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雁门太守行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f72c4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3.png)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分类标签: 边塞诗战争诗初中作品赏析【注释】:“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雁门太守行文言文翻译
![雁门太守行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903c94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02.png)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城,城池将要被摧毁,我军铠甲闪耀着太阳般的光辉,像金色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号角声响彻秋色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
半卷红旗逼近易水,霜冻很重,鼓声清冷,不再响起。
为了报答君主的赏赐,手握宝剑甘愿为国捐躯。
《雁门太守行》原文分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和英勇壮烈的场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美。
诗的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敌军来犯的情景,敌军如同黑云压城,城池即将被摧毁,而我军则如同金鳞般的铠甲闪耀着太阳般的光辉,英勇迎战。
接下来的两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号角声震天,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诗的结尾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国家、为了君主,甘愿牺牲自己的决心,充满了豪情壮志。
《雁门太守行》译文赏析:这首诗的译文生动形象,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译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壮美。
译文中的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感强,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表达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令人感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古典诗词翻译的佳作。
雁门太守行古诗赏析
![雁门太守行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ca015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d.png)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旧题之一。
雁门,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太守,官名。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的大军家境,就像浓重的乌云压在城墙上,要把城墙压塌一样。
守城将士严阵以待,他们身上的铠甲映着阳光,恰似散开的鱼群身上的鳞片闪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满天的秋色里,传送着军号声声。
历代牺牲的鲜血凝聚在一起,在晚霞中,变得更加庄重。
半卷红旗:指轻装急进的军队。
易水:今河北省易县。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声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响了。
此句暗示战事惨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报答君王招贤任能的.心意,宁愿提着宝剑去战场,位君王献出生命。
黄金台,《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玉龙,宝剑名,此代指剑。
敌军大军压境,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军号声声,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在晚霞中浓艳如紫。
寒风卷动着战旗,轻装急进的军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报答君王招贤任能的心意,宁愿提着宝剑去战场,位君王献出生命。
李贺(790-817),字长吉,唐代诗人。
福昌(今河南弋阳西)人。
终身失意,年仅27岁。
他的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
本诗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悲壮!“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
“黑云”,象征敌情。
雁太门守行解析
![雁太门守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3aef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d.png)
雁太门守行解析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绘边疆战士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1. 诗歌的前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战士的威武。
其中,“黑云压城”象征着敌人的强大和战争的危机,“甲光向日”则描绘了战士们披甲执锐、光耀夺目的形象。
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战士们的坚毅和决心。
2.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声音和颜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悲壮气氛。
角声满天,秋色凝重,塞上燕脂,夜色中凝聚着暗紫色,这些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紧张和悲壮的战场场景。
3. 五、六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描绘了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向前的形象。
尽管面临着严寒和困难,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半卷红旗,迎着易水挺进,表现出了无畏和勇猛的精神。
4. 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家国、为了信仰而英勇牺牲的决心。
黄金台和玉龙都是象征着尊贵和荣耀的意象,而将士们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整首诗歌通过对边疆战士形象的塑造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诗歌通过对比、比喻和夸张等手法,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与战士们的坚毅和决心相互映衬,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边疆战士的内心世界和家国情怀。
同时,这首诗歌也表现出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憎恶,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雁太门守行赏析
![雁太门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73be4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0.png)
《〈雁门太守行〉赏析》嘿呀,咱今儿就来唠唠李贺写的那首《雁门太守行》呀,可真是一首超有感觉的诗呢!诗一开头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哇哦,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啦。
你看那黑云,黑压压地就往城上压过来呀,感觉这城都要被它给压垮咯,多吓人呐。
可就在这黑沉沉的氛围里呢,太阳一照,战士们身上的铠甲那光芒一闪,就像金色的鱼鳞一样,亮闪闪的,可耀眼啦。
这一暗一亮的对比,简直绝了呀,一下子就把那种紧张又危急的战争场面给勾勒出来咯,让人好像能直接瞅见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嘞。
接着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听听这角声呀,在那满是秋色的天地间响个不停,感觉整个空气里都弥漫着那种紧张的战斗气息呢。
再瞅瞅那塞上的土地呀,到了夜里,好像都被鲜血染得变成了那种暗暗的紫色啦,就像燕脂一样,这得是多少战士在这儿流血牺牲呀,想想就觉得心里头沉甸甸的,战争的残酷一下子就摆在眼前咯。
还有“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句呀。
那红旗半卷着,战士们就朝着易水那边进发啦,感觉有种很悲壮的氛围呢。
这大冷天的呀,霜那么重,连那战鼓敲起来的声音都好像没了力气,变得低沉闷哑啦。
可就算这样,战士们还是得往前冲呀,那股子英勇无畏的劲儿,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嘞。
再看最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哎哟喂,这可太感人啦呀。
战士们想着那黄金台上招揽贤才的心意呀,就心甘情愿地提着宝剑,哪怕是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呢。
这就是他们的忠诚呀,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啥都不怕咯,就冲上去拼命啦,这份情怀真的是沉甸甸的,让人心里头暖乎乎又酸酸的呢。
李贺这首诗呀,从景色描写到战士们的状态,再到他们的内心想法,都刻画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嘞。
用的那些个色彩呀,黑的、金的、紫的、红的,搭配起来,让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浓烈又震撼人心的画卷一样。
而且呀,把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忠诚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我就觉得呀,《雁门太守行》真的是一首超棒的诗,读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千嘞,李贺这大才子写得可太厉害啦,让人忍不住要多读几遍,好好感受感受里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和悲壮情怀呀。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古诗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古诗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9786db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a.png)
《雁门太守行》背景《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绘了雁门太守辛弃疾忠于国家,秉公执法的形象。
该古诗通过生动的写景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太守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仰,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和公正的赞美之情。
诗文原文及注释原文:秋阴一雁过,江月犹回白。
输钱赵翼事,悔教夜火柝。
银绝羌笛堕,锦连楚客惜。
况是险年丰,霜多·晓景愁眉拆·暝色薄!注释:•秋阴一雁过:秋天阴沉的天空中,一只雁飞过。
表现了寂寥的季节氛围。
•江月犹回白:月亮还未完全升起,反射在江水上,水面呈现出一片白色。
•输钱赵翼事:指辛弃疾年轻时在钱塘县任职,曾与赵翼有过一段交往,但因一些事情导致他悔教夜守火柝,心生后悔之情。
•银绝羌笛堕:因为吹笛的人已经离去,只有笛声还在空中回荡。
•锦连楚客惜:楚国的客人倾慕锦绣之地,舍不得离开。
•况是险年丰:更何况是在艰难的时代,国家危难之际,丰年的收成成为珍贵的财富。
•霜多·晓景愁眉拆·暝色薄!:诗人以景色形容心情,表达出忧愁和凄凉的情感。
诗词赏析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将雁门太守的品德与身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秋天的阴天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而飞过的雁更加强调了孤独和凄凉。
江月未升,反射在江水上,形成了一片白色的光芒,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这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季节氛围,同时也突出了太守的孤独与坚韧。
诗中提到的辛弃疾悔教夜守火柝,暗示了他年轻时在官场上的一些挫折和不幸。
而银绝羌笛堕,锦连楚客惜的描述,则表现出太守对过去的怀念与留恋,以及与楚国客人相对而行的情愫。
最后一句。
雁太门守行赏析
![雁太门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b0458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3.png)
雁太门守行赏析原诗: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他年少时就开始写诗,可惜年仅二十七岁就匆匆离世。
李贺的诗歌独树一帜。
他驰骋想象,工于设色,朱红、靛青、赤金、绛紫、乌黑,这些画家手中的斑斓色泽,常常被李贺用在诗句里,让诗句色彩鲜明,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歌意境。
诗人生活的时代并不太平,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许多次战争,这首《雁门太守行》,讲述的正是平定藩镇叛乱的一场战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记事,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来势汹汹、守军将士的艰难处境表现出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这一句借日光显示了守军的阵营和气势。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军中号角。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燕(yān)脂,胭脂,色深红。
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战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此句中的“燕脂”、“夜紫”都形容战场血迹。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是将收兵后战场上大块大块鲜红的血迹进行描写,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中曾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临易水”,歌颂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诗人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总之,这首诗中,诗人运用“黑”、“金”、“紫”、“红”等鲜明的色彩、浓重的笔墨,表现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以死报国的英雄形象。
雁门太守行全文注释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d5766e4028915f814dc299.png)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二“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雁门太守行的赏析
![雁门太守行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493bf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5.png)
雁门太守行的赏析雁门太守行①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⑧。
[注释]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
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
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
玉龙:这里指宝剑。
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译诗、诗意](一):军情急,狼烟四起烽火腾空,敌情重,乌云压城危城撼动。
夕阳下,敌兵的铠甲闪鳞光,残阳中,攻城的刀枪在晃动。
角声振,撕裂长空满天飞扬,怒吼声,伴随秋风阵阵悲壮。
边塞上,一场血战可歌可泣,战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浓。
红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飞袭,鼓面冻裂,鼓声不响,寒霜重重。
愿报那黄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宝剑为统一祖国往前冲!(二):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将士的铁甲在阳光下闪耀,我自岿然不动。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上战士的鲜血和泥土凝成紫色,战斗惨烈。
援军连夜到达易水,半卷红旗,冒着霜寒,战鼓低沉,一场新的斗争即将开始。
为报答君王在黄金台招贤纳士的恩惠,将士拿起玉龙宝剑愿为君王决一死战。
[赏析]赏析一: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c9b277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a.png)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原文:雁门太守行中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军中号角。
〔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3463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2.png)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雁门太守行》原文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ebb78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d.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及翻译《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使用斑驳浑融、明灭变幻的颜色描绘了苍凉宽阔的边塞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战斗风云,传达出悲壮的效果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收集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雁门太守行》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解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耀。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解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疆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斗烟尘铺天盖地,充满在边城四周,气氛非常紧急。
摧:毁。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和危险形势。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分散。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靠近,到,接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洪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洪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
雁门太守行的诗意及解析
![雁门太守行的诗意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ecb24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6.png)
雁门太守行的诗意及解析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原文:《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582ab926fff705cc170ae7.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鉴赏: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这里从声来写。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暮色苍茫,边塞红色的城墙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深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承接上面四句的描写,继续展开气氛的渲染。
这里写易水,并非实指。
诗人是利用“易水”这个意象来引动读者的欣赏联想。
一提易水,人们心中就会浮起这一幕:在萧瑟的秋风秋色中,一群白衣白巾的壮士们,在河水滔滔奔腾向东南流去的易水河边饯别。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399a41f61fb7360a4c65b6.png)
《雁门太守行》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实际上连24小时都不足,却涵盖了将士们在战争中的主要活动,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诗人善于运用奇特的艺术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例如“黑云”两句就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
★“角声”两句的写法则不同:先从正面写练兵,只用“角声”这一细节,“角声满天”必伴随着喊“杀”之声和战马悲鸣,给人以“杀气上腾作阵云”之感,显得威武雄强;后用山间紫气作烘托,指的是燕脂山所产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又给人以庄严之感。
★“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至于奔袭结果如何,在抒情诗里是用不着交代的。
★诗的结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差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前面说这首诗是政治抒情诗,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关于《雁门太守行》的主题:孤城被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乘夜出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雁门太守行原文与解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30a2c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8.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与解析雁门太守行--------题记--------朔风寒,雁门关。
青山连绵,巍峨壮丽。
此处曾经是战火连天的地方,如今却已归于平静。
雁门太守行,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历史的封印。
本文将对《雁门太守行》进行原文解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原文--------秋日满天飞雁声,百鸟欢鸣绕殿屏。
云霞绕峰红不定,日月当空色彩明。
长城千里连苍翠,帝骑万里驰征程。
远处战鼙近吹角,响起胡笳动三军。
悬崖峭壁耸峰巅,纵使险阻无人怜。
万里戍楼黄河畔,太守镇守雁门关。
边塞苦寒却无悔,忧愁焦土劳身躯。
饥寒交迫不回顾,敌人步步逼近边墙。
--------解析--------本文所选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抒发雁门太守坚守边塞、守卫国家的战斗精神的诗作。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战争场面,诗人展现了太守忠诚守护边关的无畏精神。
首句"秋日满天飞雁声,百鸟欢鸣绕殿屏"揭示了雁门关秋天的景色。
雁群飞过,百鸟鸣唱,使得整个关隘充满生机活力。
接下来的"云霞绕峰红不定,日月当空色彩明",通过形容云霞和日月的变幻色彩,展现了雁门关的壮丽景色。
"长城千里连苍翠,帝骑万里驰征程"这两句抒发了长城的壮丽以及君臣对国家的赤诚之情。
长城绵延千里,连绵不绝,体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坚固。
帝骑万里驰征程,则表达了君臣为国家忠诚不屈的精神。
"远处战鼙近吹角,响起胡笳动三军"这两句描绘了战争的场面。
战鼓和军号声此起彼伏,传递着战斗的紧张氛围。
而胡笳的声音更是动荡着整个三军,表现出边塞军民在战争中奋勇作战的英勇精神。
"悬崖峭壁耸峰巅,纵使险阻无人怜"这句描绘了雁门关的地势,高耸的悬崖峭壁使该处地势险要。
然而,太守并不畏惧这样的险阻,他守护国家的决心使得他不计个人得失。
"万里戍楼黄河畔,太守镇守雁门关"这两句则表达了太守在雁门关的岗位上坚持不懈。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9a121906294dd88d0d26beb.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42bc0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e.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
全诗描绘了一幅战争的画面,通过描绘战斗的场景、氛围以及将士们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将士们的赞美。
诗的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黑云压城,象征着敌人的强大和气势汹汹,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描绘了守军的坚定和英勇,金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示出他们的威武和自信。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角声呜呜咽咽,充满了悲伤和凄凉,而塞上的燕脂则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暗示着战斗的激烈和血腥。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了援军的行动和困境,半卷红旗,显示出他们的谨慎和小心,而“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描绘了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艰难。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表达了将士们的忠诚和决心,他们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同时也表达了对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战争的批判,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
在艺术表现方面,李贺的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成就。
首先,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等诗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惨烈场景。
其次,诗人还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例如,“黑云”“金鳞”“燕脂”“霜重”等词语,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最后,诗人还运用了典故,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例如,“黄金台”“玉龙”等词语,通过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雁门太守行 诗词鉴赏
![雁门太守行 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87e1f4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e.png)
雁门太守行诗词鉴赏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调名称之一,后人多以它为题来吟咏边塞战争。
李贺这首诗,堪称同题中的一篇佳作,它以不同凡响的笔触描写了边关一场惨烈的战争,一群报国的英雄,赞扬了舍生忘我的英勇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开篇一语精警,如高山坠石,令人惊绝。
它用比兴和夸饰的手法,烘托出严峻的战争气氛。
天空翻滚的乌云,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城头,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即将降临。
这是自然现象,更隐喻着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的情形。
敌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笼罩着整个战场。
诗一开端,推出一个险恶的战争环境,无疑一箭双雕,既交待了众寡悬殊的战争形势,又以此为起点,充分有力地展现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风采。
紧接的第二句写守边将士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紧急应战。
满天乌云中偶尔逗漏缕缕阳光,与他们的盔甲相映,犹如鱼鳞闪烁,耀人眼目。
这是一片黑暗中的灵光,它显示了将士们雄姿威武,凛凛然一身正气。
战火熊熊燃起,理应大笔铺写短兵相接的鏖战场面,然而,高明的诗人却避实就虚,着力渲染战场的氛围。
第三句写弥漫在听觉中的战地悲声。
深秋的战场,死一般沉寂,马蹄声,呐喊声,刀剑撞击声,声声不闻,只有号角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凛冽的寒风呜呜咽咽,荡击长空,平增了十二分的凄厉。
第四句则从视觉上写满目战场惨象,茫茫大地凝结着块块殷红的血迹。
“燕脂”,即胭脂。
“夜紫”,不必实指暮色。
在黑云压城的境界中,白昼也如同黑夜,只有凭着从云缝里透射出来的阳光,才能看到奋战的血迹。
将流血战斗的白天写成黑夜,这正体现了诗人一贯追求的奇诡的艺术风格。
试想,在洁白的画布上涂尽浓墨,再泼洒下鲜红的颜料,斑斑驳驳,构成一幅何等怪异而极富象征意义的图画!三、四两句,在声色之间展现出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
在双方伤亡都很惨重的一场拼杀之后,照理说来,原本势单力弱的守边部队是无力再战了,然而,情形恰恰相反,他们从血泊中挺立起来,奋勇反击。
《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de8690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5.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
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遗址尚存。
用来形容招纳贤才的地方或人才荟萃之地。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___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___
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______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
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4分)
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分)
答:表现手法:示例一:首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善于用典: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6、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
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赏析。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的思想感情?
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
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11、李贺写诗,真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本诗为例作具体说
1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看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
14、据说王安石对此诗首联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请从诗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