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与南宋爱国诗词的对比
唐诗宋词对比总结
唐诗宋词对比总结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和宋代被誉为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这两个时期之中,唐诗和宋词分别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们追求的艺术形式。
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诗歌范畴,但唐诗与宋词在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写作风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进行对比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文学形式的独特之处。
二、题材与内容比较唐诗题材与内容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唐诗涉及的题材包括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抒发个人情感思考等等。
在题材内容上,唐诗大多注重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对自然的丰富描写表达感慨和情感,具有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
宋词题材与内容宋代则是中国古代词歌的鼎盛时期,宋词相比唐诗更加偏向于抒发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琐碎细节。
宋词较为注重表达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描绘,常常运用细腻的语言描写爱情、相思之苦以及社会现实等话题。
三、艺术特点对比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以其凝练、精炼的语言风格而著称。
唐诗追求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大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结构严谨优美。
同时,唐诗非常注重韵律和押韵的运用,通过对词句的抑扬顿挫,使整篇诗歌节奏感强烈,音韵协调美妙。
宋词的艺术特点宋词则以其细腻、婉约的风格而备受赞誉。
宋词追求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更加细腻的情感,对阐发人物内心独特的见解。
宋词在词牌、韵律上更加灵活多样,不局限于特定的格律,同时也更加注重对音乐美的追求。
四、写作风格对比唐诗的写作风格唐诗在写作风格上注重情景的刻画,善于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唐诗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既有描写具体事物的写实手法,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手法。
唐诗追求意境的独特设计,善于通过意象的凝练表达传情。
宋词的写作风格宋词在写作风格上更加婉约细腻,注重对感情的细腻描写。
宋词以其细腻精巧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琐碎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体验。
宋词抒发情感时多运用对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结合,以此达到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的效果。
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对比研究
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对比研究唐代和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其中唐代以其雄浑豪放的诗歌而闻名于世,而宋代则以其细腻婉约的词曲而独树一帜。
本文将对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一、意境表现唐代诗以其广阔的意境表现而著称。
在唐代诗中,常常可以看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登高所带来的壮丽和宏伟。
而宋代词则更注重细腻的意境表现。
宋代词往往以描写微小的事物来表达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来传达情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了词曲的婉约和柔情。
二、情感表达唐代诗以其豪放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唐代诗人常常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直接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而宋代词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隐晦的表达。
宋代词人常常通过含蓄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欢情不可抗,离别那堪把。
一年三百六十日,关东赴戍多阻卡。
”这些含蓄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和感受到词曲中的情感。
三、文化背景唐代与宋代的文化背景也对诗歌和词曲的艺术表现特点产生了影响。
唐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人墨客众多,社会风气开放。
唐代诗人常常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宋代则是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时期,文人墨客的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宋代词人常常以个人情感和私人经历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结起来,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有所不同。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作者:游烨宁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唐王朝的繁荣壮大,带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唐诗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诗中的更是边塞诗更是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以唐朝主流的四个分期为界限,分别探讨了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边塞诗的发展情况,主要从社会背景和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出发,系统的分析了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历史发展一、初唐阶段初唐时期的边塞诗集中在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几位有名的诗人诗作上,他们普遍投身塞外,投笔从戎以立功封侯是他们重要的心态,所以,初唐大量的边塞诗皆出自他们的手,经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诗人对诗风的扭转和改革,边塞诗到了盛唐更加繁荣。
他们大都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对当时宫廷诗风是非常不满。
而后陈子昂真正看清了齐梁诗风留下的弊端,旗帜鲜明地要求变革,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边塞诗题材成为他这种诗歌追求的最先选择。
同时,另一批台阁诗人,虽然随世沉浮,但是在诗歌形式上为新体诗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总的来讲,初唐后期的边塞诗明显地增多,有两百多首,大约是前期的四倍,这也是越来越频繁的边关战争和失意文人投笔从戎的体现。
后期的诗人多亲身戍边,对塞外生活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边塞诗写得厚实,有自己的特色。
二、盛唐阶段到了盛唐,边塞诗形成一种客观上的诗歌流派。
盛唐边塞诗,无论在哲学上与审美上,还是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为“盛唐气象”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出现,撑起了一片江山。
盛唐开始出现以边功授勋的制度,所以盛唐的边塞诗数量很多。
同时,唐代的新边疆主义政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也非同一般,造就了盛唐人热衷边塞诗。
因为种种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当时广袤的边塞接连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战事,为广大诗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和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
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盛唐的许多文人学子希望另辟蹊径,到边陲寻求生活或仕进之途。
最重要的是盛唐诗人在漫游边塞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奇风异物,并把它们诗化为新的审美对象,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唐代和北宋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时期,而边塞诗则是这两个时期都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
下面将对唐代和北宋边塞诗进行比较。
唐代边塞诗主要写作于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5年-763年),这个时期唐朝境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军事动荡,唐朝统治者为了保卫国土不断派遣军队到边疆地区进行战斗,而唐代边塞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唐代边塞诗以其艰苦卓绝的精神风貌、豪放的气质和宏伟的意境,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表诗人有王之涣、岑参、王昌龄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大多是描写边塞生活、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事迹、赞美边塞风光等,反映了当时唐代边塞的军事与文化现实。
北宋边塞诗则主要写作于北宋的辽、金、西夏等民族政权侵犯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时期。
这个时期,北宋朝廷为了保卫国土,不断派遣军队到边疆地区进行战斗,北宋边塞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北宋边塞诗的特点是清新脱俗、含蓄深邃、富有情感和哲理意蕴。
代表诗人有辛弃疾、陆游、秦观等,他们的作品内容主要涉及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对抗边疆民族政权的战争等方面。
与唐代边塞诗不同的是,北宋边塞诗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的思考,体现了北宋诗歌的一种新的风格和文化特点。
总的来说,唐代和北宋边塞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共同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对边塞地区的关注和热爱,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
精神的特点。
边塞诗鉴赏-边塞征战诗
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抒写戍边将士久戍边 关的乡愁(思念家乡和亲人)和家中妻子的离愁 别恨。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 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 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 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 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 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 征人思乡的愁苦。
边塞诗选读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边塞诗选读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选读 出塞(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战场遗址
2019/4/9 18
四、边塞诗常见意境特点
残破荒凉,沧桑悲怆, 肃杀凄凉、苍凉
塞上风光二
塞上风光一
雄浑寥廓,雄奇壮丽, 寂寥落寞、奇丽、奇寒、 辽阔、壮阔、广阔、辽阔、 壮阔
五、边塞的内容与情感
(一)戍边将士生活作战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 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 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9/4/9 16
•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 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 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 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 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 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 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4. 柳营。指军营。《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 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 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 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 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 “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浅谈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差异
浅谈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差异作者:李名山张倚锋黄赫鑫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唐代边塞诗的划分与唐朝历史时期的划分一样,也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本文通过对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边塞诗的由盛转衰。
也有利于我们全方位把握唐代边塞诗,而不是仅限于对盛唐边塞诗的熟悉。
关键词:边塞诗盛唐中晚唐差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貌,而时代的风貌也体现在了同时代的诗歌作品中。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与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相比最直观的差别体现在了诗歌所传达出的情绪的不同,盛唐边塞诗传达出的是一种“黄沙百战传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中晚唐边塞诗传达出的却大多是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思乡、厌战的情绪。
下面我们从诗歌题材、诗歌风格和诗歌情绪三个方面入手,系统的分析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差异。
一.诗歌题材的差异边塞生活是有喜有悲、丰富多彩的。
这也造就了边塞诗题材的广泛性。
边塞诗有的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有的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而边塞诗的题材也是随时代而变的。
(一)思想内容重心的转移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在这一时期,唐代的文士诗人们积极从军塞上,想要建功立业。
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好战、尚武的风气。
这在他们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如岑参曾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李白也曾有诗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这些诗句都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中所传达出的对边塞生活的向往,对功名的渴望。
也正为此,盛唐边塞诗在题材上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抒发自己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
而中晚唐的边塞诗虽然也有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浅析盛唐边塞诗
浅析盛唐边塞诗【摘要】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盛唐诗歌更是唐朝诗歌的最高峰。
盛唐边塞诗派出现了不少伟大诗人,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以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表现出盛唐的灿烂辉煌。
通过二人的诗歌,对盛唐风貌有一种不同的了解。
【关键词】战争,愁怨,国家,高适,岑参,盛世一.盛唐边塞诗的成因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前期国力强盛威服四方。
当国家或者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战争就成了唯一可以解决矛盾的方法。
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弘扬“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的尚武精神。
从唐初到盛唐,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入侵一直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这种紧张形势使得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抵御外族侵略作为巩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统治者精神状态比较向上,面对外族入侵总是积极组织抵御反攻。
盛唐统治者实行了奖励军功的政策。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广大诗人出现了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积极性。
同时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人生意气,绕过科举考试,不必匍匐于王宫贵胄,达官贵人之前,仰人鼻息为了小的利禄而委曲求全。
在盛唐从张嘉贞开始,“王晙,张说,萧嵩等皆以节度使用事”。
奖励军功政策对于士人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直接调动了诗人对边关战争的密切关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诗人积极参政的政治热情。
频繁的边塞战争赢得胜利之后,局势得到了极大的稳定。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无数的人付出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仍旧有很多人为了拜将封侯,愿意到边塞经历血的洗礼。
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反映到文学作品上面,导致了边塞诗的大量涌现。
二.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高适(公元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
祖父高侃是高宗时的名将,封平原郡开国公。
父亲尚文,"位终韶州长史"(参周勋初《高适年谱》)。
高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旧唐书》本传)。
唐诗宋词分类鉴赏之边塞诗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 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尽),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 边塞环境的艰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边塞开阔、高远,让人心情 振奋,顿生满腔豪情。正是 这壮丽的河山,激起戍边将 士们拼死杀敌、报效国家的 壮志豪情。常用的意象有:
月,山,风,雪,大漠,烽
烟,骏马,红旗等。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边塞诗
以描述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 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陈陶等
不同时期边塞诗的主题特点:
1.唐以前的边塞诗: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汉魏南北朝时期边塞诗的风格对比
4. 请将汉魏南北朝、隋朝、唐代、宋代的边塞诗进行对比,有何不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一)概况: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往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语言素朴,构思独特。
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隋代的边塞诗(一)概况: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
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
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从军行》简析:该诗为七言歌行体。
诗中把塞外肃杀的气氛和征人怀乡,思妇闺怨的情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流畅,对偶工整和谐。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
死节从来岂顾勋?——试论盛唐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骨 ,又 吸 取南 朝 诗 善 写离 愁 别 怨 的 长处 , 形成 了健 康 开 朗 的 唐 边 塞诗 反 映 的 生活 面 非 常之 广 , 举凡 征 戍 、行 旅 、 离别 以
审美 观 念 , 以新 鲜 的生 活 和 充沛 的激 情 为传 统 的题材 罩上 了 时 代 的 光 轮 。 ” 这 段 话 主 要 是 就 盛 唐 边 塞 诗 的 艺术 特 征 而 言 ,认 为盛 唐 边 塞 诗文 质 兼 美 ,充 分 反 映 了盛 唐 的 时代 精 神 风貌 。 而从 笔 者 的 阅读 感 受 来说 ,笔 者认 为盛 唐 边塞 诗 之 所 以在 千 年之 后 仍 然 具有 动 人 心 魄 的力 量 ,最 土 要 的 原 因就 在 于 它集 中表 现 了儒 唐 边 塞 诗人 们 无 畏的英 雄 气 概和 强 烈 的 爱 主 义精 神 。
风光 的 :三 是揭 露 腐 朽 兵役 制 度 , 反映 军 巾苫 乐 不 均 的 ;四
是具 有 严 晕反 战 思 想 的 。李 延 先所 归 纳 的 四类 存 盛唐 边 塞诗
巾确 实 都 有所 反 映 , 不过 笔 者 觉得 至 少 还得 再 加 上 一类 ,即 表现 “ 人 ” 、 “ 妇 ”柏 互 思念 的 。这… 类 作 品在 边 塞诗 征 思
中 国 分 文学研宄
死 节 从 来 岂 硕 劲
一 一
●
试论盛唐边塞诗 所表现 的爱 国主 义精神
。吴宏 伦
摘 要 : 盛唐 边 塞 诗 是 对 盛唐 时代 边 塞 战争 和 边 塞 生 活 的反 映 ,从 其 思想 内容 来看 , 它 集 中表现 了盛 唐 时 期 边塞
诗人及戍边将士热爱祖 国、保卫边疆的爱国激情。这种 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令人 心魂激 荡。 关键词:盛唐诗歌 边塞诗 爱国主义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一、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诗馀(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
宋诗有以下特色:1.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这是宋诗较精之处。
2.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
3.派别多。
4.诗话多。
5.消失了唐代悲壮的边塞派的作风,但是整鍊规矩,无唐诗有时不工整之病。
6.消失了唐代感伤的社会派的作风,但描写越发细致,无唐诗有时粗率之病。
7.失去了唐代哀豔的闺怨宫怨诗的作风,很多诗人描写时特别冲淡,无唐人豪迈意气的作风。
8.不同於唐代缠绵活泼的情诗的作风,宋诗中有一种充满画意的诗(题画诗)。
9.宋诗之弊:模拟、诗话、诗派杂。
其中各诗派还成为相互竞逐甚至批判的情形,这与唐诗诗人各派之间相互共融的情形颇为不同。
10.词本作为诗馀却反而越居诗的上位。
唐宋诗可作以下比较: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
宋诗:主理、发露,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词评论方面诗论精。
宋诗的派别及人物(後有**记号者为反江西之诗派)1.西昆-宗李义山,代表为杨亿、刘筠、钱惟演。
五七言近体,以「雕章丽句」为主。
2.晚唐体-宗晚唐贾岛、姚合,代表为寇准、林逋、魏野。
多隐士和尚,五律为主,重构思,以轻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景,抒情苦琐细之意。
3.白居易体-宗白居易,代表为王禹偁、徐铉。
「闲中取适」,切近易晓。
及「惟歌生民病」。
4.唐体(复古派)-宗杜、韩,代表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
重视创作古体,追求散文笔法。
5.元佑体(革新派)-代表为苏轼、黄庭坚、王安石。
使诗走向散文化、议论化。
6.江西派-宗杜甫,代表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以故为新」发展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7.理学派-宗邵雍,代表为程颐、张载、朱熹。
以「道学」为诗。
8.中兴四诗人-宗江西派,代表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唐诗宋词的对比与比较: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
唐诗宋词的对比与比较: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引言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时代。
在文学领域,唐代的唐诗和宋代的宋词都是独具特色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唐诗和宋词进行比较与对比,探讨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1. 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黄金时期,许多伟大的文人墨客集聚于此。
唐诗是由这些杰出人才创作而成,其前身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诗以其豪放磅礴、凄婉清丽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2. 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王朝,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商业社会,并出现了大量经济、文化上的变革。
宋词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细腻婉约、情感真挚的风格而受人推崇。
二、思想情感表达1. 唐诗的思想情感表达唐诗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其中包括对自然景物、政治社会以及个人内心的描绘与反思。
唐诗以其直接明了、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示了作者们深沉而独特的思考和体验。
2. 宋词的思想情感表达宋词则以细腻动人、雅致温婉为特点,常常通过描写微妙之处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宋词更注重对爱情、友情和家国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尚和人们心灵世界的变化。
三、艺术特点1. 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追求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并注重韵律和音韵上的完美呈现。
典型的唐诗作品具有浑厚堂皇的气势,运用修辞手法和象征意象来增强表现力。
同时,唐诗也善于利用凄婉悲怆的情感表达方式。
2. 宋词的艺术特点宋词则更加注重感情抒发和音乐性的呈现。
宋词常常通过巧妙而细腻的描写技巧,以及对音韵和节奏的精确掌握,使读者在欣赏其中时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对后世影响唐诗和宋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珍贵丰富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诗既积极推动了诗歌创作与传承,也促进了中国文人士子们的自觉作为。
唐诗宋词中的爱国主义内涵的比较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爱国主义内涵的比较研究人文学院摘要:在中国五千多年的辉煌文化历史中,唐诗宋词无疑是华夏文化的星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在这两代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都是从始至终都贯穿的主线,无论是盛世时的渴望从军戍边来报效国家还是朝代衰微叛乱四起时主张出兵镇压收复失地,都能充分体现,那时两代爱国词人的爱国情怀。
但是,因为两个朝代也有各不相同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就表现出不同的爱国主义内涵。
下面我就比较唐宋两代诗词作品中的爱国主义内涵。
关键词:唐诗、宋词、爱国主义、内涵比较、关注战争唐诗中的爱国思想——盛世之中的爱国情怀唐诗是最符合“诗意志”的标准的。
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进取,昂扬乐观,守土卫国,跃然纸上[8]。
所以唐诗的美,首先表现在它具有崇高的境界上,利用唐诗进行爱国情操的培养,首先就要领悟唐诗中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1]。
崔颢是一位唐代的大诗人,写过《黄鹤楼》,他还写过另外一首诗叫《赠梁州张都督》: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张都督是戍边的将军。
崔颢在诗中称赞了他的雄威和勋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心。
请注意这两个词“为汉将”和“清沙漠”,它们是因果关系,因为做了戍边将军,所以边疆沙漠地区便被他及他的军队整肃清静,这是功绩;“臣节苦”、“立思深”便是前果后因,因为立了功勋,受到了唐主(唐皇帝)的封赏,所以哪怕再苦、再累,也心存一颗“报国心”。
“人人都有一颗报国之心”这是当时的时代主旋律[2][6]。
读来怎不叫人振奋,怎不叫人感同身受呢?盛唐时期还有一位大诗人王昌龄,他的诗歌大多是爱国的主题,请看他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时守边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一首英雄的赞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镇守“孤城”的唐军,西拒吐蕃,北抗突厥,肩负着保卫国家的使命。
尽管“长云暗雪山”,尽管黄沙弥漫“穿军甲”,但这一切困难,怎能掩灭“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便是盛唐气势,这便是盛唐诗风[14]!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看到诗人笑傲沙场,慷慨赴死的勇气;读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云门关”,我们似乎看到诗人马革裹尸,血溅沙场的悲壮;读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似乎触到诗人革新时弊,造福苍生的雄心。
边塞诗的鉴赏
边塞诗的鉴赏边塞诗的鉴赏一、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二、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及主要诗人(1)题材广阔: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地生活的艰辛枯燥,战争场面的酷烈悲壮,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将士的思亲怀乡,友人的壮别感伤;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磅礴、豪放浪漫、雄壮豪迈(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5)主要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
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写过边塞诗的传世名篇的还有骆宾王、杨炯、陈子昂、杜审言、李颀、王维、李白(《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附:常用词语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三、边塞诗的鉴赏指导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古今爱国诗的比较
古今爱国诗的比较
1. 主题和情感表达:古代爱国诗以忠诚、赞美、敬仰等正面情感为主,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
而现代爱国诗则更注重批判、反思、团结等多元主题,强调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意象和象征手法:古代爱国诗多运用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历史传说等元素来表达对祖国的情感。
现代爱国诗则更注重现实生活的细节和场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展现祖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形式和语言风格:古代爱国诗多采用古体诗或近体诗的形式,语言优美、凝练,富有韵律感。
而现代爱国诗则更注重自由形式和白话文风格,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
4. 时代和社会背景:古代爱国诗产生于古代社会,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祖国的认识和情感。
而现代爱国诗则产生于现代社会,受到当代政治、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反映了当代人们对祖国的认识和情感。
总之,古今爱国诗在表达方式、主题、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
唐宋边塞诗风格成因比较
唐宋边塞诗风格成因比较作者:赵飞郭艳华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年第07期摘要:唐代边塞诗虽然经历过初唐的兴起、盛唐的繁盛和晚唐的消沉,然而一以贯之的边塞诗中仍是雄浑壮阔的气象和积极进取的豪迈精神。
而宋代的边塞诗相对来说,要平实内敛了许多。
造成唐宋边塞诗不同风格的原因,不仅有文学发展影响,更有社会的政治原因及当时士人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边塞诗风格成因唐代边塞诗以其盛大的气象,豪迈的精神,积极的进取态度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其豪迈壮阔和慷慨悲凉的特征为唐代诗歌写下了豪壮的一笔。
然而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中原混战不断,即使是宋朝建立中原再度得到统一却再也回不到之前的盛大气象,而宋代的边塞诗也不再具有唐代边塞诗歌的豪迈壮阔,而是变为平实理性,感情也变为以沉郁悲凉为主调。
唐宋边塞诗歌这种鲜明的风格差异,不仅仅是文学自身演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政治背景、时代精神以及士人心态对边塞诗歌产生了作用。
一、盛唐之强音与孱宋之悲歌唐宋诗歌在中国的诗歌史上都曾绽放过无数的华章异彩,而自古关于唐音宋调的差异、优劣的争论就不绝于耳。
唐诗像是曹植诗中的游侠儿,驰骋疆场,豪迈洒脱;宋诗则更像一个儒雅的学者,平静淡然地观照着世间的一切。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1](P81)尽管个人偏好不同,然而从诗歌的审美角度来说,唐宋诗只是将诗歌的不同角度发扬光大,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以上论述同样可以应用到唐宋边塞诗歌的评价上。
唐代边塞诗虽然更具有豪迈的壮阔情怀,然而宋代边塞诗的冷静分析也是诗歌史上不小的拓新,更因此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诗史”性质的边塞诗歌。
唐代边塞诗成长于唐帝国开创的空前繁荣兴盛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之中。
它生而带有优越而自信的特质,这在整个唐代的边塞诗中始终得到体现,即使是晚唐藩镇割据,中原战乱,诗人们仍与悲凉之中寄予希望。
不似宋朝在对外作战中一次次败北而归,诗人们一次次伤心绝望。
唐宋边塞诗词比较研究
唐宋边塞诗词比较研究周艳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1603)【摘要】【摘要】自古以来,唐宋两代以诗词著称,而边塞诗词无疑是唐宋诗词的典型特征。
在汉魏六朝时代,边塞诗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直到唐代,边塞诗才进入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宋代边塞诗词则起到了继承发扬的作用。
唐宋边塞诗词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同之处,对于边塞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2【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唐代;宋代;边塞诗词;比较研究顾名思义,边塞诗词指的是以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汉族军民生活为主要题材的诗词。
一直以来,边塞充斥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权冲突,而边塞诗词不仅充分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同时也诉说着相互之间的和平发展[1]。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词很多,优秀诗篇层出不穷,对边塞诗词的发展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到了唐代之后,边塞诗歌的创作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但在宋代以后,其创作逐渐走向低潮,直到清代,才得以继续发展。
1.唐宋边塞诗词的相同之处1.1历史背景的相同点对于唐朝,突厥当属初唐时期的最大外患之一。
在隋唐初期,国内战乱纷纷,民不聊生,时常会求助于突厥,刻意讨好突厥,使得突厥部落越来越蛮横霸道、骄横无理。
公元624年,突厥欲侵唐,掀起战争,但被唐朝军队拦截于长安城西,由于突厥内部战和不一,最终与唐朝议和,这才得以平复。
匈奴是唐朝的第二大边患,在唐玄宗继位时期,匈奴入侵,切断了唐与西亚的交通干线,最后被郭之远将军击败。
唐代宗继位后,吐蕃入侵,将长安占为己有,最后大势掠夺扬长而去。
直到公元840年,吐蕃的势力开始衰落,才停止侵犯。
对于宋朝,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北宋时期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统一,在其周边还存在许多相邻政权。
宋太宗在消灭北汉之后,曾企图击退契丹势力,两次出动大军攻打辽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兵击灭北汉,之后,乘胜攻打幽州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李迪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01(017)001
【摘要】唐代的边塞诗代表着唐人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宋代也有边塞诗,但其风格与唐代迥然不同.就唐和北宋两代的边塞诗从内容、风格上加以比较,并就其形成的政治原因加以探讨.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李迪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唐边塞诗对汉乐府边塞诗的继承和发展 [J], 续娟娟
2.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 [J], 郑亮;王开元
3.从唐代边塞诗看唐蕃关系的发展变化--唐代边塞诗系列研究之三 [J], 刘洁
4.唐和北宋帝陵瑞兽石刻造型风格比较研究——以桥陵獬豸和永熙陵角端为例 [J], 唐培淞
5.渊源流长历久弥新——简论先秦边塞诗对唐边塞诗的影响 [J], 佘正松;王胜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唐边塞诗与南宋爱国诗词的对比
文学院2008级汉语言班李嘉洁20080103041
盛唐的边塞诗是唐诗当中的一朵奇葩,因其内容描述了边地战争、塞外风光、军旅生活、外交活动和军民关系而得名。
而南宋的爱国诗词则是以婉约为主的宋代诗词当中的铁汉子,是民族精神之精魂,是豪迈的悲歌。
这两种类型的诗(词)其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有相似和不同之处。
现在,我将以一些经典的例子来分析这两类诗(词),探讨其中的奥妙。
谈起盛唐的边塞诗,不得不提起其繁荣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盛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不但财力雄厚,而且文化博大深厚,用现代的话来评价:盛唐是一个综合国力超级强盛的大国。
正是这种强盛的国力,孕育了盛唐人高昂的时代精神,我们称之为“盛唐气象”。
综合来说,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盛唐强盛的国力和高昂的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士大夫文人积极投入建功立业的实践。
2.边塞战争的频繁和朝廷对军功的奖励。
3.幕府的建制和边帅招募文人。
4.文人对功名的渴求和对军旅生活得实际感受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
5.对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虽然,边塞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它本身与“盛唐气象”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因为盛唐边塞诗具有悲壮有力的感人力量,因而成为“雄浑悲壮”的“盛唐气
象”的典型体现。
而这又离不开盛唐这一特定的时代土壤,以及在这种土壤上所产生的时代精神。
一旦时代土壤变了,时代精神变了,边塞诗的情调与精神也会发生改变。
高适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全诗描写了一场边塞战役的全过程,但其重点不是写民族矛盾,而是征人思妇的离别痛苦、艰苦的战争环境以及战士忠君爱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虽然边塞诗并不等于战争诗,但是从这首边塞诗的代表作品中可以看出,战争诗在边塞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尽管如此,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却不一定都是腥风血雨,相反那些关注由于战争而造成家庭破裂,战士思乡,思妇情怀的诗,则充满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更多的盛唐边塞诗展现的是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强烈地抒发战士将军们英勇杀敌、豪侠意气,渴望建功立业,甚至是崇尚光荣地战死沙场的情感。
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最后两句充分展现了一种豪壮的胸襟,那正是盛唐人面对艰险甚至死亡的洒脱与无所畏惧。
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军身穿黄金做成的战甲打过上百场仗,战甲也磨损了,但是倘若不能打败楼兰,死也不愿回长安。
就是这么一种风骨,这么一
个铁铮铮的将军,铸就盛唐的辉煌,同时,也是盛唐的精神塑造了这样的人才。
还有一些边塞诗,虽然也写到了战争的凄苦,写到了征人们离乡别井久戍边疆的强烈的思乡之情,但是,征人们却把这种悲伤融入历史的雄浑苍茫中,仍然为国尽节,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王昌龄的《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尽管军旅生活艰苦无味,但是征人们还是崇尚大将的风范,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保家卫国,决不让外敌入侵。
南宋的爱国诗词则是由“靖康之变”这个历史转折点酝酿而生。
金兵入侵宋朝,空前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大批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人、诗人。
恩格斯说过,愤怒出诗人。
所以,不少南宋爱国诗词当中,激越愤慨是其基调。
因而,南宋爱国诗词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反映靖康之难以后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身经丧乱之苦。
2.力主抗战,抒发爱国激情和慷慨报国之志。
3.揭露与批判投降派的卖国求和行径,抒发爱国知识对南宋朝廷屈膝求和的强烈不满。
不得不谈谈的是爱国名将——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本乃马背上的英雄,应当是挥枪弄剑而不是奋笔疾书,但是,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深重的民族灾难,使他满腔愤恨,于是,写下
了一首黄钟大吕般的,激越慷慨,如战斗号角的千古绝唱。
读过《满江红》的人,谁能不被其气壮山河,光昭日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大义凛然的豪壮气概和民族精神所激励和感动?
南宋时期,社会是黑暗的,一方面国家受外敌侵略,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朝廷却偏安一隅,妥协退让。
于是,文人们的创作便大胆犀利地鞭笞统治阶级。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不只是词人之词,而且是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发自内心的战斗呼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国难当前,多少仁人志士渴望承担起社会责任,击退外族,光复河山。
可是,政治的黑暗使得他们一生不得志,满腹的怨愤只能通过手中的笔来发泄。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词人人生悲剧的挽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腔孤愤、拳拳丹心,只能随这词传唱千古。
又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忧国忧民,同样渴望为国出力,亲临前线,但是,那样的时代注定诗人的一生只能是一场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盛唐的边塞诗和南宋的爱国诗词有一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其内容都有许多是描写战争,批判统治阶级,揭露战争的残酷。
但是,批判统治阶级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后面会作具体分析。
二、许多诗词的基调都是豪迈、激越,表现了渴望在沙场报国的壮志,但是其气概内涵又不一样。
但是,这两种不同时代的诗(词)又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我们可以作以下的对比:
一、两种诗词都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但是盛唐的边塞诗更多的是突显一种开疆拓土,弘扬大国风范的一种强者的气概。
征人们之所以激情澎湃,那是因为从军是一种改变人生的机遇。
与之相对的是,南宋的仁人志士们身上饱含的应当是愤慨,他们的杀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报仇、复国,如果没有外族的入侵,南宋的军民应该不会像唐人那样去主动挑起战争,开疆拓土。
某个层面上说,他们要杀的不仅是敌人,而是仇人。
那种强烈的仇恨情绪,不能通过血刃仇人来发泄,于是就通过口诛笔伐来斗争。
二、盛唐的边塞诗中表现壮志难酬的诗较少,相对而言,南宋的爱国诗词中就常常出现。
原因是和时代历史有关,但同时,也体现了盛唐人和南宋人不同的品质。
盛唐人拥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南宋人更多的是一种忠君爱国,重义恤民,忍辱负
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无论盛唐人又或是南宋人他们都是爱国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下,他们的表现不一样。
三、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唐人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统治阶级却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不顾士兵生死,批判的是统治者的无情。
而宋人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则是因为统治阶级懦弱无能,昏庸无知,面对民族危亡无动于衷。
一句话来说,战争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最后,我想指出,任何一种时代精神都是独特的,不一定是自信才是好的,有的时候,那些被逼出来的愤慨也同样催人奋进,让人敬仰。
而在盛唐边塞诗和南宋爱国诗词当中,我读出了一种最强烈的情感,那就是爱国。
有国才有家,我们应当牢记我们民族祖先为这两个字所付出的血泪和收获的辉煌。
爱国的人,永远是时代的骄子!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曹础基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唐宋诗词文化解读》蔡镇楚、龙宿莽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