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

合集下载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创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茶盒,发现茶盒的不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注重课堂氛围营造,创设轻松愉悦的研究环境。

在本课中,教师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创设轻松愉悦的研究环境。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体验到研究的快乐。

同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鼓励、赞扬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总之,XXX老师的《观察物体》这节课,不仅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教学实践,她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观察物体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创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来调整教材。

例如,在教授观察立体图形时,可以使用茶盒作为例题来进行教学。

首先,让每个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仔细观察茶盒的一个面,以留下初步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观察茶盒四个方向的图像,有目的地将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抽象成一个平面图形。

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充满趣味性,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到: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目的地组织观察和记录,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中研究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研究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让他们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并且让学生乐学、爱学。

五年级数学下《观察物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观察物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观察物体》评课稿本次《观察物体》的课程设计巧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使学生充分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一知识。

以下是对本次课程的评价: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能够紧密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教学。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通过鼓励和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实施合理。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课件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同时,教师还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观察和思考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师生互动与课堂氛围本次课程的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氛围融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价及时有效,反馈具体明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一、引言《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理解大小、形状、颜色等物体特征的变化。

本评课稿将对《观察物体》这一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价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不同物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互相合作、交流观察结果。

三、教学内容《观察物体》这一课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体观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物体描述:通过描述不同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物体分类: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小组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观察引导法:老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激发讨论法:老师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资源:1.物体样本:准备一些具有不同特征的物体样本,如球、长方体、红色物体、绿色物体等,供学生观察和描述。

2.课件:准备一个简单的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物体的不同特征。

3.小组活动手册:为学生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手册,包括观察任务、描述任务和分类任务等。

六、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物体观察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观察物体以及观察物体有哪些方法。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张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张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张老师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

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

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张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

可以说张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

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

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评课稿教师感想体会评课一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

纵观一年级的这3节比武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倾听的习惯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的感想。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观察物体一课,教材编写者帮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钱罐。

从该玩具的前后面与侧面观察到的样子不一样。

有的老师建议用规则的长方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生观察。

长方体有其特殊性,平视的时候,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

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

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平视观察(只观察一个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

二、学生能力的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力合作。

不分年级,不分科目,朝夕努力。

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子的重要学习习惯之一,而本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今天我着重说说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首先说观察能力。

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点:①观察的角度——平视。

视平线与物体的最高点保持一致,学生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

这样观察的目的是考虑到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尽量让观察结果简单可述。

一(1)班的李老师,把放学具的板凳托起来,与孩子的视线等高,这样保证观察方法的示范性。

②这节课应该让孩子在观察时,有意识的渗透有序观察。

在一(3)班的课堂中,当孩子观察本班同学的照片时,孩子观察到的结果是零零散散的。

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我们学习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按方位有序观察,有序陈述。

③如何引导学生小结观察结论,可以用比较的方法。

把前面与后面观察到的结果比较有什么不同;左右面观察的结果又有什么区别?④观察物体的目的最终是发展学生的空间感。

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向空间感提升,要发挥想象的作用。

《观察物体》的评课稿

《观察物体》的评课稿

《观察物体》的评课稿《观察物体》的评课稿欣赏之处:1、教学流程清晰。

从摆一摆、看一看到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接着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2、教师准备充分,从课件制作到正方体实物(12个),再到正方形图片(20张)。

3、能够在具体实物中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

4、教师注重方法指导。

体现在观察的动作、方位、顺序等方面。

5、注重数学思维训练。

体现在动手摆不同的图形,观察图形中颜色的变化,以及练习中学生再次搭建图形等。

6、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之美,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亲数学行为。

相关建议:1、学生的学具应有所准备,丰富的学具才能让学生整体参与。

3、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有条理的表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给与合理性、积极性的评价。

4、观察的结论虽比较难,但教师应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比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5、画图是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并作出评价。

夏林成:《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袁文老师在教学时能紧扣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正方体木块),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

比如,让学生上台摆正方体,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

这一操作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

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张洪燕:《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袁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一、引言《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方面。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在数学学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评课稿将对这篇课文进行全面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结构《观察物体》课文结构清晰,分为引入、主体和总结三个部分。

引入部分通过引发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兴趣,引入了本次课的主题。

主体部分详细讲解了观察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物体特征的方法和技巧。

总结部分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练习要求。

2.2 学习目标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包括:•能够正确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特征;•能够用适当的词语和语句描述物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3 关键知识点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包括:•物体的外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物体的颜色: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基本颜色;•物体的大小:大、小、长、短等大小比较词;•物体的数量:一、二、三、四等基本数量词。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导入法在引入部分,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兴趣。

比如,可以准备一些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水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2 互动讨论法在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相互检查对方的观察和描述是否准确。

3.3 游戏与练习相结合在总结部分,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比如,可以出一些简单的物体特征题目,让学生做小组比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四、教学效果4.1 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正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特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XXX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研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XXX 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XXX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XXX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XXX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

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XXX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窥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一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

而且XXX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把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XXX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一年级《观察物体》数学评课稿教案

一年级《观察物体》数学评课稿教案

一年级《观察物体》数学评课稿教案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一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

纵观一年级的这3节比武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倾听的习惯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的感想。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
观察物体一课,教材编写者帮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钱罐。

从该玩具的前后面与侧面观察到的样子不一样。

有的老师建议用规则的长方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生观察。

长方体有其特殊性,平视的时候,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

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

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平视观察(只观察一个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

二、学生能力的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力合作。

不分年级,不分科目,朝夕努力。

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子的重要学习习惯之一,而本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今天我着重说说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首先说观察能力。

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点:①观察的角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一、引言《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篇教学内容,本评课稿对该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总结。

本评课稿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从知识目标、教学过程和策略、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以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

二、知识目标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有:•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学会使用适当的词语和语句来描述物体的特征;•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整体设计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展示和归纳。

通过导入部分,引发学生对物体特征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展示部分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总结,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归纳部分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3.2 具体步骤3.2.1 导入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或实物来引起学生对物体特征的兴趣,例如:球、桌子、纸张等。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3.2.2 展示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师可以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例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的颜色是什么?它有多大?等等。

3.2.3 归纳在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们观察到的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它们可以放在一组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则性的描述,例如:颜色相同的物体可以放在一组,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放在一组等。

四、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问题和引导,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情境教学:以真实的物体为教学材料,让学生亲身接触和观察,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3.合作学习:设置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观察物体评课

观察物体评课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兰老师能够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像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多媒体动态展示)、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并重组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整节课兰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如:杨桃、色子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背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

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

兰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1)观察无标志的实物,即站在不同的方向观察组合图形,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三个不同的面。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一、背景介绍
《观察物体》是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课,该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观察物体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物体特征的认知和描述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数量等特征,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并描述出来。
四、教学准备
6.教师准备:教师版教材、学生版教材、课件、黑板、彩色粉笔、实物物体等。
7.学生准备:学生版教材、铅笔、橡皮擦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与热身
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一些简单的观察问题,如“你们身边有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 引入话题
教师出示一些实物物体,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并带领学生进行描述,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是什么颜色的?有多大?有几个?”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评课,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5. 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进行描述。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设置不同的难度和要求,提供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6. 总结与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描述技巧,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分享他们对物体的观察感受和认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物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物体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在拓展练习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进行了个性化设置,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1《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

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到“看”和“想”上。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

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利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想”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

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

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

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在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观察物体》这堂课后,我感触颇深。

这堂课就像一场精彩的视觉之旅,让学生们在观察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堂课的导入部分。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可真是有一手,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直接切入主题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小小的猜谜语游戏。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

”同学们一听,兴致马上就来了,一个个都争着抢答。

这个谜语不仅轻松地把课堂气氛给调动了起来,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今天的主题——观察物体。

我当时就想,这一招真是高啊,既有趣又有效!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姓名老师通过展示各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比如,一个可爱的小玩偶,老师先让学生从正面看,然后再从侧面看,最后从上面看。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描述着自己看到的形状,那场面可热闹了。

我注意到有个小男生,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一边看还一边不停地比划着,嘴里还念念有词:“哎呀,从侧面看,这个小玩偶的耳朵都看不到啦!”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在小组活动环节,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观察一个长方体盒子。

这时候,问题来了,有的小组同学之间争论得面红耳赤。

原来,他们对于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有不同的看法。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们再次仔细观察,互相交流。

最后,同学们终于达成了一致,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争论和探讨是多么的重要,它能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

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动画和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变化。

比如,一个旋转的魔方,从不同的方向看,颜色的组合完全不同,这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在练习环节,老师设计的题目也是层次分明,既有基础的观察练习,又有一些需要开动脑筋的拓展题。

比如,给出一个物体从三个角度看到的形状,让学生们猜猜这是什么物体。

《观察物体》评课稿(11篇)

《观察物体》评课稿(11篇)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评课稿(11篇)《观察物体》评课稿1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

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

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

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正方体,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

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_新闻报道_

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_新闻报道_

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今天听了吴春红老师《观察物体》(三上)一课,有了以下几点收获:一.“自学—交流—运用”的教学模式,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工作室创建两年多来,朱玉如校长一直带领大家致力于“自学—交流—运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就是倡导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治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这在吴春红老师的这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无论是自学环节,交流环节,还是运用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学生学习时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元化。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的点拨引导,同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向或双向的过程,而变成了多向的互动。

二.形式多样的操作体验,促进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

首先,本课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多次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另外,从这节课的整体上看,从一开始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到学生自学书本,再到讨论交流,操作验证,最后总结回顾,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

这些数学活动和学习方法的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多层次的教学安排,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培养空间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可意会难言传的东西。

本课教学内容的文本性内容不多,需要教师以自己的目光审视,将教材深度解读,充分内化后,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进行传达。

吴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十分到位。

首先,吴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三位视图。

再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实物的三位视图,让学生知道,根据它们的特点,人们对于它们的正面的确定已经达成了共识,而一旦正面确定了,侧面、上面也就确定了。

接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寻找它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让学生明白,通常我们把正对自己的面叫做正面,它不是确定不变的。

当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三位视图后,吴老师引导学生将视角从“面”过渡到“体”。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

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

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

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近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

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近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

“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修改版]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修改版]

第一篇: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

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看”和“想”上。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

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想”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

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之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

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

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评课稿: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和大小。

2. 学生能够将所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特征。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

4. 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图片等进行物体的观察和分类。

教学重点:1. 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和大小。

2. 物体的分类和描述。

3. 物体的比较。

教学准备:1. 图片、挂图或投影仪等展示物体的工具。

2. 指示物体特征的图示卡片。

3. 学生个人观察物体的材料,如纸、铅笔等。

4. 小学生习题册等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引入题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观察物体》。

你们知道观察物体有什么作用吗?学生回答:可以了解物体的特征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们如何观察物体呢?2. 导入活动:准备一些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如球、方块、圆柱体等,展示给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 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的颜色有哪些?- 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的大小如何?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例如:这个物体是圆形的,颜色是红色的,大小是大的。

3. 深化活动:准备一些物体的图示卡片,例如:球、立方体、长方体等。

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特征分类,例如:形状分类,颜色分类等。

学生将分类结果互相展示,并进行合理的讨论。

4.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图形、图片等,例如:一张动物图片、一幅风景画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例如:这幅画有很多树,其中有一棵是大的。

5. 巩固练习:分发练习材料,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监督学生的答题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评价与改进:本节课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和大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评课稿
王正方
听了杜小江老师的《观察物体》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亮点值的我学习,现总结如下:
1、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上颇具匠心,她在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分析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对部分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第一部分,出示学生喜爱的灰太狼,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初步体会到观察一个物体,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

第二部分,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新知。

第三部分,在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申到观察小猫玩具。

让学生理解因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与被观察者完全相反,所以出现“面对面,而方向相反”的现象。

辨认左、右两边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

第五部分,课至尾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讨论公共汽车门应在汽车的哪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得到科学地运用。

最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观察物体的方法是“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连一连”,
2、教师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例题“观察茶盒”的教学设计上大胆
创新,其实观察茶盒在教材当中是以想想做做的形式出现的,教师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调整教材,因为观察茶盒比观察长方体简单,所以将本题做为例题进行教学。

第一步,每个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仔细观察,目的是对茶盒的一个面留下初步的印象。

第二步,先让学生观察四个方向拍到的茶盒。

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即想想你自己看到的是屏幕上的那一张,在自己座位上给茶盒拍照片,将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抽象一个平面图形。

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即富有趣味性,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到:观察一个物体时,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

让学生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这样即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