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冯友兰论人生的读后感
读《冯友兰谈人生》有感人生的真相就是具体的人生。
冯友兰先生认为,只有局外人才需要知道真相。
所以,当正视自己并非人生的局外人,人就不需要多问人生的真相。
他断言说,“问人生是人生,讲人生是人生,这即是人生之真相”。
冯友兰先生承认人生的形态百味,但是,在谈到人生是什么这一话题时,他的看法让人觉得有点“不求甚解”的意味,换言之,对于冯老先生来说,坦然地接受你的人生,不要过多追求和探究你人生的意义和来源,这比一切更为务实。
你懂不懂人生,这就是人生。
在冯先生的眼中,我们对于人生之真相的探讨,只须关注人生是具体的这一事实。
接着,他进一步断言说,如果你不满足于将人生视为具体地活着时,你也没有任何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找到人生之真相。
很显然,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很大程度上来说,冯先生似乎并不信任外在的来源或资料,用以诠释人类的起源和目的,不论文化性的或是神学性的,更遑论视为上帝启示的基督教圣经。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关注到,冯先生对于生死问题所持有的消极或回避的态度。
应当承认,冯先生把人生框限于现今世界的确具有某种必然性,毕竟这比起信任那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性或文化性的意见(更不会相信启示的说法),会更减少出于人无知揣测的扭曲。
但是,他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甚至有可能让人觉得他对此一无所知。
有必要注意到,虽然冯先生的确定意不在生死之外谈论人生,也拒绝诉诸于其他的来源,他还是需要就两个问题提供可能的看法,一是人生是什么?二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前者为原因,后者为目的。
在他看来,探讨人的来源几乎是不可能有成效的事。
所以,他设立了自己的起点,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引用他的话说,“人是天然界的一物,人生是天然界之一事”。
很明白的部分是,人的存在跟自然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来源亦是如此。
至此,我们很难准确说明,他在多大程度会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者自然神论的思想靠近。
但是,他无疑将人的来源限定于这个奇妙的大自然,而且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在跟大自然的交互之中。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一)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
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
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
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
这种就是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
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
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
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
天地人并称“三才”。
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
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
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一种人生观冯友兰读后感
一种人生观冯友兰读后感冯先生开篇谈人生真相的时候,就像给我这个在生活里迷迷糊糊的人猛敲了一记警钟。
他说人生有苦有乐,而且苦似乎还更多一点。
这可不像那些只给你灌鸡汤,说什么“生活处处是美好”的论调。
他这么一说,我反而觉得挺实在的。
就像我们平常,为了考试焦头烂额、为了工作累死累活,这苦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呢,知道了这人生真相,也不是让人绝望的,而是像给了我们一个起点,让我们从真实的情况出发去思考人生该怎么过。
书中说到人生的目的这个部分,我特别有感触。
冯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说人生目的就是这个或者那个。
他就像是个引路人,把各种可能性摆在你面前。
他说有的人把追求幸福当成人生目的,这听起来很正常对吧?但他又深入剖析,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是有钱、有名,还是其他的呢?这就像是在我脑袋里开了一场辩论赛。
我自己想啊,好像身边很多人觉得有钱就是幸福,可又看到那些有钱人也有他们的烦恼。
这时候我就明白,冯先生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目的,而不是人云亦云。
冯友兰先生讲的关于道德在人生中的意义也很有趣。
他没把道德说得高高在上,像那种只让你敬仰却难以做到的东西。
他说道德其实是让我们能更好地在社会里生活的一种规则。
就好比大家都在一个游戏里,道德就是这个游戏的一些基本规则,遵守了,大家都能玩得开心点,生活得和谐点。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就是一种小道德行为,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整个社会要是充满了这种小道德行为,那这个社会就会很温暖。
这让我觉得道德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助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团乱麻的生活里找到了一些线头。
以前我对人生的想法就像在大雾里乱闯,现在虽然不能说一下子就看清了整个方向,但至少有了一些可以努力的小目标。
冯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考人生的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知道原来人生可以这样理性又不失温度地去看待。
我想,这就是好书的魅力吧,它让你读完之后,不仅仅是读了一个故事或者一些道理,而是真的能让你的生活态度发生一些积极的改变。
追问读后感5篇范文
追问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追问》一书是对贪腐份子直击心灵的叩问,深入挖掘书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历程,还原其精神裂变的路径,追问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内心薄弱点、阴暗面。
书中的人物大都是能力卓越、业绩斐然的领导干部,他们身处领导位置,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任由人性中的负面因子野蛮生长,被吹捧声、利益蒙蔽了双眼,放松了警惕,害人害己,最终等来了冰冷的铁窗泪。
长夏初芒,于夜深人静时翻阅这些纪实书目,透过那些平实而隽永的文字,体验一段段波澜起伏的人生,不禁对他们、对自己发出心灵的追问。
为什么能力超群、前途无量却要走上贪腐的不归之路?为什么家庭幸福、儿女双全却迷失在错误的多角关系中?为什么前期踌躇满志、务实肯干,人生后期却懒政怠政?究其根本,是政治信念不够坚定,眼界局限于个人名利得失,没有真正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如《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居功自傲、腐化堕落,整天天上飞来飞去、地上球杆挥来挥去、“朋友”间眉来眼去,没扶正就不履行公职,故意与厅长对着干,有钱收就精神大振“勤政”办事。
如果他如愿当上了厅长,“朋友”的事还办不办,好处费还收不收,职务的“正副”是否就直接导致了人生的“正负”?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贪欲割断了权力之上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生结局只能一切归零。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他们的人生际遇提醒着我,初心不会自然保持新鲜,稍不注意就容易蒙尘腐烂。
党员干部要慎小防微,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初心才能臻于至真至纯。
诚如书中的一些警世之言,“千万不要做丢西瓜捡芝麻的蠢事”“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怎么能变通呢?”“利益一来,人头攒动;利益一去,曲尽人散;以利结盟,四面楚歌;平平淡淡,天长地久。
”值得我以及我们深刻铭记于心。
第二篇: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一)“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
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
读冯友兰《论悲观》之后看人生的意义
读冯友兰《论悲观》之后看人生的意义今天我将冯友兰《南渡集》中的《论悲观》这篇文章仔细阅读了几遍,认真地体会了它里面的思想,使得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看法。
以前我总是觉得,人生就应该是有意义的。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得留下点什么,取得点什么收获,让自己有限的人生散发出无限的价值……但是看了冯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觉得,人生确实没有意义。
首先,我们看一下冯先生对意义的定义:“意义是指此事所可能达到的目的,一件事必须对于他所可达到的目的,方可说是有意义或是无意义。
若只就一件事本身而言,我们不能说它是有意义或是无意义”。
因此,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人生就是这样。
因为依据以上的推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人生是一件自然中的事,而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目的,我们不能去追问一个目的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人生是是无所谓有目的和无目的的。
那么,没有目的的人生当然也就没有了意义。
让-保尔·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自称其哲学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关心着人的哲学。
在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了出来,认为“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
人生下来就是空无所有的,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普遍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任何行动、选择完全是意志自由活动的结果,“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即所谓的主观性”。
因此,根据萨特的观点,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本身就是荒谬的,是没有人跟我们商量过就胡乱将我们抛洒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冷酷的事实。
我这几天还看了一个描述人生的小故事:“起先,一个人住一间小屋;结婚后两个人生活,努力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生了儿女,再买一套更大的房子住;后来儿女一个个离去,大房子打理起来很麻烦,更换一间小的,两个人够住就行;等到其中一人死去,剩下来的人便换间更小的。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范文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范文《人生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于1921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它是一篇富有哲理、意境深远的作品。
通过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探索,冯友兰先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境界》一文中首先提到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应当追求精神上的提升和境界的升华。
他强调了人的精神追求对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在物质繁荣的时代,很多人只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的培养和修炼。
而冯友兰先生则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精神的追求实现自我的升华和进一步提高人生境界。
在文章中,冯友兰先生引用了“子贡问曰:‘子夏曰失败而立,”半质半野‘。
子曰:‘缪公喜于文、武之事,云、“布衣之友”;-曰:“燕有好乎?”云、“彼善于赋诗。
”曰:“是谓文之以兴之也,乐之以事之也。
”’君子以非其所好行,如琴木之折,简而求,短而翦,必有所失。
”这段对话富有哲理,让人深思。
其中“子夏曰失败而立”一句,意味着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在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前行。
人生就像半质半野,既要有人性的温情,又要有野性的坚韧。
同时,这段对话也提醒着我们,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自我提升,才能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六艺”和儒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
他认为,这些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于人生境界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六艺,人们可以培养出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追求美的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儒家思想则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冯友兰先生认为,古代的中国文化传统是一种对人生境界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在文章的结尾,冯友兰先生以中国古人的境界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性和升华。
他提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他们通过艺术和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境界。
《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
《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追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问》读后感篇1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
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
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
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
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
《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
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
《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真的是感触良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人生的境界到底是啥呢?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原来呀,人生可不是简简单单地过日子,而是有不同层次的境界。
就像我们平常做事情,有的时候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可能就是最低的境界啦。
但再往上走,有的人会考虑到周围人的利益,会为了家人、朋友去努力,这境界是不是就高了一点呢?还有更高的境界呢,那就是为了社会,为了全人类去付出。
这种人呀,真的太伟大啦!我就在想,自己能达到哪种境界呢?冯友兰先生说的这些,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会很自私,只想着自己开心,现在想想,这样可不行。
我得努力往上走,多为别人着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一点,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不再像以前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而是想要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朋友们,你们要是还没读这本书,真的可以去读一读,说不定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呢!《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完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境界》后的感受哈。
哇塞,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一开始,我就被冯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给吸引住了。
你说,咱们平常忙忙碌碌的,不就是为了生活嘛。
可这生活背后,原来还有这么多说道。
有时候我们做事情,可能就是凭着本能,没想太多,这就是自然境界。
然后呢,当我们有了一点目标,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去努力,这就到了功利境界。
可这还不够呀,想想那些心怀大爱的人,他们为了别人,为了社会去奉献,那才叫高境界呢。
我就琢磨着自己,大多数时候可能就在功利境界里徘徊。
比如说,学习为了考个好成绩,工作为了多赚点钱。
可是这样的人生,总觉得缺了点啥。
读了这本书,我就想啊,得给自己定个更高的目标,不能光盯着眼前那点小利益。
要多关心关心身边的人,多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感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观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观后感(中英文版)Title: Reflections on the State of Life - Feng YoulanLife is a journey, and every individual has their own path to traverse.Feng Youlan, a renowned Chinese philosopher, delved into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of life,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that resonate deeply with my understanding of existence.His ideas, though complex, offer a fascinating perspective on the different stages and dimensions of life that shape our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需要前行。
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深入探讨了人生的境界,提供了深刻的见解,这与我对存在的理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的思想虽然复杂,但却提供了一个关于不同阶段和维度的人生,这些阶段和维度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和看法的迷人视角。
In "The 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Feng Youlan introduces the reader to the rich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from Confucianism to Taoism, and from Mohism to Legalism.He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se schools of thought, highlighting their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Through his exploration of these divers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Feng Youlan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questioning and seeking knowledge as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intellectual growth.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历史,从儒家到道家,从墨家到法家。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冯友兰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学者,他的著作《人生境界》是他晚年的力作。
这本书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等重要主题。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冯友兰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他通过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揭示了许多我们常常忽略的重要问题。
他指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而在于追求真理和道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我被冯友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所启发。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是对其进行剥削和破坏。
他指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我也被冯友兰对人的行为准则的探讨所感动。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基于道德和良知,而不是出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他指出,只有通过追求道德和良知,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准则,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在行为中遵循道德和良知,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人。
总的来说,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准则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我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因此,我决心将冯友兰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实现真理、道德和和谐共生而努力。
最新冯友兰+理想人生 读后感随笔
冯友兰+理想人生理想,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冯友兰+理想人生”,希望你们喜欢!谢谢!冯友兰+理想人生【第一篇】:冯友兰是哲学大师、思想家,然而,他的哲学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想的人生,即好的人生是他最为关注的。
他的人生观一度风靡中国。
冯友兰的随笔,已被称为“冯氏哲理随笔”,质朴的文笔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为大众读者所喜爱。
冯友兰一生坎坷,他的精神极其乐观,适应能力极强,活出了人生的“境界”,他的随笔正是这种“境界”的凝聚。
这本随笔集是第一部“冯氏哲理随笔”的结集,讲人生、讲哲理、讲精神、讲境界,讲的是大众关心的,形式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名家评价《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冯先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在以白话与哲理文章方面,其才能可以说是冠绝一时。
冯先生的书特别好读,已是学者的公论。
因此,读冯先生的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华,而且可以学会做文章。
有许多所谓“大哲学家”也谈命运,不过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
例如预先知道某种物品将要涨价,就大量买进,便可赚钱;知道某种物品将要跌价,就去卖出,便不亏本。
因此大发其财,无怪“大哲学家”们都生意兴隆了。
其实“先定”是没有的,即使有,也勿用先知。
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将来要发财,到时自然会发财;命定你要做官,将来自然做官;命定了将来要讨饭,自然要讨饭。
先知了也不能更改,不能转变,又何必要预先知道呢!我说的“命运”和他们所说的不同。
古人孔子、孟子等也谈命,如孔子说:“知天命。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荀子说:“节遇之谓命。
”我说的“命”就是他们所说的“命”。
“莫之致而至”是不想他来而来,“节遇”是无意中的遭遇。
这才是“命运”的真意。
所以“命运”的定义就可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
譬如说现今的时代是伟大的,我“幸”而生在这时代;也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受罪的,我“不幸”而生在这时代。
人生的意义冯友兰读后感
人生的意义冯友兰读后感(中英文版)The essence of life, as explored in Feng Youlan"s work, promp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our existence.It"s not merely a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but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life"s rich experiences.在冯友兰的著作中探讨的人生真谛,引发了对生命目的和意义的深远思考。
这不仅仅是对哲学的论述,更是一本引领我们理解生活丰富经历复杂交织的指南。
Upon delving into the book, one is struck by the simplicity and depth of Feng"s philosophical musings, which resonate with the core of human experience.His perspective shifts from the mundane to the existential, questioning the very fabric of our being.阅读此书,人们会被冯友兰哲学思考的简洁与深度所打动,这些思考与人类经验的核心产生共鸣。
他的视角从平凡的事物转向存在的本质,质疑我们存在的基石。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for Feng, life"s meaning is not a static concept but a dynamic journey of self-realiza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He encourages us to embrace the present, while striving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显而易见,对冯友兰而言,人生的意义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自我实现和持续改进的动态旅程。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冯友兰先生,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人生的境界》堪称一部经典之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生命的价值追求和境界提升的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又进一步加深了。
冯友兰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的境界。
他将人的生命划分为物质生活水平、道德品质、智慧境界和精神境界四个层面。
物质生活水平是人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它与物质的积累、物质享受相关。
道德品质则是人的品德和道义标准,它涉及到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
智慧境界是人的思维水平,涉及到人对世界的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精神境界则是人对于存在的反思和超越,它与人对精神追求和境界提升有关。
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冯友兰指出物质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能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他用寓言故事《贪心的猥亵》讲述了物质贪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要适度追求物质,不要被物质束缚。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
在道德品质方面,冯友兰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
他用孟子的故事《梓材》告诫人们要坚持正义和人道,不可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道德是一种品质,是人的高级境界。
”他认为道德行为是人生境界提升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智慧境界方面,冯友兰认为人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探索。
他援引了伽利略的例子来阐述人类的智慧境界。
伽利略用他的发现和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冯友兰引导人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自己的智慧边界。
在精神境界方面,冯友兰提出了人对于存在的反思和超越的问题。
他引用了诗人天演论的诗句:“何不本心绝物念,静若冰倾坦然达。
”表达了人要超越物质世界的思考和境界提升的追求。
他认为人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追求,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地。
读完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我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导语:《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道家的“无为”,这些高深的哲理中慢慢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
当看到《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时,毫不犹豫的收入囊中,信手翻开书页,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
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让我记起戴维。
申克《天才的基因》提出的新观点,“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
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
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
静心想想,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
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
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引言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书中,作者通过探索人生的境界,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本文围绕着书中提出的几个关键概念展开讨论,通过列点的方式来总结和阐述我的观点。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和美德。
人类一直以来对真理和美的追求是人生的核心追求,而冯友兰在书中强调了这一点。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不断向着真理和美的方向迈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人生的价值在于与他人的关系。
冯友兰在书中指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意义至关重要。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能够共同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融合。
•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超越。
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特点是人生的重要价值所在。
通过不断学习、成长和超越自己的极限,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人生的境界•凡事理解万缘皆空。
冯友兰引用佛家的观点,强调理解的重要性。
我们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通过理解一切万缘皆空的真谛,我们能够超越个体的利益和欲望,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实现个人的自由自在。
冯友兰认为,个人的自由是实现人生境界的关键。
只有拥有内在的自由,我们才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更高尚的价值,实现真正的自我。
•一个人的境界不仅取决于个人,还取决于环境。
冯友兰在书中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境界的影响。
社会、文化和家庭等因素都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与环境和谐相处,通过积极的改变和适应来提升个人的境界。
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的感悟与领悟。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感悟与领悟。
通过深入思考和体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并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所在。
•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的贡献。
冯友兰强调了对他人的贡献对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帮助,我们能够扩展自己的视野,实现对他人的贡献,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追问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追问人生的意义读后感《追问人生的意义》读后感读《追问人生的意义》这本书,感觉像是在跟着作者进行一场心灵奇旅。
读到书中列举不同人对于人生意义看法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新奇。
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追求物质的富足;有的人觉得人生的意义是奉献,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我的价值。
这让我想起曾经和朋友的一次聊天。
朋友当时事业处于低谷,他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他付出那么多努力却得不到回报,每天忙忙碌碌不知所谓。
那时我不知该如何安慰他,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提到,也许人生的意义本身就是虚无的这个观点。
初读觉得这有些悲观消极,可是当我继续读下去,我渐渐明白作者不是要传递消极的思想,而是说我们在探寻人生意义的路上,不必执着于一个既定的标准答案。
就像我自己,曾经认为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才是人生有意义的体现。
我努力学习,却在一次次失败中陷入迷茫。
后来我明白了,那不过是我给自己设定的一种意义,而不是人生普适的意义。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在追问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当下。
我们往往在追逐那些遥远的意义,比如功成名就之类的,却忽略了日常的小确幸。
今天吃了一道美味的菜,和家人温馨地坐在一起聊天笑谈这些细微之处其实都在构建我们人生的意义。
对了还想说这种思考,还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或许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和经历不断变化。
二十岁觉得重要的东西到了三十岁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我们也就不必按别人所定义的意义去过自己的人生。
这对于我未来的生活有很大启发,未来我可能不会像过去一样被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绑架,而是更加随心所欲地去体验人生,在体验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些地方我也不是特别理解,比如书中有些哲学性的论述,感觉特别深奥。
像关于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下的人生意义阐释,那部分理解起来颇为困难。
但整体来说,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让我在对待人生这场宏大的旅程中有了新的视角。
追问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追问人生的意义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最近我读了一本让我想了好多好多的书,叫《追问人生的意义》。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没抱太大期望,觉得不就是讲讲大道理嘛。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错啦!这书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个老朋友,跟我细细地聊着人生。
它让我开始思考,我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赚钱买大房子、好车子?还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很厉害?好像都不是。
书里说,人生的意义也许就藏在那些小小的瞬间里,比如和家人一起吃顿温暖的晚餐,和朋友开怀大笑的时刻,或者是自己完成了一个小目标的满足感。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帮一个老奶奶过马路。
她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谢谢,那一刻,我心里那种快乐和满足,真的没法形容。
原来,这就是人生意义的一小部分呀!还有啊,书里也提到人生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这并不代表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反而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我们成长了,变得更强大了。
就像我之前考试没考好,特别沮丧。
但后来我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那种成就感,让我觉得之前的辛苦都值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一点点去发现、去创造的。
它就像一个宝藏,等着我们用心去挖掘。
亲爱的朋友,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人生的意义呢?读后感二亲,跟你聊聊我读完《追问人生的意义》的感受哈。
哇塞,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一开始,我以为人生的意义这种话题会特别深奥、特别严肃,没想到作者写得特别亲切,就好像在我耳边轻轻诉说。
你知道吗?书里说人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意义,这可把我惊到了!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得有个固定的目标,朝着那个方向冲。
但现在想想,好像太死板啦。
比如说,我以前觉得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才是成功的人生。
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不是这样的,能让自己开心,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也是很有意义的呀。
还有个地方让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关于梦想。
以前我总觉得梦想就得特别伟大,要改变世界那种。
但书里说,梦想不分大小,哪怕是学会做一道新菜,或者每天坚持锻炼一会儿,都是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人生哲学读书心得篇一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其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一书中。
此前,胡适曾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里探讨过哲学史料的种类、审定以及整理等问题,朱谦之先生更是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1957年油印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和1959年8月完成的手稿本(通论三部,九册)①两部专著。
但胡适尚没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意识,甚至连学科之名也未提及,而朱谦之先生虽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为名的著述,但其著作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更没有在学界形成广泛影响。
一事实上,早在1925年6月中州大学任教时,冯友兰先生就在《对于哲学及哲学史之一见》②一文中对哲学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史料有“原始史料”和“辅助的史料”两种。
其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更进而划定了中国哲学史史料的五个选取标准③,并注重总结古代著述体裁。
这两项工作分别是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范围和史料特点的探讨。
1937年,冯先生在《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文章中又提出原料、副料和旁料的史料三分法。
然而,代表他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上集中成就的却是其《初稿》。
而我们之所以认为冯氏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的确立者,亦主要是基于其《初稿》对该学科之划时代的贡献。
《初稿》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写作范式。
从内容看,冯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史料学的范围和内容”和第二章“论目录”,讲史料学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十四章,是介绍哲学典籍的具体史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看着《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随着文字,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
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书中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在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
把哲学境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赋予他的学问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垂范当世稀缺的人格精神。
有关人生的哲学,是每个人在每一天都会有所渗透和应用。
本书让人回归内心的宁静。
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攀升人生的新境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
静心想想,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
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
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