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_课文解析
《新闻两则》研读赏析
《新闻两则》研读赏析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用“/”画出这段电头部分和导语部分(在文中画)
意在考查学生对新闻结构的知识掌握的情况。
“……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
2、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电头的知识及作用的理解。
电头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靠。
3、填充导语部分传播的五点信息:
⑴渡江人员________;
⑵渡江人民解放军的数量________;
⑶渡江战线的长度________;
⑷渡江的区域________;
⑸渡江的结果________。
本题意在让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整个新闻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尝试概括。
⑴人民解放军
⑵百万
⑶1000余华里
⑷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⑸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4、导语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把握。
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气概的赞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新闻两则》重点难点讲解语文精选范文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主体部分第二层写战况之后插入作者简要的议论(“此种情况……都很泄气”),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和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
对于敌军方面的情况详议,首先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其次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2、详略得当:《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课详写了第四层(“从此,河南全境……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主要战绩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3、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消息。
它一般有三个特点:⑴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⑵报道及时。
⑶简明扼要。
一则新闻(消息)在结构上包含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有时还有背景和结尾。
新闻多用记叙手法,写新闻须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4、写“消息”并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本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激情。
如文末“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六个动词连用,雄健用力,写出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5、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议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
新闻两则_课文解析
《新闻两则》课文解析人民解放军百万..长江..大军横渡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层析]以上为第..),东至江阴,均是一部分,即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及全局的战况,领起下文。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安庆、芜湖线,渡至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层析]叙述中路军的渡江战况,交代了新闻的六要素: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人物(中路军三十万人)、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①用一系列数字来介绍情况有什么好处?)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②“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从两个方面来写?)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层析]本层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分析了敌军抵抗之微弱的原因,交代了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
本层叙议结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行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解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解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包括了两篇新闻报道,分别是《我国科学家成功解析引力波》、《我国航天员成功完成太空行走》。
这两篇新闻报道都是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对于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分析这两篇新闻报道,使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如何提取有效信息。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他们对科技新闻感兴趣,但提取和分析新闻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学会从新闻报道中提取关键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分析、概括新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科技成就的自豪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闻的基本结构,如何从新闻报道中提取关键信息。
2.难点:分析新闻报道中的隐含信息,提高学生的新闻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新闻报道,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促进知识的内化。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
2.辅助材料:新闻报道的相关背景资料、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新闻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新闻?新闻报道了哪些内容?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两篇新闻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解析引力波》、《我国航天员成功完成太空行走》,让学生快速浏览,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篇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信息。
新闻两则详细讲解
第22句到结尾写了敌军溃败的情况,指出了敌军失败的必然趋势。
这两则新闻都是关于解放战争的新闻作品中的瑰宝。高层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结构完整严密,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均不缺,且主体部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疑难指津】
地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或: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兵中、西、东三路,横渡长江,二十三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时间: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下午。地点:南阳。
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经过: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结果:我军占领南阳。
如有关文艺、体育、娱乐、时尚等方面的新闻就很讲趣味性,以吸引读者。
有一句话就很形象直白的点明了新闻内容新的特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问题2: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你能理清这两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吗?
解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二十日夜起。
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
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之间在下列三个方面衔接:
1、时间上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过渡与衔接:第二层中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中间部分的填空题目是考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自己组织语言,
1、《新闻两则》解析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 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 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 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 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 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 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 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 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 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合众国际社伦敦1912年4月20日电]北大西洋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不会沉 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一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时分,该船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享有盛誉的防水船却无济于事。事故发 生时,泰坦尼克号正在以21海里的时速在有冰海域快速前进——有人也许会说是在 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前进着。数小时后,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船在乐队若 无其事的伴奏声中从海面上消失了。 五天前,当这艘船驶离英格兰的南安普敦开始它开往纽约的处女航时,船上大 约有2340名乘客和船员。在事故中大约有1595人遇难。只有745人得救,其中很多是 妇女和儿童。如果船上的救生船不是只够一半的人使用的话,得救的人会更海 底。 显然,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船与冰山相撞时,轮船只是稍稍颤动了一 下,没有激烈的颠簸。一开始,乘客们对此并没在意,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准备 去吃饭。 阿奇博尔德·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幸存下来的惟一的人。 “我费劲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 旋转起来,好像转个没完。后来我露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八糟的残骸。”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 婚妻子上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 了。船长也沉没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她们在船上与 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新闻两则》精读品析
《新闻两则》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评点】“百万大军”报道了我军力量之强大;“一千余华里”点出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写出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取得辉煌战绩;“均是”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本句用词精炼,铿锵有力。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评点】这一句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和渡过人数,用词准确生动。
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时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品味。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还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的意思。
3、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还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评点】本句语言生动形象,以森林的气势,枝叶茂盛的生机,树木生根来形容我军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佳段欣赏
4、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评点】这段文字是新闻的背景材料,说三国、道后汉,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而暗示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
《新闻两则》课文解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精读课文,探究理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 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想一想
这段话介绍了新闻的那些内容? [层析]以上为第一部分,即新闻的导语部分,概 括介绍了人物、地点及全局的战况,领起下文。
[层析]本层详细叙述东路军的渡江战况。本层所叙东路军渡江 区域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所以东路军所 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为此,详写东路军的激战,既能显示我 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作风和气势,又使文势涌起高潮。以 上为第二部分,按时间先后,又分三个层次,按中、西、东三 路军的进军顺序,叙述了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 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 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 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 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 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 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 此处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 地说明在江淮河汉区域共产党 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 的革命势力逐渐壮大, 如同点 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 点星火已成燎原之势,为下文 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 报道我军的胜利作好了铺垫。 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 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 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 新闻中很少使用修辞方法,而此处运用了比喻修辞, 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新闻两则解析
预习检测
1、读一读
ɡuī 瑰宝
kuì 溃退
xiè 泄气
línɡ 高屋建瓴
jiān 歼灭
sài 要塞
pánɡ bó 气势磅 礴
dí yīn
dānɡ
荻港 殷家汇 锐不可当
wú 芜湖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
形近字,多音字 荻港 dí 获得 huò
歼灭 jiān 阡陌 qiān 纤维 xiān
(qiàn)纤夫 纤绳
锐不可当 dāng 当真 dàng
要塞 sài 阻塞 sè 塞车 sāi
新闻的概念:
消息(news),又称新闻,通常 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 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 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是用事实说 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 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主标
式
引标
主标
主标
副标
引标
主标
副标
导语(消息写作的重心)
导语一般是正文的第一句或第一 段,它往往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 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引 起下文。它是消息中最有价值、最核 心事实的撮要。
主体(消息的躯干)
主体紧跟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进 一步阐述主题,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两种结构形式
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
),穷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
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 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 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 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语文新闻两则》课件
新闻媒体应该公正地报道事实,不偏袒任 何一方。
新闻的分类
01 按媒体分类
可分为报纸新闻、广播新 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 等。
03 按报道内容分类
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
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
等。
02 按传播方式分类
可分为文字新闻、图片新 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 等。
04 按时效性分类
可分为时事新闻、特写新
《语文新闻两则》 PPT课件
目录
•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 新闻的结构与要素 • 新闻的写作技巧与风格 • 新闻的阅读与分析 • 《语文新闻两则》内容解析 • 课堂互动与讨论
01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记录社会、 01 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它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 02 ,或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供最新的事实信息
快速浏览标题和导语:初步了解新闻的主 题和要点。
留意新闻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注意新 闻的语言准确性和客观性。
如何分析新闻
识别新闻类型
判断新闻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了解 其报道目的和受众。
挖掘新闻深层含义
透过新闻报道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 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
分析新闻结构
了解新闻的标题、导语、正文、结尾 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新能源技术的探索和创新。
06
课堂互动与讨论
关于新闻的热门话题讨论
01
总结词
激发学生兴趣
02
详细描述
选取当前社会关注的热门新闻话题,引导学生展 开讨论,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和关注。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新闻报道
总结词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要点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要点分析www.5y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本课目标、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锐不可当3、合作探究: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1《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解析
思考: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即可转入下 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教顽强,为了强调所以单独把它放在最 后面来写。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 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 分是哪几句?
思考: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 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 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 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主体: 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 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 (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 (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 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 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 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知识链接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 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 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 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 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 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 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分析主体部分
《新闻两则》知识讲解
《新闻两则》知识讲解撰稿:王军霞审稿:王欢欢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合计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知识积累1.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2.歼.(jiān)灭:消灭。
3.溃.(kuì)退:败逃,散乱。
4.绥.(suí)靖.(jìng)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绥靖,安抚,平定。
靖,使秩序安定;平定叛乱。
5.阻遏.(è):阻止,压制。
6.业已:已经。
7.签.(qiān):亲自写上名字或画上记号,以示负责。
8.督.(dū):监督、监管、指挥。
9.荒芜.(wú):野草丛生或野草丛生的地方。
10.不含:不包括。
11.阌.(wén)乡:河南省旧县名,1954年并入灵宝县。
初二人教版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语句讲解
初二人教版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语句讲解新闻类文章相对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大家对于当时的情况不一定理解,新闻两则语句讲解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大家可以及时阅读本文学习。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2.导语部分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稍作分析。
①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
“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②电头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③“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④“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⑤“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⑥“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3、全文解析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新闻两则》疑难解析
《新闻两则》疑难解析1、这两则新闻在语言上有共同的特点:简明准确,富有表现力。
通过阅读,反复体味,你能感受得到吗?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优势,用“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词语。
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则选取“占领”、“扩展”、“突破”、“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而描绘敌军溃败无能则用了“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不起丝毫作用”等词语。
这些词语简明有力,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两篇新闻对时间、地点、数字写得具体、详实,表明事实确凿,战绩显著。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表达方式有同有异,详略处理十分恰当,而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请加以说明。
这则新闻中相同的是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
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
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
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有必要详写。
关于过渡自然,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内在联系紧密,还应从语言标志上去体会其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的特点。
如文中前面写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鲁港地区”交代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后面就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既交代了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又补充说明了上文没提及的中路军所遇之敌的情况。
前面写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后面就写“我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上文呼应。
前面写了“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后面就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与之相呼应,起到了紧密衔接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课文解析人民解放军百万..长江..大军横渡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层析]以上为第..),东至江阴,均是一部分,即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及全局的战况,领起下文。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安庆、芜湖线,渡至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层析]叙述中路军的渡江战况,交代了新闻的六要素: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人物(中路军三十万人)、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①用一系列数字来介绍情况有什么好处?)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②“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从两个方面来写?)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层析]本层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分析了敌军抵抗之微弱的原因,交代了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
本层叙议结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行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及击溃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③本文中,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进军情况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析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层析]本层详细叙述东路军的渡江战况。
本层所叙东路军渡江区域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所以东路军所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
为此,详写东路军的激战,既能显示我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作风和气势,又使文势涌起高潮。
以上为第二部分,按时间先后,又分三个层次,按中、西、东三路军的进军顺序,叙述了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
【品味】标题概括了主要内容。
“百万”“横渡”显出磅礴的气势、胜利的豪情。
电头部分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一千余华里”表明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写出我军战绩辉煌。
括号内的“不含”二字语意明确,避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均是”概括了战线之长。
“突破”一词用得准确,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守敌,冲破敌阵。
“渡至”则表示的是从水路进军,如果用“到达”只能表示一般的抵达之意。
“即已”一词,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现已占领”,文言用语,语言精练,不拖沓。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段文字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
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不料……又……”一句充满了嘲讽。
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较为”一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程度上加以说明。
“歼灭”“击溃”词序恰当,“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
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不能置换。
这两个词突出了敌军失败之惨重。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层析]以上为第一部分,即电头和导语部分。
电头部分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及时性。
导语部分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寥寥几句,既写出我军的势如破竹,又写出了敌人的狼狈不堪,给读者以痛快淋漓之感,引出了下文。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④本文报道的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为什么要交代南阳的历史背景?)[层析]本层为南阳的背景资料,引用两则有名的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兵家相争之地。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绥靖区,以上凌云为司令官,企图发展的道路。
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百零一座,敌仅余十座)。
[层析]本层详细叙述蒋介石极其重视南阳,派重兵防守而后被迫放弃的经过,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的...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
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
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
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
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
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
..是树木,而且(⑤新闻中很少使用修辞方法,而此处运用了比喻修辞,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及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
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
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
[层析]本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详细叙述了三项成绩: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错误,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在我强大..各个孤立据点内的..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南阳守敌工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
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段的是从新疆调米的米宋希濂。
最近宋希濂升任广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
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⑥本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层析]本层列举几任国民党指挥官惨败的命运,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本层在写作方法上采用了“正衬”的方法。
以上为第二部分,即新闻的主体部分。
叙述了南阳的背景资料,交代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回顾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暗示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
【品味】“弃”“逃”两词形象地写出敌人狼狈不堪、抱头鼠窜的样子。
“当即”一词,说明我军出击迅速,势如破竹。
列举三国时曹操与张绣争战一例表明南阳战略地位的重要。
列举后汉刘秀建国一例进一步描述南阳的战略地位的重要,说明南阳自古人杰地灵。
二例共同表明南阳自古以来的重要。
“极”字形象地说明了蒋介石对南阳的重视程度。
“所谓”一词,极具讽刺意味。
蒋介石苦心经营南阳地区,目的是安抚、平定南阳,结果因全局溃败,被迫放弃。
“企图”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痛恨的感情。
“残敌”一词含有贬义,暗示敌人已无作战能力。
“一年多”在时间上限定,明确后面所述战绩的时间。
“最大”强调突出成绩。
“除……外”一句和“其余”一词确定了范围。
“不怕……只怕……”表示选择关系,生动、形象地写出国民党的致命弱点。
两个“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军成长、壮大的趋势。
语言节奏感强,充满了活力。
“随即”一词用得准确,形象地说明我军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强大”一词写出了我军磅礴的气势。
“困守”形象地写出敌人疲于作战的心态。
“被迫”写出由于我军的强大攻势,敌人不得不弃城而逃的局势。
“逃窜”刻画了逃敌的狼狈。
“如不再逃”是作者对逃敌王凌云黑暗前途的大胆预言,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必胜的坚定信心,也展现了我军的英勇。
答案速查:①更加直观、明确,使读者一目了然,很快了解渡江情况,增强文章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②解释说明了我军渡江顺利、敌军溃退的原因,从我方和敌方两个方面来写更加准确真实地介绍了当时的情况,让读者更客观地了解事实,体现出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
③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由此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可以分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之间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
叙述中路军和西路军进军状况,都从时间说起,中路军是“二十日夜起”,西路军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密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