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合集下载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溶解(教科版)】(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和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把它叫做沙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2.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3.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便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在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于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洗洁精中。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word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word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word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

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二、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1.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2.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3.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4.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5.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6.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7.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三、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1.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2.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3.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1.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2.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课件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课件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课件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电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学生分析:学生经历了三年级下半学期《混合》单元和《溶解》单元的前2课活动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对他人的研究评价的能力;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学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水的溶解》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水的溶解》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水的溶解》科目:科学教材版本:根据教师提供的教材版本进行教学年级:大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溶解过程。

2.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砂糖-盐-淀粉-搅拌棒-透明杯子-水2.教具:-投影仪-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对话:-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有趣的科学活动,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学生:(回答自己的理解)-教师:非常好,溶解是指把固体物质溶解到液体中,让它们混合在一起。

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一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引入:-教师通过投影仪将“溶解”一词的定义显示在黑板上。

二、实验操作(10分钟):1.实验引导:-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分发给学生。

-教师向学生解释每个实验材料的作用,并让学生按照指示将它们放在桌子上。

2.实验执行:-教师示范实验过程:将砂糖、盐和淀粉分别倒入透明杯子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用搅拌棒搅拌几次,观察结果。

-学生按照示范的方式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果观察(10分钟):1.学生观察和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让学生用语言或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可以记录固体是否完全溶解,溶液的颜色变化等实验结果。

2.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站起来,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记录,并解释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实验结论(10分钟):1.教师总结:-教师向学生解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出不同物质的溶解程度,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2.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简单描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表示出来。

四、拓展练习(5分钟):1.课堂练习:-教师向学生提问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班科学水的溶解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水的溶解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水的溶解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水的溶解2.了解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3.能够进行简单的水的溶解实验4.了解水的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普通物质(例如糖、盐、铁粉等)、水杯、勺子、搅拌棒、实验报告表格2.PPT课件3.教师所需书籍:《实验室与探究性实验教学》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及语言提示呈现以下问题,让学生猜一猜:1.什么是溶解?2.你在生活中碰到过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哪些不能?3.那些能溶解的物质通常具有什么特点?知识讲解1.什么是水的溶解?水的溶解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业生产以及环境保护。

将一个物质(溶质)加到另一种物质中(溶剂)中,使其分散到溶液中去的过程就称之为溶解。

2.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是例如表格盐、糖这样的离子化合物或称之为极性分子的物质。

而如油类、石油等非极性物质则不能在水中溶解,会与水分离。

3.水的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水的溶解在生活中经常使用,例如可以把盐溶解在水中,因为人类体内需要氯离子。

此外,水的溶解还可以用于家庭清洁、企业生产等领域。

实验演示1.溶解盐类将250ml水倒入水杯中,分别用勺子取一些盐和糖,加入水杯中,使用搅拌棒搅拌几分钟,观察盐与糖的溶解情况。

2.种类更多的溶解实验使用更多的物质,例如铁粉、小花、食用色素等,进行以下实验:•把这些物质放到水中,询问学生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并记录在报告表格上。

•在每个有溶解的物质中添加一些糖、盐等溶剂,观察有何变化。

•归纳总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实验报告请学生写实验报告,让他们自主完成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为了解水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实验尝试回答实验问题。

2.实验结果:列出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并在其他物质下变化。

3.分析结果:探索发现,了解结果的物理学原理、消化机制等。

4.实验总结:归纳、总结和提出结论,并给学生提供反思题。

教学反思1.教师过分讲解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不足。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这一课的内容我把它作为教研课的内容。

在备课时,考虑到同窗小组实验和记录所需时刻较长,而且会有一些不确信因素,因此把教材后边的“醋、酒精和食用油是如何溶解的”放到了前面,而且省略了“醋在水中的溶解”作为课后作业。

教材前面的“胶水和洗发液是如何溶解的”放到了后边作为教师演示实验,并省略了“洗发液的溶解”作为课后同窗实验完成。

由此,这一节课内容较少,因此我有丰裕的时刻让同窗经历一个科学的观看进程,引导同窗在课堂中学会观看,学会归纳描述,深切地生成科学概念。

在实验器材的预备上,我就给同窗小组实验预备了两个棕色瓶(别离装酒精和食用油),两根木棒用于搅拌,还有两个装了水的试管。

力求让同窗在最少的活动中达到最有效的观看成效。

二十分钟的同窗实验,我引导了同窗从多层次的实验和观看操作活动中研究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现象。

通过优化对照观看进程,有效地引导同窗深切的观看。

因为学会观看,能在对照中深切的观看,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在同窗描述出所观看到的现象后,又和时引导同窗对现象进行深切的观看,并进行探讨,寻求其中的答案。

如:当酒精滴入试管后,浮在上面的红色酒精颜色有何不同?酒精和水溶液搅拌显现的气泡和食用油和水搅拌显现的气泡有何不一样?针对这些问题的研讨,促使同窗加倍深切地探讨,同时让同窗的描述能力取得了锻炼提高。

学会描述观看到的现象,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

在实验观看进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同窗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述。

如酒精进入水中是“慢慢溶解”,因为“上层颜色较深,基层颜色较浅”;食用油进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搅拌后是“分散水中又浮在水面上”…… 在演示实验中,我在往试管中倒入胶水时,胶水沿着试管壁划入了水中。

后来同窗在描述和记录时很多都用了“滑下去”那个词语,发觉这一现象后,我和时进行了纠正,从头拿了一个试管,在里面加满了水。

如此,同窗很清楚地看到倒入的胶水在水中缓缓沉入水底。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导语】⼴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成为⼀个分⼦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狭义的溶解指的是⼀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体产⽣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能溶解⼀些物质》 ⼀、教材分析 《⽔能溶解⼀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单元的第⼀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学⽣通过观察、⽐较⾷盐、沙在⽔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概念;活动⼆,通过观察⾯粉在⽔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过滤的⽅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课将帮助学⽣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们掌握了⼀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常⽣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活,从中培养学⽣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为习惯。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对于溶解是有⼀定认识的,例如,学⽣常喝糖⽔,⽣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们都⽐较熟悉。

⼀部分学⽣也听说过“溶解”⼀词,但不知道就是⼝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了溶解。

三、教学⽬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的认知⽔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标: 1、使学⽣经过亲⾝实验,细⼼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的话描述⼏种固体与⽔的混合物。

2、使学⽣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中。

3、能⽤过滤的⽅法分离⼏种固体与⽔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进⼀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盐、沙和⾯粉在⽔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盐、沙和⾯粉在⽔中的不同现象以及⽤过滤的⽅法把沙和⾯粉从⽔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组:烧杯4个、盛有⽔的⽔槽1个、⾷盐、⾯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溶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教学设计127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溶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教学设计127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溶解》中的第三课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二、教材剖析:这个课的内容比较新。

提到溶解,学生老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

而这个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淆物,察看这几种液体可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问题是察看胶水和洗发液,它们在水中是飘荡仍是下沉?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曲在杯底。

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如何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楚的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迟缓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推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以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固的水溶液。

本课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是醋、酒精、食用油分别与水的混淆,这两个活动均为其余液体与水的混淆,但活动一为溶解,活动二有溶解和不溶解。

并且同为溶解的,溶解的状态也不一样。

活动一的溶解重申过程的察看,胶水、洗发液黏稠度、比重与水有较大差别,过程易察看:先沉下,再一缕缕扩散,可联想到高锰酸钾并与之比较。

活动二的“往食用油和水的混淆物中加清洗剂”是其余液体与其余液体的混淆,让学生初步理解到:一些液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其余液体中。

对原教材有所拓展。

这个课采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特别熟习的几种液体让学生察看、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状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调换学生大批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指引学生成立科学的溶解观点。

三、教课目的:1、科学观点:一些液体能平均地、稳固地分别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可以。

2、过程与方法:察看和描绘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到仔细、客观地察看、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宽泛性和重要性。

四、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经过认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入溶解的观点。

2、教课难点:察看和描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五、教课准备1、每组学生的实验器械:水槽、1个玻璃杯、3支试管、试管架、两把勺子、1根搅拌棒、3个瓶子、胶水、洗发液、染红的酒精、醋、食用油、实验记录单;2、教师的实验器械:高锰酸钾、装有清水的玻璃杯、搅拌棒、清洗剂。

小学科学溶解完整ppt课件

小学科学溶解完整ppt课件
• 本课强调对观察所得的描述,描述也促进学生的观察活动。 • 本课的过滤是判定是否溶解的依据,因此,要尽可能保证
过滤实验成功。教师要做好过滤实验的讲解和示范。
精选ppt
11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 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溶解现象,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溶
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 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 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 的逐渐变化过程,想像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过程,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再反过来运用这个概 念判定一些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
精选ppt
16
(七)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
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盐 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 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 发现新的问题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 盐析出沉在杯底。这些盐是从盐水里分离 出来的吗?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 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 插图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有点多,三四颗高锰酸钾效果就很
好。
• 记录表中的“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不好填写,建议改
为“能否看见水中的颗粒”,与表格中其它项目统一。
精选ppt
1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 这一课内容比较新,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
物质溶解在水中,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 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 胶水和洗发水溶解的过程。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 是下沉?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水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 蜷缩在杯底。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 生可以清晰的发现胶水和洗发水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 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 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 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水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总9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主编:郁波本册执笔:任洪唐莲君王庆志贾欣责任编辑:王薇殷梦昆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溶解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声音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听听声音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3课声音的变化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天气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第2课天气日历第3课温度与气温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第6课云的观测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我们的身体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第1课身体的结构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四、教学案例五、参考资料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小学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小学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洗发液
进入水中后的状态
在水中怎样扩散 充分搅拌或振荡后的状态
沉入水底
慢慢扩散 分散在水中
是否溶解

醋、酒精和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在三个试管中,各盛入约10-15毫升的水。
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的醋、酒精和食用油。
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 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醋、酒精和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胶水 醋 酒精 食用油
进入水中后的状态 沉入水底 分散
在水中怎样扩散
分散
浮在水面
慢慢扩散 很快扩散均匀分散 看不见 的状态 中 在水中
是否溶解




想一想
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其他的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吗?
拓展活动:加少量的洗涤剂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
充分震荡,观察现象。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一下
• 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食盐、高锰酸钾这 些固体在水中溶解 了。形成均匀、透 明、稳定的溶液。
液体也能像食盐、 高锰酸钾那样溶解 在水中吗?
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猜测: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取一小匙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 观察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它们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 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溶解》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溶解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探索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身边的现象充满好奇,愿意进行探索。

但是,对于溶解这一概念的理解,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溶解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探究。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溶解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引发学生对溶解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溶解概念: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概念,探究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探究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总结与讨论: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交流。

5.练习与应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二单元 (溶解)知识

小学四年级二单元 (溶解)知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第二单元、溶解第1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溶解现象定义:像食盐、白糖在水中那样,变成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2)不溶解现象定义:放入水中,过一会儿,会沉到底,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2、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食盐均匀分布在水中,变成看不见的微小颗粒,食盐溶解了。

3、沙在水中的状态:沉到水底,看的见沙的颗粒,沙没有溶解。

4、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①相同点:放入水中时先沉到水底②不同点:搅拌后,食盐全部溶解,均匀分布的稳定溶液;沙不能溶解,沉到水底,溶解分层。

5、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的现象:①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②没有沉淀出现;③在水中均匀分布6、沙在水中没有溶解的现象:①肉眼看的见沙颗粒②沉淀③不均匀分布,分层7、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悬浮在水中,放置一会儿后会出现沉淀,分布不均匀,在水中也不溶解。

8、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①相同:都有沉淀出现②不同:搅拌后食盐全部溶解,面粉和沙先悬浮在水中,放置一会儿沉到水底。

9、过滤的方法适合分离不溶解的物质: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下端的管中靠紧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入漏税斗,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注意点:一贴,二低,三靠。

10、搅拌要求:顺时针,不碰杯壁和杯底,不发出声音。

第2节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简介: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具有金属光泽。

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①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②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③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均匀分布的紫色稳定溶液。

★注:有能用手直接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3、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①颗粒大小的变化②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③是否有沉定④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第3节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无色透明的水溶液。

小学科学溶解完整ppt课件

小学科学溶解完整ppt课件
验的活动过程。
• *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精选ppt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
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 *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
测量。
• *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精选ppt
•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为第1-4课,始终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
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 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 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 第二部分为第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
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 本课强调对观察所得的描述,描述也促进学生的观察活动。 • 本课的过滤是判定是否溶解的依据,因此,要尽可能保证
过滤实验成功。教师要做好过滤实验的讲解和示范。
精选ppt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 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溶解现象,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溶
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 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 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 的逐渐变化过程,想像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过程,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再反过来运用这个概 念判定一些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
精选ppt
• 本单元原教材是比较成熟的,一些科学探
究活动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修改后的教 材中得以保留。比如“溶解快慢的研究”、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等。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是教科版(2001)小学四年级上册关于溶解这一单元中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盐、糖等固体在水中溶解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

而这部分内容则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溶解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还能为后续学习不同物质的混合、分离等知识奠定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几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来展示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例如,把少量酒精倒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混合情况;把少量食用油倒入水中,比较与酒精和水混合的不同之处。

这些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液体之间相互混合时的不同表现,从而区分哪些液体之间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知道有些液体能相互溶解,有些则不能。

②能够准确描述酒精和水、食用油和水混合时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观察并准确描述酒精与水、食用油与水混合时的现象。

②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哪些液体之间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旧)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旧)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经历牛奶、油等一些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比较它们的不同,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细致、客观地观察习惯、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在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活动中,重点指导三点:1、液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2、液体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3、搅拌静置之后,液体溶解了吗?教学准备:每组学生: 5毫升ep管4个,分别装牛奶、油、糖浆、红酒各5毫升;50毫升烧杯5个,内装30毫升水,玻棒一根等。

教师准备:烧杯、玻棒、小药勺、各种液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调查前概念1、谈话:你知道咱们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的特色饮料吗?2、简介:傣族泡鲁达。

3、制作一杯泡鲁达:将椰子粉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椰子粉的溶解情况。

讨论:还需放入牛奶,会发生什么现象?4、揭示课题(二)实验探究,建立新概念1、直观操作,积累感性认识(1)出示油、牛奶、咳嗽糖浆、红酒,请学生观察液体特点。

(2)猜测:以上四种液体倒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3)讨论实验方法:倒入后要怎么观察,观察倒入液体的哪些方面?需要搅拌吗?怎么搅拌?搅拌后,需要静置吗?为什么?(4)教师示范搅拌方法。

(5)小组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6)逐一汇报实验现象。

(7)视频展示:水银倒入水中的实验。

2、分析归纳,形成科学概念(1)请按照实验和视频中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把液体进行分类,并说说为什么?(2)教师小结:像牛奶那样放入水中会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像油那样放入水中不能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没有溶解。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实验报告单四年级(上)实验报告单班级组别实验日期班级 ( )班组别实验日期实验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体实验课题风向和风速实验目的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实验目的制作简易风向标,会用自制风向标测量风向并适当记录。

6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实验器材 1根搅拌棒、3张滤纸、1过滤装置 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实验器材 1根带橡皮的铅笔、1根大头针、窄透明胶带、剪刀、实验步骤:1. 取食盐、面粉、沙,分别放入不同的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实验步骤:1.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搅拌,静置后观察。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

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2. 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让漏斗颈的底端缝隙,并固定。

紧贴烧杯的内壁。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的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3. 过虑时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动。

边缘,分别过滤三个烧杯中的物质。

4.选择室外空旷地方确定方位测试风向。

4. 观察滤纸上是否有过滤出三种物质。

5.明确风向标箭头的指向是风出来的方向,即风向;采用文字或箭头来记录风向。

实验现象:烧杯中有面粉、沙的颗粒存于水中。

粉、沙的颗粒能用过滤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实验现象:风向标被风吹转动,箭头指向一个方向。

实验结果:水能溶解食盐,不能溶解面粉和沙,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实验结果:箭头指向一个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即风向。

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备注: 如风向标箭头指向不固定,指向的哪个方向时间长即定此为备注: 风向班级组别实验日期班级组别实验日期实验课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实验课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实验目的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目的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像食盐的溶解过程两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瓶胶水、1瓶洗发液、 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实验器材 1根筷子、1个小匙、1瓶醋、1小瓶酒精、 1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实验器材1小瓶食用油、3只装水的试管、1个试管架实验步骤:1.轻轻往透明玻璃杯的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水能溶解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水能溶解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水能溶解教案教学设计5.水能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准备:(分好小组,指定好组长)教师演示实验器材:过滤装置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组6个烧杯,1根搅拌棒,食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过滤装置,滤纸,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喝过汤吧?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加的鲜美,我们常常在汤里加一些食盐、味精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喝汤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消失了,看不见,没有了)像食盐、味精这样在水中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

板书:溶解(字稍大一点)二、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颗粒状)2、接下来,我们就把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看看。

(注意:玻璃棒用过一次后一定要擦干后,才能再次使用。

)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教师巡视)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观察到了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见颗粒了,我们就用ⅹ号表示。

那沙呢?(能看见。

)沙的颗粒在水中能看见,我们就用√表示。

像沙粒在水中沉下去的过程,我们就称为沉淀,沙在水中出现了沉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盐、高锰酸钾这 些固体在水中溶解 了。形成均匀、透 明、稳定的溶液。
液体也能像食盐、 高锰酸钾那样溶解 在水中吗?
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猜测: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取一小匙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 观察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它们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 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醋、酒精和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胶水 醋 酒精 食用油
进入水中后的状态 沉入水底 分散
在水中怎样扩散
分散
浮在水面
慢慢扩散 很快扩散 很快扩散 不扩散 浮在水面
充分搅拌或振荡后 分散在水 均匀分散 看不见 的状态 中 在水中
是否
想一想
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其他的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吗?
拓展活动:加少量的洗涤剂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
充分震荡,观察现象。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一下
• 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洗发液
进入水中后的状态
在水中怎样扩散 充分搅拌或振荡后的状态
沉入水底
慢慢扩散 分散在水中
是否溶解

醋、酒精和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在三个试管中,各盛入约10-15毫升的水。
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的醋、酒精和食用油。
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 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