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2 地球的运动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一、学情分析鉴于本校七年级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因此地理基础较弱,所以教学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会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并且学会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材解析本节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第二节的内容,与前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前后呼应,为我们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课时相对于下一课时地球的公转简单一些,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仍然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本节课讲授“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这一课时。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课件,尤其是制作有关自转现象形成过程方面的教学课件,并在教学课堂上演示,创设出一个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尽快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三、设计思想: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充分利用希沃白板和优学派等信息技术对地球自转现象演示教学,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四丶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和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动画自转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地球的自转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
(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强调地球自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航空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课后作业要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张关于地球自转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习题,加深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所在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记录一周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查找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4.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分享各自对地球自转影响的认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结合板书、讲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教学难点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教学过程引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
新课:地球一直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看见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直到后来,人们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才确定地球本身运动的结果。
更确切的讲,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演示地球的自转。
生答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师总结: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地球在运动中,地轴是倾斜的,它的空间指向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
师在演示地球的自转,学生观察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学生回答:自西向东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坐在行驶的列车上时,观察到车外的树木等景观,感觉它们都是在向后移动,而自己却是静止的。
而实际上的情况是车外的树木等景观是静止的,我们却是在向前移动。
这样的情况不是和我们刚刚学习的地球自转运动的观察情况相似嘛。
我们看见太阳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而实际上却是地球的自身在进行着自西而东的自转运动。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
word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3)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3)四季的形成(4)五带的特征【教学准备】:(1)地球仪、手电筒、幻灯片、五带景观图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讲授新课教材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启发:阅读中同学们发现问题了吗?提问:(1)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感到的是天转,而不是地转?(2)哥白尼的“日心说”观点内容是什么?都对吗?同学分组讨论分析总结:(1)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的是太阳、星星、月亮每天东升西落,好像它们都绕着地球转,并不觉得地球在转。
好像是坐在开得很平稳的火车里,常常感觉不到火车在前进,而是看到车厢外的房屋、树木在后退。
原因是地球的引力太大了,吸引着地表所有的物体包括我们人类,一同在平稳、飞快地运动,人们难以观察。
(2)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教师说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就通过本节的学习来验证它承转: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自转的知识,小学自然课介绍过鼓励学生积极回答从解释学生生活中感觉不到地球运动,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用生活实例说明,便于理解教师可以简单引导学生说明问题——自转板书:第一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自传运动规律①概念②方向③周期演示: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章 第三节 一 地球的自转-教案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地球的自转基础主干落实1.基本特征: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天 (约24小时) 2.产生的现象:【填图绘图】·填图:在图中白框处,注明白天和黑夜;·圈画:在北极处线段上画上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出现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
(2)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而导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图解知识漫画思考如果地球停止自转,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答:会。
因为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即使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昼夜现象也会存在。
重点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探究情境演示地球自转探究式问题链1.(入门探究—方向)轻轻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2.(能力探究—昼夜变化与时间差异)结合下图,观察昼夜半球的分布。
(1)是不是甲地永远处于黑夜,乙地永远处于白天?答:不是。
(2)甲、乙两地经过晨昏线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答:甲会由黑夜变为白天,乙会由白天变为黑夜。
(3)甲、丙位于同一纬度,先看到日出的是甲。
原因是什么?答: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随着地球的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
越往东,越先看到日出。
素养分层评价1.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航天技术水平,为人类探索太空、开拓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神舟十七号”飞船与地球自转方向同向绕地球飞行。
下图示意正确飞行方向的是(B)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天地的生存法则。
读昼与夜示意图及劳作景观图,完成2~4题。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规律(C)A.物影变化B.四季更替C.昼夜更替D.纬度差异3.图中四地正迎来日出的是 (A)A.①B.②C.③D.④4.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C)A.地球围绕太阳旋转B.地球本身不发光C.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D.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灯泡和地球仪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实验。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理教案教案主题: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3.了解地球的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1.班级地理大地球仪。
2.地球自转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实验用太阳模型或灯具。
4.图片和图表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教师口头介绍地球的自转,并展示地球大地球仪。
2.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球夜晚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部分的地球看得到太阳,而另一部分看不到?二、概念解释(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并给出概念解释:“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2.教师用示意图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用实验太阳模型或灯具作为光源,将地球模型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如何产生昼夜变化的效果。
2.学生围绕灯具站成一个圈,其中一个人站在灯具正上方作为地球,其他的学生扮演太阳、地球上男孩、地球上女孩等角色,通过人体模拟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四、自主学习(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本或地理参考资料,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昼夜变化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准备3-5分钟的小组分享。
五、合作探究(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以地球的自转为题目展开小组研究。
2.学生使用电子设备或图书馆等资源,查找地球的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制作展板或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展示和总结(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所发现的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回答学生的问题,澄清不理解的地方。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探究其他行星的自转现象,并与地球进行比较。
2.学生可以观察地球各个地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分析其原因。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 1 课时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环节七
教师通过演示地球仪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时差产生的原因,进而讲解时差的特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规律
难点
解释时差现象
四、教学方法分析
提问导学法、 归纳总结法 、动图导析法、讲练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与任务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解决
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
环节一
教师采用妙语导入和问题导入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所学内容。诗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问题把学生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使学生思而不解,在探索的心理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环节五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环节六
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让学生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使学生推导出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说明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上,愉快的享受学习。
环节三
先播放课件:直观形象的幻灯片,唤起其注意,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地球自转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师:通过学生有关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自转方向
2.自转周期
3.旋转轴
4.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实物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
1.师:请2-3位学生到台上演示,大家判断演示是否正确。
2.有地球仪的学生与老师一起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做好记录。
3.观察思考: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画出:地轴,运动方向。
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掌握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思维能力。
5.通过尝试画图,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
并在画图和纠错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知识。
6.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强调3个演示角度观察地球自转:赤道,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7.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地球顺时针旋转。
演示活动: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借助实物直观进行演示。
利用手机模拟太阳光。
1.在地球仪上用红色标志北京和伦敦,拨动地球仪使北京朝向手机的关系,看看伦敦此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北京和伦敦两地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老师:强调几个点日出。
4.学生观察思考:(1)北京和伦敦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假设地球不自转,还会产生昼夜更替吗?(3)假设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还会有昼夜更替吗?。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了解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认识,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自转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明确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2)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说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天,即24小时;(4)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4. 实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等。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价值;(2)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3)拓展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科目讲课班级教课内容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目标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理设计者讲课者第一课七年级讲课时间课时数时本节教材研究的内容是地球的实质属性——地球运动。
包含地球自转,以及由此惹起的日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地球公转以及由此惹起的四时交替,五带的区分。
本节教材知识点多,难点多,并且都是要点内容。
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初步成立起了地球的静态角度的知识,地球的形状, 大小,经纬度。
本节教材波及到的地理现象,拥有动向变化的特色,这给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带来必定的困难。
幸亏教材中好多内容是学生平时能察看和体验获得的自然现象,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文。
知识与技术: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成立地球自转的空间看法,认识地球自转的特色(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经过演示、察看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日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别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日夜更替、时间差别。
重、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别难点教课过程时教课教师活动学生设计间教课内容环节活动企图安排发问、直奔主思设疑导入[ 设问 ] 请问我们每日都能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什么考、题激趣原由?回答明确 1. 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分析学习目标识记明确学习 2.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说基本运动规律,学习目标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日夜更替。
3.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达成以下问题)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太阳每日东升西落,日夜也随着交替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合作研究活动一:阅读课本P11 图 1.14 “昼与夜”、演示地球的自转,察看后达成以下问题:1、何为昼半球?何为夜半球?为何会分为昼、夜半球?(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日,大家此刻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第一课时(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1.托勒密与“地心说”2.哥白尼与“日心说”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1.读图1.4 昼与夜(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中图版
-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的温度和光照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导致昼夜长度的变化
4.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微小的扁平效应: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地球略微扁平
5.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导航:地球自转和公转用于确定方向和位置
-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气候patterns
-培养地理素养: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启发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引发对地球运动和宇宙规律的思考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通过关键词和句子突出重点,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可以使用图标、颜色标注、箭头指示等视觉元素,使得板书更加生动和直观。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农业生产: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作物生长周期和农业规划有重要影响
6.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
-星空观测:通过观测星空变化推断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仪观测:使用地球仪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物理探测: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
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物理模型
-天球仪:展示星空和地球自转公转关系的模型
2.通过实际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加深对影响因素的理解。
3.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分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独山县六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案1 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2.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4.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5.能运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6.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7.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8.理解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9.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10.通过列表比较,对比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更替现象2.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3.运用地球自转和公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中,感受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2.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3.理解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4.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5.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6.通过列表比较,对比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2.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3.理解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4.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后反思:4.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选择题1.近几年极地冰雪消融加快,北极熊等生存空间缩小,其原因是()A.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B.周边各国填海造陆C.极地科学考察活动 D.极地矿产资源的开发2.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改造自然环境。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适应环境的是( )A.阿拉伯人习惯穿白色长袍 B.日本人喜欢吃海鲜C.巴西人大规模砍伐热带雨林 D.因纽特人住冰雪小屋3.下列行为中有助于缓解下图漫画所反映环境问题的是A.农民燃烧秸秆肥田 B.提倡节日互送精美纸质贺卡C.提倡私家车的出行 D.大力倡导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上下班4.(题文)下图为张兵暑假外出旅游时拍摄的照片。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例如赤道地区与极地地区的气候差异。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种植、建筑设计等。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运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球仪、教学挂图、模型、平板电脑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PPT、视频、图片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运动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地球运动这一课时,我深感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并不容易。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时,常常混淆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更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地球仪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④艺术性呈现:采用色彩鲜艳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点,以图形和箭头表示地球的运动方向,使板书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在板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图案,如地球仪、太阳、月亮等,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模型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特点。
2.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和速度(每小时约1667千米)。
3.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和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4.实验活动:模拟地球自转准备地球仪、灯光、模型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小组讨论: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意义。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教材,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辅段1.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2.灯光:模拟太阳光线,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3.模型: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在教材中,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这些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他们对地球的自转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自转的地理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有所了解,但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现象中抽象出地理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从实例中抽象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差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和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方向。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地球自转实例,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5.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强调地球自转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
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
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
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
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
(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3.教师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合作探究】
观看地球自转演示动画图,结合书本P11页图1.1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昼夜交界的线叫什么?
晨昏线,由夜进入昼的那半叫晨线,由昼进入夜的那半叫昏线。
2.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吗?什么情况下重合?
教师点拨:一般情况下,晨昏线和经线不重合,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并不重合,一年来只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晨昏线才与经线圈重合。
3.同一经线上时间相同,昼夜情况是否相同?
教师点拨:从图上看并不相同,原因等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后就明白了。
【拓展探究】
向学生呈现极地昼夜分布图,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分辨昼、夜区域;2.分辨晨线、昏线;3.分辨时间差异。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