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影像学综述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脏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附图例)
肝脏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附图例)一肝典型的血管瘤表现a。
动脉期CT影像示类似血密度的球形增强。
b门脉期示肿瘤进行性充填。
C血管后期持续强化。
典型的肝血管瘤MRI表现。
与上图所示同一病例。
强化形式同CT所见。
a-c T1 a动脉期b门脉期c延迟期d T2示病变明显的高密度。
小血管瘤在CT上的典型表现。
a动脉期血管瘤球形强化。
因肿瘤较小,未显示进行性强化。
b门脉期持续强化,由于这种变化常难以将小血管瘤同其他高密度肿瘤相鉴别。
小血管瘤在MRI的典型表现,与上图同一病例。
a,b T1动脉期、门脉期球形强化类似CT。
c T2相对于正常肝组织成典型高信号,证实血管瘤诊断。
肝脏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附图例)二FNH在CT增强的典型表现a动脉后期显示一均匀明亮强化伴含滋养动脉中央低密疤痕的病变。
b门脉期病变同肝组织等密,而中心疤痕低密。
c延迟期中央疤痕高密,可见周围引流静脉。
FNH在MRI的典型表现 a,b 肿瘤均匀等信号于周围肝组织(a)T1 (b)T2非对比病例。
中心疤痕T1 低信号T2高信号。
c-dMRI增强T1动脉期肿瘤均匀强化(c);门脉期肿瘤等信号而中心疤痕高信号(d)FNH在CT增强的典型表现 a 动脉期肿瘤高密度可见伪膜而中心疤痕未见。
另可见一异常的瘤周动脉灌注。
b 门脉期看不到肿瘤。
FNH在MRI的典型表现,与上图同一病例。
a非增强T1,b T2。
因几乎等信号于周围肝组织,病变相当难以察觉。
尽管未见中心疤痕病变很可能为FNH,仅可能经皮活检而诊断。
肝脏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附图例)三肝腺瘤CTC+,动脉后期及门脉期中度高密度且不均匀。
可见中央疤痕假象(上图10)。
肝腺瘤MRI的表现,同一病例a 非增强T1,b T2 均示不均匀信号肿瘤伴结节(箭)可排除FNH。
C、d增强后T1,动脉期轻度强化,而门脉期为等信号(下图11)。
原发于结肠的肝小转移瘤。
MDCT影像。
a 层厚 8mm未见病灶,b层厚5mm可见低密度病变。
肝血管瘤的CT诊断
肝血管瘤的CT诊断【摘要】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
方法:对63例肝血管瘤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
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环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扩大或呈等、高密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填充呈等密度改变。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肝;血管瘤;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1资料与方法本组63例,其中男24例,女39例;年龄21-62岁,平均41.3岁。
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较典型,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变化。
采用西门子AR.C 及欢悦双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8-10 mm、层距8-10 mm,病灶处3-5 mm薄层扫描。
增强扫描为静脉注入100 ml碘海醇,3 ml/秒,开始注射后延时20-30秒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并对病变区进行延迟扫描。
2结果平扫所见:病灶位于右肝前叶16例,右肝后叶21例,左肝18例,肝左右叶多发者8例,共85个病灶。
其中呈圆形、类圆形病灶76个,长条形病灶9个;78个病灶边界清楚,7个病灶边界欠清。
病灶内径最大11 cm,最小0.8 cm,多数为2-5 cm。
77个病灶呈均匀低密度,CT值23-45 Hu,8个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
增强所见:73个病灶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呈结节状强化(34个)、环状强化(11个)及斑片状强化(28个),强化程度接近同层腹主动脉;静脉期强化区逐步向中央扩展,密度逐渐下降,部分病灶高于同层肝实质密度;延迟扫描病灶完全或大部分等密度充填71个,高于肝实质密度3个,低密度区明显缩小11个,其中8个平扫所见病灶内更低密度区未见强化。
3讨论3.1肝血管瘤的病理基础:肝血管瘤病理学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型[2],绝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
瘤体多较小,直径多为2-4 cm,肿瘤多为暗红色或紫褐色,边界清楚,有不规则纤维性包膜。
消化系统肝癌,肝血管瘤,肝硬化,FNH,肝脓肿,肝囊肿影像学表现
肝脓肿早期边缘模糊
肝脓肿
肝脓肿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肝细 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和肝 结构紊乱为基础;以纤维大量增生肝脏 缩小为特征;导致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
CT表现:
早期肝体积可正常或略大,中晚期体积缩小; 表面凹凸不平,可有结节突出或分叶状改变; 肝叶比例失调; 肝裂增宽,肝门扩大; 肝脏密度可不均匀或降低,可以脂肪变; 大结节型肝硬化可显示整个肝脏呈密度高低相间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CT增强)
肝血 管瘤
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缘较清。
肝血 管瘤
腹主 动脉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
肝血 管瘤
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
肝血 管瘤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肝血管瘤(MR)
非典型结节增生
肝局灶性非典型结节增生(FNH)是肝 脏少见的一种良性占位病变。它由结构紊 乱的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胆 管等构成,境界清楚,无包膜;多见于3060岁女性。
非典型结节增生
CT表现: 境界清晰低密度,少数等密度,突出于肝外周; 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在一分钟后迅速
MR
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边界不清; 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则信号混杂; 增强后肝癌实质部分增强、边界更清楚; 门静脉癌栓。
肝转移性肿瘤
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以消化道多见) 30~50%转移到肝脏,形成肝转移性肿瘤。
肝脏良性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动脉造影
• 供血动脉增粗,大肿瘤周围血管受压移位 (抱球状)。
• 动脉相出现“树上挂果征”——肿瘤边缘斑 点、棉团状显影。
肝脏良性肿瘤影像学诊断
肝脏异常MRI表现
• 轮廓、大小及病灶形态改变同CT。 • 信号改变: • 等信号、 • 极低信号(与血管相同)、 • 稍低信号(介于肝与血管间)、 • 极高信号(与脂肪相同)、 • 稍高信号(介于脂肪与肝脏间)。
肝脏异常MRI表现
• 肝局限性信号改变: • 实质性肿瘤(细胞内水增多), T1WI
肝细胞腺瘤。CT平扫(上 图)示右肝类圆形略低密 度占位性病变(箭头), 边缘光滑,上缘可见“透 明环”,密度均匀。增强 (下图)示肿瘤轻度增强, 仍显示低密度,内部有小 灶状低密度,平扫所见 “透明环”为受压之血管 与肝交界缘。
肝细胞腺瘤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 缺乏特异性。 • 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 CT见肝内境界清楚、密度均匀、边缘光滑,
“两快一慢”技术、“早出晚归”特 征
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 20~3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两快 一慢”,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 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 造成误诊或漏诊。
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 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早出晚归”,诊
有明显强化的肿块;出现瘤周低密度环有助 于诊断。 • 影像学往往难与FNH和分化程度好的肝细胞癌 鉴别,可做穿刺活检。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体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块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征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3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编辑版ppt
14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编辑版ppt
2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编辑版ppt
18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简介
肝血管瘤_Gan Xue Guan Liu_36
肝血管瘤_Gan Xue Guan Liu一概述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
尚无证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
二病因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先天性发育异常肝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学说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
3.其他学说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三分类1.按病理可分为4型:(1)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2)硬化性血管瘤;(3)血管内皮细胞瘤;(4)毛细血管瘤。
2.按照肿瘤大小分类:(1)小血管瘤<5cm;(2)血管瘤5~10cm;(3)巨大血管瘤10~15cm;(4)特大血管瘤>15cm。
这种分类对于制定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临床表现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1.腹部包块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
2.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3.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
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
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
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
2020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2020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肝脏血管源性肿瘤起源于内皮细胞,属于肝脏间叶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HCH)、硬化性血管瘤(HSH)、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婴儿型肝血管瘤(IHH)、肝血管肉瘤(HHS)、血管外皮细胞瘤(HPC)、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等。
除HCH外,肝血管源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
本文对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分类、诊治难点及最新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有一定借鉴和帮助。
1. 海绵状血管瘤HCH是最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普通人群HCH的发病率为0.4%~20%,尸检发现率为0.4%~7.3%[1]。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胚胎阶段肝血窦的发育障碍有关。
HCH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约为1∶5[2]。
多数HCH体积较小,生长缓慢,甚至无明显生长趋势,不会产生临床症状。
如瘤体逐渐增大,可出现右季肋区疼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压迫症状等。
巨大HCH伴血小板减少者,可导致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HCH也有自发性破裂出血的个案报道。
HCH患者的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查一般正常,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等)。
B超是HCH的首选检查方法,较小的HCH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强回声占位,较大的HCH则表现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杂乱、强弱不均。
MRI对HCH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T2加权像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样高信号。
增强CT显示“快进慢出”征亦是HCH的特征性表现。
病理学特点为瘤体由网格状、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重叠构成,血管腔大小不等,内壁衬有单层扁平内皮细胞,血管腔之间存在纤维组织。
HCH发展缓慢,无恶变倾向。
因此大多数确诊的HCH定期随访即可,无需特殊处理。
如果HCH最大直径>5 cm,且近2年临床随访观察影像学检查提示瘤体直径增大>1 cm;或存在与HCH相关的持续腹部疼痛或不适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3]。
2024年肝血管瘤课件.
2024年肝血管瘤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医学影像学》第6章“腹部影像学”,具体内容为第3节“肝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详细内容包括肝血管瘤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要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肝血管瘤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2. 了解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学会分析影像学资料;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肝血管瘤进行初步诊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要点。
教学重点:肝血管瘤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肝血管瘤影像学病例、视频播放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位患者的病例,引发学生对肝血管瘤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 理论讲解:a. 肝血管瘤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b. 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要点;3. 实践操作:a. 观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病例,让学生分析病例特点;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肝血管瘤的诊断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肝血管瘤的诊断题目;六、板书设计1. 肝血管瘤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2. 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要点;3. 诊断题目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病例:患者,男,45岁。
近期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
查体:肝脏轻度肿大,质软,边缘光滑。
彩超检查: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答案:根据病例描述,考虑诊断为肝血管瘤。
理由如下:a. 患者右上腹部隐痛,肝脏轻度肿大,质软,边缘光滑,符合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b. 彩超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多个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符合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
2. 作业要求:请结合所学知识,详细分析病例,给出诊断及理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了肝血管瘤的诊断要点;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腹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高诊断能力。
肝脏血管瘤的不常见CT和MRI表现
血
,
对邻 近 组 织 的压 迫 和 扭 转 等
M R I
“ ‘
“
。
肝 脏 血 管瘤 的 常见 CT 和
表现
,
平扫
T
。
一
般表现 为境 界清 晰的低密度 灶
,
w 1
低信号 在
T
。
w I
由于 血 窦 的长 T
“
,
z
弛
豫 时 间呈 现 明 显 均 匀 高信 号 表 现 为 亮 灯 征
”
_2 ' …
,
小 的病 灶 信 号 均 匀 大病 灶 信 号 欠
,
,
脏 局 灶 性 病 变 ( fo
c a
l l iv
e r
le
s
io
,
n
)
检 出率有 很 大提 高 偶 然 发 现
,
的异常
。
对 于 有恶性 肿瘤病 史和 以 前有 正 常检查 结 果 病灶 表
, , ,
的肝 脏 局 灶 性 病 变 越 来 越 多 同时 也 提 出 对 所 谓 偶 发 病 灶 的 定 性 问题
.
7
文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编 号1
10 0 0 0 3 13 ( 2 0 0 9 ) 0 d 0 3 6 4 0 5
随着影 像技 术 的发 展 空 间分 辨 力 大 大 提 高 对 于 小 的 肝
,
,
方 而 :形 态 和 结 构 的 改 变 不 典 型 的 强 化 特 征 或 伴 有 肝 脏 实 质
以 前有无 肿瘤病 史存在
。
,
随
作用 因此 放射科 医 生 应 该 熟悉 和 了解 这 些 方 面 以 避 免 在 诊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因病变的 性质和大小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肝 区疼痛、食欲不振、消瘦等。
诊断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 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同 时,血液生化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的检 测也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02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检 查方法
X线检查
总结词
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加强病理学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考虑进行穿刺活 检或手术切除,通过病理学诊断确定病变 性质。
误诊原因分析
影像学特征不典型
部分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 特征重叠,导致难以准确诊断
。
病史采集不全面
医生在采集病史时遗漏重要信 息,影响对病变性质的判断。
生化指标检测不准确
由于检测方法或试剂等原因, 导致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不准确 。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 诊断
目录
• 肝脏占位性病变概述 •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 • 肝脏常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影像
诊断
目录
• 肝脏常见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影像 诊断
•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与误 诊分析
01
肝脏占位性病变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指在肝脏内出现异常的肿块或结节,这些肿块或结节可以是 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分类
肝脏占位性病变主要分为良性占位和恶性占位两类。常见的良性占位包括肝囊 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恶性占位则包括肝癌、转移性肝癌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
肝血管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
肝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诊断标准以及与常见其它疾病的鉴别。
方法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搜集其ct诊断方法。
结果 120例患者均为肝血管瘤,其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的在造影剂强化时的“慢进慢出”改变。
结论肝脏血管瘤很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时才被发现,ct强化是确定肝血管瘤的金标准。
【关键词】肝血管瘤;ct强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1],占肝良性肿瘤的5-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现就对其临床c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论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岁。
其中85例患者是经临床查体发现,35例患者因血管瘤较大,出现腹痛腹胀的临床症状就诊,b超可疑血管瘤,后经ct强化扫描确诊,其中最大的直径为10cm,最小的直径为0.5cm。
1.2 方法采用simens公司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30kv,管电流80ma,扫描层厚3mm,造影剂为扬子江制药生产的碘海醇100ml,注射速度为3ml/s,扫描前一天嘱咐患者禁食进水,扫描时嘱咐患者饮水800ml-1200ml。
扫描采用三期扫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
扫描范围为由膈肌顶部至肝脏下缘。
2 结果2.1 血管瘤的大小以及数目肝血管瘤最大的为10.0cmx8.0cm,最小的0.5cmx0.5cm,其中肝右叶大约140个,肝左叶120个,其中边缘规则的155例,边缘模糊105例,病灶呈现圆形的160例,椭圆形的60例,不规则的40例。
肝血管瘤报告
肝血管瘤报告
报告人:xxx
报告日期: 20xx年xx月xx日
一、病史回顾
患者xxx,男性,xx岁。
近期因体检发现肝脏内有一小叶结节,病理活检显示为肝血管瘤。
患者无肝胆疾病史。
二、影像学检查
1. B超检查
肝脏内发现一直径约x cm的无回声区,结节边缘清晰,形态
规则。
2. CT检查
①增强扫描:发现肝内圆形结节,直径x cm,平扫密度均匀,
增强早期强化明显,20s达高峰值,持续时间较长,逐渐弱化但仍
高于正常肝脏组织,残留期轻度弱化,结节周边未见明显强化。
3. MRI检查
①增强扫描:发现肝内圆形结节,大小约x cm,T1加权像低
信号,T2加权像稍高信号,增强早期几乎未强化,20s后开始逐
渐强化,到达高峰值,持续时间较长,逐渐弱化但保持较高信号,残留期轻微弱化。
三、影像学诊断
肝血管瘤
四、治疗计划
考虑手术切除或肝动脉栓塞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进一
步评估。
五、结语
本例患者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结节,增强后呈强化明显、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结合B超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肝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肝脏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分析
肝脏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分析隋愿; 李玉舟; 张智栩【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7(015)012【总页数】3页(P60-62)【关键词】肝脏血管瘤; CT; MRI; 影像特征【作者】隋愿; 李玉舟; 张智栩【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共振科河南商丘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高速CT室河南商丘476100;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 R445.2; R81肝血管瘤是临床中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常为单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其中女性患者多见于男性患者[1-2]。
肝血管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早期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瘤体增大可压迫毗邻组织及器官,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等症状,需要及时有效检出并进行相关治疗[3-4]。
目前临床对肝血管瘤的主要检查手段为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扫描。
本文收集了41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了其肝脏血管瘤的CT和MRI典型影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经临床确诊的41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患者均经手术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脏血管瘤;(2)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者。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1)资料丢失者;(2)MRI检查禁忌征者,比如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41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6.63±7.26)岁,患者入院时均以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多见,其中4例患者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于常规CT体检时发现。
1.2 设备及检查方法 41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均行CT及MRI扫描检查。
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64排CT机进行扫描。
CT平扫参数设置:患者采取仰卧位,入床方式设置先头后足,电压110~120kV,管电流210mA,扫描层厚:5mm,间隔:5mm,螺距:1,矩阵512×512,常规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目的回顾性研究肝血管瘤超声造影(CEUS)的表现,总结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的表现特征。
方法通过运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CPS)技术对17例肝血管瘤(共21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从而观察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增强表现。
结果超声造影肝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早期周边环状、结节状增强,门脉期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为最大增强。
结论肝血管瘤在肝脏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中具有特异性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标签: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诊断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在肝血管瘤(HHE)的诊断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使肝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增高并对其发病引起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重视。
我院对46例肝脏占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研究其中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3年1月我院行肝脏占位超声造影检查46例,其中肝血管瘤17例,共21个病灶,高回声15例(16个病灶),低回声2例(5个病灶),直径10~48mm,平均(28.0±3.6)mm,在所查肝脏占位病变中所占比例最大。
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6~68岁,平均42.8岁。
17例病例均经手术活检证实或增强CT及MRI典型表现及随访观察(随访二年以上)作为最终确诊依据。
1.2 仪器和造影剂我院采用了德国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超诊断仪器的4C1探头,频率2.0~4.0MHz,机械指数(MI)0.09,配置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
造影剂使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声诺维(SonoVue),主要成分为磷脂聚合物包裹的六氟化硫气体微泡(SF6)冻干粉剂,使用时加入5mL生理盐水震荡混匀形成稳定的微气泡混悬液,微气泡平均直径2.5?m,pH值6.0~6.5,与人体血浆等渗,经肘静脉快速团注,气泡溶解在血液里,经肺循环随呼吸排出,平均清出半衰期为12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块型:癌组织呈大块状,可以是单个巨块,直径在5cm以
上,也可由许多密集的结节融合而成,其周围有时可有小的散在
结节,称巨大块卫星型;结节型:癌结节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
小不等,分布在肝左、右叶,也有数个结节融合成一个较大结节;
巨块结节型(混合型):指巨块伴单个或多个结节病灶;
弥漫型:此型最少见,整个肝脏有弥漫分布的细小癌结节。
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 现
岷县中医院放射科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 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 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多数病例临床无 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目前对该病的 基础和临床研究不多,缺乏成熟而严格的诊治标准,治疗方案、 适应征的界定存在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传统外科手术治 疗与射频消融术、肝动脉栓塞、放射治疗、术中微波固化术、冷 冻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共存,治疗方案尚未形成较 为统一的临床路径供医患抉择。
(3)其它:如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 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 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肝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一般包括以下3方面:
超声成像
小的肝血管瘤在超声检查中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强回声团块,其
内血流丰富。较大的血管瘤多成混杂回声,周边可引出血流信号。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
学说:
(1)先天性发育异常学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的发生为 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 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学说:有学者观察到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 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血 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
置表浅的肝血管瘤在探头加压时肿瘤形状可发生改变,这是其特征性
改变。
CT成像
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边缘光滑或
轻度分叶,密度多均匀。肿瘤较大者,其中心可见不规则 更低密度区,
少数中心可有钙化。CT增强扫描有特征性改变,早期呈边缘增强,强
化区逐渐向病灶中央推进,峰值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分钟,曲线高
于正常肝实质,然后CT值逐渐下降,最后整个病灶等密度充填,其密 度接近正常肝实质,这个过程一般需要7~15分钟。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上血管瘤的特点为边界清楚的肿块。 T1WI为均匀性低信号或混杂性低信号,如有出血 可表现为高信号。T2WI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信号 强度增高,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但应注 意的是源于胃癌、肉瘤的肝转移灶可呈均匀高信 号,亦表现为“灯泡征”,与肝血管瘤极为相似。 诊断困难时可结合病史、肝动脉造影和肝穿刺活 检等加以确诊。
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主要的鉴别诊断有: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
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 肝棘球蚴病 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
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肝非寄生虫囊肿 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
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 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 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其他 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 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在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中,CT最能反映肝脏的病理形态表现,如 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数目以及病灶内有无出血坏死、钙化等。 从病灶的边缘情况可了解其侵袭性,如病灶边缘光滑清晰,特别 是显示包膜的,表明肿瘤生长相对慢,侵袭性小;若肿瘤边界模 糊不清,表明肿瘤有较高的侵袭性,易侵犯血管,或在门静脉内 形成癌栓。原发性肝癌根据大体形态一般可分为4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