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 分子与原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 分子与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e89355274693daef5ff73d08.png)
第2课时分子与原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了解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5)知道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6)知道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结合的方法,用教材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5)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4)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5)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3.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4.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4.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5.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准备】电脑多媒体、投影机。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所构成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回答: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体积、质量极其微小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1abdc5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0.png)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学内容】上教版九义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持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②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③能用某些事实或设计完成某些实验说明物质的微粒性;④使用相关物质的微粒知识实行想象和推理。
2.水平和技能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水平;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持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策略】学生在第二章已学习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不同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本节课以“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引入,让学生明确本章学习的内容和目的。
首先,通过实验感受物质分割过程,使学生构建微粒的观点;其次,通过学生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得到微粒的某些特征:微粒是持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并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微粒的变化情况以加深理解;最后,利用物质的微观性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一些实验现象。
形成微粒的观点,学生接受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就更加顺利。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分组实验,四人一组,其中化学学习水平较强的学生为组长。
2.教具准备①多媒体教学设备②试管、烧杯、酒精灯、药匙、胶头滴管、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注射器、研钵、高锰酸钾、蒸馏水、浓氨水、酚酞、酒精等。
【教学过程】附:板书设计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因此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固体、液体中的大。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1865edad51f01dc281f1b6.png)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吕甫金一、理论指导1.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分析课标后我们可知,这个课题隶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版块,学生需要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三态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1.化学课堂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25905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e.png)
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微观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物质的三态变化涉及到分子间距离和作用力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成果分享。在课堂提问环节,我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分组探讨问题,共同寻找答案,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将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成果分享环节,每个小组将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的评价和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于微观概念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的误差和学生的参与度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采取以下措施:简化复杂概念,提供直观的实例和图示;在实验操作前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讲解;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节奏和互动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这些反思和改进措施,我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db17b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5.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新版)沪教版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新版)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1a2a5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5.png)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新版)沪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化学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2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证据收集与评估、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基本微粒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疑问。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质、元素、化合物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定义和特性,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部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d90ff7325ef7ba0d4b733b7c.png)
授课题目: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授课教师:
学校:
科普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专题三物质的构成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普2011版初中化学教材专题三单元一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的构成”中的课程内容。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本课内容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实验、图像、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将宏观和微观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建立微粒的概念,即“微粒观”。
为以后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微粒的概念,并学会用微粒基本性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bf84dc0aa00b52acfc7ca3a.png)
第3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能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学习重点】1.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2.能运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学习难点】1.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2.能运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阅读〗P62-64二、思考与交流(一)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探究一)探究微粒的运动(教材P63图3—2)实验1 现象:结论:实验2 现象:结论:(思考与交换)为什么酚酞不会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烧杯B中呢?(二)微粒之间有空隙(探究二)水与酒精混合1、25mL的酒精与25mL的水混合其体积会不会等于50mL(为什么?)结论:(思考与交换)构成固体、液体、气体的微粒之间空隙大小的比较(探究三)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结论:微粒之间有空隙,气体微粒的空隙大于液体或固体微粒间的空隙3、如下图所示,将一洁净的大烧杯罩在花树上,放置几分钟后,观察,再用洁净的大烧杯将浓氨水和花树罩在一起,观察,从上述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取一根容积约50mL的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滴水约25 mL,再滴入无水酒精至注满,堵住玻璃管口,颠倒数次,观察到,说明。
若先滴酒精25 mL,后滴水至注满,做上述相同操作,则顶端的空隙将变填(“大”或“小”),解释此现象。
5、在小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
小烧杯B中加入20ml浓盐酸,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
过几分钟,看到烧杯A溶液变红。
友情提示:①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②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③盐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H+)、氯离子(Cl-)和水分子(H2O);(1)变红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简述操作、现象及结论)三、总结与反思1、微粒是在;2、微粒之间。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9dd09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8.png)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分子、原子(教学设计)1
![分子、原子(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e301206f83c4bb4cf6ecd109.png)
《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主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来看待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形成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第一节的第2课时,侧重于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中的分子和原子。
新的课程标准在这一段,要求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新课程标准对这一块的内容要求并不高。
教师教授范围就需要有一定的度,不能无限制的挖深。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扎实,各科综合素养较高。
因此,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增加知识的难度,教学中有梯度可言。
让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兴趣盎然。
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了解常见分子结构模型;4.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并能从微观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难点:1.分子、原子都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2.从分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从微观角度区分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不同;4.带学生建立完整的微粒观。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的课程标准在本节课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认知水平:了解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从微粒的角度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初步了解物质的构成。
内容学习要求不高,但是在化学启蒙教育中却是不可或缺的。
新课导入时,我选择通过闻液体的气味来区分常见的三种液体,这样的实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化学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构成。
这样的引入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直接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微观世界。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71237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b.png)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原子、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介绍微观粒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分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征。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相互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cf1d9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9.png)
教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微粒的定义与特点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分类和微粒的定义、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2. 讲解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3. 讲解微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4.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物质由微粒组成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与特点原子的结构:核子、电子云原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2.4 教学步骤1.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原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与特点分子的结构:共价键、双键、三键分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3.4 教学步骤1.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2. 展示分子结构模型,讲解分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分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与特点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离子的性质:电荷、溶解性、反应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子的定义、形成和性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4.4 教学步骤1. 讲解离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2.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离子是如何形成的3.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回顾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介绍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5.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2. 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实际应用3. 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第六章:元素与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点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与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视觉辅助法:使用周期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6.4 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2. 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强调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4.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性质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性质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化学键的性质与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7.4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键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基本概念2. 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3. 分析具体例子,展示各类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4. 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晶体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特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等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结构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模型展示法:展示晶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8.4 教学步骤1. 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2. 展示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3. 讲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第九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原因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4 教学步骤1. 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2. 通过实验演示物质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3.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性质与变化的联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介绍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物质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2. 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关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微粒的概念介绍,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b72f00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9.png)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组成,认识微观粒子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子构成,形成微观思维的模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物质的样品,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2. 准备一些分子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结构。
3. 准备一些实验器械,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等。
4.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图片和诠释观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并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的认识,如水、糖、盐、铁等物质,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引出“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一观点,并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他们有什么特征?”(二)新课教学1. 展示水、糖、盐等常见物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外观,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糖、盐等物质在加热或溶解过程中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状态和形状会发生变化,但物质本身并没有消失或产生新的物质。
3. 介绍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并展示一些微观粒子模型,如水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等。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4. 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诠释这些分类与物质构成的干系。
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吗?这些微观粒子的特征是什么?”(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物质(如水、糖、盐等),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该物质的构成和特征。
2.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分子原子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分子原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d3513a172ded630b1cb6e3.png)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分子原子探究点一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从上图中你得出的信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继续研究分子的结构模型,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些物质的分子是同种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且原子大小不同。
从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且很小。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分解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79e6f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3.png)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掌握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4.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图。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一、原子核的结构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4课时:相对原子质量)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4课时:相对原子质量)](https://img.taocdn.com/s3/m/1ef03eb8c77da26925c5b03a.png)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4课时)[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一个铝原子:4.482×10-26kg一个氟原子:3.156×10-26kg一个钠原子:3.819×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极不方便,谁能想出一种化繁为简的办法,用这种方法地表示的原子质量。
[学生思考]设想自己的方法:找同一个基准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用符号Ar表示。
计算式Ar=我们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值,我们称之为相对质量。
我们把原子的相对质量称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板演]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10-26Kg,m(氧)=2.657×10-26kg,m(碳)/12=1.993×10-26kg/12= 1.66×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10-26kg/1.66×10-27kg=16。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简单看一下P75常见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且回想一下这些数值的来历。
强调铜、氯的相对原子质量。
简介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
[计量方法]分子、原子质量的相对大小时,我们使用的单位是“1”这个“1”,有多大?1(1)=多少千克?它是一个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实际质量的1/12这种碳原子质量是:1.993×10-26 千克,其1/12约为1.66×10 -27千克单位“1”,与“克”、“千克”有所不同,它不是绝对质量的单位。
[交流讨论]用一个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基准,比值变大了,放大的数值好用。
放大的数值不能太大,否则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启示]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值的放大和缩小,这种处理方法,以后还会遇到,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帮助。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一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一](https://img.taocdn.com/s3/m/07f2922abcd126fff7050b80.png)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
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2.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对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构成
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
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 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分解形成原子−−
−→−重新组合新分子 区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
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 (原子)=m (原子核)+m (电子)≈m (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居于原子中央)
可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Ar (原子)=12/1 (某碳原子)
(某原子)
m m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 (分子)=∑Ar (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 (H 2O )=2Ar(H)+Ar(O)=2×1+16=18
5、原子结构示意图
(1)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则:
A.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
B.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排8个电子。
C.每个电子层上最多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2)原子核外电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A.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除He 外),为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很稳定。
B.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大多数是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C.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大多数是非金属元素,容易获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故,元素的化学性质由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讲述:当原子得失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时,所得到的微粒正负电子并不守恒,成为带电的原子,被称为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电子数大于质子数,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带正电荷,成为阳离子。
在形成物质时,阴阳离子因强烈的静电作用相互吸引而形成物质,成为离子化合物 一般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演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电
子数为7个,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氯离子与钠离子能够相互吸引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引申:离子除了由单个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外,还有原子团离子。
由多个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原子团。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