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的源头
宁夏春节的祭拜关公传统习俗
宁夏春节的祭拜关公传统习俗宁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传统习俗。
宁夏春节期间,祭拜关公成为了当地人民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本文将介绍宁夏春节祭拜关公的传统习俗,并探讨其传承和意义。
一、祭拜关公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关公,也被称为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和忠诚的代表。
他在三国时期为蜀汉丞相刘备效力,并以勇猛的战斗和崇高的忠诚深受人们景仰。
因此,关公被尊奉为武神和忠义的化身。
在宁夏地区,关公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元代。
当时,关公的形象被引入宁夏地区,并与当地的传统习俗相结合。
逐渐地,关公的崇拜成为了宁夏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二、宁夏春节祭拜关公的具体习俗1. 贴门神:在宁夏的城镇,人们会在春节前几天将关公的形象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家门口或门神上。
这是为了给家里带来祥瑞和平安,并迎接新年的到来。
2. 祭拜仪式:在春节期间,宁夏的家庭会在自家的神坛或供桌上摆放关公的画像或塑像,并摆放香烛、水果和酒。
全家人会一同拜祭,焚烧香烛,敬酒祝福,并向关公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3. 投壶游戏:在一些乡村地区,人们还会举办传统的投壶游戏。
关公被视为护佑之神,参与者会将神圣的壶作为传家之宝,定期举办比赛。
抛壶游戏被认为能够增加家庭的团聚和幸福感。
4. 新春庙会:一些城市会在春节期间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在庙会中,人们可以欣赏到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品尝特色美食,并参与祭拜关公的仪式。
三、宁夏春节祭拜关公的意义与传承祭拜关公在宁夏春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代表了人们对忠诚、勇敢和正义的追求和敬重。
这一传统习俗的传承对于宁夏地区的文化继承和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传递着家庭团聚、敬爱祖先、忠诚友邻以及尊重历史的价值观。
同时,祭拜关公也成为宁夏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一部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关公传说
从当阳关公传说看民间文化精神●杨亚平千百年来,关公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符号,得到全球华人的广泛认同。
关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被以各种形态世代传承。
人们口头流传的关于关公的各种传说,便是这种精神传承的体现之一。
当阳是关公的陵寝之地,也是关公最先显圣之地,对关公崇拜的发端和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阳民间对关公的崇拜信仰,也因为这种缘份显得更为浓烈,关于关公的各种传说丰富多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恶褒贬,精神追求,都能在这些传说中体现出来。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不难体会到人民群众热恋故土、崇尚英雄、敬仰忠义等传统文化精神的光芒。
一、关公崇拜与热恋故土的传统文化心理紧密揉和“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热爱家乡,怀念故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表现。
当阳民间传说把对关公的信仰崇拜,与热恋故土的传统文化心理紧紧地揉和在了一起。
当阳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在众多的三国遗迹中,与关公有关的地名多达40余处,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也伴随着这些地名而世代相传,这使得关公民间信仰有了更多的实物寄托,人们也因家乡的土地上有圣人的足迹而感到自豪。
当阳东汉时属南郡,关羽镇守荆州10年,其遗迹遍及当阳。
玉泉山的珍珠泉,传说是关公显圣时赤兔马刨地而涌出的泉水,因而又叫“马刨泉”。
泉边山坡上,立有“汉云长显圣处”石柱和“最先显圣之地”石碑各一。
王店镇有关公教义子关平习字,墨水泼地使土变黑的“黑土坡”、骑马训练的“跑马岗”;草埠湖境内有关公攻打樊城时的“点将台”;陈院、淯溪、河溶等乡镇均有关公行军歇马的“歇马沟”、“歇马寨”、“歇马台”;陈院有关羽歇马松铃的“松铃沟”、“观天旱”、整顿军纪插旗竿的“竿子沟”;庙前镇有关羽屯兵的“营盘沟”、“插旗岭”,凿石饮马的“石马槽”、丢失《春秋》的“拿书院”;淯溪镇有关羽放马的“放滩河”、关羽张飞比赛拉弓的“引弓堰”;官垱有关公跑马的“跑马岗”、赤兔马曾歇于此的“木马岭”;胡场有关公磨刀的“关刀冲”……关羽败走麦城,所经路线绝大部分在当阳,从荆州的“望兵石”开始,经江陵“掷甲山”到当阳境内,其遗迹有“落帽冢”、“盖溪庙”、“断头山”、“麦城”、“周仓墓”、“关兴坡”、“鸣儿山”、”拖刀石”直至远安”回马坡”,再到当阳玉泉山高呼“还我头来!”全程有许多悲壮动人的故事。
关公简介资料
关公简介资料关公,全名关云长,字长生,相信大家对他并不陌生。
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古代将领,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后盾。
关公在历史上以其勇猛无敌、忠诚义气而著称,被人们尊为忠贞之极,威武之象。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公的生平事迹。
关公于公元160年出生在中国河北省涿郡昌黎县,相传他是关陇的后裔,因此才有了“关云长”的名字。
关公自小就颇有武术天赋,聪明机敏,力大无穷,被称为燕人郎将。
他不仅善于骑射,还精通马术和谋略,是一位全才型将领。
关公从小就深受家族和家庭的教育,他的祖父关让是著名的武将,父亲关康是汉末涿郡的县令,而哥哥关索则早逝。
受家族传统影响,关公从小就树立了追求武勇和忠诚的志向,这才有了他后来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
关公的生平中最为著名的事迹就是他跟随刘备,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
当时,刘备为了与曹操抗衡,希望得到关公的帮助。
关公经过多次考虑后果断投靠了刘备,成为了刘备的亲信征战将领。
他和张飞一起,被认为是刘备最亲密的朋友和忠诚的战友。
在刘备的带领下,关公表现出了无比的勇猛和无畏精神。
据史书记载,关公在战斗中曾经杀掉了多名敌将,他以一敌百,威武凛然的形象深深地震慑着敌人。
他不仅在刘备的吩咐下荡平了南中地区,还在官渡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刘备军队的重要支撑。
关公的勇武和忠诚并没有因为战胜敌人而停止,他在平定南中地区后,被任命为益州刺史,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
关公在这个职位上一直表现出极高的能力和聪明才智,他改良农业,开辟水利,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他还强化了蜀汉的军事力量,为刘备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然而,关公的英勇事迹也终究难逃悲剧的命运。
公元219年,关公之死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故事。
当时,关公率领军队进攻东吴,却因为被埋伏而陷入了重重危机,最终被敌人所俘虏。
关公被东吴的丞相曹瞒(字操)斩首,年仅58岁。
关公的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忠诚和勇猛形象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中。
为了纪念关公,后人将他封为“武圣”,并建立了许多关公庙,供奉他的神像。
关帝崇拜的起源
关帝崇拜的起源:一个文学史现象的历史文化考索胡小伟引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实在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他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在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保民」的神祗。
明清间一度遍布全国城乡的「关帝」庙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清人赵翼对此也颇不解,他曾历数关羽崇拜的过程,并感慨道:「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皆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
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
明洪武中复侯原封。
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以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
其道坛之『三界馘魔元帅』,则以宋岳飞代,其佛寺伽蓝,则以唐尉迟恭代。
刘若愚《芜史》云:『太监林朝所请也。
』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
本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1]在清代关庙中有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封建时代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海南是关公信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关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神祇,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崇拜和尊敬。
而在海南,关公信仰更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关公信仰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宗教、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从历史层面来看,海南关公信仰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时期,关公就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备受尊崇的神明,尤其是在军事和武力方面备受崇拜。
而在海南地区,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关公信仰也逐渐传入海南。
海南的关公信仰在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关公庙宇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人崇拜和祭拜的对象。
在这一时期,关公信仰在海南的影响力愈发显著,不仅在宗教场所受到崇拜,更是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宗教层面来看,海南关公信仰也有一定的变迁。
在古代,关公被奉为武神,主要在军事和战争中受到人们的祭拜。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关公神灵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将关公视为至善至义的象征,寄托着对正义和公平的向往。
在这种情况下,海南关公信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单一的军事神明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从社会层面来看,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关公信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
一方面,现代都市化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新的认知和需求,关公信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现代宗教多样化和自由化也给关公信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这种多元化的宗教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了关公信仰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对关公信仰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代社会,海南关公信仰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关公信仰,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原创2019-12-17 08:40·小小的酸奶在我国的民间,有着众多的关帝庙,而且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种混社会的结拜一般都是拜关公像。
因此,很明显,关公信仰是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而且,关公信仰不仅仅影响着国人,还走出了国门。
那么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呢?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自古乱世出英雄,而三国时期,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关羽就是当时最为闪耀的几颗明星之一。
历史上的关羽在三国时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勇猛无敌。
这点在当时是公认的。
曹操麾下的谋士程昱和郭嘉就评价过关羽,称他与张飞都是'万人敌'。
除了勇猛外,关羽最值得称赞的就是他的忠义,有着'国士之风'。
能够放弃曹操赋予的财富和地位,千里迢迢回到刘备身边。
但是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时代中,关羽并没有很高的评价。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荆州战败,对刘备事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而且关羽在性格上也是有着巨大的缺失。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张二人的评价就是先褒后贬:'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同时,蜀汉对关羽的谥号为'壮缪侯'。
何为'壮缪'。
根据周朝谥号的解读,'壮'这个字含有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等意思,这是对关羽勇武和军事实力的肯定以及结局的惋惜。
而'缪'这个字含有名与实爽的意思,也就是说关羽名副其实。
这两个字一褒一贬,相比同期一起追谥的马超等人,就关羽的谥号算是比平谥稍好,其他人全是美誉,由此可见刘禅等人对于当初关羽的兵败是有责怪之意的。
而一直到宋朝,对关羽的主流评价都是如此,比如朱熹一方面称赞关羽的勇,另一方面称关羽'恃才踈卤自取其败'。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受崇拜的偶像: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社会,曾经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漫长历史过程。
在这已经逝去的悠悠岁月中,那些曾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和文明发展史上放射出辉光的历史名人,确实浩如烟海,灿若繁星,难以胜数。
然而,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诞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孔子,在其七十余年的生涯中,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孔子的思想,不仅构成了维系二千余年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主要思维原则。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
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
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
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
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甚至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
清代中叶,仅京城之内,拜祀关公的庙宇,便多达一一六座,如再加京畿郊县,关庙总数竟在二百座以上,远远超过了京城当时所拥有的孔庙。
有人概算,如按每县设一座孔庙,清代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庙,那么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子庙数的一百倍。
无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
”而清代的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
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
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
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
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
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
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
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
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
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
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
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
《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1)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关公崇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文化,可以概括为关公文化。
所谓关公文化可以表述为:基于对关公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相关社会集团具有的特色的民俗文化。
也就是说在千百年来人们尊崇、信仰关公的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相关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
它以关帝庙宇为物质载体,以祭祀、文学、传说、民歌、绘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寄托人们对关帝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形成了奉祀关公的丰富的文化景观。
关公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大环境中形成、发展的,千百年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地影响和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各种分异。
反过来,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条件下可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关公信仰文化同样如此。
此过程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分析关公文化的基本框架。
即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产生的源地随时间过程的传播扩散、不同时间断面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关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冲突和整合、所有这些过程发生发展的结果或状态(即文化景观)。
本文对关公崇拜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审视分析,由此勾画其在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流变。
一、关公其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一类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对人神的崇拜。
所谓人神崇拜就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些生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神化,并赋予其某种或某些职能进行祭祀和崇拜。
原始人类认为生前强有力的人,其鬼魂也一定是强有力的,于是就把这些人神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方式为后世所继承。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历史人物被人为地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或专门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
奉祀人神的庙宇遍布城市乡村,人神信仰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形式。
如,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运城关公文化2000字
运城关公文化2000字运城关公文化是指以关公为核心,以运城地区关公庙为基地,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的一系列活动和实践。
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英雄人物,关公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精神力量,他的形象被广泛地崇拜和崇敬,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运城地区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关帝文化是运城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
运城关公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关帝庙之一,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运城关公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膜拜。
庙内供奉着关公的神像,庙内还设有关公文化展览馆,展示着关公的历史、传说和影响等内容,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关公的伟大和崇高。
运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体现在关公庙的建设和管理上,还体现在各类文化活动和实践中。
每年的关公诞辰日,运城关公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在庆祝活动中,人们会表演关公的经典故事和战斗场景,还会进行传统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关公的敬意和崇拜之情。
此外,还会举办关公文化研讨会和展览,邀请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展示,以推动关公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运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在运城地区有着深厚的基础,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公被誉为“武圣”,他的形象被广泛地应用在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形象。
关公的义勇精神和忠诚品质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设有关公庙,供人们膜拜和祈求保佑。
运城地区作为关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运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公的忠诚和正直品质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价值观,关公的义勇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重要动力。
通过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关公忠义仁勇的故事
关公忠义仁勇的故事关公忠义仁勇的故事导语:面对关公如此多的封号谥号,确实让人眼花缭乱。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公忠义仁勇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公的知名度,其实不亚于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伟人;但关公忠义仁勇的人文精神,却是任何一个人难以企及和超越的。
我们有理由向世人宣示:关公不仅是运城的,也是世界的;关公不仅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将来的!关公与山西运城《三国传·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州。
”这里所说的“河东”,指的是两汉时期的河东郡,主要指今运城地区;“解”,就在今天运城解州一带。
在解州镇西门外和常平村,分别竖有“关公故里”、“关公故宅”石碑各一通,均为清康熙时解州知州言如泗所立。
坐落在常平村的关帝家庙,相传是关公的故宅。
关公塑像关羽生平第一义举,就是悯冤除霸。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疾恶如仇。
当地民间传说,关羽原本是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
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
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
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
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道这个哭泣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
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
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
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
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
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
大家虽然气愤,但慑于吕熊财大气粗,又都无可奈何。
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
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
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
解州关帝庙结义园关王故里关羽逃到涿州之后,偶然机缘遇到了刘备和张飞,因志趣相投,从而桃园结义。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可追溯到明代。
在明代海南岛初期的移民中,不少是从福建、广东等地来的。
他们将关公信仰带到了海南岛,从而形成了海南的关公信仰文化。
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海南关公信仰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海南岛出现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混乱。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关公的信仰更为迫切和深厚。
他们相信关公是个英勇、正直、忠诚而无私的神仙,能够驱灾避难,保佑人们平安。
他们建起了关帝庙,并在关公的庙宇前祭拜祈福。
传说中,关公曾在南阳击败了曹贵人的敌人,于是被尊奉为“神仙将军”。
随着海南岛社会的发展,关公信仰逐渐得到了普及。
不仅民间信仰,还有官方的庙宇和官方事务,都有关公的存在。
这种信仰的普及程度令人震惊。
即使在较小的城镇和乡村,也能找到至少一座关公庙。
而且,不管是贫富、男女、老幼,都能够参与到相关的宗教活动中来。
人们每到关公的庙宇附近,都能感受到一种神圣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的大潮下,海南关公信仰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和城市化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关公信仰也逐渐丧失了人们的关注和信奉。
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信仰感到陌生和无趣,更倾向于追求眼前的享受和利益。
一些关公庙宇也逐渐荒废,丧失了往日的繁荣。
也有一些关公信仰的现代化转变。
一些关公庙宇将传统的供奉形式与现代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将供奉关公的庙宇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场所。
人们不仅能够祭拜关公,还能够参观关公的历史展览、品尝关公文化衍生品、参与文化活动等等。
这样一来,关公信仰的影响范围和吸引力也进一步扩大,更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和了解关公。
海南关公信仰经历了明代到现代的变迁,从最初的迫切信仰到近代的丧失,再到近年来的重新恢复和发展。
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海南关公信仰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文化历经千年沉淀,至今仍能为当代社会提供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关公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一、关公文化的历史渊源关公文化起源于三国时期,当时曹操惧怕关羽威势,投降蜀汉后曹操将其处决,而汉中马铁故地的徐庶等人为缅怀关羽将圣人祀之于庙宇,这就是现在的“关公庙”。
“关公庙”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唐宗敬将其祀为庙神,风靡中国各地。
由此可见关公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意义1. 敬仰英雄精神——“忠、义、诚、勇”关羽为忠义之人,重托信义,任可难辞,义无反顾,表现了其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的特质。
在当代,我们也应敬仰这种忠诚正直的精神,尤其是在现代化社会的众多文化选择面前,我们更应该取长补短,诚实守信,不忘初心,勇毅向前,展现出忠、义、诚、勇的精神。
2. 加强文化认同——关公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在关公文化的影响下,更加加深了我们的中华文化认同。
在当今社会,传承中华文化已经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关公文化,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从而使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生活中。
3. 弘扬爱国精神——“万里长城第一关,关云长早回天”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强烈的爱国精神,才能凝聚一个民族的力量。
关公文化弘扬了中国人民对于祖国的向往与热爱,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关公文化的弘扬,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4. 探索文化美学——文化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时代性,而关公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在当代社会中,关公文化已经在文化美学领域得到深入的发展,不少艺术家将关公“义”的形象作为文化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广文化展现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总而言之,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与情感归属。
论关公文化现象成因
论关公文化现象成因关公生前只是刘备手下一员战将,然而在死后一千多年时间里却日趋走红,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断推崇,赐爵加号,到清朝光绪为止,所赐爵号竟达26字之多。
爵号之多之高之尊,居然超过“大行皇帝”孔子,溢美之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自朝廷,下至民间都尊崇其为“关帝圣君”。
清代关羽庙无处莫有,香火之盛前所未有。
关羽不仅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甚而被奉为消灾除病的神灵。
在官方大力推崇和民众尊崇礼拜下,关羽从生前的战场步入了民众的家庭;从生前的虎威将军逐渐加封为“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关帝圣君”;从人被崇拜为神;关羽形象从古时的荆楚大地生发升起,到享誉天下,并伴随华人的足迹走向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由传播关羽、尊崇关羽、仿效关羽、礼拜关羽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长河中一条奔腾激越的溪流,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如此种种由关羽形象而生发、表现的文化形态,本文称之为关羽文化现象。
面对这一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特有现象,人们不禁要问:它何以生成?何以发展?何以鼎盛?总之,其成因是什么?关公文化兴起的历史根基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着历史的、现实的,官方的、民间的,民族的、个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等多种原因。
关公文化现象也不例外。
客观地说,关公文化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历史赐予。
倘无汉末纷争至魏晋统一这段特殊历史的客观存在,岂有三国故事及关公文化?正是由于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存在,才为史学家陈寿著作《三国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其次,得益于陈寿这位历史的书记官记录下这段珍贵历史,撰写了著名史书《三国志》,从而为后世民间文学和纯文学家提供了艺术创造的原始素材,又以极简约的文笔给创作者留下了充分发挥想象的艺术空间。
从而使以三国历史及关羽生平为素材的民间传说、平话艺术、杂剧表演、小说创作等既有史据可依,又不拘泥于史据。
倘史书写得太详反易局限后世各种艺术创作者的思维空间,束缚其想象的自由度。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海南是关公信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便有着广泛的关公信仰。
关公(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被誉为忠义的化身,深受人们的崇拜和敬仰。
海南民众从19世纪末至今,对关公的信仰逐渐发展和演变,其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对海南关公信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海南的农村地区,关公堂是较为常见的信仰场所。
关公堂起源于明清时期,是由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建造的。
关公堂内供奉有关公神像,信众们会在每年关公的生日、神诞日等重要节日前后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表达对关公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这些关公堂在海南乡村的很多地方都是村民社交活动、传承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快速变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海南关公信仰也经历了一定的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涌入城市生活,农村地区的关公堂逐渐面临着凋敝和废弃的局面。
受到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对传统信仰的兴趣不再那么浓厚,对关公信仰也渐渐产生了疏远。
海南关公信仰并未因此完全衰落,反而在一些城市地区重新焕发了生机。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海南的一些旅游景点开始将关公文化作为特色文化来宣传和推广,如海口的关帝庙,三亚的崖州关公祠等。
这些景点通过展览、表演、故事讲解等多种形式,向游客介绍关公的故事和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进而引发了一些游客的信仰和赞扬之情。
这种景点化的关公信仰,使关公成为了旅游文化的一部分,一些信仰关公但受到城市生活影响不太可能去农村的人士,也可以通过到这些景点来表达对关公的敬意和崇拜。
与此海南关公信仰也渐渐融入到一些现代社群中,成为了一种身份象征和社交纽带。
一些商会、同乡会等组织开始在城市地区兴建关公堂,并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促进了关公信仰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现代社群中的关公信仰更多地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表达,更加注重社交和团体活动,与传统农村地区的关公堂有所不同。
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可以看作是传统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和调整。
从关公身份的演变看关公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参加 的佛 事 活 动 中 , 了佛 菩 萨 以外 , 除 由人 而 神 的 , 只 而 以宋 代 为实 际发 端 。而有 宋一 代正 是 中 国历 史 上 圆
有关羽一人参加 , 可见关羽在统治者心 目中的地位 。
融三教、 创建新文化 的关键时期 , 也使关羽崇拜从此融 后 世统 治者 不 断地 为关 羽神 目中 。清 代关 庙 中有 这样
关 羽 生前也 就 是一 名蜀 国大将 , 不说别 的朝代 , 单 的帽子越 来越 大 。 治九年 (6 5封 为“ 义神武 关圣 顺 12 ) 忠 说三国时期 , 论勇猛 、 智谋 、 威望 , 超迈其上者大有人 大帝 ” 从此 ,武 圣 ” 羽在 地位上 终 于取代 了姜 太公 , 。 “ 关 在 。论 职位不 过汉 寿亭侯 、 追谥 壮缪 侯 。然而 一千 年 的 成 为封 建 社会 的 “ 武圣 ”也变 成 了为全 民所 接 受 和崇 , 时 间里竟 屡屡 升迁 , 百姓 对 其奉若 神 灵 , 乃至 到今 天形 拜 的“ 关帝 ” 。享受 祭 祀上 以及 所能 享受 的各种 待 遇 的 成对 其尊 崇 、 效 、 仿 礼拜 的独 特文 化现 象 。我们 不 妨从 规格上都是与孔子相等同了。“ 关帝庙 ” 遍及全国大小 关 羽身份 被官 方和 民间不断 圣化 、 化 的过程 中 , 神 探寻 城镇 农村 。 其历 史 、 心理等 原 因 , 梳理 出它对 关公 文化 的影 响 。 清代把关羽崇拜推上了历史的最高峰。这一方面 据《 三国志・ 关张马黄赵传》 记载 :关羽字云长 , 是 明代崇 拜 的继续 , 一方 面还 带有 少数 民族 的特点 。 “ 本 另 字 长生 , 东解 人也 。 河 亡命 奔涿郡 。 主于 乡里合 徒众 , 还 是在关 外 时 ,满洲 君 臣对关 羽 的崇拜 就不 弱 于关 内 先 而 与张飞 为之御 侮 。先 主为 平原 相 , 以羽 、 为别 部 司 的汉族族群。 飞 在他们定都盛京( 今沈阳) , 后 就在皇宫后 马、 分统部曲。” 中描写了他斩颜 良诛庞德 、 其 水淹七 门地载 ̄# 为关羽建庙 , ' l -- J 并赐额 “ 义高千古”后人关定 , 军、 刮骨疗 毒 、 金 封 印 、 婚孙 权及 走麦 城 的事 迹 。 挂 拒 寥 都北京后 , 仍在皇宫后 门地安门外为之建庙 , 每年五月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关羽从一介武夫到成为关帝——中国民众普遍信仰的大神,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神格之高,在中国古代人神中罕见。
作为一个绵延千年的宗教现象,关羽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仍可粗略分为外在和内在因素两种。
1. 外在因素从上文可看到使关羽成为神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统治者的推崇历代统治者对关羽的封赐,目的明显是利用关对民众的影响,以巩固他们的统治。
为强化自己的管治威信,不少帝王甚至编造出关羽显灵庇护的故事,以确立自己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
[23]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政府向有「神道设教」的宗教思想和政策。
[24]对於民众,关羽是忠贞的化身,是正义的代表。
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勇武惯战的形象,正好符合封建王朝所推崇的道德典范,尤其是强调君臣关系的「忠」的方面。
故不断为关羽加封,以起教化百姓之用。
由於帝王的不断推波助澜,使关羽的地位变得无比显赫,成为国家祭祀的神只和皇家的保护神,与「文圣」孔子齐肩而为「武圣」,而且奉祀的规格和顶礼膜拜的程度更甚於孔子。
(二)儒道佛的拉拢关羽信仰的盛行在某程度上是得力於儒道佛三教的争夺,关羽甚至如郑土有所言:「成了三教合一中的网结点」。
[25]历史上关羽的人品和行为,虽然并非人人称许,[26]但儒教却因「神道设教」的思想,颇愿接纳民间不断神化的关羽形象,并视之为「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又甘愿与道教合作,利用其劝善文书,以教化「下层民众」。
[27]道教除了尽力抬举关羽为大神外,为迎合历代统治者「神道设教」的宗教观念,道教以关羽的名义,藉扶乩方术杜撰了许多劝善书,大事宣讲忠孝节义、礼义廉开。
[28]游子安认为,善书的出现有助关羽信仰的普及。
[29]张志江也持相类看法,指出这些通俗道德教科书流行民间,起到了正统儒家经典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故深得历代统治者赞赏,为关羽信仰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0]至於佛教的拉拢,张志江指出,一定程度上也使关羽的地位提高了:「脱离了染祠淫祀的行列,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佛教的殿堂,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邪神厉鬼,其神格日益趋向於善」。
关帝文化
关帝庙位于东山铜陵镇最东端,风动石风景区内。
它濒临苍海,依山而筑,气势非凡。
其后有古嵝山脊(俗称“龙岭”)为靠,铜山古城拱卫于前,左有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民族英雄黄道周故居,右侧不到百米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的东山风动石。
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关帝庙实际占地面积长32米,宽16米,共522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庙虽小而小巧精致,堂皇绚丽,主要建筑艺术品集中于中轴线上,由低而高,层次有序,布局严谨,有门楼、前殿(拜庭)、大院回廊、大殿及花园等。
主座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
整座殿宇飞檐斗拱、雕梁面栋,金木雕、石雕琳琅满目,金碧辉煌。
殿顶琉璃铺瓦,庙脊彩瓷剪贴,一饰“双龙戏珠”,一饰“丹凤朝阳”,其余花鸟鱼兽千姿百态,流光溢彩。
庙宇朝北广场中线上,有一口白石栏杆围塘,曰:“罗星池”,清澈映蓝天,金鲤畅遨游。
罗星池之左有一口八卦井,玉液叮当,四时不枯;之右竖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显示关圣帝君之威严。
广场庙前雕放一对原“天尊堂”古狮,造型凶猛,线条粗犷。
关帝庙庙门为华表楼亭式建筑,俗称“太子亭”,筑在高台之上,由六根圆形石柱并二根石梁承托数百香木斗拱构就。
每拱一斗九升,叠彩垒金而上。
楼亭顶端饰有独具闽南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饰有“八仙过海”、“八兽图”及唐宋帝王将相造型塑像120尊。
华表石柱刻“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
横梁正面刻“嘉靖壬寅五月吉日前劝缘子孙重修”。
飞檐下前额竖一方镂花鎏金匾,上镌“武圣殿”;后额亦竖一方镂花鎏金匾,上镌明万历年间铜山进士文三俊敬题的《关帝圣君赞》。
“太子亭”建筑艺术高超,巍峨壮观,精美绝伦,历数百年台风、地震而安然无恙。
进山门即到庙中小院。
两厢青瓦回廊,紧抱山门,廊下竖有明清檀越施主芳碑,其中以道光16年福建水师提督许松年偕金门总兵郭继青、陈化成捐金重修武庙记碑更为珍贵。
前殿经前院登石级而上。
门额正中嵌“山西神圣”石匾,两旁石柱刻有山东薛受益所题门联:“山岛雾收舒正气,海门日出照精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公文化的源头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方面,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而且早就随着华人飘洋过海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关公文化热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关公文化在东南沿海又开始逐渐升温,内地也开始受到影响。
从其趋势看,关公文化热有可能在大陆再度兴起。
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比以往更健康地发展,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认为对关公文化有必要重新思考,系统研究。
在此,我们仅就关公文化的源头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关公研究会孟海生先生在《关公文化起源及关公生平》①中说:“运城是关公文化发源从目前史料上看,关羽的一生大略是:17岁结婚,18岁生儿子关平,29岁前后,因当地盐商欺压百姓,关羽铤身赴险,杀其“党族”等后,出逃到河北涿州,结识张飞,再而刘(一)陈寿《三国志·关羽传》只说关羽“亡命奔涿郡”,没说是何原因。
裴松之亦是河东人,与关公同乡,在注《三国志》时,也没有说明为何“亡命”。
《关圣帝君生平传略》②说:(关公)年十七娶妻并得三子。
东汉末年,天下倥偬,禀父母曰儿已有后,足奉祖,尔今汉室将烬,乱臣贼子,纷纷蜂起,当为匡扶之业。
旋离家,奔波五载至涿州与刘备及张飞遇。
根本没有说杀人之事。
张德成、崔元和在《常平家庙——关公文化的拓展和延伸》③中,提到过关公年轻时在家乡打死人的事,但据关公故里的民间传说,少读《春秋》而深明大义的关公,在年轻之际,因不满当地恶孟文坐实为“盐商”,且杀人远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其“‘党族’等”,不知所据是何“史料”?大家都知道,解盐质地比海盐、井盐均好,解州之民以此为生,与盐商产生矛盾,乃(二)查《三国志·关羽传》及刘备、张飞诸人传记,均无“金兰盟誓”之事,只有“恩若兄弟”等语。
《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无桃园结义之事,正史但言“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小说因此遂捏造桃园结义之事。
然则曹操厚遇刘备,亦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岂曹、刘二人亦结义兄弟乎?孟文虽有意回避了小说“桃园结义”一词,但“金兰盟誓”仍然是指结义为兄弟。
事实上,史书所记是说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来是君臣关系,而他们却像兄弟一样亲密无间,这就是“恩若兄弟”的正解。
后人往往不注意前后语言所表达的整体意思,而误以为他们是结义兄弟,且“恩若兄弟”的“若”字,已明言其关系并不是结义兄弟,只是关系像兄弟一般亲密。
若果真是“金兰盟誓”,那就是典型的结义兄弟,而不需用“若”字了。
那么张飞的两关公前三十年在其家乡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如同他的祖祖辈辈一样:从小上学读书,长大结婚生子,如果不是后来“亡命涿州”,则最终“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形成关公文化?即使如孟文所说,关公铤身赴险,杀了盐商的“‘党族’等”,也仍然只是一个普通人。
因为在汉末那种大动荡的年代里,像关公这样铤身赴险的人所在多有,推而广之,此前此后历朝各代,像关公这样铤身赴险的人也不少见,却从来没有谁因此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因此,把关公的出生地解州即今之山西运城说成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明孔子文化的源头在其家乡山东曲阜,是因为孔子一生除了周游列国时离开家乡一段很短的时间之外,基本上都在其家乡授徒讲学,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是就他一生教学的总成就而言的。
此外则是在家乡著《春秋》,删定《诗经》,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他在教学与学术研究时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儒家学说,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而关公自30岁前后逃离家乡之后,直到60岁壮烈牺牲,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山西运城。
而前三十年在家乡又只是芸芸众生之一员,史书对其前三十年除“亡命奔涿郡”一句之山西运城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其家乡的关庙,那恢宏的气势,历代帝王的封谥,的确是全国第一。
可惜,据张德成、崔元和考证,那是金大定17年以后的产物,而那时关公文化早已形成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可以说,它正是“关公文化的拓展和延伸”,是关公文化影响关公家世,演义不详,即陈寿《三国》亦未明载,以故世罕知之。
至清康熙戊午,解州守王公朱旦浚井,得关公圹砖,上刻公之祖考两世讳字生卒甲子甚详,王公因作《关侯祖墓由此可知,关公世系传说一直到康熙时期才披露于世,这更是关公文化形成以后的事。
关公并不等于关公文化。
提到关公其人,如同提到张公、李公一样,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其姓名字号、年龄籍贯等等,而提到关公文化,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其内涵、特色、源头、成因、影响等等,二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关公与关公文化划上等号,进而认为关公是山西运城人,山西运城就是关公文化的源头,此其一。
其二,考察我国传统和现行做法,一个人的生平传略都是以其工作过的地区或单位表现为主,而以其出生地为次。
具体到关公其人,理所当然应以其长期战斗并最后壮烈牺牲的荆州为主,而年轻时逃离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的出生地则只能为次。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也正是这样写的。
我们现在探讨关公文化的源头也自然应分清主次。
其三,关公文化并不是关公生前自己创造的,而是其死后,由后人造成的。
首先自然应是由长期同关公在一起英勇战斗、亲眼目睹过关公壮烈牺牲、亲身感受过关公好处的荆州人民不断孕育、逐渐造成的,而绝不可能是其他!基于以上事实和分析,所以,我们说山西运城只是关公的出生地,而不是关公文化的源关公三十岁左右亡命离家之后,据《关圣帝君生平传略》所言:“奔波五载至涿州与刘备、张飞遇,共谋结义”。
从“奔波”一词可知关公这五年中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立足之处,也没有任何业绩可言。
不仅如此,连经过了哪些具体地方都无从查考,只是留下了这样一个传说:关公逃出潼关时,守关军士见其形迹可疑,遂盘查其姓名,他一时语塞,便指着潼关这个传说很有可能是从《桃园经》⑥“汉室多奸佞,改姓下凡尘,春秋丈夫志,生长解梁城,指关为我姓,下界又称臣”中的“指关为我姓”一句附会而来,或者相反,“指关为我姓”一句来源于传说。
至于“共谋结义”之事,前已述及,兹不复赘。
由此可见“潼关”此后,关公追随刘备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直到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死、刘备领徐州为止,其间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讨董卓时的“温酒斩华雄”,可惜史有明文,华雄为孙坚所斩⑦。
“温酒斩华雄”是关公文化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关公文化形成并处于高潮时刘备继陶谦领徐州之后,与袁绍、袁术、吕布、曹操争战,直到建安五年刘备败逃袁绍处,张飞不知所之,关羽护着刘备妻子投降曹操。
在这长达6年的时间内,为后人所称道的也只两件事,一为土山约三事,一为秉烛达旦。
而考诸裴松之注《三国志》,此两事均于史无征。
相反,《蜀记》与《魏氏春秋》则载有“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多次向曹操提出欲娶吕布妻,结果曹操发现吕布妻“有异色”、“因自留之”,而关羽落得个“心不建安五年春正月关公降曹,至同年六七月,“关公亡归刘备”。
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在曹营倒是留下了“人在曹营心在汉”、“刺颜良,解白马围”、“封汉寿亭侯”、“挂印封金”、“拜书告辞”等一些于史有征的忠义勇武佳话,可惜时间太短,这些佳话不可能深入到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为大众所认同。
加之曹操一再“义之”,于关公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因为曹操诛灭董承,威逼献帝,名声实在太坏,正如徐文长所说的“见许于人者,亦问其许者之人为何等”⑨。
受到曹操赞扬,不仅当时百姓难以认同,即使是今天,也有人对关公与曹操的关系持否定态度。
试想,对关公在曹营的认识历来褒贬不一,曹营怎能成为关公文化的源头呢?关公出仕三十年,在建安六年随刘备投刘表之前的十余年,其战斗历程大体如上所述。
我们已逐一作了考查,确实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成为关公文化的源头。
事实上,上述各地关公从建安六年随刘备投荆州刘表之后,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满花甲之年在荆州当阳壮烈牺牲为止,近二十年一直在荆州这块土地上战斗,从未离开过荆州一步。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刘备刚借得荆州以为立足之地,便封关公“为襄樊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⑩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又“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⑾如果关公不是忠义有加,刘备如何敢将自己的根基和盘托付给关羽一人?关公董督荆州,“专有荆土”,集中体现了关公以义为核心的忠勇品格,受到历朝各代特及董督荆州也,降于禁,戮庞德,梁郏陆浑遥受印号,威声赫然,震叠华夏。
曹操谋徙许以避其锋,江东请求婚之结其好。
使西南僻陋之蜀,屹然为鼎足强国,二敌睥睨而莫敢妄动者,非公之力欤?初,王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死生一之。
及昭烈取益,留王镇荆州,独当一面,犄角蹙操。
昭烈进取汉中,王威镇许洛,几复汉矣。
不幸而操、权合谋以图王,王死而曹氏篡。
昭烈与飞出师伐权以诛仇,飞死而帝崩。
始则王与飞以死事昭烈,终则昭烈与飞以死报王。
呜呼!逮夫督守荆州,行师襄樊,鸣鼓则曹仁丧胆,扬旗则吕常束手,遂降于禁,斩庞德,胡修、傅方之徒,闻风而受降。
于是威震华夏,莫不响应。
虽曹操之奸雄,议徙许都以避其锋,孙权之谋术,尚求婚以结其好。
兹非勇冠三军,为万人敌,忠义足以动天地而感鬼神者乎!关公董督荆州,“使西南僻陋之蜀,屹然为鼎足强国”,远胜于“降汉不降曹”之忠,斩庞德威震华夏,远过于刺颜良解白马之围之勇,“以死事昭烈之义”,远过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之口头盟誓。
此时之关公真好比龙入大海,虎归深山,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人们甚至对关公董督荆州期间的缺点亦曲为之解。
例如对关公骂使绝婚之事,明钱福就是时操之贼,人已白之,而权之为贼,未白也,自王首辱骂其使,不与为婚,使人知权之当摈,及权贼王附操,而后其为汉贼,始不得逃乎天下万世之公义焉。
然操尚知留王以倾权,而权不能留王以支操,非唯智不操若,而得罪于汉室,抑又大矣。
故曰权之为贼,自王钱福认为正是关公这一正义之举,揭穿了孙权骑墙的本质,同盟的本质,使世人认识了史记公于武侯颇有小间,又羞与黄汉升同列,何也?陈寿于《蜀志》多涉微辞,或不无少诬,予谓公,差有深意,非诬也。
昭烈奔走狼戾,取国于人,人心未定,所与如胶漆者,唯公及桓侯。
诸葛为相,固无俟有所喻以明其心,以山野书生,骤冠百僚,谋臣猛将,岂可空言慑服?昭烈借公发鱼水之言,以晓喻将士,当必自有说。
汉升,猛士耳。
昭烈收降,推心任士,未必不虞其骄鸷难制,公特示不平,以寓藜藿不采之意,史遂据迹以书。
不然,君与臣不和,将与相不和,汉何国能为?公与昭烈,谊同兄弟,誓结死生,苟利社稷,遑恤其他?这就是说,关公并非骄矜,而是有意为之,使谋臣猛将不致有非份之想。
至于因此而可还有关公传赫然在目的刮骨疗毒,也发生在荆州。
自古以来,不知赢得了多少钢铁男儿的景仰,视之为军神!现在荆州市中心医院据说就是当年关公刮骨疗毒的地方。