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药理学重点简答题(最全)
不良反应:①与剂量有关的毒性反应:Ⅳ过快可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口服过量影响小脑的前庭功能。②慢性毒性反应:出现齿龈增生;低钙血症;佝偻病,具有红细胞性贫血;③过敏反应;④畸形反应:孕
妇早期用偶致畸胎。
9、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无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0、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1、 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 率。
12、 药物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3、 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 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称副作用。
14、 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预知,应避免发生。
10、 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和主要临床用途有哪些?
答:多巴胺主要激动α、β和外周多巴胺受体。与受体结合的快慢为:多巴胺受体>β受体>α受体。①心脏:低浓度使血管舒张,高浓度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可增加收缩压和脉压差。②肾脏:低浓度舒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多,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高浓度使肾血管明显收缩。多巴胺具有排钠利尿作用。
16、 试述局麻药的分类、药理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答:分类:①脂类:结构中具有-COO-基团,有普鲁卡因,丁卡因等;②酰胺类:结构中具有-CONH-基团,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药理作用机制:局麻药的作用是阻止Na内流和K外流,时Na在作用时间内不能进入细胞。
不良反应:(1)毒性反应:①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②心血管系统:对心肌具有膜稳定作用,吸收后可降低心肌兴奋性,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使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2)变态反应:出现麻疹,支气管痉挛及喉头水肿。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治疗指数:TI)= LD50/ED50 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存活性的药物。
2.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
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4.抗菌后效应:去除细菌培养基内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5.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Pharmacokinetics: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7.T1/2:即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8.PAE:即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者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9.Bioavailability:即生物利用度,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A dverse reaction:即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效应。
11.T I:即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12.P lacebo:即安慰剂,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物质。
13.成瘾性:反复用药对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征。
14.首剂效应:部分病人首次服用哌唑嗪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晕厥等,称为首剂效应。
15.血浆半衰期: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6.受体拮抗药:对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简答题1.弱酸性药物(巴比妥)中毒,采用何措施加快药物排泄?碱化体液:可使肾小管内尿液PH值升高,弱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加,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应用利尿药:通过增加尿量加快药物排泄。
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对眼的作用:扩瞳,升血压,调节麻痹;松弛内脏平滑肌;对心脏的作用:加快心律,加快房室传导;对血管的作用:大剂量扩张血管;中枢兴奋作用。
药理学简答题及个别名词解释
药理学简答题及个别名词解释1、吗啡急性中毒特征是什么?如何解救?长期应用可致什么不良后果?(1)吗啡急性中毒症状:昏迷、瞳孔极度缩小(严重缺氧时则瞳孔扩大)、高度呼吸抑制、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呼吸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2)解救:①人工呼吸、给氧;②应用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
(3)长期应用吗啡的不良后果:引起成瘾(即引起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2、利尿药按效能和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一代表药物。
高效利尿药,呋塞米;中效利尿药,氢氯噻嗪;低效利尿药,螺内酯3、简述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
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有缩瞳、降低眼压、调解痉挛导致近视。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虹膜炎,阿托品中毒的解救。
(1)滴眼浓度过高,引起眼痛(2)滴眼时应压迫内眦,避免药液流入鼻腔,引起不适。
4、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眼的作用和用途有何不同?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眼的作用和用途药品作用环节对眼睛的作用用途毛果芸香碱兴奋M受体1.缩瞳2.降眼压3.调节痉挛,导致近视治疗清光眼;与扩瞳药交替应用,虹膜睫状体炎阿托品阻断M受体1.扩瞳2.升高眼压3.调节麻痹,导致远视与缩瞳药交替使用治疗虹膜睫状体炎;散瞳,检查眼底;验光配眼镜。
5、试从量效曲线上说明不同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在量效曲线上,如果剂量很小,没有产生效应,就称为无效量;引起效应的最小剂量,称最小有效量;临床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或接近中毒的剂量)称极量;引起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称最小中毒量;引起死亡的剂量称致死量6、氯丙嗪的降温作用与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有何不同?(1)作用:氯丙嗪配合物理降温,不仅可使升高的体温降到正常,也可使正常体温降到正常以下;阿司匹林只能使升高的体温降到正常。
(2)作用机制: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节功能减弱,不能随外界温度变化而调节体温;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散热增加而解热。
(3)临床应用:氯丙嗪用于低温麻醉、人工冬眠;阿司匹林用于感冒发热。
药理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药理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的生化和生理效应(即药理作用)及产生生化和药理效应的机制(药物作用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3.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1、属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比不变,t1/2不变;2、血浆衰减规律的微分方程:dC/dt = -keC13、多数药物都按此规律消除;4、C的指数是1故又称一级动力消除:斜率=– ke/2.303直线的截距:logC0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1、属零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时间内(不论血浆浓度高低)消除恒定的量,t1/2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延长;2、零级动力学其微分方程式为:dC/dt= -kCo积分方程式:Ct= Co –k0t3、少数药物按此规律消除,4、血浆药物浓度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例如饮酒(苯妥英、水杨酸)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4.药效代谢动力学的四个参数:半衰期、生物利用度、消除率、表观分布容积。
5.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6.生物利用度: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量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的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7.消除率: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表观分布容积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量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此时的血浆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9.不良反应及其种类: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
10.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
11.后遗效应:停药后仍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过消除/首过代谢/首过效应):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壁,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3.Enzyme inducer (酶诱导剂):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4.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5.Vd(表观分布容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6.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稳态血浆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从而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血浆浓度7.Efficacay(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为最大值,也称效能。
8..Potency(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9.Withdrawal symptoms (停药症状):或称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精神和躯体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症状,这类病人停药时必须逐渐减量。
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药理学的名词解释学习资料
药理学(药)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药物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成为不良反应。
2、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3、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可产生明显效应。
如吗啡兴奋阿片受体引起镇痛和欣快作用。
5、拮抗剂: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它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如阿托品。
6、部分激动剂:此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物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8、安全范围:指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之间的距离。
此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三、单项选择1. 部分激动剂是指(C 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较弱)2. 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C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3. 关于激动剂的概念正确的是(A 亲和力与内在活性均较强)4. 连续用药产生敏感性下降称为(B 耐受性)5. 青霉素G治疗肺部感染是(A对因治疗)6. 关于肝肠循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C 在十二指肠内水解)7. 反应药物体内消除特点的药动学参数是( C K 、Cl 、T1/2 )首关消除或首关效应或第一卡关效应。
11、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12、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显现治疗效果且未出现中毒反应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药酶的活性,加速其他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副作用:指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3.三致反应:即致癌、致畸与致突变,属于慢性毒性范畴4.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5.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6.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的比值,一般来说,治疗指数越大的药物安全性越高7.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既有强大的亲和力又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如肾上腺激素是α和β受体的激动剂8.阻断剂:药物与受体结合虽有强大的亲和力,但几乎没有内在活性而且能阻断激动剂的作用,如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断剂9.首关效应:口服药物经胃肠粘膜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就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物效应下降的现象10.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1.耐受性:连续服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增加剂量才可保持原有药效12.耐药性:长期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后,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13.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14.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15.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16.抑菌药:是指仅能抑制微生物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等17.杀菌药:这类药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等18.二重感染:光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二、简答题1.阿托品的临床应用①解除平滑肌痉挛②抑制腺体分泌③用于眼科④缓慢性心率失常⑤抗体中毒的解救2.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①用于溺水麻醉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和心脏传导阻滞等所致的心脏骤停②过敏性休克是抢救青霉素等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③支气管哮喘④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3.地西泮的药理作用①抗焦虑作用②镇静催眠作用临床作为治疗失眠的首选药③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静脉注射地西泮是目前用于癫痫持续状态下的首选药④中枢性肌肉松弛4.吗啡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心血管系统---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静脉给药较大剂量可使卧位血压下降平滑肌---可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延缓产程,分娩妇女禁用、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加重支气管哮喘免疫抑制作用---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5.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作用机制: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对类风湿关节炎可迅速镇痛,目前仍是首选药影响血小板功能---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血栓性疾病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夷综合征6.抗心绞痛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①硝酸酯类:硝酸甘油②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③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④其他:卡维地洛7.一线降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①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②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⑤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8.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Ⅰ类钠通道阻断剂:Ⅰ 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
药理学名词与简答
1.制剂:是根据兽药典或药品规范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剂2.剂型:是指药物经过加工制成安全、稳定、适合应用的一种形式3.I期反应: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引入某些极性基团(-OH、-CH3、-NH2、-SH)4.II期反应:内源性葡萄糖醛酸、硫酸、醋酸等与药物或I期反应的代谢物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物5.肝肠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某些脂溶性药物可以被重新吸收进入肝脏.6.中央室:药物以较快速率分布的组织。
代表血液及血流比较充沛,易于达到瞬时平衡的组织(心、肝、脾、肺、肾、内分泌系统)7.周边室:药物以较慢速率分布的组织。
代表一般不容易达到瞬时平衡的或血流较缓慢,供血较稀疏的组织(肌肉、脂肪、骨骼)8.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9.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
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的一个比例常数,即Vd=X/C10.绝对生物利用度:内服一定剂型的制剂所得的AUCpo与静脉注射AUCiv的比值11.相对生物利用度:受试制剂不能进行静脉注射,则与内服参照标准药物的AUC作比较,所得的生物利用度。
12.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转运或消除速率与当时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按恒定的比例转运或消除13.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体内药物浓度变化速率与其体内药物浓度无关,而是一恒定值,药物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14.药时曲线下面积:血液中药物从零时间起至所有药物全部排尽为止这段时间内算得的血药时间曲线下的总面积。
1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16.药物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17.原发作用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产生的作用18.继发作用:原发作用之后,药物通过神经或体液的联系,继发远隔器官机能的变化。
1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不同机体,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差异的现象20.治疗作用:能对防治疾病产生有利作用的药理效应21.不良反应: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药理效应22.副作用:是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23.毒性反应:指由于用药量大,或用药时间过长造成的不良反应24.抗菌后效应:指停药后,抗生素在机体内的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被机体完全清除,细菌在一段时间内仍处于持续受抑制状态。
《药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药物:能杳明或改变机体的牛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
2.審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3.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能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4.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体。
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
5.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
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6.新药:化学结构、药品组分、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还包括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属新药范围。
7.稳态浓度: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当进入体内的药量和从体内消除的药量相等时所达到的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血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8.前药: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其代谢中间产物具有药理活性发挥药理作用的药物。
9.离子瞳:分子状态(非解离型)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型的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
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10.首关消除:口服药物经胃肠吸收,先经门静脉通过肝脏再到达全身循环,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11.肝药酶:存在于肝脏中催化药物代谢的酶。
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该系统中主要的酶是细胞色素 P450。
12.肝肠循环:有些药物能从肝脏主动转运至胆汁中,药物随胆汁到达十二指肠后,有些结合型的药物在肠中受细菌,酶的水解,可被再吸收。
13.首次接触效应: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14.药物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理学考试重点
药理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P22)3、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P22)4、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随胆汁排入肠道,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5、拮抗药:指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6、部分激动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的药物。
7、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P23)8、耐受性:是指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增加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
9、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0、首关消除:口服给药时,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11、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12、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13、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14、抗生素后效应:抗菌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简答题1、毛果芸香碱、阿托品对眼的药理作用。
答:毛果芸香碱对眼的药理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阿托品对眼的药理作用:扩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
2、肾上腺素、苯妥英钠的临床用途。
答:肾上腺素的临床应途:⑴心脏骤停⑵过敏性疾病⑶局部应用⑷治疗青光眼。
苯妥英钠的临床用途:⑴治疗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物;⑵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中枢疼痛综合征;⑶抗心律失常。
3、普萘洛尔的降压作用机制。
⑴阻断心肌β1受体,使心输出量减少;⑵阻断肾近球小体的β1受体,肾素分泌减少;⑶阻断突触前膜的β受体,减少NA释放;⑷阻断中枢兴奋性神经元上的β受体,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
药理学常考名解与简答精选
一、常考名词解释精选:1、药物(drug) :指能影响机体细胞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并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3、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4、离子障:分子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离子型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5、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胆汁排泄量大,则使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7、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内,先向血流量大器官分布,随后再向血流量小器官分布。
8、AUC(曲线下面积):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9、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药物在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10、消除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1、Css(稳态浓度):分次用药或恒速用药后,出现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或稳态血药浓度,这时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稳态浓度。
12、最低有效浓度/最小剂量;即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4、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5、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药物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16、副反应(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随用药目的而变。
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已整理)
A安慰剂:指由本身无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产生的似药制剂B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B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B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B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B半数中毒量(TD50或TC50):引起50%的动物产生毒性反应剂量B半数有效量(EC50或ED50):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量B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高亲和力+弱内在活性0% < a < 100%B被动转运: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
B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C成瘾性麻药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时出现严重生理机能混乱D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D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D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F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F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F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的过程F.防突变浓度(MPC):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G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肝肠循环G观分布容积: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G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H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H活化: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成有活性或活性较强的药物H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自身内部的入侵者——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_免费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治疗指数:TI)= LD50/ED50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综合
名词解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的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引起患者不适的反应。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受体阻断药:对受体有很大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效能:当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加,此时的效应称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效价强度:效应性质相同的两个药物引起相等效应强度时的剂量。
极量:能够产生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的剂量,又称最大治疗量。
半数死亡量:引起一半实验动物死亡时的剂量。
首过消除:有些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和(或)增加其活性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合成减少和(或)减弱肝药酶活性的药物。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在小肠重新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
半衰期:体内的药物分布平衡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协同作用: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药理作用增强。
拮抗作用:联合用药时,药物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耐受性:某些个体需用高于常用量的药量才能出现药物效应。
抗生素:由于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物质。
抗菌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耐药性:抗菌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降低甚至消失。
简答题1.简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原理。
答:主要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3种途径进入机体,与胆碱酯酶(AChE)的酯解部位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AChE失去活性,从而导致体内乙酰胆碱(Ach)不能被水解而堆积,激动M和N胆碱受体引起一系列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的中毒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存活性的药物。
2.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
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4.抗菌后效应:去除细菌培养基内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
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5.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Pharmacokinetics: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
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7.T1/2:即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8.PAE:即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
低于MIC或者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9.Bioavailability:即生物利用度,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
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A dverse reaction:即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
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效应。
11.T I:即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
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12.P lacebo:即安慰剂,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
成的外形似药的物质。
13.成瘾性:反复用药对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
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征。
14.首剂效应:部分病人首次服用哌唑嗪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
悸,晕厥等,称为首剂效应。
15.血浆半衰期: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6.受体拮抗药:对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简答题
1.弱酸性药物(巴比妥)中毒,采用何措施加快药物排泄?
碱化体液:可使肾小管内尿液PH值升高,弱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加,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应用利尿药:通过增加尿量加快药物排泄。
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对眼的作用:扩瞳,升血压,调节麻痹;松弛内脏平滑肌;对心脏的作用:加快心律,加快房室传导;对血管的作用:大剂量扩张血管;中枢兴奋作用。
3.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4.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允许作用;抗炎作用;抗过敏;抗休克;其他作用:退热作用,中枢兴奋,对骨骼的影响。
5.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
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对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作用较强;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无肾脏毒性。
6.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有哪类。
(1)强心苷类:地高辛(2)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4)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肼屈嗪,硝普钠(5)利尿药:氢氯噻嗪(6)β受体阻断药:普萘诺尔
7.人工冬眠常用哪些药物?
冬眠合剂,由氯丙嗪、哌替啶、异丙嗪组成。
氯丙嗪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配合物理降温,使体温降低;哌替啶、异丙嗪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增强氯丙嗪的中枢抑制;三药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率下降,组织耗氧量降低,器官活动减少,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提高。
7.比较零级消除动力学和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按照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属于恒量消除,药物半衰期不恒定,消除药物量与血药浓度无关;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属于恒比消除,药物清除半衰期恒定不变,消除药物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经五个半衰期药物在体内基本被消除。
8.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胃肠道反应:餐后服药或同服抗酸药;加重出血倾向:严重肝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水杨酸反应:停药、静滴碳酸氢钠溶液碱化尿液;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瑞夷综合征:病毒感染患儿不宜用,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9.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撤药反应;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耐受性;依赖性。
10.氨基苷类的共同特点。
(1)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化学机构基本相似,均由氨基糖加苷元组成;(2)抗菌谱相似,均主要作用于G杆菌,而且均为杀菌药;(3)抗菌作用机制相同,均为抑制敏感菌蛋白合成的全过程;
(4)药动学过程相似,口服均较难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少,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几乎不被肝脏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5)可引起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接头阻断作用、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11.β受体阻断药临床用途。
快速性心律失常;原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甲亢。
12.抗心绞痛药分类。
硝酸酯类:硝酸甘油;β受体阻断药:普萘诺尔;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
13.钙拮抗药的临床应用。
防治心绞痛;治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治疗心肌梗死;治疗充血性心率衰竭;治疗肥厚性心肌病;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性疾病;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14.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排泄。
15.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机制及其主要的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抑制DNA回旋酶;抑制拓扑异构酶IV。
不良反应: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软骨损坏;心脏毒性。
16.简述阿托品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阿托品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地拮抗ACH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
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广泛,主要有抑制各种外分泌腺体分泌;扩瞳、升高眼压和调节麻痹;缓解平滑肌痉挛;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加速心率;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
其临床应用为:(1)全麻前给药,防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缓解流涎症、盗汗症;(2)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眼光配镜,查眼底;(3)解除胃肠绞痛及膀胱刺激症,亦可用于遗尿症的治疗;(4)治疗患慢型心律失常;(5)抗休克(6)解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17.吗啡为什么可治疗心源性哮喘,而禁用于支气管哮喘?
答:(1)抑制呼吸中枢。
使哮喘得以缓解。
(2)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有利肺水肿缓解。
(3)镇静作用,消除了患者的焦虑恐惧,间接减轻心脏负担。
因此可治疗心源性哮喘。
但是吗啡抑制呼吸及咳嗽反射,释放组胺而致支气管收缩,故禁用于支气管哮喘。
18.比较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
答:(1)降温特点:氯丙嗪配以物理降温,对发热和正常体温均有降低作用,使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变化;阿司匹林仅降温发热
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不受物理降温的影响,仅能降低正常;(2)降温机制:氯丙嗪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的合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
(3)临床应用:氯丙嗪用于热工冬眠和低温麻醉;阿司匹林用于发热患者的退热。
19.试述强心苷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
答:强心苷中毒表现:(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和视觉障碍:眩晕,头痛,失眠及黄视、绿视、视力模糊等;(3)心脏反应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增加,如早搏,二联律,三联律,心动过速,室颤;一直窦房结产生窦性心动过缓;一直房室传导引起部分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中毒的防治:(1)明确停药指证,即时停药;(2)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如低钾、高钙低镁、心肌缺血和缺氧等。
(3)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应采用钾盐、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出现过缓型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者应用阿托品,严重中毒者可应用地高辛抗体的Fab 片段。
20.试述氯丙嗪中枢系统的药理作用
①抗精神病,对各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有效;②镇吐,但对晕动病呕吐无效;③对体温的调节作用,配合物理降温可使体温降低;④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⑤对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影响:镇静,安定,淡漠,易入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