航运和下游航运都有利”而“全得其利”是生造词(1)“四具美”,防洪,发电,通航,南水北调(1)按预计,三峡每千瓦的建设费用,与全国16个大型水、火电站比较,它是第11位,淹地是第9位,移民数是第5位,应该说是经济合理的这里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目前西北各地干旱,均在引黄灌溉(1)长江600公里水面被抬高,原来江中险滩绝大部分淹在水下,急流或平湖(1)B(7)不能“可能”表示推测,估计,留有余地,如果删去就绝对化了,不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用词的分寸感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语文向沙漠进军家庭作业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向沙漠进军问题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向沙漠进军问题分析
本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完后回答几个问题,其一是怎样向沙漠进军。
⒈什幺文体?答案:说明文。
⒉运用什幺说明顺序?答案:逻辑顺序。
⒊哪几段写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怎样向沙漠进军?答案:
⒋12自然段。
进军方法有二:一是守──植林,种草;二是攻──水。
⒌除了怎样向沙漠进军之外,课文还写了什幺内容?答案:为什幺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小结:为什幺──怎样──成绩和前景。
这是文章的思路,严谨而有条理。
总结:是什幺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有人研究,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加上对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过度的放牧。
众多的河渠变成了干土沟,昔日的水稻田现在生长的是玉米、小麦,以泉水着称的达活泉公园也只能靠自来水维持它那浅浅的人工湖了。
⒈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话是什幺关系?答案:第一句是中心句,后两句解说第一句,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⒉第一句中的“最”、“自然”、“之一”可否删去?答案:不可。
删去“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删去“自然”,“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易与社会的敌人混淆;删去“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因为自然界还有一些“敌人”是“最顽强”的。
⒊第二、三自然段与第一段是什幺关系?它们之间是什幺关系?答案:举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沙漠进军》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种可以称为 " 游击战 ".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拨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一种可以称为 " 阵地战 " , 就是风 ( 甲 )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
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 乙 ) 的。
当风速达到每秒 5 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民面的坡上落下。
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显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 5 米到 10 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0.若将“移动 ` 推动”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甲)、(乙)空缺处,应是:
(甲) _ _ 乙) __
11 .本文段的中心句出现在何处?()
A 段首 C .段尾 D .没有出现
12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在安排说明内容时采用了逻辑顺序。
13 .文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14 .在“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句中:
①“主要”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答:因为去掉后,就不能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
与实际不符,这样表达不准确,不严密(周密)。
②“主要”一词的使用,反映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下列回答正确的一项。
()
A 生动五形象 C .准确 D .通俗
1.沙漠的进攻给人造成哪些危害?(1)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2)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廓变成丘墟。
3.把风沙进攻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进攻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阵地战:说明在风的推动下,沙子的威力是十分大的。
说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一场战役。
人们必须打胜,才能存活下去。
游击战:到处都是沙子。
很多
二、阅读测试题
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②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③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④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⑤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⑥其次是培植草皮。
⑦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9.不能去掉。
去掉后,就不能表明防护林的作用中主要的是什么,就变成只有这一种作用了。
这样表达不准确。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
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
C.培植草皮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
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从原因到结果B.从主要到次要
C.从现象到本质D.从概括到具体
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
7.本段的中心句是①⑥
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
B.解说关系C.递进关系D.因果关系
(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A.并列关系)
(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B.解说关系)
(3)第④句与第⑤句(D.因果关系
(4)第⑥句与第⑦句(B.解说关系)
9.文中加点词“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9.不能去掉。
去掉后,就不能表明防护林的作用中主要的是什么,就变成只有这一种作用了。
这样表达不准确、不周密。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
..,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
..,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榆林城也受到袭击
(3)征服
..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
..……水源。
..的胜利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
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课后练习第四题《沙尘暴十袭京城》,回答以下问题。
(l)“沙尘暴十袭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2)南方存在着什么问题?
南方长江水网难保无虞,人们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踏和野蛮汲采是最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3)作者指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修建集雨工程,用以解决或改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样既节约水,又利用了水。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我们共有的资源。
死海不死》第6自然段。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①,东西宽5至16公里②,海水平均深度146米③,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④。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主要说明了死海形成的原因。
(2)文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列的四个数字有确数和约数两种。
其中运用确数的是句①③句,运用约数的是②④句。
(3)死海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是地形②是物理变化;③是化学变化。
(4)这段文字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5)说明文的语言特别注重准确性。
“东西宽 5至 16公里的”的“至”能否改成“或”?(5)不能,\'至\'字能准确表达出死海宽度的范围。
……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
”“主要”删去后意思发生了什么变化? \'主要\'删去后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