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免疫: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病原微生物: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
传染(infection):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外毒素: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
抗毒素: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非特异免疫: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
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第9章传染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疾病(disease): 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 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按病因来分,可分为 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pathogen 或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凡能引起传染病 的各种微生物或其他生物。
3、侵入门经
消化道:伤寒、痢疾、霍乱、肝炎病毒等 呼吸道:结核、肺炎、白喉、百日咳、脑膜炎、“非典” 皮肤伤口:浅层,金黄色葡萄球菌;
深部,破伤风、狂犬病、炭疽(循环扩散) 泌尿生殖道 :淋病、梅毒(密螺旋体)、爱滋病 多种途径:可多途径侵害,结核分支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二)宿主的免疫力
免疫:或称免疫力(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除 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一种保护性功 能。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 也可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 免疫监视。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0.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
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 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2、侵入的病源菌数量 不同菌有不同致病剂量
伤寒:108-109 霍乱(弧菌):106 痢疾(志贺氏菌):7个 鼠疫:几个
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1、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 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 体,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为了明天,努力吧!不管结果怎样,付出的,总会有回报的!今日考试的你,要保持稳定状态,自然从容,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祝你取得好成绩!,带着我们的期望,勇敢地向前走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和免疫一传染病及其预防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二免疫与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和免疫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保护易感者: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二,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吞噬细胞有两类,其一为多行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其二为以巨噬细胞。
2. 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E受体指T细胞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相结合的受体,可是周围的绵羊红细胞结合在其周围而形成一玫瑰花状物。
3. 按T细胞的功能来介绍几个亚群:
(1)调节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其活化和产生抗体。<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它控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四,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一)补体: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的本质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发挥溶胞作用。
(二)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三)环境因素:详见书P290
三, 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真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
《传染病和免疫复习》课件
05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勤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 动水洗手,或使用含有至 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遮 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 封闭的垃圾桶。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口 。
保持个人物品的清洁,如 手机、键盘、门把手等。
保持社交距离
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特别是与那些有呼吸 01 道症状的人。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 的治疗,如退热、止痛等 。
特异性治疗
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包括 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等。
支持治疗
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提 供必要的营养和护理,帮 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预防性治疗
对于某些传染病,可以通 过预防性治疗来降低感染 风险,如接种疫苗等。
降低免疫功能
某些传染病如HIV/AIDS 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降 低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抵 抗力。
免疫应答反应
感染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 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 性抗体来对抗病毒。
免疫病理反应
某些传染病可能导致免疫 病理反应,如过敏反应或 自身免疫疾病。
人体免疫系统对传染病的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皮肤、黏膜等屏障结构阻止病原体侵入,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
06
传染病与公共卫生
传染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传染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传染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威 胁。
传染病的流行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和不 稳定,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传染病对经济的影响
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会导致社会生产 力的下降,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
初中生物复习专题八传染病与免疫专题复习含答案
专题八安康地生活一、传染病和免疫[学问网络构造]:1、传染人体的三道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及人之间或人及动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传染病流行的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限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传染源:可以散播病原体的人 传播途径:病原体分开传染源到达安康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简[课标考点解读]:本章要可以识别传染病,并说出传染病的特点;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根本环节;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说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其作用;2、免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特异性免疫:人诞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免疫类免疫功能:①防卫感染;②自身稳定;抗原:能引起人体产生抗抗体: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反抗病原体的方案免疫:有方案地进展预防接种。
〔爱护易理解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知道方案免疫在预防传染病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传染病和免疫的学问及日常生活亲密相关,因此在考试中常和生活实际联络在一起。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根本环节和针对这三个根本环节所实行的预防措施常作为考察的重点,要做到针对详细的实例可以会分析。
在免疫部分,概念较多,简单混淆。
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要做到可以正确地区分和推断。
在常见的命题中对相关概念的区分性考题比较常见。
[经典例题剖析]:例1:天花病毒对人体来说是:〔〕A、病原体、抗原B、病原体、抗体C、抗原、抗体D、传染源、病原体[解析]天花是一种传染性,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天花病毒对人体是一种病原体。
从免疫的角度来看,天花病毒可使人产生反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因此天花病毒属于抗原。
[答案]A例2:以下各项中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的是〔〕A.遗传病 B.佝偻病 C.侏儒症 D.传染病[解析]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的变更引起的,佝偻病是由于缺乏钙或者是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侏儒症是由于缺乏生长激素。
传染病与免疫:紧密相连的两个世界
传染病与免疫:紧密相连的两个世界免疫功能正常时,人体可以有效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然而,当病原体突破防线时,就有可能引发各种传染病。
因此,传染病与免疫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中,免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病原体,还可以促进传染病的防控。
让我们了解一下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给其他人,从而导致疫情的爆发。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知道免疫的基本原理。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物(如病原微生物、异物等)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功能正常时,人体可以有效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免疫功能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
先天免疫是机体天生具备的免疫能力,可以迅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在接触到特定病原体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免疫能力,可以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清除。
在这两个世界中,免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先天免疫会立即启动,尝试清除病原体。
如果先天免疫无法清除病原体,适应性免疫就会发挥作用,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从而清除病原体。
在免疫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免疫细胞还会产生记忆细胞,为下一次遇到同一病原体时提供快速应答。
因此,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可以有效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然而,当病原体突破防线时,就有可能引发各种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病原体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等。
为了防控传染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在这些措施中,免疫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已经发生的传染病,疫苗的应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控手段。
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在未感染病原体之前获得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通过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可以形成免疫屏障,从而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思维导图和知识要点
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思维导图和知识要点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如传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
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免疫学基础--传染与免疫的概念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连接紧
密,可阻挡病原体及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
统;
✔婴幼儿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善,易患脑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
病;
➢血胎屏障: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
(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种宿 主称为带菌者(carrier);
一、传染与免疫的概念
3
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 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带菌状态、显性传染;
➢ 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
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
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这就是显性传染或传染病;
immunity);
➢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第二道防线
一、传染与免疫的概念
4
非特异性免疫--①外部屏障
➢ 外部屏障:皮肤与粘膜的作用包括三类
➢ 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机体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 外
面的角质层是坚韧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
屏障;
➢ 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粘膜分泌的粘液;眼泪、唾液和尿液的
4
用
➢ 嗜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四阶段图解:
一、传染非与特免疫异的性概免念 疫--③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
4用 ➢ 嗜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后果:
➢ 完全吞噬: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 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具有 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
传染病和免疫知识点
传染病和免疫知识点1.传染病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免疫功能。
2.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少。
急性携带:<3个月;慢性携带:>3个月。
潜伏期病原体一般不被排除体外。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4.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甲类:城镇2h内上报,农村6h内上报。
乙类:城镇6h内上报,农村12h内上报。
丙类:城镇、农村均24h内上报。
5.乙肝病毒为DNA,其余均为RNA。
甲、戊主要为粪口感染,乙、丙、丁主要为输血血制品。
乙肝病毒有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丁型为缺陷病毒,必须有乙型存在。
戊型显性成人多见,隐性儿童多见。
6.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5~7天,甲肝此期传染性最强,黄疸期,恢复期。
慢性肝炎:超过半年,迁延性趋势好转、活动性症状明显。
重型肝炎:急性<10天内肝衰、亚急性>10天。
有肝臭、扑翼样震颤、胆酶分离胆红素增高而转氨酶不高等。
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型:较长时间梗阻性黄疸。
7.HBsAg表面抗原: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表面抗体:保护性。
HBeAge抗原:传染性。
抗HBee抗体:复制减弱,传染性低。
HBcAg核心抗原:复制活动,传染性。
抗HBc核心抗体:IgM、高IgG现症,低IgG过去感染。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
135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
1458.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RNA,鼠类为传染源,有季节性。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肝素类物质增加和DIC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引起出血。
临表:三痛征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酒醉貌,搔抓样出血点,大量蛋白尿,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
防鼠灭鼠最关键。
9.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脑炎病毒RNA,猪为传染源,蚊虫三带喙库蚊传播。
传染与免疫名词解释1感染2条件致病菌3毒力4外毒素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感染2.条件致病菌3.毒力4.外毒素5.内毒素6.非特异性免疫7.特异性免疫8.抗原9.抗体10.超敏反应11.凝集反应12.沉淀反应13.人工自动免疫14.人工被动免疫;15.免疫16.病原微生物17.疾病(disease)18.传染(infection)19.侵袭力20.类毒素21.抗毒素22.非特异免疫23.特异性免疫24.炎症25.免疫原性26.免疫反应性27.完全抗原28.不完全抗原二、填空题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
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1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和()。
1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和()三方面组成。
13.病原菌主要通过()、()、()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1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和(),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三种类型。
1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和()。
1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和()。
1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和()。
1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和()等。
微生物学传染免疫习题
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互利共生2、寄生3、共栖4、拮抗5、条件致病菌6、内毒素7、外毒素8、类毒素9、抗毒素10、毒血症11、菌血症12、败血症13、脓毒血症14、干扰素15、补体16、主动免疫17、被动免疫18、天然免疫19、适应性免疫20、细胞免疫21、体液免疫22、抗原23、抗原决定簇24、半抗原25、初次应答26、再次应答27、单克隆抗体28、凝集反应29、沉淀反应30、补体结合反应二、填空题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
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是其它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3、细菌性病原体会通过产生、和等物质危害宿主;病毒会通过、和等方式危害宿主;而真菌则会、、和等方式危害宿主。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可分为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的能力,即、和,而后者包括两方面,即和。
5、外毒素是有毒性的蛋白质,本质是、和。
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6、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因可引起动物和人体发热,故又称,目前检测内毒素的最灵敏和最简便的方法称为。
7、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和是免疫的三大功能。
8、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期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9、是检测幽门杆菌的方法。
10、、、和是显性传染依据性质及严重程度分的几种类型。
11、人体和高等动物防治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2、人体的白细胞种类很多,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具有吞噬功能的、、和;而和是无吞噬功能但在特异性免疫中作用及其重要的两种细胞。
13、、、和是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的四个主要作用。
14、炎症是机体对付病原体侵入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常具有五大特征,、、、和。
15、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一种物质,即,它被入侵的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16、补体的本质是一类,它能被任何一种所激活,然后发挥其、和等作用。
传染病和免疫ppt
病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
及 其
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 防
呼吸道 病原体寄生在呼吸道黏膜和肺
人类的 传染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
传染病 消化道 病原体寄生在消化道黏膜
传染病 传播途径:饮水和食物
血液传 病原体寄生在血液和淋巴 染病 传播途径:节肢动物
人类的 体表传 病原体寄生在皮肤和体表黏膜 传染病 染病 传播途径:接触
15.在正常情况下,人能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 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具有( A )
A.免疫监视功能 B.自身稳定功能 C.特异性免疫功能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17.桃花盛开的季节,丽丽的脸上起了一些疹子, 医生说这是对花粉的过敏反应,造成该反应的原因是 (C)
A.花粉有毒 B.花粉能传播细菌 C.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强 D.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弱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知识网络
概念: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病
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 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病 流行的 三个基
(该病患者和该病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
传 染
本环节
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__传__染_源____、切断 _传__播__途__径__和保护_易__感__人_群___。
4.艾滋病的病原体是___人__类__免__疫__缺_陷__病__毒______。
同步训练
1.以下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 ) A.近视 B.艾滋病 C.非典型肺炎 D.禽流感
来,锄草成功邀请到了1位市民,共享了一顿温馨而感 人的晚餐。请就此事例发表你的看法:①__人__们__对__于_乙__型__ _肝_炎__的__恐__惧_度__很__高__;__②_共__餐__不__会__传_播__乙__型__肝__炎_;__③__要__给_ _乙_肝__患__者__更__多_的__关__爱__;__④_共__餐__最__好__使_用__公__共__筷__子_,__以__防_ _其_他__疾__病__的__传_播__;__其__他__合_理__答__案__均__可_。__(__答__对__一_点__即__可_( 合)理即可)。
如何理解传染与免疫的关系(一)2024
如何理解传染与免疫的关系(一)引言概述:传染病和免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
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涉及到病原体的传播以及宿主的感染和免疫反应。
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理解传染与免疫的关系,重点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感染阶段、免疫反应和免疫保护等方面进行阐述。
正文: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呼吸道疾病通过飞沫和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 食物和水源传播:通过饮食或者饮水摄入感染源而传播。
-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源或者通过接触污染的物体传播。
- 虫媒传播:通过蚊子、蜱虫等昆虫传播。
- 性传播:通过性接触传播疾病。
2. 感染过程与传染病的阶段- 感染源:病原体是传染病的感染源,可以是人类、动物、昆虫、细菌、病毒等。
- 传播途径:感染源如何传播给其他宿主。
- 感染过程:感染源与宿主的接触导致病原体进入宿主体内,开始感染过程。
- 子世代:病原体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形成新的感染源。
- 免疫反应: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病原体进行免疫反应。
3. 免疫反应- 先天免疫:宿主天生具备的对抗病原体的防御机制,包括肤屏障、粘液、炎症反应等。
- 适应性免疫:宿主体内的T细胞和B细胞对病原体进行特异性识别和攻击。
- 免疫系统的记忆性:一旦宿主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免疫系统就会留下对这种病原体的记忆。
4. 免疫保护与免疫接种- 主动免疫:通过接种疫苗等手段引起免疫反应,获得对病原体的长期保护。
- 被动免疫:通过输血或注射抗体等手段获得短暂的免疫保护。
- 群体免疫:当一个群体中有足够多的人获得免疫保护,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5.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案- 加强公共卫生措施:如提高个人卫生意识、改善环境卫生、加强传染病监测等。
- 开展疫苗接种: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情况,制定疫苗接种方案。
- 做好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并控制传染病的爆发。
总结:传染与免疫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感染宿主,引起免疫反应。
传染病与免疫复习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
H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J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特异性免疫
K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预防麻疹
特异性免疫
L某些人吃鱼、虾后引起过敏
特异性免疫
M器官移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特异性免疫
N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特异性免疫
8、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医生给威恩斯换上的新脸属于 _____,换脸后的反应属于______免疫 9、在一次体检时,发现小王体内没有乙肝抗体,医生
√ √ √ √√
A 打退烧针 B 打止痛针 C 打破伤风针 D 打消炎针
6、下列有关计划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
B 给一周岁的婴儿口服小儿麻痹三型混合糖丸
C 通过接种百白破,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D 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有可能不再患传染病
7、早在10世纪,我国就有人将轻症的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
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已
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预 防接种就叫计划免疫。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
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6、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1、第一道防线:_____,功能是_____,乳酸、胃酸、和 酶还有___作用,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具有___异物的作 用。
A、常带口罩
B、隔离流感病人
C、消灭蚊子
D、接种流感疫苗
典型例题解析
6、有一次,小浑全家吃毛蚶,这些毛 蚶曾被甲肝病人的粪便污染,而且没 有煮透,结果小浑吃了后,患了甲肝。 根据以上事实,回答: (1)甲肝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 甲肝病。毒 (2)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考虑,
免疫学与传染病的关系
免疫学与传染病的关系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和抵御外界侵入物的科学,它与传染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免疫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手段的不断提升,同时传染病的研究也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
本文将从免疫学的角度探讨免疫学与传染病的关系。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应答机制的学科,通过对机体免疫应答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机制。
首先,免疫学告诉我们,人体在面对病原体入侵时,会通过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来保护机体的健康。
这种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固有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它可以对抗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而获得性免疫是在人体接触过一种病原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对同一病原体再次侵袭时能够提供更好的防御。
通过对这两种免疫应答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染病在人体内的传播机制以及它们是如何逃逸免疫系统的攻击。
其次,免疫学的发展也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们通过研究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发现了很多免疫调节分子和细胞,这些发现为传染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例如,通过研究免疫耐受性的机制,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种叫做调节性T细胞(Treg)的细胞,它们能够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轻免疫反应导致的损伤和疾病。
这一发现为传染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通过调节Treg的功能来控制免疫反应,在治疗传染病时减少机体对病原体的损害。
免疫学的研究也推动了传染病的防控手段的不断提升。
人们通过研究免疫机制,发现一些病原体特异性的抗原,这些抗原可以用于制备疫苗,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疫苗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很多传染病的控制和消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天花和小儿麻痹症等疾病已经通过疫苗的接种被有效地控制住。
此外,免疫学的研究还推动了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方法的发展,例如利用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在人体感染病原体后的早期检测到特定的抗体或抗原,从而提前进行治疗或隔离措施,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免疫与传染病的共生关系
免疫与传染病的共生关系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它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感染。
免疫系统包括各种免疫细胞、组织和分子,它们共同协作,以维护我们的健康。
然而,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不总是完全有效,有时它可能会失败,导致我们感染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侵入我们的身体,并利用我们的细胞进行繁殖和扩散。
传染病的传播通常依赖于一些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水传播和接触传播等。
当我们感染了传染病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以消灭病原体并恢复我们的健康。
然而,免疫与传染病的共生关系并非仅仅是单向的。
传染病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
一方面,传染病可以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强我们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
这种免疫应答包括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和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体。
这种免疫记忆使得我们在再次感染相同病原体时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应对。
另一方面,传染病也可以抑制或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
例如,某些病原体能够侵入免疫细胞,并利用它们来传播自己的感染。
一些病原体还可以释放毒素或干扰免疫分子的功能,从而削弱我们的免疫反应。
这种抑制或破坏作用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宿主体内传播和繁殖。
免疫与传染病的共生关系还涉及到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容忍,以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在免疫耐受的过程中,免疫细胞通过识别和排除自身组织来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耐受可能会被打破,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内部和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免疫系统内部包括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如T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协同作用。
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如神经内分泌系统、肠道微生物群等,也对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调节机制可以确保免疫系统的适当反应,以应对不同的感染和疾病。
免疫与传染病的共生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概念: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免疫功能的分类本章主要内容: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机体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重点:病原体的感染及机体的抗传染免疫作用第1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理解并掌握)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感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1、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理解并掌握)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 感染的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垂直传播2. 感染的部位及方式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血吸虫、钩虫) ;c)有的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诊病毒) ,然后通过血循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能附着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细胞外感染细胞内感染1兼性细胞内感染2专性细胞内感染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为专性细胞内感染许多病原体有亲器官性:肝炎病毒肝细胞肺炎球菌呼吸道粘膜二、微生物的致病性(理解并掌握)1.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理解并掌握):侵袭力毒素(理解并掌握) 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t吸附和侵入能力;t繁殖与扩散能力;t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1)吸附和侵入能力: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龋齿。
t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t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t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2)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2)毒素(toxin)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 外毒素内毒素(1)外毒素(exotoxin):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特点: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类毒素(toxoid)和抗毒素(antitoxin):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
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例如,破伤风梭菌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min)和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破伤风痉挛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亲和力,与其细胞表面神经节苷脂结合,进入细胞后通过轻链毒性封闭抑制性突触的介质释放,导致伸肌,屈肌同时强烈收缩、肌肉强直痉挛。
破伤风痉挛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亲和力,与其细胞表面神经节苷脂结合,进入细胞后通过轻链毒性封闭抑制性突触的介质释放,导致伸肌,屈肌同时强烈收缩、肌肉强直痉挛。
(2)内毒素(endotoxin)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
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无法粘贴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
1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2. 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感染的特点::活细胞中寄生和基因水平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影响宿主细胞的核酸及蛋白质代谢,其后果可分为三种类型:t杀细胞感染(cytocidal infection);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整合感染(integrated infection);3. 真菌的致病性:(理解并掌握)(1)致病性真菌感染:一些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疾病。
如皮肤癣菌有嗜角蛋白特性,在皮肤局部大量增殖后,通过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引起局部的炎症和病变,即手足癣、甲癣、头癣等。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一些内源性真菌在机体免疫力降低,如长期应用抗生素、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
如白念珠菌是存在于人体表及腔道中的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侵入人体许多部位,包括发生于皮肤粘膜的鹅口疮、口角糜烂、发生于内部器官的肺炎、食道炎、膀胱炎、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膜炎等。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些真菌本身并不致病,但对某些具过敏倾向的个体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曲霉、青霉、镰刀菌等可引起荨麻疹、哮喘、变应性鼻炎。
(4)真菌性中毒:有些真菌在粮食上生长,人及动物食后可因真菌本身或真菌产生的毒素而中毒。
有些真菌在粮食上生长,人及动物食后可因真菌本身或真菌产生的毒素而中毒。
三、传染后的表症病原体:不同的个体;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不同效果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 隐性传染t带菌状态t显性传染(理解并掌握)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
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伤寒玛丽”(真名:Mary Mallon)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7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
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急性传染:病程仅数日至数周,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多为细胞外寄生物引起!慢性传染: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如结核病、麻风病等。
多由细胞内寄生物引起!第二节宿主的非特异免疫非特异免疫(non 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天然免疫的组成一、生理屏障(理解并掌握): 皮肤与粘膜生理上的屏障结构1. 皮肤与粘膜: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t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t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
t机体的机械方式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排除异物;t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3)共生菌群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破坏了菌群间的拮抗作用,则往往引起菌群失调症,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维持局部生理环境恒定有重要作用。
1)血脑屏障: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2)血胎屏障: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二、细胞因素(理解并掌握)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
1.吞噬细胞(phagocytes)的种类:2.吞噬过程:病原体吞噬细胞(偶然相遇,或各种趋化因子的吸引作用)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局部)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水解酶、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它杀菌物质的作用下杀灭病原体t完全吞噬: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