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编写思路与重难点解读
XXX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XXX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XXX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教材分析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研究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研究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研究惯差。
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研究。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
由于研究态度不端正,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研究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主要涵盖了我国从远古时代到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编排了15个单元,包括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等。
每个单元都包含了多个课题,通过课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历史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语言简洁,既能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复习,构建起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所提高,他们喜欢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学习历史,渴望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知识点,如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堂。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人教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理念及框架结构介绍——做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连云港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培训) (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 放的时代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 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与发展
2.特点二:内容“重点”突出,呈现方式点线结合, 简约呈现中国古代历史。
让我们再看一看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具体内容的呈现 方式 :
首先七年级教科书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8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3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27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1 第8课 百家争鸣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42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47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1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54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 58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62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第16 课 三国鼎立 ............................................................... 74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78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82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86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90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96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2018-2019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学科教学计划中国历史(上册)任教班级教师姓名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力推行历史新课程改革,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增强开拓创新精神和改革探索意识,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中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还不太了解,学习中国历史,可能会无从下手,许多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是很重视,只停留于表面的知识积累,死记硬背,缺乏科学的历史分析思维,以及知识整合的能力,更无法达到以史为鉴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程,联系课堂内外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中国历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学习统编七年级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教材,新教材融时代性、哲理性、科学性、条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有利于进行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等),叙述从中国境内人类活动的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与旧教材相比,编排更合理,更具有启发性。
第一单元主要讲述“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共三课,包括,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单元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通过遗址考古这一途径所了解的历史,具体包括北京人遗址,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另一条是通过史料传说来了解的历史,具体包括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历史初中教材第七年级教学解析
历史初中教材第七年级教学解析在历史教学中,初中教材是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
而第七年级的历史教材则是学生接触历史科目的起点,为他们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
本文将对历史初中教材第七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
一、教学目标历史初中教材第七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熟悉历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通过学习历史初步了解历史的定义、概念和基本术语,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 理解历史的时间顺序和发展规律:通过学习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和历史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3. 掌握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并掌握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如阅读历史文献、理解历史图片和地图,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在对历史初中教材第七年级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讨论式教学法:利用小组讨论、主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视听教学法:利用历史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知识。
4. 演讲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历史初中教材第七年级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的几个朝代和帝国:学习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帝国,如夏、商、周、秦、汉等,了解它们的盛衰兴替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 世界古代的几个重要文明古国:学习世界古代的一些重要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了解它们的历史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3.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学习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如封建制度、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4. 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如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儒家思想、兵马俑等,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难点:北京人的特征三、教学准备教师: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去当地博物馆,参观一下相关的考古文物。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西方和中国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自然贴切。
【讲授新课】(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过渡: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在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呢?学生回答:元谋人。
教师: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造、使用的石器三张图片,说明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主要是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
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图片,教师讲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指引,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上的重点图片有所认识,知道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
试论部编版七年级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和思路
试论部编版七年级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和思路作者:杨菊花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33期【摘要】“部编”教材是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材,全国通用教材。
又称统编历史教材。
从2017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历史教材,从起始年级开始,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通过历史教学,有助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因此,本文将针对初中历史新部编七年级教材的特点和思路进行简要的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部编;七年级;特点;思路【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40-02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发生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效地还原了历史本来面貌。
其具备的点、线、面特点和与时代国家政策方向相符的风格特征,有效地满足的教学需求,提高了教材的利用价值。
一、部编教材的基础:以时间顺序为基础,构建合理的时空观念初中历史新部编七年级教材内容主线主要以远古社会——清朝的发展历史为讲述脉络,其中上册书以远古社会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历史为主。
为了确保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效率,新部编教材严格按照了时间顺序对历史内容进行了编写,将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清晰的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具有空间时序合理、流畅的特点。
二、初中历史新部编七年级教材的特点思路分析首先,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将历史容貌呈现在学生面前。
一说点:新部编历史教科书内的历史脉络、线索清晰自然。
同时,受新课改影响,教科书着力关注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
对于这些点,编者采取解剖麻雀的手法,作具体细致的介绍与分析,举一反三。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书上册重难点知识点汇总
七上历史·复习资料(简单了解)公元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
1世纪=100年。
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
和四、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体貌特征【识图P4-5】:山顶洞人基本与现代人相同。
五.使用 打制 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居民:这条河/特别长/所以栽种是水稻)二、使用 磨制 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以及识图P13:耒耜】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结成炎黄联盟;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渠疏导洪水入海。
第二单元早起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一、夏商西周的更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
二、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残暴,实行暴政。
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三、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启。
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权利)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五、西周的等级制----分封制【识图P24】:统治阶级:周天子→诸侯立东周。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2、用途:饮食、祭祀、军事(逐渐成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3、制作工艺:泥范铸造法4、代表性青铜器【识图P25-26】: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最精美)二、甲骨文1、定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人教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理念及框架结构介绍——做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连云港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培训) (
其次,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 所说的“线”;而这些“线”则是由若干点串起来的。即教 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而每一 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若干条 线呈现历史全貌。 例如:(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巩固;
东汉统治、五代十国 (2)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 度文明;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8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3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27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1 第8课 百家争鸣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42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47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1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54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 58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62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第16 课 三国鼎立 ............................................................... 74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78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82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86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90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96
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上)解读
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解读吴城一中袁国良一、教材基本框架: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按历史发展的线索由远及近依次展开,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
虽然整套教材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但是并不完全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材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具有典型意义的“点”。
也就是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具体的呈现方式,是按照时序分设单元,在单元的框架下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
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
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
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课文前设: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旁设:相关史事:提供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
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叙述、历史小故事、人物赏析等。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人物扫描: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具体的介绍。
课文后设:课后活动:以形式灵活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拓展: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思路及特点
参与审查的专家有200多人,其中:中央“马工程”专家108位,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30多位。
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的内容,报外交部、国家地理信息测绘 局审查。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召开会议,对教材进行审阅。
01 教材编写背景
2012年2月,中国历史七八年级共四册送审。4月,初审通过。 2013年1月,世界历史九年级两册初审通过。 2014年6月,全部六册(中国历史四册、世界历史两册)复审通过。 2016年7月,七年级教材获得教育准印通知。
世界历史
以人类文明的发展 为基本脉络和线索 ,使学生体会人类 社会在追求进步与 文明的道路上所付 出的艰辛努力与取 得的巨大成就。
03 教材特点
强调古代文明的多元性。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多 源性,各大文化区域的文明成果,构成了人类文明 的多元性 特点。古代世界的各个地区、各主要国家 虽然是相对孤立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但仍存 在着不断的交往和交流,这种交往 和交流,对推动 人类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 ,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 荣先生担任总主编。
01 教材编写背景
2011年5月,教育部启动三科教材编写项目。按照统一部署,对 书稿进行修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编写组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 见,不断修改稿件,精益求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完成立德 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 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创新 性思维。
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 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 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 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 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 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教材分析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
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
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教学重难点介绍53pptPPT优秀课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 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 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 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 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
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 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 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 历史教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 生担任总主编。
部 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
分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的
栏 目 类
示例:《战国时期的社 会变化》的“课后活动”
型
●课文后设:
辅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
助 部 分
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示例:《动荡的春秋时期》的“知识拓展”
的
栏
目
类
型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 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 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 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 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 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2.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叙 述,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向学生展现出我 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 具体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教材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选择与法治教育 有密切联系的史实,从人类社会法治进程的角度, 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强盛的意义, 理解法治国家的实现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
4.教材涉及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南 海诸岛、台湾和钓鱼岛、新疆、西藏、香港、澳门、 西北和东北边疆以及山东主权等内容。本套教材共 有31处涉及南海诸岛,30处涉及台湾和钓鱼岛问题, 10处涉及香港和澳门问题。其中,南海诸岛、钓鱼 岛等问题,都有专门的栏目叙述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读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授课注意事项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 单元地位七年级,是孩子们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阶段。
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跨度,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在七年级《历史》课本的体例编排上,中国古代史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处于七个历史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之前。
2. 单元主题《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从历史认知的角度而言,史前时期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伴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的历史也同步展开。
在这个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中国境内的远古先民们用智慧点亮了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之光。
3. 单元结构《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三课。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编写思路与重难点解读
教学建 ㈢注重
【主要变化】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动荡的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教学建 ㈢注重
【问题理解】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周代自上而下的分封制是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建立地方政府、扩大国家统一 疆域并普遍推行周王朝制度与政令、实 现多民族融合共生的有效手段。无论就 制度的理论意义来看,还是就西周时期 的实际政治状况来看,它对于维护和扩 大国家统一局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地理条件多样,相应产生的各项经济体制、政 教学建 ㈢注重 治制度及其他方面的制度,也具有多样性。在 这种情况下,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势必会造 成国家的分裂,政局的动乱,因此必须要有一 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统一各地步调,统一行 动。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正是适应 了这种需求。春秋战国时代,周室衰微,诸侯 与天子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政治军事同盟,列 国可以自任官吏,自置军队,自铸钱币,在政 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有着高度的自主权。 秦统一,实质上就是将原来分散在各诸侯国的 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教学建 ㈢注重
融)。甚至于在两千多年中,各种圣贤、君 子、俗人、小人、男人、女人的风度、气 质、言谈、举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春秋 战国的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成就辉煌。 先贤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铸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真魂。
教学建 ㈢注重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教学建 ㈢注重
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有意识地 扶植其子启的势力,启在争夺部落联盟 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 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 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 日益蜕变为个 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
教学建 ㈢注重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读(2020070922503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读一、教材基本框架: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按历史发展的线索由远及近依次展开,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 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
虽然整套教材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但是并不完全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材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具有典型意义的“点”。
也就是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具体的呈现方式,是按照时序分设单元,在单元的框架下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
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
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
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课文前设: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旁设:相关史事:提供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
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叙述、历史小故事、人物赏析等。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人物扫描: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具体的介绍。
课文后设:课后活动:以形式灵活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拓展: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辅助部分的栏目类型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 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示例:第8课《百家争鸣》
导言: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 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 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 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 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课文旁设:
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实进 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历史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历史 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人教新版以单元为载体,以时间、朝代发展为 线索,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紧密联系起来,保 证了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延续性。重提“国人暴 动”,楚汉之争,王莽“新”,东晋十六国
• 二、点线结合,以“点” 连“线” ,以 “线” 穿“点”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 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 “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 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 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 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示例:《百家争鸣》的一则“相关史事”
●课文旁设: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研读”
●课文旁设: 问题思考:通过问题思考,提出课文设计的
• 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
• 1、学生活动建议
• 如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春秋历史故事 会
• 活动设计: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根据 课前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小组为单 位,每一组讲述一则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关 的故事或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鼓作气、 卧薪尝胆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七年级拟定者:一、教学目的和任务1、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4、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二、本册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一单元: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黄帝第二单元: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中华文化的勃兴第三单元:秦朝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汉文化第四单元: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难点:第一单元: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黄帝第二单元:夏朝的建立;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中华文化的勃兴第三单元:秦朝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汉文化第四单元: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难点:四、教材浅析七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第—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建 ㈢注重
2.改进呈现方式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点: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 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 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教材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 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 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 ‚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
教学建 ㈢注重
二、重难点解读
基于课标确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要放在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
教学建 ㈢注重
(一)主题解读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单元框架】
中 国 境 内 人 类 的 活 动 北京人 半坡居民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居民 炎帝、黄帝 的传说 早期人类的代表
早期国家的产生 青铜器工艺 西周的分封制
甲骨文
社会变革
铁器与牛耕 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百家争鸣
教学建 【重点难点】 ㈢注重
重点: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青铜器与甲骨文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 百家争鸣 难点:理解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理解商鞅变法的作用,理解改革是促进 社会进步的动力 理解百家争鸣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点线结合:贯通解释中国古代史上各个 发展阶段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构 成我们习惯上常说的‚面‛。这样,就能收 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这些 线也许并不十分完整,但它们能给学生提供 基本思路。
3.反映国家意志
四大理念: 德育为魂,能力为重,知识为先,创新为上 四大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国家领土领海主权教育、法治教育
教学建 ㈢注重
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有意识地 扶植其子启的势力,启在争夺部落联盟 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 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 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 日益蜕变为个 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
教学建 ㈢注重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单元框架】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教学建 ㈢注重
【问题理解】
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建 ㈢注重
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建 ㈢注重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 社会变革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青铜器与甲骨文 动荡的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百家争鸣
教学建 ㈢注重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第10课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第14课 第15课 秦统一中国 秦末农民大起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建 ㈢注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第17课 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编写 思路与重难点解读
.
一、编写思路
1.整合学习内容
教学建 ㈢注重
围绕主线,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 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 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 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 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特征。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 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 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的变化,形 成初步的时空观。
教学建 ㈢注重
【主要变化】
元谋人、山顶洞人 原始农业的发展 炎黄联盟
【问题理解】
古代国家的形成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 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也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 ‚禅让制‛。在不断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中,部 落联盟首领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他们的家族变 得更加富有和强大。随着部落联盟的发展和联 盟首领后代地位的加强,他们开始觊觎联盟首 领这一有利可图的位置。
远古的传说
教学建 ㈢注重
【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 的产生 炎帝、黄帝的传说 难点: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理解古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教学建 ㈢注重
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远古中华文明‛这 一核心内容,通过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半坡和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的产生,以及炎 帝、黄帝的发明,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建 ㈢注重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大发展、大动荡与大变革时期。铁器 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大发展,增强了诸侯 的实力,也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王 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使社会动荡 不安;与此同时,生产力发展加剧新旧势 力的矛盾、诸侯的纷争都促使各诸侯国纷 纷实行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变革,也推 动了文化的发展和思想领域的活跃。
教学建 ㈢注重
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早期国家的产生与 社会变革‛这一核心内容,通过分封制、青铜 器和甲骨文介绍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诸侯国 之间的征战、铁器牛耕的出现、商鞅变法、都 江堰和百家争鸣介绍社会变革,从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教学建 ㈢注重
【学习指要】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初步 发展时期。 夏朝世袭王权的建立,国家政权建 立起来,商朝有高超的青铜工艺,并出 现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这些都是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西周的 分封制是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创新。
教学建 秋时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教学建 ㈢注重
【问题理解】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周代自上而下的分封制是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建立地方政府、扩大国家统一 疆域并普遍推行周王朝制度与政令、实 现多民族融合共生的有效手段。无论就 制度的理论意义来看,还是就西周时期 的实际政治状况来看,它对于维护和扩 大国家统一局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