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是发展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模式,指出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意义及其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模式,政策建议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这种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summary)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点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60年历程的测量,我们看到(见表1),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基于6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
表1新中国成立后各年城市化水平(单位:%)(1)城市化水平(单位:%)=城镇人口总数/总人口数(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09)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整理(一)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
郑州市历史阶段
郑州市历史悠久.但其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大致可以划分为停滞.起步、扩张和加速四个阶段:1.1停滞阶段(1948年以前)位于目前郑州市中心建于3600年前的商城是当时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至今仍保留较为完整的近7000m长的夯土城垣)。
汉代以后.郑州逐渐衰落 1 9世纪末期郑州成为面积仅2.23km 的小县城。
民国初年郑州曾被建市.历经行政建制的沿革.到1 91 6年.郑州仍被称为郑县县城仅包括商城遗址附近部分地区(图1 a)。
但当时汴洛铁路(今陇海铁路)和京汉铁路已经建成郑州的区位优势已初步显现,这带动了郑县城区和火车站之间地区的发展。
1 g30年,郑州市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包括商城遗址及火车站周边地区,也即现在的郑'Jt、l城市核心区(图1b)。
由于火车站出口向东+建成区基本上位于京汉铁路东侧。
但当时郑州市的发展仍然缓慢1 948年解放前面积仅5.23 km1.2起步阶段(1949 1978年)建国初年+郑州市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随着1 954年省量会迁郑,郑州工业发展迅速+郑州市区框架进一步拉大,在西郊和东北分别建成了工业基地和省级行政中心人口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按照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图1 c) 大多沿铁路一侧布置+职工居住用地与工厂带状平行布局构成了郑州市工业区沿铁路线一侧带状布置的基本格局。
而-tLt省级文化、商业体育等公共设施围绕行政中心相继建成。
1 961年以后直至”文革期间+因政治原因+郑州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3扩张阶段(1978 2001年)改革开放以后,郑州市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摊大饼”式扩张在建国初年城市核心区西区工业基地和省级行政中心的基础上,向外围不断扩展(图2) 建成区面积从1 g85年的70 2kin 发展到2000年的1 33km ,增加了近一倍[ 。
(2)市区道路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二、城市化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1949年,我国城市136个。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是7.7亿,只有654 个城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60个,而20万以下的小 城市却占比不到18%。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要有政治稳定作保证。 我国各时期城市化规模的变动情况如表5-10。(P116)
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 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
期间,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 涌现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这 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 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1、城堡----城市的萌芽,6座古城遗址:登封王城岗; 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章丘子崖、寿光边 线王;
2、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距今约3600年前的宫殿遗 址,一般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1961
9 维也纳
1866
10 布宜诺斯艾 1632 利斯
柏林
4332
莫斯科
4137
布宜诺斯 艾利斯
上海
4089 3595
加尔各答 3436
上海 布宜诺斯艾利斯 芝加哥 莫斯科 加尔各答
5800 5300 4900 4800 4800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化三个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在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南京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阶段:农业社会在古代,南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曾经是六朝古都。
当时的南京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
人们以种植粮食、养殖牲畜为生,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建设也相对简单。
第二阶段:工业化起步20世纪初,南京开始迈入工业化的道路。
当时,南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造纸、轻工等行业。
南京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迎来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和建设。
第四阶段:现代化城市近年来,南京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面貌。
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南京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南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就业,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
此外,南京还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南京的城市化发展历程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化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历程
(3)建立子经纬道路网。
(4)城市规模经过计算与规划。
汉长安的建设:一个伟大的开始 (1) 选址 定都长安, 关中地理环境的优 势占了主要地位。
图16 长安城位置图
(2)城市布局特点
A、宫城布局自由分散 B、斗城 C、八街九陌(道路系统) 门内大街宽约 45 米,以 排水沟界为三股,中间为驰 道,两侧为臣庶所用。道路 系统也即排水系统,明沟暗 渠交错成网。 D、面朝后市 E、闾里(里坊) 居民闾里集中于城北, 又散处各宫区间。
第一节 概说
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 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城市组成部分
(一)宫殿区(衙署区) 封建国家的统治机构,在城市中代表中央权力的部分是 最重要的部分。在都城中就是宫殿区。在一般的地方城市,就是 府衙、县衙等。 (二)商业区(市) 唐以前,集中设市,集中管理,称为“市坊”。城外、郊 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 宋以后出现商业街,这些商业街往往由相同行业的店铺聚 集在一起形成。市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围绕大型寺庙形成的集市。 (三)居民区 城市里的居民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自聚集成区。
图5 北宋汴梁平面图
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 决定性的作用,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即里坊制的 瓦解。 里坊制的瓦解及造成瓦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 导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如: • (1) 手工业城市:纺织中心:松江、苏州、杭州;陶瓷 中心:景德镇、宜兴。制盐中心:自贡。 • (2) 商业中心城市:扬州,重庆等 (3)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泉州等
四、都城 1、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之始 ——《考工记·匠人》 战国时,齐国的官书,记 载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 理想的都城模式,其主 要内容为: “匠人营国,方九 里 , 旁三 门 。 国中 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市政学
市政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的含义1.市政概念主要有:城市政权说、城市行政说、城市政治说、城市事务说、城市政策说等。
2.对市政主体和客体解释1) 市政主体:(1) 广义的市政主体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各种国家机构和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特别是各类社区组织,如我国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等。
(2) 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文化局、司法局、教育局)及不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2) 市政客体:(1) 广义上的市政客体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还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的管理活动。
(2) 狭义上的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3.市政的含义:1) 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4.当代中国市政的特色:1) 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劳动地位和作用问题,要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2) 政治体制上看,中国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城市的大量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3)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变为有限政府。
4) 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 当代中国的“市”,都管辖着一定的农村地区,因此并不是个严格意义的城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市政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罗马帝国的城市发展与建筑风格
罗马帝国的城市发展与建筑风格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文明,其城市发展与建筑风格对世界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本文将对罗马帝国的城市发展及其建筑风格进行探讨。
一、罗马城市的发展罗马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3年,起初只是一个小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罗马城市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发展。
在这个阶段,罗马的城市规划开始形成,主要特点是道路的直线和分割的方形区域。
罗马的城市规划采用了“城市网格”设计,形成了一系列平行和垂直的道路,使商贸活动更加便利。
第二阶段是罗马帝国的初期。
在公元前27年至公元117年的这一时期,罗马城市的发展逐渐扩大。
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如剧院、浴场、温泉和大型竞技场等。
此外,罗马城市的道路和下水道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第三阶段是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
在公元117年至公元235年的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兴建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巴西利卡、凯旋门和竞技场等。
罗马城市的规划变得更加宏伟,有了更多的公共空间和广场。
第四阶段是罗马帝国的晚期。
在公元235年至公元476年的这一时期,罗马城市的建设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遭遇了许多政治和经济的动荡,导致了城市建设的停滞。
罗马城市的建筑风格也有所变化,更注重实用性和防御性。
二、罗马建筑风格的特点罗马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古希腊建筑、埃及建筑和其他地中海地区的建筑风格。
罗马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罗马建筑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
罗马人使用了混凝土和拱形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和耐久,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的美观性。
其次,罗马建筑追求宏伟和壮观。
大型的公共建筑和竞技场是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其规模庞大、宏伟壮观,展示了罗马帝国的强大实力。
再次,罗马建筑强调对称和平衡。
罗马建筑中常见的对称结构以及比例和谐的设计,使建筑更加美观,展现了罗马人对于艺术的追求。
一文通解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五大阶段
一文通解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五大阶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更新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内部的老旧、破败、不适应发展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和开发,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中国城市更新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拆迁与重建城市更新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城市还存在着大量的老旧低矮房屋和不规划的建筑群。
为了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许多城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以平整原有住宅区为主,建设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和公共设施。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提高了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阶段:老城区改造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关注城市中的老城区,这些老城区通常是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差、交通拥堵等。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老城区改造阶段。
在这个阶段,城市更新注重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进行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善,提升老城区的居住品质和环境。
第三阶段: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拆迁和重建,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许多城市开始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园区等方式,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四阶段:生态建设与城市更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生态建设与城市更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城市更新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推动城市绿化、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工作。
通过生态建设和城市更新相结合,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阶段:智能化与城市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即智能化与城市更新阶段。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张超【摘要】新中国城市化经过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1949-1978年)、城市体制改革拉动(1979-1990年)、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1991-1999年)3个阶段后,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生态环境、资源和城市发展均衡4个重大问题;未来城市化的新布局主要体现在深度城市化、低碳生态城市、组团城市群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中观上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上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大带小,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群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期刊名称】《西部论坛》【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8页(P73-80)【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失地农民;低碳生态城市;城市群;小城镇【作者】张超【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化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大量总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 Ray M.Northam(1975)[1]的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把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应当指出,S型城市化发展理论作为基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规律符合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正常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市化差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并不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任务艰巨的发展中国家。
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形象设计城市,人类之爱“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
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始所未料的。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在远古时代,人类从茫茫的荒野之中走进城市,这是人类社会的最伟大的进步之一,正是人类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走进城市,使城市文明成为划时代的界标。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认为:“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
第二代优秀人类,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
这就是世界史的实际标准,这个标准不同于人类史的标准;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
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
”时至今日,城市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为什么呢?为什么恰恰是拥挤的街道和喧闹的市场吸引了人们呢?经济学家提供了简单的答案——城市地区提供了农村地区和小村庄所没有的一份满意的收入。
正如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滋生快乐机会的地方,也是创造绝大多数意想不到的机遇的地方。
”城市不仅是具有不同嗜好和追求的人摩肩接踵的地方,也是人类大多数重大成就和思想产生的地方。
乡村生活以同样事件无休止的重复为其特征,而城市依然是多样性、兴奋、创造力和机会的中心。
如果说城市显示出现代社会某些最坏的倾向,它们也代表了社会中最好的方面。
芝加哥大学教授查尔斯"梅里亚姆1934年在美国市长会议上就说过:“罗得之妻的麻烦在于她向后看,结果看到了所多玛和蛾摩拉。
如果她朝前看,她会看到天堂也是规划成城市的。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现象,凯文"林奇在其《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一书中介绍了有三个理论分支致力于对它的研究。
第一个分支,称作“规划理论”,研究怎样制定或者应该怎样制定复杂的城市发展决策。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_特征与开发模式
中心( 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 群[5]。张京祥认为城市群空间的形 发展和完善之中;⑤中心城市由小
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 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 到大,职能由综合向管理演变。
和相互竞争关系) 。美国学者弗里 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
德曼认为[3],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可 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 阶段的划分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
特征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
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
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
向发展。联系性是由城市群的中心
性派生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
意义的城市群与地理学意义的城市
群的重要区别。
城市群除了具有共同特征外,
不同地域类型的城市群也具有各自
的特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
群还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本文从
同。选择合乎城市群发展现状的开 长极)扩散的首选路线,在交通干 发。网络开发将大大提高城市群区
发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城市群资 线上进而形成一批新的城镇增长极 域内节点与域面间生产要素流的流
源,优化资源组合,促进城市群的 点。这种对城市群开发具有促进作 量,最终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
快速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群不同发 用,形成区域开发纽带和经济运行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带动更大范围
研
究
2009(2)
79
指标阶段 城市化率
城镇体系
空间结构
空间作用
城市分工 增长路径
雏形发育阶段 30%左右 增长速度较慢 不完善 城镇密度低 松散 基础设施不完善 集聚作用 占绝对优势 分工体系还未形成 外延式增长
表1 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快速发育阶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城市发展进入一个 崭新的时代。 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一 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煤田和沿海地区)形 成城市密集区域。 如英国的兰开夏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 大西洋沿岸地区和五大湖地区都形成城市密集 区域。
欧洲“自由城市”的形成
欧洲新城市发展的核心是“自治市”或称“自 由城市”、“帝国城市”。实际上以城市为中 心、管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与古希腊城 邦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封建制度下的共和政体。 12—13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 那亚、德意志的汉堡、不来梅、卢卑克、克隆 等都属于这样的城市国家。 至今,汉堡、不来梅仍拥有庞大的自由港区。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20世纪上半叶,城市化仅出现在先进的工业国 家,并未在世界范围内铺开。1900年时,城镇人 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只有英、澳、德三国。 1940年增加到十几个,大部分为发达的工业国。 二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从50年代到 7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发展迅速,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 这一切都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中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1、以城市为单元,结成政治性同盟。如汉萨同盟。 最多时参加城市达160多个。 2、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国家、自由城市、帝国 城市等政治客体,说明城市在地区政治经济中的地 位,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3、城市规模较小,但城市商业比较繁荣。
现代国家出现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并且明确指出了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和路径,并且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预测。
关键字: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城市化作为一个静态性概念,其涵义是指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城市生活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的各种状态。
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性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转换过程: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第二和第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三是地域的转换,即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上的扩大、功能和设施上逐步完善的过程。
四是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转换,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以世界城市化的大趋势来看,城市化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但是具体到中国城化的发展历程而言,并不能简单的概括位以上四个阶段,这也体现出了不同国家所具有的自身发展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伏波动是最显著的特点。
一般说来,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起点定在1949年。
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具体可分为六个阶段:1.起步阶段(1949-1957年)1949-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12.5﹪,这是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短暂,但是却是城市化规律得到正常显示的时期。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放在重工业部门上,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至1957年达到15.4﹪。
2.波动阶段(1958-1965年)1958年的“大跃进”,使大批劳动力涌向城市,出现了一次城市化高峰,城市人口的年递增率竟达10.5﹪,196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19.75﹪。
当然,这与当时急转而下的经济形势相比,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先秦城市的发展演变
先秦城市的发展演变摘要:城与市早在城市产生之前就长期存在着。
先秦城市处于中国古代城市由产生到初步发展的初始阶段。
它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关键词:先秦;城市;发展阶段先秦城市处于中国古代城市由产生到初步发展的阶段,它上承新石器时代,下接秦汉时代,历经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初期铁器时代,属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阶段。
它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仰韶时代的村落,即环壕聚落。
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发现较多,保存较好的有半坡和姜寨两处。
半坡遗址是一个不规则椭圆形,约3万平方米,有房子46座,窖穴200个,瓮棺葬70多个。
居住区分两片,中间隔一条沟渠。
每片居住区内都有一座大房子;在大房子周围是成片的呈半月形分布的中小型住房。
居住区外围有一条大壕沟。
壕沟外,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一陶窑。
仰韶文化时期村落已经根据功能进行了规划。
村外天然的河流或人工壕沟作为防御设施,使整个村落成为一个封闭性结构,可以说是后来城市外围护城河的“始祖”。
每个支族内部都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房子,周围是普通的房屋。
这些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环壕聚落中产生土围聚落。
先民在挖聚落环壕时,把挖出来的土堆放在壕沟两侧或一侧,堆土达到一定的高度便和沟壕共同起到防御作用,于是产生了土围聚落。
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环壕土围聚落。
第三阶段:土围聚落向早期城址的转变。
土围聚落产生后,土围越堆越高大,建造技术不断改进,从边堆土边夯实,堆土不分层,逐渐发展到分层夯实,就是堆筑法。
随着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出现了战争,环壕土围聚落也就向城转化。
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城是6座仰韶时代的城。
其中城头山城址近圆形,约8.8万平方米。
古城内有作坊区、居住区、公共墓地、祭坛、道路和其他一些辅助设施等。
城垣由堆筑法筑成。
城垣外为环绕的护城河,城垣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缺口。
城内地势高于城外约4米。
城西南部近中央部位是一片地势较高的夯土台基,呈凹形,可能是房屋基址或礼仪性建筑基址。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时期。
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
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
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
二是工业社会时期。
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
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
三是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
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
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
②郊区城市化阶段。
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
③逆城市化阶段。
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
从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为奴隶社会时期。
其城市特征: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
公元476-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为封建社会时期。
其城市特征:范围分布较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
1640-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其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4)现代城市阶段
世界多元化的时代,其城市特征是: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节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