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教授
教育技术十名专家
9 李龙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
教育技术简历:
1958年开始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创建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电教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倡导并组建了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研究会和全国北方地区部分高校电化教育学协作组。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馆长、电教系主任、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现任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7 吴庚生
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
教育技术简历:
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1970年3月至199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光电子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从事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硕士站学科带头人;任中国电教协会副会长、中国电教协会工科高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学校电教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技术组组长。
2 南国农
西北师范大学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电化教育
抗战后,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解放后,支援大西北教育,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冰开设了电教课程,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文革后,在教育部的组织下,与肖树滋先后在全国培训了三期电化教育课的师资和电教骨干,为我国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培养了第一批人才;起草了电化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计划,初步建立了"电化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荣誉:
5 丁兴富
何克抗 教1
何克抗教授学者简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应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含“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与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论”等)。
【科研课题、项目】1、“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03-2006国家级课题,已于2006-6-16由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评审、验收,验收结论认为是“一项具有创新的优秀成果”;近年来跨越式试验成果正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大范围应用与推广)。
2、“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重点研究课题(2009年7月至今)。
3、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2003年1月至今,教育部重点课题;含“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初级和中级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与认证”等)。
【学术成果】1、2000年以来写成个人专著5部:(1)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2000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004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3)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00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200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5)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已送交出版社,将于2011年底出版)。
2、2000年以来与别人合写教材6套:(1)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编著(200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林君芬等编著(2006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吴娟编著(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刘涌潜编著(2005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5)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何克抗、刘涌潜编著(2007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6)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马宁编著(2007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兼职】(1)2001.6~2006.5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1997年至今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3)2002年至今是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4)2003年至今是国际著名刊物JCA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编委。
纵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
一
、
“ 息 技 术 与 课 程 整 合 的 目标 信 是要 改变传 统的教学 结构”
容 、 手 段 、 方 法 的 改 革 不 重 要 ,但 是 我 认 为 应 该 在
教 学 结 构 改 变 的 前 提 下 来 进 行 内 容 、 手 段 与 方 法 的
整 体 改革 。才 能真 正取 得 实 际效 果 。
维普资讯
Il誊 专 T ̄ ri h
Ii
题
纵 论 倩 息 攮 课 程 整 合
何 克 抗 教 授 专 访
“ 渠 哪 得 清 如 许 ,为有 源 头 活 水来 ” 20 问 。 0 2 年 7月 , 我 们 有 幸 请 到 了 国 内 第 一 位 教 育 技 术 学 博 导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知 名 专 家 何 克 抗 教 授 做 客 《 小 中
信 息 技 术 是 一 个 不 断发 展 的 科 学技 术 ,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也 将 会 不 断 涌 现 出新 的 内 容 ,信 息 技 术 课 作 为 工 具 课 将 和 其 他 工 具 课 一 样 ,在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内会 继 续 存 在 。 ”
“目前 的 网校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促 进 了 教 育 的 平 等 和 普 及 , 是 一 件 好 事 , 也 是 网 络 教 育 的 重要 组
素 的 关 系 是 :教 师 是 主 动 的 施 教 者 ,甚 至 是 教 学 过 程 的 绝 对 权 威 , 教 师 通 过 口授 、 板 书 把 知 识 传 递 给 学 生 ;作 为 学 习 过 程 主 体 的 学 生 , 在 整 个 教 学 过 程
中 只 是 用 耳 朵 在 听 ,处 于 被 动 接 受 状 态 , 是 外 部 刺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教育技术学9(何克抗)
定紧密相连,它为个体决策、教育资源投
教育技术学
教 育 总结性评价是外部导向的,评价的报告主 技 教 要供各级制订政策的管理人员,供他们在 学 术 技 制订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时的依据。形成 学 术 性评价者与教育活动的实施者相互依赖,
运 总结性评价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立关系, 用
从而是他们能以客观的态度实施评价。
教 育 技 术 学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技术学
第 九 章
教 学 技 术 运 用
教 2、教育技术评价的功能 教育技术评价主要是针对学习 育 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具体包括 技 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 术 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个范畴。 学
教育技术学
(1)问题分析 第 九 问题分析是教学开发和评价中的 章 一个重要的前端步骤,目的是通过信
第 九 章
一、学习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运 学习资源进行评价的"六性"原则: 用
教育技术学
第 思想性:看其蕴含的教育理念 九 章 是否先进。
教 学 技 术 运 用
教 育 教育性:看其是否紧扣教学大 技 纲、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是否明确; 术 能否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否符 学 合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 学 技 术 运 用
教 育 技 3.确定收集信息的内容和途径; 4.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工具; 术 学 5.评价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育技术学
第 九 系的设计 章
教 学 技 术 运 各个成分在总体中所具有的重要程度 用 标志。
教 育 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三部分 技 组成:评价要素,反映被评价对象特 征的各个成分;评价标准,衡量事物 术 特征各部分的比较基准;指标权重, 学
(二)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
何克抗:泡在小学课堂里的大教授
。
,
,
旬的大教授总 是泡在 被他拒绝 回国后 ,他用汉字 编码技术教小 学生识字 。 城 宾馆 时早 已天黑 ,就在 等待服 务员 开房 门的短 暂工 小学 课 堂 里 ,主 持 着 在 3 年的实践中 他形成 了 自己的“ 0 夫 ,年 过七旬的他斜 倚在服务 台上 ,一言不发 。 跨越式” 教育理念 。 项 延 续 了 1 年 的 1 ] 在教育界 很多 人对 c 越 式 , “ 老先生累得够 呛啊 。 ”随行老 师们私下感叹 。 t 跨 ,提法 颇 有微 词 。 教育试验——只是为 在教育工作者看来 这 是官员 才会 喊的 口号 ,而教学
把 识字 、阅读 和写作 三个 教学环 节结 合 在一 起。
直观地 看 ,跨越 式 课题 的核 心是一 种 被称 为 “1”的 教学 模式 。前 2 分 21 O
钟是 老师对 课文 的讲 解 ,接着 是学 生 自 主进 行 的 1 0分钟 拓展 阅读 和 1 分 钟写 O 作练习 。 尽管跨 越式 课题 的理论基 础和教 学
何克抗 一
1 0年来 ,何克抗所做 的工作就是 把孩子 们的创 造性和人文性找 回来
车 在 山道上 颠簸 ,远 处 的山峦 寸草 不生 ,目之所 及 都是刺 眼的黄 色。21 年 1 月 末的一 天 ,何克抗 教 00 0 授第 4 次来到海 原。在这个 被联合 国粮 农组织认为 “ 最 不适 合人类居住 ”的宁夏西海 固地 区 , 何克抗 要做 的事 , “ 就像 要让西海 固被 青山绿水环 绕一样不可 思议” 。
h t lwww. 0S t . 0 . n tp: l a mih C m C
全国统-2 d 时服务热线 : 0825 4 ̄ 40 ,
语 言运用 为 中心 ,而 非 以语 法字 词为 中 心 。对 于 一年级 小学 生来说 ,其 口头语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教授版)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概述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教学(or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规定性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模式的含义及其功能
ID1与ID2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应用范围和层次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学习者分析
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
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习动机的分析
确定单元目标及对内容进行初步评价
分析教学内容类别及性质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建构主义与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教授版)主要内容
>《教学系统设计》这本书,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5大块:
教学系统设计概述
教学系统设计基本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的系统特征
教学系统设计本质
原则、方法与步骤
自主学习策略与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环境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的含义
学习需要分析
分析学习需要
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教育技术学5(何克抗)
教育信息的本质、组成及其传播。
教育技术学
第 五 章
教 学 系 统 设 ●教学系统中的合作交流。 计
●
教 育 技 术 学
教学系统的资源管理及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教育技术学
第 五 章
教 学 系 统 设 计
教 展的主要因素 育 (一)系统方法 技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念主要来自 术 于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内涵和外延 的不断演变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 学
五、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
3. 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教育技术学
教 育 借用系统设计方法,教学系统可看做是一 技 教 个能够制造教学产品的“黑箱”,暂时不考虑 学 术 它内部的结构,把教学条件作为输入,在内部 系 学 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加工,然后把教学结 统
设 果作为其输出。因而,教学条件、教学方法、
教 育 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它只 技 是在教学理论、学习论指导下,运用 术 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 学
教学系统设计不同于教学论 ,教
教育技术学
第 五 以下介绍几种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的不同 章 认识,这些不同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系
三、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演变
教 学 系 统 设 计
统设计的发展脉络。
第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教学,我们可以把教 五 学过程看成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 章
促进交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
设 干扰并利用有效手段消除传播过程中的干扰, 计
教育技术学
第 五 章
教 学 系 统 设 计
教 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 育 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 技 层次: 1.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术 2.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学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北师大何克抗教授在颁奖典礼上的报告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2.有一些参赛作者能运用‚翻转课堂”策 略指导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翻转课堂‛ 之所以能够成功(能较显著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 综合素质)是因为它既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又非常重视教师 的主导作用——这正是‚翻转课堂‛要把观看‚微视频‛(听教师对知识的 讲解)放在‚课前‛,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对知识的内 化过程,即对知识的运用与掌握的过程)放在‚课中‛(在课堂的50分钟 内有教师指导)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过去激进建构主义倡导的自主学习、自 主探究,往往都是在‚课前‛或‚课后‛——都不是在‚课中‛,就是因 为激进建构主义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西方激进建构主义总是把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对立起来,认为这二者是矛盾的、 不相容的)。 总之, ‚翻转课堂‛ 所遵循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我们历来倡导的‚主 导—主体相结合‛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有些课 件作者运用‚翻转课堂‛ 策略,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在以 下几个方面比较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文科组): ①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也注重启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 ② 把促进学习者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作为课件中学习过程的最核心成分;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加强‚互动、交流与反馈‛和倡导 “在线学习社区”,就使学习者能在参与慕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 ‚沉浸感‛和‚全程参与感‛,这是传统的讲授和教学视 频无法与慕课相比之处;也正是‚翻转课堂‛在与‚慕课‛相 结合以后(第二阶段‚翻转课堂‛ ),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 方式拓展上所发生的发展与变化。
MOOCs 则 在大规模、开放性、以及分布式认知等领域对传统在线 教育从观念到课程实施都造成极大的冲击。因而这三大事件将对高 等学校的教学深化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仅就与广大教师关系更为密切的‚翻转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第1篇: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课本P2—3)系统计划教学的过程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加涅,1992)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肯普,1994)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史密斯、雷根,1999)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何克抗,2021)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梅瑞尔,1996)一门设计科学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
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帕顿,1989)一门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
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瑞格卢斯,1994)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教材观点: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一、引言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二、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1][14][15]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何克抗简介
何克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已培养博士20多名,指导在读博士生12名;先后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12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
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五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拥有发明专利一项。
祝智庭,男,1949年生,浙江衢州人,早年学习数学,后转向计算机科学,80年代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年从荷兰Twente大学获博士学位。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担任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被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他还担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组长以及四家国际学刊编委。
教育技术专业泰斗——何克抗-精选文档
6.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著,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9.10;
7.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 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
8.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 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
近几年发表的主要专著
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何克抗著,北京师范大学, 2019年;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3.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何克抗、刘雍潜主编,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1;
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案例、文献 资料及素材选编,何克抗、刘雍潜,北京:电化教育 电子出版社,2019.11;
的重要途径,但对于“整合”的内涵、实质,特别是如何进 行有效的整合,却没有一种系统的理论来给予科学的、合理 的阐述。为了解决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何克抗教授在长期从 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 观点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的教改实践经验,并使之上 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终于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理论”。运用这种理论可以深刻、清晰、明确地解释并指导 上面所提出的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问题。该理论 目前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指导思想与教育 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正在引领国内“整合”的方向 与潮流。
二、理论研究成果
5.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何克抗教授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义的学者之 一。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并根据当时国际上对建构主 义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次较系统地总结出建构主义的教学 设计理论、方法及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从而受到广大教师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建构主义理论也因此而 迅速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得到日益广泛的普及。何克抗 撰写的关于建构主义的论文也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引用 率最高的一篇论文。何教授关于建构主义思想论述及其内涵 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影响,一度被认为是国内建构主义的代言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the end
thank you!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
Section header (一)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 1、理论研究成果 阶段一:教育技术深化认识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初,何教授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教育技术发展 和转型的方向,发表了《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一文 何教授是国内最早介绍和引进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在96年发 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社会兼职】 (1)2001.6~2006.5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2)1997年至今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 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 (3)2002年至今是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 Section header 专家委员会主任; (4)2003年至今是国际著名刊物JCAL Sec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header 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编委。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学术成果】 1、2000年以来写成个人专著5部: (1)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 ( 2000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2004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200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200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5)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 (已送交出版社,已于2011年底出版)。
【工作经历】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1993.12-至今 1993.12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我 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1993.9-2002.3任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 导组组长; 2001.6-2006.5任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2002.4-至今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 任; 2009.9-至今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学指导委 员会主任。
Section header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教育背景】
起始年
终止年 1960年
在何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物理系
攻读学位 本科
Section header 1956年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1960年
1963年
北京师范大学 物理系、无线 电电子学专业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何克抗教授的寄语】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希望教育技术领域的后来人(年青的博士、 硕士们),未来都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学 者——顶天,有敢于向国际权威挑战的自主 创新勇气;立地,能深深扎根于教学实践与 科研实践的土壤。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研究专长】 •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论等等
【科研课题、项目】 1、“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创 新试 2、“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 实践研究” 3、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
Section header 阶段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与发展
Section header
阶段三:“中国式”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该理论体系核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学结构理论;二是信 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
Section 阶段四:信息时代教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创新思维培养、儿童思维发展、儿童第二语 header 言形成的原理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三种独树一帜 的理论观点,分别是:创造性思维理论(专著); Section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专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 header 展新论(专著)。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1980.12-1986.5 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副教 授 1986.6 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任教授,同 时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1993.9-1998.12 任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 任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成果获奖】 (1)何克抗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被评为 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 (2)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 (3)2007年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 (4)1998年获教育部教改试验研究优秀成果奖; (5)1988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6)198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7)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8)198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9)198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美国斯坦福大 学电子学系
三年制研 究生(当 时国家未 设学位制)
访问学者
1985年
1986年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工作经历】 1956.9-1963.7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 业(前4年念本科,后3年念研究生) 1963.9-1978.6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当教师 1978.8-1980.11 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讲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教学情况】 (1)1963.9-1966.7(文革前),讲授本科生的“无线 电基础”及“脉冲电路”等课程; (2)1973.1-1978.7(文革中被借调到北京市工人业余 大学),讲授“模拟与数字电路”、“工业用电子计 算机”、“可控硅与数控机床”等课程; (3)1977.9-1993.7(文革后),回到北京师范大学无 线电电子学系(1984年后在该系内建立了教育技术学 专业)先后担任“计算机技术基础”、“BASIC程序设 计”、“PASCAL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 “计算机教育应用”、“认知心理学与CAI(计算机辅助 教学)”、“人工智能与ICAI(智能辅助教学)”等课程的讲 授 (4)1994.9-至今(北师大于1993年12月建立国内第一 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后),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 士生、博士生讲授“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
何克抗教授
201110400076 凡兰东
何克抗教授
1
何克抗教授简介 主要影响 主要事迹 个人总结
2 3 4
Company name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基本信息】 姓名: 何克抗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37-8-19 籍贯: 广东省大埔县 Section header 职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Section header
学历: 三年制研究生 职称: 教授 E-mail: hekkbnu@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教育技术学院 Section 办公电话:(010)58808316 (010)58806922 header 地址:北京 新街口外19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 术学院 Section 是否硕、博士生导师: 是 header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2、实践研究成果 •创新的教育技术系统研发成果 •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研究成果 课题一:“四结合”研究 课题二: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 •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与研究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何克抗教授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2、2000年以来与别人合写教材 6套: (1)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编著(2002年10 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林君芬等编著(2006 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吴娟编著 (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 刘涌潜编著(2005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何克抗、 刘涌潜编著(2007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教学人员.初级), 何克抗、马宁编著(2007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