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的科学。
2.作物: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
3.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
4.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获得量。
5.生物产量:作物光合作用形成干物质总量。
6.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
7.阶段发育:植物从种子发育发到成熟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的发育过程称为阶段发育。
8.叶片功能期:从叶片定型到衰枯前。
9.光合势:持续光合的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积。
10.小麦出苗期:麦田50%植株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幼苗长出地面2cm的时期。
11.小麦分蘖期:麦田50%植株第一分蘖伸出叶鞘—2cm的时期。
12.小麦拔节期:第一节间离地面—2cm的时期。
13.玉米拔节期:雄穗伸长,基部节间总长度为2—3cm时期。
14.玉米大喇叭口时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雄穗处在四分体期。
叶龄指数为60左右。
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状的时期。
15.棒三叶:果穗叶及其上位叶,下位叶统称为棒三叶。
16.玉米穗肥:从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并以大喇叭口期为中心施用的促进穗大粒多的肥。
17.水稻三性:水稻的生育期内具有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统称。
18.水稻感光性:光照偏短、暗期加长,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快,幼穗分化提早;光照延长,暗期缩短,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慢,幼穗分化延迟的特性称为水稻感光性。
19.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具有在高温和短日照处理,都不能再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的特性。
20.小秧:3叶期内移栽的水稻秧苗。
21.中秧:叶龄内移栽的水稻秧苗。
22.大秧:叶领移栽的水稻秧苗。
23.棉花蕾铃脱落:由生理失调或病虫机械损伤造成的棉花蕾铃或棉铃与植株体分离的现象。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作物: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又称大田作物,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如稻谷、玉米、高粱、棉花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生长:指作物器官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的量变过程。
发育:指作物体内新器官(性器官)的分化、形成的质变过程。
临界日照长度:指诱导长日作物花芽分化所需的最短光周期,以及诱导短日作物花芽分化所需的最长光周期。
作物的生长中心:指作物生育过程中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或相对量较大的器官种子:农业生产上凡是能作为繁殖后代用的播种材料都统称为种子。
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包括分蘖节(tillering node):节间不伸长,腋芽萌发形成分蘖。
伸长节:腋芽通常休眠。
节间伸长呈向顶式,波浪状。
拔节:作物生产上,当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1-2cm时。
穗:圆锥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受精: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进入子房,之后释放精细胞与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和初生胚乳核细胞过程。
生物产量: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产品收获量。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作物产品品质:指作物产品的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作物群体:是指该种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作物群体结构:主要是指群体的组成、大小、分布、长相、动态变化及整齐度等。
作物群体组成:是指构成群体的作物种类以及主茎与分枝(蘖)比例和分布情况。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一、名词解释1、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环境条件的关系,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周期:任何一种作物个体,总是有序地经历种子萌发出苗、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种子形成及植株衰亡等生长发育阶段,这个个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4、营养生长:通常将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5、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6、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作物的生殖生长是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发育转变必须有一定的营养生长作为物质基础。
即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分化,这种特性称为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7、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9、可消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期中可受温度和光周期的影响而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可消营养生长期。
10、反馈:在群体中个体的生长发育变化,引起了群体内部环境的改变,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生长发育的反复过程叫做反馈。
11、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称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12、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和发育,称为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13、作物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
简单的说就是作物的收获物,它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个概念。
14、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即作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器官的干物质的总质量。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高、稳、优质、高效的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自身适应范围广,可以在不改变遗传的情况下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原分布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者引种区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5.作物:从广义上讲,是指为人类利益而人工种植的植物。
从狭义上讲,它指的是在大面积农田中种植的作物。
6.生物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消耗相等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在其生活中的结构和功能的质变过程。
它的实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长期(整个生长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是作物的田间生长期,以天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物候期:指作物在一定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形态特征。
它是为了科学地掌握作物的生长过程而人为制定的特定标准。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14.种子休眠:指作物种子和生殖营养器官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作栽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是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生育期: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4.生育时期:作物一生可根据外部形态出现的显著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几个相对分列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就为生育时期。
5.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6.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时期持续低温条件(0~10℃),然后才能够继续发育开花结果,这一段时间的发育称春化阶段。
7.光照阶段:是小麦一生对日照长短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8.分蘖:小麦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分枝。
9.分蘖节:由麦苗基部不生长的节、节尖、腋芽等紧缩在一起构成的节群。
10.同伸关系:稻麦的叶蘖伸长关系相似,故可用N-3的公式来表达。
N为主茎当时发出的叶数;3为相差三个节位之意。
11.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2.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13.作物的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14.经济系数: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5.玉米棒三叶:植株中上部叶片、果穗位上下各一片叶。
16.水稻最佳抽穗结实期:指一个地区温光条件最有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积累量的时间段。
17.向性运动:向日葵是喜光作物,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强烈的向日性,头部向着太阳转18.原料根:甜菜属二年生作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生产块根(称原料根)可供榨糖用;19.母根:第二年为生殖生长,用甜菜母根作采种株,以生产甜菜种子。
20.双低油菜:芥酸含量应小于1%,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应低于30μmol/g。
二、填空1.群体结构内容:群体的组成、群体的大小、群体的长相、群体的长势、群体的空间分布2.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3.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弱冬性品种三种类型。
作物栽培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作物:广义: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改良、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狭义(field crops):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俗称庄稼。
主要是指粮、棉、油、麻、糖、烟、绿肥饲料。
广义引种:指从外地(不同生态区)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狭义引种:指从外地或国外引进作物新品种(系),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区(或本国)推广种植的一种育种手段。
第二章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
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S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生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即S形生长过程。
作物的生长分析:是以作物的干物质增长过程为对象,以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来衡量作物产量形成的一种方法。
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简称R):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
主要受遗传特性控制,但环境对其影响也较大。
一般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是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数量。
是在群体条件下测定作物叶片光合生产效率的指标。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指取样植株的叶面积与取样土地面积之比。
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io, LAR):是指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即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作物生长率(Crop Growth Rate,CGR):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同化产物的获取量。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的种植和培养技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下面是一些与作物栽培学相关的词汇解释:1. 农作物:指人类栽培的植物,包括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玉米)、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油料作物)和蔬菜等。
2. 品种:指同一农作物种类中具有一定特征、可遗传的植株群体。
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在生长期、耐受性、产量等方面有所差异。
3. 基因: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单位,决定了植物的形态、生理特性和抗病性等。
通过基因的遗传变异,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
4. 育种:通过交配和选择等手段,改良农作物的遗传背景,培育出优良的新品种。
育种目标可以包括提高产量、抗病虫害、适应性等。
5. 环境因素: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外界条件,如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不同作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有所不同。
6. 施肥:通过给植物提供养分,促进其生长发育的过程。
常用的肥料有氮、磷、钾等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机肥料。
7. 病虫害:指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病菌和害虫。
农民需要采取控制措施,如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合理的农药使用等,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损害。
8. 田间管理:指将种植技术应用到实际农田生产中的过程。
包括耕作、灌溉、种植密度和间隔、定植时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9. 收获:指将农作物从田间采摘或收割下来的过程。
收获时间的选择、收割方法的合理使用可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0. 跨季节栽培:指在非传统的季节进行种植的栽培方式。
通过调整环境条件(如温室、加热设备等),可以在季节不适宜的时候栽培作物,增加产量和商品价值。
以上仅为作物栽培学中的一些词汇解释,作物栽培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农业技术、生物学、土壤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1958第一部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2.作物广义: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用狭义: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可利用植物3.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在体积,重量,数量上的增加。
4.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形成的过程,即作物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质的变化5.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
6.春化:一些二年生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
这段低温诱导也称春化7.作物的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的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8.种子寿命: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9.种子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10.作物群体:栽培条件下,同一田块上的生物个体群11.单一群体: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简称群体12.复合群体: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集合群体12.生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13.经济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14.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15光周期:昼夜交替的时期16.积温:某一生育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17.活动积温: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18.有效积温:日均温度与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累加值19.经济/收获系数: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20.复种: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21.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方式22,抗涝性:作物对水分过多的适应能力,主要是地下水位过高和耕层水分过多导致的23.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而趋于稳定24.光补偿点: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25.温光反应特性: 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从营养生长变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和幼穗分化,进而开花结实,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反应的特性,称为温光反应特性26. 积温;整个生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分为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27.活动温度:发育时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叫活动温度28.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29.单作:同一田地只种一种作物30.混作:是把两种或以上的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种31.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以上作物32.套作: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33.立体种植: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34.植物生长抑制剂:生长调节剂具有抑制植物生长,打破顶端优势,增加下部分枝的功效作物栽培学三大内容:生长与发育规律环境变化规律栽培管理规律作物的分类温度条件分类:喜温/耐寒按光周期反应分类见作物的感光性按CO2同化途径特点:分三碳作物四碳作物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分类:粮食作物:又分谷类豆类薯芋类作物经济作物:又分纤维油料糖料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这种)饲料和绿肥作物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没有生长就没有发育2.不同环境条件影响不同,对生长有利不一定对发育有利S形生长过程作物器官,个体,群体的生长通常是以大小,数量,重量来度量的。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作物: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又称大田作物,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如稻谷、玉米、高粱、棉花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生长:指作物器官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的量变过程。
发育:指作物体内新器官(性器官)的分化、形成的质变过程。
临界日照长度:指诱导长日作物花芽分化所需的最短光周期,以及诱导短日作物花芽分化所需的最长光周期。
作物的生长中心:指作物生育过程中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或相对量较大的器官种子:农业生产上凡是能作为繁殖后代用的播种材料都统称为种子。
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包括分蘖节(tillering node):节间不伸长,腋芽萌发形成分蘖。
伸长节:腋芽通常休眠。
节间伸长呈向顶式,波浪状。
拔节:作物生产上,当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1-2cm时。
穗:圆锥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受精: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进入子房,之后释放精细胞与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和初生胚乳核细胞过程。
生物产量: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产品收获量。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作物产品品质:指作物产品的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作物群体:是指该种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作物群体结构:主要是指群体的组成、大小、分布、长相、动态变化及整齐度等。
作物群体组成:是指构成群体的作物种类以及主茎与分枝(蘖)比例和分布情况。
作物栽培学
⑴沙土类:由于粒间空孔隙大,毛管作用弱,故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但保水保肥力差,施入化肥后很容易流失到下层。表层水分蒸发快,地下水上升的可能性小,容易受旱。土温升降容易,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植西瓜薯类等作物。沙性土适耕性好,有利于耕作出苗,但后期易脱肥早衰。⑵黏土类:细土粒含量多,比表面积大,土粒间空隙主要是小孔隙,通透性差,内部排水不畅,,作物易受涝。通透性差,水多气少,土温平稳,早春回温缓慢,不利于作物早期出苗。粘土比较紧,易板结,湿时泥泞,干时坚硬,耕作费力,易耕期短,不易出苗。⑶壤土类: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较强,土温比较稳定,耕性良好,易耕期长,适合各种作物生长,激发小苗也发老苗。
生长迅速 产品器官变大 产量提高 品质改善 成熟一致 种子休眠性变弱 传播手段退化
3.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
发育: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
⑷三基点温度: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具有3个基点温度,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种子萌发的三基点温度常低于营养器官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又低于生殖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开花时对温度最为敏感;作物维持生命温度范围比较宽,生长温度范围窄一些,而发育的温度范围更窄);
⑸积温:通常把作物某个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期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称为积温。(两种表示方式: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值总和)。
缓慢停滞期:随叶片变黄衰老,机能缓退,以及同化产物向生殖器官转移调运,群体生长速度减慢。到成熟期,生长进入停滞状态,干物质积累停止
作物栽培学重点(DOC)
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人工栽培的植物狭义:大田作物(人工栽培的大田植物)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即“作物-环境-措施”。
3、作物的感温性:作物因温度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4、作物的感光性:水稻作物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5、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温度和光照最适宜的条件下,水稻必须经过的最短营养生长期。
6、生物产量(MY):由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利用光能、水、CO2和矿物质养料而组成个体的全部体重或提体积的总称7、经济产量(EY): 是群体的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即群体主产品的产量,由生物产量减去非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8、收获指数:又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9、破胸: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10、现青:幼芽最先出现的是芽鞘,为筒状、无叶绿素,然后从中抽出一个不完全叶,它含有叶绿素,所以它出现后秧苗开始现绿色,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11、离乳期:水稻三叶期的胚乳中养分已耗尽,称“离乳期12、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分枝。
或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
13、水稻抽穗:穗顶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14、抽穗期:有50%稻穗时为抽穗期。
15、齐穗期:有80%稻穗时为齐穗期。
16、结实率:指禾谷类作物饱满谷粒占颖花总数的百分率17、糊化温度:淀粉粒受热吸水后发生不可逆膨胀时的温度。
18、垩白:胚乳充实不良引起光折射下产生的白色不透明区,有腹白、背白和心白3种19、垩白面积:垩白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的百分比(用垩白观测仪测定)20、垩白米率:整精米中垩白米粒所占百分比21、垩白度: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等于垩白米率×垩白面积的乘积222、抛秧: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培育带土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向空中定向抛撒,利用秧苗乘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23、生理需水:指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护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基本营养生长期】:由于作物的感温、感光是在作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才有反应的,这一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的这一特性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春化】: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需经历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这段低称为春化【光周期现象】:作物的开花、休眠、落叶、地下储藏器官的形成等都受日照长度的调节,这种对日照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生育时期】:指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若干时期【休眠】:在适宜发芽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叶的功能期】: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产物到失去输出能力所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作物群体】:指同一块土地上的作物个体群【作物群体结构】:指组成这一群体各个单株大小、分布、长相及动态变化等,作物群体结构内容包括作物群体的组成、大小、长势、空间分布【生长】: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发育】:指作物的而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生物产量(MY)】:由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利用光能、水、CO2和矿物质养料而组成个体的全部体重或提体积的总称【经济产量(EY)】: 是群体的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即群体主产品的产量,由生物产量减去非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净同化率(NAR)】:指单位面积的作物生长率,可用来表示单位面积作物的生产量大小【叶面积指数(LAI))】: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叶面积之和(叶面积只算一面)【经济系数(ER)】:指群体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又称为收获指数【源(代谢源)】:是产出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如萌发种子的子叶或胚乳等【库(代谢库)】:指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如根、茎、果实、种子等【流】: 指源器官形成的同化物向库器官转移的过程,其强度可以用运输能力衡量【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 指构成主产品(经济产量)的各个组成部分,具体的内涵因作物的种类和研究工作者的需要确定,通常可分为单位面积株树、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亦可人为由单株平均产量与单位面积上株树或穗数两因素构成例如:禾谷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黄花现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生长,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光补偿点】: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达到一定强度后,若继续增加光强,会发生氧化作用使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光合效率开始下降,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三基点温度】: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生理过程都有其相应的最低、最高、最适温度【活动积温】:将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累积起来【有效积温(GDD)】:将日平均气温与作物学零度的差值累加起来,其准确性提高了【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的之一段时间【相对水含量】: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比值,用于说明毛管悬着水的饱和程度、有效性以及土壤中的水汽比例等,是农业生产上成用的土壤含水量表示方法【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蒸腾系数】:是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要消耗的水分克数【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生育全期内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时期【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呼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蔫是的土壤含水量【地带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热量、水分风自然条件大致沿纬度或经度的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即维度地带性差异和经度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又称垂直性差异,主要由地形、地震、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方式【连作】:只在同一耕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作物布局】: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复种】:指在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根底面积百分比【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同一生育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在同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记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品种】:是人类经过长期栽培和选育,选育出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育苗方式】:根据育苗利用的能源不同,大致可分露地育苗、保温育苗和增温育苗,露地育苗包括湿润育秧、营养体育田、方格育苗【温汤浸种】:根据种子耐热能力常比病菌耐热能力强的特点,用较高温度杀死种子表面和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并兼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最小养分定律】:植物生长所需要各种养分有一定的比率,如果其中某种养分元素不足时,不管其他养分元素如何充足,作物生长仍受此最少养分元素的限制【养分互作效应】:两种肥料同时使用对作物的效应大于每种肥料单独施用对作物效应之和的现象,称为养分的协同作用,二者共同效应小于二者单施效应之和,称为养分的拮抗作用【作物养分临界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报酬递减率】:在低产情况下,施用配比适宜的肥料,产量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量后,单位施肥量的报酬率回逐步下降,这就是报酬递减率【冷害】:是指连续几天气温低于某种作物的生育期中某一阶段的下限温度而使作物遭致减产的危害,是农业生产上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冻害】:指植物在零度一下的强烈低温下受到的伤害,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⑴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代谢产生的、能运输到其他部位起作用的、在低浓度(低于1um/L)下就表现出明显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效应的化学物质;种类有: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脱落酸ABA、乙烯ETA、油菜素内酯BR。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质的变化。
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
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种子作物生产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叶面积指数LAI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时期,以天数表示。
秧田生育期指出苗到移栽的天数。
作物的生育时期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以该时期开始至下一时期开始的天数计。
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温光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经行花芽分化和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春化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也称低温诱导。
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综述
、名词解释1、作物: 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3、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4、作物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5、作物的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6、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7、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8、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9、作物的感温性:作物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 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10 、作物的感光性:作物因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 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11、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12、基本营养生长性:指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13、可消营养生长期:实际营养生长期中可受光周期和温度影响而变化的部分生长期15、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16、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17、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8、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19、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20、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24、作物品质;产量器官, 即目标产品的质量27、离乳期:胚乳中养分耗尽的三叶期28、分蘖:稻茎各节上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他们都能萌发形成新芽,这就叫分蘖。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基本营养生长期】:由于作物的感温、感光是在作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才有反应的,这一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的这一特性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春化】: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需经历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这段低称为春化【光周期现象】:作物的开花、休眠、落叶、地下储藏器官的形成等都受日照长度的调节,这种对日照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生育时期】:指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若干时期【休眠】:在适宜发芽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叶的功能期】: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产物到失去输出能力所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作物群体】:指同一块土地上的作物个体群【作物群体结构】:指组成这一群体各个单株大小、分布、长相及动态变化等,作物群体结构内容包括作物群体的组成、大小、长势、空间分布【生长】: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发育】:指作物的而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生物产量(MY)】:由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利用光能、水、CO2和矿物质养料而组成个体的全部体重或提体积的总称【经济产量(EY)】: 是群体的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即群体主产品的产量,由生物产量减去非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净同化率(NAR)】:指单位面积的作物生长率,可用来表示单位面积作物的生产量大小【叶面积指数(LAI))】: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叶面积之和(叶面积只算一面)【经济系数(ER)】:指群体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又称为收获指数【源(代谢源)】:是产出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如萌发种子的子叶或胚乳等【库(代谢库)】:指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如根、茎、果实、种子等【流】: 指源器官形成的同化物向库器官转移的过程,其强度可以用运输能力衡量【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 指构成主产品(经济产量)的各个组成部分,具体的内涵因作物的种类和研究工作者的需要确定,通常可分为单位面积株树、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亦可人为由单株平均产量与单位面积上株树或穗数两因素构成例如:禾谷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黄花现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生长,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光补偿点】: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达到一定强度后,若继续增加光强,会发生氧化作用使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光合效率开始下降,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三基点温度】: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生理过程都有其相应的最低、最高、最适温度【活动积温】:将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累积起来【有效积温(GDD)】:将日平均气温与作物学零度的差值累加起来,其准确性提高了【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的之一段时间【相对水含量】: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比值,用于说明毛管悬着水的饱和程度、有效性以及土壤中的水汽比例等,是农业生产上成用的土壤含水量表示方法【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蒸腾系数】:是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要消耗的水分克数【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生育全期内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时期【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呼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蔫是的土壤含水量【地带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热量、水分风自然条件大致沿纬度或经度的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即维度地带性差异和经度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又称垂直性差异,主要由地形、地震、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方式【连作】:只在同一耕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作物布局】: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复种】:指在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根底面积百分比【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同一生育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在同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记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品种】:是人类经过长期栽培和选育,选育出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育苗方式】:根据育苗利用的能源不同,大致可分露地育苗、保温育苗和增温育苗,露地育苗包括湿润育秧、营养体育田、方格育苗【温汤浸种】:根据种子耐热能力常比病菌耐热能力强的特点,用较高温度杀死种子表面和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并兼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最小养分定律】:植物生长所需要各种养分有一定的比率,如果其中某种养分元素不足时,不管其他养分元素如何充足,作物生长仍受此最少养分元素的限制【养分互作效应】:两种肥料同时使用对作物的效应大于每种肥料单独施用对作物效应之和的现象,称为养分的协同作用,二者共同效应小于二者单施效应之和,称为养分的拮抗作用【作物养分临界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报酬递减率】:在低产情况下,施用配比适宜的肥料,产量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量后,单位施肥量的报酬率回逐步下降,这就是报酬递减率【冷害】:是指连续几天气温低于某种作物的生育期中某一阶段的下限温度而使作物遭致减产的危害,是农业生产上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冻害】:指植物在零度一下的强烈低温下受到的伤害,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⑴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代谢产生的、能运输到其他部位起作用的、在低浓度(低于1um/L)下就表现出明显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效应的化学物质;种类有: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脱落酸ABA、乙烯ETA、油菜素内酯BR。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
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是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主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3.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4.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光、热、土地、生物等5.作物生长模拟:是通过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实验数据加以理论概括和数据抽象,找出作物生育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动态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给定的环境下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借以指导实际生产。
二、填空:1.作物、环境、措施 2. 10、31 3.喜温作物、耐寒作物4.长日照、短日照、中性和定日照5。
四、九三、简述题1.简述作物栽培的特点(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各自又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
每种作物又有不少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征特性。
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条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等等(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不可违背,违背了天时农时,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影响到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
(3)地区性作物生产又具有严格的地区性。
从大处说,不同的地区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从小处说,即使在同一地点(县、乡、村)的不同地块(阳坡、阴坡、高燥、平缓、低洼地等等)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
(4)变动性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随着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随着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陈规。
2.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如下特点:(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较好。
作物栽培学总论参考复习
作物栽培学总论题库一、名词解释1. 作物:人类为了各种目的,并经过长期驯化后,在大田中进行大面积人工栽培的一类植物,又称“大田作物”。
2. 作物生产:涉及种植作物的全过程及从“种-收-加工-贸易”全过程,确保生产能实现农业经济再循环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过程。
其核心是“种-收”过程,又称之为作物栽培。
3.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研究作物生产综合技术的应用学科,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作物生产实现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4.分蘖:禾谷类作物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长成的新茎称为分蘖。
5.定日作物:要求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期的作物。
6.中耕作物:株行距离较大,植株对地面覆盖度小,经常要中耕松土的一类作物。
7.拔节:茎的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迅速进行分裂伸长,使植株节间突然迅速伸长的现象。
8.有效分蘖:能生长至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
9.无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
10.一次分蘖:从主茎叶腋长出的分蘖。
11.二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
12.剑叶:禾本科植物主茎顶部的最后一片平展叶。
13.直根系: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
14.须根系:由种子根(或胚根)及其侧根和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不定根)所组成的根系。
15. 作物的适应性:是作物长期适应于一定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性状,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6. 生长:体积和重量的增加,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大来完成,既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的生长.17.发育:器官、机能的质变过程,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特殊花、果实、种子形成,狭义指生殖生长转变的开始。
18.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19.生育时期:在作物的全生育期中根据其形态和生理上发生显著变化的特点划分成几个阶段称之为生育时期。
20.营养生长:一般指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质的变化。
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
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种子作物生产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叶面积指数LAI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时期,以天数表示。
秧田生育期指出苗到移栽的天数。
作物的生育时期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以该时期开始至下一时期开始的天数计。
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温光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经行花芽分化和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春化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也称低温诱导。
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的作物,如荞麦。
定日性作物只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的作物,如甘蔗12.75h。
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分蘖节禾谷类作物茎基部的若干个节间不伸长,节密集,位于地表或地表以下,在这些节上长出根和分蘖,称为根节或分蘖节。
分蘖在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能长成新茎,即分蘖。
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叶龄余数即总叶数减去已抽出的叶数。
叶龄指数即已抽出的叶片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比。
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或伸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经济系数即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
相对生长率单位重量的植株在单位时间增加的重量。
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干物质。
.比叶面积也叫比叶重,即叶面积与叶干重的比值,用于衡量叶片相对厚度。
作物生长率即群体生长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源生产和输出光合产物的器官,通常是指叶片,也包括绿色的角果皮、颖壳、叶鞘和茎。
库接纳光合产物的器官,如穗、角果、块根、块茎等。
流指输导组织,主要指微管系统,最重要的是韧皮部。
作物品质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的适合度。
温度三基点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活动积温即某一生育阶段内或全生育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即某一生育阶段内或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冻害指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或死亡。
冷害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
湿害当土壤含水量超过了田间最大持水量(即过饱和),根系完全生长在沼泽化的泥浆中,此时作物受到的是湿害。
涝害当田间积水,作物局部或全部被淹没,此时才是涝害。
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往往不多,但需要程度很迫切,如果缺少这种养分则会对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并且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补救,这一时期叫作
物营养临界期。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过程中,有一个时期需要养分在吸收速度上和绝对数量上都最大,此时施肥效果最明显,这一时期叫作~。
蒸腾系数是指作物每形成1 g 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
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肥水条件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及植株体所含水量的总和。
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需水临界期。
种子寿命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耕作制度是为了实现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所采取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即种植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农田管理制度。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及其时空配置的技术体系。
用地种植作物,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被消耗,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障碍因素增加。
养地将养分归还给土壤,重塑土壤结构,消除土壤障碍因素。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划,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哪里。
复种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
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田块上同时或同一季节成行间隔种植。
套作在前作物生育后期于其株行间播栽后作物。
油菜/棉花。
间套作的差别在于共生期长短不同。
轮作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
连作在同一田块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
土壤耕性在土壤耕作过程中,土壤物理机械特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的综合反映。
中耕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于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
施肥制是一个生产单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肥料来源和种植制度的要求而采取的肥料结构、统筹分配和相应的施肥技术体系。
根外营养称叶部营养,是指作物通过叶片等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来营养本身和进行代谢的过程,是作物施肥的一种辅助手段。
作物设施栽培就是利用地膜覆盖、温室等设施,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的一种栽培方式。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营养液或营养液与基质栽培作物的方法。
作物生长诊断是在作物生长的特定时期、采用特定技术、针对特征性指标对作物的生长状做出评价,为作物栽培技术的实施和技术调整提供依据的一种栽培技术环节。
生物学起点温度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温度。
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
同伸器官:同时伸长或生长的器官。
生物产量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感光性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
离乳期水稻秧苗在3叶期左右时,胚乳的营养成分消耗殆尽,逐渐由异养过渡到自养,这一时期称为离乳期。
晒田又称烤田或搁田,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排干水造成轻微水分胁迫的农艺措施。
无效分蘖不能成穗的分蘖,一般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出现的分蘖。
垩白度垩白米率与垩白面积的乘积。
库限制型品种源相对较大而库不足的品种,多为小穗粳稻品种等。
棉盛蕾期全田有50%棉株第4台果枝现蕾的日期。
衣分皮棉重量占子棉的百分率。
早秋桃8月16日至8月31日形成的大桃棉盛花期全田有50%棉株第四台果枝开花的日期。
基本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杂草一般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