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关于传统文化》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下边小题。
资料一: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取增添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
这其实仍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
表面上看,这能够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付”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经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论。
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是综合素质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论在大学、高中招生中确实发挥作用。
而在推动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解、灌注,转变为更多的研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论,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论。
学校教育也不可以囿于教材、课本,而应当采纳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多感悟优异的传统文化,从而帮助其做一个承袭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 2017 年 03 月 07 日第 2 版)资料二: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大纲》,此中提到“厘清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腐的表现形式,给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朗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舞媒体创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网络流传”。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发掘指了然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沉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根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根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这样,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示。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日“ 90 后”“ 00 后”的手中,变为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认为它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
其习俗包含祭神、敬祖、祈年、拜年、爆竹、联欢等活动。
从岁首祭神的上古时代到今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诸多精神内涵却一代代传承至今。
从很大程度上讲,春节就是一场感恩的仪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起源于上古祭祀的春节,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古人一般从腊月开始拜神祭祖,祭祀的神灵很多,包括传说中的女娲、伏羲以及想象中的风神、雨神、山神、水神等等。
到后来,祭祀的对象变为与人们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灶神(灶王爷)、门神、财神和家族祖先。
到了近现代,虽然神灵信仰逐渐淡化,但年俗中拜神祭祖的传统在各地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来。
拜神祭祖的仪式,各地虽有些许差别,但目的和意义却是大体一致的: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礼敬祖先,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粮食,感谢他们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感恩祖先开创的家业家风,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繁荣昌盛、诸事顺遂。
“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春节习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回家过年”,是许多人一年到头的最大心愿。
说“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相信多数人都会认同。
“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在许多地方,除夕夜就直接叫“团圆夜”,而一年一度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
“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
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团圆饭不仅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的仪式,强化着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春节还是中国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
整个节日期间,除了家人团聚、亲友拜年之外,还有一系列丰富多彩、充满欢乐的年俗活动,比如挂年画、挂灯笼、贴春联、贴福字、舞龙灯、逛庙会、逛灯会……这些传统年俗除了增添节日气氛外,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与梦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黑龙江大庆中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6-18题。
(5分)【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昆曲、珠耳、剪纸、端午节、古琴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特色鲜明,开放包容的完整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系统性保护认知,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提升系统性保护效益,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定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摘编自(让非遗在系统性保护中绽放光彩》)【材料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外部为圆形,内部为方形,图形中心造型为鱼纹;鱼纹外是一双抽象的手,上下围合。
图片外部的圆形象征着循环往复;内部的方形与外部圆形对应,象征天圆地方,表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的鱼纹,“纹”通“文”。
“文”隐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鱼纹外的手上下围合,寓意着同心协力,共同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的通知》)【材料三】大庆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传统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传统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等3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有民俗“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传统舞蹈“东北传统大秧歌”等37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的有传统技艺“东北传统粘豆包制作技艺”、民间文学“松嫩平原之龙凤湿地的传说”等57项。
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剪纸”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王卉坚持公益20年,通过公益讲堂的形式,为市民免费传授剪纸技艺。
王卉说:“我将继续创作更多的剪纸作品,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我将不遗余力地投身剪纸文化事业,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摘编自《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一剪芳华迎旅发》)【材料四】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还原绝技、创新秀演等方式,展示了非遗发展的新格局、新气象,成为以非遗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创新实践典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多彩的方式阐释、弘扬着核心价值观,满足着人民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各族人民带来认同感,例如,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熟于汉代,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特有的时间制度,指导着人民大众的农业生产、衣食住行、民俗活动等等,进而融入并丰富了中华民族顺天应时、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的人文精神。
又如中国剪纸是民间艺人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传统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它起源于汉代,自唐朝开始盛行,并流传全国,既在刺绣、制衣、雕花、建筑等领域具有“打样”的实用功能,也能满足装点生活或者配合其他民族活动的审美和杜文需要,表达了中华民族祈福纳样,和合美满的精神追求。
目前,我国有137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39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1308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
(摘编自《光明目报》)材料二目前,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成市学院动漫专业的近百位师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共同向8位民间工艺大师拜师学艺,争当非遗传承人,立志弘扬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当前,国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工时长、产量低、成本高,实用性差等,正面临着“人走技失”“后继乏人”的问题。
应该说,广州美术学院的拜师仪式给非遗传承困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通过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大学生如何传承传统的“非遗”技艺,而学生也将走出校园,深入了解“非遗”的作坊和行业;非遗传承人提高技艺方面的指导实践,高校则可以提供学术资源与教学资源支持,共同打造“非遗”项目特色专业和课程,培养“非遗”高层次人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过关 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过关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17分)【材料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一系列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节目也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大家在议论节目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节目背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材料二】节日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
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国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节日的重要角色。
而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犹如一条来自远古,经过现在,流向未来的河。
由此看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
【材料三】部分文化节目的图标。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到了____________,认为_____________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6分)2.分析材料三的两个图标,写出它们的共同点。
(不少于两点)(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材料三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图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3分)①主体部分是一个圆形图案,由汉字的基本笔画构成。
②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圆同时也象征着无限,象征着包容、和谐、圆满。
A. ①B. ②C. ①②二、按要求完成练习。
(22分)很多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生活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关爱留守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成长。
论述类文本《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宜春2023届高三上摸底)
江西省宜春市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的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地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三)(含答案)
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三一.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上图中描述的是我国传统节日,它是每年农历的月初,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叫。
2.图中“浓情端午,粽情享受”中的“粽”字同“”字谐音。
3.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习俗(或活动)?.。
二.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垃圾分类知识知多少分类优点垃圾种类解决办法减少污染厨余垃圾(剩饭剩菜、骨头等)改进分类回收设施变废为宝有害垃圾(电池、日光灯管、药品、温度计等)改善垃圾储运形式其他垃圾(砖块陶瓷、渣土、卫生纸、纸巾等)1.上表中从、、三个方面对垃圾分类情况做了说明。
2.做一个垃圾分类小达人吧。
下列垃圾如何分类呢?(填序号)①温度计②破碎的花盆③旧电灯管④鸡骨头⑤过期的眼药水⑥剩饭⑦用过的面纸⑧空的塑料瓶可回收:;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三.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阅读下面的门票信息,完成练习。
[张家界景区门票]100元/张(旺季),60元/张(淡季)。
[游览时间)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开放时间6:30~18:00)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开放时间7:00~17:00)1.婷婷一家三口想在寒假期间去张家界景区游玩,这时候是(淡旺)季,她应该买三张元的门票C2.婷婷准备下午4点进入景区,下午6点离开。
你认为这样可以吗?.. .。
四.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陈明买了一个“XX”牌的保温杯,以下是产品说明书的部分内容,请阅读后作答。
“XX”保温杯说明书①内外层皆为不锈钢材质,安全不易碎,无异味。
②两层不锈钢中间抽真空,阻隔空气传热,保热、保冰效果佳。
③本品不适宜存放碳酸饮料及易腐败乳制品类。
④请勿将保温杯置于明火上或微波炉中加热。
⑤杯中若存放热水或饮品,请勿放置在幼儿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C⑥以下是“保温参数表”(装进90°C热水)。
时间0.5小时1小时 1.5小时2小时温度75°C65°C60°C55°C1.早晨放在保温杯中的汤有些凉了,奶奶打算把它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奶奶的做法是(A.正确B.错误)的。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三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单文精练三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的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地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1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位置示意图(材料二)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大约已有2000多年历史。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香囊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如今,端午节的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丁丁在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中想去观看歌舞表演,他应该去的地点是()。
(2)(材料二)从端午节的历史与名称、()、()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3)根据两则材料内容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丁丁知道了端午节还有天中节这个别称。
()②兰兰告诉妈妈,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它的由来有许多说法。
()③红红根据活动安排来到专业楼,用蓝色丝线为同学们制作了香囊。
()④冬冬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后,在学校端午文化节上朗诵了屈原的作品。
()2.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进行线上教学。
这既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在线教育的一次“大练兵”。
2023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二十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
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
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
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
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
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
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
【名师讲题】“参与中国传统节日仪式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材料一:传统节日是一种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公共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呈现了天人合一、家国情怀等具有本土属性的核心价值。
所以,中国传统节日也就成了人们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维系家庭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
因此,传统节日在构建和增强公众的国家认同感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美妙传说、历史渊源与独特情趣,从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形式与不同内容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等方面,寄托着各族人民的憧憬。
传统节日的“尚圆”情结勾勒出民族情怀。
例如,在春节,身在他乡的游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表达了人们祈盼团圆的心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人们期盼团圆的心理不再局限于家人之间,而是逐步引申到邻里、社区乃至整个民族。
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祈求团圆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追求,更是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重要思想元素。
传统节日的“仁孝”文化彰显民族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春节敬奉祖先,清明节、中元节祭祀已故的先人,重阳节敬老爱老,都是传统文化中“孝悌”文化的具体表现。
节日传统中重人伦孝悌的这种血亲观念经过人们的代代相传与不断沿袭,已经演变成今天不忘故旧、注重人情、与人为善的美德。
这不仅能唤起整个家族的血亲意识,而且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
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体现了民族情操。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忠义爱国的精神而被人们世代沿袭下来的,蕴涵着强烈的爱国忧民情怀;而每年春节,海外唐人街到处可见的舞狮活动,仿佛都在告诉全世界自己是中国人,这其中包含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所以,春节又承载了维护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内核。
仪式是伴随传统节日的发展而出现的,它赋予不同传统节日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载体,仪式同时也是民族集体意识表达的重要形式。
传统节日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传统节日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尽管传统节日式微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
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节日》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
甚至有人评论说,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庙会办到商场里边,实际就是商品交易;群发短信拜年,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专家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要究其原因,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
在笔者看来,这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
“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
比如,春节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敬神、祭祖、尊老爱幼,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的。
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由于无法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尊老爱幼也成了“隔空对话”,春节还有什么文化味道啊?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因为社会在发展,原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人们的必须,那么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指出:“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民俗活动的,这些节俗活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讲究或者说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在一起,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这些东西关联在一起,和祭祀、主导、祈祷、敬仰、吟诵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7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7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15日第9版)材料二: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2016年6月11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专题12非连续性阅读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
专题12 非连续性阅读(开放性试题)40题(解析版)分二个版块,第一版块经典常考题20题,第二版块模拟预测题20题。
经典常考题(2023下·江苏南京·八年级统考期中)小语发现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与目前所倡导的“低碳生活”有些矛盾,她不知道是否应该劝说家人与时俱进,对一些民俗活动进行改进。
【材料一】烟花的危害1.产生大量有毒烟尘颗粒物污染空气烟花爆竹燃放时,爆竹中的化学物质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PM10、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各种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等并产生大量的烟尘颗粒物,会使空气重度污染,PM2.5严重超标至数十倍,造成极其严重污染。
2.形成酸雨危害建筑物烟花爆竹在燃放时释放出大量的有害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酸性物质进入大气层,经氧化后在云中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
此外,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粉末和残留物含有砷(砒霜的主要成分),经雨水冲刷流入下水道污染河流,造成鱼虾死亡、甚至绝迹。
3.产生噪音且易引发火灾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巨大噪声,极易影响老人和小孩的休息,尤其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这种惊吓很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因放鞭炮,造成听力受到严重损伤、爆炸性耳聋、听觉迟钝的事例。
而且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火灾,危害人身财产安全。
4.产生大量垃圾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大量垃圾,对环卫工人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以北京为例,据报道,北京2012年除夕夜出动23000余人次,清理烟花爆竹残屑等废弃物1423吨,动用近百辆清运车辆。
【材料二】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文化传统。
然而曾几何时,清明期间各种祭扫陋习一度盛行,有的祭扫铺张浪费,有的把祭祀变成封建迷信活动,还有的购买纸扎“别墅”“豪车”等冥物祭奠逝去亲人……凡此种种祭扫陋习,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误读,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亵渎。
祭扫时焚香烧纸可能引发火灾伤及自身,几乎每年都有因上山祭扫引发的森林火灾的事例,涉事人员也受到责任追究。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中外友人、市民、 专业人员分组比赛
10:00~12:00
中关村 广场一楼
1. 材料一主要向我们介绍了__关__于__端__午__节__由__来__的__两__种__说__法___。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能力。材料一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该段的总起句,介绍了关于 端午节由来的两种说法。
4. 节日来临之际,亲朋好友互发微信祝福已成为一种时尚。 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将下面这条微信补充完整。 洗洗艾叶,将烦恼荡涤;___示__例__:__包__包__米__粽_________, 将幸福裹牢;做做香囊,让______疾__病__远__离____________; 赛赛龙舟,让激情燃烧。我亲爱的朋友,端午安康!
材料二:描写端午的诗 端午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 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材料三:
某地2023年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安排表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龙舟竞渡
海内外代表队 龙舟竞速赛
9:00~15:30
南湖
屈子庙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民俗展示巡演, 文化体验
9:00~22:00 月湖老街
包粽大赛
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它来源于
古人五月初五避疫驱邪的习俗。
( ×)
(2) 端午包粽子的习俗,源自人们为了不让鱼虾蚕食投江
殉国的屈原的身体而将粽子投入江中这一说法。
(√ )
(3) 端午节那天,为了参加民俗文化节活动中的包粽
大赛, 赵楷在中午12点要赶到中关村广场一楼。
另一种代表性的说法是端午节来源于古人五月初五避疫 驱邪的习俗。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而且时逢“重五”。 仲夏天气日益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 易生,人们需要“避疫驱邪”。因此,旧时人们过端午节 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五端”——菖蒲、 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挂平安符,喝雄黄酒, 挂香囊,拴五色丝线等避疫驱邪的特殊习俗。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题一、下面《春节》、《端午节》是“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获奖作品。
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从构图和寓意角度说明喜欢的理由。
要求:语言准确、鲜明,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节》,理由是画面由灯笼和书法“春”字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来年吉祥喜庆,生活红红火火,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
2.《端午节》,理由是画面由粽子形山、龙舟、图章和书法(端午)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着趋利避邪,一帆风顺,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韵味。
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长时间阅读信息或上网时,由于眼睛聚集手机屏幕上的图文,会比读书看报更费劲,因而更容易导致眼疲劳。
此外,屏幕亮度高及不断变换的光影会对眼睛造成持续的刺激,导致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原本近视的人可能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晚间使用电脑、手机和其他有亮光的电子阅读器,都会让大脑认为还是白天,影响人体褪色素的生成,打乱了人体的生物节律,使失眠的情况更加恶化。
很多人喜欢把手机带上床,发微博、玩游戏,玩累了才睡觉,手机随手放在枕边。
其实手机在待机情况下也是有辐射的,睡眠状态下人的防护程度也是最弱的。
1.长时间通过手机上网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2.对晚间使用手机的人们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重视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
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
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
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
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
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
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
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
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
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
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
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
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国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
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休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B.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
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C“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
材料二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2.B(A项“无法”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C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
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
)
3.A (B项论点理解不准确,文中论点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应当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重视文化载体与仪式;C项说法太绝对;D项“母亲节”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4.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材料采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三段中例举了“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来论证现点,第一段中用“传统节日淡出人们的视野”和一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这样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5.(1)文化层面的意义:①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2)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和精神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