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鲍叔牙荐管仲,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10页)

合集下载

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答案

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答案

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答案齐桓公求管仲出自《国语·齐语》,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仲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仲。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齐桓公求管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齐桓公求管仲》文言文阅读材料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

《齐桓公求管仲》文言文阅读题目6.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 )A.吾祖死于是B.积于今六十岁矣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苛政猛于虎也7.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①桓公自莒反于齐反:②君若宥之若:③请生之生:④如鲍叔之言如:9.翻译下列句子。

【五上部编版语文】第二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五上部编版语文】第二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练习(附答案)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管鲍之交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

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他们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

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基本上都是鲍叔牙出的。

可是,当赚了钱后,管仲却拿得比鲍叔牙还多。

鲍叔牙的仆人就说:“这个管仲不够意思,本钱出得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得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儿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真是贪生怕死!”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命去照顾老母亲呀!”齐襄公即位后,每天只顾吃喝玩乐,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

管仲想杀掉公子小白,让公子纠能顺利当上国君,可惜管仲在暗算公子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公子小白没死。

后来,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比管仲和公子纠早回到齐国,公子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也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决定任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

”齐桓公一听,说:“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让齐国走上了霸主之路。

后来管仲回忆起与鲍叔牙相交以来的事,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不行,因为鲍叔牙过于刚正,不能包容坏的一面。

如果把政权交给他,既害了你齐桓公,又害了他自己。

鲍叔牙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不满,反而很高兴,认为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1)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1)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主题阅读管仲与鲍叔牙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

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亲需要赡养。

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养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1.【理解词语】文中画“”的句子中“便宜”的意思是()A.价钱低。

B.不应得的利益。

C.使得到便宜。

2.【品读句子】“生养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表达了管仲3.【人物特点】管仲(),鲍叔牙()。

A.慧眼识英才B.贪小便宜C.贤明能干D.愚笨胆小4.【梳理顺序】本文是按的顺序写的,先写时,管仲和鲍叔牙交情好;再写管仲、鲍叔牙各事其主,管仲后被囚禁,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接着写管仲对鲍叔牙的;最后写人们都称赞鲍叔牙。

文言文《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数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B.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管鲍之交》阅读答案

《管鲍之交》阅读答案

《管鲍之交》阅读答案《管鲍之交》阅读答案「篇一」管鲍之交阅读题及答案管鲍之交原文阅读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

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④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⑦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鲍之交》译文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待他很好,不因这而生怨言。

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答案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答案管晏列传司马迁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题目】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往B.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多数D.管仲富拟于公室拟:类似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善于为政的一组是(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③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⑤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⑥有三归、反,齐人不以为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和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善遇之。

2018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文言文阅读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解答好这类题型必须在课下多做练习题,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贾(gǔ):做买卖。

②召(sh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__________)(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__________)(3)知时有利不利也(__________)(4)吾尝三战三走(__________)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C. 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D. 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 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 (1). 贫困(2). 谋划(3). 时机(4). 逃跑2. D3.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4. 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包括答案及翻译.doc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包括答案及翻译.doc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⑤,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⑥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游:交往。

④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

⑤少姬 ( 即蔡姬 ) 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

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

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⑥包茅: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去酒渣。

楚包茅不入于周室,是伐楚的借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解有的一是 ( )( 3 分)A.叔善遇之遇:相待、接待B.管仲既任政相相:丞相C.侯由是由是:因此D.然孔子小之小:⋯⋯小(人)4.将文中画横的句子翻代。

(6 分)(1)而知礼,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六固。

(3 分)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其政也,善因而福,而功。

(3 分)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5.然孔子并不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管仲臣,从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合文章内容分析。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答案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遂进管仲进:保举,推荐B.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鲍叔不以我为贪以……为:认为D.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项是(3分)()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②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⑤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⑥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
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
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管晏列传》)
8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之:___________
②及小白立为桓公。

及:_______
8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有封邑者/十余世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89.翻译句子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9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文中的管
仲经历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磨难。

91.管仲经历种种磨难后成为齐国的名相,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答案】
87.助词,的等到、待、到了
88. B
89.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
90.管仲贫困、管仲囚焉;
91.外在因素: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治国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释义:富民:使百姓富裕。

富:形容词作动词用奚以:凭什么。

然:这样。

敬:不敢怠慢。

罪:犯罪。

危:与“安”相对,指不安心。

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禁:法令。

是以:因此。

【试题】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1)是以善为国者()(2)民富则安乡重家()(3)奚以知其然也()2.翻译下列句子。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 ”这一远见卓识。

【参考答案】1.(1)的人(2)就(3)这样2.(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思相同即可)【作者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

第22课 《孟子》三章(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2课 《孟子》三章(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2课《孟子》三章一、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人恒过____ ②而后作____ ③鲍叔终善遇之____ ④及小白立为桓公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3.读了这两篇文章,你从中分别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1.①过:犯错误②作:奋起,这里是有所作为。

③遇:对待。

④及:等到2.①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

②管仲受到任用,在齐国掌管政事,齐桓公因为他而称霸天下。

3.甲文:人要经历艰难困苦才能有所成就。

乙文:鲍叔的知贤荐贤让贤难能可贵,人才只有遇到知己才有所作为。

【解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作”:奋起,这里是有所作为。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过”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犯错误”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管鲍之交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

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他们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

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基本上都是鲍叔牙出的。

可是,当赚了钱后,管仲却拿得比鲍叔牙还多。

鲍叔牙的仆人就说:“这个管仲不够意思,本钱出得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得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儿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真是贪生怕死!”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命去照顾老母亲呀!”齐襄公即位后,每天只顾吃喝玩乐,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

管仲想杀掉公子小白,让公子纠能顺利当上国君,可惜管仲在暗算公子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公子小白没死。

后来,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比管仲和公子纠早回到齐国,公子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也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决定任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

”齐桓公一听,说:“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让齐国走上了霸主之路。

后来管仲回忆起与鲍叔牙相交以来的事,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不行,因为鲍叔牙过于刚正,不能包容坏的一面。

如果把政权交给他,既害了你齐桓公,又害了他自己。

鲍叔牙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不满,反而很高兴,认为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管鲍之交”就是说春秋时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治国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释义:富民:使百姓富裕。

富:形容词作动词用奚以:凭什么。

然:这样。

敬:不敢怠慢。

罪:犯罪。

危:与“安”相对,指不安心。

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禁:法令。

是以:因此。

【试题】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1)是以善为国者()(2)民富则安乡重家()(3)奚以知其然也()2.翻译下列句子。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这一远见卓识。

【参考答案】1.(1)的人(2)就(3)这样2.(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思相同即可)【作者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史记 管晏列传》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史记 管晏列传》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C.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经商,也指商人。

颍上人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颍上人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阅读答案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鮑叔能如人也。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农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团。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①,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①:曹沫之约: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与鲁国在柯邑会盟,会上鲁将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齐桓公当时被迫答应退还鲁国被齐国侵占的领土。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C.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D.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桓,是齐国国君姜小白的谥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鲍叔牙荐管仲,阅读答案
篇一:先秦君子尔雅课后题
选择题 1先秦君子风范中的“尚俭”指的是()。

?A、祭祀神灵?B、歌颂荒
收?C、崇尚节俭?D、久远的俭月我的答案:C2卫武公“耳提面命”的典故始见
于以下哪一部先秦著作:()1.0 分?A、《史记》?B、《周易》?C、《左
传》?D、
《诗经》我的答案:D3西周初期周公摄政所面临的国家问题不包括:()1.0 分? ? ?A、镇压殷商旧族的反抗 B、远征箕子朝鲜 C、安抚各地的人民 D、使
自己的内部团结我的答案:B4以下哪一项是先秦君子衡量他们道德水准和人
生境界的重要标尺:()1.0 分?A、在战争困境中做最不合适的选择并兵败被杀?B、在战争困境中做最适当的选择并逃过覆灭的危险?C、在道德困境中做最
适当的选择并面临最严重的挑战?D、在道德困境中做最随意的选择并面临最平
和的结局
我的答案:C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主要特征:()1.0 分?A、关心国家和群体的积极进取精神?B、执著理想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C、坚持实
践无怨无悔的独立节操?D、摒弃国家意识来传播政治主张我的答案:D6根据刘
向的观点,以下哪一项是对先秦时期著名政治家晏子的事迹的最佳概括:()0.0 分?A、尽忠和极谏?B、尽忠和止戈?C、
大义和极谏?D、大义和止戈我的答案:C7《诗经》中收录的最晚创作的一首诗
是()。

0.0 分?A、《小雅·鹿鸣》?B、《周颂·丰年》?C、《周南·关
雎》?D、《陈风·株林》我的答案:B8以下哪一种先秦君子精神不存在比较固
定的施与对象:()1.0 分?A、公忠
?B、私忠?C、孝道?D、义气我的答案:D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诗经》中赞美或
思念武士的诗:()0.0 分?A、《秦风·驷驖》?B、《秦风·小戎》?C、《国风·关雎》?D、《小雅·车攻》我的答案:D10“文质彬彬”是以下哪一位先秦思想家对君子的描述:()
篇二: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316
201X年5月山东省郓城一中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史记管宴列传》)
1.给未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为下面句中加黑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①鲍叔遂进管仲()
A.进献 B.进言 C.靠近 D.举荐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A.不像 B.不才 C.不孝敬 D.不好
3.与句中加黑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及小白立为桓公()
A.立土动及百尺 B.今其智乃仅不能及
C.及至始皇 D.战、守、迁皆不及施
②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贤()
A.尝与鲍叔贾,分钱财多自与 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C.多见其不知量也 D.是以古之人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③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而心目耳力俱穷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穷凶极恶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吾从而师之
C.鲍叔终善遇之 D.孟尝君客我
5.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管仲囚焉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冀君实或见恕也 D.吾幽囚受辱
6.下列两句的译文正确的项是:
①召忽死之()
A.召忽也死在这件事上 B.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②以身下之
A.把自己放在下边B.自己(鲍叔)甘居管仲之下
C.(鲍叔)能亲身礼贤下士 D.(鲍叔)就此退下,不再参政
7.文中说“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在文中具体指哪件事8.这段文字的中心是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

出阁门后,监门
校尉始觉。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
徙二年,罚铜二十斤。

太宗从之。

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
入内,同为误耳。

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曰:‘供舆汤药、饮食、
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

’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

若当据法,罚铜未
为得理。

”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更令定议。

德彝执议如初。

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
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得,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

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太宗曰:“朕初
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胄曰:“陛下当即杀之,
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污法。

”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

陛下发一朝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