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合集下载

广东省广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备考知识储备: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word解析版)

广东省广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备考知识储备: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word解析版)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在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员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功。

第一,大会正式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通过了新的国民党党纲、党章和改组国民党的各项具体办法;选举了第一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第二,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和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胜利完成,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族资产阶级参加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革命队伍,加快了革命步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从政治上、组织上、政策上奠定了基础。

观点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点评】辽宁大学的杨雪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探析》中表述了她的学术见解。

文章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政治基础——国共两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文化基础——国共两党对中西文化的共识;思想基础——国共两党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深刻体悟四个方面阐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揭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国共合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共两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共同政治基础。

第三,国共两党对中西文化的共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

第四,国共两党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深刻体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因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共两党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这次合作,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高三历史课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高三历史课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旧三民主义 民族 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的 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 体,建立国民的 政府,国民一律 平等 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 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 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 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这主要是由国共两党的情况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当时 的力量还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 容易被国民党接受,有利于共产党以合法身份公开领导工人 运动,组织发动广大群众,使国民党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使真正改组成为四个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 国共两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都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以其 党员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其目的是为了将国民党改组为工 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以 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 略,两党只是合作,而不是组织上合并。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 •努力国民革命!
•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 •国民革命成功!
•齐欢唱,齐欢唱!
一、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
1、中国共产党: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 必要性
2、国民党: 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拥有很大的实力 可能性
A
B
C
新三民主义 A
中共的民主 革命纲领 国共合作的 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反帝 反封 建、 民主 共和 等
彻底 实现 人民 权利 等
实现 社会 主义 和共 产主 义
A+B
中共的最高 革命纲领
C 阶级立场不同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有 原则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课件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课件

C、阶级立场不同
D、世界观不同
20世纪20年代,革命运动的中心在
A、上海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中国现存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 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中共提出这一 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 A、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B、国民党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 C、其领袖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D、孙中山领导国民党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帝反 封建斗争
孙 中 山 的 伟 大 转 变
“国民党正 在堕落中死亡, 因此要救活它, 需要新血液!”
共产党
1922年 苏联派越飞来到中国,与 孙中山会晤后发表《孙越宣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共产国际
二、国共合作的方针
中共“三大” (1923年,广州)
二、国共合作的方针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帮助国民党改组
四、国共合作的成果 ——黄埔军校的建立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黄 埔 军 校 的 主 要 领 导
孙中山说:“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 革命永远要失败。”“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 创造革命军 挽救中国的危亡 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 亡。”那么“什么东西叫做革命军呢?……只 有和革命党的奋斗目标相同的军队,才叫革命 军。” 1、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 创建革命的军队,挽救中国的危亡 2、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有何不同? 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 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黄埔一期陈庚
共产党


国民党 共产国际
方 针 实 现 成 果
中共“三大” 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
党内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表现》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孙中山的亲自主持下,达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这一合作的
实现,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当时展现出了许多重要的表现。

首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表现在两党在政治理念上的共识。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次合作中,共同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合作基础,即以建立“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共
同致力于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这种理念上的共识为两党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表现在两党在军事行动上的协同作战。

在合作过程中,国共两党的军队实现了协同作战,共同抵抗着北洋政府的统治和外国的侵略。

双方在军事行动上的协同作战,有效地提高了两党的抗战能力,也为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还表现在两党在社会动员能力上的合作。

在合作期间,共产党和国民党通过各自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共同组织了许多抗日义勇军和工农群众组织,有效地动员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国共合作的实践中来。

这种社会动员能力的表现,为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表现在政治理念的共识、军事行动的协同作战以及社会动员能力的合作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两党在当时合作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这次合作的实现不仅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两党未来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管理】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三大:1923年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

共产党员以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国民党一大:年1月,在广州召开。

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三大政策。

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校长,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作了准备。

知识点2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孙传芳、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战况:①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湖北战场上,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运动蓬勃发展。

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知识点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全国统一:南京政府建立之后继续北伐,进至、一带。

奉系军阀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1928年底,其子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基础过关】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1.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C)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八大2.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

高一历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PPT课件

高一历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PPT课件

国共两党历史上已有两次合作,你认为第 三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吗?理由是什么?
(2)怎样才能实现?
新 三 民 主 义
民族 民权
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
联俄
联共 扶助 农工
三 大 政 策
建立
各革命阶级联盟
民生
耕者有其田 制定劳工法
三.国共合作的产物
黄 埔 军 校 的 建 立
时间: 领导: 特点: 意义:
升 官 发 财 行 往 他 处
贪 生 怕 死 勿 入 斯 门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 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共产党: 中共三大确定合作方针
共产国际: 帮助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共“三大”的召开
时间: 地点:
中心议题: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意义: 缺陷:

国民党“一大”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三大政策: 合作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意义:
1.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在哪里? 如何实现? 2.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 领的原则区别。
2. 新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区别在于 A. 是否反对民族压迫 B. 是否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C. 是否节制资本 D. 是否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是 A. 党内合作 B. 党外合作 C. 两党合作 D. 取缔共产党
4.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B.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 C. 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 D. 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大力支持
民 权 主 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 体,建立国民的 政府,国民一律 平等。

高一历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PPT课件

高一历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PPT课件

第121页阅读思考参考答案要点提示:
1.反映了孙中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2 .(1)没有提出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 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没有提出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 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社会 的最高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中共“二七” 罢工后的认识; ②国民党的优点; ③孙中山的转变 可能性 必要性 孙中山改 组国民党
帮 助
共产 国际
指 示
(1923)
中共 帝国主义、封建主 召开三大 义势力强大.要战 确定了合 胜强大敌人,必须 作的方针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党内合作)
国 政治 ①通过《中 国国民党全 共 合作 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 宣言》②同 第 “一大” 意共产党员 一 (1924) 以个人身份 加入国民党 次 合 标志国共合作实现 作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的 建立黄 实 军事 合作 埔军校 现
提问:新三民主义与三大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民生 政策的关系? 主义
新 三 新 民 主 义

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民权为平民所有 民权 联俄

联共
建立各阶级联盟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扶助 农工
政 策Hale Waihona Puke 民生关注工农生活状况
设问: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 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相同: 新三民主义
民族 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 反帝、反封建、 主义 实现真正民族独立。 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 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主共和 民权 彻底人民权力,八小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主义 时工作制,真正民主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 共和国社会主义和共 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 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权力 产主义。 切自由及权利。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人教版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人教版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国共合作的条件、方针2.中共"三大"3.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5.黄埔军校的建立二、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及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认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加速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步伐,促进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的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

三、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区别,提高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正确评价不同时期孙中山为拯救中国的探索和得出的经验教训,增减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1.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2.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教学难点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教学准备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构思本节课,应首先向学生描述这一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明确国民革命这一历史概念。

其次,应围绕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及形式进行理性化、专题性学习,而不太多地去强调其过程。

二、导入语二七大罢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在共产国际的倡议下,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三、新课学习[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1.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清可能性条件和必要性条件。

从必要性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从二七惨案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广泛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形势所决定的。

可能性条件是:当时中国现存的各阶级,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首先考虑的合作对象。

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最早倡导国共合作的是共产国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加快了合作的步伐。

【历史课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历史课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晚钟敲响,从城市的那边 飞来宁静的翅膀 有家的人请回你们的家 没家的人请走进那夕阳
பைடு நூலகம்
原因
第 一 次 国 共 合 作 的 实 现
条件
国共两党面临着“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任 务 共产党 “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建 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 必 要 国民党 孙中山总结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教训。 共产党 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可 能 国民党
有据点 真诚欢 斗争失败 有威望 迎合作 需要改组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

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案【本章教学目标】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以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为起点,国民革命运动逐步兴起。

五卅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国民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它既是工农运动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大革命的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随着革命日益深入,与北洋军阀的矛盾将要解决之时,统一战线内部的资产阶级右翼势力与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相勾结,走向分裂和背叛革命的道路。

中共由于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知识点拨】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1.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

第一,一战后,欧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

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第三,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1)理论方针上的指导。

即: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要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盟,同时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这一理论成为殖民地国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2)实践上的帮助。

在国共实现合作的过程中,马林起了重要作用,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①考察了中国革命形势,认定只有国民党才是可以联合的革命政党;②积极同国民党接触,曾亲往桂林同孙中山会晤,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实行合作;③说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直到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高中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精编版

高中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精编版

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知识体系】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1、必要性:①“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②历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2、可能性:①中共认为:国民党有,有,有,可与之合作②孙中山思想转变:欢迎,并接受其帮助③共产国际的帮助与促进(马林与孙中山桂林会晤)例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A.孙中山实现了自己一生中的伟大转变B.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C.国民党改组需要新鲜血液D.反帝反封建任务的需要2.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政治主张的根本原因是A.护法运动的失败B.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C.共产国际的帮助D.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中共“三大”1、时间——年2、地点——3、内容——确定合作的方针:4、评价——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又有不足之处,即没有提出,为陈独秀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为大革命的失败埋下隐患。

强调:共产党当时力量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容易被国民党接受,也有利于共产党以合法身份公开领导工人运动。

但是由于两党性质、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纲领又有原则区别,因此与国民党合作不是两党合并,中共必须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例题:3.1923年1月,共产国际的决议提出:“中国惟一的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中国无产阶级“尚未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

这一估计A.对大革命时期的中共领导人产生了重要影响B.其出发点是推动中共与国民党合并C.在当时是比较符合中国阶级关系状况的D.成为后来王明“左”倾路线的根源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时间:2、中心议题:3、内容:⑴通过了《》①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②提出,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③确定了的三大政策⑵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思考:◇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何发展?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区别?导致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革命的彻底性不同:革命的前途不同:根本原因:4、意义:⑴标志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国民党性质转变⑵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⑶标志着国民革命的正式开始例题:4.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D.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5.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自清朝末年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困境,社会秩序几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近代中国史上第一次联合起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被称为国共合作。

本文将总结高一学生在学习国共合作时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一、背景与原因中国国共两党的合作源于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原因。

首先,中国社会在清朝末年面临了内外压力的双重困扰,一方面是日寇的侵略,另一方面是内忧外患。

这种情况使得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各自领域内都遭遇到了很大困境。

尤其是共产党,一度被清朝和国民党均视为叛徒和左派,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因此,两党合作是出于共同的困境和对外来压力的共同恐惧。

二、背道而驰的理想国民党和共产党本质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目标。

国民党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达到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共产党则是无产阶级政党,主张无产阶级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为目标。

这两种理念在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但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由于共同的敌人和互相的需要,双方不得不暂时抛弃这些分歧,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联俄、联共与三大政策在国共合作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倡的“联共”思想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保持着紧密联系,并从中汲取了许多革命经验和思想。

联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也为两党的合作提供了动力。

另外,国共两党还制定了三大政策,即“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耕者有其田”。

这三个政策的制定旨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也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石。

四、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巅峰1924年至1928年,国共两党的合作达到了巅峰,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北伐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战争之一。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战争中紧密合作,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统一了中国。

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派出了自己的红军参加战斗,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共两党合作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国共两党合作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国共两党合作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长河中,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篇章。

它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例题与知识点。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革命形势严峻。

1、合作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不聊生。

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多次革命斗争中遭遇挫折,认识到需要新鲜力量的加入。

同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但也意识到要联合其他革命力量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2、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合作的成果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1926 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例题: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答:国共两党的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为北伐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北伐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1、合作的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也摒弃前嫌,再度合作。

2、合作的形式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日军。

3、合作的成果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都是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成果。

例题: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创造了前提;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1、合作的条件:(1)在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孙中山也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3)共产国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中共“三大”和国共合作的方针:(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2)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容易被国民党接受,有利于共产党员以合法的身份公开领导工农运动。

二是“党内合作”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无论政治上、思想上还是组织上共产党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自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4)评价:中共“三大”作出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在这次会上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二、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时间、地点:1924年,广州。

(2)议题: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

(3)内容:《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一大以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国共和作的实现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国共和作的实现

3、黄埔军校和以往的军校不同之处是 A、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B、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 的地位 C、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建立的 D、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4、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 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民族压迫 C、主张民族平等 D、反对满洲民族
二、问答题:
国共两党合作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共产党以合法的身份领导工农运 动,壮大革命力量。 2、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 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 速开展。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新三民主义 B、《中国国民党宣言》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2、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是一个 A、工人阶级政党 B、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 党 C、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 D、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政党
(2)中共为什么需要与其他党派合作?为什么要同国民党 合作?
国共因素
中共:“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 国民党有实力 国民党:孙中山经过不断的斗争,也 认识到不能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 派军阀,必须寻找更加坚定的同盟者。
共产国际因素
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 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和帮 助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 1、建立时间:1924年5月 2、领导人:校长—蒋介石 党代表—廖仲恺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3、特点 4、意义
材料1:“以产业落后的原故,中国劳动 阶级还在极幼稚时代,多数劳动群众之意 识,还停顿在宗法社会。非政治的倾向非 常之重,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已感觉到国民 运动之必要……因此工人运动,尚未能强 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适应中 国目前革命之需要。”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doc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doc

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学案国共合作的条件n 必要性中共的实践与认识n 可能性国民党的革命性与强大孙中山的转变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共合作的方针n 中共三大的召开n 中共提出合作的方针合作的方式合作的原则合作的结果思考n 国共合作为什么采用党内合作的形式?n 中共为什么在合作中要保持独立性?国共合作的实现n 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地点、中心任务、内容、意义)关于“新三民主义”n 新内容反帝n 新精神三大政策n 新意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思考n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n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国共合作的意义n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n 全国性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的兴起黄埔军校的创办n 时间地点n 领导n 特点n 意义孙中山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道,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选择题1n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答案:D选择题2n 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 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选择题3n 1924—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 )A.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B.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C.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D.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答案:D选择题4n 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C.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D.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是一致的答案:C选择题5n 3.“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推荐下载】高一年级历史上册第六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推荐下载】高一年级历史上册第六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键入文字]
高一年级历史上册第六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年级历史上册第六章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1924 年国名党一大的召开。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党内合作,保证共产党的独立性、自主性。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改组国民党为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实现
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同步练习题】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A.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B.民主科学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科学社会主义
2.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马克斯主义》D.《再论问题与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4.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在
A.上海
B.北京c.广州D.长沙
5.对北方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c.吴廷康D.董必武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党成立后的中
心任务是
A.与国民党合作
B.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c.传播马克思主义D.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
7.中共建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8.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是
A.制定党的最高纲领
B.领导工人运动
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D.领导农民运动
9.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是
A.中国总工会
B.中共中央总书记处
c.中国劳动书记D.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0.把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点的是
A.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罢工
B.北京先进青年到工农群众中调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工人大罢工
1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中国革命提供的宝贵经验教训是
A.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B.中国革命必须
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坚持掌握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D.单靠工人斗争是无法战胜敌人
12.中共正式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马林同孙中山会晤D.中共“三大”
1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是
A.两党合并
B.党内合作c.党外合作D.联合革命阶级合作
14.中共“三大”的局限性是
A.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B.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没有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D.没有明确党的组织独立性
15.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中共最高纲领D.中共最低纲领
16.改组后的国民党是
A.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B.国共两党联合的政党
c.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17.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是
A.蒋介石
B.廖仲恺c.周恩来D.戴季陶
18.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条件包括
①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建议②孙中山接受中共帮助
③中共“二七”惨案的教训④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A.③
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孙中山深感必须改组国民党,最主要是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马林的建议
B.中共的帮助c.两次护法的失败D.辛亥革命的失败
20.国民党“一大”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国共合作
B.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国民党的改组
21.下列对新三民主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c.无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D.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2.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
A.共产国际的指导
B.制定的背景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D.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3.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A.先进的武器装备
B.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指导D.聘请外国人担任军事教员
2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重要的国内条件是
A.陈独秀、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统治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5.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一切政党都不同,表现在二
①阶级基础②指导思想③反帝反封建④奋斗目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D.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