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汇总(202005240724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汇总,会考到原题!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考点梳理:
1.这34道题是根据这几年上课和教研的经验总结的;
2.这不是押题,因为押题还需要对真题的研究、命题规律的把握、过往考题的筛选等;
3.如果答案有和你之前背过的答案不一致的,考试时间又临近了,可按你之前背过的来回答。不必紧张或焦虑,考试时都能得分。
4.欢迎大家转发收藏。
教育学17题
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七新课程的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八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更重视获得真理的过程。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十一
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十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课堂气氛热烈
十三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十四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发展功能。
2.评价内容多元化。提倡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十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十六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十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心理学16题
一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或者识记者的态度。
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识记材料的学习程度。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二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