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毽球教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一)学习并了解毽球的发展概况
(二)学习毽球准备姿势与步法
(三)学习毽球发球基本技术
二、教材分析
毽球是从我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课教学选用高等学校教材《毽球运动》为教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快乐健身、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发展心肺功能、柔韧、协调等多项身体素质。通过教材学习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了解毽球运动的由来及发展历史,熟悉毽球运动的特点。
(二)通过学习毽球的准备姿势与步法和踢球技术,熟练掌握其技术动作要领。(三)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柔韧、灵敏等素质,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毽球踢球基本技术中毽球与脚的接触位置
(二)教学难点
踢球时身体髋、膝、踝及脚等部位的协调配合及发力
五、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1)班长集合整队,报告出勤人数
(2)师生互相问好,登记出勤人数
(3)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
(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慢跑两圈,达到热身的目的,然后进行身体拉伸活动。(1)振臂运动
(2)扩胸运动
(3)体测运动
(4)体转运动
(5)腹背运动
(6)正压腿
(7)膝关节
(8)腕关节和踝关节
(二)基本部分
时间大约为60-65分钟,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讲练结合法等。介绍毽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及历史,然后进行毽球基本准备姿势与移动及踢球技术的讲解。在基本准备姿势与步伐的学习中,使学生进行准备姿势与各种步伐的配合练习。踢球技术使学生充分了解技术动作,要求由浅如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踢球技术的分组练习,如,单人练习、一对一练习等练习方法。
1、毽球运动的简述与发展
踢毽子是我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等时期。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就更多了,我国明代著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到:“杨柳儿青放空锤,杨柳儿死踢毽子。”此时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为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仅用踢毽子来锻炼身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为容。
毽球是从我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集羽毛球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1984年,原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组织了全国毽球邀请赛。如今,在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下,毽球运动在北京、
湖北、山东、广东、上海、陕西、河南、山西及东北各省广泛开展,各地相继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毽球比赛,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了毽球的活动之中,这充分展示了毽球运动的魅力。
2、准备姿势与步法
(1)左右开位站姿
这种站姿使学员能够从静止状态快速转向左右移动的状态,多用于比赛的防守过程的站姿当中。
(2)前后开位站姿
这种站姿使学员能够从静止状态快速转向前后移动的状态,多用于比赛过程中的接发和防守当中,应注意后脚跟离地,身体重心要前移,随时保持静中带到的状态。
(3)步法
毽球运动步法的种类分为:前上步、后撤步、滑步、交叉步、并步、跨步、转体上步、跑动步等,熟悉各种跑动步法的运用,方可在比赛中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
3、毽球的基本踢法
(1)脚内侧踢球
动作要领:左脚支撑身体,右大腿带动小腿屈膝上摆,同时以髋关节为轴,膝关节向外展,小腿向上摆,击球的一刹那踝关节内屈端平,用脚弓内侧把球向上踢起。脚内侧踢球除一次性发球外,多用于第二人次传球或调整处理球,特点是稳、准,便于控制球。
(2)脚外侧踢球
动作要领:左脚支撑身体,右大腿带动小腿,以髋关节为轴屈膝,膝内收向体外侧上摆,击球一刹那勾足尖,踝关节外屈端平,用脚背外侧把球向上踢起。(3)脚背踢球
动作要领:脚背上绷,右腿膝微屈,脚微直,自然放松,当球下落到离地面10-15厘米时,脚插进球底部,小腿用力同时屈踝绷脚,用脚趾或脚趾根部位把球向上踢起。
(三)结束部分
1、进行放松练习
2、集合总结评价
3、布置课后作业
4、回收器材
5、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四)学生负荷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