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
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中国新发膀胱癌患者82270例,发病率为5.8/10万[1]。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占大多数,总体预后较为乐观,即使高危患者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也可达到70%~85%[2],但NMIBC的5年复发率高达31%~78%[3],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NMIBC 的生物学行为和表现
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高危NMIBC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肿瘤,不论是复发(31%~78%)抑或进展(0.8%~45%)的风险均存在较大变异度[4],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既往T1期高危NMIBC临床研究中不同队列的临床治疗结果差异性较大。T1期NMIBC患者确诊后的5年死亡率达10~34%[5],因此这类肿瘤具有侵袭性并威胁患者生命。究其原因:其一,诊断因素,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或病理活检时,术者没有切到膀胱固有肌层,病灶体积过小或肿瘤基底烧灼导致病理诊断准确性受到影响等,以上因素导致T2期患者被低估,而误判为T1期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分析;其二,肿瘤生物学因素,侵袭性的病灶难以完全切除,进而出现疾病进展[6](图1)。
图1:T1期NMIBC进展的可能机制[6]
T1期膀胱癌治疗上最具挑战之处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地辨别及区分卡介苗(BCG)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复发和进展的患者,以及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从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获益。尽管已有基于膀胱黏膜肌层浸润性情况的亚分期预后模型(如T1a/T1b/T1c),但这些模型并未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对于具有侵袭倾向的T1期膀胱癌(例如二次电切时仍有T1期肿瘤,肿瘤脉管浸润,尿路上皮癌特殊组织学变异)需尽早进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
高危NMIBC在TURBT术后首选BCG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推荐进行1~3年BCG的膀胱维持灌注治疗[7]。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推荐Ta高级别、T1和Cis患者,进行BCG膀胱维持灌注治疗[2]。临床中T1LG的NMIBC较为少见,由于各指南的标准不一,患者的肿瘤情况亦不相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手术医生和病理医生进一步探讨。高危NMIBC患者在BCG治疗期间出现肿瘤复发,是患者进展可能性较大的标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示作用。
BCG是高危NMIBC的标准治疗
1976年,膀胱内灌注BCG首次被证实是治疗NMIBC的有效手段[8]。直至今日,BCG依旧是中高危NMIBC辅助治疗的首选方式。虽然研究表明,多种膀胱内灌注治疗的药物均可降低NMIBC复发率。但在T1期高级别的NMIBC患者中,BCG的疗效尤为突出,优于阿霉素、丝裂霉素C等化疗药物[9,10]。BCG治疗的亮点在于不但可以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还可以降低肿瘤进展至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风险。
在一项5456例NMIBC患者的Meta分析中,50.1%的患者属于T1期,77%的患者接受了BCG的膀胱维持灌注治疗[11]。研究结果显示仅使用BCG的诱导治疗,可以降低约27%的疾病进展风险(OR=0.73,95%CI:0.60~0.89,P=0.001),BCG诱导治疗联合维持治疗,可进一步降低疾病进展风险至37% (OR=0.63,95%CI:0.51~
0.79,P<0.001)。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同样证实这一点,相比于表柔比星联合IFN-α2b治疗的患者,T1期NMIBC患者使用BCG治疗可显著延长5年无复发生存率(59% vs 38%,P=0.001) [12]。一项发表于2014年的随机对照研究提示:高危NMIBC进行3年的BCG维持治疗可以达到最佳疗效;但对于中危患者,1年的BCG维持治疗即可[13]。
T1期NMIBC的治疗:根治性切除远远不够
对于保留膀胱失败的NMIBC患者,根治性的膀胱切除术的地位现已明确。然而,对于新诊断的T1HG(T1期高级别),立即(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之后)或早期(Re-TURBT之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例数近年有所增加。根据SEER-Medicare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早年接受手术的T1HG的患者仅4.7%[14]。近十年,T1期膀胱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比例,从1998~2000年的5.5%,上升至2010~2012年的9.9%[15]。2010年发表的一项多中心的大型研究,纳入了1136例T1HG膀胱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尽管并不知晓患者从诊断至手术的时间,但结果显示33.4%的患者发现非器官局限性疾病,49.7%的患者进展至MIBC,16.2%的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16]。在中位48个月的随访时间中,35.5%的患者死于膀胱癌转移,提示患者预后不佳可能与肿瘤分期被低估,以及对病灶的侵袭性特点没有更进一步干预有关[17]。
图2:T1HG肿瘤的诊疗流程图[6]
基于T1期患者疾病风险被普遍低估这一事实,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可能较BCG灌注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不论是AUA还是EAU均建议对极高风险特征(如组织学变异、淋巴脉管侵犯,尿路上皮癌的特殊变异类型等)的T1HG患者进行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但对部分高危NMIBC患者,到底采用保留膀胱的BCG灌注还是膀胱全切尚未形成共识。例如:T1HG患者,经过BCG治疗后进展为T2或N1,说明治疗不充分;而对于根治术后pT0的患者,早期根治手术则应判定为治疗过度。针对高危NMIBC患者,一项比较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与膀胱内BCG灌注治疗的可行性研究(BRAVO研究)正在进行之中[18]。该研究拟随机化60例患者进入BCG组和根治手术组,且在
研究全程严格地评估受试者生活质量(QOL),结果将有助于阐明T1HG患者是否需要尽早接受更积极的治疗。
BCG难治和无反应患者的新型药物探索
BCG在使用过程中亦存在着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BCG短缺,由于制造和供应商有限,近几年国外普遍存在膀胱内灌注BCG治疗短缺的问题。而国内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BCG的使用尚不普及,医生的应用经验较为有限,且患者治疗费用较高;第二,BCG作为减毒活菌剂,有非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患者因副作用拒绝使用或无法坚持使用BCG;第三,BCG治疗失败或治疗无反应。根据患者对BCG治疗的响应不同,BCG治疗结局又进行了如下定义[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