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之后第一人--论欧阳修对韩愈及古文运动的承继与传扬

合集下载

论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继承关系

论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继承关系

论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继承关系一,司马迁的愤而著书: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④同样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其所以反复发为此论,无疑主要是缘于遭遇李陵之祸、“身毁不用”的严酷现实。

所谓发愤著书,是因为不得志,故抒其愤懑,“思垂空文以自见”,即著书以见其志。

不过,这里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说的思想基础,显然是儒家的“三不朽”观念。

既然不能立德、立功,退而求其次,立言才成为其所追求的目标。

所以,发愤与著书之内容的关系,少有涉及。

二,韩愈的不平则鸣:“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出自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

此文开始就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一言以蔽之,不平则鸣,物是,人亦然。

韩愈的一生,在致力古文实践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在古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

虽然他没有理论专著,但是从他给朋友、弟子的书信及其它赠序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关乎对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中诸因素关系作用的探讨和描述,是值得我们“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学解》)的。

“不平则鸣”观点就是其中之一。

三,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试论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

试论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

试论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查金萍(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摘 要: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韩愈;儒学思想;欧阳修;苏轼;接受中图分类号:I 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 (2009)02-0042-05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道:“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者矣。

”[1]可见韩愈对北宋影响之深刻,不仅在文学方面是如此,在思想方面更是如此。

韩愈在中唐儒学衰微的时代,高举儒学大旗,发起古文运动,使儒家思想出现振兴的局面,但晚唐五代又一度消沉,直到北宋,韩愈的思想主张被广为接受,其中最主要是北宋思想家的接受,政治家和文学家也多有接受,本文将主要探讨一下北宋两位文学大家欧阳修和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情况。

1 欧阳修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欧阳修在韩愈接受史中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苏轼在欧阳修《居士集》序文中说:“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

其言简而明,信而道,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悦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佑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弱。

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佑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

”[2]2755苏轼这段话指出了欧阳修对转变当时文风与士风所起的积极作用,被诗人称为“今之韩愈”,这是因为“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

唐宋文学研究综述

唐宋文学研究综述

唐宋文学研究综述唐宋文学研究综述2001年唐代文学研究的层次进一步加深,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出现了一批考论详实、视野开阔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几部功力深厚的代表性学术专著。

纵观本年度的研究成果,可看出唐代文学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意新材料的学术资源意义,注重作家作品的考订辨误工作;二是注重作家群体研究,重要作家作品也是研究重点,力求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三是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的角度来观照文学创作,旨在揭示它们对文学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特点对2001年唐代文学研究作一概括介绍。

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对学术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陶敏的《〈历代法宝记〉、杜诗及其他》(1)和陈铁民的《〈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求疵》(2)分别就充分利用新材料对学术研究的价值和利用新材料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刊载了张子开的《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一文,文中利用《历代法宝记》中有关史料对岑参的事迹和交游作了考证。

陶文认为张文对《历代法宝记》的利用仍有未尽之处,并利用《历代法宝记》中有关杜甫的记载进行杜诗诗歌系年和杜甫交游的考订,纠正了其中的一些不正确认识。

陈文则指出张文考订中存在的问题,以具体的范例说明利用新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徐俊波的《王梵志生活年代考》(3)、赵望秦的《唐文学家张楚金考》(4)、胡可先的《杜牧题池州弄水亭佚诗考》(5)等文对作家生平、作品真伪问题进行考辨,资料翔实,论证有力。

李中华的《晚唐“三十六体”辨说》(6)则将资料考辨与文本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晚唐“三十六体”之说的辨析,挖掘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坛信息。

作家群体研究重点是一些规模较小、具有地域特征的作家群体。

这些作家群体多被以前的研究者忽略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阮堂明的《睦州诗人群体的形成与创作》(7)一文对睦州诗人群体作了宏观考察,指出睦州诗人群体是睦州的地域文化背景及大历以后江东所形成的诗坛中心地位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特点;这对考察晚唐诗具有积极意义。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

古文运动Guwen Yundong古文运动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

除韩愈、柳宗元外,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余六人,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北宋中期人。

唐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

这种复古主张在当时得到广泛的响应,成为一种社会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以骈体文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风,肇始于东汉,风靡于六朝,至唐代又有发展;在此期间,玄学兴起,佛、老盛行,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下降。

由于形式主义文风的兴盛与儒家思想的相对衰落互为表里,因此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也就成了相辅相成的运动。

早在隋朝初期,李谔已提出反对骈体文。

到了唐代,武周时的陈子昂效法西汉古体文作政论,对当时的文风发生了很大影响。

唐玄宗开元及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摈斥文坛浮艳之风,主张以三代两汉古文为法,以儒家经典为依归,创作上亦力变排偶为散体,成为韩愈之前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继承前人主张,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发扬儒道,排斥佛、老。

他说:我所以致力于古文,不只是好其文辞,而且好其道。

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

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

就文本身而言,他主张“文从字顺”,“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既要博极群书又不蹈袭前人,做到推陈出新。

韩愈不仅在文道合一和文体改革方面提出了比先前更为明确具体的主张,更重要的是他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

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

韩欧悼亡

韩欧悼亡

从祭文来看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发展2012级文学院2班苏东明 2012014436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里说:“古者祀享,史有册祝,载其所以祀之之意,考之经可见。

迨后韩柳欧苏,与夫宋世道学诸君,或因水而祷于神,或因丧葬而祭旧亲,真情实意,溢出言辞之表,成学者所当取法者也。

打底祷神以悔过迁善为主,祭旧以道达情意为尚。

”也就是说韩愈和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二,对祭文风格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意图从韩欧二人的典型祭文来探究二者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

哀吊之文前人多用骈体或四言韵文写作,在整齐的格式中求得一种庄肃之感。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尤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全无格式、套语,而且不像韩愈其他文章那样讲究结构。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之辛酸悲恸。

中间一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体文相对于骈体文的优长。

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祭十二郎文》概而言之,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

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赋予文章以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新高考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2年3月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2年3月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和文论家都对经典问题有过表述。

最早对经典问题做出系统论述的是战国的荀子。

他认为,经典是记载圣人言行、举动、事迹及情志的,而圣人又是天下之道的体现与承载者,因此,要想成为君子、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

汉代扬雄也表达出同样宗经、征圣的主张。

他高度推崇儒家圣人的言论和著述,认为其是道及是非标准的体现。

然而,在主流推崇古代经典的文化风气之下,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对世俗崇古抑今的观念进行猛烈抨击。

可以看出,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典主要是儒家典范著作,还没有独立的文学经典的概念,思想性是人们判断著作价值高低的最高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不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文学批评繁荣,涌现出刘勰、钟嵘等一批文学批评大家,文学逐渐摆脱功利的束缚,开始慢慢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并通过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述逐渐摆脱儒家经典的束缚,形成独立的文学经典观。

魏晋六朝时期崇尚古代经典虽然是主流,但以东晋葛洪为代表,又对崇古抑今的风气进行强烈批判。

他甚至认为今胜于古,其《抱朴子·钧世》一方面抨击了贵古贱今的传统,对古代经典提出质疑;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对文辞的重视,从文学的角度对著作进行评判,颇具进步色彩。

隋唐至宋,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文学复古运动,其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以往经典的问题。

在这几次文学复古运动中,人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入,自觉性也更强,而传统儒家经典的文学经典地位,也得以凸现和巩固。

第一次大规模的复古运动发生在诗歌领域。

经历六朝诗风和文风的浮华之后,初唐陈子昂首先举起复古大旗,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表达了对晋宋以来,尤其是齐梁颓靡不振诗风的不满,大力提倡风雅、风骨与兴寄,要求保持《诗经》的风雅传统,学习汉魏诗歌刚健、质朴的风格。

经典不仅成为文学创作的典范和法则,同时也成为一种革新的手段。

始于笃学终乎变新——略论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与发展

始于笃学终乎变新——略论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与发展

1996年10月第19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 l of Hebei Norma 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1996Vol.19No.4始于笃学 终乎变新——略论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与发展崔际银摘 要 欧阳修身为韩愈的晚近之辈深受其影响,但又不为其所囿,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具体体现为学韩、似韩、变韩三种形态。

不学韩难以成就欧阳修、不变韩也难以成就欧阳修。

关键词 欧阳修 韩愈 散文古今学者品评唐宋散文大家,多以欧拟韩、韩欧并列,将欧阳修作为韩愈领导的散文革新运动的异代接力者。

欧阳修身为韩愈的晚近之人,确乎受到其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某些方面、某些时期甚至具有决定意义。

但是,欧阳修并未为其所囿,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

大略而言,欧阳修对韩愈的学习与借鉴,可以分为学韩、似韩、变韩三种形态。

兹分而述之。

一、学韩欧阳修受韩愈影响,有意学韩,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

他在《记旧本韩文后》一文中说:“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

吾家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亿)刘(筠)之作,号为时文。

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这段文字回忆了他少年时代艰难求学的情形,他认为最值得重视的是寻得了韩愈的文集。

虽然当时盛行“时文”(西山昆体),科举考试也以“时文”为准的,韩愈之名之文不为人们所言道。

但欧阳修一睹之后,便为其“深厚雄博”、“浩然无涯”而倾倒,尽管限于年龄、识见、学业(习时文以应科举)的缘故未能进深研读,但是,慕韩、学韩之意志已在幼小的欧阳修的心底深深扎根。

到了青年时期,他对韩文有了更新的认识:“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唐代古文运动的家学渊源及师承关系

唐代古文运动的家学渊源及师承关系

道 。 此 外 , 川 萧 颖 士 、 存 父 子 , ” 颍 萧 陇西 李 岑 、 李 舟父 子 , 中权 皋 、 德 舆 父子 及 洛 阳 吕渭 、 关 权 吕 温父 子等 皆提倡 古 文 运 动 , 同时 这 些 家 族 也 多 儒 术传 家 , 主张 经世 致用 , 着强 烈 的进 取意识 。这 有
如韩愈 , 其兄韩会 , 能文章 , 与萧颖士、 梁肃等古文 家友 善 , 一起 倡导古 文 运 动 , 有 《 著 文衡 》, 张 为 主 文要 “ 叙损 益 、 助教 化 ” 并 以宗 经征 圣 为 指归 , , 这 种 文论 观对 韩 愈 后 来 “ 以 载 道 ” 文 的提 出也 产 生 定 的指 引 作用 。此 外 , 皇李 观 , 华 族 子 , 赞 李 主
员 外 郎赵 郡 李 公 中集 序 》 : 故 作 者 往 往 先 文 云 “ 字 , 比兴 。其 风流 荡 而不返 , 至有 饰其 词 而遗 后 乃
收 稿 日期 :2 1 0 0—1 0 1— 4 基金项 目:教育部 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青 年基金项 目“ 唐代的私学与文学 ” 0 Y C 5 0 4 。 (9 J7 10 )
观、 韩愈、 李翱 、 柳宗元、 吕温等均是山东士族。关 陇 的郡 姓 与 虏 姓 有权 德 舆 、 结 、 肃 、 孤 及 刘 元 梁 独 禹锡五 人 。另外 , 颖 士 、 萧 萧存 父 子为 北迁 的南 方 士族 , 自南方 的只 有欧 阳詹 、 甫浞 两人 。通 过 来 皇
对 古文 家 的地域 、 门第背 景 的梳理 , 以 明显地 看 可 出 中唐古 文 运动 的背 后有 着浓 厚 的北方 区域文化
作 者简介 :童岳敏 , 江西玉 山人, 男, 文学博 士 , 安庆师 范学 院文学 院副教授 。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试论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摘要:同为“唐宋八大家”与“文章千古四大家”的韩愈和欧阳修,可以称得上是唐宋文学中的两位里程碑式人物,在深化和强化文学思想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二者在诸多思想上存在相似之处,本文试以“文以载道”、“以文入诗”、“不平则鸣”、“平易自然”等关键词为切入点对韩愈、欧阳修作品进行解读,以求发掘二人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文以载道;以文入诗;不平则鸣;平易自然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深受后代推崇,其在文学上的主张,如“文以载道”、“以文入诗”、“不平则鸣”等,也得到后代的模仿与沿袭。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领袖的欧阳修对韩愈更是极为激赏,常以韩愈为学习典范,但欧阳修并不盲从,他认为“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欧阳修作为韩愈的继承者,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对韩愈成就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一、从“文以载道”到“文道并重”唐德宗贞元到唐宪宗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革新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即对“文”进行文体改革,以便于宣传儒道,使“文”能更好的承载“道”。

古文运动中,韩愈无疑是集大成者,在古文创作和理论上皆达到了前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对于“文以载道”,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志在宗经明道,强调文须“慎其实”,加强道德修养,以道德光辉来指导自己的散文创作。

士子若企求“至于古之立言者”,则必须“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华,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霭如也”(《答李翊书》),也就是说,道德修养是写文章成败的根本所在,要以德行为本。

当然,韩愈也并没有单单只强调道德而不顾文辞,他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做了一个阐释:“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里强调了声调、句式等可以更加有效地传达“道”的工具的特殊地位,这就突出了散文的文学价值,要求作者必须有熟练驾驭文字的能力。

不过,总的来说,韩愈眼中的文,仍是为了“志乎古道”,“修其辞以明其道”,中心是道,道是目的,是终点,是第一性的;而文是工具,是手段、是第二性的。

论欧诗承韩及其与宋诗奠基之间的关系

论欧诗承韩及其与宋诗奠基之间的关系

论欧诗承韩及其与宋诗奠基之间的关系作者:张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摘要:韩愈、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重要核心人物,在诗歌由唐代的重风情神韵转为宋代重思理兴寄的过程中,欧阳修承上启下,在杜甫、韩愈与苏轼、黄庭坚之间担任了重要的艺术中介角色。

欧阳修对韩愈诗歌既有沿袭又有创新,特别是对韩愈“以诗为文”艺术手法的大力提倡与革新,开北宋诗学新风气,对北宋诗歌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具有深远的诗学意义。

关键词:欧阳修;韩愈;诗歌;以文为诗;接受[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01欧阳修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诗法韩愈的诗学领袖,他将对韩愈诗歌的研习与创新作为其终身发展的伟大事业,不论是对韩诗的词句、题材,还是诗歌的深层内涵与精神特质,他都有自身较为明确的把握和理解。

在承袭的基础上,欧阳修还凭借自身才智加以创新和变革,使得宋诗一反唐代兴象玲珑的创作风格,转而以气格和理性为基调,开启宋代新一代诗风。

一、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传承与创新1、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学习之“学韩”阶段欧阳修于北宋仁宗天圣八年中进士,自此登上政坛与文坛。

当时适逢北宋文风与学风开始发生变革的转折时期,欧阳修对盛行一时矫饰华丽的西昆体早有不满,而对韩愈诗歌范式倍加推崇。

加强诗歌的议论性和记叙性,摈弃诗歌的华而不实之风是当时欧阳修学习韩愈诗歌的主要倾向,他极为重视诗歌的体物表现力,而对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抒情传统不以为意。

著名作品《巩县初见黄河》是欧阳修对韩愈“以诗为文”艺术风格的初探,此诗气势恢宏、笔力雄劲,是欧阳修早期对韩愈诗歌的一次较为成功的仿效之作。

除此之外,欧阳修还注意到了韩愈雄健之作之外的部分平淡之作,仔细研习并加以模仿,使得宋代诗歌的题材、章句都别具一格,开创了宋诗以气格为主的新路。

2、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学习之“似韩”阶段北宋景佑至庆历年间,是欧阳修仕途由平顺步入坎坷的灾难时期。

【经典论述】——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经典论述】——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经典论述】——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唐贞元年间,韩愈提出古文概念,发起古文运动。

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

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有重大的影响。

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

他的杂文,如《原毁》、《师说》、《杂说》、《讳辨》等,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

韩愈的不少序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等,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

韩愈的叙事文,有许多文学性较高的名篇,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来记叙事件。

用散文抒情,韩愈也是很成功的,如《祭十_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韩愈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因此他的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

他还善于活用词性,错综成文。

他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多种譬喻使对象突出生动。

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皇甫浞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飚激浪,瀚流不滞”,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些话形象而极为恰当地概括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特色。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是与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

其散文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

其次,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感情真切动人。

韩愈、欧阳修古文语法特色比较研究

韩愈、欧阳修古文语法特色比较研究

韩愈、欧阳修古文语法特色比较研究作者:赵静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9期摘要:韩愈、欧阳修是唐宋时期杰出的古文运动倡导者、实践者。

对于如何创作“古文”,韩愈提出要学习先秦两汉之古文,欧阳修以韩愈的古文为学习对象,师法先秦。

从语法角度将两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作品虽然都受到当时新兴语法形式的影响,但是对这些新兴的语法形式的采用还是比较个别的;在新兴词语、语法的使用上,欧阳修较之韩愈更加保守,有选择地吸收语言系统里某些新兴现象。

韩愈、欧阳修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创作态度,最终形成了独有的行文风格,推动了古文运动的革新。

关键词:韩愈欧阳修古文语法比较研究一、韩愈、欧阳修的古文实践(一)韩愈的古文实践“古文”一词最先由韩愈使用。

相对于“骈文”而言,古文的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

“古文”即“文言”,从魏晋时代,骈体文就开始盛行,骈文讲究对仗声律,追求用典藻饰。

唐代骈体文依然流行于文人中,但是从中唐开始学术界出现了变革骈文的呼声,这场声势浩大的古文改革运动,不仅是对当时流行的骈文的文体改革,还是对书面语的改革。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提出“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学习理论(《答李翊书》)。

在具体实践中,韩愈通过吸收融化先秦两汉文学语言的词汇、语法及某些修辞手段,经过加工改造,创造了与当时骈文对立的直言散行、自然流畅的文学语言,以及用这种文学语言写作的新文体。

“两个世纪以后,这种文体经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倡导而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形成了所谓‘唐宋八大家古文’。

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前”①(70)。

(二)欧阳修的古文实践到北宋时,“古文”相对于科举考试所用的“时文”而言②。

宋代是我国古代散文空前繁荣、名家辈出的时期。

宋初“时文”盛行,为改变社会上的这股文风,欧阳修决定以韩文(以下简称韩文)作为学习的楷模扭转昆体的骈俪之习③(32)。

他认为韩愈古文“深厚而雄博”“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记旧本韩文后》)。

论欧阳修对韩愈碑志文的接受与宋代碑志文的奠基

论欧阳修对韩愈碑志文的接受与宋代碑志文的奠基

论欧阳修对韩愈碑志文的接受与宋代碑志文的奠基欧阳修对韩愈碑志文的接受与宋代碑志文的奠基欧阳修(1007~1072年)在宋代南宋经学家沉重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的文风,在碑志文学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欧阳修深受南北朝韩愈碑文学及它的文风的影响,而他自己的碑文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深深地改变了宋代碑志文学的特色。

欧阳修在碑志文学上受到了韩愈碑志文学的影响,他重视文字的风调,力求以自己的文风灌输读者的正确思想,使得碑文的内涵有了深入的研究,内容兴容宁厚,表达技巧自如,展现出具有很强的诗性的特色。

影响了今天的碑志文学的特色。

欧阳修的碑文不仅是受韩愈碑文学的影响,而且在宋代碑文学中奠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风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欧阳修碑文以 wrote the "Yangxian Bajie" as his representative, the language is exquisite and the pen is flying, and has becomea classic in the view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ti.宋代碑志文学在下一个历史时期又有所发展。

从欧阳修及其他宋代文人的碑文中可以看出,它的文字特征受欧阳修的影响,更贴近古代文字,结构更加严密凝练,语言比较丰富,渲染细腻内容更加具有美学价值和思想深度,从而奠定了中国碑志文学在宋代的基础。

欧阳修接受了韩愈碑志文,同时也奠定了宋代碑志文学的基础。

他在文体上受到了南北朝文学和宋代经学文学的影响,而他本人则以其新颖多变的碑文,成就了宋代大文豪的地位,提升了宋代碑志文的品位,为后世的宋代碑志文学航海指明了方向。

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传统的接受和超越

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传统的接受和超越

Ouyangxiu' s Accepting and Surpassing of Hanyu ' s Ancient Prose Art Tradition 作者: 熊礼汇[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5页
主题词: 欧阳修;韩愈;古文
摘要:欧阳修能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优秀的古文家,与他创造性地继承韩愈古文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

比较而言,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精神接受者多,而对韩文艺术风格和创作艺术,则既有所接受,又有所超越。

就风格言,主要接受的是韩文优游、平易的一面,而且在探索韩文源头时,最为心仪的是《春秋》、《史记》的审美风范。

就创作艺术言,一则表现为学韩文的以诗为文,以辞赋为文和以骈文为文,而别创风神之美;二则表现为虚字的重复使用,韩用虚字主要是造成文势的开合、气骨的雄健,欧阳修却多用以营造优柔、自然的风格。

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古文成就片谈

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古文成就片谈

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古文成就片谈
李双华
【期刊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韩愈的“古文”运动是一场文体革新运动。

“古文”的核心是“古道”。

韩愈倡导“古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古道”,即儒家道统思想。

古文最终战胜骈文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儒家思想的牢固确立。

【总页数】4页(P89-92)
【作者】李双华
【作者单位】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韩愈之后第一人--论欧阳修对韩愈及古文运动的承继与传扬 [J], 李秀丽
2.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散文简述 [J], 肖斌;
3.起衰济溺韩昌黎——解读苏轼话语体系中的韩愈 [J], 刘智航
4.道济天下诗礼化民--评话剧《韩文公》韩愈的儒士形象 [J], 王琴
5.道溺不可强济,文丧谁能喝起——评《今文渊源》 [J], 韦雨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欧之辨--以两次古文运动为中心

韩欧之辨--以两次古文运动为中心

韩欧之辨--以两次古文运动为中心侯本塔【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韩愈和欧阳修分别是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领袖。

从时代背景、古文观念、文章作法等方面对韩愈、欧阳修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可以发现,唐代古文运动是一次偏重文学性的运动,韩愈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集大成者的角色;北宋的古文运动则是一次儒学性的运动,欧阳修占据了不可或缺的枢纽性地位。

%Han Yu and Ouyang Xiu are the leaders of the two ancient prose movements i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between Han Yu and Ouyang Xiu from the aspects of era background, article concept and writing methods, the ancient prose movement in Tang dynasty is a literary movement, and Han Yu plays a synthesizer role in it. At the same time, Ouyang Xiu occupies an indispensable position in the ancient movement in Song dynasty.【总页数】4页(P72-75)【作者】侯本塔【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从华夷之辨到古今之辨——关于中唐古文运动发生背景的再思考 [J], 杜光熙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对欧的经济外交——以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为中心的分析[J], 徐振伟3.南宋古文运动者对北宋古文运动的反思与超越--以叶适为中心考察 [J], 马茂军4.自以欧梅比韩孟——韩孟、欧梅并称之文化内涵探论 [J], 庆振轩5.美日欧韩四局发明专利申请受理与授权发展态势——初步专利统计年报披露2009年美日欧韩部分统计数据 [J], 规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文运动最好的继承者

古文运动最好的继承者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最好的继承者?
答: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

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一,道先于文的观点,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代和宋代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之后第一人--论欧阳修对韩愈及古文运动的承继与传扬
作者:李秀丽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内蒙古,包头,014030
刊名:
阴山学刊
英文刊名: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1,14(3)
1.吴文志韩愈资料汇编 1983
2.唐宋八大家散文 1983
3.钱钟书宋诗选注 1982
1.刘真伦五《原》的创作与道统的确立--兼论韩愈阳山之贬与文风之变[期刊论文]-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1)
2.张田生.Zhang Tiansheng明遗民与清初医学的发展[期刊论文]-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1)
3.赵怀舟.王小芸.赵尚华.贾颖.钱超尘《中国分省医籍考》著录"傅青主医书"辨误[期刊论文]-中医文献杂志2010,28(1)
4.杨国安洪兴祖《韩子年谱》在宋代韩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期刊论文]-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4)
5.邱美琼宋代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欧阳修论[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2)
6.李云贵.LI Yun-gui欧阳修与夷陵档案钩沉[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1)
7.刘真伦方崧卿韩集校理本考述[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5)
8.董高峰.Dong Gao-feng欧阳修的洛阳生涯及其诗歌意象[期刊论文]-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
9.郑颖贞.ZHENG Ying-Zhen简评韩愈的天人感应观[期刊论文]-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
10.李红梅.王小芸浅析傅山的养生哲学[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08,23(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sxk20010300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