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1.1物质的变化 教学设计
九年级科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教案1 (新版)浙教版
物质变化一、教学目标:技能目标: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强化学生的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情感目标: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好学的精神。
体验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的思想及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学习,树立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后的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树立科学就在生边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要学生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难点:分析硫酸铜晶体的各种变化。
三、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教材作用及地位:《物质的变化》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运动与变化的主要内容。
教材从物质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出以,主要阐述了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
整个结构安排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和构建主义教育论的认知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
此外,本节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以前学过的简单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深化和拓展,启下是为以后学习酸碱中和反就等一些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好铺垫,同是也为深入学习高中、大学中的完整、系统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已经具有物质变化这种思想,但由于抽象思维不够,感性认识占方导地位,学生很难自已去总结物质变化是有规律,此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加以点拨,使学生树立这各思想。
而且此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思路较开阔,空易在课堂上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点,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1.1 物质的变化 教案
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3.了解探究物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质变化的方法2.让学生运用物质变化的方法,会做相应判别。
3.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方法】1.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传授知识。
2.运用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物质的变化进行讲述。
【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举例,引导学生,谈谈近期,自己或者身边同学的变化,活跃课堂气氛,引出今天的课题物质的变化。
2.展示课堂图片,从图片入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谈谈自己对图片的发现,教师导入之前已经学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将对应的图片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
3.温习概念,找出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水从高处下落。
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如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让学生发言,回答两者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有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到本质区别:反应中有无新物质新成;联系: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4.例题练习:1矿石粉碎、2蜡烛燃烧、3汽油挥发、4空气液化、5火药爆炸、6酒精挥发、7灯丝通电后发光发热、8铜器生锈、9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物理变化有()化学变化有()答案:13467 2589有学生自己思考,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将一个个的分析,然后对号入座。
5.用问题法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究竟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呢?发散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6.教师准备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容易放于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映前后的想象。
展示书,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变化,状态变化等。
7.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①取一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形状规则,蓝色的固体②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是否能溶解,观察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硫酸铜晶体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液体。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 教案
九年级科学讲学稿课题主备人审核课型时间物质的变化陈英宋九年级备课组新课2011.8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能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而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3、知道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联想情景导入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像晶莹的水晶、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绚丽的花朵、乌黑的煤、雪白的食盐等等。
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例如,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的白云,白云可以变成雨滴或雪花重新降落到地面。
铁矿石能冶炼成钢铁,而钢铁又可能变成铁锈。
煤能够燃烧,烧完后残留一堆灰烬。
你能举一些变化的例子吗?以上这些变化的类型一样吗?你能分类吗?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
A.对玻片呼气 B.蜡烛燃烧 C.湿衣晾干 D.灯泡通电发光E.镁条燃烧 F.火柴梗折断 G.干冰升华 H.玻璃破碎【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没有什么联系?小提示: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在于看变化时有无新的物质产生。
【知识回顾】: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阅读】:书本2-3页。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变化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①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介绍)②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a)③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b)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提问:下列图片中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1、物质是不断变化着提问:上述变化中有什么相同点?(生:物质在发生改变)。
追问:那上述变化又有哪些不同点呢?学生回答后,总结:——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不同?展微观模型图:水的汽化和水的电解小结: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下雨瀑布落下植物光合作用 木柴燃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思考与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联系吗?结合蜡烛燃烧分析分析:蜡烛燃烧(化学变化),燃烧时伴随着蜡烛熔化(物理变化)。
小结:(1)、两者根本区别:变化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两者的联系: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伴随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①蜡烛燃烧②矿石粉碎③汽油的挥发④空气液化⑤铜器生绿锈⑥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⑦酒精挥发⑧火药爆炸⑨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提问:根据证据判断下列分别属于哪种变化?(“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举例并演示:(1)硝酸铅与碘酸钾反应(2)分别向1毫升蒸馏水和澄清石灰水中加入1毫升碳酸钠溶液(3)在盛有1毫升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小结: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1.1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轻松备课】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系列(浙教版)
化时所伴随的现象。
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物质会发生变化:云中的水汽有时会凝结变成雨水落下;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中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接着进行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讨论后后总结,并总结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接着总结以上内容书写板书[板书]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做一道例题检验一下孩子们掌握的怎么样。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阅读并思考: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许多变化都伴随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现象:有些物质混合时会产生沉淀,如无色透明的硝酸铅和碘化钾溶液混合时,会生成黄色的沉淀〔如图1-4 甲〕。
有些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如落叶的黄色就是叶绿素被破坏后形成的〔如图1-4 乙〕。
有些物质变化时伴有气体产生,如水电解时产生氢气和氧气。
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状态会发生变化,如在高温下钢成为“钢水〞〔如图1-4 丙〕。
而有些物体发生的变化仅仅是形状的变化,如铁丝被绕成各种形状〔如图1-5〕。
思考与讨论:你是怎样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学生讨论后总结:进行观察:变化前的现象→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现象。
然后看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等是否发生变化,是否产生气体、沉淀等方面进行观察。
如果仅有状态、温度的变化一般为物理变化,如果仅有颜色、产生气体、沉淀等方面的变化一般为化学变化;如果既有状态、温度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有颜色、产生气体、沉淀等方面的变化,那么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阅读材料:如图1-7 所示,在盛有 10 mL 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
观察发生的现象。
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1.1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针对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和区分,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变化的本质区别,如通过实验观察到化学变化的产物与反应物明显不同,而物理变化则没有新物质生成。
3. 对于物质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和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同时,结合实验观察,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如溶液中的颗粒变化等。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物质变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物质变化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物质变化教学目标和物质变化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物质变化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物质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物质变化问题。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物质变化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九.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验教学的强化:通过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
2. 互动讨论的引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3. 信息技术应用的拓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实验室,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1.1 物质的变化 教案设计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课题是学生进入系统性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第一课,本节所承载的功能除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引发、科学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科学探究思想的树立。
本课的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1.寻找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发生着各种“变化”,要让学生从身边认识“变化”,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从而认识到科学并不是只存在课本之上、脱离实际的,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习的是“有用的科学”的观念,从内在激发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2.充分利用学科特色──实验教学“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学科的特色,实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本课的设计环节将以实验贯穿始终,通过实验引出主线,通过实验归纳知识,并通过实验应用所学。
3.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其实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相关知识,知道物质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并掌握了宏观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方法。
在八年级下学期开始接触化学相关知识之后,他们会逐步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需要条件的,并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化学变化。
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认真观察、仔细聆听、缜密思考、大胆表达,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4.重视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建立本节课的知识达成目标要求并不是很高,主要是能够说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并据此判断变化的类别。
所以,本节课设计的各种环节主要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合理猜想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主线,让学生体会物质研究“现象—变化—性质—应用”的思想方法,将学习要求提升到思维方法层面。
将这节课,作为化学学习真正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将此方法能沿用到后面的物质研究过程中去。
九年级科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教案2 (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变化教材内容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教学准备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蒸馏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4)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2.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认识物质变化,形成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设计说明(设计意图)本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础上,观察图片中的物质变化引入,真切感受身边的物质处于不断变化中。
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接下来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做好硫酸铜实验,并对实验做好分析、比较、推理,在变化中发现物质性质,并让物质性质规律为生活应用。
这其中贯穿着一个这样的思想:变化→性质→用途。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有效地检验学生对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
本节课要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乐于探索,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实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观察图片,你发现什么?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先来分析ppt中的这几个变化,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而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有时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两者有联系吗?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结合课本第3页图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九年级科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教案浙教版
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2.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课前准备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着1.请将下列有关“变化”的四幅图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在同学们发言交流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梳理.意在引导出可以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角度来区分。
2.活动1:请同学们举出有关“变化”的例子,举例后判断该例子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举手发言,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3.活动2:你能否用模型的方法画出水蒸发和水电解的模型图?学生板书:提问: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
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4.活动3: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并把表格填完整。
比较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区别宏观微观(本质)联系(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叙述: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1.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提问: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分析现象教师总结规纳: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1.1 物质的变化学案--2021—2022学年浙教版九上科学(1)
第一讲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辨别物质的酸碱性。
习惯与方法:探究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知识复习物质的变化①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水的二态变化、玻璃破碎、石蜡熔化、铁丝绕成各种形状、铁布高炉里熔成铁水、酒精挥发、硫酸铜晶体溶解在水中等都是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火柴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绿叶变黄等都是化学变化。
还有下列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a)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b)有上述现象并不一定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比如灯泡通电时发光发热,这只是能的形式转变。
(c)化学变化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题1下列各组生活现象中,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蜡烛燃烧葡萄酿酒B、汽车爆胎、米饭煮糊C、水果腐烂、蔗糖溶解D、玻璃破碎、鲜肉冷冻解析A.蜡烛燃烧时能生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葡萄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转化成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汽车爆胎时,只是轮胎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米饭煮糊的过程中,米饭中的淀粉发生了碳化,生成了新物质碳,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水果腐烂的过程中,水果发生了缓慢氧化,生成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蔗糖溶解的过程中,只是蔗糖和水混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玻璃破碎的过程中,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鲜肉冷冻的过程中,因为降温,鲜肉由软变硬,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答案 B例题 2 (温州鹿城区期末统考)如图所示的物质用途中,主要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活性炭吸附有害气体 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氧气用于气割 D、一氧化碳作燃料解析 A.活性炭吸附有害气体是利用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将有害气体吸附在疏松多孔的结构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A正确;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酸发生反应,降低土壤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C.氧气用于气割是利用氧气的支持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氧气用于气割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D. —氧化碳作燃料是利用一氧化碳能够燃烧放热,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物质的变化
第1节物质的变化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通过实验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㈠认知目标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㈡技能目标1、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五、教课思路与方法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采用“比较法”。
通过几组实验来对比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延展性、硬度以及发生时的现象等。
以物质有没有变化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
最后通过一些常见的例子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出示水循环的模式图,请学生谈谈在自然条件下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着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小树苗回长成参天大树,木材燃烧,瀑布的水落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教案物质的变化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戴日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不同运动形式间的相互关系,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寻找或发现未知物。
学习重点:不同运动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3.下面八种性质分别属于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酸碱性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沸点晶体的熔点可燃性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4.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物理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
5.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根本区别:
两者的联系:
预习疑难摘要:
二、课堂学习过程
(一)夯实基础·学习新知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1 / 1。
物质的变化九年级科学(上)浙教版课堂教案
1.1806年,英国科学家戴维用电解水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 的金属,他对这种金属作了以下实验:取一块该金属,用小 刀切下一小块,把这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发生剧烈反应. 它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成一个闪亮 的银白色小球,并且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根据戴维的叙述,你认为这种金属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1. 如图1-6 所示,取2 支试管,在其中1 支中加入5 毫升澄清石灰水,在另1 支 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2. 分别向2 支试管中加入5 毫升碳酸钠 溶液。
3. 观察2 支试管,你认为哪支试管里可 能发生了化学反应?哪些证据支持你 的推断?
如图1-7 所示,在盛有10 mL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 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形成蓝色絮状沉淀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等。
感受变化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微观 (本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 (如分子)的间隔 发生变化,但微粒 本身没有变化
构成物质的微粒 (如分子)发生变 化
联系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一定不包含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变化 表现出
体现于
物质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
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必须发
生化学变化才能表 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 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 导电性、导热性等等。
化学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 碱性、酸性等。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学案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教案设计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1.能差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认识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有察看、实验等。
3.会应用物质变化的规律。
【学习重难点】差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议论题,谈谈以下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下雨 __________;煤矿自燃 ______;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________________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差别:_________________,物质拥有 ____性质和 ____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酸碱性、腐化性、毒性、稳固性等均为化学性质,铁能生锈就是铁的化学性质。
3.物质都拥有很多性质,如气味、硬度、熔点、酸碱性、氧化性、沸点、可燃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以上所说的各样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4.化学变化的本质: _________________5.以下现象,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电灯发光B.玻璃破裂C.呼吸作用D.自行车车胎爆裂二、合作研究1.达成思虑与议论你是如何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仍是化学变化,或许二者兼而有之的?2.课本活动题察看两支试管现象:蒸馏水试管现象澄清石灰水试管现象说明试管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响,反响方程式:3.往 10ml色的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的硫氰化钾溶液,现象根据这个性质,我们能够用硫氰化钾溶液查验的存在。
4.硫酸铜晶体俗称 _________,化学名称为 ______,化学式 _________,白色硫酸铜固体化学式,遇水会变色,利用这一性质能够查验的存在。
5.研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找寻物质变化的凭证,依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剖析推断。
【达标检测】1.以下四个短语,其原意必定包括化学变化的是()A .花香四溢B.空中楼阁C.身经百战D.米已成炊2.以下各组现象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1.1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例如,可以让学生搜索一些与物质变化相关的科学新闻、研究进展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物质的变化”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组成、性质上的变化,同时有新物质生成。
2.判断题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对)
-冰融化成水是一种物理变化。(对)
-纸燃烧成灰烬是一种物理变化。(错,纸燃烧成灰烬是一种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变蓝是一种化学变化。(对)
3.填空题
-物质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变化的实质
-变化的条件
-变化的产物
-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观察现象
-分析原因
-判断类型
3.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物质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实质、条件、产物
-方法:观察、分析、判断
4.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颜色、图标等元素,增加视觉效果
-加入实例,使内容更贴近生活,提高趣味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化学变化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气体、颜色变化等现象,引导他们分析变化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重难点: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教具: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锥形瓶、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蒸馏水
教学过程: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出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变化中有无生成新的物质。
联系:化学变化中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伴随化学变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
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证据:颜色变化、沉淀的产生);
绿叶的变化(证据:颜色变化);
钢铁的熔化(证据:温度变化、状态变化);
铁丝的形变(证据:形状的变化);
水的电解(证据:气体的产生)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规则形状、蓝色固体)
2、晶体的溶解(能溶解、蓝色溶液)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生成蓝色沉淀)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蓝色变白色)(注意分析固体物质加热时的操作注意事项)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白色变蓝色)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4、5,原因是硫酸铜晶体带结晶水为蓝色,不带结晶水为白色)
有沉淀产生?(3,原因是生成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
有状态的改变?(2,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